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神经修复的方法

神经修复的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神经修复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神经修复的方法

神经修复的方法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48例,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16-65岁。右侧腕部25例,左侧腕部23例。致伤原因:刀砍伤18例,玻璃割伤10例,电锯伤8例,压砸伤3例,车祸伤6例,机器绞伤3例。均为开放性损伤。31例完全断裂,17例部分断裂。37例并发掌长肌腱断裂。术前检查:48例中桡侧3指半感觉丧失42例,感觉减退6例,屈指功能受限或丧失45例,拇指对掌功能丧失44例。

1.2 手术方法。均在显微镜下手术行一期修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上臂气压止血带驱血。彻底清创后,根据情况适当扩大原伤口,合并掌长肌腱断裂者作直接缝合或肌腱转位。先找到神经断端,显微镜下适当游离并修整,根据神经断面神态和表面血管走向准确对合外膜,10-0无损伤线等距离间断外膜外翻缝合。术后石膏托固定患肢于腕屈位3周,张力较大时固定4周。给予神经营养药物,早期行功能康复锻炼和神经肌电刺激。

2 结果

本组48例,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20个月。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周围神经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神经的恢复效果,34例拇指对掌功能已完全恢复正常,未见大鱼际肌萎缩者,感觉功能恢复全部达S3以上,其中优16例,良18例,差14例,优良率70.8%。

3 讨论

早期彻底清创一期修复断裂的正中神经是恢复手功能之关键。一期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对手内在肌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二期修复。损伤早期,组织解剖清楚,神经可根据断面神态和表面血管走向使外膜缝合对位准确,提高再通率。二期手术时,原创口内软组织粘连严重,瘢痕形成,虽然借助显微镜,但是在寻找神经的过程中仍会带来严重损伤。由于神经断端回缩,神经瘤的形成,修整后发生神经缺损的一般都需行神经移植,也减少了神经再生通过的机会。此时手内在肌已经萎缩,很难通过功能锻炼再恢复。所以我们认为对没有明显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均应该一期行显微外科修复。

腕部正中神经损伤后,对于神经缝合的方法有不同的意见。但都严格遵守无张力原则。本组病例全部采取神经外膜间断外翻缝合,缝合时以神经断端神经束的分布形态、神经干的外形及外膜纵行血管的位置为参照,使之对位准确,尽量避免神经束重叠、弯曲。并且外膜缝合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创伤小,对神经干内环境干扰少。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神经束膜缝合优于神经外膜缝合,理由是这种缝合方法可使神经束得到更多更好地对合,有利于神经的生长。但是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手术中难以有效地辨认感觉神经束及运动神经束,也难以避免错接感觉神经束与运动神经束,且过多的缝线易引起较重的异物反应及加重神经损伤。无论外膜缝合还是束膜缝合,影响神经修复功能恢复的最终关键是能否正确地进行神经束的对接。

周围神经损伤后的修复和再生一直是困扰周围神经外科的一个难题,改善神经修复的微环境,寻求促进神经再生的有效方法也是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对于断端没有明显神经缺损的外周神经损伤,传统的神经吻合方法(单纯外膜缝合、束膜缝合、外膜束膜缝合)延用了近百年。尹维田等提出传统的神经吻合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神经断裂后,惟一恢复其神经功能方法是恢复神经的解剖连续性,要求相同的神经功能束对接方能恢复其功能。传统的断端紧密缝合很难达到相同的功能束对接,很难避免神经束的错对、神经束的遗漏(断端的逃逸)及吻合口的结缔组织增生。Cajal于1928年首次提出神经再生理论,随后被众多学者所证明。根据外周神经具有很强的再生潜能,在适当的环境下,轴突可出牙伸展而长入远端的Bungner管,进而实现外周神经的再生和功能的恢复,因此,一些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外周神经缝合方法,即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吻合法。它为促进周围神经再生提供了优越的微环境,可防止神经轴芽外生,具有更有效的功能再生,且有利于更多轴芽长入远端,提供更多成熟机会。不过这种新方法尚待进一步的实验和临床验证。无论采用哪种缝合方法,均基于显微外科技术。显微镜下手术修复神经视野清楚,能够彻底止血,减少对神经外膜及神经束的损伤,并减少粘连机会,最大限度的保护神经本身和周围组织的血管;同时它可以准确对接神经束,清晰辨别神经吻合口神经束外漏的情况,从而可以有效的促进神经髓鞘再生。

参考文献

[1] 马骁,卡索.外伤性腕部正中神经损伤治疗进展[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07,(4)

神经修复的方法范文第2篇

面神经因其解剖结构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缺损。其传统修复方法是以自体神经移植修复,虽然其效果较好,但因其来源而受限。目前,研究者们已经找到一些不同的材料来桥接修复面神经缺损,如同种异体神经、人工神经等,但这些修复方法仍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本文是对周围性面神经缺损的各种修复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总结。

【关键词】 面神经缺损 神经移植 自体神经 同种异体神经 人工材料

Abstract: Because of its anatomic structure, the facial nerve can be easily affected by different kinds of factors, which will cause defect of the facial nerve. 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repairing the facial nerve defect is by way of autologous nerve transplantation repairing, whose effect is comparatively good. However, this method is limited due to the sources of autologous nerve. At present, the researchers have found many different materials for bridging and repairing the facial nerve defect, such as allogeneic nerve and artificial nerve, ect. However, these methods still have their limitations and need further study and approach.This article is a summary of research progress about the different repairing methods of peripheral facial nerve defect.

