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核心素养下的作文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网络环境;作文教学;网站建设;模式构建
当前作文教学突出了写作教学的知识化,有些教师的作文教学只有知识的传授,大讲从写作教材上学来的或平常积累的写作知识。教师囿于技法传授,学生领会不了抽象的技法,再加上学生阅读量少,生活圈子小,生活积累少,写作成了无源之水,甚至有些学生成了造假高手,假大空充斥于习作之中,结果导致学生怕作文,又不得不写作文,为提高作文分数,只好背范文的怪圈。
近些年来,语文教改特别是作文教学的改革在全国各地开展得轰轰烈烈,出现了很多的教改课题,给语文教学园地带来了一片生机。随着网络普及的加快,课堂教学也由“多媒体教学”趋向“网络教学”。网络为作文教学开拓了一片新天地。因此,对在网络环境下构建新的初中作文课堂教学模式,采用新的作文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效果,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进行研究大有可为。我校几位语文教师对此进行了探索与尝试,初步建立了“作文教学”网站,构建了一套新的教学模式。
一、网络环境下“作文教学”网站的建设
我校“作文教学”网站的设置根据初中各年级写作的训练重点,按照“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几种文体的特点进行网页设计及作文教学。其中记叙文及应用文为重点,其练习贯穿初中三个学年,议论文为难点。据此我们为学校“作文教学”网站设计了 “写作导航”“作文资源”“习作点评”“美文荟萃”“师生论坛”等几个模块。
1.“写作导航”:这一部分包括写作目标的确定,也包括教师对写作技法指导。在这一部分中,除了我们平常作文目标的界定之外,同时也包括网络作文教学所特有的学习目标,比如应用“因特尔”获取素材,通过计算机输入在“习作点评” 上评改作文及在“师生论坛”上交流评价等。
2.“作文资源”: 此模块的内容是为学生作文“悟”和“仿”的主要参考对象。作文资源一般可设为两大块。一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认知就不同文体所搜集到的同类题目体裁的资源,二是教师为教学所预先选定的作文资源。“作文资源”可为教师作文情境引入服务,也可为师生习作提供参考资源,还可为教师上课提供范文指导。
3.“习作点评”:这一模块是师生课堂互动的园地。学生课内完成的习作均可放在这一模块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作文活动”时,教师应快速浏览学生提交的习作,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点评。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的修改水平,另一方面又可节约时间,为教师减负。这种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教师减轻工作负荷的双赢局面正是我们所追求的。
4.“美文荟萃”:是学生优秀习作的集中仓储地。当然,在这些美文中要加上推荐人的评语。“美文”可由教师和学生双向提供。这些美文可成为“作文教学”网站中的“作文资源”来给其他学生使用,学生发表习作也可直接从中提取,不需另外费时耗力。
5.“师生论坛”:这是为师生互动设计的创新模块,也是为课堂教学补充设计的一个延伸内容。就不同的文体根据教师专长设立了不同的版主,让其负责与学生课后在线交流,以解答学生写作中遇到的疑难与困惑,是老师与学生畅谈写作心得的一个窗口。待条件进一步成熟后,我们还可以设立几个不同的“QQ群”,以不同的文体为主要交流内容。
二、网络环境下作文教学模式的构建
我们认为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模式就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结合课本知识和学生的阅读水平,把各种优秀的文学作品用最现代的网络传媒工具引入课堂,其目的与意义在于让学生在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陶冶心灵,塑造自我,培养学生欣赏美、鉴别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素养。它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其核心是学生利用网络自主获取信息、自主作文、自主评改,最终实现自主发展的目标。我校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模式经多次讨论修改逐步形成了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1.情境导入,目标展示。作文课时,教师利用一定的时间,采用音、画、文等手段,将静态文字与动态画面相结合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点击“写作导航”,明确该课的学习目标及要求。
2.美文赏析,悟中求知。第一个环节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点击网页上的“作文资源”或“美文荟萃”,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及本人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资源进行浏览,学生细细品味文学作品后,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汲取他人的作文技法等,在“悟”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当然教师也可根据需要,对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适当地点评,以增加学生的理性认识。
