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学校创建管理体系

绿色学校创建管理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学校创建管理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绿色学校创建管理体系

绿色学校创建管理体系范文第1篇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xx大”精神为指导,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引领,以“杂技之乡、绿色吴桥”为科学定位,坚持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经营“三城统筹”,以产业为基础、规划为龙头、重点建设项目为突破、精细化管理为保障,推动人口向城镇、产业向园区、居住向社区、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努力实现产业就业、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文化体系的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为建设“绿色、生态、舒缓、宜居”新吴桥提供重要支撑,全力打造富有文化内涵生态宜居舒缓型的杂技文化旅游名城。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和谐推进。把改善民生作为推动城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着力提升城镇宜居宜业水平,全面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提高城乡文明程度,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

二是坚持规划引导,优化布局。充分发挥近京津、环渤海区位优势,利用土地、人力和产业园区积极吸引京津资源。推进城镇规划和村镇规划有效衔接,确保城镇空间布局、项目布局、产业布局高度统一,形成包含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在内的三级城镇体系。

三是坚持统筹协调,分类指导。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产业与城镇互动融合发展,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根据XX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独有的杂技文化底蕴,突出特色开展城镇化工作。

四是坚持改革创新,破解难题。把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作为推动城镇化的突破口,推行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保障制度改革,破解阻碍人口流动、资产流转和城镇化进程的瓶颈问题,构建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机制。

五是坚持文化传承,生态文明。将运河文化、杂技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和历史传承融入到城镇和乡村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xx年,县域城镇化率力争达到43%,城镇人口达到13.5万人。到20xx年,城镇化率力争达到46%,城镇人口达到15万人。到20xx年,城镇化率力争达到52%,城镇人口达到17万人。中心城区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显著改善,城镇居民生活品质和文明水平显著提高。建立起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体制,县域城镇化水平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

二、主要任务

(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改革人口落户制度。按照“自愿、分类、有序”的原则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以合法稳定职业或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为前置落户条件,全面放XX县城区、建制镇的落户限制。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完善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探索推行社区公共地址管理使用办法,解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

2、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健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子女就学、技能培训、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20xx年,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覆盖率达到93%。扩大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规模,加大农民工创业政策扶持力度,把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3、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逐步构建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明确成本承担主体和支出责任。政府承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就业、培训等方面的公共成本。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企业依法为农民工缴纳各类社会保险费,多方引入社会资金分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

(二)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

1、三级城镇体系快速发展。用现代城市的理念和标准来规划建设,拉大城市框架,强化产业支撑。推动产业集聚区、县城XX区和旧城区形成相互依托、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20xx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规模达到11万人;20xx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3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规模达到12万人。用3至5年时间,使县城规模等级、容貌环境、承载功能、居住条件、管理水平五个方面迈上新台阶。建制镇镇区水、电、气、暖、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部分有条件的村庄集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2、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合理布局、适度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提升小城镇的综合实力,增强连接城乡的关键节点作用。将铁城镇、于集镇、宋门乡(园区)列为重点乡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其吸纳人口、聚集产业、增加就业、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精心打造一批产业型、集散型、商贸型等特色小城镇。

3、加强新农村建设。对县域村庄进行定级定位,以两委换届为契机,划分中心村、基层村、特色村、搬迁村,针对不同类别村庄分别提出规划建设要求。规划建设中心村23个,引导农村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建共享,打造一批新民居示范村和农村新型社区。规划保留中心村社区基层村和特色村124个,重点推进乡村道路、医疗卫生、厕所改建、饮水工程、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村庄绿化、危房改造等项目建设,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着力改善农民基本生活条件。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研究制定治理“空心村”政策措施,对弱小村、偏远村实施整村搬迁。

(三)强化城镇产业就业支撑

1、增强产业支撑作用。县经济开发区优化升级,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综合运输、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生产业,发展就业容量大、吸纳能力强的生活业,培育一批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和区域品牌。实现宋门工业园扩容升级,与德州天衢工业园无缝对接,形成协调配套、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20xx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20xx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3%。每年新增城镇就业1万人以上,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00人以上,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实现县域经济与县城建设良性互动。

