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高数学知识点的总结

职高数学知识点的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高数学知识点的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职高数学知识点的总结

职高数学知识点的总结范文第1篇

一、职高数学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较落后

对于现有职高数学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发现,现有的教学内容w基本上还是原有教材的知识体系结构,和普通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相比较,并没有任何区别。虽然也有出版社编写了一些职髙数学教材,但是经过试验,这些教材根本不符合现在的职业教育。而原有教材在内容方面比较落后,一味根据课本教学,不仅学生感觉上课没有兴趣,老师教起来也没有积极性。因为原有的教材内容比较落后陈旧,对于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也是一种打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教学的方式较古板

经过对现在职高数学教师的上课模式进行研究之后发现,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课只是对知识点不断进行讲解,和学生之间没有任何互动。一节课下来,老师把自己该讲的知识点都讲了,但是至于学生有没有听明白,老师并没有把握,所以这也是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的原因之一。而且老师在知识点讲解的时候,只是干巴巴地讲解定义,比如学习《多面体与旋转体》这一内容时,部分老师只是单纯地讲解概念,有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于旋转体根本不能理解到底是怎样得来的。

二、优化职高数学教学的措施

(一)教师应当做到创新教学方法

要做到教学方法的创新,首先要创新的就是课堂导人这一环节,新课导人对于一节课的教学是很重要的,老师在进行课堂导入的时候,可以使用讲故事的方法,或者采用设置问题的方式。在上新课之前,老师可联系生活实际,设置与新课内容相关的小问题。比如在学习《概率与统计初步》这一教学内容时,老师可以在上课的时候拿上几个骰子让几个学生到讲台上,让学生通过摇骰子学习这一课,更能提高他们的上课兴趣。在进行“圆规”内容的学习时,老师可以拿几块带有图案的地砖比对学习。学生看到这些,对于课堂内容就自然很感兴趣了。

(二)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在职髙数学教学中,教师在之前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探讨和分析中。对于学生来说,要积极参与到其中,在开始之前首先要对新课进行预习和了解,并且善于归纳和总结其中自己看不懂的问题,先自己思考解决的方法和策略,最后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问题,让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比如在讲“圆柱体”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出一些圆柱类的实物进行研究,或者可以拿像蔬菜之类的东西,自己切割成圆柱体的形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

(三)立足于教材内容灵活组织教学

老师要针对这一特点,在重视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注重研究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针对性地进行教材知识的讲解,灵活组织课堂,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易学好懂,这样学生才能有兴趣在课堂上听讲,对数学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进行分段函数学习的时候,老师可以举生活中的例子,比如电费(每个地方实施标准不同,仅供参考),在100度以内是每度0.5元,但是超过100度以后,超过的部分就应该按照毎度0.55元计算,可以让学生写出电费与用电量之间的关系式,在此基础上加深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

结语

本文通过对职髙数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了解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学内容比较落后,教师教学的方式较古板等导致职髙数学教学质量较差,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髙。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教师应当做到创新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创新课堂导人这一环节,通过设置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更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问题探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立足教材内容,灵活地组织教学,以创意为起点,对职高数学教学进行优化。

职高数学知识点的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职高数学;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成为了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为了转变传统教学的弊端,提高教育的效果,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教学.数学作为职高的公共基础课,将信息技术应用其中,可以丰富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这对职高数学教学意义深重.

一、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类型

(一)导入新课

无论任何科目的学习,新课的导入是保证其教学效果的关键,尤其是对数学而言更是如此.数学学习一直是职高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重点科目,很多学生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很容易对数学中一些逻辑性较强的知识感到疲乏.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声画结合的特点,将新课的知识点以生动的形式导入教学中,可以为职高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初期就能感受到乐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比如在讲授数列概念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通过PPT将儿歌动画“一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可以自己写出几个数列,然后再归纳出数列的定义,把枯燥的课堂变得活泼生动,对于课程上抽象的定义也能有直观的理解.