3.作文活动,激情表达。学生在“赏”和“悟”的同时,尽快确定自己作文的主题,构思作文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布局,然后快速地把想好的话通过键盘输入到电脑里,存储在“习作点评”栏内,作为他人学习、评价的资料。
4.习作评改,美文共赏。学生作品提交上来后,教师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生的写作情况,对作品快速浏览,记录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掌握学生的优秀作品,然后通过网络把带有普遍性问题的习作供全班同学共同评议、批改。教师可以选择优秀作文供学生欣赏,让学生互相学习,寻找自己的不足,为进一步的修改提供参考。
5.修改完善,作品。学生在听取老师同学的评改意见后,可再利用课内课外时间对自己的习作进行多次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再将作品保存到“美文荟萃”内,也可经过老师的挑选发表在校刊或学校网站内,还可通过发E-mail的方式将优秀作品投寄到报刊杂志上。
6.论坛互动,交流心得。课后,如有学生仍然觉得有许多困惑或不同意见需要表达时,也可利用家中的电脑进入“师生论坛” 模块或进入不同文体的“QQ群”发表意见,与教师或同学进行交流,也可表达不同观点。
三、网络环境下作文教学的几点反思
1.学校网络硬件建设不足,不能在多个班级同时进行,只能在较小范围内开展试验,学生参与面不广,不能充分地反映试验的效果。同时学生家庭条件不允许,“师生论坛”不够活跃,没形成气候。
2.教师信息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许多作文网页并非教师单独完成,多是技术人员帮助完成的,而且,不能熟练应用电脑进行教学也是目前教师存在的一大问题。这需要教师信息素养的进一步提高。
3.应加强网络作文教时对学生的监管。当教师监控不力时,会出现一些学生浏览其他网站或干扰他人正常学习的情况。这都有待进一步加强教育,实施有效的监控。
30年来,马正平教授潜心于中西美学、思维学、写作学与写作教学、中国古代文论、语文教学论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主要贡献是创立了时空美学、非构思(生长主义)写作学理论体系和非构思(生成主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理论和实践操作体系。
《新作文》杂志:马教授,据我们所知,您是当代较有影响的写作学家和写作教育家。最近国家教育部公布的1600门代表中国大学学科课程建设最高水平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就有您主持的“写作学”课程。您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课程”《高等写作学教材系列(1-5册)》不仅在写作学界,而且在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界、新闻写作界也有很大影响。其中《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就是专门针对作文教学的教材,最近福建省作文教学名师何捷还就此写了《作文教学的百科全书》来评价这本教材。因此,我们想请您为读者系统地介绍一下您的写作学和作文教学的专著教材中关于中小学写作教学研究的新探索、新思想。
马正平:好的。我的研究方向本来是专门针对美学、文艺理论尤其是古代文论,还有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后来阴差阳错被分配讲授和研究“写作学”,所以,1998年我是以“写作学科学术带头人”“写作学硕士研究生领衔导师”的身份被引进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由于此前我在一所教育学院教中文专业的“写作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课程(不是“语文课程教学论”的课程,这门课程另有课教法教师担任),我认为,对于培养中学语文教师的师范院校中文教育专业来讲,教育部对教育学院中文专业进行这样的课程设计是很有眼光的。因为这门课程把“写作学”延伸到“中学语文教学”,从而把中文专业学科知识与中学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了,这就是一种跨学科的“全学科语文教学”的教育思想了。
1998年,我在四川师范大学主持教育部“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课程、教材、教法研究与实践”课题,并编写《高等写作学教材系列》时,就将“中学作文教学研究”设计到了这个教材系列之中。前四卷是写作学教材:《高等写作学引论》《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高等基础写作训练教程》《高等实用写作训练教程》。其中《高等实用写作训练教程》第四册就是作文教学教材――《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上述教材中,《高等写作学引论》是写作学(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教材;《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和《高等基础写作训练教程》是本科中文专业的必修课程教材;而《高等实用写作训练教程》《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则是选修课程教材,《高等实用写作训练教程》是非师范专业选修课教材,而《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则是师范专业的选修教材。我认为这个课程的设计是比较有效的。如果全国所有的师范院校中文专业都这样进行写作课程设计与教学,我想语文(写作c阅读)教学就容易得多了,当前进行的语文新课标与教学改革就不会显得如此艰难、如此尴尬了。
《新作文》杂志:为什么这样说呢?