2、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布局规划,以城镇轴(带)为依托,以各类园区为载体,进一步强化外向型产业定位,积极主动为京津搞好服务,承接资金、人才、产业、技术等方面的转移,提高产业的智能化、低碳化水平,培育县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城互动发展,合理配置产业用地,20xx至20xx年每年至少落实150亩县域产业集群用地和30亩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用地指标和用地审核。促进产业向园区聚集、园区向城镇集中。搞好各类产业园区规划,统筹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发展成为功能性新区。

3、营造创业就业环境。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运用财政支持、创业投资引导、政策性金融服务、小额贷款担保等手段,激励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人才创业,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创业型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创业带动就业。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就业岗位,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提高城镇就业吸纳能力,使更多人通过城镇就业有序实现市民化。

(四)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1、加快城乡规划编制管理。20xx年,以城乡总体规划为总领,完成覆盖县城全部规划建设用地范围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和备案;完成道路交通、园林绿化、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及管线综合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综合布局及商业网点布局、防灾减灾等专项规划的编制修改和审批;制定专项规划相关技术导则。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逐步形成城乡统一、配套齐全、科学实用的空间规划体系。按照“东进、西优、南拓”的思路,合理布局中心城区功能,谋划实施宁武路绕城、104国道改建、冀鲁连接线拓宽改造、嵩山道南延等重大路网建设项目,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乡规划委员会制度,保持城市规划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形成一张蓝图干到底的规划管理机制。

2、城镇承载能力明显提升。立足城乡总体规划,坚持功能配套和结构优化,推进城市配套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结合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进一步加强供水、供电、供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提高承载能力。20xx年,人均道路面积达到23平方米;建成标准化水厂及配套管网,完善公共供水设施,全面实行阶梯水价制度,用水普及率达到100%;不断扩大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清洁能源使用范围,燃气普及率达到100%;完成“xx”规划确定的污水管网建设任务,实现污水处理厂达到一级排放标准,污水处理率达到95%;保障生活垃圾填埋场稳定达到二级标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实现县城集中供热面积120万平方米,住宅供热计量收费比例达到25%;旧城区合流制管网分流改造率达到60%;实现县城20公里范围内的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行率XX县内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分别达到30%。20xx年,人均道路面积达到24平方米;污水处理率达到98%;实现县城集中供热面积150万平方米,住宅供热计量收费比例达到30%;旧城区合流制管网分流改造率达到75%;实现县城20公里范围内的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行率XX县内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分别达到40%。20xx年,县城主要基础设施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25平方米;污水处理率达到100%;旧城区合流制管网分流改造率达到90%;实现县城20公里范围内的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行率XX县内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分别达到50%;公共厕所全部实现水冲式改造。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向乡镇、农村延伸,推进城乡道路、供水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有效衔接,促进基础设施城乡共建共享。

3、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整合城乡教育资源,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20xx年,每个乡镇建成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全县70%以上的幼儿园和60%中小学达到省定标准。健全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强县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重大疾病防控等专业公共服务网络,不断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分配管理,建立住房保障准入退出机制,规范房地产市场和住房公积金监管,引导合理、梯度住房消费。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城乡社会保险体系和救助体系,稳步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统一、服务均等。20xx年,基本形成规模适度、运营良好、可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20xx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建成景观大道、特色街区、高标准公园、商贸综合体、城市广场和一批便民市场、健身娱乐、公交车站、报栏书亭、水冲公厕等便民设施;建成图书馆、体育场馆、规划展馆、文化活动中心、医院、学校、商贸中心等设施。20xx年,全面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5张。加大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和维护经费投入,保障社区居委会工作和服务用房,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建立多元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推行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制度,鼓励社会组织和社会资本参与提供服务。

4、严格建筑质量管理。全面建立市政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库,落实质量管理制度,创建优质工程。构建以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大对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市场主体质量行为的管理。强化招投标监管,合理控制施工工期,实行优质优价。强化建设工程综合验收制度,强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加强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效能。建立完善建筑方案设计专家论证机制,保证设计方案能够不折不扣落实。对老旧建筑进行摸底排查,采取相应加固措施,按照轻重缓急纳入棚户区改造计划。

