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农业研究分析

现代农业研究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农业研究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农业研究分析

现代农业研究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 SWOT分析;发展路径;重庆三峡库区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2-2939-06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Way of Modern Agriculture Based on SWOT Analysis in Chongqing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WU Zhao-juan,LI Ping,LI Ping,CUI Jin-bo,GAO Dong-mei

(Chongq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hongqing 401329,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recognizing the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Chongqing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by applying the SWOT method, the three paths for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Chongqing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cultivating modern agriculture advantageous and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tamping modern agricultur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tamping modern agriculture basic system construction, were pointedly discussed. And some countermeasur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including insisting synchronous advance of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acting as circumstances permit; reasonable distributing, strengthening policy support, enhancing financial security, strengthening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and strengthening talent cultivation so as to provide certain theory reference for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Chongqing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e; SWOT analysis; development path; Chongqing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产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农业生产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三个历史阶段[1]。目前,中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2]。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庞大的农业生产和农业人群,承担着养活世界上最大规模人口的重任,这决定了发展现代农业在中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3]。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产业基础,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需要,是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矛盾,实现农村经济新发展的现实途径。

位于中国西南的重庆三峡库区是一个特殊的经济区域,同时有移民、扶贫、生态环境3大难题交织,结构性经济矛盾突出[4]。随着三峡水库175 m水位成功蓄水,库区移民工作重心已由“迁得出”转为“安得稳、逐步能致富”的新阶段,加快库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实现库区移民群众的安稳致富、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等目标,已成为新时期库区工作的重心。然而,在三峡工程建设的胁迫下,库区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使库区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农村经济发展困难,不利于库区新阶段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如何实现库区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奔小康,改变传统的二元结构,构建和谐库区成为了研究热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当前迫切地需要加强三峡库区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明确库区现代农业发展重点方向和对策措施,这对加快库区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安得稳、逐步能致富”的移民目标、生态环境建设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对探索中国中西部贫困地区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1 重庆三峡库区概况

重庆三峡库区位于川东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北靠大巴山,南依云贵高原,地处东经106°5′-110°07′,北纬29°16′-31°41′的范围内。库区地貌类型为山地、丘陵和台地,主要土壤类型有山地黄壤、黄棕壤、紫色土、石灰土、潮土和水稻土。库区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气候温暖湿润。境内山川纵横,江河密布,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穿全境,有嘉陵江、乌江、綦江、大宁河、小江等主要支流。库区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森林植被丰富。库区独特的自然条件适合多种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生长,区内有全国著名的“柑橘之乡”、“甜橙之乡”、“名柚之乡”、“榨菜之乡”和“黄莲之乡”分布。

重庆三峡库区行政上包括重庆市的江津区、巴南区、渝北区、长寿区、万州区、涪陵区、武隆县、丰都县、石柱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溪县、巫山县等15个区县,幅员面积4.39万km2,占重庆市域面积的53.39%。2011年底,库区总人口1 532.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 020.52万人),占重庆全市总人口的66.60%;当年国民生产总值3 996.03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39.91%。

三峡库区的农业以种养业为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库区农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业总产值从1999年的124.81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269.06亿元,净增加144.25亿元。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目前已建成了优质柑橘产业基地、优质草食牲畜产业基地、优质榨菜产业基地、现代中药材产业基地、优质油菜产业基地、优质水产产业基地、优质香料产业基地等商品基地。库区农业在全市的地位突出,如2011年,库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全市的48.88%,粮食总产量占49.70%,蔬菜总产量占46.21%,肉类总产量占45.80%,水果总产量占69.77%,均接近或超过全市相应农产品产量的50%。

2 重庆三峡库区现代农业发展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综合考虑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因素来进行系统评价,从而制定战略的主要方法。其中,S是指企业的知识产权优势,W是指企业的知识产权劣势,O是指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T是指企业外部环境的威胁。

2.1 优势(S)分析

三峡库区地处亚热带,具有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境内气候温暖湿润,水域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为库区特色养殖业、种植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为拓展库区农业文化传承和休闲功能提供了基础。库区市场优势明显,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需求呈现平稳增长趋势,对农产品的需求结构将不断优化,现代农业的发展市场前景较好;同时,库区优质农产品的市场地位日益显著,如奉节脐橙全球闻名,长寿沙田柚被誉为“国优水果”,石柱黄连、巫溪西洋参、涪陵白术等中药材供不应求,具有一定的农产品市场竞争优势。近年来,库区积极进行体制机制改革,通过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为库区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不断扫清障碍;通过推进破除城乡二元体制限制的户籍、社会保障、卫生医疗、公共服务等体制改革工作,为促进库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村土地流转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

