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病理学主要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多维度 兴趣培养 病理学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99-01
1 引言
病理学主要研究疾病的发生原因、机制、改变等都多种功能学科,在医学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由于病理学课堂在教学中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所以教学质量的高度主要由实验教学效果来决定的。所以要保证病理学教学中的质量,就要培养学生的多维度兴趣,在各个思想变化中提升自己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从而实现实践教学的积极意义。
2 应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构建
2.1多种观念的植入方式
首先,根据病理学中的相关知识对病理学教学中的学生和教师进行相关的理念引入,使学生和教师在整个教学期间具有明确的定位方式。在病理学教学实验中,首先引入人文素质教育,例如:在病理学教学中,将医学中著名的名人、专家引入到病理学实验中,使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启发现象[1]。还要将哲学思想因素引入实验室教学中,由于病理学教学中的内容比较复杂、概念比较多,而且,在一些疾病研究中不仅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在实践方式中也没有得到具体的创新方式。例如:研究大叶性肺炎的四个发展时期,由于这种研究是一个连续性的运动过程,所以就要对各个运动中的变化规律进行阐述。根据纤维素的变化规律,可以对红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溶解过程进行研究。然后根据矛盾观点对机体的损伤、相关的病菌组织进行分析。根据病变的共性和个性,对各种疾病存在的共因、病变的变化规律以及具体化方式进行研究[2]。
2.2临床病理的讨论形式
在病理学实验中,对某个病状开展相应的讨论会,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病理知识的印象,还能将相关理论知识在临床实验中连接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独立思想能力。例如:教师提供出相关的病理资料和临床病例,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在阅读一些相关资料和讨论等方式基础上,对病理中的相关的系统、器官等方式进行归类,确定出某个系统的病变因素,对发病原因、发病效果以及发病的解决措施进行研究,找出病变中的相关因素,对临床和病理因素进行治疗等。在这种讨论方式后,教师要对讨论的结果进行记录,并对学生在讨论期间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等。
2.3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方式中,首先利用PBL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中是以问题型为基础,以学生发展为主要课堂方式来建立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引导,从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3]。在病理学学习中,要增加学生的互动性,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例如:学习溃疡型胃癌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就应引入相关的溃疡知识,对溃疡在胃癌和胃溃疡形态上进行区分,对两个之间的类别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从而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辨别性。
3 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构建
3.1教学平台的设立
开放式的教学平台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建立的,学生在平台创建中是主要的中心组织结构。在这种教学平台中,不仅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主动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例如:在病理学实验中,组织学生对尸体的解剖进行参观,对尸体的病变事故进行了解。学生在这种平台建设中,对病理工作进行参观、了解相关病理的取材、制片以及各个科室的工作程序,并能够掌握先进的病理学技术。还要开放人体形态的科技馆,对多种病理知识进行参观式学习,从而保障平台在交流和应用方式上的创新和应用性。例如,某学校引入病理学的相关学者到校进行演讲,为学生在整个学习中提供了解知识的平台,不仅能扩展知识框架,还能实现更多的交流空间。
3.2互动实验室的设立
在互动实验室建立模式下,要利用显微镜数码进行教学,不仅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也吸引了学生读对实验教学的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病理学中的显微镜数码互动系统不仅仅在图像、动画效果中,还体现在声音变化上,实现了灵活性的互动方式[4]。这种多功能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变化,提升病理学的教学水平,显微镜互动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也实现了多种创新。例如:在实验室方式下进行数字切片模式。病理学中的数字切片方式是利用自动化的显微镜形式来实现的,首先,它能对玻璃片进行扫描,然后将单个的图片信息拼接成完整的、全视野的图像。在这种互动实验教学中,学生利用显微镜可以针对不同的病理现象进行互动,对每个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情况和意识进行交流、互动,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进行补充、说明,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变化和理解能力。
3.3网络教学的引入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变化,在教学中也逐渐形成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病理教学中利用网络教学实现了新的创新领域,也提升了学生的兴趣[5]。根据病理学的基本条件,将校园网络作为主要支撑力量,对病理学建行建立相关的网站信息,学生利用相关的网址信息不仅能及时浏览出病理学知识中的相关案例、相关的课件信息,还能对存在的病理学知识进行讨论,阐述一定的意见和建议,无论在哪种时间和空间变化上,教学的在线形式都加强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病理学中理解尸体的解剖情况,在网站连接上,学生可以在网站上找到相关案例进行了解,对解剖程序、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解。还可以针对不同的解剖现象进行讨论、分析,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实现网络教学的积极意义。
4 结语
多维度兴趣培养在表现方式上是一种先进教学理念和先进教学方法的结合方式,在实际教学期间,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还能促进病理教学的应用方式,从而实现病理学科的优化教学。
参考文献:
[1]廖鸿纯,张晓东.基于人才培养质量的病理学实验教学的优化[A].中国解剖学会科技开发和咨询工作委员会,2013:2.