5、管理水平明显提高。20xx年,建立城市综合管理体制,环境容貌、工程质量、公共服务、设施维护等各项工作达到国家和省相关标准,交通秩序达到部级平安畅通县标准;完成数字规划系统建设;建成数字化城管平台,实现与省、市数字化平台的互联互通,形成全面覆盖、相互衔接、责任清晰、管理规范的城市管理体系;出台和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规章制度。20xx年,将城市管理事件和部件纳入数字化城管平台系统,实行网格化管理,加强监管考核,结案率达90%以上。20xx年,完成规划展馆建设并投入使用。实行建管并重,下移管理重心,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理顺城管执法体制,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量化管理目标,细化管理标准,实现城市管理工作标准化、人性化、精细化。科学划分城乡社区网格,创新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

(五)推进新型城镇建设

1、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划定城市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红线、蓝线、紫线、黄线、绿线,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开发边界、开发强度和保护性空间,设定容积率、绿化率等规范性要求。优化建设用地布局,高效利用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严格保护生态用地。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加快棚户区改造进程,调整商业、办公、居住等功能布局,增加生态绿化和休闲游憩空间。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优先安排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复合功能区和城市综合体,减少通勤量和交通污染。

2、容貌环境明显改观。以干净、整洁、有序为目标,20xx年,完成城区分散燃煤小锅炉淘汰率90%;主街路、小街巷、城乡结合部、河道水系等部位得到改造提升,建成一批特色景观节点,至少创建3条以上省级园林式街道,所有十字路口至少有一个角建设游园和绿地;省级园林式单位、小区比例达到15%以上;建成二个10公顷以上综合性公园,达到省三星级以上标准,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绿道绿廊至少建成16公里,建成至少2条高标准绿化街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达到100%;建成区内基本杜绝“脏乱差”现象,机械化清扫率达到60%以上;建立完善违法建筑防控和处置机制,消除遗留和遗漏的各类违法建筑。20xx年,完成城区分散燃煤小锅炉淘汰率100%;新增公园绿地面积10公顷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平方米;绿道绿廊至少建成24公里;基本达到国家园林城标准。20xx年,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城镇居民燃气气化率达到90%以上,天然气消耗量占全部能源消耗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县城容貌环境达到“净、靓、绿、美”,公园、游园绿地布局合理,达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5平方米。20xx年,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5%和15平方米;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3、突出城市风貌特色。结合地域特色,20xx年,完成总体城市设计;完成商业中心、文体中心、历史文化街区、主要街道出入口、广场等重点地段至少5项详细城市设计;制定县城景观风貌管理技术标准;建成一个特色街区和一个风貌建筑。实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古树名木和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工程,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普查鉴定、建立名录、登记挂牌,分级分类制定保护措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4、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批高标准杂技文化场馆等接待设施,提高承办会展和杂技文化活动能力,走出去壮大杂技文化产业,广泛开展文化艺术演展活动。让吴桥大世界在全国人口聚集区开花结果。

5、推进智慧城镇建设。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城市光纤到楼入户、进乡入村。推进城市基础信息库建设,完善地理信息、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灾害应急处置等智能化信息系统。强化信息资源社会开发利用,推动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鼓励市场化投融资、信息系统服务外包,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6、提升城镇居住条件。20xx年,完成城中村和危旧平房30%的改造任务;新建建筑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达到100%,新建建筑节能备案率100%;完成节能改造数量占具备改造价值老旧住宅的20%;25%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城镇新建建筑中可再生能源比例达到40%;新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100%,改造后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70%以上;住房保障覆盖率达到20%。20xx年,完成城中村和危旧平房40%的改造任务,改造后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75%以上;完成节能改造数量占具备改造价值老旧住宅的35%;3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20xx年,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40平方米以上;住房保障率达到20%;完成城中村和危旧平房50%的改造任务;完成节能改造数量占具备改造价值老旧住宅的50%;35%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新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100%,改造后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80%以上。20xx年,新建一批方便、舒适、幽美的现代社区,住房保障率力争达到23%,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实现全覆盖,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社会主流。