Key words:facial nerve defect; nerve transplantation; autologous nerve;allogeneic never;artificial material

面神经是含有运动神经纤维和感觉神经纤维的混合神经,并以运动功能为主。它由颅内发出后经内听道、颞骨,出茎乳孔并穿过腮腺,最后支配所有面部表情肌,因而是人体内走行路线最为曲折且穿经骨管最长的一条颅神经,因而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缺损。其缺损后立即直接缝合神经的断端是最好的修复方法。但由于外伤、医源性损伤等原因致一段神经缺失时,则必须采用神经桥接移植手术和其他特殊手段来加以修复。传统的方法是用自体神经桥接移植术,常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自体神经移植来源一般较困难,因而限制了这种术式的广泛应用。目前,学者们通过不断的探索,找到了一些不同的桥接物(神经纤维组织桥接物、非神经纤维组织桥接物、人工合成材料)来完成[1-3]上述缺损的修复。本文就其进展作一简单综述。

1 自体神经移植术

自体神经移植是各种面神经损伤修复术中效果最好的治疗方法,人们发掘了许多面神经移植的供体,临床应用也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常用的神经移植供体有:耳大神经、低位颈皮神经、颈横神经、腓肠神经等。在众多的神经移植体中,有学者认为采用同侧耳大神经移植有手术在同一切口,取材方便,神经直径相近等优点,因而最好。研究证实,血管化神经移植较单纯的神经移植更优越,因为丰富的血供能给再生神经纤维提供优良的生长环境,利于亲和因子的逆向扩散及生物活性的维持,能显著提高轴浆运输的速度,进而提高神经纤维再生的速度。相反,缺乏血供可能导致再生神经干中心性或节段性坏死。自体神经移植术的缺点在于移植体的来源较困难,并有供区神经瘤形成和运动、感觉障碍等并发症,所以不是最理想的桥接移植方法。

2 同种异体神经修复

为弥补自体神经移植来源有限和给患者造成新的损伤的不足,人们开始应用异体神经和异种神经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但单纯应用异体神经或异种神经进行神经移植会因为免疫排斥反应而导致移植体结构破坏,基底膜管塌陷、纤维化,使得再生轴突无法通过而致移植失败。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有必要先确定神经纤维中各成分的抗原性,明确引起免疫排斥反应的主要因素,这方面目前尚存争议。大多数学者认为神经纤维组织的抗原性主要存在于活性雪旺细胞,该细胞具有抗原递呈功能,通过产生TNF-α、IL-I、IL-12、IFN-Y等细胞因子而激发免疫排斥反应[4]。研究者尝试采用冷冻、冻干、放疗、乙醇浸泡、预溃变、化学消化等方法来降低供体神经的抗原性,但没有发现一种十分理想的方法。有学者采用冷冻法来保存异体周围神经后,雪旺细胞仍可保留活性,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II(MHC—II)表达明显降低,周围神经组织的抗原性亦明显降低,因而认为来源于雪旺细胞的ICAM—1和MHC—II是周围神经移植体的主要抗原物质,在移植排斥反应中起主要作用,冷冻法通过降低ICAM—1和MHC—II的表达来降低神经移植体的抗原性[5]。研究表明,在不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超低温冻存的同种异体神经修复神经缺损的效果明显优于新鲜的同种异体神经,但不及自体神经移植[6],而经预溃变处理的周围神经组织抗原性无明显降低,冻干法和大剂量放疗虽能降低抗原性,但因对移植体结构损害大,神经再生差[7]。用70%乙醇浸泡异体神经组织8 小时,可灭活移植体中的高抗原性的细胞成分,而神经基底膜管完整无损,为再生轴突提供了定向通道,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良好[8]。应用胎儿同种异体神经移植已有成功的报道。研究认为,胎儿缺乏成熟的免疫机制,异体胎儿周围神经组织只产生轻度免疫反应,能够存活并产生与自体神经移植相似的结果[9]。近来有研究应用化学消化剂处理同种异体神经及异种神经,清除雪旺细胞、髓鞘及崩解碎片,保留神经基膜,形成去细胞神经基膜支架,行去细胞神经移植,从而极大地降低了移植体的抗原性和排斥反应,获得了与自体神经移植相似的结果[10-13]。这种去细胞神经移植可为神经再生中的细胞成分、粘附分子、或生长因子提供适宜的支架结构,支持轴突再生和功能支配,修复2 cm或更长距离的缺损[12]241-248。应用免疫抑制剂抑制宿主对移植体的排斥反应,可使异体或异种神经移植体的活性雪旺细胞数增多,纤维细胞数减少,促进轴突再生[14],宿主雪旺细胞亦可迁移入异体神经移植体,诱导轴突再生,并在再生轴突外形成髓鞘[14]。近来有研究发现,异体移植修复短距离神经缺损(7~8 mm),宿主的免疫排斥反应不足以阻止神经再生[15]。异体或异种神经移植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类研究仍处于动物实验的研究阶段,尚难以应用于临床。