[2]朱莉静,张燕辉.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病理学PBL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06:303-304.
[3]周璐.PBL教学法在中职《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 慢性鼻-鼻窦炎 筛窦黏膜 筛骨 病理学
慢性鼻-鼻窦炎(CRS)是耳鼻喉科最常见的疾病,鼻内镜技术应用于临床后,部分患者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部分患者仍迁延不愈。为更好地治疗该病,很多学者对慢性鼻-鼻窦炎的病理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近年来,对于CRS筛窦黏膜和筛骨病理学的研究不断深化,取得了很大进展,现综述如下:
1.慢性鼻-鼻窦炎筛窦黏膜的病理学研究
筛窦黏膜正常情况下表面光滑,基膜上覆着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基膜无增厚,间质无水肿,腺体及其导管无明显增生扩张。国内外学者针对CRS对筛窦黏膜的影响,做了大量的病理学研究,2003年Ponikau等人在研究中发现:慢性鼻-鼻窦炎能够使筛窦黏膜基膜增厚、黏膜胶原纤维增生。同年何春燕等人对60例慢性鼻-鼻窦炎的筛窦黏膜标本进行病理研究,发现慢性鼻-鼻窦炎临床分期越重,筛窦黏膜纤维增生、基膜增厚更明显。杨春平等人在研究中提出复发性的慢性鼻-鼻窦炎和慢性鼻-鼻窦炎伴息肉的患者筛窦黏膜基膜较一般型的CRS增厚更明显。
随着鼻内镜手术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筛窦黏膜病理与鼻内镜手术预后的关系受到了学者的关注。韩德民在研究中提出,鼻窦黏膜病理分型与预后有关,在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手术治疗中,纤维型的手术治疗效果优于混合型。Bassiouny等人发现通过鼻内镜手术治疗,术后鼻窦黏膜能够逐步恢复为正常黏膜。Baudoin等人也认为,观察术后鼻窦黏膜的病理变化是手术效果和预后的指标。倪炳华等人通过对12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术后筛窦黏膜的病理观察,将术腔黏膜的转归分为3个阶段,即术腔清洁阶段、黏膜转归竞争阶段和上皮化完成阶段。
2.慢性鼻-鼻窦炎筛窦骨质的病理学研究
筛骨在正常情况下维持着成骨和破骨的动态平衡,在病理或机械的刺激下,可以通过重新塑形进行结构改变和修复。Kennedy等人通过对24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筛骨进行病理学研究,发现该组患者的筛骨发生了以新骨形成、骨吸收、纤维化和炎性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类骨髓炎样组织改变,提示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筛骨出现重新塑性。范尔钟等人的研究报告与此相似,也提示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筛骨出现骨质重新塑形。Chiu在研究中提出,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鼻窦骨存在炎症,并有向远处播散的倾向。Cho在研究中指出,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鼻窦骨质由于受到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会出现骨质的重塑。
唐凤珠等人通过系统的病理形态学研究,发现随着慢性鼻-鼻窦炎临床分型的增加,筛骨的病理学改变越为严重,Ⅰ型CRS患者筛骨病理改变以骨膜增厚为主;Ⅱ型CRS患者筛骨病理改变主要以成骨-破骨反应、类骨线形成为主;Ⅲ型CRS患者筛骨病理改变以骨髓炎、大量白细胞浸润、骨小梁断裂、骨髓纤维化及骨质破坏为主,可见筛窦骨质病理分级与筛窦黏膜的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其发病机制可能为筛窦黏膜长期受到慢性炎症的刺激,其炎症沿着哈弗管扩散,导致筛骨的重新塑形,而筛骨的病理学改变又使原有的筛窦黏膜病变加重,形成恶性循环,导致难治性鼻窦炎的迁延不愈。唐凤珠等人在临床研究中发现,筛骨病理与鼻内镜术后疗效有关,筛骨病理程度分级越增加,鼻内镜手术治疗效果越差,术腔上皮化时间越晚,鼻内镜术腔恢复越差,因此,保守治疗无效的CRS患者应及早通过鼻内镜手术进行筛骨轮廓化治疗,以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3.结语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筛窦黏膜和筛骨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其病理学改变可为疾病的临床分型、分期提供病理支持。在临床研究中发现CRS患者的筛骨病变与疾病预后密切相关,筛骨病理改变越重,鼻内镜术预后越差,因此,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应尽早施行鼻内镜手术,在尽可能保留可逆性黏膜及正常骨质的情况下进行筛窦轮廓化,从而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提高治愈率。对CRS患者筛窦黏膜和筛骨病理学的研究,不仅能够了解慢性鼻-鼻窦炎的致病机理和疾病发展、转归的规律,更有助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其病理学的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唐凤珠,梁建平.慢性鼻-鼻窦炎筛窦黏膜和筛骨的病理学研究进展医学综述,2013年3月第19卷第6期.
