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四年级册数学

四年级册数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四年级册数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四年级册数学范文第1篇

人教版四年级册数学小数乘法教学教案

【设计理念】

小数乘整数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以上已习得的知识、经验对本节课知识的构建非常有必要 ,因此我们在课的设计上力求沟通新旧知识点的联系,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和转化。 教材以三峡工程——三峡发电了为素材引入课题,以“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为着力点,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算理和方法上。引导学生在小数乘法到整数乘法的转化过程中逐步达成“理解小数乘整数”算理这一目标,最终归纳出“小数乘整数”的一般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经历小数乘整数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学生能说出算理,明白计算方法,并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环节引导学生能进行有序的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

3.在对算理的学习交流时,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转化思想,培养数学推理能力 ,规范数学表达。

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中,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小数乘整数在生活中的价值。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2、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探索新知。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音乐、自制答题板。

【教学学法】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索,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教学手段】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等数学活动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判断、比较、归纳、总结等方式达到帮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目的。

课例前测

班级: 姓名: 等级:

1.直接写出得数。

0.8×10= 25.6÷100= 0.37×100=

37.5÷100= 59.7÷1000= 0.37×1000=

缩小它的 ( )

2.按要求填一填。

0.568 扩大到它的10倍是( ),0.568缩小到它的100倍是( )

56.48扩大到它的100倍是( ), 56.48缩小到它的十分之一是 ( )。

430.6扩大它的1000倍是( ) ,430.6缩小到它的一千分之一是 ( ).

3.列竖式计算

25×7= 48×16 =

一、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我们上什么课?数学课。数学离不开算数这一关,快想想到现在你都学过哪些计算技能?口算是一种吧,……横式]竖式、简算。

让我们做个课前小热身,快速抢答得数!

21×9=

210×9=

2100×9=

我们之所以答得这么快,是因为这几道题之间是有规律可循的。

再仔细观察这组题目及得数,这个规律是什么?

生:增加0,也就是把原数扩大到它的10倍,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

师: 21×9= 2100×9= 那这两道呢?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0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生:也就是说:从上往下观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师:说的很好,咱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想一想!从下往上观察,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积也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

师: 对,小小计算也存有大智慧!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对我们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让我们齐读一下:

【设计意图:导入复习部分的创设意在唤起学生已有的旧知,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习新知识做思维方式和知识上的铺垫。】学生探索一下因数与积之间的变化规律,对后面的学习探索留下一点经验储备。

二、提出问题

师:智慧能够创造奇迹。2009年,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竣工,它在工程规模、科学技术和综合效益等诸多方面都闻名于世界。想不想亲自目睹下他的风采?(想)请看! [放录像]

师:谁来继续介绍一下三峡电厂的具体情况!

师: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乘法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

【设计意图:入情入境的教学设计一方面想激发学生继续研究的兴趣,另一方面把数学知识镶嵌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意在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小结:刚才,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可以吗?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能发电多少万千瓦时?谁来列式?

58.6×6

三、解决问题:

1、估算

师: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师:我们以前学过整数乘法,用以前的方法先来估一估这个算式的结果大约是多少?

生:58.6≈60,60×6=360,58.6×6≈360(万千瓦时)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加强口算、重视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估算意识的培养要渗透在计算教学中,从而为后面学生计算精确值提供依据。)

2.精确计算

师:那么58.6×6?的准确结果是多少呢?想一想,能不能利用学过的各种计算知识,来算出58.6×6的准确结果呢?(给点思考时间)

师:谁来继续介绍一下三峡电厂的具体情况!

生:(读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

【评析:形象的情景教学,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同时把数学知识镶嵌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师:刚才,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能发电多少万千瓦时?谁来列式?

生1:58.6×6

三、 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

师: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2:有一个因数是小数!

师:对!我们以前学过整数乘法,可今天遇到了小数乘法。动脑想想,怎样计算58.6×6?

(生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

师:有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下面进行小组合作!注意:第一,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第二,小组长记录下你们小组讨论出来的方法。第三,每组选出两名同学准备在班内交流。开始活动!

