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建设的重点

经济建设的重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建设的重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建设的重点

经济建设的重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宣传政府工程作用途径

近几年来,杭州大力开展快速路网建设、庭院改善工程、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工程建设,在给区域发展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周边居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兼顾工程建设和居民群众利益,解决矛盾,成为一个重大课题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杭州市委、市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也越来越意识到信息沟通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公开重大工程建设信息,征求市民群众意见建议,减少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矛盾,提出“四问四权”、“民主促民生”等两大机制,更加充分体现出“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民主化精神。然而,由于受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限制,现实中新闻宣传不足之处仍然显而易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目前杭州市政府性重点工程中新闻宣传的现状

市民百姓参与在杭州市城市建设早已不是新鲜事物,无论是在工程规划设计阶段还是工程实施阶段都有大量的公众参与实践,居民群众大量的献计献策,确实为工程建设的顺利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功效。然因为对工程建设信息宣传未有相应法律法规规范,暴露出一些普遍性问题:一是有些政府职能部门仍然是行政意识占主导,认为宣传工作是“务虚”,工程建设没有宣传报道的价值,或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为了通报而通报,导致工程新闻宣传质量下降;二是有些市民群众认为工程建设是政府的工作,与自己无关,参与度有限。

二、新闻宣传对政府性重点工程的必要性分析

(一)时展需要宣传。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和各类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政府的改革、政府职能转变这关键性问题,与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已不相适应。政府提出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从管理型转变为市场服务型,从控制型转变依法行政型政府等。为了实现这个转变,我国将科学民主决策、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监督等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方面,将决策机制建设与规范政府行为,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突破口。政府性重点工程几乎均是民生工程,关系到市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直接利益,与其他政府行为相比,跟市民群众更加休戚相关。因此,公开政府性重点工程建设的各类信息,及时通报、了解、征集市民群众对政府性工程建设的意见建议,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手段。综上所述,时展要求广泛开展信息宣传。

(二)以城市资源为处理对象的政府性重点工程建设必然需要市民公众的理解与支持。政府性重点工程建设是综合考虑城市发展及其条件,对城市空间资源,根据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经济与社会生态协调的要求,开展的社会性活动。通过信息宣传,不仅可以促进政府与市民群众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了解区域内现场的各种(资源利用)活动方式及各利益相关群体之间的矛盾,实现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信息交流,不仅可以协调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还可帮助市民群众理解、支持工程建设,自觉以主人翁态度参与工程建设,真正体现公众意愿。

三、以新闻宣传促进工程建设的启示

(一)建立健全政府性工程建设单位的宣传工作组织领导机构。负责政府性工程建设单位对新闻宣传作用的认识及观点将直接影响工程宣传工作作用的发挥。要搞好宣传工作,首先要争取工程建设单位及政府部门对宣传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同时 ,在负责工程建设的单位要成立专门的宣传部门,这对充分发挥宣传工作对工程建设的作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建立宣传工作队伍建设。工程建设是个系统性工程,因此信息宣传工作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建设单位宣传部门的牵头组织与协调是搞好宣传工作的基础。同时还必须在单位建立一支工作热情、反映敏捷、作风扎实的新闻报道队伍,并取得工程一线建设者的密切配合,以保证畅通的信息来源。同时,要引导全体建设者增强宣传意识,发挥宣传作用,形成“人人代表工程建设形象、人人参与工程宣传”的良好局面。

(三)进行宣传模式的精确定位。工程建设与其他行为不同,比如工程建设和运行中,会产生噪音、扬尘、震动和各类机械运转产生的废弃排放等,会给周边居民的生活带来不舒适和不安全感。因此,工程开工前应及时与沿线公众进行交流,这就是根据工程节点,把握重点环节,搞好常规和阶段性宣传。

