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重点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重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前教育研究方法重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重点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重点范文第1篇

一、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不足,师资力量匮乏

要想办好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资金和师资是其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特别是对于农村学前教育来说,资金和师资更是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张朝、于宗富在对农村学前教育的研究中提出,我国有限的学前教育财政拨款(1.3%)主要都给了城市、县镇地区的公办学前教育机构,而对于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却没有明确的资金拨款;而师资方面,农村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明显低于城镇地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数量不足,通常一个教师带几十个幼儿;二是质量不过关,大量农村学前教师的质量不达标,许多都没有达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的相关规定。[1] 李红婷和罗先华 [2] 、罗英智和李卓 [3] 、刘天娥 [4] 、杨亚和高勇 [5] 的研究结果同样表明了,资金不足、师资力量匮乏是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入学率低,恶性竞争严重

目前,许多落后的农村地区家长并没有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前教育机构接受教育,主要是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落后思想的束缚。由于经济不发达,一方面农村地区办不起学前教育机构,从而使得学前教育机构偏少;另一方面农民没钱送孩子入学,同时重男轻女的思想仍影响着当下的农村,由此导致部分学龄前儿童流失,造成学前教育机构生源减少,儿童入学率低。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学前教育机构要生存就要想办法抢夺生源,由此引起办学机构之间的恶性竞争。相反,学前教育机构之间的恶性竞争必然导致部分学前教育机构的倒闭,由此引发学龄前儿童没法及时入学、就近入学而最终导致流失、入学率低的恶性循环。

罗仁福、赵启然、何敏、刘承芳、张林秀的研究指出,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机构数量不足,并且教育服务收费偏高(每个农村幼儿一年的费用大概在1 000元,而农村人均年收入为2 600元左右),在9.5万4~6岁的学龄前儿童中,只有4.2万儿童接受过学前教育,为总人数的44%,大部分儿童都处于流失状态。[6] 庞丽娟的研究同样指出,我国农村幼儿的入园率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加大,全国城乡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的差距高达20%,在我国中西部22个省市、自治区的27 284个乡镇中,约有一半的乡镇没有一所乡镇中心幼儿园。[7] 因此大量的农村学龄前儿童流失而导致入园率低是可想而知。另外,刘晓红的研究指出,农村学前教育机构为了生存,通过降低收费标准等方式来抢夺生源,因此造成学前教育机构资金不足、举步维艰的局面,于是又不得不通过降低幼儿伙食标准、紧缩师资配备、降低教师工资、简化办园条件等方式来维持生存。[8] 部分学前教育机构由于生源不足或者是后期经费不足而出现倒闭等现象。

3.评价单一,办学小学化倾向

学前教育也叫做启蒙教育,是为儿童接受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做准备的。然而在当下农村学前教育中,普遍盛行着“赢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致使农村学前教育的办学宗旨出现了偏差,无论是家长还是教育部门,对幼儿的评价主要是看成绩好不好这单一的因素,学前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培养幼儿的良好学习习惯,不再是开发幼儿的智力,不再是以游戏为主而是以学知识为主。据调查大部分的农村学前教育机构都开设小学课程,学龄前儿童在学前教育机构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包括小学的拼音、汉字、数学等,幼师的教学方式也与小学教师的方式类似。

张蓉指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幼儿家长以及教育部门评价幼儿和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是看幼儿的成绩好不好这种单一的方式。[9] 同时学前教育机构为了迎合家长,只对幼儿进行认知教育,幼师按照小学的做法,运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教授幼儿小学的知识,教学内容主要偏重于读、写、算。每周的课时在18节以上,有的达到24节,并且每节课长达45分钟。叶镇群 [10] ,胡妙和杨袖苏 [11] ,石丽娟、解成义和韩云芷 [12] 的研究同样表明,农村错误的价值引导直接导致农村学前教育小学化。

4.管理薄弱,办学条件差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与教育部门的管理是分不开的。教育部门对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办学起管理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那些办学条件差且不达标的、办学违规的学前教育机构进行整顿;其二是对加大扶持力度,对办学资源欠缺的学前教育机构给予援助。但在农村,由于学前教育不属于基础教育,教育部门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学前教育问题往往被教育部门所忽视,出现管理边缘化的现象。许多办学条件差,没有达标的违规办学现象没有得到整顿,同时许多办学资源严重不足的、办学条件下滑的学前教育机构没有得到援助,使得农村学前教育的办学条件整体较差。