(二)突破重难点知识

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而不像传统教学方式那样只是按照教材安排的知识点讲解.信息技术之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教材的内容,合理制定出学生需要突破的难点知识,并向学生强调出哪些是重点知识.这样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方向性的学习,教师的教学也是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二次函数一直数学中学习的难点知识,因为其变化较多,且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在讲授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二次函数的变化规律通过视频将其展现出来.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将图像就行变化和重组,可以显示变化后单独的情况,也可以将变化前和变化后的图像进行对比.这样教师不需要过多的讲解学生也能清楚的认识到二次函数图像与参数之间的关系.

(三)网络教学

网络是信息技术中的关键,将其应用到教学活动中,突破传统教学的时间地域限制,而且教学资源更为丰富,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在网络平台,教师与学生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自主选择学习和联系内容,教师则可以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以此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法,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信息技术在职高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培养学生技能

不同于一般高中的教学目标,职高的教学任务重点是要培养具备一定技术能力的能够满足社会要求的人才.故而,职高数学教学就不应该只是教学生如何理解数学中理论知识和解题方法,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等一些相关信息技术设备学习数学,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具有一定实际操作性.比如在学习几何知识的过程中,一般需要学生通过作图找到图形的变化规律,那么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自行利用计算机的作图功能,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作出相关图形,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为有效理解几何的知识,而且也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正方体,并将每个顶点分别名为A,B,C,D和A′,B′,C′,D′.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把设计的正方体进行旋转,而几何画板可以将原图与旋转后的图同时呈现出来,通过自己的操作之后,学生就可以明显的看出立体几何图形中格条棱之间存在平行、垂直和异位的关系.

(二)激发学生兴趣

相较而言,职高学生在数学基础上普遍较差,而且每名学生之间的学习情况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加之,职高的教学是以专业进行划分,每个专业对学生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也有所不同.因此,职高的数学教学就应该以多样化的形式开展.那么教师就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基于课本大纲之下,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进一步补充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学生也可以自行在网络找寻感兴趣的相关数学内容.比如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搜集趣味的数学问题和数学历史,从中了解到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及精神.这样,信息技术下的数学就不再只是理论、计算,更多是从学生兴趣出发,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其树立良好的数学素养.

(三)创新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现是通过相关的教学软件体现出来,通过设计好的教学软件,将以往传统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进行了颠覆,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知识的设计者与引导者.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课件以生动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学生通过观察就能理解其中的奥妙,而不是需要教师通过语言上的讲解而明白其中的关键.比如在学习椭圆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告知学生椭圆概念就可以通过几何画板将椭圆以立体的形式勾勒出来,制作椭圆概念和性质的相关课件,并通过Flash制作出相关的动画视频,变静为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认知椭圆的实质性质,从而脑海中形成构建出立体图形.结束语:

不同性质的教育体系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是当下应用最为广泛的科学技术,将其应用到职高数学教学不仅符合职高的教学特点,而且也有利于开发更多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因此,职高数学教学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并根据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职高数学知识点的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数学教学;教学有效性

前 言

数学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个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在高职高专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高职高专数学课程教学中,一方面可以丰富和补充学生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另外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是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和人生道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知识.然而在高职高专数学教学的实践中,存在一些不利于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问题,需要高职高专院校能够认清数学教学的现状,创新教学理念,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培养具有高等数学基础的应用型人才.

一、高职高专数学教学现状

(一)传统教学模式缺乏教学创新

从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数学教学情况来看,很多高职高专院校没有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始终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尤其是数学课程教学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定义――定理证明――例题分析――课后习题――考试”的教学模式,这种按部就班的传统教学模式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但是这种枯燥的教学模式,不能够充分地调动课堂气氛,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不高.

(二)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随着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在高职高专院校的数学教学中也合理地应用了多媒体教学形式,转变了传统单一教学模式,然而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很多高职数学教师教学手段运用不合理,盲目地引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忽视了对重点知识的讲解,很多知识点学生无法及时进行笔记,导致一堂课下来对课程内容模糊不清,不能充分地掌握知识点,因此,尽管运用了多媒体的新型教学手段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成果,课程教学效率较低.