马正平:语文教学虽然可以分成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但是只有两套语文知识,其中一套是写作学知识,另外一套就是美学知识。“说话”即口语交际知识,运用口头语言所进行的口头写作;“听话”则是用耳朵进行的“阅读”。而“阅读”本质不过是进行一种写作思维的分析与审美思维运行而已。
写作思维分析首先关注的是文章究竟表达了怎样的主题和思想感情,其次关注的是这种主题和思想感情是运用怎样的写作思维、言语思维(微观写作思维)表达出来的。而美学思维运用的则是从课文的主题、思想感情、语言文字形式生成、涌现、突创出来的文章气韵、境界这种无限的生命时空(即美)。写作学知识,即用写作思维知识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树人”需从“思维”入手,因为实践技能的本质是实践思维操作。语文审美思维则是培养学生的审美境界、素养、人格、心胸的,是美好的道德言行生成的前提、基础、条件,即内在机制。“立德”需从“审美”入手,这是几千年来儒家道德生成机制探索的最后奥秘。因此,建构了真正有效的写作学知识系统,语文教学中“写、说、听、读”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这套真正有效的写作知识系统只有通过“写作学”课程来建构,无法通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来建构。
《新作文》杂志:马老师,您这个阐述很深刻,令人对语文知识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您刚才在对话中一再提到写作学教材中的写作学知识要做到“真正有效”,您能不能就这个问题谈 谈呢?
马正平:可以。我的写作学知识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我的所有的写作学知识、美学知识、言语学知识不是从书本上抄下来的,而是通过我的写作思维、言语行为能力、审美感受、审美思维操作模型、操作程序来进行直观描述,由于我是“亲眼”“看到”的,所以是真实的、“真正”的、“有效”的、非“批判”的。
2002年我主编的《高等写作学教材系列(1-5册)》出版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一位新闻写作学教授撰文说“好像马正平教授那套写作知识是对写作默会知识的显性化表达”,或说是“显性化的写作默会知识”。直到这时我才发现我这套写作学知识有效的真正原因。原来“默会知识”是波兰尼“后批判哲学”的概念。
波兰尼说,实践活动技能知识的根本特征是默会认识,即焦点觉知整合下的附带觉知。比如,在写作中,我们有意识的、理性的写作思维是对主题思想的焦点觉知,用来表达欲望、意图,但是实现这种主题思想感觉表达的写作思维、方法、技术的知识确实有附带性的下意识、无意识。用庄子的话说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诗人、作家能写出很漂亮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作品,但是他们无法清楚地讲出文学创作的形象思维、艺术创作的基本原理、思维操作技术。
过去的作文知识关注的是“写什么”和“写出的作品是什么”的焦点觉知,而没有关注那种下意识的文学创作知识、创作思维、形象思维、艺术思维技巧。我所进行的写作学、美学、作文教学研究则主要使用现象学的思维方式去直观地描述那些附带的、默会的写作思维、审美思维操作模型、操作程序,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成了真正有效的写作学、美学知识,它将使所有的人都可以达到“明明白白教作文”“明明白白学作文” “明明白白写作文”的理想状态。
《新作文》杂志:你的非构思写作学不仅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据说在香港和国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你能介绍一下吗?
马正平:好的。因为我的写作教学有一定的效用,因此,香港教育大学邀请我去讲学,得到了良好的反响。新加坡的华文教研中心的课程负责人还专门到我校来进修、访问。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教授、博士也希望与我们进行相关的国际学术交流。他们说,通过学术查新发现,我们这套写作学、作文教学知识和课程教学模型处于国际写作学与作文教学的前沿。他们认为,这套写作学知识体系是目前国内唯一一种在国外有一定影响的知识体系。由此看来,我国的写作学、写作教学研究是处在国际前沿的。
《新作文》杂志:噢,原来如此。这样看来,我们大学的写作教学、中小学的作文教学已经到了非彻底变革知识观和哲学基础的新时代了。在这种视野下,您认为目前国内的中小学作文教学思想和您这种思路比较接近的有哪些?
