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6 ― 0162 ― 02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汽车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双双超过1800万辆,分别达到1826.47万辆和1806.1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2.44%和32.37%,稳居全球产销第一。2013年汽车产销量超过2300万辆。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势必导致对后市场汽车服务人员需求的数量大幅增加,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委联合公布的《紧缺人才报告》显示:2013年需新增汽车后市场技术服务人才200万人!国内多家院校纷纷办起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培养汽车后市场人才来满足社会的需求,由于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汽车理论的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但学校的课程内实验教学很难满足学生具备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而且没有实际的工作环境锻炼。各院校纷纷把目光对准了社会上对汽车服务人才需求的企业,希望能够通过校企合作方式解决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给学生一个真实工作环境的体验。经过多年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践,取得了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但与企业合作磨合的过程中也暴漏了一些问题,本文现分析一下产生问题的根源并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案。

1思想观念上存在的问题对策

1.1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观念上的不统一及对策

多年来,各高校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方针,对在校学生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课程教育,使学生有广泛良好的理论基础,走向社会后可以在不同领域就业,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范围,而对学生专业训练方面做的的确不足,这样就会导致学生进入企业上手慢,适应性差等问题出现,学校的观点是:用人企业应该拿出时间、人力和物力对你需要的人才加以培养达到企业的要求〔1〕。

企业目前提出一些问题,主要是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不是完全适合企业的需要,学校没有根据企业的需要培养出合适的人才,学生入职后动手能力差,进入角色慢,不能很快的解决相应岗位问题,不能给企业尽快的带来效益。

持续多年的争辩,现在来看学校需要改变观念,改变人才培养方案。原因只有一个:现在是用人企业的市场。

1.2学生理想与实际就业环境认知上的不统一及对策

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思想的动态,与学生沟通后发现,学生认为经过大学四年本科学习,将来会有一份环境较好、薪资较高体面的工作,而实际进入工作岗位后,尤其从事汽车诊断维修工作的学生,需要在车间进行生产实训,尽管现在的维修企业工作环境得到改善,但学生们也会有苦、累、脏的感觉,与他们理想的工作环境相去甚远。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最后离职甚至换行业就业〔2〕。一些企业让学校推荐学生就业时要求“学生肯吃苦,最好家是农村的”也说明了这一点。

解决的方法就是在学校平时理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由教师和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将来的发展前景给学生充分展现,利用本校在汽车领域发展良好的毕业生作为榜样激励学生追赶超越。思想教育入学就要做,而且要贯穿整个大学学习生活。

2合作基础――互利共赢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校企合作的基础是互利互惠,合作共赢,但是汽车服务企业普遍反映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如果不让学生参与生产就达不到合作办学的教学目的,起不到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如果让学生参与生产实践,学生不但不能完全参与企业的生产运营,不能为企业带来产值,而且容易造成损失,同时影响生产秩序,存在安全隐患。再者联合培养的学生在培养企业就业的忠诚度没有达到企业的期望,也导致用人企业心灰意冷,使他们把目光放到人才市场招聘,这样随时可以遴选企业需要的人才〔3〕。在与我们合作的企业中,有这样一家大型的汽车服务公司,其下属的一家4S店由于人事调整出现了大范围的员工辞职现象,最后公司发现留下来的对单位感情深的都是合作办学顶岗实习后的就业学生,这对该企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家企业对合作办学给予了很高的重视程度,但毕竟有这种切肤感受的企业并不多见。

合作办学的基础一定是共赢,单方面的付出不会合作长久。与企业一定要找到利益的共同点,选择企业文化好有足够规模的企业,同时在一些政策制定上要考虑企业的诉求,为了培养质量可以政策上向企业倾斜。比如在人才输送上、企业对人才的优选权甚至培养资金上都可以做出一定的支持〔4〕。

3高校校企合作资金支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些高校办学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费,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相对较少的前提下,保质保量的完成学生的培养的确存在困难,如果在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上再投入大量的教育经费肯定是很多院校不愿意甚至是力不从心的。如果把合作办学的经费完全转嫁给用人企业,肯定会打击企业合作办学的积极性〔5〕。

采取的办法是把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的内容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压缩一定比例的理论教学学时,节省下来的教育经费投入到校企合作办学中去,主动和企业共同分担合作办学经费,提高用人企业的积极性。高校要有灵活办学思维,压缩理论学时、把校企合作办学内容纳入教学计划是可以实现的。

