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职业道德素养

计算机职业道德素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职业道德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职业道德素养

计算机职业道德素养范文第1篇

摘 要: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信息伦理和职业道德素养是信息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在计算机人才信息伦理素养的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中开展信息论理教育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在实践基础上分析信息论理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涵,探讨其教育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并初步研究了其教学评价方法,希望引起对信息伦理专业教育的广泛重视。

关键词:信息伦理素养;职业道德;信息伦理教育;计算机专业人员。

作者简介:王素坤,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

随着信息社会越来越依赖计算机,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信息伦理和职业道德素养越来越成为信息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计算机专业人员缺乏信息伦理和职业道德素养,不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那么给社会带来的风险是无法想象的。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信息伦理教育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尽管ACM的教学计划早已将计算机伦理学定为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我国也建议将“计算机技术的社会与职业问题”列入计算机学科16个核心课程之一[1],但在实际层面中,信息伦理教育还没有正式纳入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版图,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只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而忽视信息伦理和职业道德教育。因此,在实践层面上明确信息伦理教育的意义,准确把握其目标和内涵,探讨其教育内容,积极探索其实施途径和方法,对于推动我国信息伦理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内蒙古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开设了信息伦理和职业道德课程,初步探索了信息伦理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问题。

1 信息伦理和职业道德课程的目标和内涵

信息伦理和职业道德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为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一种对计算机行业环境的广泛认识和了解,使学生对计算机带来的社会、道德、法律等问题有深入认识并对计算机从业者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有充分了解,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伦理品德和职业道德。

信息伦理是涉及信息开发、信息传播、信息的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的伦理关系[2]。计算机专业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多重身份,既是信息的使用者,又是信息的开发者和服务者。他们所从事的信息活动涉及信息开发、传播、管理和利用各领域,其信息伦理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也在这些信息活动中显现出来。因此我们从信息开发、信息传播、信息管理和信息利用四个方面提出计算机专业学生信息伦理和职业素养的具体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

2 信息伦理和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内容

信息伦理和职业道德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伦理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两大模块。关于信息伦理模块,我们从培养目标出发,以计算机专业人员在信息开发、信息传播、信息利用和信息管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伦理问题为主线构造教学内容,并且涵盖信息伦理研究的四大经典议题,即信息隐私权、信息正确性、信息所有权和信息使用权,旨在使学生深刻认识计算机所带来的侵犯知识产权、侵犯隐私权、黑客和病毒、网络道德等各种社会问题,并了解相关的计算机法律法规,能够运用信息伦理的原则和方法去解决现实伦理难题。关于职业素养模块,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认识和职业素养要求两部分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对IT职业现状和职业特性有正确和清醒的认识,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求职面试准备,并熟悉和掌握计算机专业人员应有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课程的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

3 信息伦理和职业道德课程的教法探索

3.1 协作讨论式教学

在讲解“信息伦理问题”模块时,注意组织热点问题的讨论,例如通过“人肉搜索的利与弊”、“使用盗版软件的得与失”、“黑客给网民带来病毒攻击还是黑客文化”、“网上的你是现实的你吗”等这样有争议的开放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讨。还开展了情

境式讨论,例如在讲解伦理两难问题时,创建基于真实工作场景的情境:“假设某人在开发一个应用软件的过程中遇到了技术难题陷入了困境,而最后期限就要到了,他忽然想到以前自己在其他公司做的一个项目很类似,于是他找到了源码,果然能解决现在的问题。假如你是这个人,你该怎么办?”[3]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各抒己见。有的认为完成任务是第一位的,有现成的源代码当然要用。有的则认为诚信和守法更重要,用了别人的源码就是侵犯了他人知识产权,虽然暂时取得了利益,但是也许长远付出的代价更大。还有的学生则认为可以借鉴别人的代码,但应该征得软件著作权人的同意,在应用软件中说明和致谢。通过讨论信息伦理问题,一是使学生的信息伦理认识在开放交流、深入探讨中获得提高;二是使学生的认知在从冲突到一致的过程中,对达成共识的伦理规范产生信任和自觉遵守的意向;三是有助于学生在现实中面临道德困境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3.2 情境体验式教学