马正平:是的,我们大学的写作教学、中小学的作文教学已经到了非彻底变革知识观和哲学基础不可的时代了。已有迹象表明,有些敏感的学者也想对这种知识观进行转变,例如荣维东教授、魏小娜博士等最近几年一直在推行“批判性思维”作文、“交际语境写作”和“认识写作”的作文教学思想,他们的确也强调“思维训练”。
但是,我还想指出,运用美国的“批判性思维”这个概念不如运用欧陆的“非形式逻辑”的概念来进行中国作文教学的课程改革。这是因为,“批判性思维”是思维品质、思维态度、思维结果的一种状态,而“非形式逻辑”则是“批判性思维”的思维操作技术。也就是说,只有学会“非形式逻辑”才能进行“批判性思维”,你看谁更重要,更本质?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上面讲的显性化的写作默会知识就是一种“非形式 逻辑”。
传统的形式逻辑、抽象逻辑只是科学逻辑、认识论逻辑学,而作为显性化默会知识的“非形式逻辑”则是一种形象的逻辑、情感的逻辑、赋形的逻辑,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思维逻辑。因此,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在阅读审美活动中最迫切需要的是非形式逻辑的思维操作技术,即“非形式逻辑”。我甚至认为,这些“非形式逻辑”的非构思写作学、言语学、时空美学的知识已经进入钱学森先生所向往、所追求的“大成智慧学”的理想学术境界了。钱学森先生认为,大成智慧学是超越科学走向艺术,超越逻辑思维走向形象思维、灵感思维,打通学科界限的智慧。这些东西我已基本实现了。在这一点上,中国已经走在了西方的前面。关于这一点,2016年12月上旬,我应邀参加在上海召开的“纪念钱学森诞辰105周年暨大成智慧学首届学术研讨会”,在会上还做了专门论述,因为这个问题意义非常重大,因为它是解决“钱学森之问”的理想途径,必由之路。
《新作文》杂志:教育部2016年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的文件,语文教学界提出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语文“核心素养”的主张,甚至成了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新理念。闹厥佑镅浴⑺嘉、审美的意义上讲,好像与您说的语文、写作教学新知识观有相近之处,您能否对此问题进行阐述?
马正平:的确,30年来,我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理念都十分重视思维、审美和语言。例如,我在《高等写作学引论》《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中都有专章阐述写作思维学、写作美学、写作行文措辞学的默会知识问题。而且我在2015年提出的语文教学“新八字宪法”――言、思、善、美、写、读、说、听,也有“言、思、美”的内容,且“文化传承与理解”还是对善的追求、理解。显然,目前四项语文“核心素养”是在此前我提出的语文教学“新八字宪法”的思想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一脉相连的。
《新作文》杂志:马老师,您今天的谈话对我们这些专门针对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学研究的人来说震撼很大。这里希望您能够从操作性的层面,谈谈您的作文教学新思想。
马正平:作文教学有两个层次,基本的层次是立意、章法段法,即文章结构、思路展开问题;提高的层次则是句子措辞的准确、鲜明、生动,即艺术性表达问题。前者是让学生有话可说的问题,后者是语言美感的问题。因此,作文教学首先是前者,然后是后者。所幸的是,这两个层次的作文问题,我们都已经揭示出了默会性写作思维操作模型。
例如,在《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中,写作、作文立意思维可以通过“路径(思维路径、思路)思维”――因果思维、相似思维、构成思维、过程思维的思维操作模型来进行立意思维。深刻性立意是通过原因分析、背景分析来生成立意、主题思想;深远性立意则是通过功能分析、后果分析来生成立意、主题思想的;高妙性立意是通过相似思维的自相似、他相似的思维操作模型来立意的;高远性立意是通过超越性、递进性过程思维来完成的;生僻性立意则是通过构成分析来完成的;新奇性立意则是通过对比性张力思维来实现的。这样一来,写作中文章立意的生成就变成一种思维技术操作演算了,寻找立意就不再难,学生能明明白白地进行立意了。过去学生凭着感觉进行的猜测式“审题”就变成逻辑化的“生题”“生意”了,只要是运用“人类智力公式”生成出来的立意,都是正确的,无需“审题”了。尤其是在进行话题作文的时候,他们更是如鱼得水,自由无限,写作变得简单至极。
《新作文》杂志:作文立意思维如此简单,很新颖,很解渴。那么,作文章法、段法的结构展开运用怎样的思维操作模型技术呢?
