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核心素养优秀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财务管理 案例教学 实施
一、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公司的业务也越来越复杂,公司融资、投资以及营运资本管理的活动也越来越频繁,这些都促使公司对于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然而我国高校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很难激起学生对于财务管理的学习热情,学生学到的往往只是理论知识,而缺乏应用能力。因此改革传统的被动的教学方法,实施与实践相结合的案例教学法是培养优秀财务管理应用人才的关键。
二、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
教师应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如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会计学等,合理的选用教学案例使其适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并恰当的制定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主要解决选用什么样的案例,怎么样选用的问题。首先案例的选用要与教学的目的相一致。比如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讲解企业融资的问题,那么教学案例就应该与企业融资密切相关。企业融资有哪些渠道?为什么要选择这样或者那样的融资渠道?企业的融资的资本成本有多高?企业的资本结构会不会受到影响?围绕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选用相应的教学案例,如2013年瑞安房地产通过债券融资获得131亿元,新鸿基地产通过银行贷款融资152亿港元,绿地集团通过增资扩股获得117.3亿元融资。与融资相关的问题都会融入这些案例中,让同学们在这些案例情境中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然并不是所有与教学目标相关的案例都适合拿来教学,有些案例可能对于学生来说过于复杂,需要的背景知识过多,并不适合用来教学。所以教学案例还应该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例如2008年招商银行收购永隆银行的案例可能并不适合用于对背景知识较弱的学生的教学。
案例的选取关系到教学的效率与效果,典型且又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案例往往能够对学生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为了实现好的教学效果,提前给同学发放案例让他们提前预习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主要是安排学生针对案例进行自由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及意见,这一阶段也是案例教学法实施的核心阶段。教师在这一阶段应该改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角色,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引导者”。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然后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发表观点,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在这过程中教师应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由讨论和和思考为主。教师可以以学生的观点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再启发,让学生更加深入的思考和认识问题。如在对企业为什么要持有现金及其等价物的案例问题进行讨论时,可能会有很多同学会提出购买材料,支付员工薪酬的观点。教师可以以这些观点为基础,提出为了购买材料、支付薪酬而应该持有多少的现金,持有现金会增加企业成本吗,如何衡量这些成本等问题,从而对学生进行再启发,加深他们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总结阶段
在总结阶段,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之后应该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对于学生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教师应该进行评论,找出优点和缺点,但不可绝对化,即案例教学的讨论往往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只要符合实际能够解决实际问题都是好的思路。所以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标准答案”去评判学生的观点,否则会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教学的效果。最后教师应该认真的点评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从报告中找到自己没有发现的好思路和案例教学中的缺点,从而改进案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三、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理论方法与实务相结合
案例教学以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为前提,如财务管理、经济学、会计学等,有了理论知识,分析才不会流于表面才会更加深入。面对案例中的信息,只有掌握一定的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它们,这就要求学生掌握Excel、SPSS等数据处理方法。将理论、方法配合实践进行教学才会培养出优秀的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
(二)案例的选取要有时效性
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案例要有时效性,不具有时效性的案例可能已经不具有参考性,使用这样的案例进行教学便可能是误人子弟。比如,我国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了新的会计准则,那么2007年以前的财务管理案例可能不具有参考性,在选取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
(三)案例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教师的角色是激发学生的灵感而不是给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这就要求教师要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间的讨论,给他们发言的机会,并作针对性的评论。
四、对我国开展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建议
(一)建立财务管理案例库
国际著名的商学院例如哈佛商学院等大多都建有自己的案例库,收集大量典型的案例并作分析研究,这些工作为以后的案例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案例往往会涉及到公司的商业机密或者核心竞争力,所以真实有效的案例难以获取,这就要求高效在扩大自身影响力的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互惠共赢。
(二)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提高案例情景的真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求高校要注重教学设备现代化的投资,如建立多功能,网络化的案例教学实验室。教师应该综合运用视频、图片、语音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增强学生对于实务的认知。
(三)加强对于案例教学教师的资格考核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老师的素养往往决定教学的效果,所以老师的资格考核也变得异常重要。高校应该在加大对教师培训投入水平的同时也应该鼓励教师走出去,到国内外著名院校进修。
参考文献
[1]孙艳春.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财务管理课程中的核心因素分析[J].对外经贸,2013,11:151-152.
