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英语学习;心理因素;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7)04-0053-02
据笔者调查了解,当前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焦虑心理、自卑心理、厌倦心理、逆反心理、急于求成心理和依赖心理,并且,这些问题在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中更为普遍。学生出于各种心理因素,可能对英语学习产生抵触、厌倦、畏惧、逃避、轻视等不良情绪。而由于心理及情绪的延伸性及延续性,个体学生的心理状态很容易影响其他学生,从而可能会对整体教学产生负面作用。心理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力远大于智力因素,教师必须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针对不同情况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
1.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年来,随着研究方法的科学化、系统化与研究角度的多样化,外语学习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越来越多的调查研究与实验表明,学习者的情感因素、性格特征是影响英语学习的重要因素,自信、移情、焦虑等是构成学生学习动力系统中最重要的心理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了解每一个学生个体所具有的独特的性格特点及思想情感需要,在科学对待,合理纠正错误的同时更要注意对学生的进步给予适时、得法的肯定、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建立起自信,树立起正确对待缺点、不足和失败的态度,增强克服移情、焦虑等干扰因素影响的能力。总而言之,关注学生情感需要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到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从容自信地不断激励自己加倍努力,克服困难,继续前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上学习者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教师可从一开始就向学生说明教师及学生所应承担的角色。学生从小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所以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教师可在课堂上就学习计划的制定、时间的运筹、单词的多种记忆法、语法意识的形成、阅读和写作的技巧、听说练习的途径等相关话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 从而强化他们的学习策略意识。教师还可鼓励学生自己找材料,设计课堂活动,并对所用的教材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感觉到他们的选择得到教师的尊重, 同时也让教师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3.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在我国,学习者对待英语学习的态度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中的体验。对学生的评价仍主要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为标准,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应试思想,把应付考试作为英语学习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注意提醒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流利、熟练地使用英语这一工具为我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服务,即能够学以致用,以便及时端正学生的思想。众所周知,兴趣乃是学习任何东西最强而有力的激励。只有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的时候才能引起积极的创造性活动;只有体验到在创造中所产生的愉快才能极大地激发起主观能动性。因此,对事物是否具有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起着巨大作用。英语学习也是如此,学习者只有对英语产生了兴趣才能自觉、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做到积极思维、踊跃发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引导学生走上英语学习成功之路的第一步。通过让学生了解授课目的,重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教学组织的生动活泼性,使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使其不断得到巩固、加深和提高。在教学中组织比赛,引进竞争意识,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让学习者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激起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就是一种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的好方法。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教”。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主动与学生谈心,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师生之间坦诚无拘束的交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有利于降低焦虑感。一旦建立良好的情感氛围,师生双方追求的目标一致,学生就更能体会教师殷切的期望,就会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英语学习是一种既要动脑动手、更要动口动耳的特殊学习。上课时学生身心愉悦地主动配合会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对于可信赖的教师在学法方面的指导和建议学生更容易接受、采纳,课外更愿意去尝试并在实践中运用;对其布置的课后作业会更踏实认真地去完成,惟恐因未完成好而影响自己在其心目中的形象。
5.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意志。意志在心理认识转化为心理行为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的学生认识到了学好外语的重要性,也想努力学好这门功课,但由于意志薄弱,学习上一遇到困难,不是知难而进,而是知难而退。因此,教师要善于提供真实可信、“有血有肉”、有远有近、可学、可以达到的典型榜样,激发其锻炼意志的愿望。说过:“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学习英语必须刻苦,必须有坚强的意志,百折不挠的毅力。例如记忆单词,必须努力与单词的不断遗忘做斗争,不能唉声叹气、叫苦连天,更不能怕字当头。同时,教师还应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设置关卡和疑难,磨练每个学生的心理意志,增强其对学习成功与失败情绪的控制能力,促使学生排除内外干扰,提高心理素质。如,在提出每天坚持20分钟晨读或背诵每课单词与基本句型的要求之后,教师应该在不同类型学生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学生,对他们加强督促、指导,使他们先行一步。随后可以从同一类型学生中各选一名代表在班内开展友谊竞赛,形成“看谁意志坚强、持之以恒”的气氛。这样,既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不温不火、死气沉沉的局面,又锻炼了学生的学习意志,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2]梁海霞.大学生英语学习心理问题探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3]林莉.大学生英语学习调查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南平师专学
报,2004(3).
