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气候变化的趋势

气候变化的趋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气候变化的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气候变化的趋势

气候变化的趋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气候变化;病虫危害;气象条件

前言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气候变化会造成病虫害危害范围扩大、病虫危害程度增大,季节变化较大的地区对农作物病虫害产生的最主要影响就是冬季越冬和地域性迁徙。因此,气候环境变化所影响的不仅是人们生存环境,同时也影响着水稻生产。下面我们就提高水稻质量和产量,实现水稻安全生产具体实施策略展开论述。

1 气候变化对水稻病虫害产生的影响

通过实际科研结果分析研究发现,外界温度是水稻病虫害产生的主要因素,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病虫害也会停止繁殖生育,也会出现大量死亡,高温天气也会造成病虫害死亡但其死亡面积相对较小,由此可知,高温或低温都能够扼制病虫害发育发展。

现阶段,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各地普遍存在冬季气候变暖的情况,这提高了病虫害过冬创造了一定的生存机会。特别是在每年的三四月份,气候回暖,农作物播种时期,病虫害就会提前出现,这会极大的增加病虫害的暖孵化率,严重危害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再者,降水量也是影响水稻病虫害发生的又一诱因。例如,降水量较多的时期,大气湿度较高,这样就会影响稻纵卷叶螟迁飞能力,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卷叶螟的繁殖数量,能够起到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概率。降水量影响病虫害繁殖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降水会造成虫卵发霉变质,降低虫卵的存活率,破坏虫卵生存环境。通常每年的3、5月份是病虫害最佳的繁殖时期,其主要原因是该时期降水量较少。同样,光照也会影响螟虫类水稻病虫害的进食、繁育、休息和休眠等内容,这样也会对螟虫类水稻病虫害造成负面影响。

随着春夏季日照时数的变化,这给病虫害繁殖发展创造了一定的便利条件。而若是每年3、4月份不能实施水稻种植区域的全面管理和控制,就会造成稻纵卷叶螟和钻心虫危害面积扩大,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

2 水稻病虫害的有效防治途径

针对当前水稻种植方面的需要,我们需要综合考量频繁发生的灾害性天气,做好生产实际情况调查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预防策略,提升水稻质量和产量。

2.1 培育推广抗逆性较强的水稻新品种

为了更好的应对逐渐恶劣的气候变化,更好的满足我国粮食种植需求,我们应当全面考虑当地种植生产情况,并在高产优质的种植基础上,积极引进、推广抗逆性较强的水稻种植品种。优质水稻品种的引进,最好是考虑抗病、抗倒伏等特点,尽量将气候变化对水稻产量影响降至最低。目前,最为优质的水稻品种就是杂交稻的抗逆性较强,而杂交稻的优质高产的生长优势,杂交稻能够更好的适应气候环境和栽培条件变化。我们应当积极推广优质水稻品种种植,保证水稻生产安全,提高水稻质量。

2.2 创新并完善水稻育苗抛秧法

常用的塑盘育苗抛秧法在我国较为常见,我国有极大部分地区采用的是这种水稻种植方法,该方法极大的提升粮食的生产产量和质量。近年来,灾害性天气频繁,受台风和暴雨的影响水稻育苗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而受抛秧期早期的影响水稻秧苗易受寒潮冷害的巨大影响,也就是说常用的育苗抛秧法已经不适用于大面积的田地生产种植。因此,我们应当不断进行育苗抛秧法创新和完善。第一,进行盘下肥改进,选用三元复合肥一次性施用,这极大的增添了水稻秧苗根系的活力;第二,改进原有的抛秧育苗法,采用5.0~5.5片苗带蘖抛秧法,不断提升水稻秧苗整体素质;第三,选用单穴近距离点抛秧,不断提升抛秧质量,提升大田秧苗抗逆性。

2.3 综合防治病虫害

气候变化也对病虫害发育规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受各种灾害天气的影响,水稻病虫害的危害也更加严重。因此,我们应当积极引进抗逆性较强且生命力顽强的水稻培育抗病品种,全面推动优质水稻品种的使用,优化大田栽培技术。积极开展水稻田间调查,做好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提升水稻防治效果,实现水稻增产增收。水稻病虫害危害应当综合运用农业防治手段和药物治理相结合,落实各项水稻栽培技术。

