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伤救护技术的核心

创伤救护技术的核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伤救护技术的核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伤救护技术的核心

创伤救护技术的核心范文第1篇

摘要:院前急救是构成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开展院前急救怎样,真实体现了一个国家组织公共管理的能力,医疗水平的高低。本文主要分析了院前急救概念,院前急救存在的问题,基于公共管理视角合理配置院前急救资源。

关键词 :公共管理;院前急救;资源合理配置

一、院前急救概念

院前急救是指医护人员从事发地点到医院之前对伤病员采取的现场抢救、监护和运送过程。是医疗救治的第一步。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提高了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加之国外先进急救方式造成的影响,各地政府加深了对院前急救的认识,增加了对其的投入,相继构建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院前急救机构,运行方式转变为运送与急救并举,开始应用120 急救特服号码,期间我国院前急救工作发展迅速。

二、院前急救存在的问题

(一)对院前急救需求和现有院前急救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突出

近些年来随着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各地院前急救患者数量、出车次数正在逐年增加,急救病种主要是创伤与心脑血管疾病,还有频繁发生的交通事故。院前需求增加,而院前急救能力却严重不足。

(二)配置急救资源不合理

1.急救网络覆盖范围狭窄。对照急救医疗建设管理要求可知,很多城市急救站总量不足,布置缺乏合理性,网络覆盖范围狭窄,因此容易错过最佳抢救时间。

2.救护车和设备。各级政府近几年来对院前急救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但还有一些城市在配备救护车总量上没有达到规定要求。有的地区救护车上的医疗设备配置比较简陋,特别是一些乡镇网络急救站点,急救医疗设备比较简陋甚至严重不足。人员配置也没有统一模式,按照要求一车要配有一医、一护、一驾、一担架员4名人员,绝大部份急救中心不具有该配置。

3.急救队伍和应急能力。由于院前急救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明显低于各地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工作环境明显不如医院,临床医生不愿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目前,各大急救中心都普遍存在从业人员资源紧张危机,导致了目前学历职称低、急救技术不熟练,处置水平不高。

(三)院前急救管理问题

1.院前急救行业行政管理逐步区域化。各城区急救站点、急救网络站点都接受急救中心的统一调度,承担辖区内急救工作,业务上接受各地急救中心的调配,但经费是由各区级财政负责,特别是乡镇网络站点,因大多是乡镇医院自愿参与进来,经费得不到保障,医疗服务好的乡镇医院相对积极性高点,现在已有宁波、深圳等地对网络站点根据急救业务量进行财政补贴,约为200 元/车次。

2.人员配置与经费不足,院前急救工作缺乏保障地级市急救中心虽然具备人员编制以及财政经费投入,但是人员与经费全部不足。市县级急救中心以依附型急救中心模式为主,在医院内设置,基本上依靠医院解决急救人员、救护车和经费支出;市县级急救中心仅有少数的人员编制,缺少财政经费投入,政府对院前急救的财政补助基本为零。医学专业人员无法安心院前急救工作,急救队伍缺乏稳定性。

三、基于公共管理视角合理配置院前急救资源

(一)合理配置院前急救资源,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1.重视解决人员编制与投入资金问题。急救中心承担着政府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职能,担任着最紧急突发医疗救援工作,政府应当将其为财政全额拨款的公共卫生单位,尽量解决急救中心人员编制问题,充分保障人员与资金。

2.构建完善四级院前急救网络。为了保证院前急救医疗网络迅速建设与发展,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构建健全便捷、高效优质、功能良好的院前急救网络,符合人们对院前急救的要求,应当构建省、市、县和乡镇四级网络。

(二)加强应用院前急救资源效率

1.对120 号码加强管理。120 是唯一院前急救呼叫号码,各个地区应当开通辖区内的这一电话,相关主管单位应当仔细清理所属地的急救号码,坚决清除违反规定的,对没有院前急救资格却擅自开通急救电话和业务的医疗机构进行处罚。

2.最大程度应用急救资源。各个地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适合的院前急救方式,设计分布合理的急救站,尽量使其发展为独立的公共卫生机构,由政府全额投入资金,构建合理的调度系统,配备良好的设备,保证发展急救中心与人民要求相统一。

3.构建急救优先分级调度系统。由于120 电话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受理工作,同时调度人员仅能利用电话与呼救人联系,无法对病情进行诊断,因此无法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为了与急救工作发展需求相适应,我们应向发达国家借鉴先进的经验,在呼叫电话中有效划分疾病轻重缓急,并且实行对应的急救调度派诊。同时完成派车之后,可以利用电话对病人进行正确指导急救。

当前已有13家地级市的急救中心采用了美国国际紧急调派研究院(IAED)的MPDS 优先分级调度系统,笔者所在中心已于2013 年获得了亚太第一家绩优急救中心认证,近二年应用MPDS 调度系统在急救医生未到达前对病患进行指导,成功救治病人达到15 例。

4.加强培训具有急救技能的人员。在院前急救中人是主要资源,人决定了现场急救的水平。所以,应当专业培训院前医疗急救的工作人员,对现场救护的非医学人员,实行急救理论与技能的普及培训,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有效的对遭遇意外创伤以及突发疾病的患者进行现场急救。