[2]吴伟强.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中应用浅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3,24:170-171.
基于Moodle的网络教学平台设计
1.Moodle平台及特点
Moodle是澳大利亚教师Martin Dougiamas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Course Management System)。作为一款优秀的开源免费软件,Moodle具备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第一,理念先进。Moodle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是以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onist)为理论指导。第二,开源与便捷。Moodle的开发遵循CPL协议,Moodle的模块化结构以及内置嵌入式所见即所得的编辑器,使其技术门槛大大降低。第三,架构先进。Moodle符合当前流行的三层B/S结构,基本实现了数据访问、业务逻辑和用户界面的分离,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2.设计思想及架构
网络教学平台作为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其设计的出发点就是强调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以有价值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组织相关的理论学习内容。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提供与理论学习内容相关的学习案例,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活动。“英特尔未来教育”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发挥了Moodle的特点及优势,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有价值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组织相关的理论学习内容。网络教学平台利用EasyPHP 3.0搭建PHP运行环境,下载Moodle软件及其文件包进行安装,并对系统运行环境进行常规设置与管理。
(1)课程资源模块
利用Moodle的资源模块可以将教学内容及素材添加到网络课程中。“英特尔未来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包括电子文档、课件案例、Flas、图片、音视频、网站链接等。实践中,我们将后台部分权限下放,教师可以随时通过后台添加适合的材料,学员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优秀学习素材,或者把小组作品提交至教学平台的相应模块。
(2)课程活动模块
“活动”是构成网络教学平台的核心要素。“英特尔未来教育”网络教学平台活动模块分为交互式课程活动和协作式课程活动两种。其中,交互式课程活动包括“课堂作业”、“投票”、“心得报告”、“测验”及“问卷调查”。协作式课程活动包括“讨论区”、“词汇表”、“Wiki”及“互动评价”。教师可以利用“Blog”、“聊天室”、“消息”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并利用“Wiki”、“讨论区”、“词汇表”让学员参与某一主题的讨论,这使得单一的课程教学转变成教学资源与教学活动的综合设计。
(3)学员评价模块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它直接作用于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特尔未来教育”网络教学平台中提供“成绩”和“报表”两种评价途径。网络教学平台综合利用作业、测验、投票、心得报告等对学员成绩进行全面评估;利用报表功能可帮助教师了解学员参与网络教学的情况,对访问网络教学平台次数、时间及内容进行查看。这种综合评价手段,体现了过程性评价的精髓,有助于提高学员网络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实施过程
课程教学采用“基于Moodle的混合教学模式”,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把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两种模式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以提高教学效果。下面,以“英特尔未来教育”课程模块1为例,对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进行阐述。
1.导学
课程开展前,向学员发放Moodle平台简明手册,教师用4课时左右的时间对学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网络平台的相关操作。培训伊始,参与学员自我介绍,根据“学员优势互补、团队科学组织”的原则异质分组,建立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限定6人左右,教师引导小组展示与交流,要求所有小组建立一个共同愿景。随后教师强化网络教学平台的登录及使用方法,指导学员阅读“网络课程学习说明”等内容,对课程学习提出建议和要求,为后续教学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2.指导与研讨
(1)情境启动
教师使用PPT展示《两篇课堂的短文范例》和《灰姑娘的故事》教学案例。每个教学案例包括两种形式,一是采用传统方法的教学案例,一是采用“英特尔未来教育”教育思想的教学案例。学员阅读这两个案例,容易与自身的教学经验产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2)小组讨论
在通读案例的基础上,要求小组成员登录教学平台,围绕两个教学案例在“讨论区”里进行实时交流,教师在不同阶段搭建支架、控制讨论进程和方向并适时答疑。通过引导学员产生认知冲突、分析意见分歧,可使讨论逐渐深入,得出高质量的问题解决方案。此外,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中的“Wiki”功能。Wiki中的作品以“历史”的方式进行保存,小组内每个成员都有权力修改与再创作,学员各自发挥其专长不同程度地参与,从而激发课程学习兴趣。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开启“投票”和“教师推荐”功能,遴选出优秀作品,鼓励学员观摩研讨、吸收长处,营造相互赶超的学习氛围。