3 面神经与其他颅神经吻合术

对于面神经损伤位置较高,如颅内损伤或乳突区病变累及面神经,而面神经远段良好的患者,可采取面神经远侧端与其他邻近颅神经相吻合。Drobnik 1896 年最早应用副面神经吻合治疗面瘫 ,以后陆续有采用膈神经、舌咽神经、舌下神经的神经转移术。但总的来说,此类手术由于在神经吻合术后,面部肌肉运动是与颅神经原支配肌肉的运动相伴随的,而且是一种粗大的、混合的、大块性质的运动,与患者内心所想要表达的情感不一致,所以现在已较少应用。跨面神经移植术是由Scaramella 1970 年首先报道,是使用长段的神经移植,一端与健侧面神经分支的中枢端缝合,移植神经经皮下隧道到达患侧,使移植神经另一端与患侧面神经的远心端吻合在一起,通过面神经轴突再生恢复患侧表情肌功能。通常可供移植的神经最常用的是腓肠神经[16]、前臂内、外侧皮神经[17],另外还有桡神经、股内、外侧皮神经、耳大神经和颈丛的皮支等。切取神经的长度比实际缺损长15%左右,术中应彻底切除两断端及周围的瘢痕组织,以造成具有良好血供的局部组织床,确保移植神经的成活。跨面神经移植术的优点在于:患侧表情肌接受来自健侧的再造神经纤维支配,与健侧表情肌连动,面部表情比较自然,患侧表情肌的运动与健侧协调,表情有整体性,而且手术不造成其他功能障碍。但本术式不适用于面部表情肌明显萎缩的陈旧性面瘫患者[18]。

4 人工神经修复

人工神经是运用组织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根据神经再生的生物学特性,以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载体物质与有活性细胞(schwann细胞等)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三维结构和生物活性的复合体,用于桥接神经断端,达到引导和促进神经再生的目的。目前,人工神经的种类包括:

4.1 自体非神经组织

自体非神经纤维组织桥接物来源广泛,动脉、静脉、羊膜管、肌键管、筋膜管、硬脊膜、骨骼肌等桥接物都被使用来作替代物,使用这些生物移植体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它们都含有基底膜,与Schwann细胞底膜相似,为Schwann细胞迁入提供了有利环境,而Schwann细胞的迁入是轴突长入移植体的先决条件;同时基底膜中内含粘连蛋白、纤维连结蛋白和胶原,这些成分也都能促进轴突生长。目前此类研究以静脉和肌肉研究较多。自体静脉桥接支架的优点是:数量丰富,易于取材,供区损害小,壁薄营养物质易渗透,也利于神经趋化物质发挥作用。其组织结构与神经外膜相似,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又似神经基底膜,神经断端与静脉套接能避免疤痕侵入,有利于神经再生。L iang[19]认为自体静脉桥接物对

4.2 非生物降解材料

硅胶作为最早用于人体的人工合成材料,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上也较早地引起人们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Lundborg采用硅胶管进行神经损伤修复研究使通过导管诱导神经修复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研究表明,效果神经生长导管诱导要明显好于无诱导神经修复。由于硅胶具有生物惰性,植入体内异物反应较小;作为高分子材料,硅胶管又具有良好的管弹性,不会出现管壁塌陷,且可以模塑制成任何特定的形状。但因其不可降解,同时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神经在管内生长容易出现神经纤维化、慢性神经压迫等并发症,所以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导管。

4.3 生物可降解材料

用生物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导管可在体内降解,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来源广泛,成型工艺方便,且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同时能避免使用非生物降解导管时可能出现的神经压迫等问题,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工合成可吸收材料的种类繁多,主要有几丁质、胶原、聚乳酸、聚乙交酯、聚乙交酯丙交酯等。一些学者采用神经生长因子几丁质管修复兔面神经缺损,发现其可为面神经缺损提供良好的修复环境[21]。有学者采用聚乙交酯丙交酯制成神经导管,甲壳素涂层后在导管内预置入引导纤维,用该支架材料桥接大鼠14mm的坐骨神经缺损,术后4 周观察导管中有新生轴索通过,效果优于自体神经移植[22]。研究发现,当两断端的直接吻合不可能或吻合有张力时,面神经导管对缺损小于3 cm 的面神经损伤的重建是有用的。该方法的局限性为:(1)仅能用于修复小于3 cm 的缺损;(2)价格昂贵;(3)机体可能不耐受;(4)不适合修复面神经近心端的损害。

5 神经干细胞修复

干细胞是指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对各种变性病变和器官损害有潜在的治疗价值,其主要特征为:缺乏神经系统分化的标志,能自我更新,具有分化为神经元、少突胶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多分化潜能。神经干细胞所具有的这些特征是其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理论基础。其次,神经干细胞是未分化的原始细胞,不表达成熟的细胞抗原,具有低免疫原性。在异体移植后少受宿主的排斥,有助于其长期存活,因而成为基因治疗的理想载体。研究表明,转染治疗基因的神经干细胞移入体内后稳定存活并表达基因产物,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神经干细胞与宿主神经组织有良好的融合能力,确保神经干细胞长期存活。研究发现脑室内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迁徙至脑实质中并与宿主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形成良好的整合。此外,移植后的神经干细胞受病变部位神经源性信号的影响,具有向病变部位迁移的能力,从而达到结构和功能修复目的。由于神经干细胞具有以上特征,人们推测神经千细胞不仅可以治疗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而且有望用于治疗周围神经系统疾病。最近国内郭宝凤等[23]用豚鼠海马神经干细胞修复兔面神经缺损,术后12 周,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BrdU和S1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组织学观察,结果治疗组神经肌肉动作电位的潜伏期明显短于对照组 ,而波幅明显高于对照组 。治疗组有大量BrdU阳性细胞,且部分阳性细胞同时呈现S100双标阳性。对照组未见BrdU阳性细胞。治疗组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数量、直径和髓鞘厚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此表明神经干细胞能明显提高面神经损伤后修复效果,可作为种子细胞应用于外周神经组织工程。

综上所述,目前人们在周围神经缺损修复的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许多令人鼓舞的成果。但由于面神经成分和解剖的特殊性,将这些新的技术与材料应用于临床神经修复的研究尚不多见。为了提高面神经缺损的功能恢复率,我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进行。希望随着医学、生物学、工程学等等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和对神经再生机制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在神经缺损修复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Devauchelle B, Badet L, Lengele B, et al. First human face allograft: early report[J]. Lancet, 2006, 368 (9531) ∶203-209.