[4]贾志浩,刘兴亚.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心理探析[J].吉林师范
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
[5]朱已泰.试论影响大学英语学习的心理因素[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2).
[6]郑惠卿.英语学习困难生的心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 .高等农业教
育,2001(5).
[7]李滨.英语学习中的心理因素探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1).
[8]张怀发.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因素及对策[J].山东教育学院学
报,1999(4).
[9]朱梅红.影响英语学习的心理因素及对策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
2004(4).
[10]傅民杰.外语学习者成功秘诀[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问题 解决策略
当代大学生作为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承担社会责任的特殊群体,承受着来自学校、家庭以及社会赋予的各种压力和责任,难免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据调查,大学生所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有18种,其中以自卑、挫折两种心理问题居多,约占整个心理问题的49.6%,其次是孤独、空虚心理占19.1%[1]。但是具体的心理问题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所以要求心理工作者们进行细致的调查,进一步探讨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一)社会适应问题
大学生刚刚步入大学校园,所面对的环境、人际关系以及学习都是焕然一新,和之前大有不同。大学生结束了在高中忙碌紧张的学习生活,取而代之的是更为自由的学习和生活节奏,没有人再逼迫着自己去读书、学习,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来安排和掌握,并且大学课程安排得并不紧凑,有很多空闲时间,这对于初入大学的同学来说无疑是一项新的挑战。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大学生活,有的人完全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没有了目标和学习的动力,在空余时间不知道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适应不良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
进入大学之后,会重新结识新的同学、朋友和老师,会产生新的人际关系网络,很多同学还是按照自己之前的交友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很显然那种单纯的对待友谊和单纯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很适合大学。大学的课余时间更多,并且同一个寝室的同学或许都会有不同的课程,所以更加独立和自由;而每个人也有自己不同的作息时间,有的同学喜欢晚睡,有的同学喜欢早起,这样可能就会引起一些摩擦,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还有一些同学喜欢自我封闭,不愿意敞开心扉;还有一些同学迫切需要朋友,但是自己的沟通技巧有很大问题,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而陷入孤独的境地。
(三)学业负担问题
大学的学习更为开放和自由,完全都是靠自己掌握和控制,老师对于课堂的要求也不是那么严格,所以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平时会有一些逃课、旷课的情况发生。因为平时没有压力,而很多同学面对纷繁复杂的诱惑就不能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专业知识,所以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由于平时功夫用得不够,就会在考试中失败进而挂科影响自己的毕业还有其他的一些荣誉。尤其是一些同学每个学年都有挂科的情况,到最后自己也无所适从,不知道该从哪复习,压力很大,所以就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四)择业压力问题
当代的大学,除去一些特殊院校之外,绝大多数是不负责为毕业生分配工作的,而现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又是那么的激烈,很多毕业生毕业之后找不到合适或者和自己的专业相关的工作,这些都加大了毕业生的心理负担。受到“进入大学门,就是国家人,就可以端铁饭碗吃皇粮”的传统观念影响,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较差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很难解决现实矛盾。恐惧、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心绪抑郁,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更有甚者觉得生存没有意义[2]。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导致大学生产生以上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总结起来是生理、心理以及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心理原因
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对一切都感到陌生和新鲜,看待问题的方式不成熟,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偏低,对于一些挫折和挑战认识过于严重,有很多不合理的观点和认知,而自我疏导和引导的能力又偏差,所以在遇到一些挫折和挑战的时候不能很好地摆正自己的观点,只是一味地逃避,从而产生了心理问题。
(二)社会原因
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后,发现一切都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么顺利,来自课业的负担以及人际交往等的压力,使大学生难以承受,难免会产生一种负面心理,再加上生活中的一些消极事件让他们疲于应付,从而导致心理问题。
(三)环境因素
大学校园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大学既要求学生们能够生活自理,又要有团队精神以及奉献精神。但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相当一部分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并且不习惯集体生活,因此普遍感到孤独、寂寞、压抑和焦虑。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与中学生相比更为广泛、更为深刻,角色呈现多元化。大学生分别来自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也不尽相同,个性差异更显突出,与人交往和相处的经验较少,要想在短期内建立起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既需要娴熟的交往技能,又需要积极的交往模式,他们常常为人际交往而感到困惑。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至今已有20年的发展历史。20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稳步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3]。但是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一个大学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并且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要让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心理学专业知识,也要让更多其他专业的学生多多了解和学习,让他们懂得在遇到一些小问题或者挫折的时候能够很好地运用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知识独立解决,避免问题的扩大。此外,我们还可以倡导心理学专业的师生们多组织一些心理学的讲座、演讲或者是团体的心理咨询辅导,这样可以更广泛地传播心理学知识,让更多的人受益。最后,可以在每个班级都设置心理委员,让他们接受一些更专业的心理学课程的训练,这样班级里的同学出现什么问题可以随时随地得到解决。