2.2 劣势(W)分析

三峡库区山多河流多,加上山高坡陡,交通不畅,农村与外界缺少信息流通,农业发展仍受到库区农民传统思想观念和耕作方式的制约。从经营规模来看,库区农业的规模普遍较小,主要以一家一户为单元进行“小而全”的生产经营,生产组织结构松散;从耕作方式来看,主要依靠手工工具及人力和畜力进行生产[5]。库区农业产业化水平还相对较低,主要表现在农业龙头企业单体规模和群体规模都不够大,农业产业层次低,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库区市场体系及农业产品质量、安全、卫生体系建设不健全,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等方面。库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农田、畜禽圈舍、鱼塘等建设落后,农产品交易、仓储、物流、信息等基础建设不配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同时,库区人地矛盾突出,农业生态环境脆弱,资源开发不合理,一些地方农村面源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资源环境约束压力较大。库区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人才缺乏,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较弱,与现代农业对科技的需求不相适应。库区农业结构矛盾凸显,一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主导产业地位不够突出;二是农村劳动力结构矛盾加剧,农村劳动力的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同时并存的特征逐步显现。而且库区扶贫的任务重,15个库区区县中,有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9个,库区移民安稳致富任务重,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农村移民实际生产安置人口累计48.37万人,其中县内农业安置20.29万人,占农村移民实际生产安置总人口的41.95%,使得本来因三峡工程建设而导致资源环境承载容量不断缩小的库区面临着严重的农业发展负荷,增加了促进库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难度。

2.3 机遇(O)分析

近年来,中央和重庆市委、市政府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扶持力度,逐步形成了包含以“四取消”、“四补贴”为主要内容的直接惠农政策,对粮食主产县和财政困难区县实行奖励补助的激励政策,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的调控政策,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政策,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促进政策等符合农业农村实际、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涵盖“三农”各个方面的政策体系,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2007年6月,重庆市被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之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重庆市着力在改革、发展及制度建设上探索创新,大力促进城市资源、工商资本下乡进村,为库区现代农业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三峡工程的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三峡库区成了全国瞩目的发展热点,为库区农业发展注入了大量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给予了特殊的灵活机制,使库区现代农业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

2.4 风险(T)分析

相比其他产业,农业是弱质产业,至今还没能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命运。三峡库区地势起伏较大,生产条件恶劣,各种自然灾害频发。早春的倒春寒、夏季的高温伏旱、秋季的寡日照和连阴雨发生频率均在80%左右,尤其是干旱、洪涝和地质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最大,损失最重,对农业和生态环境有很大的破坏作用,给农业带来较大的损失。土地、劳动力是农业发展的两大核心要素[6]。在三峡工程建设胁迫下,库区耕地资源大量流失,且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还将不可避免地占用大量耕地资源,使库区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土地资源将越来越少;由于农业效益比较低下,农村年轻劳动力普遍外出务工,使得农村劳动力主体逐渐以老人和妇女为主,农村劳动力素质逐渐降低,对农业健康发展很不利。同时,农业生产、农产品贸易有特殊性和相对较长的周期性,以及小农经营的天然局限性,使得库区农业产业面临着市场波动风险的冲击。

3 重庆三峡库区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径

3.1 培育现代农业优势特色产业

重庆三峡库区具有独特的地理特征、气候特点和生态资源。库区优势特色产业的选择,应在考虑现有产业基础条件和自然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分析库区资源环境的约束条件,同时,确保选择的产业本身必须有利于拓展现代农业的功能价值,能够与域内人文自然景观、资源现状相耦合,产生协同效应。根据库区资源环境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库区应大力培育柑橘、蔬菜、生态渔业、畜牧业、茶叶、中药材和蚕桑等七大优势特色产业[7]。

重庆三峡库区是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柑橘优势区域,应始终坚持新建与改造并重、鲜销与加工并重、生产与市场并重、农户与业主并重、防疫与发展并重的发展模式,尽快形成健全的柑橘产业体系,力争把库区建成全国最大的橙汁加工基地、最大的晚熟柑橘基地、最大的种苗生产集散基地和最大的柑橘休闲旅游基地。三峡库区是重庆市重要的蔬菜基地,应加快以武隆为重点的高山反季蔬菜基地,以及以涪陵、万州为重点的三峡库区榨菜标准化生产加工区的建设,加快石柱加工型辣椒的发展,把石柱建成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辣椒生产县,把青菜头打造成为重庆蔬菜“第一品牌”。三峡库区具有丰富和宝贵的淡水资源,应加快库区水产良种场、增殖保护基地和水产苗种基地的建设,加强库区渔政执法管理体系、渔业资源环境监测中心、渔港、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鱼病防治网络、水产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使三峡库区形成鱼类组成结构合理、鱼类资源储量丰富、捕捞生产科学有序的天然生态场,成为全市最大、全国有名的有机水产品生产基地;库区内较为丰富的草场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畜牧业的基础条件,应加快建设完善库区畜禽良繁体系、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及技术支撑等配套服务体系,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发展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基地,构建完善的库区畜牧业产业链;库区是我国的茶树原产地中心之一,应加快建设生态、有机茶生产基地,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及推广体系,茶叶生产、制作清洁化、机械化工程,品牌和龙头企业培育配套体系,科技支撑工程和茶叶市场体系,以及发展茶叶深加工延伸茶叶产业链,将三峡库区建成闻名全国的“无公害茶叶”、“有机茶叶”产区;重庆三峡库区中药材生产历史悠久,应结合库区区域特色和自然资源特点,突出特色、合理布局,重点打造长江流域、乌江流域中药材优势产业带;库区还是重庆市重点蚕区,应按照区域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要求,调整区域布局,优化蚕桑产业结构,以蚕桑种植大户为重点,以蚕茧加工企业为龙头,加快发展缫丝、织绸等产业,积极推进桑椹、桑叶系列产品精深加工,打造高效生态蚕桑产业集群。