[2] Takushima A, Harii K, Asato H, et al. Neurovascular free -muscle transfer for the treatment of established facial paralysis following ablative surgery in the parotid region [J]. Plast Reconstr Surg, 2004 , 113∶1563-1572.

[3] Guntinas - Lichius O, Streppel M, Stennert E. Postoperative functional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reanimation techniques for facial nerve repair[J]. Am J Surg,2006, 191 (1) ∶61-67.

[4] Gulati AK.Immune response and neurotroPhic afctor interaetions in PeriPheral nevre transPlants [J].Acta Haematol,1998,99(3):171-174.

[5] Atchabahian A,Mackinnon SE,Hunter DA.Cold Presevration of nerve Grafts decreases exPression of ICAM一1 and class II MHC antigens[J].Reconstr Micorsugr,1999,15(4):307-311.

[6] 瞿玉兴,董天华,张志霖,等.超低温冷冻保存后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的实验研究[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2,18(1):59-62.

[7] Mackinnon SE.Subjective recovery of nevre graft donor site [J].Neurosugery, 1984,14(2):167-171.

[8] 宋修竹,贺长清,顾玉东.酒精处理的同种异体周围神经移植的研究 [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98,15(3):263-264.

[9] Agaoglu G, Kayikcioglu A,Sargon M, et al. Comparison of immune Response to nerve allograft segments in fetal and adult rabbits, a histological study [J].Plast Sugr,2000,44(4):398-404.

[10] Sondell M,Lundborg G, Kanje M.Regeneration of the rat sciatic nevre Into allografts made acellular through chemieal extraction[J].Barin-Res,1998,8:795(1-2):44-54.

[11] 朱国臣,肖大江,吴四海,等.兔化学去细胞神经桥接大鼠面神经缺损 [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7,14(11):627-629.

[12] Haase SC,Rovak JM,Dennis RG,et al.Recovery of muscle contractile Function following nevre gaP repair with chemically acellularized PeriPheral nevre grafts[J].J-Reocnstr-Mierosurg,2003,19(4):241-248.

[13] Fansa H,Keilhoff G ,Horn T,et al. Stimulation of Schwann cell growth And axon regeneration of PeriPheral nerves by the immunosuppressive drug FK506[J].Handchir Mikrochir plast Chir,1999,31(5):323-329.

[14] Takata H,Ishida O,Ochi M,et al.Rejection and regeneration in PeriPheral nerve homografts in rats after withdrawal of cyclosporin: morph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assessment [J].Plast Reconstr Sugr Hand Surg,1999,33(4):373-377.

[15] Choi D,Raisman G .Immune rejection of a facial nerve xenograft does not Prevent regeneration and the return of function: an experimental study[J].Neuroscience,2003,121(2):501-507.

[16] Harrison DH. Currenttrends in the treatment of established unilateral facral palsy[J]. Ann R Coll Surg Engl, 1990, 72(2):94.

[17] Mackinnon SE, bellon AL. A Surgical algorithm for the management of facial palsy[J]. Microsurgy, 1998,9(1):30.

[18] 王炜.面瘫的整形外科治疗[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815-816.

[19] Liang CC, Jeng SF, Yeh MC, et al. Reconstruction of injured facial nerve defect using a vein graft as a conduit[ J ]. Ann Plast Surg, 2004, 52∶102-104

[20] White WM,McKenna MJ, Deschler DG. Use of the thoracodorsal nerve for facial nerve grafting in the setting of pedicled latissimus dorsi reconstruction [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06, 135 (6) ∶962-964.

[21] 张森林, 孟昭业, 董震, 等. 神经生长因子几丁质管修复兔面神经缺损[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3, 13(3):8-10.

神经修复的方法范文第3篇

周围神经是指脊髓经椎间孔传出的分布至躯干及四肢的由运动、交感、感觉三种纤维组成的混合神经。周围神经损伤是指因某些因素的损伤及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成神经传导功能障碍、神经轴索中断或神经断裂,导致躯干和四肢感觉、运动及交感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临床病症,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损伤后的再生修复问题一直是创伤外科和神经科学的棘手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周围神经损伤的再生与修复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现综述如下。

1 周围神经损伤的分类

澳大利亚学者sunderland将周围神经损伤分为五度[1]:I度,神经失用,轴突连续性存在,可有节段性脱髓鞘,轴突传导丧失。II度,轴突中断,轴突与髓鞘受损,神经内膜组织未受损。III度,神经束内神经纤维损伤,轴突、髓鞘、神经内膜损伤,但神经束膜完整、正常。IV度,神经束损伤断裂,轴突、神经内膜、神经束膜破坏,神经束损伤,仅神经外膜完整;神经干的连续性仅靠神经外膜维持。V度,神经干损伤断裂,神经束与神经外膜均断裂,神经干完全破坏,失去其连续性。

