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行业盈利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由于旅游行业特有的职业性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因其更注重实际操作能力而广受用人单位青睐,他们合理、及时而充分的就业对旅游业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日趋增长的大好形势下,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供给却不能充分满足实际需求,这是目前摆在旅游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人才培养的供需错位现象
高等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重任,但是存在着学生质量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差距等问题,学校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上也存在着高低差距,由于对社会需求结构认识不准确,造成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存在着培养目标定得过高、过宽或过窄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校忽视了教学实训环节的重要性,理论知识教学比例过重大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没有得到质的提高,与旅游行业实际需要形成脱节。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旅游行业对人才的要求突出实践性,追求工作的规范、标准化,又需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非常适合选择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生。从目前就业形势看,从事旅游行业的毕业生,基本上担任的仍是基础部门,由于旅游行业的进入门槛较低、基础操作技术含量较低、劳动力供大于求等外部原因,以及学生学历限制、自身素质不高、心理心态等内部原因,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三)旅游人才流失现象的反思
伴随着日益激烈的旅游人才争夺战的白热化,旅游人力资源的频繁流动问题日益凸显,人才的高流失率也成为困扰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旅游行业越来越重视人才的重要性,千方百计从各高校引进大学生,特别是技术型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然而由于学生、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这些学生也最终成为了人才流失中的一部分,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学生主体和学校教育上,最后归结为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上的问题,由于课程设置上的结构性失衡和教师队伍的专业性素质不高,导致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旅游行业的认识不足,造成学生硬实力不强、软实力不高的结果,面对旅游多数行业尤其是酒店业的高强度、重复性和标准化岗位要求下,学生显然没有摆正心态接受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二、酒店管理专业“阶梯教育”模式研究
(一)初阶教育——ISO教育标准体系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规范企业的质量管理建立起来的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其核心思想是以顾客为中心,确保客户的基本利益而建立起来的过程管理体系,它是被世界各国所普遍认可的集全世界最先进的管理理念、最成功的管理经验、最有效的控制方法。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体系应该抛弃或者部分放弃传统教育方法中的发展定位,建立以顾客为核心,市场为导向的教育体系,保证基础教学的品质。按照ISO9001标准规定的管理职责、资源提供、产品实现和监视测量四大过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ISO教育标准体系分为以下四大步骤和程序:
1.教学体系准备阶段
首先,选定咨询机构,签订合作协议。高等院校应与相关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具体企业协调合作,通过深入的岗位调查了解职业需求结构,诚邀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作为咨询团体,并通过接洽工作与意向企业达成长期友好协议,将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价值体系注入学校管理和人才培养的理念中;其次,成立专门组织,拟定实施方案。学校应该成立专门小组,下设办公室,并明确了具体的办事机构、人员和职责。结合市场调查,拟定ISO教育标准体系和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的阶段划分、具体任务、时间要求和保障措施等;再次,召开动员大会,统一思想认识。召开ISO教育标准体系运行大会,将核心思想传达给全体员工,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在思想和行动上与体系实施工作要求保持一致。
2.教学体系实施阶段
依据标准规范,建立体系文件,安排全体领导和教师采取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全面学习与重点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大家切实理解标准,学会正确操作和标准知识,并通过标准考试。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质量评价等方面建立标准化指标体系,做到边学习、边执行,利于教育体系的改进和完善。