3.2 夯实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重庆三峡库区地处秦巴山脉、武陵山脉和渝东岭谷地区,是一个生态脆弱区,人口密度大,地质地貌复杂,自然资源与土地条件差,人均耕地少。尤其在三峡工程建设胁迫下,分布在沟谷地区的优质耕地被大量淹没,致使库区耕地数量进一步下降,人地矛盾更加尖锐。为促进库区移民安稳致富、构建和谐库区,迫切需要加强库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库区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为库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是不断加强库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库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库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大病险水库排险加固力度。二是加强改善耕地质量,包括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加快农村宅基地复垦,大力推进库区农村土地整治;全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强库区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统筹做好建设占用优质耕地耕作层剥离和再利用,积极推进库区培肥沃土工程;加强实施以生态综合治理为主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加快库区中低产田改造。

农业装备是农业生产中最具活力的要素,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工具,是农业产业化的支撑,库区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农业装备建设。按照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的要求,结合库区山地丘陵农业实际,引进、开发、生产多功能、经济型中小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进展,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夯实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农田基础条件,重点解决库区耕作地块规模小、形状不规则、坡度大、通行道路缺乏等农机作业、通行条件,把改善农业机械作业环境和作业条件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项目的重点,尽快突破丘陵山地复杂地形地貌的制约。加快区域适宜性的农业装备科研基地建设,积极研发农业生产中关键农机化技术和装备,推进适合山岭重丘的农机新产品和农业工程新技术的开发进程,突破丘陵山区农业装备科研瓶颈。

三峡库区是中国生态环境最为敏感和脆弱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频繁。加强库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实现库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大力推进库区长江防护林、小流域水土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农业生态工程、库岸带生态屏障建设、消落区治理、防治噪音等“蓝天绿水青山工程”,提高库区森林覆盖率,加强库区水土流失治理。加大库区农业污染综合治理,包括加强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完善畜禽养殖污染集中治理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积极推广化肥、农药合理使用技术,鼓励低毒生物农药的生产与推广使用,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进建设库区农业资源与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开展库区土壤污染现状调查,实施土壤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工程,重点整治城区近郊重点区域的农田土壤污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在库区推广建设种植业与养殖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大力推广“猪-沼-果”生态模式、稻田生态养殖、庭院生态观光休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等生态农业技术与模式,加快库区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按照“一池三改”标准和要求,突出库区移民户和贫困户重点,大力推进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

3.3 加强现代农业基础体系建设

近年来,三峡库区农业产业化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农业产业组织体系的建设发展与农业产业化进程要求仍有一定的距离。三峡库区应积极探索创新产业化新型组织形式,大力推广和发展企业、专业协会和合作组织、农户相互参股,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相互促进的投资模式;鼓励加工、仓储、运输、商贸、信息技术、科研服务行业多方面的投资农业,与各类农业组织、农户共建利益共同体;积极探索和发展“公司+农场(饲养场、专业大户)+农场工人”、“公司+中介组织(合作社)+基地(自营基地、定点基地)+农户”等多种新型产业化组织形式[7]。库区应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重点特色产业,建设好各类优势农产品基地;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升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撑和投资保障机制;加强库区农产品品牌建设等,培育壮大一批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集群,推动库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当前库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服务效能不高,亟需加快库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进一步强化农业公共服务,加快构建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二是库区专业化服务组织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内部管理不够规范,应尽快制定信贷、税收、保险等方面优惠政策,大力支持种子种苗、植保、农机等农业专业服务组织的发展,提高农业专业化服务水平;三是应进一步强化供销服务、农村金融服务、农业保险服务、农业信息服务等其他服务体系,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效能。

库区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完善的保障体系,当前必须加快现代农业保障体系的培育。一是库区应加快培育产业经营体系,不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引导、扶持和发展专业协会、产销服务队、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运行机制和经营方式,形成纵向相通、横向相联、产加销衔接、农工贸一体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网络,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二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这是提升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所在。主要包括加快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发展,加快科研创新平台、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及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三是加快建立形成以财政投资为导向、农民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支撑、社会投资为补充的政府、集体、信贷、农户、社会投资多位一体的现代农业投入体系,保障农业发展资金需求。四是加快构建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心系“三农”、开拓进取的人才体系,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五是尽快建立起与现代农业发展相匹配的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加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力度,大力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和新型流通业态,完善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最后,加强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的建设,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包括加强库区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专门机构和人员队伍的建设与壮大、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环境治理、生态建设、农业监测预警等。

4 重庆三峡库区现代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4.1 坚持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

只有把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同步推进,才能有效地改善现代农业建设的外部环境条件,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8]。因此,三峡库区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库区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农业现代化跟上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城乡互动、资源共享、要素对进。

4.2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由于库区自然环境、资源配置、经济基础、传统观念等的多样性[9],以及库区区位条件的差异性,库区现代农业发展一方面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程度、发展基础、发展可持续性等进行库区现代农业发展类型区划分,优化库区现代农业区域发展格局,明确不同类型区现代农业发展方略,比如可将库区15个区县划分为都市型现代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主导型现代农业、规模经营型现代农业、生态特色型现代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类型区[7]。另一方面,在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发展中要避免同质化,基地建设一定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体现出差异性,合理布局,从而使特色资源发挥出更好的效益,如石柱的黄连、忠县的柑橘、涪陵的榨菜等都是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农产品[10]。