(3)拓展学习
利用Moodle的星期格式实现拓展资源分类组织。模块1中,拓展学习内容包括“鱼牛的故事”、“换位思考”、“听听学生怎么说”、“优秀课例视频”、“迷思概念的形成”、“互动的真谛”等教学案例,为学员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心得报告”是为学习过程中的反思环节准备的,要求学员把观点和心得汇总成思路清晰的结论,用文本或概念图的方式将形态化或结构化的成果提交,提交环节完成后,会得到评分激励。
(4)评价
网络教学平台采用三种形式对学员进行评价。第一,“作业提交”。学员将作品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教师直接给出评价分数和评价信息。第二,“互动评价”。教师设定评价量规及范例,学员将作品上传至网络平台。学员可通过平台查看其他已提交的作品,然后把评价意见上传到互动评价模块。第三,“报表评价”。教师可从学习进度、学习时间、学习频次等纬度考查学员学习情况,轻松掌握每位学员的学习动态。
教学效果及思考
为验证“基于Moodle的混合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课程结束后,课题组邀请部分教师及相关领导组成评审团,依据“英特尔未来教育”单元作品集评价量规对学员作品进行评价。此次教学实验中,200名学员随机分成4个班级,如右表所示。学员最终成绩为每位评审员分数加权重后取平均值,评价结果分为“优秀”(90分以上)、“合格”(60至90分)与“不合格”(60分以下)三个层次。可以看出,“基于Moodle的混合教学模式”在优秀作品数量和课程通过率上均优于传统教学方式,网络教学有助于加深对新教育理念、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
1.培养综合素养和终身学习意识
网络虚拟学习联系着每一位学员,使其抒感、分享困惑,并将学习、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暴露出来,这既能让学员清晰地看到自己成长的历程,同时也能使教师较容易跟踪学员学习进展。网络的交互着眼于改变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追求共同的愿景,从而激发师生的参与热情。网络虚拟学习效率在开始似乎不及传统课堂讲授,但它培养的是学员的综合素养和终身学习意识,学员一旦掌握将会大大提高课程学习效率及质量。在课程结束之后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有95.3%的学员表示“喜欢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方式”。
2.体现“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精髓
Moodle以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考虑到学习过程中促进知识建构的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与意义建构),学员根据教师搭建的支架,自行选择内容确定“问题”研究对象。学员间的互评、教师的评价、学员的自评贯穿培训始终,这充分体现了“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教学精髓。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的呈现形式超越了传统教材印刷品静态知识表征的局限,提供了多种形式的资源和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有助于充分发挥在线学习的优势,与课堂教学进行互补。
3.对师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无论角色如何发生变化,“教师的作用没有抛弃,而是得以重新建构,从外在于学的情景转向与情景共存”。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实践技能、广博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从独白走向会话的能力,尤其应重视让学员尝试自我成就的体验。对于学习者,要积极转变学习观念、尝试新的学习方式,把基于Moodle的学习和课堂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高质量学习的发生。
关键词: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整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17-03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以培养建筑设计基础技能为目标的一个课程系列,在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专业教学计划(2009~2012版)中,设计基础课程包括《建筑初步》、《建筑设计入门》以及《设计绘画》。但是设计基础课程之间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问题较为突出,并影响到内容设置、学时分配等其他方面的问题,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点问题,目前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并未深入开展。本文即以该计划中这三门课的教学大纲①为切入点,对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整合研究。
一、核心概念
整合②是指基于发展的需要,通过对系统内以及系统之间各要素关联性的挖掘,利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机制,积极地改变或调整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克服系统发展过程中构成要素分离的倾向,实现新的综合。整合与当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迅速变化的时代,由于众多因素改变着职业教育的面貌,这就导致了各组成要素之间关联性的缺乏,因此需要将整合概念引入到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研究中来,以实现在它们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二、问题分析
