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学专业建设规划

经济学专业建设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学专业建设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学专业建设规划

经济学专业建设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建设;规划;原则

在区域城市化规划中,新型城镇的建设规划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这是因为新型城镇是农村人口转移、集中的主要空间。同区域中心城市相比,新型城镇原有基础较差,城镇建设部门比较薄弱;新增加的人口主要来自农村,数量是原有居民的数倍,基本属新建的城镇。特别是在规划区域的新型城镇建设时,首先面临着建多少个新型城镇以及新型城镇的选址定位问题。因此,新型城镇的建设规划不是一个纯技术性的功能分区和基础、公用设施的布局问题。我们认为,为了搞好新型城镇的建设规划,要在规划中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1. “先规划、后建设”原则

城镇建设规划是人们对镇区范围内功能分区、设施布局、建设规格和标准的以合理性为取向的全局性的续密安排,规划的目的就是要避免因自发、无序甚至是自私的建设行为而造成损失,因此必须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旦地面建筑建成了,再要改变就绝非像在白纸上画画,错了擦掉重来那样容易。坚持 “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要求一且确立了新型城镇的选择定位后,要立即冻结规划区内新建项目的开工,同时抓紧制订建设规划和相关政策,在建设规划和相关政策制订出来以前一律不得上马建设。

2. “数乡一镇”原则

2.1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国家建设部的组织指导下,我国一些地区开展了新型小城镇的建设试点工作。应当说,试点的指导思想是好的,要通过小城镇的建设,改变乡镇工业遍地开花的局面,促进农村乡镇企业的相对集中。但是试点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只要求在现行乡镇行政区划范围内,本乡的乡镇企业向乡镇集中,这就必然形成 “一乡一镇”的格局。我们认为这是不科学的。我们的看法是,在四五个乡的范围内建设一个新型城镇,引导几个乡的非农产业和人口向这个新型城镇集中。简言之,我们主张“数乡一镇”,避免“一乡一镇”。理由有:

(1)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城镇至少集中到5万人时,才能在建设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和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商业、服务业等社会事业和第三产业时,真正节省资源和投资成本,获取规模效益和集中效益。目前我国各乡级单位人口平均不足3万人,在规划期内达到人口峰值时也不足4万人。如果一乡建一镇,扣除留在农村的人口和进入区域中心城市、县城城市的人口,一个镇将只有2万人,集中度不够,规模偏小而不经济。

(2)一县范围内的各乡镇的地理、交通条件不是同等优越的,乡镇与乡镇之间有时差距很大,而地理、交通条件对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不可低估。这就是说,并不是每一个乡镇都适合发展成新型城镇。

(3)一县范围内各乡级单位的经济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各乡镇的基础设施水平差距也很大,乡乡建镇成本过高。

2.2 因此,依托那些综合条件较好的少数几个镇,建成数乡范围内的中心城镇(新型城镇),将更有利于新型城镇的自身发展,更有利于节省城市化的成本,加快农村城市化的步伐。“数乡一镇”地进行规划,必然要求打破现行乡村区划界限。20世纪80年代初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时候,由于没有及时打破乡村区划界限,已经导致乡镇工业 “村村点火、遍地开花”,产生了我们在前面已经分析了的一系列弊端。今天,当城市化要求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集中配置非农产业和人口时,如果我们仍然在农业社会的乡村区划范围内搞“乡乡建镇”,则将重复以往的失误,造成更大的浪费。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按 “数乡一镇”的原则选择重点建设的新型城镇,将是区域城市化规划成败的关键。当然,在按“数乡一镇”的原则规划建设新型城镇时,不能搞行政性的平调。应当制订相应的政策,体现、保护各社区集体的利益。同时也应当从实际出发,不能简单地一刀切,在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在那些地理、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大的地方,在乡人口规模较大的地方,也可以多建些新型城镇。但是,作为宏观调控的一个思路,应当在可能的情况下,提倡 “数乡一镇”