水稻作为种植用户的主要经济来源,它是不可替代的农业种植作物。而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忽视,造成了环境气候条件的日益恶化,水稻种植所受的影响也较大。因此,我们必须要正视气候变化对水稻病虫害发展产生的影响,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好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提升水稻产量。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经济来源,水稻种植极为重要。因此,我们要根据水稻病虫害发展趋势影响,积极做好各项应对措施,充分考虑到气候变化条件,贯彻落实水稻病虫害防治策略。

⒖嘉南祝

[1]张蕾;霍治国;王丽;姜玉英;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作物虫害发生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2年06期

[2]古赞飞;兴国县气象因素对水稻病虫发生及危害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0期

[3]张国庆;气候变化对生物灾害发生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01期

[4]宁祖欣.水稻病虫害防治措施[J]. 农技服务. 2016(11)

气候变化的趋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视网膜厚度

[中图分类号] R779.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11(b)-029-03

Research on the early changes in macular retinal thickness of myopia after

LASIK

YANG Jie, LU Minggang, SHAO Qian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Zhenjia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Zhenjiang 212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arly changes in macular retinal thickness of myopia aft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nsis (LASIK). Methods: We studied 60 eyes of 3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LASIK for myopia. The patients were examined by OCT with 6 mm scanning length horizontally and vertically through foveola. The mean thickness of retinal neurosensory layer, RPE and choriocapillaris thickness in foveola, 175 μm and 750 μm to foveola, were calculated and compared before and 1 day after LASIK. Results: The superior, inferior, nasal and temporal, retinal neurosensory layer thicknesses in foveola and 175 μm to foveola were significantly thicker (P=0.000, 0.002, 0.001, 0.002, 0.001 respectively) than those before. The superior, inferior, nasal and temporal, retinal neurosensory layer thicknesses in 750 μm to foveola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reoperative and 1 day postoperative (P>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eroperative and 1 day postoperative in the RPE and choriocapillaris thickness of all sites (P>0.05). Conclusion: Early after LASIK operation macular retinal neurosensory layer within 750 μm to foveola exist edema, but RPE and choriocapillaris were not.

[Key words] LASIK; Macula;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Retinal thickness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是目前广泛开展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近视矫正手术,但术中短暂性的高眼压等手术因素可能对视网膜造成一定危害,成为近年关注的焦点。本研究通过OCT对30例(60眼)近视患者LASIK术后黄斑区视网膜的观察,旨在探讨LASIK手术对近视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的早期影响及其范围和程度。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2010年7月1~31日在我院就诊并行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30例(60眼),其中,男18例(36眼),女12例(24眼);年龄18~37岁,平均(22.13±5.22)岁;术前矫正视力1.0~1.2,近视屈光度-2.50~-7.00D,平均(-4.83±1.33)D。均无外眼及眼底病变。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 d进行检查。

1.2 方法

1.2.1 常规检查检查患者裸眼远、近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应用TOPCON CT-80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眼压,应用ZEISS SL115裂隙灯进行眼前部检查,应用NIDEK UP-1000角膜测厚仪测量角膜厚度,利用ZEISS ATLAS-900角膜地形图仪测角膜地形图,利用NIDEK ARK-700A电脑验光仪及TOPCON IS-400综合验光仪进行医学验光。

1.2.2 OCT检查方法采用德国ZEISS-HUMPHREY公司生产的OCT3000测量近视眼LASIK术前及术后第1天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检查参数:扫描深度2 mm,扫描长度6 mm,轴向分辨率10 μm。患者取坐位,下颌置于颌架,采用内注视方式,扫描方式采用快速黄斑扫描程序,对每只眼黄斑区扫描3次,并对其中可信度最高一副图像采用计算机手工测量方式测量视网膜厚度。视网膜神经感觉层厚度为OCT图像中两条红白色光带之间距离,由于OCT图像中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PE)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不易分开,故下方红白色光带包括这两层,所以一并计算。分别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天黄斑中央小凹,距中央小凹鼻、颞、上、下侧175 μm及750 μm处视网膜神经感觉层、RPE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厚度。