李红婷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大部分教育行政部门未能设立专门的幼儿管理部门和幼教管理人员,也没有设立专职的幼教教研员,这使得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在管理上处于薄弱和边缘化状态,致使农村的办学条件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规范化管理。[13] 尹春杰和李树阳 [14] 、文然然和王健 [15] 、吴继红 [16] 的研究同样表明,管理体制不健全是导致管理薄弱、办学条件差的直接原因。

从上述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对于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揭示已经比较详尽,但仍存在某些不足。首先,农村学前教育在发展中出现问题不能仅仅只找外部的原因,学前教育机构本身在运行管理过程中也是存在问题的,但近五年的研究涉及比较少,基本上都是一笔带过。其次,对于政府的管理职能的缺失没有得到更深一步的研究,特别是在各级政府职能的划分上。

二、农村学前教育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对于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归因分析,学界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在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是国家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学前教育没有纳入到义务教育,国家财政性拨款较少,特别是拨给农村学前的教育几乎没有,这样就造成了农村学前教育没有充足的办学资金,办学数量不足,办学设施、办学条件比较差,学龄前儿童流失,导致竞争激烈,并且幼师福利待遇不好,不能吸引优秀的幼儿教师留在农村学前教育机构任教。其次,是国家教育监督管理体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国家没有专门的幼儿教育法律、法规,特别是没有针对农村学前教育的,使得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没有法律的保障和监督以致出现问题。其二,是政府相关部门管理不到位,没有对农村学前教育实施有效的管理导致出现问题乃至问题严重化。再次,是由于农村信奉的教育观念陈旧、不科学导致农村学前教育出现问题。刘明春认为,现阶段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在发展中出现一系列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学前教育理念不易被接纳、教育经费拨款不足、政策法律法规和制度等不健全、管理混乱等。[17] 黄胜梅 [18] 对农村学前教育在发展中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了相同的见解。以上学者的研究对农村学前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但是对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归因不能仅从教育学单一的角度进行研究,要多从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多方面进行研究。

三、解决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对策研究

为了解决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许多学者都从长远发展、宏观的角度提出了建议。例如,把农村学前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探索县乡结合、以县为主的管理模式,合理规划和调整农村学前教育办学的整体布局,深化学前教育改革;由民办向公办转变,明确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健全保障机制,建立一支以公办为主的农村学前教师队伍;逐步实现农村学前教育免费教育,加大师资的培养力度,逐步推进学前教育单项列支制度,设专项经费重点扶持农村;拓宽融资渠道,加快推进农村幼儿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等。王媛认为,要解决农村学前教育出现的问题,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国家要着实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重点。其次,提高幼师待遇,拓宽师资来源,对幼师进行职前培训。再次,是加强基层干部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加大基层教育管理部门对农村学前教育的直接有效的管理,严厉管制非法办学,加大监督等。[19] 刘占兰 [20] 、杨莉君和曹莉 [21] 等学者也赞同解决农村学前教育的问题应该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以上的研究为解决农村学前教育问题提出了有益的帮助,但是上述解决问题的主体主要是依靠国家和政府机构,忽视了学前教育机构本身的能动作用。农村学前教育在发展中出现问题不应当只归结为外部因素,同时还要寻找自身原因,只有内外结合才能更好、更快地解决农村学前教育问题。

四、对农村学前教育研究的整体述评

农村学前教育问题自从受到关注以来,学者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的阶段性明显。近五年来(2008~2012年)研究关注度比较高,研究成果比较丰硕,2008年以前此问题关注度比较低,研究成果较少。

研究内容高度集中。主要围绕资金、法律政策、师资等方面进行研究。根据近五年研究成果来看,近80%的研究都涉及此方面。

研究方法大体相同。主要的研究方法集中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这两种方法上,其他方法几乎没有涉及。

研究层次逐步深入。由最初的资金、法律政策、师资问题到最后的管理问题和办学的课程体系问题。

尽管现有研究已从多个方面对农村学前教育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还是存在不足之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根本性原因的探析

对于农村学前教育出现的问题,大多数学者谈及其原因主要都从资金缺乏、法律政策不健全、师资力量缺乏等方面笼统地谈,并没有对导致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进行揭示。要知道,抓住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才更有利于解决农村学前教育问题。

2.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研究多为文献法和涉及某个具体省市的个案研究法,涉及大规模的实证调查研究的并不多见。要知道,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农村学龄前儿童的人数也是占全国学龄前儿童人口的绝大多数,涉及范围比较广。因此调查研究不能只是涉及某个省或者是市,应该大范围内进行实证调查研究,这样才能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整体状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从而为解决农村学前教育问题提供更切合实际的资料。

3.研究视角不够多元化

近五年的研究主要是从教育学的角度以及少数管理学的视角对农村学前教育的问题进行阐述,研究的视角比较单一。然而,对于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产生并不只是涉及某个单方面的原因,它是由多方原因共同所致,因此研究角度应当拓宽,不仅从教育学和管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还应该从社会学以及经济学的角度对农村学前教育进行研究。同时,关于农村公办和私办学前教育机构的对比性研究也较少。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湖北 黄石,435002)

参考文献:

[1]张朝,于宗富.农村学前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9(24).