3. 节约土地原则

新型城镇的规划过程,同时也是把节约土地的方针落实的过程。不仅在规划城镇用地时要严格按照每平方公里容纳I万人的国家标准,坚持城镇规划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同时划定的做法,而且要在规划和建设中严禁建造一家一户、独门独院的别墅式住宅。城镇居民住宅应当是公寓式的楼房。要合理规定新型城镇居民的住房标准,可以比原有城市人均居住水平高一些,并考虑到现代社会城镇居民居住需要,但一定要适度。由于城镇建设是一个几十年时间的过程,应当实行分阶段滚动开发,建一片、成一片,杜绝大片土地不建成闲置不用的现象,尽最大努力保护土地。因此,在制订城镇建设规划时,不仅要制订完整的远景规划,而且要制订分阶段滚动开发规划。

4. “长期有效”原则

(1)在新型城镇建设初期、会因进镇企业和人口少而缺乏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建设资金,极易导致降低规划标准的短期行为。起步阶段资金困难是一个现实的矛盾,可以采用包括土地批租在内的多种办法筹集建设资金。确实经过努力而筹集不到足够的资金,也应当坚持“长期有效”的规划原则,按照今后几十年内的需要高标准规划,低标准起步。例如,骨干道路的宽度要留足,但起步阶段可先造等级较低的路面,以后经济发展了,改造起来较容易。关于新型城镇建设资金的筹集机制,在规划阶段,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一定不要埋了若干年后

大动筋骨、重修改建的病根。

(2)这里还有新型城镇在农业产业化中的地位和功能。综合国内农业经济学界的研究成果,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具有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特征,形成以市场为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这样一个农业产业化体系中,新型城镇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功能。新型城镇是数乡范围内的中心,可以方便地联系广大腹地农村和专业农户;新型城镇有着比腹地农村优越得多的对外通讯、交通条件和较完备的基础设施条件,又可以方便地联系外部城市的广阔市场,因而特别适合各种为农业服务的企业和组织的集中。以新型城镇为依托,集中农产品的流通企业,精加工、深加工企业,农用物资供销企业和农业科学技术服务组织,就使新型城镇成为数乡范围内的农产品集散中心、农产品加工中心、农用物资供应中心和农业科学技术服务中心,把专业农户同外部市场连接起来。因此,在农业产业化体系中,新型城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导、组织和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新型城镇的地理区位优势和中心功能,不仅能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而且也必将使新型城镇自身充满经济活力,为转入新型城镇的人口增加大量就业机会。

(3)我国农村许多地区已经对农村城市化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从操作的层面看,我国农村城市化必须解决好3个问题,即农业的规模经营;非农产业和人口的迁移;以农民自己的力量为主建设新型城镇。这些操作性的问题解决不好,农村城市化的后果不可避免将是消极的、有害的。令人鼓舞的是,在近几年的改革中,我国许多地区已经对解决上述问题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从而增强了人们推进农村城市化的信心。

参考文献

经济学专业建设规划范文第2篇

论文摘 要:开展学科建设既是社会发展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要求,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对河北省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所作的调研表明:加强学科建设必须科学制订学科建设规划,凝练学科方向,加强学科基地和学科队伍建设,健全学科管理机制。  

截止2010年底,河北省共有92所高校,其中34所本科院校。占河北省高校总数16%和本科院校总数44%的新建本科院校,如何搞好学科建设并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形成自身特色与品牌,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河北省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现状 

为探索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规律,促进新建本科院校更好更快的发展,河北金融学院成立了“河北省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研究”课题组。在近一年的时间内,课题组运用文献资料法、网络调研与实地考查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先后认真考察、调研了河北省15所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情况,调研对象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 

通过与老牌本科院校比较分析,课题组发现,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科基地、学科队伍、学科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着基础薄弱的劣势,同时也具有地域特色明显等发展优势。 

1.学科专业结构为多科型 

调研发现,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定位于多科性本科院校。如河北金融学院确立了以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为主体,经、管、文、法、理、工各学科交融互补,金融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华北科技学院确立了以工为主,以安全科技为特色,学科专业涵盖工、理、文、法、经济、管理、教育等七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现代大学的办学定位。 

2.专业设置本、专并存 

10所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均处于本、专并存的状态,大部分院校专科专业居多,且与升本的先后关联不大。据统计,约70%的院校还存在本、专倒挂现象,其中本、专比例最高达1∶2;只有3所院校本、专持平,约占新建本科院校的30%。由此可见,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还处于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转型的过渡时期,本、专倒挂现象比较严重,本科专业建设亟待加强。 