[2]何春燕,刘红刚,王先忠,等.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筛窦黏膜病理形态学研究[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38(2):89-91.
[3]杨春平,张革化,刘贤,等.慢性鼻-鼻窦炎基底膜厚度的观察[J].吉林医学,2010,31(7):906-907.
[4]韩德民,周兵,刘华超,等.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几项与疗效有关因素的探讨[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6,31(1):12-15.
[5]倪炳华,肖军.鼻内镜手术后筛窦黏膜转归的病理组织形态学观察及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6,24(2):180-182.
1病理学在转化医学中的作用
病理学发展必须跟上医学发展的趋势,将基础医学研究和检测手段应用于临床病理诊断中。针对肿瘤特定分子变异类型的靶向药物,如易瑞沙治疗EGFR基因突变及克唑替尼治疗ALK融合基因肺癌患者[4-5]等治疗手段的进展,也在要求临床医生不仅掌握临床诊疗知识,而且还要理解分子病理学诊断报告中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意义。由此可见病理学的“桥梁”学科的作用之大。对每一例肿瘤患者都必须根据具体特点,包括临床因素、肿瘤的分子病理学改变、甚至基因特征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这些临床治疗需求也对病理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病理学已经不再仅仅是依据形态学对疾病的诊断,而且要深入到疾病的分子水平,将基础研究中的成果通过分子病理的诊断应用于患者治疗和预后评估,对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2病理学,尤其是分子病理学的发展是转化医学理念具体实践的要求
病理学从大体形态学的观察逐步深入研究到分子水平,分子病理学针对疾病的发病机理、诊断措施以及预防治疗的方法等多个方面提出科学问题,主张基础与临床密切合作,临床医师对疾病的特点和进展进行观察,提出科学问题,再由基础研究专家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反馈给临床医生并提供临床实践建议,最后将基础科研成果转向临床应用,从而提高总体医疗水平。笔者在美国着名M.D.Anderson癌症中心做访问学者期间,亲身体会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结合的优势;在协同合作的过程中,临床医生、病理医生和基础医学的研究人员为完成一项临床课题彼此交流协作,多学科合作、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基于此模式,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能够及时高效地应用到临床诊疗过程中,在实践中检验基础研究的成果,一旦基础研究成果在临床实践中得以验证,其成果的临床应用价值将是巨大的,最终受益的将是患者。因此从我们医学生本科阶段起就应该培养他们严谨、积极、协作的工作和学习意识。
3医学生病理学教学改革
当前医学生病理课程教学主要通过语言的描绘方式进行形态学教学,较为枯燥抽象,为了克服这一不足,我们尝试进行以下变革:
3.1病理课程数字化
在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下,组织和编写以转化医学为中心的病理教材、多媒体教案和教学计划,积极组织教学研究和试点,深化和丰富转化医学的教学模式。部分高校及教学医院的相关科室已经引入数字病理系统用于课程教学,教师可以将示教切片和相关大体标本采集为数字切片和照片并存放在数字病理系统中,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或者在课下自由登录该系统的远程会诊模块,随时调阅和复习教学资料,极大地方便医学生的学习条件。课堂上学生还可以与教师互动,将遇到的问题实时发送给任课教师来寻求帮助,这种形式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原本抽象枯燥的病理课程生动有趣地展现出来。可通过多媒体教学,实现病理教学由抽象向生动、由单纯理论学习向理论联系实践转变,逐步建立起转化医学理念的教学体系,这对于临床型的研究生教育尤为重要。
3.2组建病理转化医学交流平台
此平台可以提供传统病理学及分子病理学所涉及的常用技术方法(如聚合酶链式反应、微量组织的显微捕获及核酸或蛋白提取、荧光原位杂交方法及基因测序等),使医学生在熟悉疾病的病理形态学的同时,应用经典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入分析这些疾病的分子水平的变化特征,对将来走向临床岗位能深入浅出地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机理尤为重要。通过这种平台可以培养医学生自觉地理论联系实践(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意识,一方面增加了医学生在学习病理课程时对临床知识的重视和了解,另一方面为临床医学生提供进入基础研究领域、了解基础研究技术手段及研究现状的机会,不仅可以丰富医学生的医学理论知识,也可通过实践增加感性认识,对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更深刻地理解临床医学理论知识有所帮助。