[2]李红婷,罗先华.由“民办”向“公办”回归——对湖南农村学前教育政策转向的分析与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2008(12).

[3]罗英智,李卓.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10).

[4]刘天娥.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意义、问题与对策[J].中国发展,2011(1).

[5]杨亚,高勇.浅谈农村学前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2(9).

[6]罗仁福,赵启然,何敏,刘承芳,张林秀.贫困农村学前教育现状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9(1).

[7]庞丽娟.加快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普及[J].教育研究,2009(5).

[8]刘晓红.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困难及其发展路向[J].学前教育研究,2012(3).

[9]张蓉.农村学前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

[10]叶镇群.落后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思考[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4).

[11]胡妙,杨袖苏.我国农村学前班早期教育研究综述[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12]石丽娟,解成义,韩云芷.欠发达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保定学院学报,2012(5).

[13]李红婷.农村学前教育政策审视:期待更多关注[J].中国教育学刊,2009(5).

[14]尹春杰,李树阳.浅析制约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因素[J].北方文学:下,2010(7).

[15]文然然,王健.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学前教育的政府扶持[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3).

[16]吴继红.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瓶颈探讨[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

[17]刘明春.浅析推动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思考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2(30).

[18]黄胜梅.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农村学前教育——基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分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5).

[19]王媛.浅析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重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对接;必要性;策略

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是幼儿接受的教育内容之一,尽管处于不同的学段,但是存在密切的关系,它们在幼儿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基于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存在的密切关系,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对接的必要性,并采取科学、有效的对接策略。

一、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对接的必要性

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对接的必要性是由两者特殊的关系所决定的,学前教育是幼儿接受的初始教育,小学教育是学前教育的延续,它们都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1、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具有承继性

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具有承继性,这种承继性不仅仅是学段的承接性,而且体现在各个方面。首先,知识的承继性。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在知识上具有承继性,小学教育建立在幼儿园教育基础上;其次,能力的承继性。学前教育中,幼儿形成的能力将对小学教育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离开学前教育小学教育难以较好的实现;第三,综合素养的承继性。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形成的素养是综合性的,既有知识、能力方面的,也有学习品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承继性使的两者的对接显得非常必要。

2、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

学前教育是幼儿接受的初始教育,小学教育在幼儿终身教育体系中也属于基础性教育。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使得两者的对接显得非常必要,也体现出重要的意义。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对接,将有效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包括教学资源、人力资源、活动资源等,从而夯实幼儿教育的基础,为幼儿一生发展和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呵护幼儿健康成长。

二、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对接的策略

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对接是全面的,既包括教师的对接,也包括教育活动、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对接。

1、教师对接,强化衔接意识

教师是实施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实施者,他们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幼儿发展。因此,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对接,首先需要实现教师的对接。幼儿园教师要意识到学前教育对幼儿小学教育可能产生的影响,不仅注重幼儿教育研究,还要注重小学低段教育研究,从而基于幼儿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优化学前教育;小学低段教师要加强与学前教育教师的互动,充分了解学前教育课程设置情况,以及幼儿综合素养发展情况,从而准确把握幼儿认知水平,根据幼儿最近发展区实施有效的幼小衔接。

2、活动对接,消除幼小隔阂

教育活动化是学前教育和小学课程教育的必然趋势,这就需要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能够根据课程活动化的需要,积极推动学前教育活动和小学教育活动对接。活动对接的重点主要包括两个:首先,学习活动对接。学前教育教师和小学低段教师要加强活动研究,通过互相观摩的方式,了解彼此教育活动的内容、开展的方式等,从而提高活动对接意识和能力;其次,实践活动对接。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都开展一定数量的实践活动,学前教育教师和小学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活动互动,或开展观摩活动,为幼儿和小学生创造共同参与活动的机会,从而消除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隔阂,提高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3、习惯对接,实现能力承继