2 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

2.1 保守治疗:(1) 物理治疗:王爱民等报道[2-3],应用非侵入性脉冲电磁场对损伤大鼠坐骨神经进行刺激,结果显示电刺激能增加轴突再生速度,增加同肌肉重建联系的运动轴突数量。沈宁江,朱家恺[4]通过实验亦证实直流电场能够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2) 中医药治疗:祖国医学中无此病名,据临床表现和症状,正中神经损伤与中医“痹证”和“痿证”颇为相似,当属经络伤、痿症范畴。《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而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景岳全书》指出:“痹者闭也,为气血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素问•痿论》云:“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辟足也。”其病机多为经络不通,经气不续,气虚血滞,以致肢体、皮肉、筋骨得不到正常气血的温养,而出现肢体痿软、肌肤麻木不仁等等。周围神经属于筋的范畴,肝主筋,肝血充盈,则筋得濡养;肾主骨,肝肾同源,筋附于骨。故周围神经损伤与肝肾功能失常亦有一定联系。

根据“治痿独取阳明”理论和“外伤必致血瘀”的机理,确立补气、活血、通络治则。故临床治疗中多以活血化瘀,补气通络类方药为主,如临床常用的补阳还五汤,补气通络汤等。

同时,不少学者对一些中药复方做出了不少临床药理研究。杨志东等[5]的补气通络方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功能和结构恢复的实验研究,认为该方剂对神经再生有促进作用。郑晓辉等[6]通过临床试验证实以海马为主要成分的壮腰生髓口服液对周围神经损伤有较好疗效。钱叶斌等[7]证实补阳还五汤能减轻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元胞体的萎缩程度,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方有生等[8]研究证实党参黄芪丹参等复方中草药合剂能促进周围神经再生。(3) 神经营养因子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先决条件是神经元胞体的存活及轴突的延伸。而在损伤后的局部微环境中,来源于雪旺细胞和体液的神经生长因子浓度过低,远不足以维持神经元胞体的存活[9]。鉴于此,许多学者试图通过基因重组方式合成神经营养因子,如神经生长因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营养素等,利用导管内注射或利用载体控释系统局部给药,从而发挥外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周围神经修复中的作用,这些己通过实验得到证实,可望进一步应用于临床[10]。(4) 其它药物治疗:一些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11-13],弥可保(甲基维生素B12)能很好的转移进入神经组织的细胞器,而健康人脑脊液中甲基维生素B12(CH3-VitB12)浓度占总维生素B12浓度的91.12%,由于该甲基的存在,参与了物质转甲基作用,加速了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促进雪旺氏细胞的细胞分裂而促进神经再生。Watanabe等[14]发现甲钴胺通过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使轴索骨架蛋白输送正常化,从而使轴浆转运恢复正常,刺激轴突再生。

2.2 手术治疗:20世纪五十年代,显微外科技术,包括外膜缝合、束膜缝合、外膜束膜联合缝合等开始应用到神经损伤的修复中,自1964年,Smith倡导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以来,已成为一种标准的治疗方法。它提供了微创技术,具有视野清晰、操作精细、损伤小的特点。提高了神经修复过程中对合的精确度,最大程度减少了神经的损伤,提高了治疗优良率。(1 )神经松解术: 包括神经外膜松解术和神经束间松解术。周围神经受到牵拉、压迫,神经干周围及神经束间瘢痕形成,必须手术解除这些损伤因素,神经功能才有可能恢复。(2)神经缝合术:包括神经外膜缝合术与神经束膜缝合术,有研究表明,束膜缝合与外膜缝合在临床效果上无明显差异。(3) 神经移植术:包括电缆式神经移植、神经束间移植、有血供应的神经移植、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以及人工神经移植[15] 。(4) 神经植入术[16] :将植入神经远端神经束顺肌纤维方向埋植于肌肉纤维之间,神经外膜或束膜与肌合固定。以促进肌肉运动终板再生,恢复肌肉功能。(5) 神经吻合加自体深筋膜包裹术[17]: 该方法是用外膜法端-端吻合断裂的神经,然后就近取深筋膜缝合包裹神经断端。(6) 神经管桥术[18] 是指在神经断端间留出一定间隙(即神经再生室),并套以不同材料的管桥,使近侧神经断端发芽生长,通过这一间隙,达到远侧断端。使用的生物材料有琼脂、凝胶、羊膜、自体静脉、自体动脉、骨骼肌等;人工合成材料有硅胶、聚羟基乙酸、壳聚糖等。该方法代替了显微镜下外膜或束膜的直接缝合,部分代替了自体神经移植。(7) 黏合剂黏合神经术:用特定的黏合剂直接将两神经断端连接起来。张长青[18]切断SD大鼠坐骨神经,然后分别行缝合法和纤维蛋白凝胶黏合加外膜固定法修复神经,发现黏合法瞬间对位获得改善,术后8周黏合组较缝合组平直,吻合口远端神经纤维较缝合组密,吻合口神经纤维通过率、吻合口远端轴突截面积均优于缝合组,认为凝胶黏合法修复周围神经损伤较常规缝合法优越。此外,有用医用黏合剂和酶黏合剂吻合周围神经,疗效与外膜缝法相当的报道,但均尚未获得临床证明。(8) 激光修复术:用适当类型和剂量的激光直接端端“焊接”神经的方法。劳杰通过实验证明[19],用CO2激光焊接吻合与常规缝合法修复神经,效果相当,且神经纤维损伤少;修复快,水肿反应轻。(9) 轴索修复术[20]:又称细胞外科技术,即通过减轻神经断端的物理、化学性损伤及改善神经的对合技术而达到周围神经轴索水平的修复。该方法己经应用于临床。