马正平:对于文章章法、段法结构的生成,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侧重思维操作模型。一般说来,记叙文的写作主要运用“重复”与“对比”,即“渲染”与“反衬”的赋形思维操作模型就可自由无限地吸附所需的文章素材、材料。重复、渲染的思维操作就是对情感、性格、精神的一再表达,而对比、反衬的思维操作就是为了使记叙文的主题、性格、情感、精神更加鲜明。此刻,路径思维则以附带觉知的方式默默地进行着,这就是形象思维、文学思维。而论说文写作一般只需要进行有意识的因果思维(原因分析、背景分析、后果分析、措施分析)、结构思维、程序思维就能生成结构、生成材料。此刻,赋形思维则以附带觉知的方式默默地进行着,因为通过不断地因果分析、构成分析、程序分析生成的结构、材料就是对文章观点的赋形、强化,这也是真正的赋形思维。总之,作文的章法、段法的结构展开的思维就是在赋形思维(显性或隐性)控制下的路径思维而已。
《新作文》杂志:哦,作文的章法、段法的结构展开是由思维操作模型在控制生成,也就是说,掌握了这套写作思维操作模型、程序,就可以自由生成文章的章法、段法了。这太美妙了!那么,为什么说作文中句子的写作,行文措辞的艺术性表达也是使用写作思维来生成的呢?这一点很难理解。您能不能详细阐述一下,因为这对于中小学作文教学的意义十分重大。语文教学、作文教学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马正平:应该说一个人在写作方面的能力,章法、段法是其重要表现,但是一个人的写作才气并不仅表现在章法、段法上,还表现在灵感立意和行文措辞上面。在句子的艺术表现力方面,作为文学语言的艺术性正是其才情的表现,所以我才说,句子的写作,即行文措辞是写作、作文(教学)的提高层次的课程。因此,我们应该十分注意这个问题。当我们读学生作文的一句话时,就可以感觉到学生作文能力的高低。人们一般认为,句子的艺术表现力是依靠学生的天赋、才气,但我认为这种才气背后也有行文措辞的写作思维技术的规律。其实,行文措辞的问题本质上还是对句子的主要成分的再展开、再分解,对句子的主要部分(主、谓、宾)的具体化限制,感觉的强化、渲染、赋形和形象性、生动性、修辞化而已。因此,构成性展开思维、限定性具体思维、相似性比喻思维、重复性赋形思维就是行文措辞四条基本原理和思维操作模型。将一个基本意念(极简主谓句、基本语义)展开成为一个准确、鲜明、生动的文字饱满的艺术语言,就是通过这四种言语措辞思维模式生成的。因此,结合具体的案例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四种言语措辞思维模式训练,学生是可以迅速提高句子写作的艺术表现力的。也就说,学生的语言才气是可以通过行文措辞的思维训练培养起来的,并不神秘。
《新作文》杂志:别人说语感是无法进行科学训练的,想不到,您竟把语言艺术的思维操作原理阐述得如此清晰。下面,我们想请您对作文教学的问题发表高见。
马正平:对于作文教学来讲,我在《中学作文教学新思维》(2002年版)中提出了“D――C――C作文教学模型”,对作文教学有较大的影响,这里我详细来谈谈。注意,这里的“D――C――C”是“动力学”“操作化”“成功感”三词的汉语拼音首字母缩写。
这里“动力学”“成功感”是教学方法的模型要素。“动力学”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教学方法,而“成功感”则是在作文完毕后进行的作文自改师评中,对学生作文进步的肯定褒奖,从而让学生对作文产生成功感的作文教学方法。“操作化”指的是“写作思维操作”,它一方面是作文教学中的课程内容模型要素,也就是说作文教学要教的课程内容是作文思维、写作思维;另一方面“操作化”也是一种思维训练方法,一种教学方法,具体怎样训练各有各的办法。由此看来,“D――C――C作文教学模型”是一个融合作文课程与作文教学方法的整合性“课程――教学”模型,不仅仅是离开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型”。这一点非常重要,也是我和许多教育家们的理念和做法完全不同的一面,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1999年我曾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过一套《D――C――C作文导写导练丛书》(小学至高中,共24册),教学效果很好。现在近20年过去了,我还是认为“D――C――C作文教学模型”至今仍然是最前沿的作文课程与教学 模型。
《新作文》杂志:马老师,您将作文课程与教学模型融为一体,这是课程教学论的一个创举,很有新意,希望您能够具体地阐述一下这个“D――C――C作文教学模型”吧!