4教学管理与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学生进入汽车企业学习,在于企业磨合的过程中曝露出一定的问题。企业会用对员工的管理方式管理还没有毕业的学生,学生表现的很不适应,学生在于企业的领导及技术员工接触过程中也会出现沟通障碍、思维方式不一致等诸多问题。这个问题不及时解决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和企业的反感〔6〕。这就需要在学生与企业间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调解管道。

采取的办法是在学生进入企业学习时,学校要根据学生人数配备相应比例的教师进驻企业,一方面可以在企业与学生之间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企业学习和实践,对培养双师型教师起到很大的作用〔7〕。

5教师团队在实践教学能力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院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教师团队主要来源于其他或本校毕业的硕士及博士毕业生,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更加注重理论的培养而忽视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这势必产生教师团队也会过分重视理论教学的比重〔8〕,产生的现象是上课时大量的讲解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的和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有机结合,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教师由于习惯了上述教学方法,内心不愿意改变教学方式,而且由于教师没有实践教学能力,想改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解决的办法是首先让教师深刻认识到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才定位和就业去向,同时要求教师分批进入汽车企业再学习,打造出一批双师型的教学团队〔9〕。

6总结

高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与汽车服务企业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暴漏了一些问题,学校和企业本着合作共赢的态度应当积极面对,共同努力解决问题,为以后的合作打下基础同时在合作的道路上总结出更多的可借鉴的合作办学经验。毕竟企业需要忠诚度高、专业能力强的优秀从业人员,学校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和就业率是当下双方的共识。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是解决企业和学校面临问题的良策,是实现学生与用人企业无缝对接的桥梁。

〔参 考 文 献〕

〔1〕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4):62-66.

〔2〕杨进.浅谈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J〕.科技信息,2009,(01):661-674.

〔3〕曾明.基于素质教育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03):46-52.

〔4〕李爱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与路径〔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5〕刘建国,黄顺年.社科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分析〔J〕.湘潮(下半月),2013,(03):12-24.

〔6〕刘建国,黄顺年.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原因及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

〔7〕夏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3,(03):16-21.

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小学 家校合作 问题 对策

20世纪80年代起,中小学家校合作在我国产生并逐步得到发展,无论是简单的老师和家长一对一交流,或是家长会的一对多交流,又或是学校与家长委员会的多对多交流,均带有家校合作的影子。实践证明,中小学家校合作运用得当,能有效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对中小学家校合作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进行对策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家校合作的含义及重要性

所谓家校合作,就是作为教育体系中两大承担重要任务的不同主体――家庭和学校之间开展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是以沟通交流为主要渠道,以相互配合为主要载体,共同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力,以促进学生在取得较好学习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身心健康发展。

1.良好的家校合作能够加强教学效果

良好的家校合作的标志之一,就是家校双方拥有畅通交流的渠道。学校可以将学生在校的日常表现、学习成绩、交流能力、优点缺点等反映给家长,家长也可以将学生在家庭中的相关表现内容反馈给学校,双方能够根据各自的情况进行交流沟通,共同合作,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环境,同时,家长还可以在学校教师的指点下有步骤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并将这一情况反馈给学校,家长还可以根据获知的学校教育实际情况,对学校的教育管理提出有益的意见建议,这样更有助于加强教学效果。

2.良好的家校合作能够创优成长环境

在学校中,只能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情况来拟定一个较为完善的知识教学和德育教学计划,这样就难免产生有的学生认识不全的问题。而在家庭中,对学生最为了解的当属学生家长,而且每个家庭对于学生的发展规划、成才目标等均不同,这样家庭和学校之间就存在一定的差异。良好的家校合作,能使这种差异逐渐缩小,达成学校教学和家庭培养之间的最优化方案效果。

二、当前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1.家校合作的内容和形式较为单调

在当前的家校合作中,内容和形式仍然较为单调。在家庭和学校的沟通过程中,占绝大多数的内容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情况,其次是学生在学校的日常表现情况,对于学生的德育发展、业余爱好、心理健康等则较少提及。尤其是在中考、高考等升学压力下,家庭更为关心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是否达到正常水平,学校的师资力量是否能够给予学生较高质量的教学。而学校对于家庭的了解,也主要集中在学生是否在家庭中完成课下学习。这种以学习为核心的交流内容,至今仍然占据主要地位。此外,家校合作的方式,目前看来仍然是以家长会为主,或者学生家长主动寻找教师进行询问,或者在有需要时教师在电话中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须知,在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目标的大环境下,家校合作对于学生、家长和教师均有着较高的要求。仅仅是家长与学校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场合的面对面或者电话交流,并不足以让其中任何一方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情况,家长会这样的方式也仅是对学生中间出现的个性问题进行沟通,对于学生本身则难以深入分析。这样单一的方式也影响家校合作的效果。