4.3 强化政策支撑

4.3.1 完善支农政策 加快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支农资金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提高支农资金中直接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直接相关的项目资金的比重,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继续实施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测土配方施肥以及粮食直补等各项补贴政策,增加补贴种类,扩大补贴资金规模和地域范围,提高补贴标准[2],完善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补贴政策。积极完善库区土地权属变更、“四荒”地使用权获取、土地使用权保护、土地使用权办理、土地使用流转等土地使用政策。加大库区金融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向国有商业银行推荐库区重点农业产业项目,落实政策性贷款。加大对库区财政税收支持力度,将三峡库区列为重庆市公共财政预算安排重点支持区域,对库区农业龙头企业实行财政返还、灾害补贴、流通补贴、成本核算、减免建筑配套费、用电等税费优惠政策。强化库区人才智力支撑、人才培训、人才引进等人才政策。

4.3.2 深化农村改革和创新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探索创新农村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制度,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拓宽大型商业金融机构的服务范围,培育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构筑现代农业发展的资本后盾。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包括积极稳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深化县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推进征地制度、粮食流通、专业合作、城乡管理和国有农场、林权水权改革等农村其他方面的改革。

4.3.3 加大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力度 坚持以“工程效益反哺移民,实现收益共享”为后期扶持的工作理念,研究并完善后期扶持的政策体系。加快库区土地整治工程的规划实施,不断改善库区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建议扩大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发展基金,延长后期扶持时间,实施三峡水电资源使用征收资源调节补偿费机制,增加地区财政收支转移补偿力度,建立起持续的移民后期扶持支撑机制[11]。

4.4 加强资金保障

一是提高财政资金的投入,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和保险服务体系,使生产经营者得到可靠的信贷和保险服务,降低生产经营中的风险。二是开拓资金来源的渠道,充分利用市场化运作机制,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现代农业,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金、外商资本等多元化的社会资金参与投资,构建起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的投入机制。三是建立起可持续的、长期的三峡库区补偿基金,并通过国家税收、财政转移支付补偿给库区,真正让库区移民“迁得出、安得稳、能致富”,确保库区社会和三峡大坝的长治久安。

4.5 强化科技支撑

面对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为主要特点的世界农业科技革命浪潮,必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动力。现阶段要以重庆市农科院、畜科院为重点,加快农业科研院所建设步伐;以农民和农业生产需求为导向,加快科研体制改革;加强现代农业关键技术的攻关研发;加强扶持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关键在推广。首先,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业科技成果服务转化能力。其次,探索创新多样化推广服务模式,不断完善 “科技指导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农技人员+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科技示范户”、科技下乡等多种推广模式,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促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普及。最后,加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通过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及其他行之有效模式,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创新基层农技推广的管理与手段。

4.6 加快人才培养

加快创新型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以重庆市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主阵地,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整体素质,优化人才专业结构,重点培育一批农业科技创新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实施人才计划,大力引进国内外人才智力,打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营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激励机制。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培训人员队伍建设。从体制改革入手,在人员编制、入学深造、职务评聘等方面制定政策,稳定农业科技推广和培训队伍中的业务骨干。坚持选贤任能原则,形成竞争机制,调动农业科技推广和培训人员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和培训人员的待遇水平,积极引导、鼓励和推动农业大专院校、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到农业生产第一线普及、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增强农业科技推广和培训队伍实力。

农民是库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要紧紧抓住农民教育这条主线,加强库区新型农民的培育。制定新型农民培育规划,全面推进新型农民培育工作[12]。加强库区培训基地建设,加大培训经费的倾斜投入,深入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加快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 赵明宇.白城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2] 詹慧龙.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32(5):1067-1074.

[3] 赵其国,周应恒,耿献辉.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路线与发展战略[J].生态环境,2008,17(5): 1721-1727.

[4] 余治国,李 东.三峡库区主体特色农业发展战略思考[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 (3):135-138.

[5] 段小梅.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 (4):88-93.

[6] 林 琳,杨国永.基于SWOT分析的漳州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5(4):30-34.

[7] 罗 荣.重庆农业谱新篇:重庆市农业资源区划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8] 蒋和平.建设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J].世界农业,2009(9):1-5.

[9] 张 放,杨京平,张士良,等.三峡库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途径和对策[J].经济地理,2003,23 (1):64-69.

[10] 黄 云,毛 苹,贺稚菲,等.三峡库区城乡统筹推进中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9(8):42-46.

现代农业研究分析范文第2篇

>> 天长市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及对策 天长市二峰灌区现状及发展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桂林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嘉兴市南湖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兴宁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潍坊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六安市裕安区江家店镇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舒城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海门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全椒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临朐县弥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一) 南京市江宁区推进城乡统筹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连云港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对策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趋势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张鸣鸣.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农业现代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农业现代化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农经网络大会”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13(12):84-88.

[3] 黄祖辉,邵峰,朋文欢.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13(1):8-14.

[4] 陈锡文.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几个主要问题[J].改革,2012(10):5-8.

[5] 谷文晓.建设我国科学农业现代化的思路和对策[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1(1):35-38.

[6] 米松华.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7] 雷玲.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评价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8] 龚大鑫.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9.

[9] 曹承忠,孙素芬,罗长寿.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2):788-790.

[10] 藏波,吕萍,杨庆媛,等.基于现代农业发展的丘陵山区农用地整治分区与发展策略:以重庆市云阳县为例[J].资源科学,2015(2):272-279.