(三)教学内容设置缺乏实践性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数学教学仅仅是对课本的理论知识进行教学,忽视了对实践数学的教学,在数学教材和教学内容中缺乏实践数学内容的设置,导致学生不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合理地运用到实践中,不能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进行科学地铺垫,而这也是绝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数学教学中的普遍现象,理论与实践脱节.

二、高职高专数学教学有效性提升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理念错位

所谓教育改革,首先要科学地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而推进教学改革和创新.从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数学教学理念层面上分析,很多院校没有清楚地认识到传统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盲目地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对于专业课程过于重视,导致数学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降低,忽视了数学教学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而且很多教师认为数学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应用较少,还有一些学校负责人认为高职高专相比于大学教育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对数学教学的要求相对较低,以上这种错误的教学思想,造成一些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理念错误.

(二)学生被动学习基础薄弱

众所周知,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整体素质差距较大,很多学生的理论基础相对较差,尤其是专业特长生,文化基础、课程基础不容乐观,而这些学生本身就对理论学习存在厌倦,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再加上高职高专数学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利于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的提升.

(三)数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职高专院校数学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是因为高职高专院校重点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就会将大多数的课时都分配给专业课程,这就导致数学课程设置相对较少,而且一般情况下高职高专院校仅在第一学年设置数学课程,教师课堂教学时间紧迫,往往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对于学生数学基础掌握情况不够重视,这就导致尽管数学课程讲授完毕,但是学生掌握情况较差,学生能够掌握的仅有数学公式,不利于高职高专院校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也是笛Ы萄Т葱轮械闹饕问题之一.

三、提高高职高专数学教学有效性对策

(一)科学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首先,教学内容的合理衔接.由于高职高专的数学课程内容较为复杂,且逻辑性较强,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相适应的数学教学方案.一方面要在课程讲解之前,让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并回顾上一单元的课程知识点,进而引出新课程内容;另外一方面,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课程涉及的知识点进行科学地梳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最后在课堂讲授完毕之后,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明确学习重点,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地衔接.

其次,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高等数学的逻辑性和空间性较强,因此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就需要教师针对难点、重点进行详细地讲解,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与此同时,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题,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最后,加强教学方式的有效性衔接.一要重视对数学定义的证明和推理的讲解,让学生在推理学习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二要重视对经典题型的讲解,先让学生尝试解题,然后针对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纠正和讲解,加深学生印象的同时,创新教学方式.

(二)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厌倦数学学习的问题较为突出,这就需要针对传统教学中的单一性问题,对数学教学进行科学地创新,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数学实践合理地引入课堂教学中,丰富教材内容的同时,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课堂氛围,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其次,坚持以人为本的主体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将课堂中心转向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学手段的充分应用.避免教师单一的使用多媒体教学,例如单一的PPT教学手段,合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提高教学有效性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优化数学课程设置

针对高职高专院校数学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建议数学课程设置应该合理地增加课时,同时针对不同的专业进行科学的课程设置.例如,艺术类专业的数学课程设置应该注重对基础数学的课程学习;财会专业的学生,则要针对专业性需求进行专业数学课程的设置,创新教材内容,以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基础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此同时,在进行数学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还要针对不同专业进行实践数学教学,将数学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将理论数学应用到专业实践中,例如,体育专业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推算撑竿跳角度;美术专业利用数学知识,掌握画面黄金分割线,掌握各种设计运算技巧等.对于财会经济专业的学生,课程设置中还应该科学地引入一些数据处理信息软件、模拟股票操作软件等,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更多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总之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创新和改革,不断地提高高职高专的数学教学有效性,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率等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孟繁慧.高职高专数学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1).