5.构建完善的规章制度。第一,构建规章制度系统。完善规章制度系统,依法科学管理,制定严格的急救中心工作制度。医疗工作需要遵守国家法律规定,遵守卫生相关部门的规章制度,尤其是核心医疗机制。第二,制定工作标准。对医疗质量管理进行评价的基础就是标准化,急救中心还应当联系等级医院相关标准,制定具有较强实用性的院前急救临床救治路径标准。第三,加强监控医疗质量。监控医疗质量是实现各项规章制度、达到工作质量标准的有效保障。在实践中,为了确保送达医院各个阶段的工作质量,将联系各个阶段特点以及医疗差错易发之处,对极有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具有一定可行性的监督措施,并且定期考核评估。

结束语

作为医疗与社会保障主要部分的院前急救体系,在急救医疗系统中占据十分关键的位置。院前急救在抢救危重病人、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功能。本文在充分分析国内院前急救体系的基础上,基于公共管理视角分析了院前急救资源的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王小合.不同层次医疗机构资源配置的实证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5).

创伤救护技术的核心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交通事故;卫勤保障;军民融合;创伤急救

[中图分类号] R14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5(c)-0165-03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d on the practical requirement for trauma care organization after fatal traffic accidents. Firstly, the complexity of serious traffic accident care and the necessity of military-civilian combination rescue are analyzed. Then, difficulties in military-civilian combination rescue a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including difficulties in legislation, institution, technology, and so on. And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an idea about constructing military-civilian combination first aid mode of trauma in major traffic accidents, and systematically formulates from construction principle, hardware construction,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 It will be a good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traffic accident rescue.

[Key words] Traffic accidents; Medical support; Military-civilian combination; Trauma first aid

近年来,高速交通工具改善居民生活出行方式的同时,也使交通事故对人们生命财产的威胁越发明显[1-3]。2011年7月23日,温州发生重大动车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故救援中救治技术支撑与组织环节的问题随之暴露,自此,重特大交通事故伤员的创伤急救日益受到重视[4]。研究与实践显示,提升重特大交通事故联合救援效能,一体化的救援体系不可或缺[5-7],而军地力量的结合在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8]。本文将从的现状背景、现实需求、问题难点和体系设计等方面对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模式的构建做一论述。

1 重特大交通事故特点

笔者将重特大交通事故的特点归结为两个“复杂”,即综合环境复杂和专科救治复杂。

1.1 综合环境复杂

重特大交通事故往往发生突然,难以预料和防备,瞬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为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最大程度降低经济损失,必须尽快组织综合救援力量进行营救。同时,引起事故的原因是多元的,现场环境不确定因素多,现场可能存在携带易燃易爆品及有毒物质的较大型的事故车辆,在事故现场条件下,可能出现意外情况,造成二次损害,从而大大增加了事故处理过程的专业程度、风险程度和复杂程度[9]。

1.2 专科救治复杂

在重特大交通事故中,驾驶员以及乘车人员的损伤程度往往较重,而且受伤部位往往不止一处,伤情累及机体多个系统[10]。我国部分省市近年的交通事故伤谱数据[11-14](表1)也反映出了交通事故特征性的伤情分布,可以看出,以颅脑伤和多部位伤为代表的较为严重的伤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在重特大交通事故中,这一比例还会增加[15-16],在这种情况下,受伤人员的救治也会变得更为复杂,对医学专科交叉合作的要求更为急迫。

2 军地一体急救的必要性分析

2.1 单一单位无法短时间内妥善处理批量伤员

重特大交通事故会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伤员且伤情复杂,伤势较重,而事故区域内地方医院在设计规划时通常不会超量储备卫生资源,难以单方面应对重特大交通事故的伤员救治工作。另一方面,在21世纪初军事斗争卫勤准备的系列工作推动之下,军队医院以及驻地部队多储备有以专业车辆、医疗装备和技术人员为主体的卫生资源,且具备紧急启动的能力,是处理大型突发卫生事件的重要应急力量,在需要时,可积极加入交通事故的救援工作。

2.2 军地联合救援是对平战结合军民共建的促进

重特大交通事故伤员伤谱与战时伤员的伤情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面ο嗨频娜挝瘢积累经验,对战时军地联合实施卫勤保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7]。同时,军队建制卫勤力量和区域医疗机构可以在重大事故的紧急救援中进一步密切与当地地方卫生实体的联系,顺畅沟通协调通路,理清组织指挥机制,有利于军队卫生机构自身的建设发展。

2.3 救援工作需求军地综合力量的通力合作

重特大交通事故的救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除本身专业的医疗救护外,很多的工作同样需求军地力量的合作支撑。如伤员在完成现场的急救处理后即进入后送流程,在后送道路保障方面,军地的协同不可或缺;又如平时的血库储配在重特大交通事故情况下可能供不应求,此时除协调中心血站积极备血外,驻地部队官兵的献血动员与组织也是非常关键的措施。

3 现阶段军地一体化实施创伤急救的困难

重特大交通事故属于突发、偶发事件,军地一体救援的经验少,法规、制度不健全,卫生力量本身的能力素质也还存在短板,@些都是现阶段军地一体化实施创伤急救所面临的现实困难。

3.1 法规制度不健全

不只是交通事故,我国针对灾害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军地联合救援法规体系和动员协同机制至今尚未系统构建。虽然《中国人民卫生工作条例》《中国人民动员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对军队救援工作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军队尚未纳入地方救援体系,这为军地一体化实施创伤急救带来一定困难。