现代农业研究分析范文第3篇

>> 论和谐林业背景下的林业建设 基于生态论的我国林业灾害和谐管理途径分析 论和谐企业的建设 和谐林业背景下的林业建设 和谐林业发展的思考 论和谐企业 论家具色彩的和谐化设计 论企业中人与人的和谐关系 论推进和谐企业的建设 基于共同体思想论私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 浅析林业资源和谐发展的途径 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 试论和谐林业 浅谈和谐林业背景下的林业建设 刍议和谐林业背景下的林业建设 论企业文化的建设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基于系统论的和谐社会分析 论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和谐审计模式 论工会在构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论和谐企业建设与廉政建设的关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 张国庆.基于和谐论的企业和谐化[EB/OL].(2016-06-15)[2016-11-02]..

[6] 邹韩.试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思想渊源[J].党史文苑,2009(10):55-56.

[7] 张国庆.减熵化理论及其应用[EB/OL].(2015-10-25)[2016-11-02]..

[8] 张国庆.生态论之“心”与“行”[EB/OL].(2015-10-07)[2016-11-02]..

[9] 席酉民,尚玉钒.和谐管理思想与当代和谐管理理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1,21(3):23-26.

[10] 刘文瑞.和谐管理理论评析[J].管理学报,2009,6(12):1566-1577.

[11] 张国庆.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业科技,2008,29(6):84-87.

[12] 张国庆.生态论与经济生态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30-31.

[13] 张国庆.复杂系统生态论方法及其应用,2013(11):192-195.

[14] 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世界林业研究,2003(6):46-50.

[15] 张国庆.发展学基本理论与我国当前农村发展问题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17):305-315.

[16] 张国庆.基于生态论的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20):148-152.

[17] 国庆.灾害管理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4-25.

[18] 张国庆.生态健康评价及生态系统管理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247-248.

[19] 张国庆.论标准化原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7.

[20]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和谐林业[J].绿色中国,2004(增刊1):80-84.

[21] 张国庆.基于系统健康管理理论的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198-199.

[22] 张国庆.系统法学与我国生态法制建设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160-161.

[23] 张国庆.基于系统关键因子分析理论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关键期分析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201-203.

[24] 张国庆.林业标准化原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25-226.

[25] 张国庆.林产品溯源系统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26.

[26] 张国庆.生态环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24-225.

[27] 张国庆.标准的分类与命名[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0.

[28] 张国庆.和谐城市融入文化、生态[J].绿色中国,2005(9):53-55.

[29] 张国庆.论天柱山旅游业的发展[J].今日中国论坛,2005(增刊1):110-113.

[30] 张国庆.分类经营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2002(1):31.

[31] 张国庆.现代和谐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N].中国绿色时报,2008-05-20(004).

[32] 张国庆.信诉互补:当下中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关键[EB/OL].(2015-07-31)[2016-11-02]..

[33] 张国庆.保障劳动公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EB/OL].(2015-05-26)[2016-11-02]..

现代农业研究分析范文第4篇

一、文献综述

现代农业的突出特点是农业生产全程高度现代化,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率的农业发展模式,它的发展不仅需要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还需要良好的生产条件和环境与之相适应,不仅需要“人”的投入,更需要“钱”的投入。在“钱”的投入上,根据美国经济学家梅耶提出的“金融啄序”理论,筹资的顺序应该是:先内源融资,后外源融资;外源融资中先间接融资,后直接融资;直接融资中先债券融资,后股票融资。内源融资是指使用生产经营主体的内部盈余进行筹资活动,外源融资是指向生产经营主体之外的人、企业或组织筹集资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量的青壮劳动力离开土地去城里打工,土地越来越多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以规模化经营、农业机械化为特点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农业经营主体需要更多的资本金去承包土地、购买农机具、化肥、农药等农用生产资料,农业部门对资本的需求量迅速上升,在自身内源融资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农业信贷资金则成为外源融资的主要渠道。

关于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性,国内外专家学者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林毅夫等依照传统经济学逻辑观点,提出金融内生于经济发展的战略,认为农村金融的目的是合理有效地调动“三农”的经济资源和经济剩余[1]。King等指出发展中国家政府的农业信贷投入低效率特点对农业增长产生制约作用[2]。针对我国农业发展与农村金融的关系,温涛等提出了改革开放前农村金融的前提是服从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向工业和城市输送经济资源与经济剩余[3]。所以,我国的农村金融变迁是在政府强制力的作用下实现的,并非是从农村经济发展本身内生的。因此,冉光和认为以政府为强制力主导的制度变迁极有可能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抑制作用,农村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失调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4]。谢琼等认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目标存在失衡,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和金融功能方面[5]。关于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关系,张敬石等认为农村金融效率对缓解农村收入差距有促进作用,而农村金融规模作为不利因素影响着农村收入差距的缩小[6]。管福泉等利用浙江省11个地区1997-2007年的统计数据,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城乡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城市金融发展总体来说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有限的促进作用,其中城市存款与农村经济增长存在反向关系,城市贷款对农村经济增长存在促进作用[7]。丁志国等通过实证分析,提出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有助于农村经济发展,我国农村信贷结构失调和投资产出效率的“瓶颈”,限制了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8]。

