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陈国权:首先,我一直认为全媒体在盈利上应该没有多大突破,但是在提高报道的影响力方面,还是有价值的;其次,传统媒体运作的这些新媒体,很可能是用传统媒体的思路在往新媒体里面填充传统的内容,受众接收的效果自然就不佳了;最后,两会这种重大的时政报道,其实对于新媒体受众来说,本身的吸引力并不是很高。
记者:有人说,传统媒体缺少全媒体人才,您怎么看?
陈国权:我认为传统媒体不是缺少全媒体人才而是缺少新媒体人才,这是两个概念。最重要的是集团需要专门培养新媒体人才,而不是把传统媒体的人拉过来培训培训就是全媒体人才。这样的人才不是一专多能,往往是一专庸能,这是一个认识误区。我们应该培养的是专业性的人才,而不是到哪儿都能用的人才;到哪儿都能用的人才,往往是到哪儿都不能用,用不好。
记者:新媒体人才应该给予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陈国权:应该成立新媒体公司,这些人才应该完全属于新媒体,而不是所谓的全媒体人才。我一直认为全媒体人才、全媒体记者都是一个伪命题。人不可能做到通晓所有行业,不可能做到全面发展的。我们要培养的人才应该是专业的人才,特别是在这种多元渠道或是多元化的社会,最需要的是专门人才,传统媒体如此,新媒体亦如此。
记者:两微一端的新媒体标题制作有什么讲究?
陈国权:新媒体标题的制作和传统纸媒标题的制作完全不一样。传统媒体的人才惯性思维使然,他很难做出新媒体的标题,不是说单纯地通过培训就能写出新媒体的标题了。而且两会这样的内容标题仅仅是很小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它的题材,两会的题材并不是很适合进行新媒体传播。如果适应新媒体传播,那就要学习像人民日报客户端、微信公众账号,人民日报侠客岛客户端那样的一种思路了。他们配备的是年轻的新媒体人才,所做的完全是新媒体的套路,而不是传统媒体的套路。
记者:两微一端的阅读率、点赞率、传播率和转发率在提升传播力上哪个更重要?
陈国权:我认为无论是阅读率、点赞率、转发率还是什么收藏率等指标,归根到一点,最重要的是对于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有多大的提高,或者进一步说是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提高后能给传统媒体带来多大的价值,这个价值包括经营价值和影响力价值。我们过多、过分注重于两微一端的什么阅读率、点赞率、转发率、收藏率,而忽视了这类东西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如果它们仅仅是带来了一个排位,那么,这样指标我们宁可不要,这是我的个人观点。
记者:在内蒙古第二届互联网大会上,北京大学教授陈少峰表示,新媒体不是媒体而是平台,怎样理解这一观点?
陈国权:在我看来,互联网是一个平台,移动互联是一个平台,各种各样不同的媒体在这个平台运作。比如说,在互联网的平台上有新闻门户、搜索引擎、购物网站、婚恋网站等不同的媒介形态,这些东西也都是媒体。他们共同在互联网这个平台上面运作。还有像移动互联也是这个概念,像微信、QQ或者说移动搜索啊,都是移动互联平台中的一个媒介形态。我是这么理解这个平台和媒体之间的关系。
记者:内蒙古日报社已经确立了媒体融合的四条主线,其中一条主线就是都市系列主线,就是将大草原客户端、正北方网和北方新报社组合到一起,这种整合的利弊是什么?
陈国权:其实,在我看来,一个集团它本来就是这些媒体的组合。如果一定要把这些新媒体的产品组合成一个公司,那么,不要硬把他们黏在一起。它们还是不同的产品形态,它们之间应该独立核算,在内部市场化机制下进行运作。如果硬要把它们黏在一块,往往得到的是负面效应,它们之间不会产生1+1>2的效果。就是说,传媒集团无论是集团还是公司,如果它拥有多种产品的话,内部必须有市场机制。
记者:媒介融合和媒体融合的概念有什么区别?
陈国权:我们要分清楚媒介融合和媒体融合是不同的范畴。媒介融合是指一个媒介拥有多种形态,拥有多种功能。按照伊契尔・索勒・普尔(Ithiel De SolaPool)教授的说法: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叫媒介融合。比如,手机就是一个媒介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下媒介融合的产物。而媒体融合是指一个传媒集团拥有多种媒介形态,一个产品多种分发,这是媒体融合。中央所提提倡的就是媒体融合的这个概念,而不是媒介融合。
记者:大数据对提高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力有什么价值,定制新闻会有读者市场吗?