3、展望

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在此期间,医疗工作者尝试了各种治疗方法,但至今仍未发现一种卓越的疗法,每一种方法均有其局限性。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今后应既重视并积极发掘中医的理论资源和中药资源,又不忘用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作准确的定性和定量观察与分析,探索更为微创的显微缝合方法,进一步减轻手术对神经损伤,同时进一步探索中医中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作用机制,并不断发现和补充中药新的药理作用并将之应用于临床实践之中,充分认识并运用神经修复的机理作有针对的治疗,这对提高疗效大有裨益。因此,如何综合中西医治疗的优点,整合各种疗法的优势并将其有机结合,必将成为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王澍寰.手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68-380

[2]王爱民,李起鸿.脉冲电磁场刺激对神经、小血管和肌腱的修复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5,17(6):516517.

[3]Zanakis MF.Differential effects of various electrical parameters on peripheral and central nerve regeneration [J].Acupunct Electrother Res,1990,15:185.

[4] 沈宁江,朱家恺.直流电场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3,16(2):116119.

[5]杨志东,姚珍松.补气通络方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功能与结构恢复的影响[J].新中医,2002,7(7):7576.

[6]郑晓辉,黄枫.壮腰生髓口服液治疗周围神经损伤41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1,10(10):241251.

[7]钱叶斌,陶有略.补阳还五汤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元存活的实验研究[J].实用手外科杂志,2002,9(3):152154.

[8]方有生,陈德松,顾玉东. 党参黄芪丹参等复方中草药合剂对周围神经再生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华手外科杂志,1998,14(3):181183.

[9]平萍,李青峰. 周围神经损伤的基因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01,8(8):505-506.

[10]许家军. 神经营养因子与周围神经的损伤和修复[J].国外医学创伤与外科基本问题分册,2000,21(3):154156.

[11]张少成,马玉海.弥可保1(CH3 - VitB12)神经缝合口局部持续给药的初步临床观察[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3,1(1):2223.

[12]胡韶楠,顾玉东 弥可保对周围神经再生作用的临床研究[J].中华手外科杂志,1999,3(1):3435.

[13]Kameyama M,Mayer EL,Jacobsern DW,etal.The rapeutic effects of methylcobalam in spinal and peripheral nerve diseases[J].The Japa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1992,49(7):19631964.

[14]Watanabe T,Kaji R ,Oka N,etal.Ultra - high dose methylcobalamin promotes nerve regeneration in experimental acrylamide neuropathy[J].J NeurolSci,1994,122(2):140 - 143.

[15]李晓光,杨朝阳.应用人工神经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2003,5(5):541542.

[16]万智通,张帆.骨胳肌包埋自体神经片段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临床研究[J].浙江医学,1998,20 (4):210-211.

[17]张巨,孙鸿斌.自体深筋膜包裹神经断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2(2):51-52.

[18]张长青,顾玉东,陈亮.纤维蛋白凝胶黏合加外膜固定修复周围神经的实验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8,12(3):1291.

神经修复的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手足;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07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23-02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自上个世纪90年代应用于临床以来,愈来愈受到重视,临床应用也愈来愈广泛,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它代表了皮瓣神经化、多源化、操作简单化和减少供区损害的这一发展方向。皮神经营养皮瓣易于操作,切取容易,形式灵活,对病患的肌体损伤小,供血效果良好,具有许多优点和功能,是具有相当发展潜力的一类皮瓣,在创伤修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为此,我们研究了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效果。贡献愚智,以兹学界讨论。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我们将我院骨科于2010年10月至2013年3月间收治的56例皮肤创伤病患作为研究对象,病患年龄分布区间为34-81岁,平均年龄为(561±109)岁。其中男性病患41例,年龄分布区间为34-79岁,平均年龄为(542±106)岁。女性病患15例,年龄分布区间为36-81岁,平均年龄(568±91)岁。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因、病程、生活环境和家庭背景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病患的致伤原因有切割伤、电锯伤和冲压伤不等,所有病患皆伴有拇指神经和血管损伤,有的病患拇指甲床及末节指背皮肤损伤,有的病患拇指末节指腹皮肤软组织损伤,还有部分病患后置末节离断,远端缺失已无再植条件。

12研究方法本次实验采用分析研究的方法进行,我们对我院收治的56例病患全部实施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治疗,其中,32例实施拇指桡侧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位修复术,12例实施拇指尺侧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位修复术,另外12例实施虎口背侧支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位修复术。实验期结束后,统计所有病患的临床治疗效果[2]。

13治疗标准实验期结束后,我们采用赵书强手功能评定标准改进标准对于所有病患的恢复情况进行评定。优:术后皮瓣运行良好,患者感觉功能恢复正常,对掌、对指功能恢复正常。良:术后皮瓣运行较好,皮瓣远端出现边缘性坏死,患者感觉功能恢复基本正常,对掌、对指功能恢复基本正常。差:皮瓣坏死,功能无改善。优良率=(优+良)/总数×100%。

14统计学方法将所得到的数据输入电脑建立数据库,组与组之间的比较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整理和分析,进行t检验,P