2.学校和家长的自身定位不明晰

在目前的家校合作中,学校和家长均对自身的定位有着一定的误差。诚然,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对于学生的教育,无论是从实践性还是专业性上来讲,学校都应处于主导地位。但是这并不代表学校在家校合作中处于支配地位。有的学校俨然成了发号施令者,要求学生和学生家长进行各种各样的教育实践,有的小学为学生所布置的课后作业超出学生现有水平,最终只能由家长代劳。而家长对于自身定位也有偏差,有的家长认为,学习主要是学校的事情,自己只需要做好后勤保障就可以了,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就认为是学校的责任。又或者学生在学校遇到了一些问题,家长也将全部责任推卸到学校身上,而不是积极与学校进行沟通,相互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对这些问题所提出的对策

1.建立完善家校合作组织机构

家校合作组织机构,在一些城市已经出现,如家长委员会就是一种较为完备的组织机构。但是如何让已经建立起的家长委员会更好的发挥作用,这也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对于学校而言,要真正将家长委员会纳入学生的整体教育体系中,让家长委员会参与学生教育的规划和管理,赋予家长委员会对于教学管理和师资力量管理评价的权限。对于家长委员会而言,要在内部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充分吸收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的家长进入委员会,并且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参与进学校的日常管理,并且加强对于学校教学方面的监督。同时,家长委员会还要多加配合学校对于学生成长的主导任务方向,在学校的指导下完成家庭教育。

2.畅通家校合作的沟通交流平台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通讯工具的智能化,许多学校和家长开始探索利用QQ、微信、网站等及时进行沟通互动,这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家长之间建立QQ群、微信群等,既便于众多家长之间的有效交流,也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学校也要加强网站建设,将学校的教学计划等诸多内容又好又快地进行公示,便于学生及家长了解。除此之外,学校和家长都应该建立定期交流反馈机制,如学校组织家长每月或者每季度进行一次家长见面会,以及组织教师与家长的定期一对一交流。交流见面的内容不应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应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多重角度进行探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家校合作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家庭和学校都应该行动起来,统一思想,明确定位,共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对策 研究

一、校企合作主要模式

(一)与企业联合实施订单人才培养。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由企业参与制定教学方案、课程标准等,高校严格按照企业的规定实施教学,毕业后学生进入企业就业。

(二)企业作为实习或实训基地。企业作为实习实训基地,安排学生参观企业、在企业进行课程实习实训或在企业顶岗实习。

(三)学校与企业进行深度产学研合作。企业主要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培训、邀请企业人员进校讲课、邀请企业人员参与教学计划等的制定。同时双方对企业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企业员工培训、科研等领域深入合作。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形式日趋多样化,内容、层次不断深入。但是我国校企合作还处于浅层次的合作阶段,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没有制定到企业实习实训计划。很多高校教学计划或课程中没有安排到企业实习或实践,很多往往是安排在最后一各学期才出去实习实践,或者最后一个学期直接让学生找实习单位工作,舍去了实习实践环节;2.学校重视不够,经费不足。从联系企业、洽谈、签订到后面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都需要大量的经费,而很多学校并没有这方面的经费支持,紧紧靠老师自身是没有办法实现的。学校应该加大经费力度、引起重视;3.流于形式。学校往往与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但很多是流于形式,作为摆设。学校与企业双方认识存在较大差异,高校往往注重人才培养,而企业主要关注能不能为自身带来利益,学生能不能帮企业做事,教师能不能帮助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技术支持、科研支持等,对学生的教学不感兴趣;4.资源配备问题。企业每天都要进行生产经营,那么能否有足够资源用于教学,企业管理人员能否抽出时间对学生进行现场教学;5.管理体系问题。校企双方要共同制定好实施规则,如学校加大经费投入,如何合理引导教师的积极性,如何提高企业的积极性。