3.学科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本文所指学科基地,主要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基地等,承担开展科学研究、科技攻关、人才培养、技术开发、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等工作。调研发现,新建本科院校大都建有实验室及研究中心(所),但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基地等明显不足。实验室建设多服务于单科性教学,缺乏综合利用和推进学科发展的前瞻性规划,教研室、实验室、课题组各自为战。 

4.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11所新建本科院校中,10所院校高学历教师、高职称教师的比例已达标或略高出标准,约占总数的90%,只有1所院校高学历教师低于标准。从实践看,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多是从专科升本而来的,不少学科的教师在学术、学历、职称和年龄上形不成梯队,结构上缺乏层次性,尤其是学术造诣深、科研水平高、管理协调能力强、有一定影响的领军人物、学术(学科)带头人比较匮乏,学科梯队建设任重道远。 

5学科建设的职能部门设置不一 

课题组调研发现,新建本科院校负责学科建设的职能部门设置不一,多在科研处、教务处,只有少数院校建立了专门的校级学科建设领导机构。从实践看,由于学科建设的职能部门不一,缺少校一级的学科建设管理机构,导致学科建设管理工作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学科建设机制有待完善。 

二、河北省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策略选择 

1.依据学校办学定位,科学制订学科建设规划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的重任。因此,在升本初期就必须依据学校办学定位,抓好学科建设规划。 

河北金融学院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本初期,学校依据河北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立了“立足河北、面向全国、依托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为了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该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上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新,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确立了以“经济学、管理学两大学科为主体,以文、法、理、工学科为支撑”的学科专业体系,同时明确了“主体学科要做大做强,支撑学科(即文、法、理、工学科)要做出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并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制订了“河北金融学院十二五学科发展规划”。 

2.突出特色学科建设,凝练学科方向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分布在省会城市以外的地级城市,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既是学校进行学科建设的文化氛围,也是特色学科建设的重要资源和着眼点、切入点。如邯郸学院结合邯郸的文化底蕴,在赵文化研究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邯郸学院的“专门史”被确定为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邯郸学院还与有关部门合作,成立了邯郸植物研究所、邯郸应用化工研究所、邯郸旅游培训基地,争取多方对学科建设的支持,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确立与凝练学科方向是体现学科建设内涵的关键表征。河北金融学院在确定学科重点建设方向时,认真分析学校原有的研究基础、实力和优势,综合考量学科的潜在优势和有特色的研究领域,全面考虑实现学科建设的师资状况、技术设施、研究基础以及资金投入等必要的基本条件,确定了金融学、会计学这两个重点建设的学科和主攻方向,以充分展示学校的办学实力,形成为金融行业培养应用性本科人才的学科优势与特色。 

3.以实验教学基地、研究基地为依托,加强学科基地建设 

学科基地是人才培养、科技经济服务和教育文化服务的主要场所,是学科建设的依托,是学科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平台,它可以为学科发展提供良好的实验、研究环境和条件。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针对学科基础薄弱的现状,加大投资力度,相对集中地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各种实验室。实验室建设不仅要从专业教学、人才培养出发,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保证实验开出率,而且还要从学科建设需要出发,建设与重点学科、重大科研课题相配套的高水平的实验室,满足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和开发性实验的需要。 

河北金融学院在学科基地建设中,新增投资4000多万元加强省部共建实验室建设,其中,“金融业务与风险监控教学中心”、“市场环境与企业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分别于2008、2010年被确定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9年,河北省第一个省级文科重点实验室——河北省科技金融重点实验室、河北省金融研究基地已落户河北金融学院,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支撑平台。同时,学校还利用金融研究所、《金融教学与研究》学术期刊和图书信息中心等,加强科研数据库建设工作,为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外引内培,加强学科队伍建设 

在学科队伍建设中,学科梯队建设是中心,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是重点。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大多处于地级市,高水平人才的引进是个难点。河北金融学院针对本科教育师资力量偏弱的现实,逐步加大学科队伍建设力度,制订了《河北金融学院关于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的实施细则》、《河北金融学院学科带头人培养与选拔办法》,通过“外引内培”等多条途径,强化教学队伍建设。学校以“以人为本,人才第一”的观念,给高层次人才以更多的人文关怀,用感情留人;为高层次人才开展学术交流和进行创造性劳动搭建平台,用事业留人;在收入分配上向高层次人才倾斜,使他们的优质劳动得到更多报酬,使他们的价值得到体现,用待遇留人。升本五年来,学校新引进和培养博士20余名,主干学科和核心专业均配备了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突出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大大提高,师资结构有了明显改善。 

