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数学建模核心素养

高中数学建模核心素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数学建模核心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数学建模核心素养

高中数学建模核心素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通识教育 数学教学 新课标

2009年,我国香港地区高中就开始实行了通识教育,然而,中国大陆地区的高中对于数学通识教育更是较少涉及,基于香港地区实施通识教育的经验分析及总结,文章从三个方面针对如何开展中国大陆地区高中数学通识教育做出深刻思考和总结。

1.香港新(高中)通识教育概述

2000年,教育统筹委员会提出:“提供一个宽阔的高中课程,让学生有机会获得涵盖各个学习领域的经历,建立一个广博的知识基础及加强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为达成此宏大的愿景,教育统筹局遂于2005年发表《高中及高等教育新学制一投资香港未来的行动方案》报告书,向公众宣布“通识教育科”将成为新高中课程的核心科目[1]。

香港新高中通识教育课程包含“自我与个人成长”,“社会与文化”,“科学、科技与环境”三个学习领域,并开设了“个人成长与人际关系”,“今日香港”,“现代中国”,“全球化”,“公共卫生”,“能源科技与环境”六个单元。此外,学生还必须进行一项“独立专题探究”通过学生自己选取议题,并运用从该科所获取的概念、知识与视角进行探究式学习[2]。“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不在于使学生成为各学术领域的专家,而“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正面的价值观与积极的态度、社会触觉和适应能力,为将来升学、就业和拥有充实的生活做好准备”。

2.以通识教育为标榜,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托,转变课程设置

香港通识教育提倡将不同学科融会贯通,针对学生差异设定不同的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同时大陆高中数学课程设定选修系列课程也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数学需求,而针对选修课程,包括数学建模、数学史、现信息技术等课程对了解数学十分重要,因此将数学选修课发展为数学通识课程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

2.1文化发展推动人类文明,数学史为前提开展高中数学通识。

香港高中通识教育开设社会与文化课程意在让学生了解人类的文化及社会的不断发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将学习与社会、文化相结合。数学科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是整个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始终推进人类文明,而作为最能体现数学文化的数学史来说就更显得尤为重要。高中生对于高中数学课程的评价多是觉得枯燥无味,在概念定义上生搬硬套,理解消化上生吞活剥。如何更好地记住这些定义、公式、推论呢?对此开展数学史教育的必要性就凸显了。而在数学史教育中就应遵循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广泛性。例如发生在1902年,罗素悖论的产生震撼了整个数学界,号称天衣无缝,绝对正确的数学出现了自相矛盾,这就可以在高一上学期讲解集合论时给学生添加一些简短的介绍,通过对数学史的讲解让学生走入数学深处,对数学产生兴趣,从而接受数学。

2.2数学联系生活实际,数学建模为高中数学通识。

我国大学、中学数学建模的实践表明,开展数学应用的教学活动符合社会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3]。同时数学建模可以说是一种较好的发展学生探究能力、自主学习的一门课程。

学生在构建数学模型时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体验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增强应用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4]。

2.3科技提供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有机整合,强化数学通识。

当今信息及网络技术给教学提供了强大的信息资源,香港通识教育的其中一个学习领域正强调科学科技的重要作用。因此,高中数学通识课程可以加强对多媒体课件的实用,展现数学符号、数学图像、数学史短片等,利用声音、画面刺激学生的多种器官,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发现,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多媒体所展现的数学知识形成过程,逐步探索发现其中的原理和技巧,并通过多次不断尝试和运用,掌握这种基本技能、获取经验。例如高中学生刚从二维空间走入三维立体空间时,就可以利用三维立体几何画板进行导入基本图形,让学生真切感受空间图形的形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

3.结语

对于借鉴香港通识教育的发展试图建构大陆地区高中的通识教育的研究是有意义的,本文的分析还存在许多不足,如果要大力发展及推广大陆高中通识教育就需要各界人士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关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世杰.香港新高中推行通识教育科之前瞻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彭泽平,姚琳.香港新高中课程改革:背景、构架与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2010(12).