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实效性都需要良好的习惯作为支持,好的习惯能够使幼儿受益终身。因此,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对接要注重习惯方面的对接,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课程学习活动,都要注重幼儿习惯的养成教育。习惯对接要充分尊重幼儿和小学生认知特点,不能采用简单的说教,而是要有机渗透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活动中,也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帮助幼儿养成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发问、团结协作等习惯,从而为小学教育奠定基础。

4、学法对接,提高适应能力

学习方法是提高幼儿学习有效性的重要保障,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做好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学法对接,学情教育教师要注重幼儿学法指导,发挥幼儿学习主动性,引导幼儿学会自主建构,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从而帮助幼儿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小学教师要基于幼儿学法掌握情况,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预习方法、课堂学习方法、作业方法等,引导幼儿自主学习、自主建构。

三、学前和小学对接教育的注意事项

1.注意学前和小学对接教育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知识的衔接要有整体性,顺序性,而非每个阶段都是分开的,诸如语文学科,幼小衔接涉及到诸多因素:教师、教材、教法等,这些要素涉及到其他各个小的细节方面,我们应该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保证各要素之间的整合,形成体系,保障彼此之间的连续性,促进幼小教育之间的舒畅对接。

2.注意多方面沟通合作,拓宽研究视角

目前的研究多事围绕幼儿园、小学、家庭三方面,幼小衔接涉及到的领域很多,需要社会、地方教育等部门共同予以重视,他们都是幼小衔接中的利益相关者,对幼小教育衔接起到着关键性的作用,只有多部门同时努力,才能更好的完善幼小教育,拓宽教育思考维度,寻找共同育人的最佳路径。

3.注重儿童发展主体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重点范文第3篇

一、从教师专业化角度来看待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现状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个体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1]。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一般要经历两个阶段,我们一般把新教师刚入职的前几年看作是专业成长的关键期,而专业发展主要是指从一个熟手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所以专业化发展是体现“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由一个新教师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2]。前期有研究者指出:“学前教育专业专任教师有一定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但比较缺乏幼儿教育实际工作经验,因而缺乏相应职业技能技巧”[3],还有提到现有教师在总量、结构、职称以及科研水平等上面存在一些问题。笔者以所在的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通过对该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调查研究,结合对同类高职高专院校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一)新教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特殊性缺乏了解,幼儿教育实践经验缺乏。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专业扩展而大量补充进入的新教师,大多是本硕连读的研究生,在他们的知识结构中,理论知识储备远远多于幼儿教育实践经验。这些新教师即便是工作以后,他们到幼儿园参加观摩、听课、调研、实践的次数和时间还是较少,因此他们在自己担任的专业课程教学中,会习惯于按照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教学特点来讲授课程或组织活动,而很少站在教师教育的高度来反思和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

(二)部分教师的角色调整与适应不良。学校升格后,由于专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教师必须面临着角色的调整和适应”[4],部分教师由于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习惯于遵循原来的教学模式,重视上课、备课等教学常规工作,没有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深入幼教机构进行教育科研,对目前不断更新的学前教育观念和新的研究成果不能及时获取和消化吸收,还没有完全实现角色转换,教师教育科研意识、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三)职后培训的形式比较单一,针对性不强。由于学校刚升格,各种培训渠道还没有完全畅通,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的机会总的来说还是较少,整个职后培训的形式也显得比较单一,除了专家教授讲学外,无非就是让教师到其他高校接受短期培训,培训的内容多数偏重于宽泛的理论,实践操作性不强,职后培训未能真正的起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

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双师型”教师的呼唤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是有区别的,学前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系统掌握现代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从事学前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的业务能力,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现代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需要,能在幼儿园、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工作的教师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除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还需要强调技能学习和实践操作,因此其实践性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具有坚实的学科理论素养和丰厚实践经验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知识、技能、素质并重,保育、教育、研究兼能的新型幼儿教师。因此,建设一支“双师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摆在高职高专院校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也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提升学校竞争优势的关键。

三、以四川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为例,在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方面作出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一)高标准、严要求,把好师资入口关,实施“人才工程”,构建合理师资结构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关键,为了改变学校师资总数不足以及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不合理的现状,近年来学校一方面采取公开招聘的办法,坚持高学位、高水平的标准,严把师资引进关,重点引进了一大批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业人才,同时学校鼓励原有的教师进行在职进修和学历提高。学校采取重点培养与引进人才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和引进了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教授或博士。另一方面,制定和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工程”计划(包括名师工程、教授工程、博士工程、学科专业带头人计划、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培养计划、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加大投入和设立优惠的条件,开设绿色通道,引进一批博士、教授或有较大影响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在岗位设置、师资调配、职称评聘等各个方面保证重点专业教师团队建设,一支信念执着、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素质精良、富有活力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及一批优秀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正在形成。