在讲解“职业道德素养”模块时,采取了情境体验式教学。例如在讲解职业生涯规划环节时,教师首先找到专业的心理和职业测试题来帮助学生分析测试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职业倾向,再让其他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在学生对自己有了比较科学和客观认识的基础上,教师组织了职业生涯规划报告会,每个学生畅所欲言,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做了近景和远景规划,制订了奋斗目标。又比如在讲解求职和面试环节时,组织学生扮演招聘者和应聘者的角色进行现场问答,通过模拟应聘,学生增加了实际应聘的经验,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能力。在讲解IT职业素养要求时,教师收集了很多知名IT人士成长经历和分享经验的视频和故事,使学生从中汲取经验和力量。在情境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无须强迫学生接受什么观念,学生就会自觉从中体会、省悟到深刻的道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3 案例启发式教学

信息伦理问题源于生活,现实社会中形形的伦理问题为教学内容提供了生动的案例,因此我们确定了“一触即发―双管齐下―三思而行―四面拓展”的案例启发式学习模式。一触即发,就是通过选取一个典型案例引出要讲的内容,引发学生的动机。例如通过“放射性治疗仪计算机系统故障造成病人过量照射引起死亡”案例引出计算机系统的风险问题;通过“熊猫烧香案”、电脑变成任由他人宰割的“肉鸡”案等案例,引出黑客和病毒问题;通过各种“门”事件、“人肉搜索”案例引出隐私权问题。双管齐下,就是教师讲解同案例相关的知识内容与学生分析探讨案例相结合,师生从教与学的双向角度获得丰富的信息伦理认知。三思而行,就是教师对学生的信息伦理行为加以引导,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培养蕴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伦理和职业行为习惯。四面拓展,就是教师提供课外学习网站或是参考书,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学习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延伸性问题来拓展知识和深化认识。通过案例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辅之以理性教育,从而使信息伦理知识深入人心。

3.4 探索研究式学习

在学生接受了一定的信息伦理和职业道德知识基础上,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组成协作学习小组,采取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的方式自己去发现和研究身边的一些信息伦理现象,以获得更深刻的认知体验。具体实施包括选题活动,探索研究、成果展示及评价三阶段。选题阶段通过教师给定题目和学生自主选题两种方式来确定研究题目,学生选定的研究主题多种多样,有的研究网上资源下载和抄袭问题;有的探究网络成瘾现象;有的比较中外信息法规;有的分析计算机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问题;有的探讨侵犯数据隐私问题。学生开题通过后进入探索阶段,探索阶段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中间和核心环节。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的通过书籍、网络等查找资源,进行所需资料的筛选和整理;有的开展问卷调查,认真做了问卷的设计、发放、回收和统计工作;有的开展访谈,详细做了访谈记录并从中整理出了有用信息。在此基础上小组成员形成了总结报告,并将研究的主要成果用网站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成果演示和评价环节中,师生共享研究成果并且做了科学合理的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虽然还略显稚嫩,对问题的剖析还不够深入透彻,但是通过研究性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获取、筛选、整合、展示信息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信息伦理素养;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研究信息伦理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对信息伦理的亲近感和责任感,在自我省察中升华信息伦理认知,构建信息伦理道德。

4 信息伦理和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评价

信息伦理和职业道德课程,从其教学目标来看,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伦理品德和职业道德。按照知识、技能和情感的三维目标体系,其课程目标更多侧重于情感目标,更适合表现性评价。从其教学内容来看,其蕴含的知识大多是非良构的,同样的知识每个学生所内化和感悟到的都不尽相同,关于信息伦理问题也没有标准和同一的答案。因此,不适合做量化评价,适合做定性评价。从其教学方式来看,也是以情境体验式教学和实践活动为主,不适合总结性评价,适合在过程中评价。