经济建设的重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街道空间;广场空间;建筑综合体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景观设计的终极目的是要使文化的、生物的和物理的要素实现均衡与和谐。这需要对各类视觉事物和视觉事件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有机的组织,并在美学上对其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城市景观设计就是将各类事物和事件在其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创造与组织,使城市景观的形象、意境、风格能有效地表达与显现。

一、街道空间景观

街道和道路是一种基本的城市线性开放空间。它既承担了交通运输的任务,同时又为城市居民提供了生活的公共活动的场所。相比而言,道路多以交通功能为主,而街道则更多地与市民日常生活以及步行活动方式相关,但实际上街道也综合了道路的功能。街道是我们生活环境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街道设计和街景设计从来就是城市景观设计关注的对象。

从空间角度看,街道两旁一般由沿街界面比较连续的建筑围合,这些建筑与其所在的街区及人行空间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道路则对空间围合没有特殊的要求,与其相关的道路景观主要是与人们在交通工具上的认知感受有关。街道景观由天空、周边建筑和路面构成。天空变幻,四时无常。街道路面则起着分割或联系建筑群的作用,同时,也起着表达建筑之间空间的作用。古往今来的街道路面设计曾尝试运用过各种各样的材料,如石板路、卵石路、沥青路、砖瓦路、地砖路等,这些材料在质感、组织肌理和物理化学属性上各不相同,进而形成丰富多彩的街道路面形式。城市发展的历史表明,不少传统城镇聚落开始都与线性街市发展有关。如我国一些江南水乡城镇早先就是从自然河道为枢纽发展起来的,所谓的“一河一街”、“一河两街”的空间形态就是这种线性发展的直接结果。当社会进入商品流通阶段,这些街道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逐渐演化为“十字街”空间布局形态。理想的街道建设要达到三项基本目标,即:能安心居住的街道、有美好生活的街道和被看做是自己故乡的街道,这三项目标都是与人的步行方式密切相关的。

解决好步行和车行的矛盾,是步行优先原则贯彻的前提条件。在城市街道中设立人行道护栏、休息座椅,加宽人行道虽有一定效果,但唯有实行人车系统彻底分流,才能根本解决这一问题,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建步行街和人行天桥系统。

二、广场空间景观

广场是现代城市空间环境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魅力也是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和气氛的开放空间。它在城市中起着“起居室”的重要作用。城市广场的发展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现代城市广场设计除运用传统的规划学和建筑学科知识外,还必须综合生态学、环境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成果,并充分考虑设计的时空有效性和将来的维护管理要求。

广场的功能和作用有时可以按其城市所在的位置和规划设计要求而定;有时它可以结合城市重要的公共建筑,如政府写字楼、博物馆和影剧院等来兴建;有时处于城市干道交汇的位置,广场主要起组织交通作用;而更多的广场则是结合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休闲活动,并为满足他们对城市空间环境日益增长的艺术审美要求而兴建的。今天的现代城市广场还愈来愈多地呈现出一种体现综合的发展趋势。

广场作为城市空间艺术处理的精华,往往是城市风貌、文化内涵和景观特色集中体现的场所。因此,城市广场的主题和个性塑造非常重要。它或以浓郁的历史背景为依托,使人在闲暇中获得知识,了解城市过去曾有过的辉煌,如南京的汉中门广场,以古城城堡为第一主题,辅之以古井、城墙和遗址片断,为游人创造了一种凝重而深厚的历史感;或辅之以优雅的人文气氛或特殊的民俗活动,广场的场所意义在这时最能得到充分体现。再如南京夫子庙每年的元宵节灯会、朝天宫广场周末的收藏品交流市场等都是极富特色的城市人文景观。同样,现代城市广场建设也可以利用新的特定使用功能、场地条件和景观艺术处理来塑造出自己的特色。