在这种情形下,要发展农业生产力,就必须更新这些阻碍生产力进步的机制。但是,更新人的理念需要人力资本,更新陈旧的农业生产设施需要物质资本,更新生产技术需要技术成本,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内源融资难以满足的情况下,作为外源融资的金融信贷资金自然而然地与农业生产结合在一起。所以,Johnson 等认为,发展中国家通过引入新的农业技术,如化肥、种子、机械以及现代灌溉设施等来提高农业产出,但是农业技术是资金密集型的,将会提高信贷需求[9]。信贷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是巨大的,Siddiqi 等提出信用是主要的工具,可以帮助农民获得营运资金、固定资金和消费物品[10]。Saboor等得出相似的结论,即信贷在提高农业生产力方面扮演主要角色,信贷的及时获取可以帮助农民购买所需的投入品和农业机械,进行农业生产活动[11]。信贷还用来救济贫困、购置种子、化肥、牲畜和工具等[12],同时,信贷可得性增加了可以提高产量的生产技术的采纳程度,政府也可使用信贷程序来提高农业产出[13]。信贷技术的使用提高了信贷需求,提高了小农户的农业生产力[11]。信贷机构、化肥、种子、灌溉对农业生产力的影响是显著的[1419],而用来提高农业产出的农业技术的应用也提高了农民的金融需求[20]。

以上诸多国内外研究成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均为现代农业与农村金融政策研究奠定了基础,为开拓研究思路、丰富研究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但在一些问题上还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如缺乏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性研究,以往的研究中对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指标、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情况与金融服务相关性研究较多,而针对农业发展,尤其是结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来分析其与农业信贷关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上述问题为主要切入点,系统分析农业信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性。

二、现代农业总体指标与农业信贷的关系

(一)指标及数据的选取

现代农业的指标评价是分析现代农业与农业信贷关系的首要步骤。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对现代农业作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尽管各种研究由于其研究目标和重点有所不同,所的结论也有所差异,但在对现代农业的本质特点描述上形成了共识,即现代农业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所进行的现代产业,具有多功能、可持续、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等特点。从评价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角度而言,其指标设置必须在充分反映现代农业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既要考虑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也要考虑其产出结果;既要考虑现代农业的要素投入,也要考虑其产出效率;既要考虑现代农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效果,也要考虑其社会和生态效益。为了准确分析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信贷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选取了1978―2012年的农业贷款水平、农村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水平、粮食产量水平、农业机械总动力水平、农田灌溉面积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土地生产率水平、财政支农水平、森林覆盖率水平等9个指标,其中农业贷款量代表农业信贷水平,作为投入指标以反映信贷资金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粮食产量水平等8个指标加权后形成农业发展指标作为产出指标,权重根据专家打分法加以确定。9个指标中凡涉及价值量的指标均使用居民消费指数进行了折算,各年度各指标发展水平均以1978指标数值为基点进行了指数折算。指标及说明见表1。

(二)现代农业与农业信贷关系的基本判别

本研究首先对我国现代农业和农业信贷发展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描述和统计分析(见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从1978年到2012年有了一定的提高,从发展速度看,1978-2002年发展较为缓慢,2003-2012年稍快一些;农业信贷水平从1978年到2012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发展速度看,1978-1999年发展较为缓慢,2000-2012年直线上升。从二者的发展态势看,现代农业的发展落后于农业信贷的发展。

(三)ADF检验

本研究采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作为因变量、农业信贷水平作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即:y=a+bx,其中y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x为农业信贷水平,a为常数项。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为避免伪回归现象的出现,需对数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本研究采用ADF检验法(单位根检验)对现代农业水平序列和农业信贷水平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根据检验结果,信贷农业数列(y)经过二次差分后,检验t统计量为-8.36,小于显著性水平为1%的临界值,可在99%的置信度下拒绝原假设,不存在单位根。农业信贷数列(x)经过一次差分后,检验t统计量为-3.93,小于限制性水平为1%的临界值,可在99%的置信度下拒绝原假设,不存在单位根。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

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是用于考察一个序列是否是另一个序列产生的原因,原假设为序列x不是序列y产生的原因。选取显著性水平为0.1, 当P>0.1时,表示接受原假设,即序列x不是序列y产生的原因; 反之,当P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在1%显著水平上拒绝原假设,x与y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x是y的因,即农业信贷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因,这种因果关系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信贷发展对现代农业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支持作用。

但是反过来,y不是x的因,即现代农业发展不是农业信贷发展的因,究其原因可能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日益提高,手中的存款也相应增加,但农民的存款没有就地转化为农业贷款,而是通过金融机构流向其他行业。而本研究使用的信贷指标是贷款量,所以现代农业发展的信贷效果不明显。因此也能看出,消除农业存款的“漏出”现象,防止资金外流,形成农业领域内部资金存贷款的良性循环,应成为解决农业信贷资金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

(五)回归分析结果

两个数列经过了平稳性检验和因果分析后,得到如下回归结果(见表4)。

根据回归结果,自变量x的收尾概率小于显著性水平0.01,可以判断在99%的置信度下拒绝原假设,说明农业信贷水平x对农业发展水平y影响显著。

根据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回归方程为:y=1.374 14+0.067 245x,即农业信贷水平每增长1个百分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可增长0.067个百分点。

三、现代农业分项指标与农业信贷的关系

(一)指标的选择

如前文所述,选取1978-2012年的农业贷款水平、农村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水平、粮食产量水平、农业机械总动力水平、农田灌溉面积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财政支农水平、土地生产率水平、森林覆盖率水平 9个指标作为变量进行分析,其中农业贷款作为农业信贷水平指标,是自变量,以x表示;其余8个指标作为农业分项指标,是因变量,分别以income、grain、machine、irrigate、finance、labour、land和forest表示。

