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解决粮食安全的对策

解决粮食安全的对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解决粮食安全的对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解决粮食安全的对策

解决粮食安全的对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粮食安全;评价分级;虚拟土地战略;对策建议;广西县域

[作者简介]颜章雄,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严志强,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8―0036―05

土地资源和粮食安全问题是当前多学科研究的重要领域,土地资源短缺以及由此引起的粮食安全问题也是21世纪广西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桂西北地区由于土地资源匮乏,给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造成了不利影响,严重制约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本文在对广西县域粮食安全进行评价分级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实施虚拟土地战略,进行虚拟土地交易,以达到平衡县域土地资源、实现粮食安全、缓解生态压力的目标,促进区域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广西县域粮食安全态势

(一)概况

广西位于北纬20°54′~26°23′,东经104°29~112°04′,背靠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四周多山,呈不完整盆地状。广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尤其适合农业生产耕作,其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广西各县的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状况差异较大,粮食产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南部和中部部分地区,西北部由于受喀斯特石漠化影响,粮食生产受到很大限制。

(二)县域粮食安全评价与分级

1.评价指标

这里采用粮食安全系数评价法对广西75个县(含县和县级市,不包括地级市的市辖区)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评价。根据广西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的实际情况,选择了5个易于获取、操作性强,并且最能客观反映各地粮食安全现状的指标,即粮食自给率、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单产水平、人均耕地、粮食生产波动系数,采用特尔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1)粮食自给率Z。该指标反映区域内的粮食生产量满足其消费总量的程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区域粮食的对外依存度,其计算公式为:Z=粮食生产量/粮食消费量,指标值越大则粮食安全度越高,指标权重值取0.3。

(2)人均粮食占有量L。该指标反映各县人均占有的粮食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粮食安全水平,该指标值越大粮食安全度越高,指标权重值取0.25。

(3)粮食单产水平D。该指标综合反映了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禀赋、投入水平高低、生产条件好坏,是衡量土地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在土地资源数量有限的情况下,粮食产量的提高主要依靠单产水平的提高,它与粮食安全度成正相关,指标权重值取0.2。

(4)人均耕地G。该指标反映了土地资源数量对粮食生产的制约作用。一般情况下,人均耕地越多则粮食安全度越高,指标权重值取0.15。

(5)粮食生产波动系数B。反映粮食产量的年度波动幅度,其计算公式为:

B=(Yt-Y1t)/Y1t

式中Yt为t年的粮食实际生产量;Y1t为粮食产量的平均值,采取5年移动平均法进行求取。粮食生产波动系数越小粮食安全度越高,指标权重值取0.1。

2.评价分值的计算

粮食自给率z、人均粮食占有量L、粮食单产水平D、人均耕地G、粮食生产波动系数B所对应的取值分别为z1、L1、D1、G1、B1,则粮食安全系数的分值F为:

F=0.3×Z1+0.25×L1+0.2×D1+0.15×G1+0.1×B1

在构建各指标的安全系数分值时,参照朱泽等人的取值标准,同时考虑了广西各县的实际情况,确定各项指标的系数分值,如表1。

3.粮食安全分级结果

根据上述五项指标,以2000~2004年广西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对区内75个县2004年末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评价。根据计算结果,将粮食安全区间分为四级,每级的取值区间为:I级,安全级,系数分值为0.70分上;Ⅱ级,基本安全级,系数分值为0.6~0.70分之间;Ⅲ级,临界安全级,系数分值为0.5~0.6分之间;Ⅳ级,不安全级,系数分值为0.5分以下。广西总体情况属于基本安全级,参评各县市的分级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广西的县域粮食安全分区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区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处于安全级别的有31个县,占总数的41%,这些县绝大部分位于桂东及桂东南的平原、盆地、河流三角洲处,耕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粮食单产水平高,粮食产量供大于求,完全能够实现自给。处于基本安全级别的县有22个,占总数的29%,主要集中分布在桂中、桂南以及桂东和桂西的部分地区,耕地资源较多,耕作环境和水热条件较好,粮食供需基本平衡;该级区的大新、天等、天峨、乐业、环江等县位于、桂林西南桂西北山区,自然地理环境较为恶劣,粮食单产水平较低,但由于人口稀少,粮食消费需求量不大,粮食自给率大于95%,故粮食安全度较高。处于临界安全级别的有11个县,占总数的15%,集中分布在桂西及桂西北,粮食生产受气候、自然环境影响较大,粮食产量不稳定,单产水平较低,粮食需求大于供给。需要指出的是,该级区的宾阳县位于桂南,水热条件好,耕地拥有量和粮食总产量可观,但由于近几年受政策、市场等因素影响,粮食播种面积下降较快,造成粮食产量大幅下滑,波动率达11%,从而使得粮食安全系数偏低。处于不安全级别的县有11个,占总数的15%,集中分布在桂西北喀斯特石漠化山区,耕地资源稀缺,自然环境恶劣,粮食难以自给。