(二)加强对心理咨询室的投入
学校都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或者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但是很多学校对此的投入力度并不是很大,主要表现为师资力量不丰富,各种设备很简陋,宣传力度也不大,甚至有很多学生并不知道有心理咨询室的存在。因此,学校应加大投入的力度,不仅要建设一批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资队伍,还要学习一些心理学前沿知识,参考借鉴其他院校的先进经验,加大对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投入,并加大宣传的力度和广度,让广大同学们知道、了解心理咨询室的基本功能,以便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可以求助。
(三)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管理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管理必须做到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高校教育工作的管理体系之中[4]。加强领导完善制度,具体可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主管并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一般称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该机构负责具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包括计划的制定、课程的安排、心理测量的统一要求以及对工作的检查指导等。所以该机构必须有必要的办公设施、健全的规章制度、充足的活动经费、先进的测量软件、稳定的教师队伍、完善的评价体系和前沿的科学研究这些制度上的保障。规范化的管理将会整体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总之,大学生处在一个身体和心理都趋于走向成熟的阶段,难免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学校和老师要密切注意每个学生的动态,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同时,注重加强和改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能成体系,更成熟,能为同学们服务,为每位同学建立心理病历,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开展各种形式的个体辅导和团体咨询,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和专业技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以便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的竞争和挑战[5]。
【参考文献】
[1]杨学峰,邓庆华,彭志路,等.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13,10(06):970-972.
[2]李伟明,黄文娟,皇甫冬琴,等.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浅议[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03):88.
[3]仰滢.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08(07):77-79.
关键词:动机理论;习得性无力感;阳性强化法;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205-02
一、背景介绍
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师经常反应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有的老师说是学生的英语基础太差,因为学生大多数是上不了高中,才上中职学校的。也有的老师说基础差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关键是好多学生就不爱学习,即没有学习兴趣,而这种不良的学习习惯有时并不是学生本身的问题,而是他们的父辈留下来的习得因子在作祟。笔者也是一所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师,也面临上述的问题,但是,遇到问题,如何解决,才是做老师的首要任务。要解决学生不爱学英语的问题,应该分析原因,找出解决办法。应该说有很多关于此问题的研究,有从分析学生的学习背景入手的,有从分析老师的教学方法入手的。但笔者发现,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此问题的研究不多,特别是针对中职学校学生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笔者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如何激发中职学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二、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低的原因
1.认知心理学对教学的指导意义。心理学家安德森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将知识看作是个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不同于其他的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分别从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和教师是怎样教学的两个方面分析了学校的教学工作,提出了独特的有价值和意义的观点。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学习心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对于英语学习兴趣低的学生,教师要通过分析他们的学习心理,了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并针对这些原因,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运用心理学相关理论或原理分析问题。心理学有很多的理论,笔者认为,针对本文提到的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低的问题,可以运用下面一些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或原理。(1)动机与学习动机。