(二)ADF检验

通过ADF单位根检验对农业8个分项指标进行平稳性分析,得出:农村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水平、粮食产量水平为经过一阶差分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平稳,农田灌溉面积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为经过二阶差分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平稳。农业机械总动力水平、土地生产率水平、财政支农水平、森林覆盖率水平为经过二阶差分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平稳(见表5)。

(三)格兰杰因果分析

通过对农业信贷与上述8个农业分项指标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得出如下检验结果(见表6)。

格兰杰因果分析结果显示,农业信贷-土地生产率水平呈双向因果关系,即农业信贷与土地生产率水平互为原因,相互影响,农业信贷加大了土地的投入,使土地产出增加;规模化生产的发展,土地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必然增加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农业信贷-农业灌溉水平、农业信贷-森林覆盖率呈双向非因果关系,即农业信贷与农业灌溉水平、森林覆盖率之间无因果关系,二者无互补影响,因为近些年来农田基础水利设施建设改造、植树造林等国家直接投资进行建设,很少使用信贷资金进行相关建设,资金投入量相对较少,农田基础水利设施建设改造以及植树造林面积等发展缓慢,年度变化不太大。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农业信贷、粮食产量-农业信贷、农机总动力-农业信贷、财政支农水平-农业信贷、劳动生产率-农业信贷五组变量之间存在单项因果关系,农业信贷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粮食产量、财政支农水平、劳动生产率的因,说明随着农村信贷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增加,规模化水平带来了规模化收益,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粮食产量、财政支农水平、劳动生产率也随之提高。农业信贷-农业机械发展水平单向逆因果关系,即农机发展水平是农业信贷的因,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必需的条件,购置大型农业机械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在自有资金不足时信贷资金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四)回归分析

根据农业的8个分项指标与农业信贷的关系展开分析,具体分析结果见表6。

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程度大体可分为三类:最高为财政投入,回归系数高达0.2;第二类为家庭人均收入、农业机械、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回归系数大体为0.06~0.1之间;第三类为粮食产量、有效灌溉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回归系数低于0.02以下。

对财政支持水平回归系数0.200 317最大,农业信贷每提高1%,财政支持水平可提高0.2%,此种现象说明信贷水平的提高对金融机构来讲可得到更多的财政贴息和补助,对农民来讲也可得到更多的农业直补,财政资金的投入也具有较强的逐利性,农业经营主体或项目获得金融贷款越多,财政支持也愿意跟进,最终导致金融信贷带动了财政支农。

对农村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回归系数也是比较高,均得到0.09个百分点,说明农业信贷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可提高0.09个以上的百分点;对农机发展水平、土地生产率水平的回归系数均在0.07以上,农业信贷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农机发展水平提高0.07个百分点。这一结果说明,金融贷款不仅促进了农业要素投入(资金、机械)的增加,另一方面也验证了金融贷款对农业生产率的提升也产生了明显的作用。信贷对农业机械作用明显,说明尽管国家对农机购买采取了财政补贴的政策,但信贷仍然对其快速增加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森林覆盖率回归系数0.008 297最小,说明农业信贷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水平提高0.008个百分点;粮食产量水平的回归系数也是比较低的,只有0.006 169,说明农业信贷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粮食产量水平只提高0.006个百分点;对农业灌溉水平的回归系数为0.012 158,农业信贷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农业灌溉水平只能提高0.01个百分点。这三个回归系数很小说明农业信贷对这三方面的建设投资力度不够。探其原因,这三个指标分别代表国家的生态环境建设、粮食生产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其共同特点是建设周期长、投资大、见效慢、收益低,但社会效益巨大,金融机构的趋利行为不愿意将有限的资金投放到这些领域,因此国家政策性金融应更多地向这些领域倾斜,加大信贷服务力度,同时加大对商业性金融机构投资上述领域的奖励及补贴力度,提高其投资公益性行业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农业总体指标与农业信贷回归分析中的农业信贷系数偏低主要是由于森林覆盖率、粮食产量水平以及农田灌溉水平的信贷系数过低造成的。要想进一步提升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国家需下大力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大国家政策对商业银行的诱导,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基础性、公益性事业的支持。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农业信贷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因,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的影响显著。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显示,农业信贷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因,这种因果关系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农业信贷水平每增长1个百分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可增长0.067个百分点

2.农业资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其边际效益较大于其他生产要素。从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分项指标来看,信贷资金对人均家庭农业收入、粮食产量、财政支农水平、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影响,但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分项指标中财政支农水平回归系数最大,农业信贷每提高一个百分点,财政支农水平可提高0.2个百分点,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作用为0.02个百分点,约占0.067个百分点的30%,远远大于其他分项指标的贡献。

3.现代农业的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农业信贷的发展速度。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一项综合工程,它的发展水平是由粮食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机械化水平、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可持续发展水平等多项指标加权而得,现代农业的的发展受到诸多方面的制约与影响,有的指标由于基数大、年度变化很小,如森林覆盖率等,使得现代农业发展速度偏慢;而农业信贷在测度时只是使用了信贷量一个指标,信贷量在近几年的年均递增速度较快,使得农业信贷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现代农业发展速度,根据回归分析,农业信贷水平的发展速度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14.9倍。要充分提升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的促进作用,就必须进一步加快农业信贷支农力度。