二、影响广西县域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

(一)人口总量持续增长,粮食缺口逐步扩大

目前,广西各地的人口年自然增长率平均为0.66%左右。据测算,若按照人均占有粮食400kg的通用标准,2010年广西全区的粮食需求量将达到2200万吨,如果2010年广西全区的粮食总产量仍维持在目前的水平,到时粮食缺口将达727万吨。而广西的粮食总产量自1999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后,每年一直按3%左右的速度递减,与此同时全区各地人口数量仍在持续增加,因此粮食需求缺口将会逐步扩大。在粮食生产能力较强的地区,粮食安全问题尚不突出,而粮食生产能力较弱

的地区,粮食安全问题将会更加严重。

(二)耕地资源短缺,制约粮食生产的发展

粮食作物特别是谷物,属于土地密集型产品,因此耕地资源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粮食生产的规模。随着各地人口的增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耕地被非农建设用地占用,整个广西的耕地数量每年以1%左右的速度递减。2004年广西有32个县的人均耕地已经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053hm2的警戒线,这些地区主要分布在桂西北。而在桂东南地区耕地总量基数大,生产力水平也较高,粮食安全受到的威胁尚不大。当前整个广西的后备耕地不足100000 hm2,各地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面临着较大困难,建设用地占用的大多是优质水田,而新增耕地大多是中低产的旱地,耕地资源总体质量呈下降趋势。

(三)区域条件差异大,粮食生产水平不平衡

由于广西区内各地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差异较大,使得粮食生产的布局和生产能力很不均衡。广西主要的商品粮产区大都分布在桂东及桂东南灌溉条件好、水田比重大的平原或盆地,加之这些地区经济较发达,农业投入大,因此粮食生产的能力很高;在桂西北山区,由于环境恶劣、耕地稀缺、土壤贫瘠,加上经济比较落后,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严重制约了粮食生产的发展。

(四)粮食生产环境恶化,威胁粮食安全

广西各地受地理、气候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以旱涝为主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一些经济落后、农业基础脆弱的地区,抗灾能力弱,粮食生产受自然灾害影响很大。据农业部门统计,目前广西年均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800万亩,占总面积的22%,其中,旱灾主要发生在桂西及桂西北石山区,洪灾主要发生在桂东及桂东南河流密集地带,旱涝灾害大大加剧了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另外,不少地区的粮食生产受工业“三废”的严重污染,加上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粮食作物中的有害残留物含量增加,严重影响到粮食安全问题。

三、虚拟土地战略与广西县域粮食安全保障

(一)虚拟土地和虚拟土地战略的内涵

虚拟土地的概念源于“虚拟水”和“虚拟土”概念。虚拟水最初由国外学者Tony Allan于1993年提出,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过程中消费的所有水资源,该概念的提出使人们对水资源和水安全问题有了重新的认识。2004年国内学者罗贞礼借鉴虚拟水的概念,首次提出了“虚拟土”及“虚拟土战略”的概念。随着对虚拟土认识的加深,人们意识到在土地资源短缺的地区,粮食安全可以通过经济一体化过程得到解决。这里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虚拟土地及虚拟土地战略的概念,“虚拟土地”比“虚拟土”更能准确表达和涵盖土地资源的科学含义,因为“土”显然不能等同于“土地”,“土”是“土地”的一个要素。类似于“虚拟土”的概念,虚拟土地是指在商品和服务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土地资源数量,它以虚拟的形式隐含于产品中,而并非真实意义上的土地。任何农产品生产都需要占用土地资源,需要土地提供的各种有效功能。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口土地资源密集型产品给其他国家或地区,实际上就是以虚拟的形式出口了土地资源。