(一)课程目标
在原有教学计划中,已经确定《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并为后续核心技能、综合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这几份大纲虽然均已注重贯彻了这个总目标,从单个课程看已经比较合理,但是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由于学制限制及培养目标等多方面的因素,在目标设置上还存在缺乏重点和层次性、部分目标陈述不够规范等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建筑初步(1)原目标:①培养学生的识图和制图能力,能准确地理解和表达建筑方案图;②了解建筑的基础知识,对建筑、建筑师、建筑设计等有一定的理解。主要问题:①两个目标之间的主次关系不明确;②缺乏技能培养的具体目标;③目标二和建筑设计入门的目标一有重叠,需要进一步明确。
建筑初步(2)原目标:①了解形态构成在建筑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掌握建筑学专业的形态构成学习方法;②对当代建筑大师及其作品有一定了解,学会用构成的方法分析和表现建筑形态和空间;③掌握建筑形态与空间基本表达方法,学会用轴测图或模型表现建筑形态和空间。主要问题:①目标过于具体、缺乏统领性;②陈述不够简洁、明了;③目标二、三和建筑设计入门的目标二有重叠,需要进一步明确。
建筑设计入门原目标:①逐步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提升认识水平及专业素养;②训练学生初步掌握建筑设计的方法、过程和表达技巧。主要问题:①目标设置不够具体,指导性不强;②与建筑初步一、二的部分目标有重叠。
设计绘画(1)原目标:①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地安排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以课堂写生为主;②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启发学生多动手,多思考,既有统一要求,又要注意学生个人特点,在研究对象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主要问题:①陈述不够简洁、明确;②目标设置不够具体,指导性不强;③缺乏与建筑初步和设计入门课程目标之间的关联性。
设计绘画(2)原目标:①在教学过程中,作好从单色认识到彩色认识的过渡,合理地安排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以课堂写生为主。②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启发学生多观察,多感觉,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体会色彩对万物的影响,在研究对象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主要问题:①陈述不够简洁、明确;②目标设置重点与层次不突出,指导性不强;③缺乏与建筑初步和设计入门课程目标之间的关联性。
(二)教学内容
建筑初步(1)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其意义不言而喻,重点内容是建筑的识图与制图,主要包括建筑基本认识、建筑识图、工具制图、建筑测绘等内容。建筑初步(2)的教学重点是建筑形态和空间的理解和分析,这是建筑的核心研究对象,它逐步将学生们带入建筑创作的领域中来,主要包含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空间限定、建筑形态分析、大师作品分析等内容。建筑设计入门作为连接基础系列课程和核心系列课程的过渡,主要是提升学生的专业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和评价能力,包括国内外著名建筑作品及流派介绍、建筑设计的过程介绍、建筑设计宏观环境解读、场地分析、建筑设计方法等内容。设计绘画(1)包括结构表现和明暗表现两个阶段,主要包括整体构图、形体结构轮廓、物体间比例、结构、透视、明暗色调等训练。设计绘画(2)包括单色表现和彩色表现两个阶段,主要包括三原色的认识,色相、明度、纯度的概念,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复色、间色等概念的理解,色彩的调和配置。从以上对于教学内容的简述可以看出,它们之间还是缺乏整体性,均各自从课程自身的角度来编制教学内容,而没有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框架中,打破自身的界限,并进行内容的相互渗透、融合,增加内在整体性。具体分析如下:建筑初步(1):①建筑概述的部分内容与设计入门课中建筑设计基础知识重叠;②建筑方案图教学单元的案例选取欠妥;③人体尺度与设计入门课中空间的功能与形式部分知识重叠;④缺乏三维层面来识图和理解建筑。建筑初步(2):①理论性知识比重过大,包含了3个教学单元,这与高职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教学体系相悖;②教学单元过多,需要进一步精简;③缺乏与初步(1)的过渡性教学单元。建筑设计入门:①国内外著名建筑作品及流派介绍、经典的建筑设计理论简介、当代建筑设计发展趋势介绍等内容与建筑历史课知识重叠;②人体尺度的内容不够,这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③部分教学内容对初学者来讲太难,不宜过度展开。设计绘画(1):①教学案例的选取较为独立,没有与其他两门课的案例结合;②结构素描对建筑设计尤其重要,但比重过小。设计绘画(2):①从就业市场需求来看,钢笔淡彩应用不多,因此此部分内容比重过大;②教学案例的选取较为独立,没有与其他两门课的案例结合。
三、整合思路
1.价值导向。高职高专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建筑就业市场输送合格人才,因此在教学大纲的整合过程研究中,始终要把当前建筑市场的基本走势、就业岗位的人才需求作为重要导向。除了就业市场以外,高职高专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培养目标也是重要导向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就不宜按照本科的基础课程大纲来要求学生,必须要结合国家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编制。