5.规范管理,健全学科建设的保障机制 

调研发现,河北省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职能部门不一,大多数院校缺乏校一级专门机构来统筹协调学科建设管理工作。从实践上看,目前,不少院校学科建设的规章制度还很不成熟,学科建设发展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有关支持学科建设的政策和措施还不够系统,有些还不够规范,各学科内部的管理制度尚未建立,经费管理中出现了顾个人、失集体,多无偿、少有偿,有奖金、无罚金,热规定、冷监控的局面。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工作之初,就要积极借鉴重点高校学科建设工作经验,成立校一级学科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利用行政手段强力推进工作开展,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使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有章可循。人事、教务、科研部门要充分发挥协调、管理和检查评估职能,上下一心,齐抓共管,确保学科建设工作的稳步开展。 

参考文献: 

[1]程印学.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策略取向[j].教育研究,2009(12). 

[2]付八军,吕庆钟,等.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路径分析[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杨鹏起,邱小捷,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 

[4]许长城.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几点问题与思考[j].四川兵工学报,2008(8). 

[5]许四海.铸造学科特色,增强核心竞争力[j].中国高教研究,2008(8). 

经济学专业建设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质量工程;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存在着两大严重问题:第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许多高校在人才的培养方面闭门造车,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导致许多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这一方面浪费了国家稀缺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也给广大考生带来了严重的损失。第二,许多高校在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千校一面”的现象,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同类专业缺乏区分性特征,特色不明显。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声誉,长此以往,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必将带来严重的后果。

教育部于2008年10月7日颁布了“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按照《意见》的规定,“十一五”期间,将遴选3000个左右本科专业点进行重点建设。2008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了《关于批准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通知》[教高函〔2008〕21号],批准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学等691个专业点为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编号TS10638)。这是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目前唯一一项国家级的专业建设项目,也是该校专业建设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二、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目标明确之后,我们便按照“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的要求对经济学特色专业开始建设。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优化

特色专业建设是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活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为此,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最终确定了较为科学的经济学专业的培养方案。

由于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所以在课程设置中也得到了体现。例如,在08级培养方案中将运输经济学由原先的专业选修课调整为必选的专业方向课,添加了必选方向课流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这些课程设置方面的变化都进一步突出了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的流通特色。

其次,加大了实践环节的课时和学分。实践环节的教学由原来的20学分增加为27学分,而且在大二、大三两个学年中,每一个学期都专门拿出2个星期作为教学实践周,由班主任作为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课外实践活动,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学生动手的能力。

此外,我们还根据社会对经济学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吸收用人部门参与方案研究制定的有效机制,发挥产学研在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先后和多家单位确立了联合办学的方针,定期请校外企业专家来校为学生上课,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在联合办学的基础之上,我们正在和相关企业探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具体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专门为该企业培养他们需要的人才,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该单位上班。

(二)课程建设与改革

通过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公共课(必修)、学科基础课(必修)、专业课[又分为专业基础课(必修)、专业方向课(选修)]、拓展课[又划分为专业拓展课(选修)和素质拓展课(选修)两种]、实践环节课(必修)等五大模块,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深入研究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以及行业、学科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发反映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新课程,如对大四学生专门开设了一门《经济学前沿》的课程,该门课程主要采取讲座的形式,由教授和新进博士就经济学方面的某一前沿问题进行讲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此外,我们还努力将行业与产业发展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着力减少课程间教学内容简单重复问题。对于课程间存在着交叉重复的部分,经过讨论后明确规定在哪一门课程中讲授,而其他课程则不需要对此再做重复,这样既节省了重复的授课时间,也避免了相会依赖最终谁都不讲的空白缺陷。

在教材的选用上,我们明确规定每位授课教师必须首选教育部推荐的高质量的优秀教材,教研室必须组织编写与教材相对应的教学参考资料,如已经编写使用的《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等,相关的教学资料(教学大纲、教案、教学日历等)都必须挂在经济学院的网页上,供大家相互学习使用,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完全实现多媒体教学,建成网上教学平台、毕业生就业信息跟踪调查反馈系统。