3.2 指挥机制未建立

由于缺少机制、预案和演练经验,事故初期没有统一的指挥机制,各救援力量只能盲目的各自为营进行伤员救治,基本谈不上联合,卫生资源利用率不高,效能未得到有效输出,整体救援效率受到很大影响。

3.3 专业能力待加强

事故发生后,救援的关键在于拥有较强业务能力的多只救援力量密切协同。而现阶段可动用的卫生力量,无论是单独的救援专业训练还是综合的军地协同训练,都很少参与,技术支撑和协调渠道都较为薄弱,军地双方的卫生部门缺少彼此间的了解,在平时未能做到有效沟通和磨合,这也重特大交通事故的紧急联合救治带来不小的困难。

4 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模式探讨

针对上述分析,笔者对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模式做一简要探讨。

4.1 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的基本原则

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需把握三个基本原则:①统一指挥,各负其责。在事故区域地方政府的指挥下,各部门遵照职责权限划分,有序协同,形成核心指挥机构。具体的处理过程中,各单位人员各司其职,积极沟通,按照职责分工扎实开展工作;②确保安全,以人为本。救援先救人,将确保事故现场伤员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兼顾降低财产损失。③强调快反,决策果断。参与救援急救的卫生力量应深刻理解救治的时效规律,措施得当,果断决策,尽力降低事故所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

4.2 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的制度完善

在理论层面对相应的指挥关系、建设标准、战备制度、专业技术和支撑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规划。在此基础上,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具体的军地一体化急救框架下各类卫生力量的组织结构、职能划分、工作流程、处置要点进行规范,确保军地双方的救治力量组织实施有法可依,心中有数,准备得当,一旦进入状况,就可以有条理、有侧重地协同开展事故现场伤员紧急救治的相关专业工作。

4.3 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的预案建设

军地卫生救援力量主体应依据现有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任务定位和人员装备情况,系统详实地制订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急救的系列预案。通过预案,对本单位的人员抽调、床位调整、装备使用、集结机动、展开部署、专业分工以及后勤保障等方面工作事物进行明确[18],从而提高应急反应综合处置重特大交通事故的能力。

4.4 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的物资保障

建立充足高效的物资储备与调用机制,以确保救援过程中的物资需求得到满足,避免或缓解可能出现的物资紧缺。地方政府和军队部门应对可及卫生资源、物资装备、机构床位保持实时的掌握,预先明确储备部门和救援力量的保障协同关系,动态组织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过程中的物资保障。

4.5 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的信息建设

信息化建设在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模式中属于基础性建设,应依托既有平台、规范数据结构、突出平台整合、强调综合效能[19-20]。现有的警务和医疗感知终端可以作为信息系统建设的信息获取端口;救治指挥部门和执行实体应建立稳定通讯路径,确保指令和反馈传输的及时性;成立专业的信息系统维护保障中心,以备紧急处理因突发事件造成的通讯不畅、滞后以及内容失真等问题。

4.6 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的专门训练

专业训练是形成救治能力、生成救援实力的重要方法。军队与地方卫生机构自身应定期组织重特大交通事故创伤急救的知识学习技能培训;机构间应积极组织联合演练,科学实施考核评估。

4.6.1 机构自主组训 卫生机构自主组织专门训练形式大致有3种:①知识技术专项培训班。组织重特大交通事故创伤急救相关基础知识和必备技术的专项培训是提高卫生人员现场处置技能的有效方法。②岗位练兵。对于日常医疗工作繁重的卫生机构,组织人员以日常工作为基础,结合自身岗位实际,通过自主学习、专家指导、共同学习等形式,对与应急救援相关程度高的技术进行常态化训练。③实景模拟。结合大型训练计划,引进模拟训练设备,组织所属人员进行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以及基础生命支持等专项技能练习,以及危险环境下的危机应对和生存训练,提高受训人员的任务适应性。

4.6.2 军地联演联训 卫勤演练是军队卫生力量卫生战备的必要工作,同样也适用于地方医疗力量,日常工作中,军地双方按照统一计划,组织人员进行灾害条件下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保障联合演练,对提升整体的专业救治能力和综合保障水平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4.6.3 训练效果评估 对卫生力量在应急条件下的组织专业急救效果的评估,通常方法是按照通用组织形式,在既定时间内,对分队的专项技术和整体流程进行考核评定。考核形式包括理论和实训两部分,理论考核目的在于对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实训考核则是为了综合评估分队的全部队员或参与任务的多支分队的整体专业保障能力。评估结果归档保存,既可以作为针对性总结点评和横向纵向对比的参考,也可以作为下一步改进训练方式方法的依据。

创伤救护技术的核心范文第3篇

1 临床资料

9名四川灾区患者均为骨折患者,年龄15~78岁,男3例,女6例,其中1例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1例腰椎骨折合并骨盆骨折及脊髓损伤,1例腰椎骨折合并股骨骨折及部损伤,1例患者为危重患者,四肢多发骨折合并腰椎骨折和脊髓损伤,其余均为腰椎或四肢骨折。

2 具体做法

2.1 迅速成立专科护理小组

2.1.1 专科护理小组的组成 主要有骨科专科护理人员组成,由于伤员病情的需要,在护理部的协调下,从医院中抽调胸外科、重症监护专业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理人员共同组成专科护理小组,共有由12名护理人员组成,所抽调的护士要求从事专科护理10年以上,具有主管护师以上职称和专科以上学历人员。