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主要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因素引起。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同样受到动机的支配,这种动机就是学习动机。(2)习得性无力感和阳性强化法。习得性无力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梅尔和塞利格曼(1976)研究了习得性无力感,并指出,无力感的学生与他们失败后的不良心态有着密切联系。阳性强化法是指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想建立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那些英语学习差、或者考试没考好,甚至那些课堂问题没回答上来的学生,都会产生无力感,认为自己怎么做都不会成功,在些基础上很容易进一步产生不爱学习英语的学习情绪。所以老师在面对这些学生的时候,就要采取阳性强化法的干预技术,淡化学生的挫败情绪,及时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优点,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3)学习策略。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最先开始对学习策略的系统研究。它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个体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就英语学习来说,传统观念中的死记硬背并不是唯一的学习策略,“单词拼音法”、螺旋记忆法、习题练习法等等都是一些非常有效的方法。英语学习中学习策略的正确运用,对于学习好的学生可起到促进作用;对学习差的学生的作用就更加明显,可以显著提高学习成绩。
三、解决问题
通过运用认知心理学的学习动机理论、习得性无力感、理论阳性强化法技术和学习策略理论的分析,笔者认为要激发中职学校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可以找出如下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英语学习兴趣低的学生,由于缺乏内驱力,即所谓的学习不自觉或不爱学习,求知欲望低下,所以需要更多的外部诱因,即奖励、鼓励、表扬等,才能产生学习动机,进而推动学习行为的发生。
其次,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但是在学习过程中遭受到挫折了,比如上课回答不上问题,考试没考好等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淡化他们的缺点,从另外一方面去积极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在下次学习时积极努力完成任务,从而消除无力感,产生成就感,完成从我不能到我能的转变。
第三,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后,为了让他们保持这种学习积极性,避免再次受到挫败,产生消极情绪,失去学习的兴趣,老师就要适时教给他们正确、有效的学习策略。比如告诉学生如何通过单词的发音来背诵单词;如何通过语感来提高听力等等。最后,任何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需要不断地、循环往复地学习与坚持。
四、结论
中职学校的学生缺乏英语学习兴趣是一个普遍现象。客观来讲,如何解决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低下的方法有很多,由于篇幅以及作者的认知水平所限,本文只是根据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从认知心理学里的动机、习得性无力感、阳性强化技术和学习策略运用几方面进行探讨。笔者希望此研究会为其他中职学校的教师同行提供借鉴,为今后关于此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认知结构;建构观;教学启示
一、对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初浅认识
认知心理学理论是基于认知结构的理论。这种理论并不是由某一位心理学家单独提出并详加阐述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散见于许多心理学理论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理论之中。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独特的理解和阐述,因此它丰富而不统一。这种理论以认知结构为研究核心,而不是仅仅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重视。基于以上两点认识,对其进行历史的梳理、纵向抽取和综合概括,挖掘其内在的科学性,将有助于人们对其认知结构有完整而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贯彻科学的方法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1.认知结构具有建构的性质
几乎所有的认知结构理论都认为学习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变化和重新组织的过程,存在于人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始终处于变动与建构之中。其中,环境和学习者的个体特征是两个决定性因素。完善的环境应包括真实的问题情境、先进的物质设备环境、经过精心组织的教材环境和教师创造的和谐的心理环境。它们共同为学习者的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促进。
2.良好的认知结构是学习的核心
认知结构的核心地位来自于它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有关专家和新手的解决问题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专家之所以能迅速的解决问题,就在于专家头脑中有某类知识的大约5~20万个知识组块,这些知识组块按层次网络的方式排列,在解决问题时能更注意问题的结构。而新手却相反,他们有关的知识较少,知识之间是零散和孤立水平排列状态,在解决问题时更多的注意问题的细节。对学习落后学生的研究表明,特定知识与技能的缺陷是导致学习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可见,认知结构的确在学习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特别是良好建构的认知结构在学习中更是必不可少的。布鲁纳主张学习应最先建立学科基本结构,即学科的知识体系所能抽象概括的、具有普遍和强有力适应性的、能广泛迁移的系统构架,奥苏贝尔把建立概括性强的认知结构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3.认知结构理论突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认知结构理论明显由对教师教的研究转向对学生学的研究,把学生作为研究的中心。对认知结构的阐述包含的理论前提是,学生才是决定学习什么的关键和直接因素,教材、教法、环境等一切外部条件虽然是重要的,但都是间接的因素。对学生的研究以对学生认知结构的研究为起点,不仅研究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策略、认知条件等,还研究认知活动展开的支持系统如情感、意志等。对认知结构的研究影射到对学生整体的研究。这种研究使得对学生的重视不仅在思想或经验的水平而是深入到科学行动的阶段,它为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实用的操作原理和方法。认知结构与学生主体思想相互印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它随着学生主体思想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并不断深化下去,突出了学生自主建构的必要性和意义。