此外,我们还特别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在保证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突破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索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比如对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我们采取的就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经过对多年的教学经验的总结,我们发现要想实行因材施教,必须把教师、学生、教材及其他所有教学资源等等这些“材”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又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因此,我们在进行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对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案,区别授予不同的课程侧重点,采用多样的考核方式,以培养“术有专攻,博采众长”的各类高级人才。具体的操作办法是:针对不同的院系不同的专业的不同培养目标,开设要求不同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也就是实行分层教学。

(三)实验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

我们组建了“经济学实验教学与数据处理中心”,要求每个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一门计量软件的使用。在实践环节方面,主要包括读书活动、社会调查与实践活动、实践周和毕业实习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读书活动的实践要求经济学专业学生修读的必读书目5本,选读书目5本。考核方式通过读书笔记、读书报告等方式来进行,具体考核方式由导师确定。读书活动总计3学分,安排在第一、三、五学期完成。社会调查与实践要求学生通过暑期社会调查与实践,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经济分析、社会调查和实际操作的能力。暑期结束后撰写调查报告或政策分析报告。由导师根据其报告的质量评定成绩。社会调查与实践总计3学分,安排在第1、2、3学年的暑期进行。实践周一般安排在第二、三、五学期。学生在第二学期,主要是运用《政治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所学的经济理论和原理对社会进行认知和体验实习,实习结束后,写出社会实习报告,合格者获得1学分;在第三学期,学生结合所学的《会计学》课程,在会计学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本实验课程由会计系教师承担,合格者获得2学分;在第五学期,学生结合所学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验室进行《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实验,合格者获得2学分。毕业实习则在第七学期末由实习指导老师或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学生进入毕业实习阶段。第八学期第六周前完成毕业实习。实习时间为8周,4学分。实习完毕提交实习报告、实习鉴定等。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力量,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根据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在流通领域的定位,建设了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骨干,教学和科研综合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到日本流通经济大学等在流通经济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高校进行进修的方式,不断优化经济学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优质教学与研究资源用于本科教学的目的。此外,我们还鼓励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整合科研力量,凝练科研方向,突出流通经济这一研究特色。通过交流考察调研等方式,扩大教师的对外交流,使教师更好地把握经济学的发展方向以及流通经济方面的学术前沿,同时整合科研力量,争取取得一批在国内外流通经济研究领域占有领先地位的优秀成果。

(五)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为了鼓励优秀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优秀教师为学生上课,不同教师上课的薪酬也有所区别。在部署毕业论文的时候,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实行双向选择,如果连续两年指导教师没有指导毕业论文,则该教师不能参加职称评定。

为了有效衡量教师的授课效果,我们还组织全校学生进行网上评教活动,对评教结果排名靠后的老师,统一由教务处安排有经验的老师实行“一帮一”的服务,如果连续两年评教结果排名在全校后十位,则该老师自动失去职称晋升的机会。

此外,为了倡导以本科学生为研究主体的教学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科学研究与创业能力,我们按照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的要求,积极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鼓励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六)特色专业的建设与领导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建设工作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特色专业建设点也由学校按照“质量工程”的有关要求,加强对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加强监督、考核和评估,按年度对建设工作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并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保证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此,经济学院专门建立了特色专业建设责任制,组成了以经济学院党总支书记任专业建设的负责人、校内外学术专家和行业专家构成的工作机构,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特色专业建设规划,研究和解决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方案的实施,充分发挥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在流通领域方面的优势,不断突出流通领域的研究特色,培养流通领域的理论研究人才和实际经济工作部门的专门人才。我们力争经过四年的建设,把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建设成为方向定位明确、特色鲜明、专业课程体系合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取得明显成效,并在国内同类院校中有较大影响的特色专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Z].教高司函〔2008〕208号.

2、北京物资学院.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任务书[Z].2008.

3、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08级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Z].