2.1.2 专科护理小组的工作职责 实行组长负责制,由1名骨科专业的护士长担任组长,日常组织协调由组长领导, 重大问题由小组集体讨论通过。专科护理小组成员主要负责四川灾区患者的组织、协调工作,包括空运后从机场接患者回医院;制定详细、周密的个体化护理计划;对特护人员进行专科培训;组织护理会诊,解决临床护理难点;组织护理查房,对特护质量进行监控和指导;参与医疗专家组的查房和讨论,及时与医疗专家进行有效沟通和协调;以及与康复、营养、心理等部门协调沟通等。

2.2以专科护理小组为主展开救治护理工作

2.2.1 迅速做好病房及各项准备 将原有病房手术后病情稳定的患者转入大病房,将标准间让给灾区患者,每间病房配备电视、热水器、陪人椅、各种日常生活用品,以及监护仪、氧气等急救器材,并做好消毒隔离措施以防交叉感染。

2.2.2 组织特护人员进行专科护理培训 我们专科护理小组人员首先参加了省卫生厅举办的“救灾负伤骨科护理培训班”,回来后对护理人员进行专科护理培训,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采取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专科护理小组将各创伤骨科护理指引编印成小册子,分发到每位护理人员阅读,强化专科知识的培训。利用晨会交班讲解每位患者的护理重点,利用跟班讲解技术难点,进行传、帮、带和现场示范。专科护理小组将重要的治疗及护理内容写在交班本或小黑板上以示提醒,环环把关,严格落实护理质量标准。

2.2.3 协调各医疗团队的工作,确保灾区患者的治疗救护工作高效有序 本次患者伤情复杂、病情危重,并存在不同程度的灾后心理危机,为确保各项工作高效有序,需要康复、心理、营养等各专业相互协作、密切配合。专科护理小组通过集体讨论建立了多项制度,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协调,使各项救治工作有条不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2.4 强化查房制度和交接班制度 每天在08: 00、16: 00、00: 00交接班前由专科护理小组成员和当班护士进行床旁交接。对每位患者的各项治疗护理情况逐一检查落实,及时发现、解决问题,使护理工作紧密衔接,确保护理工作质量。专科护理小组每天进行早上护理查房,了解和掌握24 h内护理工作和患者的病情变化, 确保护理质量。同时,参加医疗专家组的查房和讨论,与医疗专家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2.2.5 坚持护理会诊制度,解决护理问题 由于伤员病情复杂,需要多专科护理人员联合进行会诊,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采取最佳的护理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专科护理小组及时组织护理会诊,解决伤员的心理护理、脊髓损伤的泌尿道、肠道并发症护理、肢体的康复锻炼等问题,采取规范有效的护理措施,确保了护理质量。

2.2.6 制定详细周密的个体化护理计划,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 该批患者均为地震中重物砸伤所致多处骨折,均有不同程度的灾后心理问题,有的伴有脊髓损伤引起的尿潴留、大便失禁,一位78岁患者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低蛋白血症、全身浮肿,一位肋骨多发骨折引起血气胸等。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专科护理小组经过会诊,对每位患者制订了特护计划。加强急性期病情观察,做好胸腔闭式引流护理、骨牵引护理、石膏固定护理、内固定术后护理、呼吸道护理、泌尿道护理、肠道护理、饮食护理以及肢体的功能锻炼等。

3 结果

在专科护理小组以及其他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1个多月时间,6例已痊愈出院,3例病情稳定,准备转省康复中心进一步康复。

4 讨论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业务、新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应用,护理专业内部不断分化,专科性逐渐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化素质的要求也在提高[1]。因此,在成批创伤骨科患者的救治护理过程中需要发挥专科护理小组的作用,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4.1 专科护理小组在成批创伤骨科患者救治护理过程中起到积极有效的组织、管理和协调作用。在这次救治护理过程中我们感觉到,依托以专科护理小组为核心骨干展开救治使得整个过程组织严密、管理到位、协调顺畅。专科护理小组具有建立在经验、知识和技能基础上的非同一般的临床能力。这种能力得到同行、其他医务工作者以及服务对象的普遍认同,使得专科护理小组在与各类人员交流沟通时更为主动、有效,从而在救治护理过程中能够发挥一般护士所无法替代的组织、管理和协调作用。

4.2 专科护理小组在四川灾区患者救治护理过程中起到了培训和指导的作用。专科护理小组成员在各自的临床护理领域具有广博、丰富的工作经验,具有先进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临床技能[2],能够为护理人员提供严格、规范的培训,提升整个救治特护的护理质量。

4.3 专科护理小组在成批地震灾区伤员的救治护理过程中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直接护理。临床护理专家在本领域的临床观察、评估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专业理论基础都具有较高的水准。她们能够运用临床实践经验及有关技能对患者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并对患者实施灵活的、具有创新性的、确实有效的护理[3]。在专科护理小组的带领下,经过全体护理人员的努力, 6例多发骨折的患者在1个多月的时间内顺利出院,3例已进入康复阶段。实践证明,让经验丰富的护理专家为患者提供护理非常重要。她们的临床观察、评估和处理能力,以及专业理论基础较其他专科的护士具有优势,大大提高了患者的安全性,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参 考 文 献

[1] 阎成美,翁庐英,李妮,等. 特护专家小组在救治成批特重度烧冲复合伤病人中的作用. 护理管理杂志, 2006, 3 (11) : 38-39.