3.3转化医学交流平台的开放性
此平台接受医学生在寒暑假中的见习或实习。安排医学生参加一些相关临床基础转化实验实习,在学习传统病理形态学知识的同时,有机会学习临床病理诊断到分子病理诊断延伸所需的实验技能,了解分子病理诊断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作用等。医学生通过医学实践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病理学不仅有疾病治疗前形态学的诊断,更有分子病理诊断,使其能理解病理诊断在临床治疗中“金标准”的指导意义。在转化医学的理念指导下,我们的教学可使医学生认识到转化医学的临床应用价值。
通过病理的转化医学教学平台,可以使医学生在本科或研究生的学习阶段中自觉树立转化医学理念,使医学生意识到医学知识不是片面的、孤立的,而是全面的、系统的。医学生不仅要知道疾病的起因,而且也要掌握疾病的转归,更要使临床医生的治疗为“循证医疗”、“有的放矢”的医疗,医学教育将变为以“医院”和“患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进行多层次、多途径、多学科的教学实践。
在死因不明或死因存在争议的事件中,对死因进行明确是解决这类事件的关键,而法医病理学尸检主要是指通过对尸体进行病理学解剖检查,可对死亡原因进行明确,是处理医疗纠纷、刑事纠纷的重要依据 。本次研究为了探讨法医病理学尸检对死因分析的意义,收集80例死因不明或存在争议的尸体进行法医病理学尸检,对其死因进行明确。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于2011年1月-2016年10月,收集80例受委托进行法医病理学尸检的死因不明或存在争议的尸体,分别来源于卫生部门32例、司法机关48例,其中,男性53例,占比66.25%,女性27例,占比33.75%;年齡最小为出生45小时,年龄最大为74岁,平均年龄为(37.85€?1.67)岁,12岁以下共有10例,占比12.50%,13-30岁共有25例,占比31.25%,31-60岁共有31例,占比38.75%,60岁以上共有14例,占比17.50%。
(二)方法
所有尸体均接受系统性的法医病理学检查,对尸体进行系统性的解剖,采用浓度为10%的福尔马林对尸检标本进行固定,石蜡切片,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病理组织特点,部分尸检标本进行毒化分析,以对其死亡原因进行明确。
(三)数据处理
将获得的数据录入至SPSS19.0统计学软件及Excel表格中,对数据进行整理。
二、结果
80例死因不明的尸体经法医病理学尸检后,共有78例尸体的死亡原因得到确定,占比97.50%,2例尸体未能发现明显的死因,占比2.50%。根据死亡原因对78例明确死因的尸体进行分类,可划分为病理性死亡52例、外力致死26例,占比分别为66.67%、33.33%。
52例病理学死亡的法医病理学尸检报告中,心血管疾病居于首位,共有17例,占比32.69%,包括8例心肌梗死、3例主动脉瘤破裂、2例急性心肌炎、2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肺心病;神经系统疾病居于第2位,共有11例,占比21.15%,包括7例脑出血、2例病毒性脑炎、1例脑肿瘤、1例结核性脑脓肿;呼吸系统疾病居于第3位,共有10例,占比19.23%,包括5例小叶性肺炎、3例支气管异物、2例肺动脉栓塞;产科疾病居于第4位,共有7例,占比13.46%,包括3例异位妊娠破裂、2例羊水栓塞、2例子宫破裂出血;消化系统疾病居于第5位,共有5例,占比9.62%,包括2例重型肝炎、2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1例急性坏死性肠炎;剩余2例病因分别为败血症1例、过敏性休克1例,占比均为1.92%。从疾病谱分布进行分析,心肌梗死居于首位,共计8例(15.38%),脑出血居于次位,共计7例(13.46%),小叶性肺炎居于第3位,共计5例(9.62%)。
26例外力致死的法医病理学尸检报告中,机械性损伤共有19例,占比73.08%,包括颅脑创伤7例、心脏创伤5例、膀胱创伤2例、颈静脉创伤2例、肾脏创伤1例、肝脏创伤1例、高空坠落伤1例;机械性窒息共有5例,占比19.23%,包括溺水死亡3例、缢死2例;剩余2例分别为中毒死亡1例(3.85%)、电击死亡1例(3.85%)。从致死因素进行分析,颅脑创伤居于首位,共计7例(26.92%),心脏创伤居于次位,共计5例(19.23%),溺水死亡居于第3位,共计3例(11.54%)。
三、讨论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就医观念出现较大的改变,医疗体制也出现改变,近年来,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逐渐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衍生的恶性纠纷事件也不少见,对医疗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严重的影响,还对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主要与患者的死亡原因不明或存在争议有关,为了减少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及更好地解决医疗纠纷事件,在对医疗纠纷进行处理时,需要采集相关的诉讼依据。