(二)学校加大软硬件投入,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数字化、信息化资源系统的保障

教师的专业能力的提升需要学校硬件和软件等方面的完善,尤其需要构建数字化、信息化的资源系统。学校升格后,继续加大教育资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加强了教师办公室和计算机教室的配备、扩大了多媒体投影教室建设、开展校园网站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等,同时学校配备了教师和后勤办公平台、教育教学信息平台、教育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完善图书馆学前教育类电子图书资料建设,并且学校购买中国知网、维普期刊网等使用权限,校园内免费向师生开放,为学校数字化、信息化资源系统建设和应用奠定基础。通过数字化信息化资源平台,师生可以及时了解到学前教育发展最新的政策和理论、课程改革的动态,同时还可以展示和交流教研活动,共享教学论文、教学讲义、优质课例等教学资源。

(三)以校级科研中心为平台,促使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投身学前教育科学研究

为了极大的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热情,促进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相继成立了幼儿教育与发展研究中心、小学教育研究中心、川西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等,中心下设置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研究室、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室、农村与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研究室等,学校还相继出台了《四川幼专科研项目奖励细则》和《四川幼专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促使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自觉加强教学研究和实践能力提高。一方面规范了学术委员的审查与评审制度,对课题申报、优秀学术人才的评选等工作进行严格审议,杜绝了学术不端和学术造假,保证了学术活动的真实性。另一方面通过研究中心组织高职称教师申报国家级、省级重点课题,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青年课题,尤其鼓励教师申报与幼儿教育实践相结合的课题项目。科研中心积极引导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密切关注本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带领教师深入幼儿教育基地,观摩和探讨幼儿教育热点问题,如:蒙氏教学法、体智能游戏、幼儿早期阅读的训练、奥尔夫音乐等在幼儿教育机构开展的情况,鼓励教师探索具有本地域特色的幼儿教育实践模式。

(四)逐步建立和完善教师终身学习制度,积极推进“校本培训”

为了建立和完善教师终身学习制度,学校制订了教师培养管理办法,构建学校、系部两级培养体系,建立多渠道培养网络,通过岗前培训、岗位培训使新教师尽快熟悉工作岗位,进入角色。通过开展单科进修、学历进修、高级研修、访问学者、团队培养等方式及时更新知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职业情感培训、学前教育专业理论培训、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教育科研方法等。在培训方式上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如:专家讲座、学术论坛、幼教机构观摩活动、高校教育机构学习交流、兄弟学校访问考察等。在培训对象上也各有不同,针对新教师,为了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迅速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主要进行校情校史、教师职业意识和情感、教师教育技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特点和方法等培训;针对有一定工作阅历的教师,结合他们自身的专业特点和个人现有的能力水平,把他们分成“理论型教师、实践型教师以及“双师”型教师三个层次”[5]。分别为他们设计个性化的专业发展培养模式,采用实践能力培训、教学能力培养、攻读博士和硕士学位、高级研修、访问学者等方式,强化和提升他们的专业领域内的优势和特色。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重点范文第4篇

日前,教育部正式印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并就《指南》的贯彻落实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是国家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学前教育“国十条”,进一步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采取的又一重大举措。今天,我们邀请以《指南》研制团队为主的专家队伍,在这里举办《指南》的国家级培训班,目的是为各省(区、市)培训一支在当地组织和策划《指南》培训的专业化队伍,指导和推动各地逐级做好《指南》的培训与贯彻落实工作。借这个机会,我首先代表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向几年来为研究制订《指南》付出辛勤努力、作出突出贡献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长期以来对中国学前教育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来自各省(区、市)的学前教育管理干部、教研人员、园长和教师们为推动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所作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指南》下发后的贯彻落实工作讲三点意见,供同志们在工作中参考。

一、把握新机遇,以贯彻落实《指南》为契机,推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

当前,学前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教育规划纲要》把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确定了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战略目标。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确定了坚持公益普惠。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方向,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重大举措。“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50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各地以县为单位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学前教育的改革发展。短短两年时间里,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增长了11个百分点,各地普惠性资源快速增加,财政投入大幅增长,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入园难”问题在全国范围开始逐步缓解。中央国务院发展学前教育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回应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成为促进社会公平,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新亮点。