类似于“虚拟土战略”的概念,虚拟土地战略,就是指土地资源贫乏的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土地富足的国家或地区购买土地资源密集型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等大宗土地密集型产品)来获得土地和粮食安全的策略。它是从系统的角度出发,通过寻找与粮食安全问题相关的影响因素,在问题发生的范围之外寻找的一种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应对策略。在解决区域粮食安全问题的传统做法中,主要是依靠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和扩大耕地面积来提高粮食产量。但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且会受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制约;靠开垦扩大耕地面积,会受到土地资源有限性的制约,如果过度开垦还会导致生态退化。因此,在土地资源匮乏地区靠这两种传统方式来确保粮食安全是难以行得通的,而运用虚拟土地战略,可以为解决区域粮食安全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二)基于虚拟土地战略的县域粮食安全保障

国内有关土地资源管理的研究分析认为,土地资源管理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供给管理阶段、效率管理阶段、内部结构性优化阶段和社会化管理阶段,管理阶段越往后管理层次越高,四个阶段是交叉出现和综合运用的。土地资源社会化管理阶段充分认识到土地资源具有社会属性,其管理的目标就是从区域的实体土地资源存量出发,通过充分运用其所掌握的社会资源来提高土地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益。该阶段对土地资源管理问题的着眼点,已从土地资源稀缺本身转向需要克服土地资源稀缺的社会资源本身。社会资源是相对于自然资源而言的,它是指社会经济制度、产业结构政策、各种经济发展战略等。能否调动足够的社会资源来克服自然资源短缺,成为土地资源短缺问题能否有效解决的关键。

虚拟土地战略实质上是土地资源社会化管理的一种制度创新,基于虚拟土地战略的区域粮食(虚拟土地)贸易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区域土地资源和粮食安全的有力工具。区域粮食生产能力由区域可利用的耕地资源数量和耕地的单位生产能力共同决定,由于受自然气候环境、耕地资源数量、粮食生产效率的制约,很难完全实现每个区域的粮食自给。广西西北部喀斯特山区自然环境恶劣,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如果在这些地区片面追求粮食自给,进行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且还会威胁这些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而广西东部和东南部地势平缓、水源充足、耕地资源丰富,粮食生产不仅能够实现自给,而且还有富余。如果立足于全区的土地资源分布状况,通过发挥区域土地资源的比较优势,由土地资源欠缺、粮食不能自给的桂西北地区以虚拟土地贸易方式,从区内其他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进口粮食(虚拟土地),这不仅可以从宏观上平衡土地资源赤字,实现县域间粮食的供需平衡,而且在确保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更具有可行性。

(三)实施虚拟土地战略的对策建议

1.调整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土地资源配置

在运用虚拟土地战略的背景下,需要重新审视区域内的农业生产政策,做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桂西北喀斯特山区应当积极调整其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与该地区土地特性相适宜的农产品,粮食安全可以通过虚拟土地贸易来解决;对于不适宜进行农业耕作、对生态平衡会产生严重影响的山区则要实行退耕还林,将土地资源用于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上。而在耕地资源丰富、粮食生产条件优越的桂东南地区,应当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快商品粮基地建设,做好“吨粮田”的试点和推广工作,充分发挥区域内土地资源的优势,使之成为全区粮食安全的坚强后盾。

2.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实行虚拟土地战略后,在区域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转型中,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区域农业生产和农民收益波动,尤其是在桂西北喀斯特石漠化山区,由于调减粮食种植面积可能引起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和农民收益下滑,这就需要政府对这些地区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专项基金对农业结构调整、粮食调运以及农民收益下滑进行补贴。而对实施虚拟土地战略后可能引发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问题,则需建立相应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3.改革和完善现行粮食流通体系

虚拟土地贸易的有效进行需要一个完善的粮食流通体系来支撑。首先,要改革粮食流通体制,降低市场进入门槛,实现粮食流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大力支持和培育粮食企业,发展粮食深加工,促进粮食的产业化经营,实现粮食产、供、加、销一体化。其次,要大力发展粮食市场体系的基础建设,促进粮食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发展,支持粮食企业参与保值交易、增加盈利。再次,要严格粮食市场的管理和规范,严格审查粮食经营业主的资格,强化对粮食市场的监管。最后,进一步搞好与粮食主产区的购销合作。