1.2.3 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由有经验的医师进行常规LASIK手术。负压吸引后使用法国MORIA M2板层角膜刀作厚度160 μm角膜瓣,使用ZEISS准分子激光系统行激光切削,行瓣膜复位和瓣下冲洗,术后予典必殊滴眼每日4次,以后每周减1次,4周停药,泪然眼液每日4次至术后1个月。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软件对OCT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LASIK术后黄斑中央小凹及距中央小凹175 μm上、下、鼻、颞侧视网膜神经感觉层厚度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07,P=0.000;t=3.381,P=0.002;t=3.622,P=0.001;t=3.323,P=0.002;t=3.777,P=0.001)。LASIK术后距黄斑中央小凹750 μm视网膜神经感觉层上、下、鼻、颞厚度较术前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2。

LASIK术后黄斑中央小凹及距中央小凹175 μm、750 μm上、下、鼻、颞侧RPE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3。

表1 LASIK手术前后黄斑中央小凹视网膜神经感觉层和RPE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厚度(x±s,μm)

Tab.1 Thickness of retinal neurosensory layer, RPE and choriocapillaris in foveola before and 1 day after LASIK (x±s, μm)

与术前比较,P<0.01

表2 LASIK手术前后黄斑区视网膜神经感觉层厚度(x±s,μm)

Tab.2 Thickness of retinal neurosensory layer in macula before and 1 day after LASIK (x±s, μm)

与术前比较,P<0.01

表3 LASIK手术前后黄斑区RPE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厚度(x±s,μm)

Tab.3 Thickness of RPE and choriocapillaris in macula before and 1 day after LASIK (x±s, μm)

3 讨论

近年来LASIK手术以其适应证广、术后视力恢复快、反应轻、无疼痛等优点,成为近视矫正的主要手术方法,但术中负压吸引,术中光源照射等因素是否会对黄斑区视网膜产生不良影响成为关注的焦点。李新宇等[1]认为术后1 d视网膜厚度明显增加,术后1周恢复术前水平。姚志斌等[2]认为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水肿,其程度轻微、可逆,未影响视力,1个月内消退。上述研究表明,LASIK术后早期存在视网膜水肿,一段时间后逐渐恢复到术前水平。有相关文献发现目前使用OCT观察LASIK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多采用黄斑地形图分析程序自动测量分析,该程序不能分别描述视网膜神经感觉层和RPE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厚度变化,故无法确定水肿累及的视网膜层次和范围,且应用手工测量较计算机自动测量的结果重复性更好[2-3]。所以,本文全部数据均采用手工测量,旨在探讨LASIK手术对近视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的早期影响及其范围和程度。本文采用眼科全书对黄斑的定义[4],即视颞侧3~4 mm,水平线下0.8 mm处,直径约1.5 mm区域为黄斑,其中央1.5°(350 μm)为中央凹,中央凹中心为中央小凹来设定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测量部位及范围,通过对数据统计分析得出,LASIK术后早期存在黄斑水肿,水肿局限于中央小凹为中心半径750 μm范围内;黄斑水肿仅存在于视网膜神经感觉层,RPE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无水肿改变。

LASIK术后导致黄斑区视网膜神经感觉层水肿的原因可能为,①负压吸引:术中负压吸引造成瞬间眼压升高至65 mm Hg以上,在角膜切开瞬间甚至可达140~360 mm Hg[5]。Michelson等[6]报道眼压每升高10 mm Hg,视及周围血流速下降7.4%~8.4%。Harris等[7]采用视网膜血管测量法进行观察,眼压急剧升高可增加血管阻力,自睫状后动脉至脉络膜、视网膜及视神经血管血流均明显减少,因此推断负压吸引时视网膜供血将全部中断,视网膜缺血缺氧,组织功能和形态将受到损伤,其程度与血流中断时间长短成正比。②灌注再损伤:负压吸引前后眼压瞬间变化可导致血管在短时间内断流再灌注,从而造成视网膜微血管内、外屏障的功能损害,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一系列病理改变[7-8]。③轴浆传输阻滞:急性眼压升高时,轴浆运输受阻,细胞骨架蛋白结构受到破坏,不能向前延伸,线粒体得不到充分的营养物质和氧的供应而发生变性、数目减少、能量代谢障碍,造成包膜内外物质的主动转运因能量缺乏而趋向停止,使视神经通透性和组织液含量增加,轴突肿胀、变性[9]。④机械作用:Panozzo等[10]研究认为术中负压对眼球产生快速机械扩张作用,造成眼球前后径增大,水平径缩短,停止负压吸引后由于力的反向作用前后径缩短,水平径扩张,从而对玻璃体基底部和后极部产生机械牵引力。⑤注视灯:LASIK术中要求术眼注视固视灯,黄斑区因屈光系统的光线折射聚焦作用,聚集较高能量,同时视锥细胞对光损伤较敏感,因此LSAIK易造成黄斑区局部病变[11]。⑥黄斑区结构特殊:黄斑区与玻璃体连接紧密易受到玻璃体牵引产生的机械力作用。黄斑区细胞密度大,锥细胞在凹部150~200 μm处密度最大,被称为中央锥细胞束。中央锥细胞束处锥细胞密度可达385 000个/mm2,黄斑中央250~600 μm为无血管区[12]。上述解剖特点决定了黄斑区对能量要求高,对缺血缺氧损伤更为敏感。