三、建筑综合体景观

虽然城市设计“只设计城市,不设计建筑”,但现代城市中的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复杂多样,因而建筑所涉及的空间领域也越来越向城市靠拢,彼此交织,关系越来越密切。在当代,城市将愈来愈像一座巨大的建筑,而建筑本身也愈来愈像一座城市。建筑周边环境乃至部分内部空间的设计都越来越多地渗透着城市环境的要求,城市建筑综合体就是对此类建筑的概念性描述,它同样已经成为现代城市设计需要关注的对象和内容。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城市功能与社会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城市中心区复苏更新和综合再开发的需求应运而生。同时,对建筑功能也提出适应综合性和灵活性的要求。城市、建筑、交通一体化成为当代城市设计和建设的一种新趋向,并出现了一种占地规模达整个乃至数个街区的超大建筑。中国近年亦开始出现这样的开发案例,如北京王府井的东方广场、西单的金融街等。这种多功能、复合性的建筑综合体,可以说是适应社会需求、经济发展和城市土地集约使用的必然产物,它集中地体现城市更新的面貌,并形成了城市全新的各项社会和经济活动中心。

建筑综合体通常由城市中不同性质、不同用途的社会生活空间组成,如居住、办公、出行、购物、文娱、社交、游憩等。把各个分散的空间综合组织在一个完整的街区,或一座巨型的综合大楼,或一组紧凑的建筑群体中,有利于发挥建筑空间的协同作用,这种在有限的城市用地上,高度集中各项城市功能的做法,对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减少城市交通负荷,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质量,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对有效使用城市土地,节省市政、公用设施投资,减少城市经营管理费用及改善城市景观等,也具有很好的综合经济效益。建筑综合体的突出特征是“大型”和“复合”,当这种开发大到占据一个乃至几个街区时,将会打破城市环境在街面上的连续性和一贯性,采取实墙面对大街、建筑开口和活动朝向内部的城堡布置方式是此类开发中最不好的模式。因此,使这种大型的建设开发能够和谐地融人城市环境便是城市设计关注的焦点之一。根据城市设计实践积累的经验,建筑综合体设计有以下几点需要考虑:(1)利用开窗设计、建筑细部、后退和屋顶线的变化界定出一系列的立面模式,将连续水平长条立面分为若干具有人性尺度的单元;(2)将建筑物超大的体量打散、分割成为一群较小体量造型的组合,减少大型结构所造成的压迫感;(3)提供一系列与现有市街道路相连接的公共空间和人行步道;(4)建筑的后退要能加强沿街建筑立面的延续性,并将内部的活动带到沿街行人道的边缘; (5)主要建筑立面和进口应朝向重要的行人步行大街;(6)在建筑的地面层,利用透明的立面和零售商业活动,将超大结构的开发在功能上与沿街其他的使用融合在一起;(7)设计新旧大小建筑物之间在高度和体量上的转承过渡。上述导则清楚地说明了在城市设计层面上,建筑综合体的社区建设目标是要塑造一个连贯、和谐的开发模式和更具吸引力的环境。

参考文献

经济建设的重点范文第3篇

在现代城市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回归自然,因此在商业空间的景观设计更多的引入自然景观,自然因素可以调节环境气氛,增加生命的元素。绿色、水和阳光装点着整个商业空间,可以大大提高建筑空间品质。美化商业空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植树。如果树是非常合适并且管理到位,他们会比其他的装饰更有感染力。在室内和城市的树木是有许多贡献的,如提供氧气和带来清凉,绿色是带给人的心理和谐与和平的颜色。在交通功能,如果在人行道或街道的树木中间,使他们能够有效地分离的人和汽车,可以保护行人安全。许多欧洲的道路都有以树木分隔的停车场,供人们使用的。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树间距应适度。如果植树的本意是为了形成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效应,则它们与道路和公路之间,与路灯之间就要有一定的距离和层次,如果植树的目的是为了人步行时遮阳,那么树的距离必须足够接近。小间距可以很容易形成分割的效果,树荫可以通过不同的间距控制。沿着一排树走,人们都希望能看见自己前面一两棵树之间的东西,但同时又要知道自己就是在沿着一条线走,前方的树形成了清楚的界定。