【评析:当学生发现了对“小数乘法”这个新知识还不理解时,就会产生求知的渴望,都希望自己成为“探索者”,把做题的方法弄个明白,于是他们就会去思考、去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寻求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就象种子一样,生长成新的知识,并且这些新知识的“根”就扎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这片“沃土”上。】

3、交流方法:

师:哪位同学向代表你们小组来交流?

第一种:连加

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做的:58.6+58.6+58.6+58.6+58.6+58.6= 351.6 我们的做法怎么样?

生2:我觉得有些麻烦,如果乘300多,你是不是就把300多个58.6相加啊?

师:确实太麻烦了。你不但理解了他们的方法,而且还有了更深入的分析。不过,这个小组小数乘法不会做,就想到用小数加法来解决,也动脑思考了!

【评析:“交流”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讲出不同的算法给他人听,更要在理解他人的算法中做出分析和判断,达到互相沟通的目的。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真正的沟通,我们还听到教师的评价不但对生2的质疑予以了肯定,同时也表扬了生1开动脑筋努力探索的解题方法。】

第二种:先×10,后÷10

师:还有哪个组想交流?(指生交流)咱们注意听,有疑问就问!

生1:×10就是把58.6变成586,按照586×6算出结果,还要再把得数÷10,这就能得到58.6×6的积。

师:对于这种方法,你能不能提出自己的疑问?

生2:你们为什么要先×10,最后又÷10?

师:你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是用心思考了。

生1:(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就象我们小组加减分一样,早晨加了一分,可又被一位同学扣掉一分,互相抵消了,既没加也没减。

师:多形象的比喻!这样解释明白吗?还有问题吗?

生3:为什么要把58.6×10变成586?

生1:58.6×6不会做,变成586×6,这是整数乘法,我们熟悉、好算!

生3:噢!明白了!

师:真是个好主意!这个方法很巧妙。你们组不但会思考,而且能很好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评析:“学贵生疑”。“能不能提出自己的疑问?”,“还有问题吗?”——教会学生善于质疑问难,为实现生生互动创造基础。同时将这些问题直接抛给了学生,拓展了学生与学生直接交流的空间,让学生与学生直接对话。】

第三种:58×6+06. ×6

师:你们小组有什么好方法?

生1:我们把58.6分成58和0.6两部份,分别和6相乘:58×6=348 0.6×6=3.6 3.6+348=351.6

师:大家明白了他们的方法吗?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想的?

(生2把这种方法又介绍了一遍)

师:你知道为什么0.6×6得3.6,他们怎么算的?

生2:6×6=36,0.6×6=3.6。

师:哦!也是把0.6看成整数来计算!

【评析:学生的交流让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们从同学身上学到的许多东西是教科书上所没有的。】

第四种:竖式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来看看你们小组的方法!

生1:我们列了一个竖式。遮住小数点,不看。直接算586×6=3516,最后把小数点加上去。

师:注意到没有,他刚才做了一个很形象的动作是什么?

生2:遮住小数点!

师:哎!把小数点遮住,他们先算什么?

生3:586×6

师:这个小组也是先把小数变成整数来做的。

【评析:“遮住”虽然学生的语言是稚嫩的,但不难发现,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法更接近了转化的思想。教师就是要做一个发现者,随时注意学生所传达出来的信息,适时点拨,点燃学生想说、想表现的欲望。】

师: (把第二种方法和最后一种方法同时展示,进行对比分析。)哎?那大家看一下,这两个小组的解体思路就是不谋而合的?

生:(恍然大悟)都是变成整数来计算的。

师:(指一生)来!咱俩一起合作!把你们思考的过程记录下来。

他们都是,先把58.6扩大到原来的10倍成为586。

再用586和6相乘得到3516,3516是谁的得数?

怎样才能得到原来58.6×6的积呢?

生:把3516再缩小到原来的1/10

师:这句话很重要我把它记下来。

小数点点在哪?