二、对学科教学的启示
1.明确角色意识,增强认知的教学观
教师要明确意识到,学习是学生在头脑中主动地建构认知结构,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建构知识过程中的好的辅导员,是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辅导学习内容,而且要辅导学习策略,而后者是教师需要熟悉和学习的。尽管教师可以辅导学生,但学生必须主动地学习,必须清楚所学知识的意义。因此,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心向,要选择有难度的任务,主动探索学科中概括水平较高的主要概念、主要原理和规则。这就要求学生要采用新的加工策略、新的学习风格,形成自己就是知识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
2.呈现真实情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一些真实任务和学科领域中的日常实践,这些接近生活的复杂任务整合了许多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应用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明确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第一步,提供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中心内容。
第二步,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解决问题。
第三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如,确定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的清单,找到获得有关信息和资料的渠道,学会利用与评价有关信息和资料。]
第四步,协作学习。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各自将自己的思维流程暴露,使不同观点得以交锋,从而补充、修正、加深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第五步,反思讨论。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和同学的思维过程进行评价并加以比较,分析彼此的长短处,总结该方法与以前所学的有何不同,预测以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还能用到。这种反思有助于使所学知识条件化。而且,通过评价自己和同学的成果,学生还要反思自我引导学习的有效性和合作性学习的有效性,这有助于发展元认知技能。
3.设计概念框架,建构认知图式
学习的结果是学生头脑中认知图式的重建,为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概念框架,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借助于概念框架,学生原有知识和新知识间架起了桥梁,它支撑着学生的学习由一个水平发展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第一步,围绕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设计成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学生进一步理解问题所需要的。
第二步,将学生引入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第三步,让学生独立探索。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排序。探索之初,由教师采用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启发引导;探索中,教师适当提示,帮助学生沿着概念框架逐步攀登;最后,教师的帮助逐步减少,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独立攀登。 转贴于 第四步,协作学习。请同学一起讨论,讨论的结果可能使原来确定的属性增加或减少,排列顺序也可能有所调整。讨论中原来相互矛盾的意见逐渐变得明朗、一致,使学生在分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新概念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第五步,效果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学习的评价。通过概念框架的支撑作用,使学生的学习不停地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水平,真正做到教学促进了认知结构的建构,教学走在了发展的前面。
4.随机教学,强化迁移
随机进入教学就是学习者为了不同目的,从不同途径、不同侧面,采用不同方式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这种多次学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各有侧重,结果使学习者获得了对事物复杂全貌的理解,对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间相互联系的全面掌握和认识上的飞跃,克服了迁移中的障碍。这就要求教师有能力创设一种良好的环境。
第一步,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内容相关的情景。
第二步,引导学生随机进人教学。
第三步,思维训练。由于所学内容比较复杂,所以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应在“元认知”水平上进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注意发展发散思维。
第四步,小组协作学习,围绕不同侧面的学习所获得的认知展开小组讨论,同学们的思维观点都在讨论的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每个同学也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反应。
第五步,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5.注重策略训练,让学生学会学习
认知心理学强调的共同点是学生作为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在应用知识的情景中,主动参与真实性的活动和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考,并在与小组其他成员的合作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在元认知水平上监视自己对知识的建构。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种教学活动是在认知和元认知两个水平上进行的。所以,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各种认知策略,而且要训练他们使用元认知策略。策略训练宜采用的步骤:
第一步,将训练策略的名称、含义和操作告诉学生,使学生形成对所学策略的命题表征,并能复述出来,以获得陈述性知识。
第二步,用范例指导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并仔细讲解,引导学生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使学习策略由命题表征转化为产生式表征,即由知识转化为技能。
第三步,提供大量的变式练习,让学生掌握策略使用的条件,使策略成为条件化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把对学习过程的监控权逐步交给学生。
第四步,让学生在大量练习的过程中,把对自己思维过程的监控由有意识向自动化转化,最终形成稳定而有效的元认知技能。
参考文献
[1]邹艳春.现代认知心理学探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88-91.