陈国权:没什么价值。从大数据新闻的角度来说,现在推的主要是新闻的可视化。新闻的可视化充其量所提供的是对新闻可读性的一种提高。比如春运图,用数据连成一个图,让读者一看就明白原来这个是这么发生的,飞机的频繁起降程度、人流量这些图,都是大数据抓取的记录。这样就形成新闻的可视化,它充其量仅仅能够增加新闻的可读性。但是,大数据对纸媒盈利能力来讲,到底能有多少提高呢,这是值得质疑的。前段时间我也提出了一个观点:利用大数据进行报纸的量身定制。比如给读者一张《内蒙古日报》,这厚厚的一叠全都给你了,但其中读者需要看的仅仅是一个版面。那么如果利用大数据就可以把这些集团内所有的新媒体的数据都汇集起来,知道读者想看什么内容,这样就可以进行量身定制,为读者提供所需要的内容。
这样的一个思路就导致了未来的报纸会成为一个私人订制的报纸,而不是说将报纸上所有厚厚的内容都呈现给读者。也许给相应的读者的版面仅有4个版面,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就是提高信息的价值含量。那么,报纸的量身订制就要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之上。要想对读者有清晰地了解,就要依靠大数据。
大数据也有完整的一套系统。它是通过新媒体的后台系统来分析用户的接收习惯。同时要具备强劲的后台服务运营支撑。目前市场上也有很多这样的公司。
记者:在内蒙古地区,两微一端的盈利模式有哪些?
陈国权:首先,在内蒙古地区得了解少数民族农牧民他们有什么样的需求。其次,城市里的市民对于两微一端能有什么消费需求呢?应该说很难。现在全国市场做了那么多的两微一端,但真正能实现盈利的非常少。包括澎湃新闻现在也没有实现盈利。澎湃新闻的传播力,现在也在下降,整个客户端的传播力都在下滑。微信、微博是在别人的平台上唱戏,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没什么意义。而新闻客户端呢,是我们自己的平台,但是影响力正在剧烈下滑,传统媒体做客户端必须认清这一点。
记者:现在提出的互联网+,传统媒体应该+什么?
陈国权:怎么说呢,我认为传统媒体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做的就是互联网+的工作。传统媒体可以+汽车、房产等,以前我们一直都在做,现在这个概念提出来之后,也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变化。
记者:现在有没有针对传统媒体文化产业的项目?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影视;嬗变
中图分类号:J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146-01
在学界,新媒体这一概念被提出的时间较早,但对新媒体的统一认识却还没有形成,因此对于新媒体的准确概念,目前还没有定论。但不管怎样,有一点可以肯定,新媒体是建立在传统数字模拟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基础之上的,而体现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最大特点就是新媒体是基于网络传播的。另外,有些新媒体是崭新的,如手机、电视等,但有些新媒体是对就媒体的延伸或重复,例如电子报纸等。相对来说,传统影视媒体是一种比较新的媒体形式,但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太过迅速,导致传统媒体的生存受到了严重冲击。
一、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影视的机遇和挑战
传统的影视传播载体主要是电影院、电视等,而以移动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领域,影视媒体的传播载体却具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影视媒体单向的传播方式,更多地采用了通过一点对多点的辐射状多维度信息交流,几乎可以理解为是对影视媒体深度和广度的无限延展,实现了传播杠杆的作用。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以类似病毒传播的方式迅速扩散,其高效性毋庸置疑。[1]这种传播模式很容易失控,具有极强的扩张性。但影视作品通常是高成本产品,而视频短片的成本很低,内容更广泛。这种公众参与性强并且传播速度快的短片在造福公众的同时,也可能对影视产生不利影响。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已经完全改变了影视传播的模式,人们获取影视资源的途径越来越简单,影视媒体也逐渐迈向多元化、立体化。
二、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影视的嬗变
(一)新媒体分享了传统影视媒体的市场。据分析,21世纪初,全球的网络广告市场产值不到300亿美元,但到了2010年,网络广告的总产值已经超过了600亿美元,新媒体的发展势头之猛烈,可见一斑。进入Web2.0时代后,传播的途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广告商基于这种变化,自主更改了商业模式,更多地将眼光聚焦于网络媒体领域。随着更多人群开始使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估计在不久的将来,网络广告的规模就将超过传统媒体广告。除了网络媒体外,其它新媒体也在瓜分传统影视媒体的市场,当数字电视和网络电视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手机和车载电视上时,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也随之逐渐减小。[2]将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媒体抢夺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传统影视媒体的发展将越来越严峻。
(二)新媒体拓宽了人们的传播观赏方式。首先,新媒体的传播具有交互性特点,作为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方式,传统媒体因受到技术限制,无法实现即时互动;其次,新媒体的开放性高,通过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推动,其准入门槛极低,能够实现高度信息共享,更加平民化,而且和传统媒体比起来,新媒体相当于融合传统媒体所有的媒介;最后,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广度甚至是深度都远高于传统媒体,因此新媒体正逐渐蚕食传统媒体的传播主导地位。
(三)新媒体影视作品呼唤创新传播方式。传统媒体的影视作品成本高、内容严谨、制作精良;而新媒体的影视作品成本低、风格随意,甚至是不熟悉非线编的普通人也能做。[3]我们并不能就此评判高成本、精制作的传统影视作品就不适应时代了,因为还是会有很多人通过新媒体载体观看大型影视作品。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没有足够的时间欣赏大作,他们会花更多的精力观看时长不超过15分钟的短片。因此,传统影视媒体应注意到这一潮流。
(四)新媒体挑战并丰富了经典影视作品。新媒体在传播上具有较大的物理空间变化,并且播放器的显示大小也受到较大限制,在视听语言上,新媒体的影视作品越来越重视快速精炼。在新媒体时代,影视作品的蒙太奇手法运用将越来越极端,长镜头、大全景的镜头将极少出现,影视内容的节奏越来越快。在新媒体影视作品中,对人物和事物的刻画镜头也将越来越少,分镜头的时长只会越来越短,并越来越多地放弃那些“无关紧要”的镜头。这一影视制作手法的变化还会延伸至阐释事件方面,新媒体影像已经和传统媒体下的影视作品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三、结语
不论怎么说,新媒体的发展还是给传统影视媒体带来了机遇,而影视媒体的嬗变也是为适应时代需求必须作出的改变。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传统影视媒体应充分吸收新理念,并实现和新媒体的合作,否则将被时代淘汰。
参考文献:
[1]张华.地方台影视频道的困境与发展对策分析[J].中国记者,2015,(11):67-68.