法医病理学尸检是司法鉴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处理医疗纠纷事件的关键。本次研究为了明确法医病理学尸检对死因分析的意义,对80例死因不明或争议尸体进行法医病理学尸检后发现,共有78例尸体的死亡原因得到确定,剩余2例尸体未能发现明显的死因,根据死亡原因可划分为病理性死亡52例、外力致死26例,其中,病理学死亡原因主要为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产科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而从疾病谱分布进行分析,心肌梗死居于首位,脑出血居于次位,小叶性肺炎居于第3位;外力致死主要为机械性损伤、机械性窒息,从致死因素进行分析,颅脑创伤居于首位,心脏创伤居于次位,溺水死亡居于第3位。以上研究数据说明心血管病变或损失、脑病变或损失是主要的死亡原因,在对死因不明或争议尸体进行尸检时,应对心、脑部位进行重点检查,以减少漏检。
在进行法医病理学尸检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尸检时间应尽可能在死亡后24小时内,最长不超过48小时,如需延长尸检时间,应将尸体保存于冰冻环境中;在判断死因时,应慎重,应对患者生前的病史资料、诊断资料以及治疗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对各方面标本进行提取;在进行病理学观察时,需对光镜下观察的样本进行拍照,以作为证据,避免引发医疗纠纷;部分尸体的法医病理学尸检受到取材、技术等局限,容易出现阴性尸检,这是当前法医病理学尸检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故在进行法医病理学尸检时,还应结合尸体生前的病史资料等客观资料与事实,采取排除法对死因进行推测,以尽可能找出死因。
此外,在法医病理学尸检过程中,还应注意对外力创伤与疾病之间的关系,通常在外力创伤与疾病独立存在时,可对死因进行明确判断,但如果外力创伤与疾病同时存在,往往会导致法医病理学尸检难度增大。针对这一点,笔者就外力创伤与疾病共同存在时的法医病理学尸检情况进行总结 :首先,部分外力创伤与疾病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即外力创伤作用于人体内健康器官或组织时,直接導致部分器官出现病变,进而导致死亡,损伤参与度为100%;其次,部分外力创伤与疾病存在间接的因果关系,即外力创伤作用于人体时,人体内已发生病变的器官或组织受到影响,其病变情况进一步恶化,进而导致死亡,损伤参与度为40%;再次,外力创伤与疾病之间并无任何的因果关系,即外力作用于人体时,人体未出现损伤,但患者在其原有疾病突然发作后发生死亡,损伤参与度为0%。
综上所述,法医病理学尸检可对死亡原因进行明确,可作为刑侦、司法鉴定的重要依据,还可用于医疗纠纷的调解。
注释:
Fronczek,J.,Hollingbury,F.,Biggs,M. et al.The role of histology in forensic autopsies: Is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always necessary to determine a cause of death?.Forensic science, medicine, and pathology,2014,10(1).39-43.
刘勇.法医病理学尸检对死因分析的意义.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3).22-23.
李宏伟、张海鹏、刘彦军,等.法医病理学尸检对死因分析的意义.法制与社会.2014,23(19).191-192.
尚京丰、钟斌.法医病理学尸检在医学司法鉴定中的意义分析.法制与社会.2014,23(35).178-179.
李霞、徐金野.法医病理学尸检对死因分析的意义探究.法制博览.2016,32(30).155.
吴仁钦.浅谈法医病理学尸检在司法鉴定中的意义.科学导报.2015,31(3).185.
关键词:森林保护专业;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088-02
《普通植物病理学》是华南农业大学森林保护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素质的骨干课程。由于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名词术语繁多、病原微观而抽象,导致该课程学习起来难度大,不易全面、系统掌握课程精髓,构建完整理论体系。如何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灵活运用病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培养需求是每个病理工作者不倦探索的课题。目前,我国不少教学工作者对植物保护专业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必要的探索和尝试,为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但目前关于森林保护专业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却鲜有报道。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并结合华南农业大学的实际情况,围绕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普通植物病理学的研究与探索,以期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与指导。
一、优化教学内容