[2]邢强.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图式模型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2,(04):44-49.
实验心理学是师范类心理学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学实验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攀握实验设计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实验设计与实施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独立从事实验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更深入地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奠定科学素质基础。
在实验心理学实验教学方面,传统的实验教学主要采用仪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主要是20世纪60、70年代的研究,实验形式基本上是验证性的,具体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3方面:(1)心理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晦涩难懂的理论与机械重复的实验给学生理解和接受带来一定的困难,使学生对心理学实验产生 畏惧和厌烦心理。(2)传统实验教学模式陈旧,实验内容是规定的,学生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做规定的实验,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时间太少。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需要思考,也没有时间和机会去思考,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3)传统的学习方法是实验之前,教师把实验步骤演示一遍,学生照着实验指导书将实验步骤执行一遍,实验就算完成了。这种“授人以鱼”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无需思考,只需模仿,导致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发现及解决问题的综合研究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
综上可知,在心理学实验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实验研究工作,从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中引出知识、获得技能。具体而言,实验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应着力促成以下方面的教学效果:(1)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与动机;(2)促进学生理解心理学的实践意义,善于将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4)利用“实验心理学”实验教学方法、技术和手段,进行基础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对过时的实验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进行更新和改革,增加新的实验教学软件,改进心理学实验教学方法与技术手段。
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开展了实验心理学的教学改革。但这些改革仅仅是在形式上对实验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开放,即让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自制实验器材,而没有深人挖掘开放性、研究性实验教学的基本策略,没有突出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因此,有必要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更全面地开展心理学研究性实验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教师、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者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已经形成了大量的关于客观世界的概念、规则及表象,当他们面对问题情景时,会利用已有知识建构问题解决的方法。即使学习者面临的是全新情景,也会开始自己的探索,形成自己的假设并验证假设,最终获得新知识。
实现学习者知识自主建构的关键环节是设计支持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该环境强调用真实、复杂的情景呈现问题,营造学习发生的空间,以帮助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知识,将事实性知识转变为解决问题的技能。学习环境由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四大要素构成。具体而言,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诸要素的设计应遵循以下3项原则。
首先,提供丰富的、复杂的和真实的问题情景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以真实的、具体的、有挑战性的任务带动教学过程。这类学习任务有3个特征:将知识与多样化的真实情境相联系;整合多重内容和多元能力,每个任务中包含着许多应用广泛的概念间相互作用;有效地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刺激进一步的学习活动。
其次,鼓励协作学习原则。学习者在完成复杂任务时,学习环境应提供学习者之间相互合作、学习者与教师交流的途径。与个别学习和竞争学习相比,协作学习能更好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他们用多重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精加工。
第三,教师有效介人建构过程原则。学习环境必须建立起一种机制,使教师能在恰当的机会介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以纠正建构知识过程中的方向性错误,或弥补学习者在动机、概念、规则和认知策略等方面的不足。