2.基本理念。在教学大纲的整合过程中,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对不同课程通过进一步审视和论证进行内容的增减,并根据各课程地位和关联度的不同,分配到这三门课程中去。主要思路是:首先在调研的基础上,把与市场需求、培养目标、学生特点不符合的部分内容删减掉,并增加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相关内容;然后再根据专业课程的性质重新分类。另一个核心的理念就是通过课程内容之间的开放和教学进度安排中的相互渗透,来高效率地利用三年的学习时间,使它们能够形成“1+1>2”的效果。在这个理念下,各教学案例的选择应该具有相关性;并需要根据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对部分课程的教学顺序调整,使三门课互有穿插,做到“边学边练、以练促学”。
四、整合要点
(一)目标的重新定位
各课程的教学目标虽然都已经贯彻了基础技能培养这个总目标,但是正如前面的问题分析,它们之间缺乏整体性,有的课程其目标过多,没有层次,有的课程目标之间重叠等。因此,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对各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进一步优化,使其体现出整体性、层次性。具体建议如下:建筑初步(1):①了解建筑的基础知识,对建筑、建筑师等有一定的认识;②熟练掌握建筑识图和制图的技能,准确地理解和表达建筑方案图;③增加对于建筑的学习兴趣,适应建筑设计专业的学习特点。建筑初步(2):①了解建筑形态构成的相关知识、并能够从构成角度来理解建筑;②熟练掌握用构成的方法分析和表现建筑形态和空间;③基本学会用轴测图或模型表现建筑形态和空间;④增加对于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建筑设计入门:①逐步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提升认识水平及专业素养;②初步掌握进行建筑设计的主要分析方法、设计过程;③增加对于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设计绘画(1):①了解素描对于建筑设计的作用、意义;②熟练掌握应用结构素描的方法来分析和表达建筑形态与空间;③增加对于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设计绘画(2):①了解色彩表现对于建筑设计的作用、意义;②熟练掌握应用彩铅和马克笔表达建筑形态和空间;③增加对于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
(二)内容的增减渗透
1.建筑初步。建筑初步(1)把重点放在建筑识图和工具制图中来并进一步细化,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将建筑设计的基础知识并入到建筑设计入门课程中,而在本课程中取消这部分内容;将建筑综合表达的案例对象进行调整,与抄绘和测绘内容一致;将人体尺度的内容并入到建筑设计入门课程中;增加通过模型制作理解和表达建筑的课程内容。
在建筑初步(2)中,把重点放在形态与空间的理解和分析上,在教学案例的选取上强调关联性,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缩短了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理论教授时间;对世界著名建筑实例的解析应进一步缩小建筑师范围,而增加统一建筑师的不同作品比较分析;能够将部分案例与设计入门课和设计绘画相结合,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全面认识和理解某个建筑。
2.建筑入门。建筑入门课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将建筑、建筑师的基础知识并入到建筑初步一课程中,而在本课程中集中讲解建筑设计这部分基础知识;对于建筑设计方法的讲解不宜过度展开,让学生从最基本的方法入手理解和应用这些方法;增加从人体尺度、室内家具的角度分析和设计功能空间的课程内容。
3.设计绘画。设计绘画(1)着重训练学生的空间分析和表达能力,以具体的建筑空间、形态、构件为主,着重刻画它们的结构关系、形体组合关系,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增加结构素描的内容;减少明暗色调训练;与建筑初步(1)在同一学期,因此教学案例的选取应与其内容相关,如对门卫、门厅等空间作为教学对象。设计绘画(2)把适用于快速表现的马克笔、彩铅以及钢笔淡彩作为主要的训练内容,能够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建筑的主要特征并快速表现出来,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减少或去掉钢笔淡彩的教学内容;增加彩铅和马克笔表现的训练;与建筑初步(2)和设计建筑设计入门在同一学期,教学案例的选取应与它们的内容相关,如大师作品表现等。
五、总结与展望
高职高专设计基础课程整合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工作,本文对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初步整合,目前这些成果已经在一线教学中得到了充分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2009年以来,教学质量和就业率得到了大家的好评;该研究的下一步工作将加强对各课程的关联性分析,并对整合评价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注释:
①这三门课程大纲是指基于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专业教学计划(2009-2012版)而编制大纲。
②整合一词来源于系统科学,目前在很多领域进行了广泛地应用,如建筑学、工程学、遗传学等。
参考文献:
[1]荀勇,程鹏环,王延树,吴发红.高等工程教育——德国工程技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2]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者,2006.