4.建立完备的粮食安全信息系统

虚拟土地战略的正确实施离不开粮食安全信息的有效支持。粮食安全涉及生产、流通、储存、消费等各方情况,要作出正确的生产与贸易决策,就必须及时、准确、充分地掌握相关信息,如粮食需求量、粮食自给率、粮食库存量以多少为宜,国内外粮食生产的现状如何,粮食价格的变化趋势等等,这些信息的采集、管理分属不同的部门,需要进行整合和核实。因此,有必要将农、林、水、粮食、财政、统计等部门提供的相关信息加以分析整理,建立一个科学而完备的粮食安全信息系统,为虚拟土地贸易提供信息支持。

解决粮食安全的对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粮食安全;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199-02

粮食安全问题是各国政府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它在国家战略安全中与国家的经济安全、军事安全、信息安全一样处于重要地位。中国粮食安全目前也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一、中国粮食安全的制约因素分析

粮食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由诸多环节构成,安全与否取决于各环节的安全状况,目前,中国粮食安全也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表现在:

1.资源短缺制约。农业发展受耕地、水等自然资源制约严重,而耕地又是最基本的制约因素,目前中国拥有可耕地面积2003年仅为13 004万公顷,只占世界总耕地的7%,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高产耕地则更为稀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耕地面积下降的趋势还在继续。同时中国又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且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用水效率低下,淡水资源紧缺已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瓶颈”。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受自然因素影响大,风调雨顺,收成好,灾害严重则收成差,甚至颗粒无收,所以,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防治灾害,减灾抗灾,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生产率保障粮食生产的重要手段,目前,中国农业基础设施相当薄弱,基本上还在是靠天吃饭,农业基础设施仍是制约农村经济的最大障碍,现有的水利设施大多是20世纪60年代修建的,年久失修,设施老化,急需除险加固。

3.农业技术应用和发展滞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农业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在农业应用与推广上发展滞后,没有充分发挥农业科学技术作用,研究的重点也主要放在基因工程研究,对日常生产、管理技术应用性技术关注少,如:高产技术、农业灌溉技术、节水技术、化肥施用技术、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等,目前,自杂交水稻问世后再无大的技术突破。随着耕地减少趋势,如何在有限的耕地上满足对粮食需求问题只能依靠科技突破。

4.生态环境恶化。农业是一个综合发展的产业体系,受耕地、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等诸多综合因素的影响,目前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土地污染问题,致使土壤养分下降,退化严重,污染严重,重金属超标,另外,滥用农药、化肥施用不当也造成土壤板结、环境污染,从而进一步加剧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

5.受制于结构调整的矛盾,质量矛盾十分突出。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导致消费方式转变对粮食提出更高要求。居民对粮食的消费也从满足数量,向数量、质量并重,并向健康、营养、卫生、多样化、优质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中国人口也将从目前的13亿还要持续增加,到2030年估计达16亿,这就为中国粮食产业带来巨大压力,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现阶段中国粮食品质、品种结构与消费需求矛盾尖锐,大量优质、专用粮食品种少,而普遍、劣质品种却大量滞销。

6.经济体制改革的滞后制约着粮食产业的发展。在经历了粮食的统购统销到取消对粮食的管制,中国正在朝粮食市场化方向的改革,但预期目标与现实还有一段路要走,目前粮食市场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各个层次的批发市场建设滞后,期货市场发育不完善只处于起步阶段,交易量小,大多数农民没有进入交易市场,经营也不规范等等,还需加大体制改革的力度。

二、保障中国粮食安全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1.耕地面积扩大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粮食种植需要土地支持才能保证最基本的粮食生产。前几年过度垦荒毁林,围湖、围海造田,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平衡,已造成大面积森林毁坏,水土流失严重,在西部一些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现如今已经是十分脆弱。这一状况严重加剧和恶化了粮食生产的生态系统和粮食生产的条件,影响粮食种植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为此国家在西部和生态脆弱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保护脆弱的粮食生态环境,但另一方面也造成粮食播种面积的下降,当然导致耕地面积下降的原因还包括新增建设用地,进而影响到粮食总产量。二者之间的矛盾反映了经济社会如何协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平衡发展的问题。