黄斑区水肿未累及RPE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范围局限。考虑为:①RPE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供丰富有较多侧支循环,对缺血缺氧损伤耐受能力较强。②机械作用及注视灯产生光损伤主要被神经感觉层吸收,RPE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受影响较小。③负压吸引时间较短,对于RPE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损伤不明显。

LASIK术后早期黄斑区视网膜神经感觉层距中央小凹750 μm内存在水肿,但未累及RPE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范围局限。根据文献报道水肿多在术后1周左右消退,所以,LASIK手术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近视矫正手术方式,但尽量从各个环节减少LASIK对黄斑区视网膜造成的不良影响,如缩短负压吸引时间和强度、降低注视灯亮度等可进一步提高LASIK手术安全性,使之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新宇,雷澄,刘磊,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前后视网膜厚度变化的临床观察[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5(6):810-812.

[2]姚志斌,刘汉强,马长荣,等.近视眼LASIK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的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5,23(10):1075-1078.

[3]王卿,范慧君,谭丽霞,等.LASIK屈光手术对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的影响[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9,19(4):202-205.

[4]李凤鸣.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36.

[5]Farah SG, Azar DT, Gurdal C, et al.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iterature review of a developing technique [J]. J Cataract Refract Surg,1998,24(7):989-1006.

[6]Michelson G, Groh MJ, Langhans M. Perfusion of the juxtapapillary retina and optical nerve head in acute ocular hypertension [J]. Ger J Ophthalmol,1996,5(6):315-321.

[7]Harris A, Joos K, Kay M, et al. Acute IOP elevation with scleral suction: effects on retrobulbar haemodynamics [J]. Br J Ophthalmol,1996,80(12):1055-1059.

[8]Quigly HA, Zack DJ, Pease ME, et al. Retrograde axonal transport of BDNF in retinal ganglion cells is blocked by acute IOP elevation in rats [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0,41(11):3460-3466.

[9]潘晓晶,杨先,王传富,等.急性高眼压兔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的病因分析[J].山东医药,2000,40(14):7-8.

[10]Panozzo G, Parolini B. Relationships between vitreonetinal and refractive surgery [J]. Ophthalmology,2001,108(9):1663-1668.

[11]龙琴,张丰菊,孙洪臣,等.再次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对中央角膜内皮和视神经视网膜功能的影响[J].中华眼科杂志,2002,38(12):731-735.

气候变化的趋势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气候的变化对全球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也在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是很显著的,特别是对一些低海拔的国家和地区,气候变暖也将可能会国家与地区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全球都在尽量适应气候变化的所带来的问题,也尽量解决这些问题。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是我们必须关注和解决的。本文主要在全球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相关研究基础上,着重对我国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进行论述。

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

气候的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首先就会表现在全球海平面的高度上,当全球气候变暖,就会表现在全球海平面的升高。主要就是因为气候变暖会加快冰川的融化速度,使得海平面容易上升。根据IPCC的报告显示,截止2007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在过去的50年时间里面,全球温度升高的趋势是每十年升高0.13摄氏度。全球温度的升高不仅导致了冰川融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而且温度的升高也会使得海水不断扩张,这也同样会导致海平面的上升。