因此,在信息伦理和职业道德课程中,我们确定了注重发展性、过程性和和激励性的考核评价方式。课程成绩由学生讨论表现成绩、章节作业成绩、研究性课题成绩和现场伦理知识答辩四部分组成。其中讨论表现成绩用于考察学生平时的课堂参与程度,由学生组内互评产生,每次讨论小组都有专人记载成员发言次数和发言效果,根据平时记录和打分等级标准,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客观公正地给出打分。章节作业考察学生对课堂知识内容的认知和理解程度,由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做出等级评价。研究性课题成绩考察学生对信息伦理问题的认识深度和研究能力,由开题报告、研究成果报告和研究网站制作效果三部分成绩组成,各小组成绩由教师评价和学生组间互评产生。现场伦理知识答辩考察学生对信息伦理知识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口头作答方式,同时也考察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事实证明,这种评价主体多样性、评价角度多维性的课程评价方式既符合课程特点,又考虑到学生的多元智能,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潜力,促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信息伦理和职业道德教育在我国尚处于新生事物发展阶段,没有指导性强的权威教材,没有成熟的教学方法体系,甚至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可循,在实际开展时具有一定的难度。然而信息伦理和职业道德教育是立足信息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德才兼备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内在要求。希望更多的同行积极开展信息伦理教育实践,一起推动我国的信息伦理教育向规范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欧阳元新,李超,蒲菊华,等. 计算机伦理学与计算机职业道德修养[J]. 计算机教育,2008(10):57-58.

[2] 吕耀怀. 信息伦理学[M].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25.

[3] [英]苏格兰学历管理委员会编. 计算机职业道德[M].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150.

Practice of Information Ethics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WANG Sukun

(College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uhhot 010022, China)

计算机职业道德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网络基础;职业道德教育

一、前言

职业教育,实质上就是将就业作为导向的一种教育。通过了解与掌握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加强中职学生的职业纪律、敬业精神、职业意识、职业责任感以及劳动观念的教育,使中职学生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将中职学生培养为专业技能型人才,是我国中职院校的主要目标。“计算机网络基础”是计算机专业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它也是我国中职院校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基础课程。

二、全面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就目前来看,我国传统的中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主要的教育形式为单独的课程教育,其中还包括中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于职业道德知识的灌输,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果。但是,随着我国中职院校逐渐重视学生对于职业技能的掌握与训练,减少了思想文化课程中的一些课时,一些中职院校中的班主任对于班级的专业特色的认识处于模糊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

中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能够促进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关于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应当运用有效的手段引导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将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型人才。相关的教育专业在对中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时发现,中职学生在就业方面,职业技能并不亚于其他院校中的学生,但是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有一些中职教师认为,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班主任的事情,并不在其他教师的任务范围内。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中职院校应当全面贯彻“德育为首”的教育方针,落实职业道德教育,各个中职专业课教师要充分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在自身进行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实践,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渗透职业道德教育,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将中职学生培养成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

三、培养学生在实训中的良好习惯,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中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中,将职业道德渗透于每一个环节中,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遵守实训规则、不随意破坏实训设备的良好行为习惯,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运用网络的道德思想观念。

(1)中职计算机教室在教学开始之前,应当对学生作出以下几点要求:进入实训室之前,要保证实训衣冠、衣帽的整洁;(2)不能随意吐痰、扔垃圾,禁止在将与实训无关的物品带入实训室,例如:零食、小说等;(3)禁止随意走动、大声吵闹;(4)禁止随意对设备配置进行更改;(5)实训结束之后,要正确地关闭实训设备,将工具进行合理的整理。虽然这些只是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一些基本行为习惯,但是使学生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中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还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操守观念。所以,中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从开始到结束,都要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严格的要求,而且教师还应当将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作为成绩考核的一个参考依据。这样能够有效地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学习、尊重他人、重视小节的良好习惯。

四、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适时融入职业道德教育

中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比较强,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在融入职业道德教育的时候,应当重视切入点的选择。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应当具有创新,充分利用周围的教学资源、素材,深入分析材料中蕴含的内涵,根据教学实际状况,采取合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能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的教学效果。教室与实训室是中职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场地,也是教师讲解课程知识内容、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主要位置,如果中职教师能够有效地将一切条件进行充分的利用,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一定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例如,教师在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进行讲解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析、研究为什么体系划分必须保持严谨细致,能够在这个问题中将做事认真、严谨的职业道德思想进行渗透;教师在讲解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的时候,可以先引导学生在计算机上安装防火墙软件,然后融入诚实守信等相关知识内容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对计算机网络应用课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网上聊天、网上游戏、电子邮件收发、网上浏览等一系列知识,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中。中职计算机教师还应当利用一些实际案例,向中职学生介绍一些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的学生发生的不幸状况,剖析网瘾对于青少年的重大危害等,引导学生在计算机网络应用方面树立一个正确运用网络资源,远离网络游戏的基本观念,将计算机网络真正应用于课程学习中。另外,中职计算机教师还应当鼓励一些喜欢玩网络游戏的学生,如果想自己设计一款好玩的网络游戏,并且获得其他人的认可与支持,那么从现在开始就应当认真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网络工程师。这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使学生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职业心态。