在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一个艰巨的历史重任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把加强科学保教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摆上重要位置。因为没有质量保障的学前教育难以承担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更难以承担为亿万幼儿终身发展和未来国家综合实力奠基的重大历史使命。因此,贯彻落实《指南》,对于推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高质量推进学前教育的普及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贯彻落实《指南》是加强科学保教,推进学前教育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适龄幼儿的入园机会不断扩大,幼儿园的保教质量逐步提高。教育部先后下发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一系列重要规章制度,对有效转变广大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观念,规范和指导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重任,中央国务院颁布《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这是指导今后各级各类教育管理和制度建设的总体方向和要求。《指南》正是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为教师和家长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提供了更加具体、可操作的依据和指导。《指南》的下发,标志着我国学前教育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健全与完善,必将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对于推动学前教育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贯彻落实《指南》是提高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一项紧迫任务。《指南》全面、系统地明确了3-6岁每个年龄段幼儿在各学习与发展领域的合理发展期望和目标,也对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方法和途径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建议。正确领会和理解《指南》的理念和要求,熟知3~6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行为表现,是每一个学前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要求。《指南》的出台对全面提高广大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贯彻落实《指南》是普及科学育儿知识。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的有效手段。近些年,广大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普遍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的引导,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各种商业性宣传的误导,社会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很多家长牺牲了孩子快乐的童年生活,盲目追求“提前学习”“超前教育”,不仅让幼儿“伤”在了起跑线上,也严重干扰了幼儿园的办园方向和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指南》的出台,为广大家长科学育儿提供了权威性的参考和指导,对切实转变广大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科学育儿能力。创设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些年,很多发达国家相继出台了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发达国家学前教育政策的评估结果表明:由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研究制定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于有效转变公众的教育观念,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引导家长。提高学前教育机构的保教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指南》的出台标志着政府学前教育管理理念的转变和管理职能的创新,是继学前教育“国十条”之后,新时期新阶段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史上又一件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二、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环节,将贯彻《指南》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贯彻落实好《指南》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幼儿园一项长期的任务,涉及多个层面,覆盖城乡各地,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配合,要重点抓住几个关键环节。

1.逐级组织好全员培训,确保培训质量。做好逐级培训是确保每一个学前教育专业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地学习和理解《指南》教育理念、内涵和基本要求的重要环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开展《指南》培训纳入近期和今后学前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好计划,精心组织。一要确保金员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各级幼教干部、教科研人员和各级各类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培训。二要注重遴选专业力量雄厚、经验丰富的培训机构和专家,确保培训质量。三要积极创新培训方式和方法,努力改变讲大课、满堂灌的单一培训模式,积极探索参与式培训、专题研讨、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注重调动教师的已有经验,注重引导教师深入思考和探索运用《指南》解决日常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2.建设好《指南》实验区,构建好实践探索和研究的平台。《指南》是一个具有高度操作性,用于指导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实践的文件,《指南》的贯彻落实更需要在实践层面上扎扎实实地研究探索、分享经验、总结推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全面贯彻实施《指南》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确定一批实验区,重点探索贯彻落实《指南》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层面的组织推进方式,以及在幼儿园教育实践层面的具体实施方法。实验区所在幼儿园要大力开展、推广行动研究,幼儿园要制定具体的行动研究方案,每个教师要制定自己的行动研究计划。行动研究的目的是要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让每个教师都成为研究者、践行者,从日常教育实践中提出需要研究的方向和问题,在运用《指南》的实践中分析问题,探索解决策略,反思教育实践,让广大教师在行动研究中感受自身理念和行为的变化,在团队的互动交流和合作中提升专业能力,增强信心。要通过《指南》的贯彻落实,彻底改变一些教师忽视幼儿发展、机械依赖教材上课的现状,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地方各级教育部门要建立有效的实验区组织和推进机制,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和专业支持,并积极发挥实验区的区域带动作用。教育部将对全国各地实验区的工作情况进行跟踪调研。及时总结和推广实验中的好做法、好经验。