高中数学建模核心素养范文第2篇

一、全面理解高中数学课程总目标

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包含了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培养公民素质、健全的人格与基本的数学素养的基础课程。高中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高中数学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的共同发展创造机会,为学生的不同发展提供选择空间,只有理解这个总目标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

二、正确理解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从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去发掘教育对象的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的一种教育。从教育的结果来看:其宗旨是提高教育对象整体素质结构;从教育的过程来看这是在培养人的素质,所以说素质教育其实质就是一种对人的教育。因此,应该在加强数学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大力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全面提高素质。数学新课标中要求并强调数学学科本身要注意的一些规律:观察了解实际问题,创建数学模型,并最终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以此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也就是数学新课标中提到的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要获得不同的发展;在新课标中同时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全体、长久持续地发展。所以数学课程改革除了要注重数学学科本身的发展规律之外,就是要求实行人的教育,这与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所以数学课程的改革就是加强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功能,加强数学学科的学科育人功能。

三、加强高中数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

高中数学建模核心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育;学生个性品质;影响

0.引言

当前,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重视“教”的方面,而对学生主体地位,尤其是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较为忽视。然而,作为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同时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涵,其在培育健全人格的创新型人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充分重视高中数学教育与学生个性品质之间的关系,加强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

1.高中数学教育对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形成的影响

1.1促进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数学理论一般都具备客观真理性,具有高度的严密性与精确性。在高中数学教育中,将数学的这些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便可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为有效促进学生凡事求真思想的形成,教师可让学生对数学命题进行研究与推敲,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观念,坚持自己的原则;而一旦证实自己的错误,便要做到勇于改正[1]。

1.2 促进学生创新型思维的形成

在高中数学课程中,具有数学建模课及探究性学习等活动课程,学生在参与这些课程时,便可进行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实践,去充分感受发现与创造数学的过程。此外,高中数学教师通常会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促进其创新型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

1.3促进学生勤、勇、诚个性品质的形成

数学课程具有求真、精确等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清楚意识到只有付出艰辛的劳动,具备锲而不舍、艰苦耐劳的精神,方可获得成功;此外,数学教学具有较高的抽象性与严密的逻辑性,学生在具备较高在合理水平的同时,还应具备勇于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与敢于挑战的勇气,才能正确解出题目;其三,数学为一门反映客观世界中真实、准确知识的学科,学生在学习数学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可以对物质世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将隐藏在客观现象背后的真正规律找出,而不受到伪科学的误导,进而形成“诚”的个性品质。

2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对数学教育产生的影响

2.1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动力

在高中数学教育中,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可起到帮助确定学习目标,以及主动完成数学学习任务的作用。作为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保证,意志与性格在数学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及行为起着控制与调节的作用。学生个性品质这一非智力因素,使其在数学学习中维持着恒心与耐心,并不断朝着已经确定的目标展开数学学习活动,在促进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及技能充分掌握的基础上,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强劲动力。

2.2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过程本质上即为知识、情感与意志三者相统一的过程,学生道德的形成以及体力与智力的发展均离不开对知识的掌握。学生意识及情感过程的外在表现形式即为个性品质。倘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未能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与情感,那么就难以对数学知识、技能与思维方法等进行良好掌握。学生只有对数学感兴趣,才会积极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才会对数学展开探索与研究;只有具备刻苦钻研与毅力等良好精神,才能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确立主体性地位。由此可知,学生具有的良好个性品质为其参与数学活动的内驱力,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2]。