3.教学体系认证阶段
对教学过程和结果,学校要组织专项小组,根据ISO教育标准体系展开审核和认证的工作,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标准的贯彻和执行效率。通过学校专项审核、教师内部相互审核和学生评价审核等多种渠道,对学校的教学进行公平公正的审查,并扬长补缺,将优秀之处作为榜样发扬光大,对于欠缺之处和错误地方进行修补和改进,通过循环的审查和改进进行教学认证工作。
4.教学体系跟进阶段
就各种教学资源需求情况、方针目标适宜情况、体系文件符合情况等,结合教学工作的综合管理评审结果,总结上一阶段ISO教育标准体系的运行情况,添置了部分必要的设备,补充了环境方针,修正了个别目标,增减了一些文件和记录表格,重新新版的体系文件,指导下一阶段的教育工作,并展开跟进工作,促进教学工作的实时改进。
(二)中阶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成长社团
为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建设社会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高等院校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学生社团作为学校自发的学生群众组织,以其独特的组织特性为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环境、创造多元渠道、提供有效途径,为实现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教育观念、实体和模式改革与创新开拓了一条广阔的途径。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建立“人才成长社团”,在保证学生拥有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基础上,通过社团活动的实践训练,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在一种自由、开放、平等的空间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素养提升。
1.按职能建设组织机构,完善日常活动流程和管理体制
按照职能,建构社长、副社长、顾问团等领导委员会;设综合办公室、宣传部、财务部、生活部、外联部、信息部、接待部、培训部等职能部门,并按照实际需要在每个部门设部长、副部长和助理,以保证日常活动的正常和顺利进行。为了相关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社团应该制定相应的常规流程和管理机制,明确社团活动的定位和任务。
2.明确成长社团定位,确定成长形式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成长社团应当定位在“人才成长”上,其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以职业导向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充分利用社团品牌和人脉资源促进就业。在成长形式上采取内部到外部的递进成长模式。
首先,内部成长。即针对旅游管理的具体岗位要求,重点加大对社团成员的招募和培训,要建立严格的培训机制,对培训对象、培训时间、培训内容有统一规划、合理安排,采取定期与临时相结合的办法,围绕服务理念、相关制度、服务纪律及经验技巧等内容,对成员开展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其个人综合素质,提升服务水平及服务质量。充分发挥社团成员数量多、组织性好、活动能力强等优点,着力提升队伍的整体水平和规模,建立一批高素质、多层次、相对稳定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
其次,外部成长。即与酒店、餐饮、住宿等行业形成长期的合作机制,安排培训合格的成员到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受到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双重考验,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在进入社会前就能有机会充分体验工作的艰难性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3.利益相关体及资源择优
其一,学生方面,社团成员既是直接的服务提供者,同样也是间接的受益者,他们能够获得实践锻炼和勤工俭学的机会,有利于综合素质特别是专业技能的提高;其二,学校方面,其主要资源包含人力资源、品牌资源、物质资源和制度文化四类,可以利用雄厚的师资力量为之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指导,能够充分地将教与学有效结合,并将成果及时地运用于实践中,可以利用学校品牌和信誉保证形成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并成立专项的教育发展基金会,从物质上支持社团发展;其三,企业方面,学校社团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在校企合作中达到双赢效益,并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其四,政府方面,大型项目的实施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才会让项目有组织、有计划、可持续地进行,在主办方和合作方中间搭建合作桥梁,帮助寻找社会资金来源;其五,社会方面,旅游协会、导游协会、酒店协会等社会团体可以是友好合作单位,为社团提供岗前培训等智力支持,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社会媒体,在社团发展中能起到良好的信息传播作用,帮助社团形成统一的信息资源体系和服务模式。
关键词: 盈余管理;Jones模型旅游
1引言与综述