[3]陈君.对开发高职课程的几点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2,4(3).
一、案例反思式校本教研的优点与不足
所谓案例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实施的课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它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思,同时又是做出新计划、产生新行动的依据,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进步和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目的。学校是教师获得学习材料的直接渠道,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良好载体。它是一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机制,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校本教研模式主要有主题式、学术沙龙式、案例反思式等多种形式。在福建泉州外国语中学近几年来的实践表明,主题式教研容易陷入大而空的误区,而学术沙龙式教研又不适合一线教师。对于教师来说,最能促进自己专业发展和成长的教研模式是从自身的实际问题出发,发挥自己之所长,研究最贴近自己工作的问题,这样才是最为有效的。案例反思式的校本教研最适合我校实际的校本教研模式。
具体讲,案例反思式校本教研主要有以下三个优点:(1)案例反思是教师在实践中向他人学习,同时不断反省自己的过程;(2)教学案例是承接理论实践的“载体”,有助于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3)案例最大的优点是生动、形象、真切,容易引起教师的共鸣,有助于提高教研效果,而且它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具体而深刻的案例反思不仅可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还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以案例反思为载体的校本教研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确实有重大的作用。但是,反思仅仅局限为总结经验教训,还没有上升到拓展提升的高度,案例对教师专业作用的发挥还是有限制的。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1)利用教学反思改进教学的力度不够。虽然在反思中,大部分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日见显著,但仍存在一种这样的现象:能认真上课,也能认真反思,但随着后期工作的接踵而至,前面的反思也就有所淡忘,以致起不到改进后期工作的实效作用,进而不能很好地发挥案列反思的作用。(2)对学生自我反思能力培养不够。在实践过程中,要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及学习效果的反思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培养他们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二、案例反思式校本教研的意义与目的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他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属于狭隘的经验,只能称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面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基至会有所滑坡。”案例反思对学校教学、教师发展以及学生成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或事件进行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三者之间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的运作过程,帮助教师进行和形成有效的案例反思。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案例反思的内容与方法,有助于教师找到切入点,抓住问题的核心。通过不断的反思过程,进而明确一套完善的方法开展案例反思活动。以案例反思为载体的校本教研开展,不仅可以帮助学校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更好地帮助教师形成专业化的成长,培养更高水平的学生。
三、案例反思的基本原则
在案例反思开展的同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培养问题意识,充分调动反思的动力。反思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教师只有意识到问题的所在,才有会主动寻找问题所产生的原因,进而积极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激发教师的反思动力。因此,大部分教师意识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自己问几个“为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反思教学活动。(2)必须重视交流,拓展反思的空间。首先,与同伴交流。将自己对教学中对某方面问题的思考展示给其他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分析,共同分享。其次,与学生交流。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第三,与网络交流。把网络的优势发挥到教学案例反思中去,能得到更多的帮助。