2.3有助于高素质人才的造就

数学知识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同时也慢慢渗透并扩展至宇宙一切知识。数学具有极高的科学与社会作用,为人类与社会的进步提供了非常有效的工具;此外,数学还可磨练人们的意志,加强人们的创新思维与理性思维。当前,加大高新科学技术已成为当前各个国家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而高科技核心技术的重要基础为数学技术。由此可知,高新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为数学人才之间的竞争。而高质量的数学人才在具备高水平的数学素养及文化底蕴的同时,还需具备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良好的个性品质可充分促进数学教育的实施,实现高素质、人性化创新型人才的造就。

3.结语

综上所述,良好的个性品质为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素质,同时也是高中数学教学重要任务之一。高中数学教育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又可以促进高中数学教育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是数学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数学教育与学生个性品质之间的关系,加强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从而造就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建模核心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教学策略

数学教育作为高中教育的一门主科教育,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在汲取成功经验的同时,又会面临原有高中数学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以及教学理念僵化等问题。因此,新观念、新内容、新方法走向高中数学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在这一过程中,要实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教学策略的转变是关键。

1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之解读

数学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其在高中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首先要转变观念,充分地认识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目标,才能更加深入地走进新课程。综观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有十大课程理念需要我们认真体悟:在构建共同基础与提供发展平台方面,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提高数学素养;在课程设置方面,以学生数学个性化发展为主,强调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在学习方式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数学学习方式;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在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方面,促进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对待“双基”知识的传授上,要与时俱进;在数学教学中,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提倡高中数学课程文化价值的体现,提出对“数学文化”的学习;加强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整合,鼓励师生的教与学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当然,从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十大理念中,我们不难发现,课程改革的核心转变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对于高中数学教师而言,在数学课程教学中,要抛弃“教师一统天下”的传统教学观念,充分考虑教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特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促进他们的终身发展。

2 透析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常见误区

随着高中新课改次第推进,逐步展开。就全国而言,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步入了第六个年头,它给一线的数学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如何将新课程理念全面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常常由于教学实践的复杂性和课程理念的抽象性,使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走入了许多误区。

2.1 课堂上过于追求生动,只求热闹不要纪律

新课程十分倡导主动地观察、思考、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由此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随之发生了改变。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让课堂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地“动”起来。然而,在许多时候,学生忙得不亦乐乎,老师却袖手旁观。特别是在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原理的推导、基本方法的运用上,淡化了学生思维逻辑的培养,在一个吵吵嚷嚷、秩序混乱的课堂上,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活跃、热闹的结果是学生内心的烦躁和思维的混乱。

2.2 过度提倡合作学习,偏重形式忽视实效

从知识结构的特点来看,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宜于合作学习。部分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效果期望度很高,动辄分组讨论,合作学习交流;再则就是布置课题,实行小组探究。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很多所谓的小组合作的方式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一,没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其二,缺乏对合作学习适宜性的论证;其三,合作学习常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局面;其四,教师对其进行指导的力度不够;其五,合作学习的时间有限,使目标任务完成较为困难。这样的一种状况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求实效。

2.3 媒体辅助价值错位,多媒体运用泛滥成灾

新课标在“教学理念”中提倡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用以提高教学效果。因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化教学的必需手段,它以动静皆宜、声像俱佳、图文并茂的展现形式,形象地表达了数学的本质与内涵,能有力地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和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但同时,倘若过度频繁地运用多媒体,而不讲求恰当性,则容易良成媒体辅助价值错位,反而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与质量。譬如说,部分教师过度依赖于多媒体教学,重课件制作,轻内容传授,学生依赖于媒体学习,而无心于看书与记笔记;又譬如说,多媒体时常出现的故障,会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程序与心情,一些试题的演算和公式的推导,常在多媒体教学中一步到位,缺少必要的逻辑推理环节,影响学生思维的拓展。

3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策略的转变

3.1 树立高中新课改的理念,转换教学中教师角色

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在教师。高中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应首先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树立课改新理念。高中数学教师不仅要关注新课改的理念,而且要从微观角度,有针对性地学习和理解高中数学学科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譬如,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及内容标准等的了解。因此,高中数学教师需尽快地适应新课程,由传统的教学型教师转变为教学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由传统的讲授法过渡到引导法、辅助法。在教学过程程中,教师应充分将数学学科特点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营造师生“教”与“学”互动的和谐课堂环境