三、校企合作发展对策

(一)实现互利双赢

1.以企业的岗位设置为出发点,根据岗位开发能力点,在用人企业的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调整专业定位及教学计划,开发设计出课程体系符合企业岗位能力的要求;2.改变过去传统的制式教育模式,实行弹性化教学,根据企业生产作业流程的需要进行安排布置,如可在周末教学,可在企业现场教学,可安排在晚间由企业专家进行讲座等。改革一切传统教学形式,一切以企业实践为核心;3.利用教师的专业优势,为企业员工进行理论培训。譬如可针对技术员工进行知识更新、职业培训、解决技术难题,此外教师还可利用其专业水准承接合作单位的新业务、开发项目和课题研究等;4.为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准毕业生在合作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合作单位也可根据实际用人需要和毕业生的毕业意向,选择和毕业生直接签订劳动协议。毕业生经高校培养合格后,可由签订合作协议的企业优先进行选择。在校企合作中,学院得到了企业实践的大力支持,企业更是在这场合作中获得了货真价实的好处。所以,这也是校企之间长效化合作的保障和动力。

(二)融入企业开展社会服务,实现校企资源共享

1.组建专家委员会。建立由专业行家、相关专业有代表性的企业负责人、技术骨干,以及院校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建的专家委员会,由专家委员会协商制订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标准和教学形式;2.校企双方人员相互在对方单位兼职。譬如企业负责人及有关领导兼任学校的客座教授,为学生开展实践课程讲座;学院的专业系部主任(书记)可兼任企业技术部门的副职;还可聘请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和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技师为学生的专业技术指导师傅;3.薪金回报制度。合作院校可向企业的业内专家、兼职教授、专业技术指导师傅在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和工作量的基础上,支付一定的薪金,以回报其付出;4.引进企业员工加入教师队伍。在符合本人意愿的前提下,将具备教师基本素质的企业在职员工正式调入学校从事高职教学工作,利用其企业工作经验背景,改善高职院校专业的师资团队,从而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

(三)真诚相待,心系校企。1.加强信息的沟通和交互。学院领导、系部负责人、专业带头人要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交朋友,互通有无,常来常往,及时把握企业用人的需求及岗位的调整;2.定期组织联谊活动。校方定期地邀请与企业有合作项目的负责人及技术人员请来学校开座谈会,探讨当前合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定期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联谊活动;3.在对校企合作工作进行改进时,要诚恳地征求企业相关人员的建议,接受或探讨改进办法;4.深入企业第一线,了解企业聘用的兼职教师、指导师傅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并主动尽力帮其解决,解除其后顾之忧。这样,能使其更加充分地融入学校,更加尽力地为高校的教学工作努力。而这种感情的建立,是非常稳定且长久的,这也更进一步地巩固了校企合作的稳定性,使这种长效机制进一步得到了完善。

(四)调整专业设置。及时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有些新行业缺乏大量的人才,这些企业非常愿意进行校企合作,吸引学生进入企业就业。

(五)提高师资水平,加大科研力度。提高师资水平,使教师的素质和能力适应校企合作教学要求。教师能为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员工培训或科研合作等,那么企业也为了这些利益而愿意与学校进行合作。

(六)加大经费力度、加强学生人身安全保险。学校加大校企合作经费投入力度,为学生在校企合作教学过程中购买人身安全保险,明确界定校企合作教学中人身意外伤害事故的责任划分,免除教师、学校和企业对学生安全的顾虑。

(七)完善合作制度,加强监管。有合作就有制度,有制度才有约束,有约束必然要制定相应的规范,只有有了规范,校企之间才可能健康有序的深入合作。

参考文献:

[1] 马纲.可持续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研究[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民合作社;奇台县;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833180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农民自愿组织的进行生产、经营的合作组织形式。目前合作社已经在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建立,合作社市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是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主要方式,是实现农村强、富、美的致富之路。

1 农民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目前新疆奇台县合作社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农业类的有奇台县粮都专业合作社、奇台县农鑫源节水用水专业合作社等9家;畜牧类的有奇台县半截沟镇兴牧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奇台县吉布库达坂河牧业村海纳尔草畜联营合作社等5家;农机类的有奇台县西地镇振兴农机专业合作社1家;林业类的有奇台县西域盛世林果专业合作社1家;其他类2家。

2 农民合作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

2.1 主要问题

2.1.1 合作规模小

目前,奇台县的17家合作社,但是整体来看合作规模很小,都是由几户组成,有的甚至就十几个人。

2.1.2 合作意识差

奇台县合作社的农民合作经营意识很薄弱,根深蒂固的小民意识十分强,在发展的过程中,尽管是一个合作社的农户往往也很难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重,为合作社考虑的较少。