五、合理布置分组实训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良好的人际关系

团队合作精神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学习中的效率与质量。职业院校中的学生,如果想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学会与他人团结合作,要具备协调、组织各种力量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形成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多数中职学生都处于青春期,在思想与行为上容易出现偏激、冲动,因此,中职计算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专业课程内容的教学,还要教育学生学会理解、包容他人,学会与他人之间进行良好的交流与沟通,通过沟通解决存在的矛盾,以此使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有一些中职学生由于沉迷于因特网,与同学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在感觉孤单的时候通常都会选择与虚拟的网络世界进行交流,以至于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所以,教师在对Windows Server AD服务器搭建课时开展实训教学的时候,应当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然后进行分工协作,使学生与学生之间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在实训活动中相互帮助,增加学生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机会,培养学生之间的感情,从而促进学生与其他人的交往,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六、结语

在中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学生的道德意识,使学生了解与掌握关于职业道德的知识内容,以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职业道德教育在中职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融入,是提高中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陈复将.中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的策略[J].职教通讯,2011(18).

[2]王永明.中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探讨[J].成功:教育,2011(20).

计算机职业道德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素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渗透

前言: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在近年来迎来了发展的契机,据有关报道,有很多企业和公司在2012年和2013年两年都出现了用工荒,开始用优厚的报酬吸引高职院校学生到企业实习或就业。相比于普通高校学生而言,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动手能力、专业和技能更加明确等优势,如果将在高职思政理论课中,再将职业素养教育加进去,将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未来道路大有裨益。笔者从事相关工作,对此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就职业素养教育在高职思政理论课中的渗透,谈谈自身一些看法,以求取得抛砖引玉之作用。

一、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进高职思政理论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工作人员具有稳定的身心特性和结构,被我们成为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决定着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和状况,也会对工作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职业素养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人的内在素质,职业素质分为三大层次,分别是职业道德层次、通用职业能力层次和专业的职业能力层次,职业道德层次是指从业者对于工作的态度和对于企业规定的遵守力度,通用职业能力层次是指从业人员在沟通、组织管理和团队协作方面的能力,而专业职业能力层次则指的是各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适应岗位所需要的素质。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专业职业能力的培训,加大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力度,而忽视了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教育,培养出的学生虽然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但是心里素质、道德素养不足,持续就业的能力较弱。对此,作为高职院校,一定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把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高职思政教育当中,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优势,从教学内容和案例等几个方面,让学生充分了解职业素养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在三个层次的培养过程中,要对每个岗位的人文精神特点和就业形势有侧重点,来培养具有高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强的复合型人才。

二、高职思政理论课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的相关措施

二零零六年起,我国高职院校普遍采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作为高职思政理论课中的必修内容,我院近年来正式开设了这两门课程,并制定了相关的教学改革方案和措施。

1、要将职业素养教育的专题式教学模式渗透进高职思政理论课程中

教育改革后,我院将人才培养作为教育的大方向和大目标,开始利用“专题式”教育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关注的就业问题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来进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这里提到的专题式教育,就是将教育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在遵守教学计划的前提之下,将职业素养教育作为独立的教育专题来向学生施教。

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和现实的要求,将课本中的知识点贯穿起来,对专题内知识结构的严谨性十分强调,因此,专题式教学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职业性强。要将学生的专业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来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以培养对定向职业有益的人才。

(2)方式多样化。可以利用引导、实践、反思等多种手段进行教学,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辅的教学。

(3)对讲师专业性要求高。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的不同,来让此领域精通的老师作为讲师,改变了老师包揽一门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不仅能让老师发挥特长,还能够聘请优秀的教育资源来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充分受到不同学术、不同领域的熏陶。

2、要根据学生专业性不同,采取不同的职业道德教育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和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因此,主讲老师一定要对专业有深度的理解与把握,了解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要求,对于制药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求其掌握扎实的制药技术外,还要注重对消费者的人文关怀,将病人至上的理念渗透到思政教育当中;而对于建筑专业的学生,一定要将“质量第一、杜绝偷工减料、泡沫工程”的思想枕头到思政教育中,要让学生以节能降耗、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作为己任;而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定要让计算机技术用在对社会有益的一面,给学生灌输“不能利用计算机伤害别人”的思想。如此,才能将职业道德教育真正渗透到每个学科和每个教学阶段当中。