生:点在6的前面。

师:这个小数点可不是随便点上去的。是把3516缩小到原来的1/10,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就得到了351.6

(指生完整的介绍一遍竖式方法的思路。)

【评析:在这里,你不但看到了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多的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和整合的互动过程,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理解。】

4、总结思想

师:多清晰的思路!同学们,你知道吗?刚才咱们在这整个的研究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运用了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方法——转化:把不熟悉的小数乘法转化成小数加法,或者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用到这种方法,把新问题转化成我们旧知识来解决。

【评析: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方法如果没有思想的引领,方法也只能是一种笨拙的工具。在此,学生在经历了一个数学家发现的过程后,感受到了比数学知识更重要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师:这是我们思考的过程,实际计算时不用写出来。只需像这样列竖式计算。

四:巩固练习

师:我这里还有一道题,你会算吗? 13.2×4

学生独立完成,找一名同学讲讲计算过程!后同桌互相检查看看对不对!

师:再看这个问题,“2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发电多少万千瓦时?”列出算式!观察这个算式与上面的有什么不同?

生:刚才我们做的是小数乘一位整数,这是小数乘两位整数。

师:试试看!写在题板上。如果有问题可以和同桌商量一下!

师:(出示错题)刚才,老师发现有位同学是这样做的!你对他的计算过程有什么看法?

生:因为这次是乘两位整数,其实这都是计算过程,都要按照整数乘法计算,不用点小数点。到了最后的结果我们再缩小到原来的1/10。

师:其实呀!我们还要好好感谢这位同学,给我们提了个醒。如果还有错的也不要着急。就像这样,先仔细找找原因,再改过来!

【评析: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是难点,学生出错很正常。老师抓住学生出现的错误,让学生通过交流找到错误原因,再次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师生共同归纳:计算一位小数乘整数时,先把一位小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转化成整数,按照整数乘法的方法来计算,然后把结果缩小到原来得1/10,就得到最后的得数。

五、实际应用:

师: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作用很大。最 后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一段有趣的小故事,一起来看!

(故事内容:老爷爷在卖苹果,1.5元一斤。小姑娘过来讲价:“太贵了,5元钱3斤卖不卖?”,老爷爷说:“不卖!不卖!”)

师:看到有的同学笑了,能不能说说你笑什么?

生1:3斤只有4.5元。如果卖5元钱3斤能多赚5角,老爷爷居然还不卖!

生2:小姑娘不会讲价,5元钱3斤,越讲越高!哪有这样讲价的?

师:看来不学会小数乘法的知识是不行的。刚才大家都认为老爷爷傻,其实呀,换一个角度想,老爷爷可能并不傻,他不贪图眼前的小利,讲究的是诚信经营。

【评析:摆脱了唯知识的教学,才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小故事在本节课里起到了联系实际,重视应用的作用。最后那句平时无华的话,拥有着一种大教学的观念,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铺垫着点滴基础。可以想象,学生在这样辩证思想的长期熏陶下,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获得不一样的收获。同时,认识世界、评价他人时不会那么狭隘。】

师:这节课,还有几个有关小数乘法的问题,以后继续研究。今天咱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堂堂清后测

班级: 姓名: 等级:

1.直接写出得数。

0.73×10 = 0.73×100 = 0.73×1000=

1.3×3= 1.3×30= 0.13×300 =

2.使用竖式计算。

13×2.5= 0.35×47= 2.48×60=

3.解决问题

1. 一头山羊每天产奶19.6千克,照这样计算,这头山羊10月份可以产奶多少千克?

2.2003年著名的旅游景点孔孟之乡——曲阜“三孔”平均每月接待游客9.8万人。2003年曲阜“三孔”全年接待游客约多少万人?

看了四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法教学教案的人还看:

1.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

3.人教版初中一年级数学教案

四年级册数学范文第2篇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回顾与整理所学知识,对数学知识加以梳理,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对学生知识的缺陷、误区、理解困难的重点、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理解。力求挖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习潜在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二、复习的主要知识点

(1)简易方程(2)多边形的面积(3)因数与倍数(4)认识正负数,(5)分数的意义和性质(6)对称、平移与旋转(7)同分母分数加减法(8)折线统计图与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等知识。

三、复习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2、经历知识回顾和整理的过程,学习整理知识的方法,提高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过程中,养成回顾与反思的习惯,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学生学习现状的分析

我所教的四年级一班有74名学生,学生思维都比较活跃,上课气氛很好,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比较粗心,计算比较容易出错,对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理解能力不够。所以,在复习时应该重点放在计算能力的培养和对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理解上,对于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也需要进行复习巩固。而有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好,这就需要在复习时对他们这部分学生加大难度,进行有难度的训练。