2.夜间照明

对于城市商业空间研究来说,夜间照明是一个较为庞杂的、需要照明方面专业技术的研究内容。根据夜间照明的不同功能,用功能性照明质量、广告灯饰补充照明质量、景观性照明质量三个方面来评述城市商业空间的夜间照明的质量。(1)功能性照明质量指照明系统满足使用者夜间能看见路面、辨别方向和周边环境的质量。现代城市与乡村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城市中人们的活动在时间上可以延续到夜间,甚至深夜。人们根据自己意愿活动时间的增加,意味着人类生命的延长。城市夜间活动在发展城市商业经济、营造城市商业特色、增强城市吸引力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功能性夜间照明需满足城市夜间商业活动的需要。同时,夜间照明的意义还在于可以避免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其理论依据是照明可以增加空间的监视效果。(2)广告灯饰补充照明质量是指城市中大量的灯箱广告、投射广告、霓红灯广告招牌寺在传递商业信息的同时,也在城市夜间照明上形成一定的补充和特色。在城市商业中心区域,广告灯饰补充照明是形成商业空间特色的重要因素。(3)景观性照明质量指从塑造城市夜间景观出发的夜间照明的质量。这类照明在形成城市特色上具有突出的作用,典型的例子是步行商业街的夜间照明。广义地说,景观性夜间照明包括所有夜间照明。狭义的景观照明指主要为塑造城市夜间景观的照明。一般包括轮廓线照明、建筑物(以标志性建筑为主)照明、绿化照明、公共空间设施照明以及其他具有景观特色的环境照明等。夜间景观照明的目的是突出所照射物的形态特色。

3.地面设计

设计师往往会注重地板材质和地板形式。地板是非常昂贵的,只有在极少的情况下,他们才会与众不同。高迪的六边蓝灰色的设计是非常漂亮的一个特殊造型,再比如纽约街道的第五大道的石头地板上的沥青路面设计和波多黎各的蓝圈设计。然而,这些特殊的地板需要定期维护,也应充分考虑到采购,存储和备用等特殊的环节。

4.商店、门面及广告管理

在商业空间中有许多商店,标志,广告,如管理不严,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混乱的视觉污染,影响到商业空间的整体形象。这个装饰的基本原则是店面装修设计是不允许的影响周围的商店,施工后不允许对整体建筑和新的景观产生影响,门面则是不应改变自然的层次结构;力争高标准;改变门窗和垂直强调遵守建筑设计标准;只有在特殊情况下,以适应特殊的建筑和景观的门面是可以接受的,应尽量保持店原始设计,避免替代品的使用。

5.动态景观光影的变化

经济建设的重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重点课程建设 分层次教学 认证

一、前言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我校工程训练中心开设的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计算机普及课程,每年上课人数都在4000~5000人之间。面对这样一门影响面大、对学生以后学习起重要作用的课程,学校及中心非常重视,将其列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承担建设任务的课程组围绕着“面向应用,结合专业,注重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目标,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最新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中有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该门课程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希望本文可以为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改革方向

1.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次教学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绝大多数新生在中学就学习过计算机相关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操作方法,但由于学校和教学条件的差异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差别很大。如果无视学生的这种差别,统一授课、统一要求,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好,有的学生又吃不饱”的局面。为此,课程组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出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内容分层次教学。具体做法是:首先对新生进行一次摸底考试,内容参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大纲(考核部分涉及:基础知识、Word、Excel、PowerPoint、上网),然后根据考试成绩把学生分为A、B两个层次。其中,A层次的学生(每部分均需达到及格分数)已经较好地掌握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就可以免修“计算机文化基础”,已经获得了该课程的学分。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及兴趣,从《Dreamweaver》、《PhotoShop》这两门课中任选一门(目前课题组正在扩充其他课程)。B层次的学生,其计算机应用能力相对较差,需要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中每个模块的内容。今年9月,我校对2010级非计算机专业的4500余名新生进行了分级考核,有760余名学生进入A层次,约占总数的17%。