经济学专业建设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 规划管理 问题 措施

城市规划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发展得越来越大,城市规划信息随之变得异常庞大。现代城市是处于不断展的过程,要研究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沿革、产业特点和各种优劣势,把城市的发展纳入整个国家和大区域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中去考虑,探讨其发展趋势,为其定位,这是解决现代城市管理的方向性、指导性的根本问题。近年来,由于按此定位规划,符合于客观实际,有效推动了城市建设的进程。城市规划信息的收集、维护、整理、公布、有偿提供信息的工作越来越不能由单独一个信息中心来完成。

一、城市规划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价值认识不足,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城市建设资金短缺; 传统的规划管理强调的是计划性和强制性,若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进行管理,则投资商没有任何选择余地,容易影响投资商的积极性,若规划执法不严又容易产生各种腐败现象;

2.城市规划代表的是城市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目前我们低规格的城市规划管理机构,难以承担起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和协调经济法人与公众利益关系的职能;

3.传统的城市规划是以土地利用控制为核心的一种静态的物质规划,规划缺乏实施可行性论证和评估,造成了规划的目标过于僵化,实施中缺乏可操作性,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从而造成大面积的违法建设;

4.传统城市规划关注的是既定规划蓝图的实现,而忽视了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发过程的调控功能,容易引起土地的投机活动;

5.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商对经济效益过度追求往往会侵害公众的利益,造成土地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作为城市整体利益的代表,城市规划部门难以对这类行为进行有效的干预和调控。

二、建立起合理的城市管理,实现城市规划“经济主导型”向“社会主导型”管理模式的转变

1.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建立高效、合理、动态发展的城市管理网络

在坚持集中统一的前提下,通过理顺建设职能和管理职能的关系,合理调整市区分块,理顺条块关系,强化城区的属地管理等功能,朝着“统一规划、分级管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条条保证、权责

一致”的方向迈进,从部门行业管理转向综合管理,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与此相适应的是,市政管理部门(如环卫、园林、物业等)逐步向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转变。它有利于实现城市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使得城市的建设职能和管理职能并重,形成建设与管理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多年来“重建轻管”等问题,同时也理顺条块关系,加强了城区、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的管理功能,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各级组织的积极性,共同搞好城市建设和管理。

2.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加快城市发展城市建设

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是任何一个城市发展都不可能回避的问题。应该认真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把市场机制引入基础设施建设,把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利用起来,加快城市建设的进程。近年来,不少城市认真探索筹措城市建设和管理资金的路子。

3.创新现代化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的思考

在现代化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上,应始终坚持“三关一跟踪”,对规划项目进行严格管理,并在管理方法和方式上创新,有效地违反规划进行建设的现象,确保规划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4.规划设计是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在建设方案中的具体体现

因此在管理实践中十分重视把好规划设计关,主要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1)规划设计对于城市建设与未来发展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城市总体规划下,是否优化,如何优化规划设计等处决与城市规划设计者本身的专业水准,因此,抓好设计单位的资质审定,优化设计方案,对于提高城市整体规划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及设计者对本城市的规划发展规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抓好设计单位的市场选择,引进竞争机制,逐步放开规划设计市场,鼓励引进高资质、高等级规划设计单位参与城市基本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3)抓好方案的审核和确定。审核一般项目的设计方案,主要审核规划设计总平面图和建筑方案设计图,特别是影响主干道城市景观的项目不管大小都要严肃认真地把关,确保了城市主干道规划设计格调的一致性。

5.认真把好规划评审关

在规划管理中,对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和成片建设项目都按照技术规范组织严格的规划设计方案评审,确保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要求能在规划方案中真正得到落实,如住宅小区项目、公共绿地项目以及主干道街景观项目,在规划设计完成后都组织专家和相关单位进行认真严格的评审,并提出评审修改意见,使这些项目的规划设计按照详规的要求,更趋于完善。

6.结束语

城市规划是综合性、政策性很强的政府职能,城市规划也是一门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被认为是“国民经济计划的继续和延伸”。因此,城市规划对城市

建设的调控主要采取的是一种机械的目标管理和计控制的方式。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城市建设也逐步由以前的政府投资行为转变为市场调节为主的多元投资行为。在现代城市规划管理中,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确保其经济、社会、环境、人口协调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达到有机统一;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管理机制,促进建设与管理相互协调。

参考文献

[1]赵燕菁.制度经济学视觉下的城市规划 [J] 城市规划,2005.6.