马正平:好的。“D――C――C作文教学模型”的第一环节是“D”,即“动力学”,也就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写作热情,变被动的“要我写”为主导的“我要写”“我想写”,让学生对作文任务、题目跃跃欲试!这里既可以采取活动式、项目式、套餐式,也可以采取个性化、具体化、情景化、有参与性的题目创作,设计激发学生写作的动力学环节。从经济学的原则来看,我主张后者,不主张前者:一切在课堂内完成,这才是作文教学的高手。所谓“题好一半文”的道理就在这里。
“D――C――C作文教学模型”的第二个环节是第一个“C”,即“操作化”。这个教学环节的意义在于,教师让学生产生了高涨的、饱满的、跃跃欲试的作文兴趣、作文动力,但并不能够保证学生写出文章来,更不要说写出好作文了。因为,“想写”并不等于“能写”“会写”,这是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作文兴趣、动力是情感的问题,而“能写”“会写”则是思维、智慧、策略的问题。所以,在学生写作兴趣、作文动力激发之后就必须进入写作思维操作化、技术化的课程与教学的环节。因此,“题好一半文”的另外“一半文”就必须建立在作文思维的操作化训练上面。没有写作思维操作模型(包括立意、章法、行文、措辞的思维操作模型)的建构,要想进入“能写”和“会写”的作文境界那是完全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写作与思维同行”。其实,我们面对写作思维操作模型的阐述时,讲的就是“D――C――C作文教学模型”中的写作思维“操作化”的课程和教堂环节。这个教学模型环节的意义在于,强调作文教学不能就作文教作文,就语言讲语言。因为,言语交际活动的背后、本质是人的言语思维、写作思维在推动,没有写作思维的启动,是没有写作行为的发生与运行的,这是没有任何教学效果的简单、肤浅的作文课程与教学方法的设计。
【关键词】高考作文 命题演变 作文教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95-01
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与组织语言的能力,进一步实现能利用作文写作来达到训练思维,锻炼自我的目标。同样作为高考的重点,作文的教学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绩,就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演变过程来看,其实就是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轨迹。下文就高考作文命题的演变过程展开分析,就其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我国历年高考作文的命题演变分析。
所谓命题作文就是指命题者给出一个题目,而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题目来进行写作,事实上,命题作文的核心就是作文写作的对象和范围,在这样的范围内作答。其实就我国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命题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其内容都是由导向性的,命题的内容虽然丰富多彩,角度也不断变换,但大多都涉及到社会的很多现象。如环境问题、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学生现状等,或是对人生的关注、命运的理解等。高考作文命题基本是立足在现实生活中,关注的是社会的热点,主要侧重于开发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如2014年全国命题作文的题目来说,也大多是对社会现象以及人生道理进行围绕写作。
关于我国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演变,可以大概分为三个过渡,包括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三种。而作文的写作文体就是学生写作时选择的作文题材,包括记叙文、应用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作文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命题、半命题等形式。就我国近年来的命题作文形式来看,还是偏向于对学生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以及个人综合素质等因素的关注。就内容上来说,大多还是社会热点、较贴近学生生活的;就命题形式上来讲,还是大多以话题作文为主,问题较为自由;从感情上来讲,主要强调亲身经历,强调真实情感的抒发。
二、高考作文命题的演变及对高中作文教学的思考。
1.促进师生写作观念的转变,加强作文教学。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提到语文写作学生们总是觉得复杂、困难,尽管教师与学生都对作文较为重视,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却往往忽视作文教学。为了拉开考生之间的差距,全国卷的评分标准经过一定的改变,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为了提高师生对于高考语文作文教学的重视,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规范作文教学,扎实各项基础训练。一方面,转变师生的写作观念,积极探索和研究对作文教学有益的策略,进而实现有效的实践教学。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促进其自觉向教学变化靠拢,加强教学的适应性,使得作文教学能够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事实上,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本质是创新教育,每一个学生都有很强的创新潜能,这就需要教师的深入挖掘和引导。通过创新作文教学思考,充分分析历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演变和基本情况,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围绕历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主体、社会关注点、人生热点等展开教学,并激励学生进行创新。
2.促进系统性的教学计划与方法,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要实现高效的作文教学,教师应制定系统性的教学计划,对于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来说,明确系统性的作文教学计划是多数教师作文教学的重点,而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很多教师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只是为了完成作文的教学课时,不注重学生真实作文水平的培养和提升,这也严重阻碍了高中作文教学课堂的有效性提升。通过对作文教材渐进性科学的划分、系统的内容安排,按照学生的实际需求,使得写作教学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并联系实际,循序渐进,以促进学生思想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其次,要明确好作文教学的计划性和方案性,作为一个大的目标,作文能力的提高需要依靠有计划、有效的教学方案,以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并建立起相应的反馈机制,找准作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漏洞,并积极进行修改和调整。
3.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要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应从吸引学生积极投入作文教学,刺激其学习兴趣开始。作文教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显示生活的技能,使其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产生对于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与感受,有助于作文的思维扩散。其次,为了刺激学生兴趣,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力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来开展作文写作引导,紧紧围绕实际生活,促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作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适当的语文课外活动,比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来刺激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对语文作文的兴趣,这样一来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提高了其对实际生活的关注度,有利于学生关注自身成长环境,以适应社会需求。
文章分析了高考作文命题的演变,对其高考作文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方向做了简要的分析,指出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应转变师生的写作观念,制定系统性的教学计划与方法,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全面提高高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赵美. 高考背景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2]贾利娟.语文高考作文命题对高中作文教学改革的影响与反思[D].重庆师范大学,2011.