2.引进认证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我校的国际学院是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基础上设立的国际合作项目教学学院,目前已经与国外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为了使该学院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国际化需求,课题组与国际学院经过努力,将IC3认证(Internet and Computing Core Certification,全球第一个计算机基础综合技能认证,目前已获得世界60多个国家的认可)引入到教学中,并根据IC3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进培养方案,使学生在获得课程学分的同时,顺利获得IC3证书,为他们日后的就业和出国学习提供方便。此举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课题组也正在积极总结经验,拓宽认证渠道,力争使这一新的“认证教学”模式更成熟、更完善,最终使更多的学生受益。

3.积极进行教学研究,为学生创造优良的教学环境

面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该如何以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给学生传达最有价值又较实用的知识,并培养起学生的信息素养,让他们掌握“渔”的方法?这是每个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所一直在思考和探讨的,也是我中心课题组努力研究的方向。为此,课题组成员积极探索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先后申请了多项教改课题,力争建立起立体式、多元化的优良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这些课题涉及教学模式(如国际合作办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改革之研究)、教学方法(如利用虚拟学习社区对学习者进行自我调节学习策略指导的实验研究、“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手段(如基于Web Service与GSM网的智能实时答疑系统的研究及应用)、教学平台(如基于B/S的计算机基础考试系统的升级与改造)等各个方面,并能紧扣学校实情,从课上到课下,从内容到方法,努力使教学向着“科学有效、全面立体”的方向健康发展。

4.改革考试模式,提高效率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不仅内容多,而且大部分都是实际操作,单纯的笔试不能很好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就给考核增加了难度。因此,在课程设立初期,我中心就一直采用“平时成绩+上机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并于1999年组织教师开发了基于DOS的考试系统,获得学校2000年教学成果一等奖。在2006年中心又开发了“基于Windows的考试系统”。该系统包括面向教师的题库管理子系统、面向学生的测试子系统(见图1)、面向监考老师的网上监控子系统三部分,实现了出题、考试、监控、评卷全程无纸化、自动化,并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Word、Excel、PowerPoint等题目的操作,实现了考完即评卷、出考试分析报告,将老师从繁重的考务、评卷工作中解脱出来,增强了考试的标准性和高效性,提高了教学质量。目前包头市高中进行的信息技术会考也采用了该套考试系统。课题组正将其移植在Web平台下,作为网上教学平台的有力补充。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校园网内的任一台微机进行练习和测验,从而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查漏补缺。

三、总结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我中心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得到了学生、学校和社会的肯定。但是,面对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要做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唯有以学生为本,潜心钻研教学,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张本成,何清林,李柳柏.“计算机文化基础”重点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6,(6).

[2]吴秀娟,李莹.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

经济建设的重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新农村规划建设、经济落后地区、建设重点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旨在通过新农村建设让全国9亿农民分享国家发展的成果,从而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新农村规划建设也普遍开展起来。城乡建设规划先行,在新农村建设开展过程中,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新农村规划工作,而广西作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还比较落后,如何在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大潮中找对适合本地区的模式,是作为规划工作者需要思考和研究的。

一、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任务、目标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一是要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繁荣。二是要着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三是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障农民民利。四是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造就新型农民。五是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六是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一是农业、农村经济有一个更大的发展,二是农民的生活有一个更多的改善。三是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得到发展,五是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向前推进。

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上看,它既有生产上的、也有生活上的;既包含了物质的,也包含了文化上的 ;既有经济方面的,也有管理方面的。因此新农村建设它包含的是农村各个方面的内容。而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和目标也分别对新农村建设各个方面的内容做了进一步的规划和要求。