(一)培养方案的优化和调整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拟向森林保护专业二年级学生开设,主要培养学生对实验和科研的兴趣,引导学生成为学术型创新人才,为林木病理学以及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做准备。普通植物病理学涉及学科范围广,应用知识全面,该课程以植物学和微生物学等学科为基础,同时与树木学、遗传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统计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进行普通植物病理学专业课的系统学习之前,需要对上述相关学科知识尤其是微生物学有相当的认识和了解。结合兄弟院校以及华南农业大学森林保护专业的实际情况,在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在第四学期开设,在理论课教学结束后增加1周的教学实习。同时在第二学期增设《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实验》;《树木学》由第四学期调整至第三学期,安排在《植物学》之后,《普通植物病理学》之前。
(二)合理选取教材及参考书,补充最新的概念、方法和观点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教师有效施教和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托,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植物病理学科近年来发展迅速,新概念、新观点不断涌现,分子生物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植物病理学科的发展,植物病原分类系统的更新以及植物病害防治理念的更新需要任课教师不断吸纳最新的学科研究成果(王海光等,2015)。我国的第1本《普通植物病理学》统编教材始发于1979年,2009年,《普通植物病理学》统编教材第四版教材发行。近十年内教材的更新速度明显加快,但对于植物病理学一些最前沿的知识仍未包括在内。森保专业开设的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植保专业侧重点虽然不同,但基本概念、病原生物的分类以及诊断和防治等基础知识是一致的。目前,与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相关的教材版本较多,华南农业大学森保教研室选用的是许志刚主编的《普通植物病理学》(第4版),同时将谢联辉编写的《普通植物病理学》作为参考书目,在备课和讲授的过程中,增加了许多林木病害的案例,尽可能地将近年来华南地区生产中遇到的有关林木病害的种类、发生为害情况、对林业生产造成的威胁和难以解决的关键问题等补充到教案中,把该方面研究的新成果、新动态有针对性地介绍给学生。此外,植保专业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相对成熟,国内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精品课程网,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推荐相关的网站作为课外学习的素材。
二、重视教学团队建设
目前,林木病理学教研室有一名教授、一名副教授和一名讲师以及一位高级实验师,教学、实践和科研经历丰富。三位专业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一位具有国外博士学位。本教研室积极鼓励年轻教师通过国内外研修及合作等途径,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知识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本教研室三位专业教师研究方向各有所长,在课程教学中,根据知识点的结构不同将普病内容划分为3个不同的模块,每个模块配以有相应专长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这样不仅有利于发挥教师专长,激发工作热情,调动工作积极性,而且有利于使每个知识点达到新、精、深、透的教学要求,学生在领略教师新面孔的同时,领略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法教艺,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三、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考核机制
本教研室采用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二者取长补短,有机融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授课内容图文并茂、声像兼备、表现力及信息量大为增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但不能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的作用,更不能不求质量和特色地完全沿袭其他兄弟院校的多媒体课件。