盈余管理是会计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受到市场监管部门和投资者的关注,同时也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所谓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是指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范围内,运用会计方法或者规划真实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以干扰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判断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1],从中获得自身利益的会计行为。目前我国旅游类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不佳已成为业界的共识,然而这些公司在其不佳的经营业绩中,是否存在盈余管理的行为?如果存在,盈余管理程度如何,是隐藏了收益还是夸大了利润?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能够优化投资者对旅游行业上市公司的投资决策,能够丰富旅游上市公司的学术研究,对于政策制定方面也有一定意义。
国内外对于盈余管理已经做了较多的研究,研究主要集中于盈余管理动机和盈余管理手段两大方面。综合学者们对于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得出,盈余管理动机主要为契约动机Healy,1985;Sweeney,1994;张祥建,2006;程敏,2009;王范,2013等)、资本市场动机Frankel et al,1995;Teoh,1998;Hayn,2000;张靖,2007;马葵,2008;黄福广等,2010;姚莹,2013等)和政治成本动机Moyer,1990;Key,1997;田丰等,2000;杨旭东等,2006;张晓东,2008;许云鹏,2013等)三个方面。契约动机具体包括报酬契约、债务契约及与政府制订的契约等,资本市场动机具体包括IPO、配股、防亏保牌、节税等,政治成本动机具体包括避免政策限制、获取相关优惠政策等。盈余管理手段方面,国内外相关学者普遍认为主要包括会计方法和非会计方法,具体通过运用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的变更李振,2006;王婷婷,2007;杨丽丽,2009;张柳逸,2012等)、关联交易魏明海等,2000;曹文辉,2007;高洁,2010;关月琴,2014等)和利用地方“优惠”政策陈晓等,2001;薛爽,2005;王伶等,2008;刘心,2011等)等手段来操纵收益。
长期以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但是针对旅游类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分析却极少。鉴于旅游类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情况对政策制定、投资者决策等的重要影响,本文以A股市场上的旅游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其盈余管理进行量化研究,以期能够有利于实践应用和进一步研究。
一、首先明确智慧旅游发展概况及新常态
智慧旅游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服务,而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变革。其本质是指包括信息通信技术在内的智能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是智慧地球及智慧城市的一部分。国内智慧旅游发展是政府主导下的旅游业中长期发展战略,是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发展的系列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随着该战略的逐步探索与实践,目前国内大部分省市已经提出智慧旅游发展计划,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信息化也在逐步推进,在线旅游市场在旅游产业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明显提升,旅游行业管理和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形成了一大批引领作用强、示范意义突出的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企业。
放眼“十三五”,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三期叠加”下“经济新常态”的提出,智慧旅游建设在新的经济环境、新的旅游发展态势下,也将迎来了“新常态”下的新发展。专家预测:新常态下智慧旅游的建设将适应大众旅游和散客潮时代的来临,将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下持续健康发展;将通过公共管理绩效转化为公共服务品质提升的转变,把旅游业真正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将针对智慧旅游建设人才所需要的精通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专业队伍相对匮乏的现状,依托院校强大的教育资源与国内智慧旅游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多种方式培养智慧旅游建设的人才。
二、把握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业对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新需求
旅游人才是落实国家旅游局“515战略”的智力支持。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业发展对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需要“智慧旅游人才”,即有创意、会网络、懂技术的人才