1、学习习惯方面。90%的学生学习习惯较好,能自觉、保证质量的完成作业和学习任务;10%的学生习惯不好,表现在课堂上爱做小动作、不能集中注意力、完成学习任务拖拉、作业马虎等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在复习中加强对学生的要求。

2、解决问题方面。本学期主要学习用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多边形的面积计算,90%的同学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10%的同学不知道如何下手,对于这部分学生要加强辅导。

3、操作方面。本学期学习了对称、平移与旋转,以及画折线统计图。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作图方法,但是容易出错,需要加强指导。

五、活化复习形式,提高复习兴趣

以练习为主的知识复习,形式比较单调,学生往往会觉得很乏味。在复习时需要创造多种形式,采用各种电教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使复习课不枯燥。

比如:课前自我回顾整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表格、问题提纲等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去填写),课堂上进行小组交流自己归纳整理的成果,比一比谁总结的好?

还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整理知识框架,然后再交流。

另外,可以采取一些竞赛的形式,可以是生生之间的竞赛,同组之间、男女生之间,还可以是师生之间的竞赛。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评价。在复习时,让学生们相互做小老师相互交换批改作业,学生在批改别人作业的同时,交流反省,收获正确,摒弃错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关键的地方,教师再重点讲评,以起画龙点睛、总结提升的作用。

六、鼓励主体梳理,重视主导提升。

复习课是一个梳理知识、总结方法、形成技能、提升认识的过程。通过复习,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同时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加系统化、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那么无论怎样复习,都必须经历一个对旧知识的梳理过程,关键是怎样梳理(a分类复习:按知识领域的不同或知识点的不同复习;b按难易程度复习:基本练习、变式练习、拓展练习;c按知识的呈现形式复习:填空、选择、计算、解决问题)由谁来梳理(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整理与复习、教师牵引着学生师生共同整理与复习)怎样引导学生来梳理、形成技能?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同时,梳理的目的不仅仅是把旧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整理,还应该在学生梳理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疑惑的问题,从而通过合作或者讨论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适时点播,总结提升。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一步融会贯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和有所发展。

七、复习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1、查漏补缺。复习课的教学要以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为目标,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进行查漏补缺。通过复习,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标准的基本要求。复习时要仔细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哪些知识掌握的比较好,那些知识还存在问题,哪些知识可能有些遗忘。以便做到有针对性的组织复习,让全体学生在期末复习中都有所收获,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功感,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2、巩固、深化知识。一道复习题不仅仅要复习一个知识点,要以每一个习题为切入点,深入研究每一道题都涉及到哪些知识点,对这个题所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的进行全面的梳理,这些知识之间能够形成怎样的联系,能够渗透哪些数学思考方法。要研究每道题的复习方法,让学生在整理知识的同时,更能获得学习的方法。在复习中,就可以让学生在独立解答的基础上,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发展学生解答问题的策略。

3、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复习课应根据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和学生的薄弱环节,引导学生按照一定标准把已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沟通其纵横联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4、温故而知新。复习的目的不仅是要使知识系统化,还要对所学的知识有新的认识、提高,包括适当的拓宽和延伸,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5、注重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复习课不仅要突出知识的综合性,更要通过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练习,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多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多动手操作,加强平行与相交的练习。

四年级册数学范文第3篇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一定进步不少吧,今天就让我们来检验一下!

一、填空题

(共8题;共30分)

1.

(2分)

(四上·江干期末)

我国2016年1月1日起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据专家们粗略估计,二孩政策放开后,到2070年,出生的入口约为510000000人,横线上的数读作________;但全国总人数还是会逐年减少,到2070年,将比现在减少约431450000人,横线上的数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近似数是________。

2.

(3分)

求下面各角的度数。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3.

(4分)

根据62×16=992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得数。

62×160=________  620×________ =9920 620×160=________

4.

(3分)

先估一估下图角的度数,然后量一量.

∠3=________°

5.

(9分)

九千零五十万零七十写作:________

6.