2.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与保护耕地、稳定种粮面积之间争夺土地资源的问题。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资源有限,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目前,中国正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城市占地用地不可避免,如何合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和保证种粮面积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问题。农业是农民的主业,粮食是农业的主体,在农民的生产经营中60%来自粮食,但粮食种植一直增产不增收现实使农民抛荒土地弃耕撂耕现象难以杜绝。与经济作物相比粮食收益偏低的现状也使许多暂时无法转移到其他行业的种粮农户纷纷转向经济作物的种植,加之国家提倡要进行农业种植业的结构调整而一些地方政府却片面理解为农业结构调整即是发展经济作物放弃收益不高的粮食产业,这使得粮食生产受到威胁,同时从农民自身角度来讲,即使地方政府不号召经济作物的发展和种植,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考虑,他们也要改种利润高的经济作物。如何提高种粮农民的积极性问题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4.国有粮食企业的去留问题。国有粮食企业在计划经济时代,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调剂品种余缺,平抑市场物价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为了与国际贸易市场的接轨,中国正积极实施和探索粮食市场化改革道路,国有粮食企业的去留问题也就摆上了议事日程,有人主张自行消亡,顺应市场化改革取向,但在迈向完全市场化的过渡时期里也有人主张应发挥粮食企业在流通环节中的主渠道作用。当前应深化粮食企业改革,改变国有粮食企业既承担着政策性经营又承担着商品性经营的双重角色问题,妥善解决历史遗留的“老粮”、“老账”、“老人”问题,让粮企减员增效“轻装上阵”,实现从“计划主渠道”到“市场主渠道”转变,转换经营机机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对策与措施

1.进行粮食生产区域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确保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1)根据中、东、西部特点对粮食生产进行区域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中部为基础,大力建设优质商品粮基地。中部地区是中国粮食有精耕细作传统生产的地区,光、热、水等自然条件好,集中建设商品粮基地,巩固粮食生产。东部地区面临开放的前沿地带,区位优势明显可适当放弃一些比较优势差的种植品种,发展创汇农业、出口外向型农业,腾出东部地区的市场份额。西部地区则根据资源条件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如特色林果业、畜牧水产业等,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体。(2)依法实行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基本农田占补平衡机制,“谁占有,谁补偿”、“占一补一”,严格控制基本农田转为非农用地,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投入制度,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建设高标准农田,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通过土地严格管理和合理使用,确保耕地的数量和质量。(3)加强粮食生产基地的农业基础设施和信息体系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轻农业损失,同时把农户与全国市场相连,引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4)建立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增强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加大粮食科研攻关,技术运用与推广及创新体系的建设,作好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粮田生态环境改善和现代农机装备推进工作,全面提升粮食生产的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

2.建立财政支农体系,从价值形态上对粮食生产进行支持。(1)切实有效地增加国家财政的农业投入,完善财政支农政策手段,确保国家新增财力、国债资金向农业倾斜,尽快制定和出台农业投资法。(2)明确农业财政支持的方向和重点。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包括水利设施、农业生态环境、国土整治、小城镇建设、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加大对“种子工程”、畜牧良种、优质饲料、区域化优质农产品基地、产业化龙头企业、退耕还林、还草等的支持;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政府投入,搞好中低产田改造提高生产能力。(3)发挥农业财政支持政策的导向功能,吸引社会的农业投资,逐步形成政府、社区,个人等多方投资体系。(4)健全农业财政投入的管理监督机制。

3.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对抑制粮食价格波动,促进粮食市场稳定和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宜尽快建立:(1)建立国家粮食储备制度,从实物形态上确保粮食安全。建立粮食储备中央一级垂直管理体系,合理确定战略储备规模,分阶段逐步统一专项储备,逐步减少地方粮食储备,降低储备成本。通过粮食储备运行,调剂供需,供大于求时,吞进粮食,供不应求时抛出粮食,平抑物价,进行市场调控;建立契约关系的中央和地方委托—关系,减轻财政储粮压力,对委托储存单位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2)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粮食安全预警机制。要研究、确定安全预警线、预警区域,制定预案。要研究建立全国性的集粮食生产、粮食需求、粮食进出口贸易、粮食库存及储备和粮食市场价格等相统一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要有专门机构负责,进行经常性的研究和分析预测;编制信息传输、处理与分析软件,实现软件网络化,搞好人员培训,提高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的运行速度和质量。通过粮食预警机制,及时反映粮食供求变化的警情,为粮食安全提供及时预报和防治。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粮食安全问题[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1.

[2] 程烨,李飞.中国耕地资源对粮食安全的保障程度[J].中国地产市场,2004,(Z1).