随着互联网对旅游业影响的与日俱深,互联网改变了旅游业的市场基础、产业链和生态圈,乃至于整个产业形态,线上旅游综合平台OTA、专业旅游服务ETA、旅游搜索平台等新概念企业快速成长。新业态的发展,新企业的成立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创业、择业、就业的新机会与新平台,更需要有创意、会网络、懂技术的“智慧旅游人才”。
2.强调专业技能的实用性
从旅游行业的需求来看,无论是旅行社、酒店还是旅游景区,缺乏的主要是掌握实际技能的从事一线工作的操作人员。他们需要熟练掌握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饭店业务流程等旅游管理职业技能,需要胜任旅行社、酒店、景区等旅游行业经营与管理工作。
3.强调学生各种能力的综合性
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营销组织的能力、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以适应行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同时也要求学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才能胜任本专业的工作,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旅游专业人才的行业就业意愿低、行业流失率高的问题。
三、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在“智慧旅游”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认识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生存现状
近些年,在政府主导下,部分院校完成了由传统本科教育向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转变,但大部分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无法完全适应智慧时代的要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体系的目标不清。我国的旅游管理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是从相邻学科、职业教育、专科教育发展成为旅游本科教育的,因而目前的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目标不明晰,普遍存在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大而空、不清晰的状况。第二,旅游类基础课程薄弱。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的管理类和经济类的课程都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但是旅游类的核心课程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各高校在旅游类的核心课程设置中差异度较大,缺乏更高的共识度与统一性。第三,课程设置创新度不够。“智慧旅游”背景下,目前各高校在此领域的课程设置上仍然处于摸索阶段,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调整与创新不够,基本上没有涉及信息技术的课程,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对多样化旅游人才的需求。
2.“智慧旅游”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摘要:Web2.0时代的到来给旅游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的应用模式促使旅游行业中各参与角色功能范围的重新划分。游客、政府、景区、旅行社和独立旅游网站如何重新认识行业分工对于旅游行业健康快速地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Web2.0;旅游;信息化
Web2.0体现为互联网作为跨设备的平台,其应用程序充分发挥平台的内在优势,软件以不断更新的服务方式进行传递,个人用户通过组成群体贡献自己的数据和服务,同时允许他人聚合,以达到用户越多、服务越好的目的。通过这种“参与架构”创造出超越传统网络页面技术内涵,引发出具有丰富用户体验的网络效应[1]。Web1.0的特点在于用户只能获取信息,Web2.0则更注重与用户的交互,用户既是信息的消费者(浏览者),也是信息的制造者[2][3][4]。
一、Web2.0对旅游行业的影响
旅游2.0(Travel2.0)就是将Web2.0的思想运用到与旅游相关的电子商务及网站上,将来源分散的信息聚合以实现与游客更好的交互体验,是一种对以往旅游信息化过程的再思考和改进[5]。Travel2.0是旅游服务市场的发展方向。Web2.0的基础“长尾理论”认为,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就可以和那些数量不多的热卖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这一理论有效的前提是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可以通过互联网将渠道成本降为零或者趋于零[6]。旅游行业自身的特点正好满足这个前提,天然具有发挥互联网营销能力的优势。同时,旅游业对于信息的依赖性又不同于其它行业,Web1.0时代集中式的信息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用户的要求。伴随Web2.0诞生的大量新兴网络商业模式给传统旅游业带来了冲击,同时也带来了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二、旅游业参与角色功能范围的重新划分
Web2.0时代则关注用户体验,关注服务质量,这种业务模式的转变必然导致旅游业各参与角色功能范围的变化。