(六)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

1、发挥城镇带动作用。积极推行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完善城乡一体客运网络,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用地市场、金融市场,增加信息惠农、技物结合的专家服务,加大先进实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奖励力度。

2、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股份合作企业。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其周边合理布局发展蔬菜、花卉、种苗等劳动密集、附加值高的特色种植业,推进建设一批特色种植标准园、示范场。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和流通网络建设,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集贸市场升级改造。实施“百城购物·供销社超市”计划,积极探索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强化城乡产业联动,大力发展市场贸易、餐饮、乡村旅游、农家乐等服务业。加快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实用人才特别是农村青年人才队伍建设。

(七)创新新型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1、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按照“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完善土地产权、用途管理、市场配置、收益分配等制度建设,提高土地对城乡化发展的保障能力。从严从紧控制占用耕地,避让优质耕地,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严格控制乡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保障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用地。开展城镇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利用,着力盘活闲置土地。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严格执行“一户一宅”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完善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2、拓宽城乡建设投融资渠道。积极采取bt、bot以及特许经营、投资补助、运营补助、政府购买等多种方式,吸引各类民间资本资金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建设运营。建立动态平衡的政府偿债保障机制,防范债务风险。推进县建司市场化转型发展,逐步将平台公司发展成为城市资产运营管理、城市综合开发、具备现金流的多业态实体公司,基本建立适应新型城镇化XX县城建设要求的投融资体制机制。开放市政公用市场,利用民间实现县城供气、供热、环卫、污水垃圾处理等领域的投资和经营。

3、完善城镇住房制度。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推动形成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住房供需格局。稳定增加商品住房供应,大力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实现住房供应多元化。完善保障性住房租赁补贴制度,实行保障性住房并轨运行,制定公平透明的保障性住房分配政策。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推进部门信息共享。努力提高城镇物业管理水平,构建和谐、文明社区。

4、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简化环保、土地、规划等前置性文件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整合各级有关部门村镇建设资金和涉农专项资金,重点用于重点镇建设。拓展县城发展空间,积极稳妥地推进县改市步伐,大力实施县城镇改街、村改居,在城中村改造中同步推进村民转为市民、村委会转为居委会,依法推进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村集体资产转为股份制的改革。

5、实施财税扶持政策。因县城建设实施房屋征收的,对被征收人按照国家有关城镇房屋征收管理办法规定的标准取得的补偿款,免征个人所得税。居民因房屋征收重新购置住房的,对购房成交价格中相当于征收补偿款的部分免征契税,成交价格超过征收补偿款的,对超过部分征收契税。因实施县城规划、县城建设的需要而被县政府批准征用的房产或收回的土地使用权,免征土地增值税。市政街道、广场、绿化地带等公共用地,免缴城镇土地使用税。财政全额拨付经费的事业单位自用地,免缴城镇土地使用税。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XX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政府县长担任,办公室主任由住建局局长担任,成立“XX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城镇化办”),配备必要的人员编制、给予经费保障,或从相关职能部门、单位中抽调人员,与各部门建立联动机制,负责协调、督导、调度等日常工作。按照c类县城建设目标体系,明确各相关部门主体责任、任务目标、发展指标、责任人、完成时限和考核办法。

(二)完善政策体系。抓紧编制符合XX县实际、较为具体的新型城镇化规划。成立新型城镇化规划编制小组,由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发改委主任任办公室主任,由发改局牵头相关部门具体落实。有关部门按照省、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各项任务要求和各自职责,围绕城镇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城镇规划设计和管理水平、强化土地资源支撑、投融资体制改革、城镇容貌整治提升、加快人口转移和户籍制度改革、推进保障性住房并轨运行、构建城乡一体化交通体系、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等关键领域提出课题、专题研究并拿出规划意见。