(1分)

(四上·路桥期末)

上午9时整,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________角;下午3时30分,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________角。

7.

(7分)

(2014·东莞)

4.05平方千米=________公顷    2.4小时=________时________分

8.

(1分)

估算

(1)

215÷30=________

(2)

327÷49=________

二、判断题

(共4题;共4分)

9.

(1分)

(2018·资阳)

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圆的面积最大。(

10.

(1分)

面积是1公顷的土地,一定是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土地.

11.

(1分)

(2017四上·西宁月考)

一个一万、一个一千和一个十组成的数是10000100010。(判断对错)

12.

(1分)

过一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三、选择题

(共6题;共12分)

13.

(2分)

用一个放大100倍的放大镜看一个30°的角,看到的角的度数是(

)。

A

.

300°

B

.

30°

C

.

3000°

D

.

130°

14.

(2分)

(2018四上·澄迈期中)

在5和6中间添(

)个0,这个数变成了“五十亿零六”.

A

.

6

B

.

7

C

.

8

15.

(2分)

一个数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后近似数为3000,这个数最小是(

A

.

2451

B

.

3499

C

.

2500

16.

(2分)

如图中直角的个数为(

)个.

A

.

4

B

.

8

C

.

10

D

.

12

17.

(2分)

学校操场长200米,宽50米,面积是(

A

.

10公顷

B

.

1平方千米

C

.

1公顷

18.

(2分)

(2018四下·扬州期中)

3750604省略“最高位”位后面的尾数大约是(

)。

A

.

375万

B

.

376万

C

.

3000000

D

.

4000000

四、作图题

(共2题;共9分)

19.

(3分)

(2019四上·东莞期中)

在下面分别画一个55°、135°、70°和180°的角,并在所画角下面写出角的类型。

20.

(6分)

画一个60°的角.

五、计算题

(共2题;共20分)

21.

(8分)

(四上·江干期末)

直接写出得数。

70×120=      630÷90=      200×50=      105÷15=

390÷13=      7500÷75=      416÷70≈      31×199≈

22.

(12分)

(四上·诸暨期末)

列竖式计算,打的写出验算过程

①135×26=

②754÷26=

③605×37=

④760÷19=

⑤80×290=

⑥670÷40=

六、解答题

(共5题;共25分)

23.

(5分)

(2019四上·龙华)

某手机公司原来每天生产482部手机,现在每天生产的部数是原来的36倍,现在每天能够生产多少部手机?

24.

(5分)

张老师不小心把发票弄脏了,你能帮他算出羽毛球每筒多少元吗?

物品

单价

数量

总价

羽毛球拍

35元

4副

212元

羽毛球

3筒

25.

(5分)

(2020四上·景县期末)

下面是一块长方形草地,它的面积是720平方米,改建后长和宽都扩大到原来的3倍,扩大后草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6.

(5分)

一块正方形花圃,周长是600m,这块花圃占地多少公顷?

27.

(5分)

一个五位数,四舍五入到万位约是10万,这个数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共8题;共30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8-2、

二、判断题

(共4题;共4分)

9-1、

10-1、

11-1、

12-1、

三、选择题

(共6题;共12分)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四、作图题

(共2题;共9分)

19-1、

20-1、

五、计算题

(共2题;共20分)

21-1、

22-1、

六、解答题

(共5题;共25分)

23-1、

24-1、

25-1、

四年级册数学范文第4篇

教学内容

1、小数的性质

小数性质的应用

2、教材第58、5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第1---3题和第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能运用小数的性质和化简、改写小数。

2、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的道理。

教学工具

学生每人两个大小相等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填空

3分米=(

)米

32厘米=(

)米

0.30有(

)个百分之一

5角=(

)元

8分

=

)元

0.300有(

)个千分之一

2、口答

老师:2是什么数?(自然数)如果在2的末尾添上一个0是多少?(20)是2的多少倍?(10倍)如果在2的末尾添上两个0是多少?(200)是2的多少

倍?(100倍)

归纳:在自然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原数就扩大到它的10倍,添上两个0,原数就扩大到它的100倍。

老师:反过来如果在200的末尾去掉一个0是多少?(20)20和200比,有什么变化?(原数缩小它的十分之一)如果再去掉两个0是多少?(2)2与200比,有什么变化?