职高数学知识点的总结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研究的职高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旨在建构一种既能充分发挥职高生主体作用又能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教学模式,将课程改革落到实处。教学是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活动,而且“学”是“导”的前提,如果没有高效的“学”也就没有“导”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一切“导”都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学”而“导”,这才是“学案导学”的真谛所在。教师结合职高生的特点和数学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变被动接受知识学习为主动发现学习,提高职高学校数学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职高数学?学案导学?编写探索

浙江省教育厅的《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明确“核心课程模块”由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组成,按1∶1比例分年段设置。强化公共必修课程的“应用性”和“实效性”,加强德育和职业精神教育。因此,现有的教材必须调整、删减与补充。

一些学校整合后,学生整体素质进一步下降,数学基础更加薄弱。作为从教十几年的数学教师,即使把数学教育当成职业,也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必然要深化对数学教学的研究。

职教中心开学至今,学校通过第一技能这个平台,学生精神风貌、仪容仪表、文明礼仪的改变巨大,令人惊叹。既然学生可以有这样的改变,数学教学也应有改变现状的方法与手段。

《关于开展富阳市中小学、幼儿园第27届专题论文和2014年度教育科研成果评选的通知》指出,初中“导学案” 为强化区域推进“学案导学”的专项研究,新设立初中“导学案”专项评比。它是以“学案导学”理念为指导,以某一学科的某一单元(主题、课时)为主要内容的“导学案”(具体包括:教育理念、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导学过程及组织、总结与反思等)。

高一学生现有的《创新学案》数学基础模块上册,大多数教师都感到无法使用,从某种角度说就是太难,但其理念应该得以肯定。数学组的老师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设想与步骤。如果通过大家的努力编辑一套针对职高学生基础实际的《职高数学学案》以及格式化《作业》(A、B),应该比较实际,以及具有可操作性。

学案,简言之就是学习方案。相对于教案而言,学案是给学生看的,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案。它是教师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从教学目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出发,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把课本中相应的内容及预备知识,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模拟问题的发现过程,精心设计递推性问题系列,以引导学生沿着问题的阶梯,完成自主探索真知的学习程序,是指导学生学习该课时或该课题内容的学习方案。它是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自学、课后复习所使用的主动学习的工具与方案,也是教师启发讲解的工具与方案。用学案引导学生的课堂学习,有人赞赏,也有不少质疑:学案与课本、练习册所起的作用有什么不同?如果一样,何必多此一举,加重教师编写及印刷的负担; 使用学案教学,学生做题多了,是否会培养高分低能,只会考试的学生;教师讲解少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否会萎缩, 等等。学案作为课堂学习的媒介,与教材、教辅比,不可替代性在哪?学案、教案均是教者设计的,前者比后者在教师专业化方面有何优势?本文拟以学案“四何”为线索解读学案。

一、“为何”——学案的好处

对于学者而言,使用学案有三大好处:一是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条件可以比课本更有针对性;二是为学生全体实质参与课内学习提供有利条件;三是教师有机会在课内看着学生做练习,学生的作业能得到教师的及时批改、及时辅导,这对基础较薄、学习困难生居多,特别像我们这样整体基础差,没有主动学习意识,尤其害怕数学学习的学生更有必要。

对于教者而言,使用学案也有三大好处:一是能使集体备课落在实处。学案是一个载体,备课的结果要体现在学案上;学案是一面镜子,备课的质量可在学生的学习结果里看出。二是促使教师丰富学生学习的知识。对教师来说,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都不会太缺乏,缺乏的是学生对某一主题理解和误解及处理对策的知识。学案是以学生学习角度设计的,它比以教师如何教为角度设计的教案更能让教师关注学生的学法,这对丰富教师的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十分有好处。三是“留得住”。每课一案留下来,既完整地留下了课前思考痕迹,又有课堂实施的痕迹,更有不断的反思、锤炼的印记。这些不断锤炼后,写下来的完整教学资源,既可作为同科组的新老师学习的材料,又可减轻教师日后备课的负担。