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

气候的变化对于全球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已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这对我国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也需要引起我国的重视与关注,特别是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诸多问题,更是应该引起各方的注意。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产生的诸多影响已经显现出来,首先就是气候变化对我国的降水分布和降水强度都产生了影响。对降水量的影响,不同的地区也呈现出不同的趋势,比如西部地区的降水总量就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而西南地区的降水量就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因此,不同的地区在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时候在降水量上面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气候的变化也对我国不同地区的降水频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就表现在我国不同地区的降水频率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主要就是东部地区的降水频率明显减少,而西部地区的降水频率有所增加。虽然降水量有所增加,但是水资源的利用率也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增加,因为降水量虽然增加了,但是气候变暖之后导致的蒸发量的增多也会影响到水资源的利用率。其次,气候的变暖也对我国冰川的融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加速了冰川融化的速度,冰川融化速度的加快,也减少了我国冰川的面积,这对我国主要依靠冰川径流补给的河流产生了很大影响,直接减少了这些河流的径流。最后,气候的变化也对我国水循环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甚至还会对水灾害产生很大的影响,或者是引发一些其他的自然灾害,因此,必须重视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对气候的变化以及水文水资源的变化进行科学合理的监控,并且结合科学的技术方法对水文水资源的变化趋势进行预估,尽量预防一些灾害的发生,提高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率,缓解我国因为气候变化导致的水文水资源的问题。

气候变化趋势下的水文水资源工作方向

在前文中已经论述了我国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很多影响都是比较负面的,这对我国水文水资源工作的长期发展来说提高了难度,也使得我国水文水资源的发展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在此背景下,结合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以及我国水文水资源工作的发展现状,笔者将对气候变化趋势下的水文水资源工作方向进行论述。

首先,应该客观正确认识我国水文水资源工作的现状。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产生影响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现在能做的就是要客观正确地认识这个已存的事实,只有客观正确认识这个事实,才能结合这个事实以及科学的方法与成功的经验来开展我国水文水资源的工作。我国诸多的水灾害事件已经很好地证明了我国水资源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很大,而且水资源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是十分敏感的。表现较为显著的就是水资源在面对洪涝、干旱或者其他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时候表现出来的适应能力比较低,因此,这也是我国水文水资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应该在今后的水文水资源工作中重视解决这一问题,或者是提高我国水文水资源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其次,除了正确认识我国水文水资源应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之外,还应该客观认识到解决我国水文水资源应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也包括一些水利工程的建设、水资源管理机制的建设、经济发展因素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因素等。要加强我国水文水资源应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首先就是要强化水文水资源的专业知识,用专业的知识来分析我国水文水资源的现状,也用专业的知识来协助解决我国水文水资源应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其次,在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施工过程中,也应该充分考虑到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和问题,提高我国水利工程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以预防我国水文水资源因为气候变化导致的一些水灾害的发生。

最后,提高我国对水文水资源相关研究的重视程度,加大对这些研究的投入,以促进我国有更多的科学研究可以投入到生产和生活中,不仅有助于解决我国水文水资源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而且也可以提高我国水文水资源研究事业的发展。

结束语

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的影响是显著的,很多水灾害的发生也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本文主要论述了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而且也提出了我国水文水资源工作的发展趋势,希望可以提高我国水文水资源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促进我国水文水资源研究工作的进步,文中不妥之处还望指出。

参考文献

气候变化的趋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寿光市;地面温度;气温;气候倾向率;气候突变

中图分类号 P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9-137-03

IPCC第4次评估报告指出,最近100a(1906-2005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74℃[1]。我国《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揭示:在最近的50a全国年平均气温增加1.1℃,增温率为0.22℃/10a[2]。廉丽姝等对山东省近40a(1961-2001年)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表明:山东省平均气温增温率为0.24℃/10a[3]。多项研究证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温度变化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制约着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发展[4-7]。

本文选用寿光市1961-2010年的地温和气温资料,运用现代气候学诊断分析方法,对寿光市近50a的近地面温度和空气温度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以期揭示寿光市的温度变化规律,旨在为寿光农业结构调整,合理利用开发气候资源、科学预防和减少各种气象灾害提供参考,同时为当地大棚蔬菜产业的发展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选用寿光市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平均地温(0cm地面)和气温、极端平均(包括平均最高、最低地温、气温)资料。按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至次年2月)生成逐季序列。多年平均值采用1961-2010年的50a平均。

3 结论

(1)近50a来,寿光市平均地温和气温均呈递增趋势,年、季、月平均气温的增温率均高于地温的增温率。在春、夏、秋、冬四季中,地温与气温增温率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

(2)平均最高、最低地温和气温均呈递增趋势,最低温度的增温速率远高于最高温度的增温速率,最低气温的增温速率高于最低地温的增温速率,最高气温的增温速率低于最高地温的增温速率。

(3)由于平均气温的增温率远高于地温的增温率,故二者之间的差值越来越小,平均地气温差递减率为-0.18℃/10a,50a来年平均地气温差已减小了0.9℃。年平均最低地气温差也呈递减趋势,递减率为-0.09℃/10a,平均最高地气温差呈递增趋势,增温率为0.04℃/10a。

(4)寿光市地温与气温的显著升高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密切相关,可以看作是对全球和中国气候变暖的一种响应,气温对气候变化反应较地温敏感,冬季较其他季节敏感,气候变暖在最低温度上表现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IPCC.IPCC Fourth Assessment(AR4)[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1-12.