2结果

经过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后,根据赵书强手功能评定标准改进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价,56例实验病患中,优45例,皮瓣成活,对掌、对指功能恢复正常,占804%;良8例,皮瓣远端出现边缘性坏死,对掌、对指功能基本恢复,占143%;3例出现皮瓣坏死评价为差,占54%,见表1。

3讨论

近段时间以来,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越来越引人关注,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如何最大程度地在修复创面的同时,减少对原有血管、神经和组织细胞的伤害,达到小创伤和大疗效的有机结合成为了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次实验,实验人员对90例实验病患进行了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治疗。治疗方法为[4]:

手术时,使病患平卧,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方法对病患进行麻醉,让病患接受手术的手臂外展呈90°,使用气囊止血带对病患的手术臂进行止血操作。然后视情况分别进行拇指桡侧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位修复术、拇指尺侧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位修复术和虎口背侧支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位修复术[5]。

实施拇指桡侧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位修复术的病患。以拇指指背的皮神经血管行走线路作为手术操作的中轴线,是指关节桡侧、拇掌指关节和腕掌关节桡侧位于一条连线上。手术操作的轴心点选取拇指近节指骨中段,特殊情况下可做部分延长,但是最远不宜超过拇指指间关节平面。皮瓣手术从近侧向远侧依次展开,首先先将拇指桡侧指背的皮神经做切割暴露操作,并将皮神经离断15cm切断备用。然后将神经膜下方直至皮瓣两侧边缘的皮瓣向远离轴心的方向掀开,并保留1cm左右的皮下筋膜组织条。受创面和蒂部旋转点之间可以切开成明道或者进行皮下隧道的手术操作,但无论何种操作,都应将拇指末节创面与皮瓣进行连接,并在显微镜下对两者的神经是否已经完全连接进行反复确认[6]。实施拇指桡侧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位修复术的病患的皮瓣切割面积一般在4cmX3cm之间不等。

实施拇指尺侧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位修复术的病患,手术轴心线的选择应当在腕掌关节桡侧,并使指间关节尺侧和拇掌指关节处于一条连线之上。手术时,应当将皮瓣中拇指桡侧指背皮神经近端与拇指桡侧固有神经进行连接,并在显微镜下进行反复确认。拇指尺侧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位修复术的皮瓣切除范围在33cm×26cm-52cm×33cm之间,手术的其他操作方法与拇指桡侧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位修复术相同。

虎口背侧支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位修复术的手术轴心线应当选取鼻烟窝向户口重点的连线,轴心点的位置可以在虎口处根据病患的具体情况稍作游离。在皮瓣的范围选择上,可在旋转轴点到腕横纹之间选择。手术时,应当将皮瓣中桡神经浅支的外侧分支近端与拇指桡侧固有神经进行连接,并在显微镜下进行反复确认。皮瓣的选取范围也在4cmX3cm之间不等,根据病患的具体情况决定。其他手术操作方法与拇指桡侧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位修复术相同。

拇指桡侧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位修复术、拇指尺侧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位修复术和虎口背侧支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位修复术实施后,应当采用石膏对病患的手术病肢进行固定,并与身体保持30°左右的仰角,病患在手术实施后应当卧床休息,避免手术部位的移动、牵拉和撕扯。同时应当对病患进行镇静、镇痛、预防感染、解痉和抗凝处理,密切观察手术部位的皮瓣的血运情况。然后根据病患的身体恢复情况逐步实施拔除引流条和拆除石膏的手术操作。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多适用于病变切除的无菌创面、暴露在外的陈旧创面以及炎症外的新鲜创面的修复,是一种局域性组织瓣。采用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来修复组织创面具有以下特点:①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自带有皮肤感觉神经,有利于受创组织触觉和痛觉的快速自行恢复,相较于其他方法最有可能使病肢恢复到正常功能水平;②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相较于其他手术方法,其临床操作的部位、范围和方式方法都比较灵活,能够在完整修复创面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原有血管、神经和组织,达到小创伤和大疗效的有机结合;③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血运情况一般比较良好,能够修复较远和较大的创面,且安全性和成活率都比较高。

总之,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动脉血供可靠,不损伤主干血管,有的具有重建感觉的条件,可顺、逆行移位,损伤较小,操作简单,有些部位可进行远位游离移植,应用得当,效果满意。但静脉回流障碍的防治、蒂的长度与皮瓣成活面积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徐永清,李军,丁晶,等不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7,30(1):17-20

[2]Cunningham L,Puskar K,Nursing implications of alcohol withdrawal in the past operative orthopeadic patient[J]J orthop Nurs,2007,11(2):92-97

[3]宋宁,富玲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反植皮治疗上肢急性皮肤撕脱伤4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33):8221-8222

[4]Scherer SS,Pietramaggiori G,Mathews JC,et al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the vacuum-assisted closure device[J]Plast Reconstrsurg,2008,122(3):786-797

神经修复的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面神经;面神经端端吻合术;手术时机;电生理

[中图分类号] R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1(c)-0033-02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y of the best timing of facial nerve anastomosis surgery

HU Jiongjiong ZHOU Liang MA Zhaoxin

Department of Ear-nose-throat, East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12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hoose the best time of facial nerve repairing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electrophysiological response to the injury. Methods Immediate end-end anatomosis and delayed end-end anatomosis were adopted respectively in guinea pigs with facial nerve injury. Then the electrophysiological indicators of musculus orbicularis oris at different times after facial nerve anatomosis were calculated, and the indicators were contained with threshold of stimulus intensity and single maximum contraction amplitude. The situation of facial nerve regeneration was evaluated after immediate and delayed end-end anatomosis,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time of surgery. Results Therapeutic effects of immediate suture group and 7 d delayed suture group were both good,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In the contrary, therapeutic effects of 30 d delayed suture group and 60 d delayed suture group were worse, the major muscle fibers were deformed and necrotic. Conclusion 7 d can be chosen for the repair of facial nerve, in the condition of which can not be done immediately. Facial nerve should be repaired within 60 d after neurectmesis.