3、应当形成高效思政综合性考核

近年来,本校改革的考核机制,将平时学习、实践活动和项目训练作为考核的新结构,将学生的知、信和行作为考核的新重点,要将学生学习和做人统一起来,以学生平时的表现作为思政理论课考试的基础。

在实践活动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公益活动的组织,将班里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完成不同的公益任务,最后由老师进行评分和考核,同时,公益性活动考核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高尚道德的重要方式,一定要作为考核的重点。

在项目考核中,一定要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榜样选择和法律素养作为考核内容,一定要将这些考核内容作为教育的重点,让学生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和法律意识,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结束语:综上所述,当前而言,我国高职院校的主要教育目的是培养专业技能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实践性人才,而忽视了对于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教育,影响了学生持续就业的能力,因此,院校一定要认清楚问题的本质,从职业素养教育出发,充分利用高职思政理论课的优势,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进去,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培养出更多复合型人才,才能为祖国和社会创造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兰明.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2] 周玉明,陈君生. 创新理念,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有效性[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

[3] 龚志宏. 西方高校渗透式道德教育及其启示[J].探索,2006,(2).

计算机职业道德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教学车间 工学结合 校中厂 厂中校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基金项目:2011年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校中厂、厂中校模式下计算机教学车间的创新与实践” (11Z12)。

高职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这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精良的专业技能、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身体及心理素质,而且应该具有适应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然而,学校的学习与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之间有很大差别,因此,有必要缩短学校与工厂之间的距离。“工学结合”不失为一条高职办学的新思路。目前,“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还处在探索阶段,因此,有必要从校内拓展实训环节,实现 “内外结合”,通过校内建设教学车间来加强校内实训,这也是促进工学结合的一种有效途径。 “校中厂、厂中校”模式下计算机教学车间的实践是基于“校中厂、厂中校”模式、校企合作共建,与计算机制造和软件开发行业紧密结合的生产性实训教学车间,在理念和技术上有重大突破,其装备水平起点高、企业情境浓厚、生产实践性强。

教学车间建设的原因

高职教育要培养具有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必须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不但要求学生在工厂中完成一定课程的学习,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而且要能获得一定的报酬。实施工学结合之前,有必要使学生了解一些较为真实的生产环境,培养一些职业场所必备的合作精神,这些可通过在校内的教学车间来解决。

所谓教学车间是指在技术、工艺、设备、环境等方面与先进生产车间相似,具有教学、科研、生产等功能一体化的实训场所。教学车间以任务或工程中的项目为主要实训内容,由掌握生产技术、懂管理的教师或职业培训师授课。教学车间将按生产过程组建,而不是按学科组建,其突出特点是能提供较实际的工作环境,便于现场教学,可以将学习与工作、课堂与车间、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学车间建设的方案

纵观世界高职教育发展历史,无论是加拿大的CBE模式,还是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TAFE,英国“三明治”和德国的“双元制”,都是实训教学比较成功典范。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影响与制约,上述实训教学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合我国。因此,在实训教学方面我们不能生搬硬套。

“校中厂、厂中校”模式下计算机教学车间,旨在基于计算机项目过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校企深度合作的职业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过选择典型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产品工艺流程,营造计算机IT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按照计算机IT企业岗位对员工的要求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操作技能,突破计算机IT人才培养的“瓶颈”,做到学校和企业零距离地对接。

教学车间的探索与实践

1.创建教学车间

在企业专家指导下,根据不同专业具体情况,采用“引入”和“共建”不同的建设方式,按照计算机硬件生产和软件设计生产进行设备的选购和安装,建成计算机生产车间、电子创新车间、软件工作室和动漫工作室等各具特色的教学车间。按照校企合作协议,企业提供设备、人员和技术,在教学车间进行生产。学校提供场地、管理和服务,学生在教学车间进行不少于半年的顶岗训练。借鉴企业制度标准,引入企业文化,与行业专家共同制订教学车间各项管理制度,形成高效的教学机制。