2.1.3 合作社自治水平低

奇台县的诸多合作社虽然成立了合作理事会,但是还没有形成规范的规章制度,有些已经运营的合作社,在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理事会的分量低,出现问题往往会共同议事,争议严重,最后确定不出最佳的解决方法。而且制度不完善,合作社员工不收规章制度的约束,工作十分涣散。

2.2 限制因素

2.2.1 合作社服务领域窄

目前奇台县的大部分合作社是种植合作社和养殖合作社,还有一些节水用水专业合作社,但是这些合作社所经营的产品都是初级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比较小,而且还受地域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多数的初级产品以该地区常见的产品为主,新品种引入的较少,在该地区所占的市场份额很小,服务的群体较小,领域较窄。

2.2.2 合作社缺乏管理人才

合作社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大多数的合作社都是由当地的农户联合组成的,而这些人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不懂市场、生产技术和管理,因此合作社会出现管理混乱,技术缺乏创新等问题;部分合作社负责人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了解一些管理的知识,但是整体水平较低,还没有足够的能力管理合作社,因此引进人才十分必要。

2.2.3 受政府管理方式影响

在政府管理方面,政府往往只重视规模大的,能够带来较大效益的合作社,在政府的助推下,这些合作社往往会做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强。而规模较小的合作社,政府重视程度低,扶持力度小,如果资金不够运转的话,这些合作社往往就走向解散,但是奇台县的合作社的总体规模都较小,因此政府的帮扶力度较小,合作社之间发展不平衡。

3 农民合作社发展对策

3.1 发挥社员在合作社中的主体地位

首先,要提高合作社社员的自身素质,目前农广校开展的新型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和新兴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为合作社社员提高自身素质搭建了很好的平台,通过培训可以提升自身的素质,此外,还可以通过远程教育等形式提升自己的素质。其次,注重农户参与的意识,除了理事会成员参与以外,要组织农户参与,但是以学习的方式不断提升农户的议事能力,转变遇事以吵为解决方式的传统参与模式。最后,积极引进人才,鼓励大学生村官,支农的大学生参与到合作社中。

3.2 拓宽涉及的服务领域

逐渐发展农产品的加工,将农产品以半成品进入市场,不仅可以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而且也能实现合作社的利润增值;此外,合作社的发展应该面向其他地区,不要仅局限在本地区,要开展运输功能。要将合作社发展成初级产品、加工产品和运输等多途径的发展方式。

3.3 转变政府在合作社发展中的角色

政府应该重视在合作社发展中的帮扶功能,下大力气推动合作社的发展,转变扶持的合作社对象,不仅要考虑合作社的规模,还要重视合作社的发展潜质。注重合作社功能的建设,在政策、项目、资金上予以帮扶。

参考文献

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产学研 基本模式 产学研合作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得到了深化,新技术革命为整个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使得整个社会的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过渡到了知识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的今天,由于技术的进步,产品的生命周期被大大的缩短了。随着人们需求的多样化,对于产品的创新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产品乃至技术的升级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国家,要在如此激烈的社会中寻求一块不败之地,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能快速推动企业和国家的发展,能为企业和国家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企业要想在如此激烈的市场中寻求生存之道,将科学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是至关重要的。

产学研合作这种形式就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应用技术创新体系与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理论创新有效的联系起来,大幅度地推动技术创新和市场相融合,有效地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快速的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然而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企业和学研机构的目标不尽相同,企业固然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求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学研机构来说,他们的目标是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关心的是为整个社会创造效益的多少。同时,企业和学研机构掌握不同类别只是的程度存在差异,企业掌握的市场知识,生产知识相对较丰富,技术知识、理论知识相对较为缺乏,而学研机构恰恰相反。因此,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成功整合企业和学研机构双方的目标以及知识,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以及学研机构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促进辽宁省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发挥其创新示范作用,本文根据辽宁省产学研的发展情况,对产学研合作中模式与创新机制存在的主要矛盾以及普遍存在的一般性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研究矛盾的关键和普遍存在的规律。

二、产学研合作基本模式的分析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1、关于产学研合作基本模式的分析