二、新农村规划的主要内容

1、根据村庄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经济发展、区位交通等综合条件确定村庄的发展策略,

2、预测村庄人口规模,对村庄用地、房屋、道路等做出科学合理的布局。

3、规划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规模和建设标准等。

4、规划村庄的基础设施,包括给水、排水管网,电力、电讯网络,污水、垃圾处理等方面。

5、提出村庄产业发展策略,确定村庄三产用地位置、规模。

6、提出防灾减灾措施。

从新农村规划的内容上看,基本上涵盖了一般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各个方面,而对于不同区域,不同等级的村庄规划会有所不同,但是在规划基本内容上是一致的,总的方向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状况,改善农村的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明生活。

三、目前新农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新农村规划是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因此所有的规划必须立足于建设这个主线,还要明确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自身这个大前提,脱离了这个主线和前提的规划不能成为科学规划。但是在目前很多的新农村规划存在脱离建设的情况。总结一下主要有一下几点:

1、规划方法偏离,照搬城市规划的模式,用城市人的生活模式来套用到农村规划中。乡村规划开展时间短,很多规划设计人员没有相应的经验,另外很多设计人员都生活在城市,缺乏对农村生产、生活、建设的足够了解,因此在规划中继续沿用城市中的规划模式,规划中很多与农村内容,而村民生产、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却没有着重解决。

2、规划脱离实际,没有充分考虑村庄的实际情况,存在村村都做三产,村村都做旅游、农家乐情况。村庄规划中提到要考虑农村经济发展,因此部分村庄依托村庄的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开展三产建设,增加农民收入,这是一个值得提倡的内容,但是规划中存在照搬套用的情况,没有考虑到大部分部分村庄并没有足够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不适合做类似的产业,因此规划中存在照搬硬套的情况。

3、规划标准过高,要求过于死板,不能适应不同村庄的实际情况,导致建设成本过高,远远超过村庄、村民经济能承受的范围。

农村中的建设多数都没有经过规划,因此建设的随意性比较大,所以村庄建设比较杂乱,很多地方村庄的房屋周边间距较小,不满足规范要求的防火、日照要求。如果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规划,很多房屋将要更新重建,对村民来说这种建设成本是很高的,在没有项目支撑或者政府补助的情况下显然是不现实的。

另外,不同村庄所处的地形、区位、土地情况不同,规划中采用同样的标准显然不合适。比如山区村庄和平原村庄中道路建设问题就有所不同,平原地区道路建设相对容易,村屯主要道路可以采用4.5米至6米宽度;但是山区村庄由于地形、用地条件限制,道路建设难度大,再者,山区村庄人、车都较少,因此在道路建设标准上应该适当降低,能满足村民日常生产生活就可以。

4、新农村规划研究重点偏离,目前关注多的是重点村、试点村、旅游村、特色村等等,而真正急需外界关注的自然资源、交通区位条件不好的村庄却没有被关注。此类村庄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等因素导致村庄经济落后,村民生活状况基本还只是处于温饱状态,而村庄建设也是很落后,更是需要完善,如道路疏通硬化、危旧房改造、公共设施配备等等。

5、规划对建设主体是农民自身认识不足,规划方案中存在大拆大建的情况。在普通农村中如果没有项目支撑或者政府资金扶持的情况下,大拆大建是根本不现实的,因此这种大拆大建的规划方案也只能是墙上挂挂,在实际建设中没有任何指导作用,甚至会导致农民产生对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抵触情绪。

四、广西落后山区新农村规划建设的特点

广西地处我国西南部,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也是个多山的地区,耕地资源相对较少,很多村庄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自然资源条件恶劣,经济发展落后。

本人在实际规划工作中接触到大量此类村庄,总结来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地处山区,对外道路建设滞后,对外交通不便。