(三)积极对标示范。确定一个对标县(市),找差距、定目标、理思路、抓落实。把对标活动与学习考察结合起来,带着任务“走出去”、“请进来”,与对标县搭建学习合作关系。在项目合作、技术引进、人才交流等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果。根据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需要,突出重点、分层次、有步骤地开展试点工作,在户籍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管理体制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城镇化投融资机制等方面,确定桑园镇为城镇化改革试点镇,赋予先行先试的权利。开展绿色建筑、绿色小区、优秀公共建筑、特色风貌街区、景观街道等示范项目申报活动。

(四)加强工作调度。建立重点工作调度、督查、通报制度。实行月通报、季调度、半年总结、年终考核的督导调度机制,将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工作情况进行排队,报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县城镇化办要加大调度力度,加大对重点工作的督促检查。县委、县政府督查机构要建立定期督查制度,适时开展专项督查,督查结果在全县通报,对工作做的好的部门通报表扬,对工作落后的单位通报批评。

(五)实施专项攻坚。坚持突出重点、集中攻坚,有步骤、按时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在县城规划设计、环境整治、植树绿化、城中村改造、交通秩序、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聚集、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开展专项攻坚行动。实行“领导+指挥部+融资平台”的推进机制,切实将任务落实到项目、责任落实到干部。

绿色学校创建管理体系范文第2篇

主要预期目标是:产业总产值435亿元,增长12%;增加值189亿元,增长12%。人工更新造林20万亩,中幼龄林抚育748万亩。木材产量114.7万立方米。在岗职工工资增长25%以上。

一、着力推进实施“两大工程”。强化生态建设

以打造国家重要的森林生态屏障和木材战略储备基地为目标,全力实施好“两大工程”。

一要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严格执行采伐限额制度,对超采行为要严肃处理。加大对珍贵树种保护力度,全面停止黄菠萝、红松、紫杉、山槐等珍稀树种的采伐,对核桃楸、水曲柳等树种实行限伐。创新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发挥“三站一队”的作用,把森林培育目标和管护任务落实到每家每户、落实到人头。加强以林地为核心的资源保护管理。开展林地、土地清查工作,清理回收被非法占用的林地、土地和矿产资源。同时做好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和自然保护区、湿地、森林公园的保护管理工作。要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

二要搞好森林资源培育和经营。要切实抓好森林培育工作,优化森林结构。增加资源总量,构建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抚育要坚持以提高森林质量和林地生产力为目的,坚决杜绝出现“抚育为名、取材为实”问题。全力打造森林抚育优质工程,每个林业局都要成立相对稳定的森林抚育专业队,抓好样板林、示范林建设,每个林管局都要抓两到三个示范林业局。

三要继续实施林场(所)撤并和生态移民。撤并林场所、实施生态移民的方向是正确的,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今年要撤并42个林场(所),生态移民5000户、1.5万人。已撤并的林场(所)要建立管护站,还林还草,做到撤并一个巩固一个,坚决防止人员回流和外来人口流入。四要加强工程管理和后续政策争取。制定天保工程二期考核办法,抓好工程管理和检查监督。以争取两级管理费和生态移民资金为重点,做好后续政策的争取工作。

二、着力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壮大产业规模

实现森工经济转型,关键靠产业,产业发展关键靠项目作支撑。

一要强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今年是全省产业项目建设三年决战的第二年,也是关键一年,省政府已把森工项目建设纳入督办考核体系中,我们在项目建设上要有大突破,要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今年我们安排了石墨开发、粮食储运加工、蜂产品加工、坚果食品加工、森林旅游、纸业、实木家具等9个省级重点推进项目和78个林管局、林业局推进项目。各级都要成立产业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和产业项目推进组,抓好项目推进落实。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招商、包项目,要把每个重点项目分解落实到领导、部门和责任人。要加强督办考核,实行大项目奖惩机制,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有功的单位和人员要重奖。

二要发展壮大产业园区。要推动现有19个产业园区提档升级,力争3个园区晋升为省级重点工业园区。新建项目要尽可能落户在园区,促进产业集聚,使产业都有园区作支撑。要继续抓好森工(阿城)木业园区建设,推进复合地板项目一期工程投产达产和家具项目建设。