刚才我们研究了在自然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原数发生的变化。上节课我们又学习了小数,你有什么想法吗?

如果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会怎样呢?(指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我们一起学习。

教学实施

1.

学习小数的性质。

(1)

老师板书:1()=10()=100()

(2)

学生思考后回答:1元=10角=100分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3)

提问:1分米、10厘米、100毫米用小数表示各是多少米?(1分米是十分之一米,

就是0.1米

10厘米是一百分之十米,也就是0.10米,100毫米就是一千分之一百,就是0.100米)那么0.1米,0.10米,0.100米是否相等呢?(相等,因为就是它们分别表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而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4)

验证

请同学在尺子上分别找到0.1米,0.10米,0.100米所表示的长度,验证它们是否相等。

(5)

观察

请学生观察0.1=0.10=0.100

这个式子,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分组讨论

(6)

比较发现规律

从左往右看,三个小数在写法上有什么变化?有什么不同?小数大小有没有变化?从左往右看呢?我们发现是否有普遍性呢?

2.

拓展学习

课件出示大小相等的正方形,按要求涂色。左图涂出表示0.3的部分,右图涂出0.30的部分。

(1)

交流。

(2)

观察。

0.3和0.30这两个小数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3)

小结

能用一句话概括刚才的发现吗?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老师: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3.

学习简化

老师: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性质,那么小数的性质有什么用处呢?根据小数的性质,我们遇到了小数的末尾有“0”的时候,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简化。

板书:

0.70=0.7

105.0900=

(1)

讲述:去掉小数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数化简。

(2)

想一想105.0900该怎样化简?

(3)

提问:小数里的其他“0”可以去掉吗?(不能)为什么?那样会改变小数的大小。

(4)

练习:59页做一做(1题)

4.

改写小数

老师:根据需要,也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还可以把整数改写小数形式。

(1)

板书例3

(2)

学生独立试一试

(3)

交流改写方式

(4)

集体订正

(5)

练习59页做一做(2)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判断。(对的在括号里“√”,错的画“×”)

(1)3.7=3.700

60.03=60.3

(2)30=30.00

4.01=4.10

(3)小数的后面添上“0”或者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

(4)小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2.

下面的数中的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2.80

0.500

1.6000

400

3.780

0.4040

102.200

60.06

3.

化简下面各数。

0.40

1.580

2.700

0.060

12.000

4.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0.7

30.04

4.5

8.19

25

10.6600

5.

改写

原数

0.5

5

50

改写成一位小数

改写成两位小数

改写成三位小数

6.

连线。

10.02

21.1

4

50.00

16.0

50

10.020

21.1000

4.0

16

7.

游戏

只动两只笔,就可以在3、30、300之间画上等号。

思维训练:

1.

去掉0.40末尾的0,它的计数单位有什么变成了什么?

四年级册数学范文第5篇

【教材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在三年级下册学习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本册四年级第四单元有进一步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本单元承接前面的学习内容,继续教学小数运算的相关知识。例1教材选择书店买书的背景,安排两个问题教学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为后面继续学习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小数的混合运算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借助学生熟悉的买课外书的情境设置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索小数加法、减法(位数相同)的笔算方法。体会数学来源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让学生体会出学习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探索新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的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等。

【课前游戏】:猜谜语(猜一个成语)

1.78

2.3333333333335555555555555

3.1.2.5.6.7.8.9.10……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直切主题

师:三年级时,我们学习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你能口算吗?

1、视算:

0.2+0.3

0.8-0.5

1.2+1.5

4.2+0.8

2、教师出题,学生口答;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板书课题:小数加减法)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观察发现,提出问题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教科书第71页的主题图。

教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预设:两个同学到书店去买书,女同学想要买2本书;小男孩要买1本词典。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由主题图过渡到例1中的情境图,分别呈现《数学家的故事》和《童话选》的单价。

教师:你又知道了什么?

教师:根据你们得到的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的问题。

(1)买这两本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2)《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钱?

(3)《童话选》比《数学家的故事》便宜(少)多少钱?

2、迁移经验,探究小数加法算法

教师:根据你们提出的这两个问题,想一想,该怎样列式?