2.开发技能训练模块

以计算机组装生产教学车间为例,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方案,针对高职学生群体的特点,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计算机生产过程中的工序流程,参照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生产岗位的技能标准,以真实的生产任务开发计算机组装和软件设计生产等实训模块,将专业理论知识融入真实生产过程之中。在训练学生综合职业技能同时,注重在生产过程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品质、职业责任感,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3.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教师按照学生掌握单项技能、综合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技能的顺序,将生产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项目。例如,计算机专业学生扮演硬件组装技术员系统安装工,软件维护工和硬件维修工等不同的生产角色,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反复进行轮岗实习,顶岗训练。采用“任务驱动、回归求教、设问助产、内省自修”的教学方法,教师即师傅可在任意时刻对学生进行设问,帮助学生深刻领悟职业技术内涵,建立反思机制,真正实现了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

4.建立评价监控体系

把实训指导教师、师傅、辅导员评价与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形成高效的评价与反馈系统,评价内容不仅限于技能操作等能力目标的评价,更注重职业角色认知、产品质量意识、安全生产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等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评价。

教学车间建设的意义

“校中厂、厂中校”模式下计算机教学车间,是按照生产流程工序开发实训教学模块,能有效培养训练学生综合技能,提升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实训教学模式,该模式较好地实现了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目标。该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在校内就可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轮岗实习,进行技能训练,实现了工作与学习的行为融合,员工与学生的身份融合,生产与教学的过程融合。

项目实施过程中,在实训基地建设、实训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取得一些成果,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明显提升,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教学车间形式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和很强的创新性,以真实的生产车间进行实训教学的模式是一条有效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的新途径。教学车间的建设方式,既引进了企业化的生产车间,也引进了一批穿工作服的教师,为学院打造特色,提高质量,形成优势作出了贡献。

结 语

“校中厂、厂中校”模式下计算机教学车间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将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一个真实的生产、经营环境中学习各种必需的技能。在课堂与车间、学习与工作、学校与企业的结合中拉近了课堂与社会的距离。“工学结合”在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实践,要得到社会特别是企业的认同还需要一个过程,教学车间的建设使学生多了一个接触较为真实的生产环境的机会,它既可作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综合实习,也可作为工学结合的预演,教学车间与工学结合互补,实现内外结合,做到一举多得,是一种比较优越的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国祯.高职学院教学车间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6).

[2]陈解放.工学结合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3]邓志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构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育,2010,(4).

[4]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

计算机职业道德素养范文第5篇

职业素质是学生根据不同专业就业后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和道德约束,而职业素质的形成过程是一种他律的过程,首先是对将来要从事职业的认识和了解,在学好专业知识、具备一定专业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多渠道、多种样式的教育过程,将专业职业道德要求、规范内化到学生的思想中,形成职业道德。所以,在进行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要把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育和行为教育中。

1. 从学生入学之初,就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这是不同以往小学初中教育的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过程。因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对未来的生活信心不足,所以通过组织相关主题班团会活动,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未来,勾画自己的职业理想,在畅所欲言地与大家分享,与同龄人沟通的的过程中,能把自己脑海中本来不是很清晰的想法整理出来。教师在参与活动中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对不正确的职业认知要给予纠正,对学生所学专业进行介绍,使学生对职业的社会价值有进一步了解,更好地明确职业方向和追求。这样的设计能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增加学习的动力,学习上会有具体的目标。原本未能升入重点高中的挫败感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能渐渐被积极上进的理想目标所替代。职业教育需要从以前的单纯文化教育过渡到社会从业者教育,学生要考虑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的能力要求,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即将从事职业的要求,教师有目的地逐步渗透职业素质要求,使学生能在学校学习期间培养专业兴趣,按专业心理素质调试性格,自觉、主动适应社会对所从事职业的要求,形成稳定的职业意识。与其它能力的形成过程一样“了解—学习—巩固”是职业素质逐步形成的过程。

2. 作为教师,要树立健康的育人观念,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学生将来要做一个遵守法律、维护社会公德的好公民,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与其它职业一样,教师职业也需要职业道德的约束,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和心理素质,为学生做好榜样。在教师的榜样力量带领下,让学生感受到崇高的职业道德无处不在。教师也是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在学生行为养成教育中,教师要把社会责任感和劳动者的基本职业道德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其次,让职业道德教育要渗透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校生活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课堂教育是教育活动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良好的职业素质教育,要让职业素质教育渗透于第节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各种职业的职业能力要求和道德标准,这种方式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最自然的时机,效果也是最好的,要比生硬的说教和就业前的突击灌输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