本教学团队借助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的契机,收集了大量林木病害的素材,结合岭南地区的生产实际需求以及华南农业大学森保教研室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特色,自主开发与制作多媒体课件,使多媒体教学与长期实践和研究总结出来的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同时,本教研室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方面也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实践。一方面,借助华南农业大学的校园优势,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增加了三次校园实践的机会,例如在讲完植物病害的症状这一节后,直接带领学生到学校树木园观察植物病害的不同病征和病状,时间不长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将课程实习和毕业论文相结合,要求学生从第四学期走进实验室,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和时间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专业认同。
此外,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打破传统以考试为主的形式,将考核方式改为平时作业、读书报告、课程论文、期末考试(各占总成绩的20%、10%、20%、50%)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考核和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避免了学生期末考试临时突击、片面追成期末考试成绩的弊端。
四、完善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更新和补充实验教学素材
普通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学科。传统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一些学生对植物病害种类只知其名、不知其物,就业后不能满足工作需要。随着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林业企事业单位对森林保护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实验教学是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高等学校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南农业大学向来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最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32学时的《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
此外,实验教学的时间安排对实验教学的效果影响较大。在安排实验课时,需要将各实验项目安排在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后面,使理论与实验同步。这样学生能够及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所进行的实验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此外,开设实验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学生完成几个实验项目,对所学理论知识加以验证,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教研室结合实际生产需要,增加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探索。
森林保护专业停招15年,致使本学科病害标本老旧,急需更新和补充。然而病害的发生复杂多变,病害标本的收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且华南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林木资源丰富,病害的种类与我国其他地区的也不相同,短时间内标本的采集和制作存在一定的困难。鉴于此,可充分发挥学生教学实习期间的作用,将新采集的标本鉴定后保存,作为下一届学生实验课的材料,如此循环,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实验教学素材得到了更新和补充。
五、结语
总之,普通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如何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丰富和充实课堂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仍需任课教师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改进。“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在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创新过程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逐一完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