经济学专业建设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定位 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1999年国家教委对地理科学的专业设置进行新的调整,由原来以学科分化为特征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专业,调整为以学科层次为基础、学科综合为特征的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三大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以下简称资城专业)是属于地理科学中应用层次的专业。目前,全国有76个院校开设这个专业,大多数是依托本校原有的地理科学、环境科学、测绘工程或城市规划等学科基础开办的。

1 资城专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1专业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存在矛盾

在国家专业目录中,资城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专门人才。该专业学制四年,属于本科阶段的教育。从目前市场需求看,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用人的学历门槛不断提高,需要的至少是硕士研究生以上的高级专业人才,而政府机关容量更是有限,对人才的学历要求也逐年提高,现在也开始向硕士研究生以上的高学历人才倾斜。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最大的问题是在市场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而这个问题的产生并不是学生个人努力不够,而是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存在矛盾所致。所以资城专业对口就业困难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而专业定位过高,脱离市场需求必然影响该专业的发展。

1.2专业方向不明确

在国家专业目录中,资城专业的主干学科是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和规划科学,其主要课程:地质学、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国土规划、地图学、遥感应用、管理科学、环境科学、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水资源计算与管理、生态环境规划、环境化学、地理信息系统、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等。主要学科与主要课程的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横跨了地理科学、环境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科学四门学科的内容,而这些不同学科课程之间缺少一个核心,缺乏一个主导方向,它们之间是一种简单组合,缺乏内在的有机的联系。课程设置范围广而不精,缺乏主干方向课。很多学校在开办此专业的时候,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目前解决这个问题主要的方法是结合本校相关学科的实力,开设若干“专业方向”,南京大学就为该专业开设了“土地管理和房地产方向”和“旅游规划管理方向”。这方法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问题。但是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这些方向在国家专业目录中都有特定的专业,学生毕业时必然会与其他相近专业的学生发生就业竞争。例如资城专业“旅游规划管理方向”学生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在竞争中资城专业学生由于受到本身专业课程设置的限制,无论是在专业基础还是在实践能力上明显不占优势。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所以资城专业发展的出路必须立足本身专业优势,明确发展方向。

1.3专业与社会接触太少

资城专业与社会接触太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市场宣传力度不够。资城专业从1999年开始招生到目前将近十年了,已有好几届学生毕业,但在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尚不认识该专业,也没有相应的用人需求,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困难。同时,由于该专业是一个新专业,在招生过程中,熟悉该专业的学生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专业招生的生源和质量。(2)教学过程中与社会接触太少。学校和社会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社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需求无法反馈到学校,以至于学校在调整课程体系时,往往仅从学科体系角度,课程设置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学生在四年学习过程中,接触社会、接触就业市场的机会太少,有的学生甚至到了大四快毕业了,还弄不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该学什么,能干什么。

2 资城专业发展的新定位

基于上述分析,要解决该专业面临的困境,笔者认为,拟调整培养目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制定配套措施。

2.1资城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整

在市场条件下,资城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调整应该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社会需求规定了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而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又制约着课程体系的设计。

资城专业是本科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定位应该以企业和基层事业单位为主,这些单位对人才的动手能力要求较高。资城专业的定位应该从管理层次上升到规划层次,由培养城乡管理型人才向培养城乡规划型人才方向转变,其次考虑到该专业的地理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学科背景优势,资城专业的培养目标拟侧重培养掌握3S先进分析技术工具有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规划理念、具有扎实的区域和城乡开发与规划的理论基础,能在城乡基层行政和企事业各单位从事区域规划、城乡规划、经济策划的应用型人才。

2.2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设计的,培养目标调整了,课程体系也应做相应的调整。新的课程体系主要拟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该课程体系只包括与专业相关的课程,不包括公共课),具体课程设置见表1。

2.2.1理论教学部分

理论教学部分的课程拟按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来设置。

(1)学科基础课拟以地理学的基础课(如地质学、气象学与气候学、自然地理学、可持续发展导论、地理信息系统等)为主,辅以环境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课程。

(2)专业基础课拟按三条主线设置:① 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如自然资源学概论、土地评价与土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城市规划与大气环境、旅游开发与利用、区域生态与环境保护等课程。 ② 经济发展,如区域经济学、城市开发导论、城市经济学、农村经济学等课程。③分析技术和绘图技术,分析技术侧重于理科的数理分析和地理学的3S技术,主要课程拟设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应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GIS软件应用等;绘图技术拟侧重于计算机辅助制图,主要课程拟设AutoCAD应用、规划效果图制作等。

(3)专业课的设置。专业课拟以规划作为核心内容,考虑到背景学科的优势和市场需求,资城专业的规划拟侧重于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这三个方面,主要核心课程拟设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概念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等。