解决粮食安全的对策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金融危机;粮食安全;新情况;新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366-01

1 我国粮食生产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尽管我国粮食连续5年丰收,但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依然艰巨,特别是在持续发展的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的粮食生产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1)在粮食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农民种粮积极性普遍偏低,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由于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人工成本升高,农民种粮成本大幅增加,农业比较效益下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业外出务工人员增多,进城务工与种植经济作物相比,种粮效益明显偏低,使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难度加大。

(2)由于人口增加、耕地减少、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原因,我国粮食生产将呈刚性增长。中国拥有世界20%的人口,但耕地面积却仅占世界的7%。我国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更少。我国人均耕地只有0.092hm2,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这种特殊的土地资源国情,决定了粮食安全在中国有着特殊的意义。

(3)2009年春天的干旱严峻考验我国的粮食安全。2009年春的这场历史罕见的大旱,不禁让人再次担忧起粮食安全问题。目前,我国粮食自给率低于95%,每年进口约2 500万吨,进口依存度不断上升。“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场大旱让人担心粮食缺口放大,带来粮食安全隐忧,同时也暴露出我国粮食生产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据统计,我国目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总体仍十分薄弱。在全国现有的1.22亿公顷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只占46%,农田水利化程度比较低,现有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功能严重衰退。

(4)继续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的空间有限。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着需求持续增长的现实,而我国粮食增产的空间已相当有限。目前,总体上仍处于紧平衡状态,供给压力仍然很大。另外,我国粮食生产的基数已经抬高,在连续5年增产的基础上,单产继续提高的难度不小。

2 加强我国粮食安全生产的对策

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在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一定困难的情况下,加强粮食工作,促进稳粮增收,保障粮食安全,不但有利于确保经济社会发展有稳固的基础,而且有利于改善民生,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为此,应做到以下几点。

(1)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愿意种粮,保持粮食供需平衡,建立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要完善粮食支持保护制度,促进稳粮增收。坚持生产性补贴和收入性补贴相结合,继续较大幅度增加对粮农的补贴,按照有利于鼓励粮食生产的方针,让种粮农民的经济利益不受影响,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保护粮食价格的合理水平。增加粮食直接补贴力度是提高粮食生产比较效益的途径之一,研究表明,近年来,全国农民种粮补贴收入平均增加15元/hm2,新增粮食播种面积近6.67万公顷,因此国家直接向粮食生产者发放补贴是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有效政策工具之一。同时,要通过企业国有化等措施严格控制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

(2)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防止工业化与粮争地,防止城镇化与粮争地,防止生物技术开发与人争粮,坚守1.20亿公顷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有效的耕地面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必须高度重视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坚决遏制违法违规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坚决制止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破坏基本农田的行为。

(3)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节水型农业,增加有效灌溉面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增多增强和异常趋势。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是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并做好配套服务设施,减少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这一措施在当前形势下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水利设施的工程建设不仅直接扩大投资需求,还可增加农民打工收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

解决粮食安全的对策范文第4篇

关键词:粮食;检测;问题;对策

不安全的粮食进入到市场后,会严重地影响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广大群众生活幸福指数的提高。检测是粮食加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措施,它是检验加工设备性能、生产工艺是否达到设计效果和采用各项技术措施是否得当,以及了解原料搭配是否合理,最终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经济的重要措施。近些年,结合我国粮食收购的实际,在宏观、微观方面不断地涌现出一些粮食安全方面的新问题,不利于我国粮食市场上的供需平衡、粮食购销关系的稳定等。因此要结合当前实际,对粮食检验工作予以重视,针对其中的不足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以确保粮食检验质量的提高。

一、当前我国粮食检验中的问题分析

(一)粮食检验在取样方面存在较大的难度

国家关于储备粮食轮换的时间规定非常的明确,导致不断扩张粮食生产区域,大大增加了粮食的运输成本。此种情况下,导致了农户在销售粮食时更加倾向的方式为散装运输,经常出现粮食堆积的高度达到几米,粮食检验部门在取样时面临着很大的难度,即使目前粮食取样中推广了最为先进的工具——电动取样器,也难以从粮堆的最底层进行取样,而且也增加了取样环节的复杂程度,而且对劳动力需求较高,取样只能沿着纵向进行,故难以清晰地界定出内部粮堆的质量情况[1]。