3.开展广泛宣传,营造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学前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社会性,需要家庭和幼儿园的沟通合作和全社会的支持配合。教育部将利用2013年的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重点宣传《指南》。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转变观念,把开展深入持久的社会宣传作为学前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贯彻落实《指南》为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宣传,广泛传播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育儿知识,进一步增强家长的教育责任,提高育儿信心和能力,引导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自觉抵制违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创设有益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4.加强规范管理,做好幼小衔接。《指南》的贯彻落实不仅需要幼儿园教育的改革和探索,还有赖于小学教育的支持配合和科学衔接。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对《指南》意见的过程中,广大家长对禁而不止的择校现象和小学入学选拔考试对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影响表示了极大的忧虑,这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花大气力,加大整治力度。一要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问题。二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招生政策,依法坚持就近免试入学制度,坚决取缔围绕小学招生开展的各种形式的考核、面试、测试等选拔性考试,铲除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土壤。三要积极推动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衔接,幼儿园要科学、合理地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重点做好语言表达、初步逻辑思维等学习适应能力的准备,以及主动性、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任务意识和执行任务的能力等社会适应能力的准备,为幼儿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坚决整治幼儿园“小学化”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小学要重点做好入学后的过渡和适应教育,有针对性地减少两个阶段在环境、课程、班集体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差异,减缓学习的坡度和难度。严禁小学一年级以任何理由压缩课程或加快课程进度,坚决铲除催生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土壤。

三、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监管体系,全面提高幼儿园科学保教质量

当前,在继续抓好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着力缓解“入园难”的同时,要以贯彻落实《指南》为契机,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科学保教,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努力保障适龄儿童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

1.精心组织部署,建立行政、教科研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是贯彻落实好《指南》的根本保障。《指南》的实施量大面广线长,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需要行政推动、科研引领、专家指导、典型示范四个轮子一起转,各地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特别要有效整合资源。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计划,统筹协调,充分利用教科研机构、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优势,发挥专家和一线骨干园长教师的作用,分工协作、协调配合,做好《指南》的宣传、培训、实验等工作。要建立常态化业务指导机制,组织有关学前教育专家、有实践经验的园长、教师组成巡回指导队伍,针对幼儿园保教工作存在的问题,深入城乡各类幼儿园进行业务指导,及时解决幼儿园贯彻落实《指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抓住关键,努力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以《指南》的贯彻落实为契机,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幼儿园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专业化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推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一要抓职前培养,把《指南》系统融入幼儿园教师教育的课程教材体系,并根据《指南》的理念、原则和要求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二要抓入口关,把《指南》全面纳入幼儿园教师招考的考试考核内容,将对《指南》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作为录用幼儿园教师的重要指标。三要抓幼儿园实践,把贯彻落实《指南》的任务细化为幼儿园工作的具体要求,使幼儿园教师把《指南》学深学透、入脑入心,转化为科学保教的高素质,表现为高水平组织幼儿一日生活的实际能力。

3.树立科学导向,建立学前教育评估考核新体系。贯彻落实《指南》,必须树立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观和政绩观,充分发挥督查评估的重要导向作用。学前教育的对象在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以及教育内容、方法等方面与其他阶段教育有较大的区别,建立符合学前教育规律的评估考核新体系,是推动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提高幼儿园的保育教育质量,关系到能否切实保障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一要改革幼儿园教师考核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注重观察了解幼儿,注重尊重每个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要,注重关注每个幼儿的变化和成长,注重反思和总结日常教育实践经验,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和科学保教能力。二要建立完善幼儿园保教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强化科学保教的制度建设,对教职工配备、资质、待遇和流动情况,师生比以及游戏和教育活动的组织等影响保教质量的关键因素实行动态监管。三要把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纳入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督导检查的重要内容,作为地方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4.加强业务指导,努力提高幼儿保育教育水平。各地要研究建立切实可行的保教工作业务指导机制,确保城乡各类幼儿园的广大基层幼儿园教师能经常性也得到专业支持和指导。一方面要建立覆盖城乡各类幼儿园的教研网络,充分发挥各级教研部门的作用,指导各类幼儿园形成片区协作组,建立健全片区教研制度,定期开展教研科研活动,及时总结交流教育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要健全园本教研制度,幼儿园要围绕《指南》的学习理解和实际运用,定期组织专题研讨和教研活动,交流体会,分享经验,反思实践,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重点范文第5篇

舞蹈表演及编创能力是幼儿教师的必备能力,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幼儿教育人才的主要专业,其舞蹈课程的设置与教学的科学性十分重要。师范类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应以培养为目标,从实用性出发,在课程内容、手段和方法上大胆改革。另外,舞蹈教学要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课程内容要生动丰富,在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实现从“连续学习”向“创新学习”的转变。

关键词:

师范类;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幼儿舞蹈

幼儿教师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主体,承担着教育和培养幼儿的重任。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舞蹈专业课是一门专门培养学生舞蹈表演及编排能力的科目。然而,就舞蹈教育的现状而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是一种连续的教学模式,主要运用传统的教学经验、手段和原则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导致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舞蹈教学缺乏对过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总结,发展很慢。因此,学前教育应抓住机遇,从“连续学习观”切换到“创新学习”的高等教育所需的概念,确定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培养目标,注重实用性。本文笔者将根据自己的舞蹈教学实践,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验。