二、“如何”——如何设计和使用学案才能为学生提供更有利的学习条件

1.目标导学

学习始于学习者的注意与预期,现行教材的学习预期是隐性的,因此学案非常有必要将学习目标显性化。学案上书写的目标要发挥其导学功能,要体现其明确性、递进性与针对性。

(1)表达的目标可观察,可检测。如果按照规范教案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这样就错了。因为这样太空、太泛,一个知识点不一定一课时就能理解、掌握,更谈不上什么情感。只有学生看得懂,可观察,可检测,一节课能做得到的学习目标,才能在学习前唤醒学生,让学生明确“我要到哪里去”;课间警醒学生“我在去那里吗”,把注意力选择、维持在有效信息上;学习结束促过反思“我到了那里了吗”,真正起到导学的作用。

(2)课时目标正向积累指向阶段目标。课时的学习积累最终是要达成单元目标,乃至课程标准的目标。所以,课时学习目标的确定应建立在对单元目标、课程标准的评估与分解的基础上。即把“课标”“教参”书写的学习目标,按学生需要哪些必要的知识、方法与能力分解出来,并一步步逆推下去,一直推理到学生具备的知识基础为止。把那些学生不具备的条件,也正是教师需要教的内容,分解到每节课。这样确定的学习目标才有价值。

(3)要体现学生学习的往返与跟踪。学习往往不是一学就懂,一步到位的。所以制定学习目标不但要“往前看”,也要“往后看”。尤其是“往后看”的学习目标,更要明示出来提醒学生注意。学案表述的学习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过去还没有很好解决,但对这节课学习有直接影响,或能在这节课能够连带解决的问题;二是新课学习的双基目标。

2.课堂导学

这个环节体现的是“如何让学生到那里去”,学案的“魅力”在于针对性与自主性。

(1)强调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提供条件,克服只重视学生记住大量知识而不能转化为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弊端。比如在初高中衔接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梯度性的教法和学法来研究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尝试用求根公式验证上题。

这样,学生就会根据教师设计的学习方案,让学生一步一步地、非常轻松地得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它有如下优点:

一是为全体学生进入学习提供条件。学案设计以笔答为主要形式,避免了“优秀生”包办课堂,齐答掩盖了部分学生的“不作为”的现象。

二是为学生先试后学、自主建构创造了有利条件。奥苏伯尔同化论表明,知识建构和组织遵循两条原则:第一是渐进分化的原则;第二是综合贯通的原则。从学生“知道什么”起步,在探索、归纳等关键位置留有“空位”,例子、练习的呈现有线索意义,有助于学生形成有层次、有概括性的认知结构。

三是帮助学生扫清继续学习的盲点与障碍。该设计没有像教材那样由实际问题情境出发,也没用教材设计的实际问题作为巩固练习。是因为学习对象在公式变形、公式推导等这些基础方面有问题,需要补偿、铺垫,需要放慢速度让学生体会。

这个例子说明,学案设计的学习过程,未必一定要打破常规,也未必一定要教材设定的线索。学案需要精心设计的是,新知与学生所具备的双基与能力的联结,为学生提供更合适、有利的学习条件。

(2)学案要为学生化解学习的难点提供条件。学数学一定要做题,要满足一定的训练量。学习心理的研究表明,学习造成的结果,无论是个领域,都要经历一系列阶段。教材练习、习题一般都是按复杂性递增与综合性递增两条线设置的。但现实中,学习难点、学习的节奏是因生而异的,教材或教辅都不可能完全照顾到。学案能弥补这个缺漏。我们的学生不像普高学生作业繁多,晚自修可以有不少的时间进行练习。学案可以增加更多的基础性练习和巩固性练习。

比如在学习并集时,我们可以在数学“学案”中创设如下的“导学”问题:某班业余绘画小组有4人,王芳、田鹏、张晓莉、杨帆;象棋小组有3人,李山、王芳、杨帆,两个小组在一起,共有几个人?一共是? 人,3+4≠?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什么加法?然后教师告诉学生:这是集合的加法,叫做“并”。用此问题诱发学生对集合的并运算的强烈的学习欲望,再通过学案中相应的由易到难的问题,指导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并集的概念和性质。