[3]张怀智.论高考作文命题和评分对高中作文教学的负面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6.
一、作文个性化教学要摆脱工具性的束缚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要进行系统的改革。”因此,在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更应该尽快摆脱“工具性”对其的影响,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教育之所以是教育,就在于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培养人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是教育的根本职能。新时代的教育不应该再是简单地为维持一个已存在的社会而培养工具人,而是要为尚未出现的社会培养主体人。当然,教育要为现实社会服务,在某一时期强调教育的某种社会功能是无可非议的,但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实现,也只能通过培养人这一主体功能来进行,否则,教育为社会服务也是畸形的。而现在,我们的作文教学正是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畸形的现状: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训练学生“做文章”,但却做出了一大批“假话”“大话”“空话”“套话”,文章没写好,文风却搞坏了,这样的教学就会把人往极其危险的方向引导。为此,要求作文教学尽快摆脱“工具性”对其的影响,让主体的回归成为作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作文个性化教学要确立自由个性的目标
语言与人格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文学亦人学,文品亦人品,作文亦即是人的真实灵魂的投射、真实人格的反映。因此作文个性化教学的首要目标,也是它的终极目标,即培养以“自由个性”为核心的全人格,当然这只是一个抽象的指向性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不是作文教学独自可以承担的责任,它是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教育总体目标,作文教学不应该背离这一目标。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作文教学中应该把这个目标具体化、现实化、专业化,以增强它的可操作性。我国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近几年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就是以人为核心,以人的全面、主动发展为目的。中小学作文教学应该成为培养人格教育的先行军,要以培养学生求实、向真、尚美的精神,坚强、勇敢、诚实的品性,以及开拓、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为己任。而要实现这一点,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尽可能地排除一切由工具性教育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作文教学除了要遵循教育的总目标,还应该遵循本学科的专业教学目标。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什么?简要地说,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规定:“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概括起来说就是要求文从字顺、感情真实、表达方式得当、写作习惯良好。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给学生以广阔的天地,让他们从小亲近文学,让有文学天赋的孩子多吃点营养,使他们快乐地写作。
三、作文个性化教学要遵循差异性的原则
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与众不同的特殊个体。一是特别具有文学天赋和才艺的人。这类孩子比一般的孩子更富有情感,更善于觉察到最典型的、本质的而同时又是具体的特殊的事物,更有强烈而鲜明的创造性想象,他们善于把语言和创造想象的形象联结起来,能用恰当的语言描述事物。这种学生写的文章一般都语句通顺,用词恰当,能正确真实地反映所叙述或描写的客观事物,且有一定的感染力。二是机体缺陷或生活遭遇造成了心理变异的人。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也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一个学校甚至一个班级就是社会的缩影,而且不光是当下社会的缩影,还预示着未来社会的形态。因此,建立一个公平、公正、民主、和睦的班集体对塑造未来社会的主体人格尤为重要。但是,在每个学校的每个班级里,几乎都有个别孩子游离于班集体之外。如有些孩子有智障,有些有残疾,有些父母离异,有些父母是罪犯,有些父母失业,有些父母从事非正当职业。作文教学面对这一类学生最难整齐划一。如果用“立意深刻、主题鲜明”去要求他们写作,写出来的往往都是假话、套话。有一个孩子在写《我的妈妈》时写了真话:“我的妈妈对我一点都不好,她只知道搓麻将,或者打扮好了去跳舞,我恨她……”没想到这篇作文引起了班上同学对他的嘲笑,老师则教育他应该写妈妈好的一面,比如生病了陪她去看病之类的。这样的评价无疑是对真实的否定,是对孩子个性的扼杀。
关键词:求真;创新;作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有课标可依,但无课本可靠。如果在教学中还是靠读写练写作,那么教学手段还只是停留在浅表层,写作也只是流于形式上的模仿。如何借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能力,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深入探究的问题。笔者认为,用“求真”引领“创新”,不失为作文教学培养能力、启迪智慧的一条新路子。
一、去伪存真,写绿色作文