创伤救护技术的核心范文第4篇

1研究对象

我院是一所以神经科为先导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其中神经外科包括13个病区,床位数473,护理人员214人。本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于2016年1-12月,对在我院神经外科工作3年以内的76名护士进行培训。均为女性,年龄20~25岁,其中本科学历22名,大专51名,中专3名。

2方法

2.1成立培训小组。由神经外科教学护士长、教学干事、临床带教老师共4人组成培训小组。2.2形成典型模拟病例。选择合适的病例,并精心加工为教学所需要的临床典型病例。临床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病例,并不都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往往会出现很多干扰因素,直接将临床病例应用于培训很难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在此研究中,经过培训专家的多次讨论,最终根据神经外科专科特点以及对神经外科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综合能力的要求,将临床病例加工成模拟教学所需的典型模拟病例。2.3培训方式与内容。2.3.1模拟病例理论教学集中授课与随机课堂相结合。授课内容包括神经外科护理常规、神经外科常用抢救技能、神经外科护理应急预案等,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线,将理论知识与病例有机结合,紧扣核心知识。讲授层次清晰,重点明确,增加认知与理解,强化营养护理促进疾病治愈与康复的理念。模拟病例举例:第一部分(患者的初始状态):某某,男,35岁,患者于9h前发生车祸后出现神志昏迷,鼻腔、外耳道出血,于当地医院急诊,头部CT显示“颅内脑出血,颅骨骨折”,胸部平片示“气胸”,急诊给予“左侧胸腔闭式引流灌洗”,患者无明显好转,自主呼吸差。当地给予气管插管,随后急诊救护车转来我院。我院急诊头部CT显示:“颅内多发挫裂伤,脑干出血,脑疝,颅内多发骨折,气颅”,急诊以“开放型颅脑损伤(特重型)”收入院。入院来,患者神志深昏迷,需呼吸机辅助呼吸。致伤原因:车祸。伤后意识:昏迷。伤后症状:眼眶肿胀,鼻腔外耳道溢血。光反射:消失。引导问题:患者目前存在哪些问题?哪个需要最优先处理?解决这个问题有哪些途径?措施依据是什么?第二部分(给予措施1或2后患者的状态变化),引导问题:患者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解决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目前还存在什么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哪些途径?措施依据是什么?2.3.2情景式操作技能培训经过培训小组深入探究,结合神经外科护理特点及低年资护士操作中的常见问题,同时根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护理部制定的《临床护理实践指南》、《护理操作指南》及《临床常见护理操作并发症》的相关要求,将15项操作作为神经外科基本操作培训内容,分别为:静脉输液、静脉采血、口腔护理、男/女患者导尿、皮内注射、静脉输血、口鼻腔吸痰、肌肉注射、鼻饲技术、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的观察、CPR/除颤技术、轴线翻身、肌力分级、GCS评分、约束法等。每月月初由培训小组对低年资护士进行集中情景式示教培训,2016年每月1期,全年共12期。要求事先设置情境,实现案例重现,由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担当标准化病人,从而提高低年资护士的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及应急能力。情景式操作技能举例(约束法培训)患者病情设置:颅脑肿瘤切除术后,刚刚从手术室转回病房,患者全身留有皮下引流管、气管插管、尿管,同时患者烦躁不安,情绪异常激动。培训内容:护士对患者病情及情绪状态的观察,约束方法的培训。2.4教学效果及评价。培训前对低年资护士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综合技能进行初步测评,之后每月月末对低年资护士进行当月所学理论、操作技能及综合技能的考核。连续培训12个月后对所培训的全部内容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为理论、操作技能及综合技能,考官为神经科13个病区的护士长及神经外科科护士长。2.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模拟病例教学法培训前后护士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综合技能均比培训前明显提高(P<0.05)。

4讨论

模拟病例教学在提高神经外科低年资护士专科知识及技能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原因在于护士首先需要根据临床实际病例,综合并运用多种已有知识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然后通过真实的护理操作过程观察各项措施之后患者病情的变化,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给予进一步护理措施。通过神经外科典型病例的引导,护士将学会主动思考,主动地将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实施、评价等护理程序运用到临床护理中。神经外科护理学是外科护理学中的重要分支,由于其疾病特性,决定了它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护理科学。随着医学分科越来越细,尤其伴随着神经科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神经病学更突出其专业性强、专业技术要求高的特点。颅脑肿瘤、颅脑创伤等疾病需要具备神经科专业理论知识、丰富临床经验并有精湛的临床技能的护理人才为神经科患者提供专业、优质的护理服务[6]。模拟病例教学对于低年资护士的培训有很有必要,但要想达到好的效果,对培训者也有很高的要求。培训者需要兼具培训者、引导者、反馈者的角色,能够引导低年资护士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同时还需对护士的行为有反馈评价,同时给予进一步指导。模拟病例教学法将案例教学与理论授课内容有机结合、关联、归纳、总结,可以锻炼低年资护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护理的实际问题。本研究采用模拟病例式教学法培训前护士的理论成绩(75.4±4.3)分、操作成绩(82.7±2.5)分、综合技能成绩为(80.2±3.7),培训后其理论成绩(83.6±5.5)分、操作成绩(88.6±1.9)分、综合技能成绩为(85.8±2.6)分,培训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拟病例教学法改变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学生主体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过程,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探索学习的模式,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促进低年资护士对神经外科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低年资护士的综合素质。

作者:范艳竹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参考文献

[1]彭翠香,王非凡,崔莹,等.系统化护理教学在神经外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1,(07):503-504.