四、案例反思式校本教研的作用
[关键词]高师院校;专业任选课;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5 ― 0164 ― 02
一般来说,选修课分为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部分,而专业选修课又分为专业限选课与专业任选课两种。专业任选课是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特长以及实际所选择的课程,用于拓宽学生专业知识范围,完善学生专业知识结构,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一、高师院校专业任选课课程存在的基本问题
(一)专业任选课课程开设中的问题
1.课程存量少,在整个课程中所占比例小
在开设专业任选课伊始,专业任选课资源有限,课程门类数量少,教师对专业任选课不甚了解,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开设了自己专长的课程,学生不能选择适合自己实际需要学习的课程,还有些课程分学期反复开设,不能及时更新,这些现象都是学生选课时的不利因素。以我校为例,在2009级学生首次尝试设置专业任选课,要求选修不低于12学分,并从2009-2010(2)开始开设专业任选课。当时,数学教育专业,在数教091、数教092,仅开设了“图论”与“线性规划”两门课程;语文教育专业,在语教091、语教092,只开设了“中国现代文学―女性文学研究”一门课程;英语教育专业,稍好一些,开设了“西方文化入门”、“亚裔美国文学”、“英语词汇学”三门课程。可以看出,课程数量显然不足以让学生“选修”,有的专业甚至变成了“必修”。
2.课程目标没有明确的培养定位
一些高校开设的一些课程,没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课程设置也没有一定的目标定位。专业任选课在高师院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不受重视,因此课程开设很随意。授课教师仅由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开设课程,只需专业教研室审核,课程设置没有整体规划,导致了课程结构的不合理性。
(二)专业任选课实施中的问题
1.教学内容浅显陈旧,方法单一
专业任选课开课教师职称大多数是新教师、讲师或是副教授,而罕见教授,在年龄结构上40岁以下的居多。由于职称低,年纪轻,还不能把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专业视野不够开阔,专业底蕴不够深厚,知识结构还有待于完善。因此,这些教师讲授的专业任选课教学内容一般比较浅显,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不能把专业知识进行整合,更谈不上更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学生自然不感兴趣,达不到教学效果
2.教学资源陈旧匮乏
第一,教师队伍力量薄弱。职称较高的教师由于科研任务以及其它任务比较繁重,无暇承担专业任选课的教学任务,而职称较低的教师由于专业知识结构不够完善,专业功底不够雄厚,难以进行专业知识之间的有机整合。第二,教材资源不足。由于专业任选课属于新兴的课程,没有配备的教材可以使用,任课教师通常都是到网上选择一些教材,这样临时选教材的方法,必定存在很多问题,有一些课程不仅没有教材甚至连讲义都不齐备。第三,教学硬件短缺。由于专业任选课课时少,仅在16学时―24学时之间,所以很少有教学课件与之配套,任课教师即使自己制作了教学课件,也没有精力和动力进行完善与更新。
(三)专业任选课课程管理滞后
1.教学监督力度不够
高师院校针对专业任选课没有相应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第一,课程申请没有教务部门严格地把关,通常都是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选择课程,提出申请,由所在专业教研室审核后向学校教务部门上交申请表即可。整个申请过程,既没有对课程设置的整体结构进行规划,也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所需。第二,教学文件缺少标准。大多数专业任选课的教材、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及教学进度表基本上比较齐备,也有部分院校这些必备的教学文件都没有,并且缺少必要的规范与标准。第三,教学过程监督不够。学校教务管理部门负责学生上网选课,通知授课教师和学生开课时间,而对于专业任选课教学过程的监督却不够。教学管理部门对于课程是否可以开课,开课过程中课堂效果如何,开课之后学生反馈及评价如何却很少问津。这些因素均导致专业任选课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2.缺乏科学的教学评价激励机制
一方面,教学评价不及时。一般来说,专业任选课的教学评价都是在学期末,课程已经结束,考核也已经完成,教学评价的好坏无法作用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得教学管理部门与授课教师都不能及时得到反馈,也就不能进行必要的整改,这种期末式的评价体系显得滞后。另一方面,考核方式不科学。专业任选课课时比较少,教师通常会采取终结式考试方法,由于课程与学生都存在差异,采用相同的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再加上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授课教师基本上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承担课程,这些不利因素抑制了教师承担课程的积极性,导致了专业任选课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二、高师院校专业任选课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1.确立课程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