3.学案为实现分层异步学习提供条件

分层教学是针对大班教学,存在的学有余力的学生“吃不饱”,学习困难生跟不上,提出的一种教学方式。但实际课堂上不易操作。学案将学习、训练内容划分为A、B、C三组:A组是工具类双基内容。训练分必做(全体学生必做) 与选做(仅提供给学习困难生进行双基的循环练习);B组,小综合类,对学习困难生不作硬性要求;C组,提供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这样分层有如下好处:其一,课堂上“耕者有其田”,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一个空间,其二是隐性分层,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三是,有学生一个上升的空间,让学生一个一个台阶拾级而上。

三、“避何”——使用学案教学应避免什么

1.避免没有自己的思考与加工,拿着别人的学案就去上课

目前,因为编写、印刷工作量的原因,学案编制多采取轮流坐庄,年级共用的方式,不能忘记学案的针对性,所以使用学案的教师一定要吃透学案的内容,明白主要环节、细节的设计意图,考量各个环节在该班实施的可行也进而根据学生实际作适当的删补或流程调整。

2.避免只重预设,不注重生成

学案只是一种对课堂教学的预设。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反应为关注点。对学生的课堂反馈增加质疑、变式追问、联系拓展、归纳总结等,都是不可少的。要避免学案框住了学生的思维以及学生间思维的碰撞,避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太过单一。

3.避免资源的浪费

学案既有学习的流程、知识的结构,又有学生学习过程的印迹,是很有价值的学习材料。因此,有必要指导学生课后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回顾与反思,以作为后续学习、考试复习时的重要学习资料。同时教师也需要经常性地对学生使用学案的情况进行检查,杜绝使用过的学案中仍然留有空白、错误不订正或订正后依然有错的现象。

4.避免“满堂做”

有些课,学案发下去,学生从头做到尾,教师只是帮学生对对答案,这种课效益肯定是不高的。事实上,同份学案,不同的老师用,效果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不能夸大学案的作用,教师的素养仍是一堂好课的重要条件。

四、“忌何”——职高数学“学案”编制的注意问题

1.职高数学“学案”不是教案的翻版

“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后,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内容及教材组织和讲授方法的案例,其着眼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而“学案”则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了开启学生智慧、发展学生能力而设计的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直接参与并主动求知完成的一系列的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等全程学习活动的案例,其着眼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二者的差别在于:前者着眼于教,后者着眼于学;前者以教师为中心,后者以学生为中心;前者侧重于教师“给予”,后者侧重于学生“探究”;前者侧重于“学会”,后者侧重于“会学”;前者追求的境界是“谆谆教诲,诲人不倦”,后者追求的目标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二者虽然密切相连,但在目标要求、课堂角色、教育观念、课堂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着本质的区别。

2.职高数学“学案”要具有职高特色

职高数学“学案”要结合职高数学教材的特点来设计,应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不应过多地侧重于偏、难、怪的数学知识和内容。针对职高生数学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注意力不易集中,活泼有余、安静不足的特点,职高数学“学案”设计要相对浅显易懂,巩固题、检测题和作业题的题目中最好能有动手操作的题目,这样更容易调动职高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职高数学“学案”的设计还要结合职高生所学专业的特点,不同的专业要设计不同的数学“学案”,不能一案多用,更不能照搬普通高中的数学“学案”。

例如现有的《创新学案》结构框架:

第一步,课前准备,包括确定课题名称,然后进行知识要点梳理。

第二步,课中讲解,如知识点1 例1;知识点2 例2;知识点3 例3。

第三步:知能拓展整合,举例说明;常见误区分析,举例说明。

第四步:课后进行综合能力测试,基础训练以及能力提升。

这样的结构只能作为复习之用,不可能作为新学案使用。

3.职高数学“学案”的设计要遵循梯度性原则

职高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数学知识或数学技能等方面的障碍,这就要求在职高数学“学案”中设计的问题不能跨度太大,人为造成职高生学习上的困难。要求针对职高生学习上的障碍,铺设跳板,作必要的提示,这样才有助于降低学习难度,理顺思路,排除思维障碍。