[2]吴薇薇.病例模拟教学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医药前沿,2016,(4):350-351.

[3]张悦,陈艳,夏玲,等.仿真模拟教学系统对护理教学有效性的系统评价[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11):809-813.

[4]VillemureC,TanoubiI,GeorgescuLM,etal.Anintegrativereviewofinsitusimulationtraining:Implicationsforcriticalcarenurses[J].CanJCritCareNurs,2016,27(1):22-31.

创伤救护技术的核心范文第5篇

前言:没想到,中国电子学会现代教育技术分会深度学习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组”)成立后的第一项服务对接的是一所学校,而打动专家们的,就是这所学校的校长李海林教授真诚且诚恳的一句话:“请各位专家为我们学校设计一个契合现代教学生态和宽松创学氛围的整体实验成长浸润环境。”这就与我们所倡导的“深度学习”形成了深度对接。

关于实验生态需求的初步调研考证

李海林教授带着他一贯的严谨治学风格,谦虚地说,他是一位语文教师,对实验教育的理解更多的是源于自己海外学习体验和海外研修观察;然后他递给我们一本书,即他的最新著作《美国中小学课堂观察――一位教育学教授的笔记》,翻看这本书后我们不难发现,中外教育比较的痕迹贯穿了全书,而细致的课堂记录印证了这位校长对影响教学的印象因子几乎所有的关照和思考,自然也包括了对教学实验环境的留意。不仅如此,李海林校长还特别向我们强调了另外三个维度:第一,这是一所全新的国际双语学校。第二,希望专家们能兼顾实验教学在社会教学变革大环境下学校学科发展的小气候营造。第三,要求专家们给出的设计方案能够响应学校的办学规划。

对于第一个维度,我们似乎比较容易理解,因为国际双语学校并不独此一家,既有的经典案例也不只是一两个。但当我们来到这所位于崇明县的学校时,面对完全英式的校园建筑风格,我们发现这个问题并不那么简单:这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国际学校,并且是一所12年一贯制的基础教育全学段寄宿制学校。因此,无怪乎李海林校长强调“实验生态系统”了。

李海林校长这里提出的“学校学科发展的小气候”,是建构在社会教学变革大环境下的实验教学新常态,这恰好对应了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和信息化教育装备处正在思考的课题:教育装备如何走出“保障”的思维定势,借力潜在的众多现代教育技术嫁接元素,实现“教育技术改变教育生态”的快速迭代成长需求。

为了响应李海林校长办学规划的要求,我们系统地分析、解读了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发展规划(2015年9月―2018年9月),这份规划开宗明义地确立了新纪元学校在三年内达成的目标是“践行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规划指出: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关键是坚持新视野、高起点、大作为的追求,坚持既立足实际又着眼未来发展的基本原则,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重在实效的思路。无疑,规划的相关定义和具体目标,包括实现的时间节点,都成了我们为之设计的重要参照。

有一点很明确,新纪元学校对教学实验生态的需求,一定找不到现成(甚或是相近)的一体化方案提供商。我们必须量身定制,站在全新的视角,以教育变革参与者的身份去体悟像李海林校长这样的办学管理者具有超前意识的愿望和期待;我们为通过新纪元方案,可能实现“教育技术改变教育生态”的共同展望而兴奋。

关于实验生态预期的整体定位

就新纪元这所特定学校而言,实验生态的营造可以采取“5+2”的模式。“5”是5个互动维度,分别是国际学校的教室基础实验环境与专用实验环境、学科实验与大学科成长、理科STEAM实验与人文科学实验、教师实验教学沙龙与学生实验创新沙龙,以及创客车间与自然生态实验田。“2”是两个延伸维度,分别是校外实验环境迭代保障和成长梯次孵化系统,以及国际游学访学延伸系统。

①关于国际学校的教室基础实验环境与专用实验环境。李海林教授强调指出,实验环境不是传统的纯粹实验楼风格,而是希望实验楼的布局,一要贴近教学区,二要兼顾动静线的潜在影响,三要与国际部教室做无缝包容。尤其是这第三点,李校长要求国际部教室与实验室能做到最大限度的一致性和一体化。鉴于此,专家组给出的对策是将实验环境分解成多个层面,这样既能保留现有学科教学传统实验的一席之地,又能更多地兼容教学大实验与随时随地的小实验、演绎验证实验与检验探究实验、自主发现实验与课题项目引领实验等多个维度的关照。

②关于学科实验与大学科成长。我们认为有必要重新确立学科文化这一理念,指导我们的学科发展,有必要从教学文化的视角拓展教学边界,以及与边界相邻的学科文化呼应。这应成为新实验生态不可或缺的有机脉动核心。因此,我们在设计稿中有意识地结合了尽可能多的传统实验与数字化实验之间的交叉分布,不再人为割裂这种只存在于概念的人为分割;并且预留了学科成长沙龙的交流空间,以方便学科教研特别是相近学科的互动和整合。