1.游客。旅游产业必须占有和依托大量的信息,属于信息密集型产业,对信息的支持和更新要求很高。Web2.0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角色功能。
首先,从“读者”到“编辑”的转换。Web2.0服务强调协作,网络信息的生成不再完全由专业编辑控制,而是向所有用户开放。大量游客的直接参与不仅改变了以往信息的单方向流动,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以往无法及时采集或者更新的旅游信息。比如国外著名的TripAdvisor网站可供游客对酒店、景点等任何旅游相关的服务进行评价,这些信息可以防止服务商虚假信息,也可以提供服务商没有公布的信息,是潜在游客重要的参考资料。其次,从“遍地撒网”到“集中攻克”。Web2.0服务注重个人体验,强调信息的个性化。游客可以通过书签订阅感兴趣的资料或者加入合适的兴趣小组就可以直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服务提供商也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推送”相关资料。“信息的消费者和创造者”合二为一的游客新角色是应用的需要,也是用户意志的体现。这种主体意识必将在全新网络文化的滋养下愈发强劲。
2.政府。政府在旅游行业的组织管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除了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外,还负责一些公益性的、需要巨大投入的项目建设。Web2.0时代实现了“网聚人的力量”,任何组织和个人以往无法完成或者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才可能完成的工程,现在只需要很小的投入便能成功。维基旅游(WikiTravel)的成功正是源自于无数网络用户一点一滴的贡献。单就个人来说,这种贡献压力小,可以做到精准。而对于网站来说,积沙成堆的效果就很明显。这种个人力量的汇集最终又将惠及所有人,是知识和经验传播的有效途径。政府应该变换思路,放弃传统旅游信息组织的方式,主动利用Web2.0的特性来组织构建新一代旅游信息平台。采用类似维基旅游的方法,这样政府就可以从大量繁重的信息采集和整理工作中解脱出来,而集中有限的人力资源来审核信息。
3.景区。景区作为旅游信息化最终的落实对象,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以提升自我服务质量为第一要务。经济社会使得行业分工越来越细,景区是旅游活动最重要的参与对象,但不是唯一的。良好的旅游服务应该使游客对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都满意。景区开发不可能涵盖所有的要素,即使勉强提供了所有业务,那么与这些要素配套的服务会成为景区不可避免的负担和累赘。例如仅是酒店预订、机票车票预订就可以形成一个巨大的行业(国内多数旅游网站都依此为主要经济来源,如携程,e龙等),景区如果不做到专业化如何能与独立旅游网站竞争?所以,景区的发展之路就是专注与景区的管理和开发,而相关的服务通过与第三方旅游网站的联合而实现双赢。
Web2.0还为景区的开发管理以及信息化带来了很多便利之处,例如景区地图。以往的景区地图需要请专业机构制作,更新频率低,而且地图与相关介绍分离。Web2.0提供的免费电子地图(如GoogleMaps,BaiduDitu,Go2map等)不仅更新快,分辨率高,而且具有很好的扩展性,便于二次开发。景区可以方便的将景点信息(图片,文字等)潜入电子地图,给用户更真实的体验。4.专业旅游网站。在Web2.0时代,旅游网站的功能和职责没有明显变化,但其经营方式却需要转变思路。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驾驭“长尾”的力量。旅游网站一直以来作为个性化散客的信息平台,却未能从这些“服务对象”身上直接谋取丰厚回报。“长尾”经济现象启示人们,个性化旅游市场目前虽然松散但总量可观。在旅游Web2.0网站,基于以上两种力量,相似偏好的用户将形成虚拟社区,并引发新的出游模式,实现出游的“化零为整”。这就要求网站突出Web2.0的特点,以用户为中心,跟踪用户的需求和习惯,加强互动性。
其次,旅游产业具有关联度高的特性,产业涵盖了食、住、行、游、购、娱等多种要素,产业依托性较强,产业链涉及部门广泛,单纯依靠传统交易模式来提供服务产品效率低下,准确性欠佳。旅游产业的复杂性决定了服务于旅游信息沟通和交易的旅游电子商务体系的多元复杂性,游客对于一站式旅游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景区不可能提供这样的服务,旅行社在个性化旅游时代的作用会被削减。因此,旅游网站就不可避免地成为衔接六要素相关行业的中枢,实现各类服务的无缝集成,给用户提供一站式旅游服务。这种模式在Web2.0时代必将大行其道,其原因就是行业分工更明确,行业协作更自由。Web2.0初期旅游网站之间必然会出现大量的收购合并事件,直至市场分配相对平衡。
5.旅行社。Web1.0时代追求一切业务都上网,旅行社也不例外。实际上除了少数几个大型旅行社依据雄厚的实力通过网络获益外(如中青旅遨游网、春秋旅游网),很多中小型旅行社的网站只是一个摆设。Web2.0时代旅游行业的专业分工将更加细致,同时经济收入的提高促进了个性化旅游的发展,中小型旅行社单薄的网络营销依然难与大型旅行社竞争。其出路在于与独立旅游网站合作,借助专业网站平台的用户群和营销模式来争取客户。可以预见Web2.0时代,旅行社独立建设的网站数量将大大减少,多数旅行社的业务将寄托在专业旅游网站上。由此可见,旅游网站将成为旅游2.0的核心,其商业价值巨大。
关键词:旅行社;盈利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一、旅行社盈利模式相关知识概述
(一)旅行社盈利模式的含义
所谓旅行社盈利模式是旅行社实现长久生存发展、获取经济利益的渠道,是旅行社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旅行社开展业务的主要任务。旅行社盈利模式一般涵盖资本要素构成、业务体系管理、盈利管理方式、旅游产品开发与创新等。
(二)旅行社盈利模式的特点
旅行社盈利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旅行社在盈利模式上容易被其他旅行社复制,核心竞争力欠缺;二是旅行社在盈利竞争模式上存在恶性竞争行为,加剧了旅行社的盈利难度;三是旅行社在盈利利润方面存在容易被其他旅游企业瓜分的情况。
二、旅行社盈利模式的创新探讨
(一)逐步探索与周边旅游产业相结合的盈利模式