由于设计学案的劳动量较大,特别是在教学工作量比较大的情况下,要编写好的“学案”,仅凭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学案的设计应该以备课组集体设计为基础,发挥集体的智慧,分散劳动量,才能保证学案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

[2]林少杰.中学数学教学顶层设计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

[3]张奠宙.数学教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6]卢仲衡.自学辅导教学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职高数学知识点的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法指导 环节 教学质量

数学学法指导问题是数学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陶行知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至理名言中,“不教”的含义应指学生取得自学的本领,获得主动发展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斯说过:“每个教师应当忘记他是一个教指导师,而应具有一个学习促进者的态度和技巧”。学会学习将为职校生就业、精业、创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学生不能只掌握学习内容,要检查、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开展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评价,努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为学好其他学科和专业技能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因此,在职高数学教学中应抓好学生学法指导。

一、发挥引导作用,抓好学法指导的首要环节

由于受社会重视程度、传统观念等多方面的影响,上职业学校普遍成为学生的“次选”,造成职高生源文化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学生数学成绩只有几十分,甚至十几分、几分,加上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清,学习动力不足,教学中教师普遍感到数学难教而学生感到数学难学,有的学生甚至出现厌学数学的现象。因此,加强学生学习引导,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抓好职高数学教学的前提条件。

1.结合专业需要,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许多职高学生认为到职业学校只要学好专业技术就行了,这种思想认识必然导致学生对文化课学习不感兴趣,普遍缺乏内在学习动力。所以,解决好学生对待文化课学习态度的问题,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成为职高数学教师成功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学过程中,我首先注重学生思想的疏导,在所带的每一届新生中都要开展“职校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文化课?”“数学与成才”“数学与我所学的专业”“数学与生活”等专题讲座、主题班会、专题演讲活动,通过讨论、分析,学生明确了学好数学知识是学好专业技能的需要,是个人成才的需要,是不断掌握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努力适应竞争社会的需要,从而自发地把过去认为教师要我学的思想转变为我要学的内在动力,为学好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注重针对性,指导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

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是使学生迈入知识殿堂、丰富自身各种能力的通行证。古人云:“学贵有方”,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会学知识。数学有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数学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明确讲究学法的重要意义,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渗透初步的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从平时的做好数学笔记、注重错题的分析、试题归类、知识点联系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注重言传身教,发展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俗话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数学教师精通的专业知识、广泛的文化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精神、踏实的劳动态度,时时刻刻都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这种表率作用没有任何其他教育因素能代替。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做到对学生严格要求与关心热爱相结合,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而且要关心学生的思想、生活,对后进生不讽刺、不歧视、不伤其自尊心,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谈心,不断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注意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重视培养学生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意志和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努力促进飞跃点。

二、发挥主导作用,抓好学法指导的主要环节

教与学密切相关,教师善教、乐教、会教,学生才会善学、乐学、会学,课堂教学上只有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确保教学相长。

1.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是人们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数学方法是数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途径、程序及手段,它具有过程性、层次性、可操作性等特点。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和得以实现的手段。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化归的思想、整体的思想、演绎的思想、统计的思想、类比的思想、抽象的思想等。例如,在“距离问题”的复习课中,可以把点与点、点与线、点与面、线与线、线与面、面与面的距离从平面到空间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解题效率。

2.注重思维过程的暴露,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教师要把功夫下在备课上,本领展示在课堂上,水平体现在教科研上。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优化教学设计、努力提高教学实效为目标,针对每一节课,要坚持做到“四备”(备教材、备自己、备学生、备教学方案),设计多种方案,比较择优而取之,从教师角度要考虑“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从学生的角度要考虑“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要通过探究、合作、启发引导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着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