三、实验心理学研究性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
实验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达到以下5方面的转变。
第一,验证性实验任务向研究性实验任务转变。改变原有的教师确定实验方案、学生照搬照做的教学模式,增加实验的探索性,要求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行实施实验。
第二,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主体转变。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求证假设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建构完善的关于心理学实验的认知图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实验研究能力。
第三,个人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改变原有的强调个人的学习模式,要求学生在开展实验活动过程中组成小组,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实验活动,引导学生明确分工、集思广义、相互汲取、共同提髙。
第四,理论学习向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习转变。减少原有的关于心理学原理的实验内容的比重,将生活、教学与生产实践中人的心理活动引人实验教学,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为提高人的活动效率而开展实验。
第五,以概念为中心向以问题为中心转变。原有的实验教学以概念为中心,为了学生理解反应时、感觉阈限、视敏度而开展实验。为转变这种模式,应努力引导学生发现探索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问题,并努力采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
四、心理学研究性实验教学的基本策略
在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本着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尝试着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实验。这些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了学科前沿的发展情况,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和视野,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研究能力。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原来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心理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师范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提出并实施了实验心理学实验教学的三大策略:理论构思策略、成果表述策略、实验操作策略。
(一)理论构思策略
在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众所周知,心理学主要讲授各种心理活动的基本原理,而心理学理论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是为了解释个体或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因此,理论与人的行为息息相关。例如,信号检测论实验可以很好地说明质量检验、医疗诊断、人事选拔等活动中区分好与差的能力与判断宽严标准的关系。再如,思维实验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去调动或培养人的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若能将二者的密切联系引人到实验教学之中,则明显能起到两个作用:一是促使学生理解理论在解释个体行为中的价值;二是培养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开展实验研究的积极性,使其理智需要得到满足。为此,在开展实验之前,引导学生了解实验的应用背景和研究意义,实验之后启发学生更深入地解释生活中的行为。这一做法在实验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理论与实验设计的对应关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与行为的关系,必须在实验教学中排除学生头脑中为了实验而实验的观念,树立为了构建理论、证实或证否行为规律而开展实验的指导思想。例如,心理旋转实验中,以字符旋转角度为自变量,其原因是该实验为了证明视觉表象的加工是一种类似实物操作的加工过程,而非抽象的命题推理过程;该实验又以提示信息内容为自变量,其原因是表象加工亦可以视作一种加工策略,个体可以随着任务情境的变化而灵活使用表象加工策略。因此,理论以及由理论延伸出的行为规律是实验设计的依据,也是实验有意义的必要前提。
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将实验结果与心理学理论建立对应关系。心理学实验结束之后,得到的结果往往是若干组数据之间存在或不存在显著差异,由此认为自变量对因变量存在或不存在显著影响。许多学生的实验报告也到此为止。简单的结论常常令学生们感到实验的无趣与枯燥。为此,有必要将实验结果与心理学理论、人的生活行为再次结合,分析实验结果支持了哪些理论假设,解释了哪些行为规律。例如,再认法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操纵各种相关变量,分析实验结果是否支持短时记忆理论或长时记忆理论,并与自由回忆实验的结果相比较,分析两种信息提取方式的差异。部分学生还饶有兴趣地分析再认法与自由回忆法在记忆单词活动中的效用。因此,实验结果与理论、行为的多次结合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与学习过程。
为了启发学生开展研究性实验,教师有必要创设研究情境。研究情境有两种类型,一是认知支架,二是研究问题。认知支架是为了帮助学生建构知识而向学生提供的概念框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总结了实验设计的十大元素,并以图形方式呈现这十大元素之间的关系,构成实验设计流程图.