应试教育体制已制约着作文教学。作文在中考、高考语文试卷中所占的分值比例较大。为了考高分,学生手头备有满分作文等参考书,教师研究的重点是满分作文的格式以及如何布置“亮点”吸引阅卷教师的眼球。应试教育迫使作文教学的方向指向“高分”。在这种教学理念指引下的作文教学,可想而知与新课标相距有多远。急功近利的思想、舍本求末的做法像乌云一样聚集在原本亮丽的天空。作文教学之路原本就是引领学生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空,作文是让学生自我展示的一个平台,可一味追求高分,失去自我的作文会是什么好作文?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大胆走出应试教育体制下的阴霾,以教书育人为目标,走“求真”的作文教学之路。“真”指的是“我手塑我心”,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展示自我,用作文与人沟通交流,在作文中写出“真”我,避免说大话、说空话和假话,让作文如山涧流淌的清泉让人感觉清新自如。这才是绿色作文。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把做人与作文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文如其人”。这样,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也有帮助,使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二、领异标新,使作文灵动起来
如果说“求真”是尊重事实,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写作,那么它首先是布局了一个“静”的层面,而作文要灵动起来,还要“创新”,这就好比人站在大地上看天空云卷云舒,既脚踏实地,又安闲自如。“创新”就是要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空。现在颁布试行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可见,在作文教学中应实施创新教育。郑板桥也说:“领异标新二月花”,意思是强调文章的创新。季羡林在他的文章《月是故乡明》中,对故乡的月亮可谓情有独钟,他写道:“我只在故乡呆了6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30个国家,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他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季先生的文章给人以“领异标新”之感。文章选取童趣的生活材料,描绘了一幅美丽纯洁的乡村图景,季先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文章读来沁人心脾。
所以,作文创新就是要学生打破传统作文模式,自由自在地抒写,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写出真实的生活,道出由衷的心声。
三、观察生活,让瞬间精彩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有的学生抱怨作文无话可说,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有细心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生活是一本无字之书,是写作的源泉,我们所行的作文创新教学是让学生走进多姿多彩的生活,体悟不同人生,培养对真善美的热爱,培养良好的生活情趣,在感悟中迸发出创造性思想的火花。瞬间的描写就是以生活真实为生命,它来自于对生活的精细观察,生活中的一种表情、一串举动、一句叮咛、一个场面,甚至一声鸟鸣、一片云彩,都会动人心魄,抓住这一瞬间,也就捕捉住了生发妙文的良机。善于观察的同学都知道,瞬间的美往往源于我们的视觉、嗅觉、听觉和触觉等感觉的调动,然后通过想象,才能让人进入那一瞬间的情境中,感悟真实情感,感受真实的滋味。
《听潮》中潮涨潮落的写声之美;《社戏》中春夜出航的嗅觉之妙;《春》中百花争春的色彩之艳等精彩片段,其真实的感觉令人心动。瞬间的这些精彩,就在于观察、感悟和创新,以小见大,挖掘出了事件的本质和个性。所以,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就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去感受春天的蓬勃向上,夏天的热烈奔放,秋天的成熟丰满,冬天的凝重凛冽,让他们在广阔的天际间去感受、去体验,去寻找生活中给我们带来的无数个动人的瞬间,把握住这美妙瞬间涌起的写作冲动,哪怕是点滴灵思、几行妙语,都应不失时机地把它们记录下来,这样就能写出内容充实、情感真实、语言鲜活的好文章。
人的创造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而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创新作文教学在训练学生“感悟生活”、“抒发真情”等的前提下,还应侧重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突破消极的定势束缚,打破固定的思维锁链,广开思路,不断变换思考角度,努力去求新、求异。创造性思维的突出特征是独创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历史学家认为:人类的一切进步都始于怀疑,归功于创造力。反之,如果人类失去这两样,就意味着人类社会将要停滞和消亡。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建立一个宽松的环境,对学生的好奇心、质疑精神加以鼓励和保护。创新作文,就是要打破传统作文模式,自由自在的抒写,表达作者内心感受的作文。我们应不失时机地抓好这项教育,利用创新作文使学生写出真实的生活,道出由衷的心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本,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写创新作文不是件难事,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有意识地引导。
因此,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用“求真”引领“创新”,无疑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条好路子。
参考文献
[1]刘炜.探索作文教学新思路[J].中学语文教学,2003(10).
[2]肖静芬.个性化:作文教学的走向[J].学科教育,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