[2]丁一汇,任国玉,石广玉,等,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2(1):3-8.

[3]廉丽姝,李为华,朱平盛.山东省近40年气候变化特征[J].气象科技,2006,34(1):57-61.

[4]白美兰,沈建国,裴浩,等.气候变化对沙漠化影响的评估[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2,7(4):457-464.

[5]廉丽姝.山东省气候变化有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J].气象科技,2005,33(1):73-76.

[6]丁丽佳.潮州农业气候变化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对策[J].气象科技,2009,37(2):190-195.

[7]张星.福建粮食生产对气象灾害的敏感性研究[J].气象科技,2007,35(2):232-235.

[8]贾金明,王运行,王树文,等. 濮阳市多时间尺度气温变化及对粮食生产的影响[J].气象,2006,32(9):99-105.

气候变化的趋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气温;变化特征;黑龙江哈尔滨;双城区;1961―2010年

中图分类号 P4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7-0195-03

全球气候变暖趋势逐渐明朗,成为备受世界重视和关注的重大生态问题;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给出:在近100年(1906―2005年)间,全球地面平均气温上升了(0.74±0.18)℃[1]。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哈尔滨地区气候也在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2-8]。本文利用1960―2010年双城区国家气象站的气温资料,对哈尔滨市双城区气温变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对合理开发利用双城区气候资源、做好短期气候预测、改善农业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本文使用的资料为双城区气象局整编资料,包括1961―2010年的年平均温度、月平均气温、各季平均气温等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突变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双城区近50年气温变化的特征[8-15]。

2 结果与分析

2.1 年平均气温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2.1.1 年平均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双城区年平均气温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1961―1970年为3.4 ℃,1971―1980年为3.8 ℃,1981―1990年为4.3 ℃,1991―2000年为5.1 ℃,2001―2010年为5.2 ℃。可以看出:年平均气温每10年分别上升0.4、0.5、0.8、0.1 ℃。同时,1981―2010年30年气温平均值(4.9 ℃)比1971―2000年30年气温平均值(4.4 ℃)上升了0.5 ℃。由此可见,双城区年平均气温年代际变化呈连续上升趋势,1960年代基本处于低温阶段,1970年代气温逐渐上升,1980年代以后气温上升趋势显著。

2.1.2 年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特征。利用双城区1961―2010年年平均气温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和M-K突变检验分析,得出双城县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图1)和M-K突变检验曲线(图2)。

从图1可以看出,近50年来双城区年平均气温呈现出升高趋势,气温倾向率为0.47 ℃/10年,双城区近50年平均气温为4.3 ℃,年平均气温

图2为近50年双城区年平均气温突变分析图,图中虚线为显著性临界值。从图中可以看出,年平均气温在1985年出现增温突变,突变后气温上升明显。

2.2 各季节气温的年际变化特征及突变分析

2.2.1 各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从表1中可以看出,双城区四季气温的年代变化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春季变化为1.7 ℃,1981―1990年上升幅度最大,比1970年代上升0.9 ℃;夏季变化为1.0 ℃,1991―2000年上升幅度最大,比1970年代上升0.8 ℃;秋季变化为1.8 ℃,2001―2010年上升幅度最大,比1990年代上升0.8 ℃;冬季变化为1.6 ℃。1981―1990年上升幅度最大,比1970年代上升1.0 ℃。

2.2.2 各季气温的年际变化特征。由图3a可以看出,春季(3―4月)平均温度变化呈现上升趋势,气温倾向率为0.44 ℃/10年,双城区近50年春季平均气温为6.2 ℃。春季气温年际间波动很大,尤其是近10余年来波动尤为明显,50年内的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都出现在近10年左右,其中平均最高温度出现在1998年(9.9 ℃),最低平均温度出现在2010年(2.6 ℃),二者相差7.3 ℃。