(二)政策建议

1.应重视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作用,加大农业信贷力度。实证分析表明,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存在显著影响,并存在因果关系,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起促进作用,加强农业信贷业务,必将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登上新台阶。对于现代农业的分项指标中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水平、粮食产量、财政支农水平、劳动生产率等对农业信贷反应敏感的指标,可更多地采用金融信贷手段加以推进;而农田水利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改善对农业信贷反应不敏感,这些方面需要资金较多,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多渠道投入资金。在加强信贷业务的同时,还要注重其他方面的投入,如政策支持、科技投入等。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与贷款知识的培训,提高农业生产大户的综合素质,可进一步克服农业生产大户贷款方面的局限性,在申贷过程中少走弯路,更多地得到贷款机会和贷款量。

2.强化政府在信贷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全方位农业产业信贷服务模式。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小,风险大、盈利率低,使得银行的趋利性特点与之相矛盾。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往往将上市公司、国有大中型企业、高盈利产业等列为首选的信贷支持对象,而对于农业产业则是次之对待,使得很多农村中的农业生产主体得不到贷款或得到的贷款很少,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鉴于这种状况,政府应该着眼于构建由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相结合的多元化农业融资体系,形成合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在中央层面专门设立具有行政指导职能的 “农业产业金融服务管理中心”。该中心对全国的农业信贷支持进行整体规划与布局,包括总体信贷规模、重点发展区域、各家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发展的任务分工等,真正将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作为人人必做的公益性事业、作为金融部门业绩考核的指标之一。

现代农业研究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价值链延伸

中图分类号:F320;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一、引言

我国十三五规划指出,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要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因此,对石家庄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及价值链延伸分析,可以有效地解决石家庄农业产业发展问题,促进石家庄农业可持续的创新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发展价值链中的利益最大化。

二、石家庄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石家庄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石家庄市以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契机,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强化五大产业建设,扶持重点龙头企业,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持较快发展。2016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359.2亿元,较同期增加39亿元,同比增长12.2%。到2017年,每个县(市)、区着力打造1-2个规模万亩以上,投资亿元以上的生态富民园区,构建“山绿、果丰、农民富”的西部生态发展格局,到2020年,东部“六次产业”集群发展,成为环京津重要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西部生态农业产业形成规模,成为京津和周边地区生态休闲旅游聚集地。

(二)石家庄农业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多年来,石家庄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长足M步,具备了向更高水平发展的良好基础。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农业产业化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第一,农业资源和环境约束增强。土地资源趋紧,环境污染严重,极大地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多流向城市,留守人员以老、弱、妇、幼为主,平均素质不高。同时,由于劳动力缺乏,也造成人工费用增加。第三,龙头企业规模小,生产效率不高,科技创新能力欠缺,辐射带动作用偏弱,还有待进一步做大做强。第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不足,产业单一,产业发展质量不高,大部分农产品处于产业链条低端。农产品品牌效应尚未形成,农产品附加值偏低,产业发展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三、石家庄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一)规划思想与指导原则

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立足生态优势、文化优势、产业优势,紧紧围绕“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特色发展”的主线,全面实施“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即以美丽农业为主体,以品质农业、循环农业为两翼。

把创新作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不断将新的发展理念、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经营主体引入农业,不断推进金融创新、文化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不断激发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活力,持续释放产业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

(二)优化农业产业体系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优化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使石家庄成为全省乃至全面的现代农业化示范地区。

第一,重点发展主导产业,突出地区特色。持续加大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大力培育休闲农业,积极打造产业新兴增长极。加快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并结合石家庄地区禀赋与实际,持续巩固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第二,突出休闲农业的统领作用。以第三产业发展现代农业的思维为统领,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把休闲的理念贯穿到石家庄现代农业建设的始终,实现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双链提升”。第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提升产品品质;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市场影响力与知名度。第四,打通农业流通环节。加快石家庄批发市场、直销点、代购点以及电商平台的建设,与物流园区形成实时联动的市场体系。

四、石家庄农业产业价值链延伸分析

根据授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可以将其应用于农业产业价值链中,农业产业价值链上游至下游依次是由农业产品种植、农产品加工生产、农产品储运、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售后服务五个环节组成。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一个环节经营观看的好坏,会影响其他环节的成本和效益。一般来说,上游环节经济活动的中心是创造产品价值,与农产品技术特性紧密相关;下游环节的中心是创造顾客价值,失败优劣主要取决于顾客服务。

第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园区,高标准建设一批休闲园、观光园、采摘园、示范园、文化园、创意园,大力开发现代农业的多种功能。第二,大力培育加工龙头,鼓励龙头企业开展资源整合,通过组建集团企业或企业联盟的形式,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第三,构建供应商、分销商和最终顾客的流通网络。第四,大力实施“互联网+”工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信息化进程。第五,发展乡村旅游,培养现代农业美丽文化。

参考文献:

[1]牛若峰,夏英.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

[2]魏玲丽.基于价值链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培育战略[J].农村经济,2011(2):47-49.

[3]王凯,韩纪琴.农业产业链管理的初探[J].中国农村经济,2002(5).

[4]李世新.产业融合:农业产业化的新路径[J].甘肃农业,2006(2):42-43.

[5]养菊.中国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2010:31.

作者简介:马世猛(1982-),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石家庄学院,毕业于河北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