三要推进产业基地建设。组建各类产业协会,加快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万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推进种植养殖业、森林食品业、北药业等十大基地建设,把食用菌、山野菜、浆果、坚果、北药等做大做强。要加大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珍贵树种和经济林的培育力度,建设原料林基地、经济林基地和花卉苗木基地,推动营林产业化。

四要推进优势产业发展。努力摆脱“原字号”产品依赖,提高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继缓抓好木材生产和经销工作,努力创造最佳经济效益。整合现有加工企业,打造木材加工龙头,促进资源深层次开发,提高附加值。做大做强森林旅游产业,重点打造南部的平山―亚布力―凤凰山―雪乡旅游集合区、东部的神顶峰―大塔山湿地―珍宝岛和鹿苑岛一莲花湖―威虎山度假旅游集合区、中部的兴隆―清河―方正沿江旅游集合区、北部的桃山―朗乡―带岭―汤旺河―五营小兴安岭生态旅游集合区,实现四大旅游集合区提档升级,创建知名旅游品牌。继续抓好亚布力、汤旺河省级旅游名镇建设。发展新兴产业,走联合开发之路,实现林区风电、水电和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同时,加大矿产业的清理整合和深度开发。

五要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手段,采取综合措施,强力推进产业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1 依托招商引资推动产业扩张发展。要把招商引资作为破解资金和机制两大瓶颈的有效途径,引进战略投资者共同发展。要注重提高引资签约项目兑现率,把落地生成作为主要考核指标,成立招商项目落实推进组,督查项目到位情况,确保项目抓实落靠。3月底,省里将组织赴香港、广东、浙江、江苏进行产业推介招商活动,各林管局、林业局要认真做好项目预对接。2 依托集团化推动产业规模发展。要注重做好资源整合、资产重组、股份制改造等工作,培植组建产业集团。整合林产工业企业,通过重组改制,组建林产工业产业集团。推进绿色食品、旅游、北药等产业集团的组建。3 依托市场化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要着力培植一批专业化市场,在哈尔滨建设森林食品一条街,启动运作森林食品、北药市场和森工林特产品物流中心。探索在北京建设辐射全国的森工产品大市场。4 依托品牌和科技推动产业提升发展。要大力培植“黑森”、“双象”、“中国雪乡”、“光明”等森工知名品牌,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要围绕产业抓科技,实施好重大科技专项,抓好科技普及和成果推广,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5 依托相关政策推动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积极争取省级重点工业园区的税收政策。抓住国家和省对中小企业免税等方面政策机遇,鼓励职工群众领办创办企业,扶持和推动非公企业和小微企业发展。

三、着力深化林区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

积极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

一要推进林业局改革。积极争取上半年出台《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条例》。推进林业局机构改革,开展定职责、定机构、定编制工作。健全强化行政管理职能,推进依法行政。

二要搞好事业单位改革。按照分类

改革的要求,在清理规范现有事业单位的基础上,制定改革方案,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三要深化院墙企业改革。要下工夫破解林产工业、林机修造等直属院墙企业机制不活的症结,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对策,通过土地变现、招商引资、资产重组等途径,实现改制新生。

四要加快境外森林资源开发步伐。坚持“走出去”创业,重点考察、遴选和实施好对俄、对东南亚国家的森林资源开发,力争取得实质性突破。

五要强化管理苦练内功。重点加强人员、资金、资源、经销等管理。上半年全面完成资产清查,摸清家底,在此基础上制定方案,盘活资产,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强化资金管理,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加强财务、效益审计,严格责任追究。完善创新统计指标体系,全面准确地反映森工的发展动态。