实验设计流程图作为先行组织者,为学生设计心理学实验展示了完整的框架以及不同元素之间相互约束的关系。例如,自变量、额外变量和因变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操纵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这三项元素是作出因果推论的重要条件。
问题情境是以问题形式向学生呈现研究课题。这些研究问题为研究性实验创设了有意义的出发点,有益于激发兴趣、启迪思维。我们设计的课题中,有的具备实践意义,例如,如何提髙注意稳定性与集中性;结合心理物理法,如何判断个体是否适合从事某项工作;还有的研究课题具备理论意义,例如,知觉过程中整体加工是否一定优于局部加工,心理旋转实验中的反应时是否一定会随着字符旋转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二)成果表述策略
实验研究的准备、实施和总结的3个阶段都需要使用心理学的专业语言陈述与实验有关的各类信息。学生有了开展实验的观点或思路之后,需要用规范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与思路;在实验进行过程中,作为主试的学生又需要将指导语陈述给被试;完成实验之后,又需要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实验的结论与推论。实验过程的言语陈述 需具备准确性、操作性、逻辑性和联系性。
准确性要求实验设计体现出某种设计的本质特点,准确地说明统计结果的意义。例如完全随机化设计必须准确描述如何随机抽取被试、如何随机分组、如何随机分配实验处理。
操作性要求实验设计的每个部分都要按照实施实验的具体步骤来陈述。例如,自变量操作定义、因变量的测量方法、被试任务等都要具体化、操作化,以提高实验的可行性。
逻辑性要求实验报告的各个部分要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例如,理论决定了自变量的操纵与因变量测量指标的选择;实验设计的类型、因变量测量水平决定了数据统计方法;统计结果决定了研究结论,取样总体决定了结论适用的范围,额外变量的控制程度决定了因果推论的有效性。
联系性要求在实验报告的讨论部分,引导学生把实验结论与相关理论联系起来,与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联系起来,与人的心理状态、观念联系起来,对自变量、因变量的关系作出有意义的解释,对理论假设作出或立或废的推论,对培养人的积极行为、减少消极行为提出准确的建议。
学生开展研究性实验,只依靠一个人的脑力显然是不充分的,如果能就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互相査找实验设计中的问题,相互启发新的研究思路,才能更好地达到培养研究能力的目的。为此,我们开发了研究性实验网络平台。该平台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心理学前沿研究领域的经典实验报告、心理学实验因素控制方法、存在争议的心理学理论假设、学生本人提出的研究课题、心理学实验范式和网络实验软件。在这个平台上,教师与学生可以进行广泛的讨论,每个参与者都可以看到他人的观点与评论,为自己的研究性实验提供思路。指导教师对学生在完成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予以解答,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三)实验操作策略
鼓励学生使用E-Prime软件设计自己的实验程序。E-Prime的简单易学,学生经过简单的、短期的学习与训练即可掌握基本的编程方法。因此,基于E-Prime的实验设计,为学生自主开展研究性实验铺平了道路,也为实验心理学的实验教学的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学生的实验设计初步形成后,学生应该亲身体验实验任务的完整过程,即学生自己当被试,在各种实验处理条件下,完成各项实验任务,并采集实验数据。通过这种尝试,可以初步判断自变量的改变是否能引起被试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分析因变量的测量指标是否足够可靠和敏感,是否还有额外变量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
实验结束后进行反思是很好的学习策略。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展实验研究,难免会得到失败的结果,进而对学生的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此时,需要鼓励他们不能泄气,静下心来,努力查找失败的原因。学生们总结出的实验失败原因大致有4条:自变量变化范围太小;刺激强度太小;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不适当,因变量测量指标不够敏感;任务难度过低,被试反应正确率过髙等。这些原因的探寻一方面为进一步改进实验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心理学实验的认识,更好构建关于实验设计的认知图式。在此基础上,学生修正缺陷重新设计实验,往往取得预期的结果。例如,一些同学开展情绪启动效应实验。最初常常得不到情绪启动效应。之后,他们找到一个关键原因是启动项难以起到情绪唤醒作用,并与被试的个性特点存在交互作用。因此,他们修改了启动项与情绪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并扩大了启动项的数量,得到了明确的实验结果。可以认为,尝试错误与反思是开展研究性实验的必要步骤,是实验取得最终成功,锻炼学习意志的有效策略。
五、小结
设计性、研究性实验是实验心理学实验教学的一项重要改革,对培养和提髙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实验心理学的实验教学呈现出了生机与活力: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畏惧、厌烦等消极心理降低或消失了,对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兴趣提髙了;学生的毕业论文中采用实验法的比率增加了;学生对实验心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更加透彻了。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问题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实验心理学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很多,在教学时间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安排好课堂讨论以及交流的时间,并充分调动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讨论和交流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仅用较短时间对讨论和交流的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另外,实验心理学的内容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不可避免地会有个别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难以全面参与同学的讨论与合作。因此,研究性实验教学要特别重视差别化教学,适时适当地调整教学要求,作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