(二)所取的样品没有很强的代表性

样品的代表性即为所取的样品是否能够反映出粮堆的实际品质,通过从粮堆中抽取样品来进行粮食品质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行,与粮食品质的综合判断联系比较紧密。分析当前我国粮食的收购情况,存在的突出问题即为如何对粮食品质进行有效的判断,此方面必须加大解决的力度。目前在粮食收购时,容易出现的情况是:在抽检时按照相关标准判断符合要求,而入库之后的检测却存在问题。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未全面地开展抽检取样工作,取样时未结合样品的实际情况做好层次性、多用性分析,导致将过于片面的样品送去检测,此种取样方式可能会出现以次充好来应付粮食安全抽样检测的现象,导致检测结果与粮食实际质量标准不一致[2];抽样检测具有一定的概率,虽然多数样品经过检测可以达到国家粮食安全标准,但是还是可能有些不符合标准的未及时检测出来,增大了粮库中粮食安全储藏的难度。

(三)粮食流通环节的管理存在问题

我国粮食市场自从改革之后有了很大幅度的改善,逐渐趋向于市场化、多元化,更多的人力资源、资金被吸引到粮食市场中来。这种趋势带动了粮食产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也导致了一些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如经营人员之间的素质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对粮食检验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不能完全贯彻落实国家在粮食安全方面的标准、检测人员专业能力欠缺等,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粮食检测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整体来说,目前我国粮食行业的检验人员中有丰富经验、专业能力强的人才非常稀缺,在领导未对粮食检测工作给予充分重视的前提下,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粮食行业的健康发展、无法保证粮食的安全。此外,粮食入库前检测符合标准、入库后存在问题的情况时有发生[3]。

(四)质检机构检测水平与当前需求不相适应

随着我国逐渐推进粮食流通的市场化,极大程度地影响到了粮食质检结构的发展,在撤销、归并等现状下,粮食质检机构的数量日趋减少,检测的质量水平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些粮食质检机构,尤其是一些基层机构,存在的问题包括设备过于老化未及时更新、维护管理不够、经费缺乏等,影响了检测水平,不利于技术人员的发展,导致大量有能力的人才流失,而人才的流失又进一步加剧了粮食质检水平,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5]。而一些新成立的质检机构,虽然配备了先进的设备,但受到技术人员经验、专业能力的限制,无法按照市场的需求有效开展粮食检测工作,在操作流程不科学、经验缺乏的情况下,检测设备的结果时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导致检测结果的多样性,准确性及精准性难以保证[6]。

二、进一步优化粮食检验工作的对策

(一)对粮食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健全规范

粮食的安全生产涉及到多个环节,需要建立起严格、完善的粮食质量管理体系,为各环节粮食的安全生产提供保障。针对多个环节,监管上可采取分段式,并辅助品种监管等方式来有效地推动粮食质量检验工作的顺利开展[7]。例如,可将粮食生产过程分隔开来,每个环节有不同的部门承担责任、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监管,各自履行职责。此种监管体系下,后期出现问题后可进行快速追踪,找到出问题的环节,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这就对各环节涉及到的部门、人员产生约束力,确保其真正发挥出责任主体的作用,提高粮食质量监管工作的效率。例如,在粮食的收购、存储、运输等环节中,结合其与粮食质量安全之间的关系划分粮食部门负责检测、监管工作,之后的销售环节划分到工商管理部门开展监管工作。针对当前我国粮食流通管理的体系现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健全完善,对粮食质量检测管理体系的职责进行进一步的细化,明确将职责落实到位,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都要求有专门的机构、人员专门负责粮食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二)不断提高我国粮食检测的水平

要使我国粮食质量、卫生情况得到有效的提高,必须加强监督管理,这就要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能够充分认识到粮食质量检测机构重要的作用,进而在政策、资金、人才方面加大对此类机构的建设,不断促进其发展,为各地粮食安全生产提供很好的保障作用。一是在检测机构、网点等方面加强建设,使检测力度从根源上得到提高,为了提高粮食质量检测人员的监测水平、责任意识,需要对其开展全面的培训工作,确保其对粮食检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深入心中。二是对现有的检测设备、办公条件等进行改善,积极引进国内外粮食检测方面的先进技术、设备等,尽可能提高粮食检测的准确性、提高效率。加大对粮食检测新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不断使我国粮食检测能力有所提高。