在课堂中,让学生动起来有利于活跃教学气氛,但教学动而要有度,闹而要有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环境。一方面,数学教师可采取科学有效的学习指导策略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譬如说,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恰如其分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富有开放性、趣味性和启迪性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外在的学习行为。另一方面,数学教师要注意运用教育智慧,抓住最佳教育时机,适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譬如说,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杂症,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对于学生在解题中的新观点新方法要大力鼓励,发挥激励的导向作用,通过这些方式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建模核心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理念 高中数学教学 方法

新课改与新理念为现代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教师必须反思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同时结合新的教学理念,并将其运用到新的教学实践中去,从而真正做到将理论提升到实践的高度。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首要目的,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创新型教育是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的重点,有了创新型的教育才能有创新技能的教师与学生,才能有创新型的人才。

一、教学中必须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

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而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因此,要求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超前性和独创性。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数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二、 注重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

数学已成为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数学在人类思维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人这样形容数学:“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智慧的火花”。数学使人聪明,严谨;我们需要数学,我们欣赏数学。但很多同学进入高中阶段,对数学学习很不适应,成绩下降,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能很快改变旧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去适应新阶段的学习。大部分同学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他们上课注意听讲,尽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课堂上仅仅满足于听,缺乏积极思维;遇到难题不是动脑子思考,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不会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的能力,还有人问有没有一种神奇的学习方法,让我们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爱数学,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兴趣是获取高效率学习方法的关键,也就是说学习的感情、态度是影响学习最关键的因素。

三、注重初中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数学知识是前后连贯性很强的一个知识系统,任何一个知识的漏缺,都会给后继课的学习带来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善于做好查缺补漏的工作,以缩短初中与高中数学知识跨度的距离,顺利进入高中数学园地。初中与高中数学教材内容有许多知识需要做好衔接工作,如:命题;函数的概念;映射与对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与锐角的三角函数;立体几何中线线,线面,面面平行和垂直与平面几何中的线线平行和垂直;二面角和平面几何中的角等等,其中有的是高中的新内容,有的是初中的旧知识。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对初中有关知识的复习,而且更应注意讲清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适时渗透转化和类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刚开始要适当放慢教学进度,通过联想对比,回顾初中知识,明确概念的内在联系,知识的衔接,使学习逐步深入,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的节奏。

四、提高学生数学气质,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与质疑能力

优秀的数学气质是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力求现象数学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之间的数学现象,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的过程,逐步形成学生的数学气质,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浓厚的好奇心,对问题的敏锐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持之以恒的品质,这正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人特有的典型的个性心理特征。学生的质疑来自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的反馈,高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主要表现在记忆和解题上,缺乏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分析,被动接受的多、主动反思的少,所以只有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才是我们学习数学最基本的要求。

五、培养思维品质,提高数学能力

智能资源的核心是思维能力。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对人们指出了知识需随时更新与换代的要求。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若让学生得到的仅是一些公式或定理等结论或仅用于解数学题的解题术,则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更何况绝大部分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后,所从事的工作都很少用上高中及以上的数学知识,久而久之,所学知识大部分都会忘记。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了思维能力,就会把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迁移到其相关专业领域中去,在工作中把这种数学能力转化成其相关的工作能力,并用思维这把“钥匙”去打开其未知的知识宝库,适应科技更新与换代的需要。因而开发智能资源,必须培养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数学思维主要依靠理论抽象的逻辑思维,培养思维品质应在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进行。

六、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快速、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体现。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素质,以掌握的数学知识为基础,给予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介绍有效的学习经验,让学生会思考,善于思考,养成自学习惯,培养自学能力。数学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就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养成积极进取的优良品质,日积月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能取得学习上的进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