[Key words] Facial nerve; Facial-facial anastomosis; Timing of surgery; Electrophysiological

面部神经损伤或断裂将会导致面部肌肉功能的缺失,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修复神经十分必要。电生理指标是反映神经再生情况的常用指标[1-2],口轮匝肌是面肌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一块肌肉,也是临床上评价术后效果的重要检查部位。因此,本实验切断豚鼠的面神经颊支,制作出豚鼠口轮匝肌失神经支配的模型,然后分为给予即时修复、延迟7 d修复、延迟14 d修复、延迟30 d修复和延迟60 d修复5种处理,选择阈刺激强度和单次最大收缩幅度为观测指标,客观评价不同时间神经吻合术对面神经的修复作用,从而为确定面神经最佳吻合术手术时机提供线索。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选择健康成年的豚鼠48只,雌雄不限,体重(300±50)g,随机分为6组,依次为正常组、即时缝合组、延迟7 d缝合组、延迟14 d缝合组、延迟30 d缝合组和延迟60 d缝合组,每组各8只。

1.2 方法

1.2.1 豚鼠双侧口轮匝肌失神经支配模型的制备 每只豚鼠均用3%异戊巴比妥钠进行耳缘静脉麻醉,面部手术区用碘酒消毒。在显微镜下操作,暴露游离右侧面神经总干,在茎乳孔外2 mm处将其切断。即时吻合组及正常组先不做处理,对延迟吻合组的豚鼠,将切断的两根神经断端分别反折后固定于斜方肌上。

1.2.2 即时吻合术组和延迟吻合术组处理方法 即时吻合术组:对“1.2.1”中处理好的动物模型行即时吻合术处理,即对面神经总干立即进行神经外膜吻合;延迟吻合术组:对“1.2.1”中处理好的动物模型分别在不同组对应的时间点进行吻合术。具体操作时要注意断裂的神经末端可能已经生长瘢痕,要去除瘢痕后重新连接。

1.2.3 电生理指标检测 分别检测正常组及缝合组进行神经吻合术后3个月的电生理指标,主要观测阈刺激强度和单次最大收缩幅度。将刺激电极和张力转换器挂钩固定在豚鼠颊支神经干的近端和口轮匝肌,将张力线调整到基线水平,观测电刺激强度和反应曲线的关系。参数设定:初始强度为0.10 V,初始张力为0.2 g,当刺激强度每增加0.10 V时,增加刺激时间0.2 s,刺激次数设定为100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延迟60 d缝合组的阈刺激强度最大,达到(0.95±0.33)V, 而正常组最小,为(0.46±0.16)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正常组单次最大收缩幅度最大为(12.53±1.12)g,而即时缝合组和延迟7 d缝合组单次最大收缩幅度最小,分别为(0.83±0.27)、(1.14±0.43)g,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各组阈刺激强度与单次最大收缩幅度情况比较(x±s)

注:与正常组比较,*P < 0.05;与即时缝合组比较,#P < 0.05;与延迟7 d缝合组比较,&P < 0.05

3 讨论

面部神经损伤是面部肌肉某一分支或全部断裂,可引起患者面部畸形进而造成其心理负担。虽然已有研究表明,修复时间是影响神经修复效果的最主要因素[3-4],但在临床实践中,面神经损伤后由于种种原因并不能即时重建而必须采取延迟吻合手术,而目前关于延迟吻合术的最佳时机并无定论。有研究认为,伤后90 d修复与即时修复没有区别[5]。也有研究表明,6~10个月甚至2年内都可以进行面部神经损伤修复[6]。

本研究通过观察电生理指标探讨不同时间点修复效果的好坏,得出即时吻合术和延迟7 d吻合术的修复效果基本一致,这也与Guntinas-Lichius等[7]的研究结果相符合。本研究结果提示,延迟修复时间越长,修复效果越差。可能的原因是相关神经纤维数量减少及其所支配的肌肉组织萎缩,而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神经损伤后长时间没有修复而使神经和肌肉组织都发生了不可逆的变化所致。

总之,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面神经吻合术的最佳吻合时机应该为损害刚发生或发生一周之内,而且应尽量保证在60 d之内完成面神经修复。

[参考文献]

[1] 胡炯炯.面神经吻合术手术时机探讨[D].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耳鼻喉头颈外科,2002.

[2] 孙景彦,秦四遥,孙鹏.神经电刺激对面神经端侧吻合后神经再生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8):6057,6067.

[3] 顾晓明,雷德林,周树夏,等.面部运动神经损伤后的手术治疗时机与疗效分析[J].中医学杂志,2001,36(2):96-98.

[4] 陈友法,曹敏霞,袁红科.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的手术时机[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0,16(4):85-86.

[5] Guntianl-Lichius O,Streppel M,Stennerte. Postoperative functional evaludifferent reanimation techniques for facial nerve repair [J]. Am J Surg,2006,191(1):61-67.

[6] 曹敏霞,陈琪,林勇强.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手术时机的临床探讨[J].中国医师杂志,2011,(z1):1771-1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