2.2.2实践教学部分

对于培养规划型人才的专业目标,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安排的实习课程拟设区域规划综合实习、城市总体规划综合实习、村镇规划综合实习、城市详细规划综合实习等。

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以上课程的系统学习,资城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备运用3S技术手段分析和研究能力,资源环境的分析和评价能力,区域和城乡规划能力,理科学生应有的通用能力。

2.3专业发展主要配套措施的制定

为了较好地实施新的课程体系,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必须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

2.3.1增加专业类课程课时比重

专业类课程主要是指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类课程的深度,直接影响该专业的教育质量。过去资城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课深度不够,面广而不专,没有明确的专业方向。现在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能力非常看重,专业能力强弱直接影响学生就业机会。专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一整套的专业课程来保证。所以在新的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需加重份量。保证专业类课程课时有三种方法:(1)调整该专业整个课程结构,精简公共课课时。(2)课内教学和课外自学相结合。重要的有难度的专业类课程采用课内教学方式,难度不大适合自学的课程安排给学生课外自学,可以通过布置作业或任务的形式让学生完成,同样能保证教学质量和预期教学效果。而且这种方式不仅能解决专业课时紧张的困难,还有利于培养锻炼学生的自学和科研能力。(3)调整学制。目前该专业学制为四年,在实际教学中,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上学期英语、政治、数学等公共课占了很大的比重,第四学年上学期学生准备考研和找工作,下学期主要是生产实习和做毕业论文。所以虽然理论上有四年的专业学习时间,但实际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两年都不到。借鉴工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学制,可以将资城专业学制由四年调整为五年。

2.3.2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管理型人才时,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不高,当我们把专业定位为规划型人才培养时,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必须大幅度提高。动手能力的培养依靠实践教育。加强实践教育的主要途径拟通过为主干课程配置相应的综合实习课或者拟在课程内部设置相应的实习课。通过各类模拟规划实习,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课堂学习效果,促使他们提高学习质量;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3.3增强与社会的联系

加强与其他兄弟院校之间联系,积极开展教学和科研的合作。加强与科研机构和规划设计单位展开合作,建设实习基地,送学生去实习,送老师去培训。面向基层行政单位开办城乡规划培训班,利用高校良好教育资源服务社会;和他们展开项目合作,指导和服务地方建设;向他们了解人才需求情况,为改革教学方案和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可靠依据。

3 资城专业发展前景展望

3.1新农村建设给资城专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

农村一直都是传统规划的盲点。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乡村的背景是以自然环境为主,所以乡村规划除了传统规划涉及的内容外,还涉及农业资源合理开发、生态环境科学等问题,而这些都是资城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所在。

3.2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迫切需要绿色的城乡规划师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危机的爆发,全球进入了新一轮能源危机的周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一个高耗能的模式,能源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尤为重大。中国经济连续几十年的高速增长,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取得的。

传统的城市规划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所以造成今天城市环境不断恶化。我国现在和将来迫切需要的是把环境效益放在首位的注重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绿色规划师。而建立在地理学、环境学基础上以资源可持续开发和环境保护作为其根本规划理念的资环专业正顺应了这种需求。

3.3与工科院校的城市规划专业相得益彰,完善规划领域人才结构

城市规划学作为一门学科脱胎于建筑学,我国城市规划教育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全部是以建筑学为学科基础。国内规划领域的人才亦以工科类的城市规划专业居多。工科类的城市规划专业在形体规划、详细规划领域,它的建筑学的学科背景,手绘制图功底,景观设计等方面有它明显的优势;但在总体规划领域以及更宏观规划领域,掌握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学、管理学知识的资城专业不论是学科基础还是技术手段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从表2可以看出,城市规划专业的优势领域是城市设计和城市详细规划,资城专业的优势领域是区域规划、村镇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我们国家的规划从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从区域规划到城市规划再到村镇规划,门类齐全,特别是区域规划和村镇规划刚刚起步,这些工作需要各学科人才参与,资城专业和城市规划专业各有侧重,各有优势,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携手合作定能为我国社会建设、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

总之,资城专业通过对培养目标的调整,新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保障措施的实施,必然会在规划领域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摆脱目前进退维谷的局面,未来的发展前景将是广阔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