我们先来解决买这两本书一共要花多少钱?学生分别列出:6.45+4.29式子。

(1)教师:先来看6.45+4.29,大家先估算一下,买这两本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2)请你独立解决这道题,写在堂上练习本上。(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3)交流汇报,说清算理

每个小组板演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哪些方法是正确的?你们的方法跟哪种方法一样?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逐一观察每种算法,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评价时说清理由。

预设学生几种回答情况:

解题思路一:

生1:6.45元就是6元4角5分,4.29元就是4元2角9分,加起来就是10元7角4分。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口算,6元+4元=10元,4角+2角=6角,5分+9分=14分,加起来就是10元7角4分。

生2:用笔算,

6元4角5分+4元2角9分=10元7角4分。

师,笔算和口算都可以,但是要注意,笔算时相同单位对齐相加。

解题思路二:

生1:645+429=1074(分)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6.45元就是645分,4.29元就是429分,和是1074分。

小结:这就是把两个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相加。

复习: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右边)加起,相同数位的数相加满十进一。(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相同数位对齐)

解题思路三:

生1:6.45+4.29=10.74(元)

师:请你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直接把两个小数相加。百分位上的5加9等于14;十分位上的4加2等于6,再加上进位的1等于7;个位上6加4等于10.因此得数是10.74.

师:这两个小数相加,和是10.74元,跟眼前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一样吗?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正确选择解题方法。

师:根据前面同学的展示,老师整理出下面三道竖式(课件出示):

6元4角5分

6

4

5

6.4

5

+

4元2角9分

+

4

2

9

+

4.2

9

10元7角4分

10

7

4

10.7

4

师:这三种计算方法,你喜欢那种?为什么?(板书例题的竖式)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用小数直接相加比较简便。

5.小组讨论,探究计算方法。

讨论:小数的加法跟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一样吗?它们有什么联系和不同。

学生汇报:小数的加法跟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差不多!小数的加法跟整数加法的计算都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学生汇报:不同的地方就是小数加法要对齐小数点,而整数没有小数点。

师:那么小数点对齐了,相同的数位是不是也对齐那?为什么?(板书:小数点对齐)

6.你会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小数加法竖式计算的方法吗?

7.小结:刚才我们从发现数学信息,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找到了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且还通过观察、对比,找到了小数加法竖式计算的方法,同学们表现特别棒!

8.应用计算方法。

师:现在我们刚才的计算方法来计算这两道题,看谁计算的又快又对!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进行计算。

2.98+0.52

6.45+4.29

(1)提问2.98+0.52得数末尾的“0”可以怎么办?

(2)比较6.45+4.29得数个位上的“0”可否省略?

三、巧用方法,学习小数减法

1、出示问题:《小小数学迷》6.45元,《王子童话》4.29元,《小小数学迷》比《王子童话》贵多少钱?

2.放手学生独立计算,再指名板演汇报。

3.引导学生评议。

你觉得她写得的怎么样?谁来评一评。

4.你会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小数减法计算的方法吗?

5.练习。

9.17-1.77=

4.19-1.17=

25.36-5.13=

师:这三道题中结果都有“0”,哪个0可以在写得数时可以省略不写呢?为什么?

四、观察比较,概括算法

1.观察一下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竖式计算,你认为计算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注意什么?

2.师小结: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3.总结童谣

小数加减点对齐,

从右向左计算起,

满十进一要牢记,

退一当十别大意!

保你数学好成绩!

五、练习巩固,引用拓展

1.基础练习:判断对错,并说明错因,订正答案。

6

.7

7

6.77

7.2

3.45

+

1.8

-1.78

+

6.54

+

5.75

6

.8

5

5.09

13.74

9.20

(╳)

(╳)

(√)

(╳)

2.提高练习: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8

.

6

.

+。

.

5

-

3

.

4

8

1

1

8

.

2

.

7

六、小结全文,分享交流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与大家分享一下。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

小数点对齐

6.45+4.29=10.74(元)

6.45-4.29=2.16(元)

相同数位对齐

6

.

4

5

6

.

4

5

+

4

.

2

9

-

4

.

2

9

10

.

7

4

2

.

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