(三)推动粮食流通管理体制的健全和发展

当前我国各级粮油检测部门主要负责本级粮食流通管理,市场上也有一些第三方粮食检测检验机构补充到粮食检测队伍中来,此类第三方机构检验的设备更加完善,粮食检测人员队伍也更加专业、年轻化,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粮食检测工作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当前粮食检测部门存在设备老化、资金及人才缺乏的情况下,应该将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作用积极地发挥出来,以不断健全我国粮食流通管理体制。粮食收购、储存企业和其他粮食经营者,应当建立粮食质量档案[8]。中央和地方储备粮的入库质量应当符合规定的质量等级要求。储备粮承储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储备粮的入库检验和质量把关,严格执行日常监测制度,合理安排轮换,确保粮食储存安全、质量良好。

(四)对各地粮食检测的标准实施统一化管理

结合当前我国粮食检测实际,需要加大对现有粮食检测方法的整理、完善,就粮食安全检测制定出统一化的标准,以免各类不同标准在市场上推广后导致粮食质量检测的结果出现多样化。储备粮经营管理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委托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对储备粮入库质量和储存质量进行定期检查。粮食收购和储存企业应当按照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对入库的粮食进行质量检验。中央和地方储备粮承储企业还应对粮食储存品质进行检验。此外,结合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生产的实际需求,就粮食交易方面建议进一步提高标准,要求粮食经营主体在粮食交易时统一按照规定实施。统一标准的制定,有助于检测人员在开展工作时有法可依。

三、结语

粮食的安全生产问题是一个国家长久稳定发展的重中之重,需要各级部门加大对粮食质量检测工作的管理。这就需要对当前粮食质量检测中的问题开展深入的剖析,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张玉杰.探讨当前粮食检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4(21):20.

[2]廉晓.当前粮食检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0,45(10):95-96.

[3]隋燚.粮食检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研,2015(29):297.

[4]杨一鸣,门柳.粮食检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食品安全导刊,2017,(18):69.

[5]孙慧叶.粮食检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研究[J].食品安全导刊,2020(21):60.

[6]赖丽琼.我国粮油检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食品安全导刊,2017(12):61.

[7]周婷婷.粮食检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探析[J].现代食品,2016(01):46-47.

解决粮食安全的对策范文第5篇

一、 调研思路和重点

一是开展面上工作的调研。主要是根据自治区党委提出的学习实践活动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和王乐泉同志在全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讲话精神,在集中学习基础上按照职责分工由局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带队,深入基层和联系点,着重围绕深化全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促进全区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确保全区粮食安全和加强粮食工作队伍建设等粮食系统重大问题进行调研。通过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初步梳理出我区在粮食科学发展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对策措施,更好地从理论和实践上加深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为深入开展思想讨论、搞好分析检查和整改落实打好基础。

二是开展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专题调研。按照自治区党委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安排部署,围绕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要求、总体思路和重大举措,结合我区粮食工作实际,深入了解当前粮食安全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在体制机制方面保障自治区粮食安全、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对策措施;研究如何抓住国家实施粮食战略工程等重大举措的有利时机,在粮食产业项目建设上特别是推进国家粮食后备基地方面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提出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产业发展相协调的意见建议。

二、调研方式和要求

通过实地考察、现场观摩、召开各种层次座谈会等方式进行调研,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重点要开好三个座谈会:一是召开综合座谈会,了解掌握总体情况,听取各地粮食部门对自治区粮食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意见建议;二是召开有关方面座谈会,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调研座谈,梳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多方面听取意见建议;三是召开专题座谈会,根据局领导各自分工侧重了解相关方面影响和制约粮食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措施办法。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要集中梳理各个方面的调研情况、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对策措施,形成《关于促进新疆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全区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原则、任务、政策保障和实施措施,积极探索发展我区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路子。

三、调研分组和时间安排

调研分三个组进行。第一组雍其新同志牵头,卡德尔汗??米拉斯汉、黄建庄同志和办公室、产业发展处、军粮供应办公室参加,赴博州、塔城、昌吉、哈密、和田调研。第二组米尔扎依??杜斯买买提同志牵头,折为民和财务会计处、储备基建处、政策法规处参加,赴巴州、阿克苏、克州、喀什调研。第三组王卫军同志牵头,杨力同志和购销市场调控处、政策法规处、监督检查处参加,赴伊犁、阿勒泰、乌鲁木齐市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