村屯内好的地都为水田、农保地,村屯建设用地多选在山脚缓坡处,村屯建设用地比较紧张,村屯内房屋建设比较集中,相互间距很小,通风采光比较差,不满足消防要求。

由于建设用地紧张,村屯内房屋建设比较集中,相互间距很小,房前屋后很难建设车辆通行道路。

由于地形坡度较大,加上房屋间距小,村屯内部道路建设困难,多为步行道,很难通行汽车,部分道路只能通行摩托车。

由于外运建材困难,所以村屯内建房多就地取材,多为木构房屋或者土木房屋,特别是土坯房,居住环境不太理想。

除中心村有村委活动室外,其他村屯多数都缺乏公共活动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部分村屯有篮球场(多数兼晒谷场功能)。

村屯经济主要是种植业和林木业,年轻人多外出务工,经济落后,农民收入普遍比较低。

多数村屯缺乏特色资源,无法开展三产、农家旅游等项目,农民收入方式单一,增收困难。

村屯人口增长缓慢、部分甚至减少,村屯面临逐渐衰败的趋势。

综合上述特点可以看出,这类村庄有一个大的共同点,就是经济落后,而经济落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村屯的自然资源条件恶略,交通不便等原因。因此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到广西整体的经济发展情况及各个地区村庄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来选择合适的新农村规划建设策略。

五、规划实例分析

广西柳州市融安县浮石镇东江村西村坡屯

东江村西村坡屯地处山区,对外交通为一条3米左右的土石路,村庄内房屋90%都为土房,而且主房多为2层土房,只有几栋近几年建设的砖混房屋,房屋建设比较集中,前后左右间距很小,现状人均建设用地很小。村内道路建设严重滞后,除一条对外道路能通车外,村内部道路多为1至2米宽的田间小路或者人行巷道,村庄用地比较紧张,地形条件好的土地都留做基本农田,村屯周边可利用的建设用地不多。经济方面,从村委了解到,村屯主要的经济收入是农业种植和林木业,另外还有外出打工等,整体收入水平偏低,而且近几年人口外迁比较多,本村屯人口增长非常缓慢,基本处于停滞状况,很多人常年在外,有经济能力的大多都搬迁往镇区、县城或城市中。

根据东江村西村坡屯这种情况,规划中我们分析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村屯经济落后,规划中的建设标准可适当降低,避免大拆大建。

村屯建设用地紧张,规划应紧凑布局,节约用地。

现状房屋之间间距太小,不足以满足车行道路改造要求,如强制在村庄内部建设车行道路将会有大量的拆迁房屋,在农村拆迁大量房屋不现实,因此在村屯建设车行道路,内部以人行交通为主。

村庄内房屋大部分都为两层土房,但基本满足村民使用要求,规划全部更新难度大,村民经济也难以负担,因此规划中大部分予以保留,村民根据自家经济情况原址更新。

村屯人口增长非常缓慢,因此预留少量新增住宅,

6)在合适位置预留公共设施用地,规划活动室和篮球场,其中篮球场可以兼具晒谷场的功能。

六、总结

新农村规划建设是一个让农民受益的好事情、大事情,因此在落实新农村规划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建设,而在经济落后地区的新农村规划建设更应该考虑区域特点,尊重现状、尊重村民意愿、适度改造,要充分考虑村庄经济能力有限的前提,重点改善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对村民生产、生活影响较大的方面。

个人思考——落后地区的新农村建设需要政府引导、扶持、以及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按目标进行,而这些村庄中大部分都是普通的农村,没有太多可用来开发的资源,这些村庄要解决的就是普通的生产、生活上的问题,笔者认为最普通的问题正是根本的问题,也是最大的问题,把这个最根本的问题解决了,那么我们现在进行的新农村规划才是落实到了实处。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我们能少一点华而不实、不切实际的内容,多一点因地制宜,多一点合理适度,那么我们所做的新农村规划建设才是科学的,才是可持续的。

参考文献:

1、《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协调处理的几个关系》,作者:姜长云 张化萍(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安徽建筑工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