四、着力推进林区城镇建设。拉动区域发展

从2008年开始,我们紧紧抓住国家出台棚户区改造政策的机遇,确立了“三五十”森林生态城镇发展模式,全力打造优美宜居的森林生态城镇。三年多来,累计投入220.3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1916.5万平方米,惠及38.1万户,相当于60年住宅建设的总和,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涌现出以兴隆、柴河、金山屯、桦南等局为代表的一大批典型群体。今年要继续加快步伐,推动城镇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要继续加大城镇建设力度。要不断提高城镇建设的规划设计水平,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建设精品工程。去年结转的保障性住房工程,上半年要确保入户。已经完成棚户区改造的林业局,要切实抓好环境整治、城市绿化等工作。对今年15万户的棚户区改造任务,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做到早动手、早筹备、早落实。

二要提高城镇经营管理水平。我们把今年作为城镇建设和经营管理的提档升级年。各林业局要在建设好城镇的同时,还要学会管理好城镇。加强城镇规划管理,做到高起点:高水平。加强城镇基础设施、环境建设、公共服务等城镇公共事务管理,打造宜居宜行宜业的良好环境。加强城镇社会管理,切实搞好人口、社会治安、生活服务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创新管理。加快发展城镇经济,按照城镇的功能定位,发展优势突出的特色产业,实现城镇化和产业化的良性互动,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要深入推进局县共建。重点推进省委确定的兴隆局和兴隆镇建设农林结合现代化小城镇、绥棱局和绥棱县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合作共建,搞好总局和牡丹江市、佳木斯市、鹤岗市及各林业局与当地政府的合作共建,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业互融、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加快沿乌苏、里江的东方红、迎春局城镇化建设步伐,在共同保护生态环境、共建工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实现突破。同时,积极争取税费分成、招商引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五、着力推进林区文化建设,繁荣森工文化

推动森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满足职工群众新需求、激发发展新活力、提升森工新形象的战略选择。各级党政组织要高度重视、扎实推进文化建设。

一要发挥舆论宣传服务大局的作用。营造浓厚的发展氛围。紧紧围绕总局党委、总局的中心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组织开展“媒体进森工”活动。邀请国家和省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推出一批有思想、有分量的报道文章。宣传森工改革发展新举措、新成绩。切实办好《黑龙江林业报》和《森工要闻》,不断提高新闻宣传水平。加强林区有线电视台建设,推进森工有线电视网与省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提高传播能力。

二要弘扬森工精神,塑造森工新形象。要大力宣传弘扬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开拓创新、追求卓越”为主要内涵的森工精神,选树宣传一批体现森工精神的先进典型,凝聚力量,激发斗志。扎实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大力倡导务实、诚信、敬业、创新等道德规范,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三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活跃林区文化生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为职工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打造群众文化生活的载体和平台,培育具有森工特色的艺术品牌,激发群众文化创造活力。同时,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高生态文化的传播力、覆盖面。

六、着力保障改善林区民生,创建和谐森工

保障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必须坚持民生为先,继续为职工群众办好20件实事。

一是千方百计提高职工群众收入。在岗职工年均工资达到2万元以上。继续开展人均收入超2万元林场(所)创建活动,力争70%的林场(所)达标。继续推进年收入超10万元、50万元、100万元大户和年收入超千万元的林场(所)创建活动,职工群众经营性收入比上年提高20%。

二是大力促进就业创业。新增就业2.6万人、下岗再就业2万人。实施助残就业“爱心工程”,开发200个公益性岗位安置残疾人。为职工创业发放小额贷款5000万元。建设完善柴河、绥阳、绥棱等10个总局级创业孵化园区。培养实用技能人才3000人。

三是强化林区社会保障。启动林区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工伤保险实现全覆盖。投资4480万元。完成鹤立、沾河、桦南等6个林业局老年公寓建设,新增床位600张。

四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资82.4亿元,新建和改造棚户区750万平方米,安置15万户;新建经济适用房1 680户。城镇绿化率达到40%以上。投资1.5亿元。建设通场公路300公里。

五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完成5所学校标准化建设,新建、改扩建幼儿园6所。组建林区各级卫生监督所和疾病控制机构,建设完善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体系。抓好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林场卫生所标准化率达到96%。开展医疗对口支援基层工作,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搞好文化活动场馆、职工书屋示范点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推进林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工程:今年力争完成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