由图3b可以看出,夏季(6―8月)夏季的平均温度呈现上升趋势,气温倾向率为0.28 ℃/10年,双城区近50年夏季平均气温为21.7 ℃。其中平均最高温度为23.9 ℃,出现在2000年;平均最低温度为20.4 ℃,出现在1972年。在1980年代以前年际间温度波动较小,但1981年后的30年平均温度波动较大,并且每隔10年左右就出现1次较大的波动,1982年与1983年间相差2.0 ℃,1993年与1994年相差2.5 ℃,2000年与2002年相差2.5 ℃,2009年与2010年相差2.4 ℃。

由图3c可以看出,秋季(9―10月)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气温倾向率为0.43 ℃/10年,近50年夏季平均气温为10.4 ℃。其中最高平均温度为12.7 ℃,出现在1998年;最低平均气温为8.5 ℃,出现在1980年。1977―1986年10年间秋季温度相对较低平均为9.7 ℃但较为平稳,在2003―2009年秋季温度较高,平均为11.6 ℃,其他年份波动较大无规律。

由图3d可以看出,冬季(11月至翌年2月)平均气温整体上在波动中逐渐升高,虽然近几年的冬季比较冷,但气温最低的年份比起1960年代只是平均水平,其气温倾向率为0.67 ℃/10年,近50年冬季平均气温为-10.4 ℃;其中2007年的冬季平均气温只有-8.7 ℃,为50年来的最高值。因此,寒冷的冬季越来越少,同时,由图可发现温度波动区间有扩大的趋势,并且极端温度出现也趋于频繁。

2.2.3 各季节气温的突变分析。对双城区近50年各季节气温变化趋势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95%的信度水平上,4个季节均通过了检测,上升趋势明显(图4)。根据趋势线和反趋势线在临界值之间的交点位置,可以确定各季节的突变时间分别是1981年、1990年、1992年、1987年。

3 结论

(1)1961―2010年近50年来双城区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气温倾向率为0.47 ℃/10年,气温在1985年出现增温突变,突变后增温明显。

(2)近50年双城区四季气温均呈现升高趋势,年际间有一定波动,1960―1970年代,冬季平均气温升高0.5 ℃,较其他季节上升较多,但相比其他年代则为上升最少。双城区各季节温度上升主要为近30年升高,以冬季的增温最为明显,平均每10年上升0.67 ℃;春季、秋季的增温幅度分别为每10年增加0.44 ℃和0.43 ℃;夏季的增幅趋势最弱,平均每10年增温0.28 ℃。各季节平均温度上升幅度顺序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

(3)运用M-K突变方法对近50年来双城区年平均气温、四季气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示:年平均气温以及四季气温均发生了突变,突变开始时间分别为1985年、1981年、1990年、1992年、1987年。

4 参考文献

[1] 《广东气象》编辑部.气候变化2007: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和脆弱:IPCC第二次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主要结论介绍[J].广东气象,2007,29(2):1-4.

[2] 刘志娟,杨晓光,王文峰,等.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东北三省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09,20(9):2199-2206.

[3] 刘实,王勇,缪启龙,等.近50年东北地区热量资源变化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10,21(3):266-278.

[4] 张雪梅,娄德君,魏松林,等.哈尔滨市冬季气温变化特征及其影响[C]//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2007:10.

[5] 郝立生.哈尔滨、石家庄、武汉和广州的气候变化对比[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2(4):193-196.

[6] 那济海,郝立生.哈尔滨等几个城市气候变化的对比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6,15(4):48-52.

[7] 郭家林,姬菊枝.哈尔滨市气候预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1-129.

[8] 张晶晶,陈爽.近50年中国气温变化的区域差异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联系[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4):1-6.

[9] 郭春生,张红英.长治市气候变化特征及对农业影响的分析与研究[J].山西气象,2010,1(18):29-33.

[10] 张红英,杨建明,王宗仁,等.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关系的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5(17):176-179.

[11] 杨丁,方凤满,任健美,等.山西省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1):60-62.

[12] 钱锦霞,王振华,郝玉峰,等.山西省春季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干旱地区研究,2008,25(1):64-69.

[13] 苗爱梅,武捷,贾利冬,等.1958―2008年山西气温变化的特征及趋势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10,25(3):264-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