③关于理科STEAM实验与人文科学实验。这是专家组有意安排的另一个实验教学维度。与学科实验要求不同,它更多地兼容了项目实验和课题实验的学术探究,帮助学生(首先是教师)淡化学科壁垒,在学能兼顾的交集点位上有与之匹配的实验环境和实验导引;尤其是专门辟出了人文实验的概念和方案,就是想帮助学校实现教学产出的学术化追求,实现边际学科融合之后更大范围内的学科渗透;同时,也便于进一步打开实验室的有形之门,让实验室不再是学科的辅助,而是站到前台,成为学科发展的发力点和学教一体化终极目标的孵化器。

④关于教师实验教学沙龙与学生实验创新沙龙。实验教学是一种远未普及的新认知,它与关于实验的教学研究有着本质的提升,它不再着力于现有教科书对实验环节教学手段的描述,而是更直接地切入到教学倚重、教学演绎和教学整体的变革之中,呈现出与传统的陈述性、总结性和概念性知识教学不一样的学教新维度探究。我们期待教师实验教学沙龙能成为学校教研、教科研的根据地,也同样期待学生实验创新沙龙不仅能成为学生社团活动的交流场所,更能成为学生关于学习实践的头脑风暴气场,成为检验学生独立思维(包括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见证者和呵护者,进而成为师生平等互动、共同研讨教学变革试验与成果的策源地。

⑤关于创客车间与自然生态实验田。创客教育现在是一个时尚概念,但在构建实验生态的过程中,如何定位创客教育以一席之地,让专家们颇费心思。首先是创客教育是否能兼容现有的学科属性。专家们给出的建议是,完全可以考虑与已有的通用技术课程形成广义对接,再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纪元学校的特色定位,与包括美术、艺术学科在内的众多学科形成有机互动。针对学校原先提出的工坊一条街的位置,专家们进行了考察。他们考虑到创客教育的动手实践特质,以及学校布局、学校周边环境等客观条件,再加上工坊一条街的地理位置贴近教学区,所以建议工坊定位为以美学为教学核心的拓展后的美术学科基地,大力发展新美术特色,如陶艺等;与此同时,大家也同时把视角锁定在远离教学区和居民区的学校操场远端裙房,利用其建筑外形颇似车库的建筑风格,把通用技术实验室和学生的创客空间安排于此,再配套裙房上端所独有的钟楼设计,一个惟妙惟肖的美式车间式的教学空间将很可能成为这所国际学校的标志性结构体。再辅之以学校专门租用的紧邻农田,一个全生态、全科综合且自然天成的试验模块就呼之欲出了。

⑥关于校外实验环境迭代保障和成长梯次孵化系统。在新纪元学校的特色定位过程中,各种观点轮番亮相,彼此争艳:有观点锁定在新崇明,特别是毗邻的东滩湿地生态;有建议兼顾一江之隔(处于上海大陆与崇明本岛之间)的长兴岛造船基地;有人注意到同样与崇明另一边,也是一江之隔的广大苏北平原(被称之为上海的后花园)。专家们经过走访、了解、调研之后,排出一个优先级顺序:首先,对接长兴造船基地,因为这里汇集的上海最现代化的造船产业,乃至于远洋和航母优势,不仅契合了“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而且与经典的三模活动形成了校内外的实验活动响应;其次,有机地打造出一个符合园区教育特色的学校特定园区教学社会响应基地和生源孵化,乃至于学生、家庭、社会联动基地。

⑦关于国际游学访学延伸系统。这是国际学校最具活力也最能凸显办学品位的地方。专家们同意校方对国际游学的预设,并进一步建议以访学的形式来相对凸显海外交流的学术内涵,提升作为国际学校在办学、教学组织等方面的独到思考和策略实施;还建议学校适时推进与之配套的国际课程引进和国际课程交流工作,在课程实验的硬件环境等方面给予倾斜。而学校地处东滩湿地这一自身优势,又可为学校进一步扩展三模之外的第四个模型特色――航天小卫星奠定最便利的时空优势。同时,与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小卫星工程中心相结合的保留项目中的太空观察也奠定了最前沿的专业保证。在此基础上,再有序发展与之相关的特色课程,以便国际视野下的外延和内化同步成长。

关于实验生态设计必须兼顾的干预指征

要想让一所新建的民办学校,能够在上海全市现有的150所民办学校中站稳脚跟,就要建起一个经得起时代和实践考验的实验环境,并且同步思考软硬件匹配的课程生态。《规划》指出:学校需要突破以应试为基本价值追求的束缚,在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点上做实、做强、做亮。满足一部分家长多元化的教育需求是其基本取向,“创造适应学生的教育”是其行动纲领,学生多元评价标准的落实是其操作点。从“为每位学生的成长提供可能性”的立场出发,着眼于学校培养目标,设置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适应性强、新鲜活泼的课程体系。李海林校长特别说明,“适应学生”的指导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发展方向都是不一样的,学校要按学生的发展可能性来教育学生,不能用统一的模子来教育;另一方面是指每位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可塑性,学校永远不要“看死”学生。一所学校好不好、质量高不高,其实质就是是否能发现、发展学生的潜能。

设计实验生态,必须兼顾的干预指征至少包括了以下视角:

①国际视野引领。设计国际学校的实验环境,不仅事关技术,还包括与之相匹配的内涵、外延的总和,甚至还要兼顾日后加入国际教育组织、参与国际项目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课程和其他教育资源的接口适应,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批判思维等特色课程的项目响应。其最终目的是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适应国际化发展需要的人才打下牢固的基础。

②数字化媒介支撑。这在大实验的框架内,囊括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四个方面。其最终目的是创建以数字化教育教学平台为主体、以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新型“教―学”方式为重点、以培养21世纪学习能力为宗旨的开放性学校实验格局。

③实验生态和谐。这包括实验的生态化环境调试、生活主题课程体系支撑、灵活又不失规范的管理机制、学生主体性价值发挥等四大板块。其最终目的是构建以人与自然相适应、学校与社会互动为特征的学校实验文化体系。

④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这包括以运用为核心,精心打造信息技术环境,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学校管理、课程建设、教学(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阅、课外辅导、考试与评价等)、学生行为规范、德育活动、教师专业发展、家校结合等方面。在课程建设、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建立全国的典范,形成全国性经验。

⑤以课程发展为要义。这包括“以课程建设见长”(建设个性化的课程体系、高质量的课程开发、规范的课程实施和强大的课程资源库为基本载体)和“以课程体系取胜”(一是指学校课程与学校培养目标的关系,它回答了学校为什么需要这些课程的问题;二是指学校所有课程的结构,即课程与课程的关系,它回答了学校是如何将这些课程组织在一起的问题;三是指每门课程内部的构成要素,它回答了课程有什么内容的问题)。

⑥STEAM课程特色倾斜。这包括以工程教育为核心,以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STEM)课程为主体,全面推进学校的科技教育工作。成立学校工程教育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设计素养和动手能力;以作品为导向,围绕工程设计和工程制作开展工程教育;力争成为上海市中小学中系统、正规、富有成效的工程教育实验学校,并建成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与数学(STEAM)课程体系。

⑦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的入出口预留。这包括思考实验课程运作中低结构与高结构的兼顾,引进课程的消化与再开发施力点,课程教研与课程成长的实验保障,课程间内部衔接与评价指标系统的综合协调,软性(隐性)指标透过实验所呈现出来的过程性观察考量,大数据支撑下对学生个性、特质等方面的趋势性预判,以及事关潜质发展的师生情绪化管理在实验体系中的导入和预防。

⑧教学、研究、培训一体化。其基本特征是以教学为主线、以研究为有效教学的支持、以培训为有效研究的支持。其核心是对教学做专业化的提升。为了保证这种专业提升的有效性,需要教师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并在研究工作遇到困难的时候,利用专业化的培训克服困难。这种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保证了教学作为教师本分的基本规定性,使研究工作和培训工作有了实际的需要和准确的指向。

⑨安全保障的三级维护。这既是实验生态中必须强调的维度,又是必须严格执行的刚性指标保障。它包括了操作规范强制、管理规范强制、意外伤害预防备案等,也把在实验设计、实验组合过程中的种种可能做出了充分的预估和防范,同时还包括了对有机实验材质,特别是动物性材质的实验后有尊严的处置流程。考虑到学校的实验环境有不少与教学区,甚至是教室直接兼容和互通互用,所以有些方面要提升,如化学实验室要通风、通气,废水、废液的无害化、无味化处理等。

⑩成长全过程监控。专家们建议,联动心理咨询、医务保健、运动处方、身心监控等环节率先导入,这对12年一贯制学校尤为重要(事实上,这在不少海外教育中,几乎成为标配)。建议学校能最大限度地放大实验生态资源,为集团所辖的所有学校共享。

提前与国际青少年活动(尤其是能力检验类的)和赛事的评估平台对接。努力在设计校本课程的同时,兼顾课程出口的对接,使课程效益最大化。

鼓励和保护师生在开发课程、自制教具等方面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与之最直接的响应就是采购实验教具与自制实验教具互为补充,以及与之配套的激励措施和保护。

探索实验管理模式的改良。鼓励学科教师兼管实验室,把专职的实验管理员人数减少到最低水平,且明确工作边界。强化实验器材的安全系数保障,不使用过期的、不符合标准的实验器材。

关于新纪元学校的实验生态方案框架

按照学校规划,预计到2018年9月,递次实现学校设施功能到位并投入运行。因此,专家组给出的学校实验特色发展目标响应有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鉴于学校目前尚处于基建施工的现实状态,专家组确认优先国家课程规定实验项目的上马,优先学校小学科拓展实验方案的落地,优先学生自主动手创新空间的部署,优先学校农庄等需要长期培育的个性基地依季节开垦。视学校建筑工程进度,先行启动数字化实验项目的优化、数字化实验方案的遴选、数字化实验师资的储备和培训;待论证跨学科的数字化实验布局后,再推进相关实验空间建设。

同时,专家组建议学校把握几个优先原则:紧扣国际学校的定位,做到课程建构的表里合一;先行启动基于网络的实验课程平台(在共享实验课程的同时,凝聚更多集团校内外有意愿人群共同研讨);及早布局学校所在区位周边课程资源,实验课程资源乃至课程开发团队的社群化支撑;在落实学校新课程实验的过程中优先启动大课程全员师训,形成教师共同愿景的合力;积极参与课程再开发行列,发挥急速制学校的时间优势,适时推进与之匹配的长、中、短线学术(大学科综合)访学、游学等体验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