一、建立“两个重点”舞蹈专业训练的教学模块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不应仅仅局限在教授学生几个简单的舞蹈或者传授几个基本的技巧,而应把重点放在锻炼学生编创舞蹈游戏、节目、活动等的能力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综合考虑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舞蹈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情况下,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充实的课堂上掌握多种形式和风格的幼儿舞蹈,学会不同典型材料的获得方法,以及提升自身的指导设计和创造能力。根据这一设想,我们可以设计一套切实可行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学习的“两个重点”。在任何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基础训练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础素质训练可以达到舒展学生身体的效果,使后续舞蹈教学更加轻松,也是学生舞姿更加自然流畅。在基础训练中应坚持先简单后难、由浅入深的训练原则,减少技能训练的控制能力和跳跃,旋转、翻转的传统训练。借用现代舞蹈作为头、颈、腰、臂、腿等部位的训练手段,以手腕和手掌为切入点,并结合短动作顺序组合练习,从单一身体部位的运动到身体全面的锻炼,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使学生提高身体协调性,拉伸身体韧带。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要承担教育和培养幼儿的责任,因此具备相当的幼儿舞蹈的知识和能力是必要的。与舞蹈院校的专业训练相比,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在舞蹈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对幼儿舞蹈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例如:我们可以利用课前活动来锻炼学生交替学习幼儿舞蹈和民族民间舞蹈。在平时的课程中注重对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幼儿舞蹈知识和幼儿舞蹈教学能力对于幼儿工作者来说就如同老师手中的课本和粉笔,只具备知识而不会教学的幼儿工作者就是失去了粉笔的老师,空有满腹才华却不会分享,将严重影响到对幼儿的教育。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块的重要内容,其中设计,组织和指导幼儿园舞蹈等活动的能力培养是重中之重。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以不同年龄段为前提编创小舞蹈,指导学生按照儿童舞蹈教育活动的特定规则制定舞蹈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舞蹈理论知识,同时通过舞蹈活动的组织积累经验,总结方法。在舞蹈教学中,应将幼儿舞蹈活动的基本要求,以及组织活动的形式和方法贯穿于课堂始终,是学生熟记于心,用正确理论去指导实践,从而从“技能发展”到“智力发展”,真正实现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转变。

二、巧妙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并非专业的舞蹈特长生,舞蹈于他们而言更多的是将来工作中对幼儿的培养和教育的手段。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通过巧妙运用教学手段规避学生舞蹈技巧差,舞蹈知识不全面的不足,利用学前教育学生较强的学习能力多组织富有创造性的舞蹈教学活动。任何的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舞蹈课虽是一门动态性很强,看似脱离了书本的课程,但其作为一种几千年来人类文明的精华,还是具有丰富内涵和原理的。舞蹈课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和实践结合得十分直观。对于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舞蹈课是第一次接触。传统舞蹈教学主要集中在模拟教学,任何在师范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的能力在学习、理解和成像方面是好的,但他们的模拟能力就稍稍孙色了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动作的内涵,并耐心讲解动作过程中应注意的要素,通过规范的动作示范使学生掌握舞蹈动作的每个细节,最后留出使学生自己实践体验动作要点的时间,使其充分掌握。准确的教学和适当的教学内容。舞蹈是人体艺术,是帮助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通过对学生舞蹈能力的培养,相信他们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浅显的几个肢体动作或是冷冰冰的舞蹈理论,更多的是他们学会了如何运用自己的身体表达自己的感情,这同时也是我们作为舞蹈老师所想要达到的效果。在舞蹈中没有多与少,没有快与慢,没有好和坏,因此,那些在舞蹈教学中盲目追求成果的教学做法是不可取的。坚持稳中求进,才会使学生收获最大,舞蹈教学才会充实成功。

三、幼儿教育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知识和技能在将来的工作中都将被运用到幼儿舞蹈教育上去。因此,单一的舞蹈能力培养并不能满足将来工作的需要,幼儿工作者还需具备更加全面的能力。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舞蹈技巧,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在学习、思维和思维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训练,如幼儿的节奏创作。当前社会最需要的时创新型人才,幼儿教育工作者作为培养下一代幼苗的主力军,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刘芸.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几个问题[J].艺术研究,2011,04: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