高师院校首先应该明确专业任选课课程的培养目标,以基础教育改革为前提,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培养“教者、学者、研究者”三位一体的专业人才。根据高校办学条件与学生发展等实际情况,我们应将专业任选课划分为三个模块:教学技能训练模块,专业知识拓展模块,专业知识应用模块。每一模块确立其核心目标,分别设置相应的课程,培养学生不同需求的专业目标。
2.通过各种渠道,丰富课程资源
首先,鼓励专家、学者、教授多开课,壮大专业任选课师资队伍。教育部在2012年3月颁布的“国教30条”第六条中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是多上课。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加强监督力度,把课程评价的结果与教师的期末考核分结合起来,从行政手段上激励优秀教师参与到授课中来。其次,开拓多元渠道,增加专业任选课的教学资源。每个学校都有自己教学资源上的优势与不足,为了弥补本身教学资源的不足,我们可以就近与有优势的大学联合,实现优势互补。或者聘请一些专家,小学优秀教师承担某些课程的教学任务。第三,借助网络资源,既可以聘请有实力的专家、教授录制,也可以借鉴网上优秀教学资源。在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中,教师就借鉴了网络中的课堂教学案例,这样打破了地域的局限,便于优质的教学资源的利用,又可以大大丰富专业任选课的教学资源。第四,积极编写课程教材和讲义。目前市场上没有专业任选课教材,大多数教师都是自己写讲义,讲义的质量也没有衡量标准。因此,高师院校应该重视这一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鼓励教师编写教材。
3.丰富更新教学内容,探求多元教学方法
现在处于知识迅猛发展的年代,知识也在加速发展,如果不紧随知识的更新速度,那么教学内容必定陈旧,脱离实际。专业任选课教师要有效地将最新的基础教育改革、新课程标准精神以及专业发展最前沿理念都渗透到课程体系中去。语文教育专业,开设了“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少儿蒙学经典选讲”等课程。教学内容既跟得上国家倡导的小学生学习“国学”的思想,又丰富了学生们的专业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的应用也更加广泛。英语教育专业,我们开设了“商务英语实务”、“旅游英语实务”、“展会英语实务”等课程。教学内容既拓实了以往的基础知识,又增添了实用性活动,使得学生所学知识变得有实际意义,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教学效果超乎预想。
其次,尝试合作性学习法、研究性教学法、模拟实践法、案例教学法等学习方法
数学教育专业,教师在开设“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中,运用了案例教学法与模拟实践法。通过名师课堂的案例分析课堂教学的利与弊,然后再通过学生模拟教学片断的实践,采取边理论边实践的形式,激励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热情极高,课堂气氛活跃。语文教育专业,教师在“论语”课上就以职业技能训练带动课堂教学为教学思路,采用研究性教学法,专题性教学法,边学习边实践,让学生撰写“我的论语心得”小论文,并在课堂上进行诵读,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英语教育专业,在“简笔画与英语教学”、“歌曲与英语教学”、“英语课堂游戏”等课程中运用丰富多彩的辅助教学手段,采取情境教学法,模拟演练法、合作性学习法等教学方法,寓教于乐,让课堂真正达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的。
4.构建科学的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
在专业任选课的课程评价中,我们尝试采取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把学生学习过程中所有因素,如出勤、课堂学习状态、课后作业、随堂小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都按照百分制进行打分,最后折成百分制,按照2:2:6的比例来计算期评成绩。这样进行评价,不仅监测了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情况,又反馈了学生学习课程后的知识掌握与应用情况,激励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积极参与到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最终达到提高专业任选课的教学质量的目的。在考核方式上,我们摒弃了以往单一的闭卷笔答的形式,采取了撰写教育科研小论文或教学设计,模拟教学片断、说课、微课、教师职业技能考核、教学模型制作等多种形式,使得考核方式多元化。
5.加强课程监督与管理的力度
目前,高师院校必修课程监督与管理制度基本完善,但对于专业任选课的监督与管理制度并不健全。为了提高专业任选课课程的质量,教务管理部门加强了监督与管理的力度,从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设置的规划,课程的审核,网上选课平台(包括课程介绍,授课教师介绍,指导学生选课等),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根据本学校的学生需求与教学实际,都制定了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促进了专业任选课程教学效果的良性循环。
〔参 考 文 献〕
〔1〕李莉.我国大学选修制改革的回顾与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8,(12):59.
〔2〕廉永杰.创新教育及比较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曹玉慧.大学公共选修课程质量保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