(1)技术转让模式的特征

技术转移是指技术在国家、地区、行业内部或之间以及技术自身系统内输入与输出的活动过程。技术转移包括技术成果、信息、能力的转让、移植、引进、交流和推广普及。这种模式一般是学校、科研机构率先投入,完成了技术原理可行性研究之后,企业接手过来进行商业化生产以及对市场进行开发。这种转让过程存在着学校、科研机构脱节的风险,以至于学研成果所带来的效益不能够最大化,结合程度不高,风险程度比较大。随着市场成长越来越成熟,技术转让更应该注重创新的程度、技术风险的管理以及商业化进程。

(2)合作开发模式的特征

合作开发是根据产学研各方共同投入一定的要素进行合作,具体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共同开发,企业投入资金、人力,学校或研究所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共同就某一项目开展科研攻关;另一种是采用委托开发的方式,企业只投入资金,以市场为导向提出技术合作要求,或由学研根据所掌握的技术将其推向生产,使得技术成果为企业量身定做。合作开发主要特点是: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进行技术开发创新或企业委托高校、科研单位进行技术开发创新,合作创新经费由企业支付,合作创新成果由双方共享。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学科日益高度分化,行业、企业、科研单位也日益专业化,任何一个单位都不可能在一切领域处于全面领先的优势地位。因此,许多技术基础上需要委托他人进行,或通过合作开发,集中利用双方(或多方)的人力、物力、财力、智力和条件,取长补短,协同作战。

(3)共建实体模式的特征

共建实体是指企业与高校或科研单位组建股份制公司、研究开发中心、试验基地等,这一实体成为相对独立的活动单位或法人。共建实体是产学研结合最高级、最紧密的形式,也是最有成效、最为成熟的合作方式。共建实体的显著特点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中间试验、批量生产和销售服务紧密相联,技术创新成果适用性强,应用于生产的周期短,收效快。这种紧密型的合作模式有利于高校、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形成相互了解信任的长期的联系与合作关系。有利于将技术优势不断扩展为规模经济优势,从而获得技术成果高收益回报。

从技术转让到合作开发,再到共建实体,是一种逐级渐进的关系,合作关系逐渐趋于紧密。

三、目前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北京大学杨松,张婷的《浅论产学研合作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对于目前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是辽宁省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如下:

1、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问题

(1)基础科学理论的研究有所偏重,应用技术的研究有所缺失。高校注重于对于整个社会效益的创造,因而在技术创新中注重基础科学理论的研究,而忽略了实际应用技术的研究。这与企业的目标存在不一致的部分,企业更希望的是能给企业带来效益。

(2)技术转移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高等院校的研究成果不能很好的转移到企业当中去,也就是不能很好的商业化的问题,这使得产业的发展存在障碍,技术转移体制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2、企业在产学研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项目的目的性不明确。企业在进行项目开发的时候对于开发的目的不是很明确。这样会导致所开发出来的产品从某种程度上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或者使得开发的产品偏离了原来所需要的轨道,这样不仅仅增加了成本,而且很可能在市场上失去了先机,不能很好的占有蓝海领域的市场份额。

(2)企业对于项目的技术吸纳性薄弱。企业方面更加看重的是利用学研机构研究的技术原理通过原材料转化成可以直接某种价值的商品并且进行加工包装,采用适当的营销手段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由于侧重点的不同,企业对于技术原理的掌握可能与学研机构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3)企业的投资意识薄弱。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联合有利于产品的研发以及高校研究成果进一步应用,但是由于企业的风险意识,对于这部分的风险有所顾忌,这样的投资意识阻碍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四、辽宁省产学研合作概况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自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的经济突飞猛进。辽宁省的产学研合作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发展,从最初形式简单、目标单一、合作短期低级阶段到形式复杂、目标多样、合作长期高级阶段转化。

1、辽宁省经济发展概况

辽宁省很早以来就是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城市,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更是迅速。根据《辽宁省统计年鉴(2012)》,2011年辽宁省生产总值达到达到22226.7亿元。

辽宁省历年各产业生产总值增长示意图

与经济发展相对应,长期以来辽宁省注重对技术开发的投入,辽宁成为我国产学研合作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2、辽宁省产学研合作现状

2010年,辽宁省对产学研合作情况展开了抽样问卷调查,并对有代表性的25所重点院校及28家民营科技企业2008-2010年的产学研合作数据进行了整理和研究,该调研结果总结如下:

(1)产学研合作人力资源投入情况

根据调查数据表明,平均每个院校投入的科研活动方面的人员都在630人左右,个别的院校的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出现了减少迹象。尽管院校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呈现下降之势,但其中从事产学院合作人员数量却略有增长。相对而言,企业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投入的人力总量并不大,平均到每个企业不足73人,企业研发人员在企业员工中的比例常年保持在17%左右,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研发人员约占企业研发人员的1/3左右。近年来随着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巩固,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产学研合作工作,特别是高科技企业。

(2)产学研合作项目情况

被抽查的25所院校承担的产学研合作项目逐年增长,年均增长12%。在其科研项目中比例保持在45%左右。被抽查的28家企业开展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总数均不足100项,平均每个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为3.5个,其中,95%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是与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校所完成的。可见,院校在全省产学研合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源头作用。

(3)产学研合作经费投入情况

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的经费投入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企业投入较2008年增长了24%,平均没锁院校接受企业投入达到6688万。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经费投入也呈现上升趋势,2008-2010年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经费投入年平均增长达到了39%。

3、辽宁省产学研合作的特点

(1)合作的规模不断增大,涉及范围越来越广,对于辽宁省经济发展贡献巨大。

辽宁省产学研合作的项目涉及到了各个方面,例如大连大学土木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的土木方面、沈阳工业大学工业机器研究所的机器人研发方面、大连大学骨科医学院研究中学医学方面、辽宁省稀土化学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对于等等,同时由于企业和政府部门对于产学研合作研究的重视,经费支出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这使得研发人员不断上升,合作的规模不断的扩大,由于科研成果的涌现,对于辽宁省的经济推动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2)合作模式趋向多样化,创新形式越来越多

由于社会和科技的进步,原有的合作模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例如,以前和合作模式注重经济效益,主要是站在企业的角度。在这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人作为一种资源,现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人的智慧成本、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因此人才培养型模式就产生了。同时产学研的高级阶段的共建实体模式也已经在酝酿当中。

4、辽宁省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不足

(1)虽然产学研合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从总体上看科技对于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仍然较低。2012年,辽宁省的生产总值达到了22226.7亿元,科技创新对于经济的贡献率虽然很高,但是同创新性发达国家对经济70%的贡献率相比起来,仍然具有很大的差距的。目前,辽宁省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其深入发展,进一步促进科研与经济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

(2)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企业同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只注重短期的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在技术上对合作对方存在着依赖思想,不愿意去加强企业内部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依赖思想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企业只要需要有所创新,首先想到的就是外部引进资源。长此以往,企业的创新能力会逐渐消失殆尽。

(3)科技成果总体数量比较多,但是核心技术,具有标志性的成果比较少企业的发展需要核心技术的支撑,需要重大科技成果在企业合理的运用,实现产业化。

(4)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是以半官方化形式存在的,在市场机制下的科技要素市场体系也不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纽带落后于辽宁省经济发展的需要

五、针对产学研合作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1)自觉提高企业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针对辽宁省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创新意识薄弱的缺陷,努力提高企业特别是企业高层的创新意识。

(2)加强企业研发机构的建设,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技术力量迅速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企业研发机构的建设,不断发掘培养创新型人才。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和企业自身的资源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开发属于企业的核心技术。

(3)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通过建立有效的中介服务体系,使其更好的服务于辽宁省经济发展的需要。

2、企业与院校、学研合作,建立起以产学研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体系有利于企业充分利用高校的技术资源优势,能够快速的将技术转化为产品,从而缩短了产品的研发周期,降低了企业在产品开发的成本,避免了由于企业核心技术方面研究不足所带来的研发失败的风险,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从高校的角度来看,产学研合作为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的机会和必要的科研资金,能够加强高校研发成果与人们实际需要之间的联系。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解决了当今社会上人才技术不足的问题,使得高等教育与实际需求接轨,这样真正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互利双赢。

3、完善制度,使得产学研合作程序化、规范化管理

产学研合作的项目涉及到多方利益,例如项目产品的知识产权的分配就是一个比较难以界定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激发矛盾,有损合作的积极性,甚至导致合作的失败。因此,需要做两方面的努力:一是需要完善在相关制度来规避知识产权方面的风险;另一方面,在产学研合作项目之初各方要签订协议,做好有计划、有步骤、有管理的对知识产权进行申请和分配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克明、汤汇道、彭建刚等. 产学研合作节本模式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学术版].

[2]王章豹.产学合作:模式、走势、问题与对策[J].《科学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