采取与周边旅游产业联合的盈利模式是指,旅行社在经营的旅游产品上主要采取观光、度假相结合,与周边其他旅游产业相联合,通过提升自身企业优势和渠道优势,将传统模式下的资源与周边旅游产业进行优化整合,以此来丰富旅行社向消费者提品的功能和类型。
(二)构建与创新旅行社内部营销体系
对于旅行社来讲,实行内部营销体系,可以将旅行社的营销手段和营销方法与旅行社所开发的产品进行有效融合,最大限度将自己的产品推销给消费者,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
实施内部营销的盈利模式,首先可以有效调动旅行社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消费者对旅行社的满意程度。实施内部营销,通过视旅行社员工为企业消费者的模式,来实现激励员工的目的,从而带动服务满意度的整体上升,为旅行社赢取更多的新顾客群体。其次,还可以提升旅行社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一定程度上讲,旅行社实施内部营销迎合了旅游业的需求,是实施提升服务质量、增强旅游市场份额、提升企业形象的重要手段。实施内部营销,使旅行社员工之间以消费者的身份彼此之间相互尊敬,让消费者能够充分认识到该旅行社在管理、员工素质上的独特之处,对于该旅行社的品牌产生良好的提升效用。
最后,实施内部营销的盈利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旅行社的成本、提升旅行社的经济效益。由于内部营销采取的是将外部市场的营销方法运用到企业内部,可以使得诸多消费者感受到公司良好的服务水平和企业文化,扩大宣传该旅行社的品牌,为旅行社赢得更多的顾客群体,从而带动履行社经济效益的逐步提高,实现盈利最大化。
(三)旅行社要不断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创新能力
履行社在盈利模式创新上,要不断加强自身品牌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产品的创新能力建设。对于旅游市场上旅游资源的特点,旅行社通过创新产品,可以形成具有自身企业特点的产品特征,减少其他旅行社产品的威胁,从而大幅度提升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对于旅行社来讲,实施品牌战略,可以有效实现市场放大效应,通过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不断提升企业服务质量,来获取更多的市场青睐,进而实现盈利的最大化。
(四)提升旅行社员工素质,增强旅行社行业竞争力
旅行社在创新盈利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因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旅行社员工素质在实现企业盈利最大化的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旅行社开发的产品再具有特色、旅行社的市场口碑再好,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旅行社的经济效益也就无从谈起,最终会影响到生存发展。旅行社盈利模式创新,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来保证。毕竟消费者对旅行社的满意度、对企业公司文化的感受是通过旅行社员工的言行直接体现出来的。旅行社在盈利模式创新中,一定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不断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在招聘、晋升的环节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根据企业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方案,营造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
(五)通过整合供应链两头信息资源,实现旅行社规模化经营
旅行社要充分运用消费者与景点、酒店之间的中介角色,采取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实现旅行社的规模化经营。旅行社充分利用供应链两头的信息资源形成规模经济,可以有效增强竞争力,减少进入威胁力。例如,旅行社可以通过以消费者为核心,将旅游指南、预订服务、价格优惠等措施,依托网络交流平台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旅行社通过整合供应链两头的信息资源,可以实现在与航空订票、酒店住宿餐饮、景区景点导游服务中获取更多的折扣盈利。
三、后记
旅行社盈利模式的创新,是每一个旅行社必须要面对的。要想在激烈的旅游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为旅行社带来更多的利润增长点、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必须着重从逐步探索与周边旅游产业相结合的盈利模式、构建与创新旅行社内部营销体系、不断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创新能力、提升旅行社员工素质,增强旅行社行业竞争力、整合供应链两头信息资源,实现旅行社规模化经营等方面入手不断创新盈利模式,提升在行业中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国强,汤英汉.旅游网站及旅游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研究[J].特区经济,2005(11):153-154.
[2]郭强,张琼瑛.基于五力模型的海南旅行社盈利能力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01):26-31.
[3]杨静怡.海南旅行社盈利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11(16):I0110.
[4]刘春玲,白翠玲,高瞻.石家庄市区旅行社区位选择与收益状况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