[2]骆媛.新媒体时代下图书出版业和影视行业的互动[J].出版广角,2015,(15):82-83.
[3]戴佳言.试析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学名著之影视化重塑[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6):128-131.
基于舆论影响力的“用户思维”才是理性和科学的
媒体之所以成为媒体,是可以对公众施加影响力,进而影响舆论。无法影响舆论的媒体,是失败的媒体,早晚会被淘汰。而对公众施加影响力的重要渠道,在于议题的设置。
所以,当我们讨论用户思维的时候,不要忘掉媒体的议题设置功能。基于这一功能的用户思维,是理性的,或者说是科学的;忽视了这一功能的用户思维,则可能只是媒体人尤其是新媒体人“概念焦虑症”的表现。
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场景,来看看用户思维的核心问题――
一个人要安装宽带,某公司许诺可以赠送手机。不要白不要,所以,这部对他来说堪称鸡肋的手机,他也要了。而且,因为这部手机,他选择了这家公司的宽带。但这部手机不是他所喜欢的款式。
不喜欢,却要了,因为它是免费的。为什么在几家竞争者之间,选择了这家公司?因为它有赠品,而且看上去还算不错。这便凸显了用户的一个核心特质:功利性。
功利性,是用户的最突出特质,没有之一。这也就决定了,媒体所借鉴的“用户思维”,是一种以考虑受众功利性为基础的思维方式。
“用户”的核心是“用”,你要对他有用。每一个传统媒体人都要意识到一点:我们的读者、观众、听众,正在沦落为不折不扣的“用户”。对传统媒体而言,他们之所以在乎你,是因为你还有用。
你有什么用?你有曝光的作用,你有服务的作用。那些“功利型”的用户,答案几乎只有这两点。我的老家有个亲戚,整天看山东卫视旗下的一个栏目,我就问她:“这节目乱糟糟的,不算好看啊,怎么这么爱看?”她说:“不是爱看,就是觉得万一哪天我也遇到这样的事儿,也给他们打电话!”
你瞧瞧,真够功利的。不过,说实话,很多时候,就是如此。传统媒体如果连这点作用都没了,那可真就什么都没了。
这也体现了用户的另一个特质:行为动机明确。
传统媒体以前的读者、观众、听众,越来越具备这一特质:动机明确。从这个角度来讲,传统媒体的受众的确在向“用户”转变。如果我们还是用以前的观念来看,那么传统媒体受众的动机应当是模糊的,不明确的。比如,很偶然看到一张报纸(目的性、动机不明确),“扫描”到了自己需要的,于是喜欢上了;很偶然看到一个电视剧,于是上瘾了。
有些人养成了读报的习惯,一天不看就不舒服,这也可以看作是“动机明确”,但这种动机是建立在“这份报纸一直比较好看”的基础上的;大动机明确(报纸好看),小动机则是模糊的(今天的报纸有没有有价值的内容)。
既然传统媒体的受众越来越体现出“行为动机明确”的用户特征,那毫无疑问,媒体自身必须做出改变,来适应越来越功利的用户。
“用户的功利性”与“对用户的功利性”
新媒体流行之后,“用户”的含义有了新的变化,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用户概念开始冲击传统思维。即便如此,用户的功利性特质,并没有改变。我们不难发现,网络上的很多议题之所以走红,背后都有着极强的功利性目的;有些网友之所以在议题设置中造假,最重要的原因往往就是“引发关注”、“博人眼球”,功利色彩明显。
可以说,引发传统媒体躁动的,正是基于“新媒体用户”的这种“用户思维”,而不是基于实体经济的“用户思维”。
此思维非彼思维。基于新媒体的“用户思维”,一方面也在意于用户的功利性,另一方面,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大数据和新技术。而这种大数据和新技术的应用,实际上是对用户的一种“功利化使用”。
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的,便不仅仅是“用户的功利性”,还有“对用户的功利性”。这种“对用户的功利性”,和网络上流传了很久的“月薪八千出租车司机的一堂MBA课”,如出一辙。
如果把新媒体比作这个出租车司机,把用户比作想打出租车的乘客,那么,“基于大数据的用户思维”,和这个“讲MBA课的出租车司机”,理念上完全一致:
医院门口有两个人招手,一个拿着药,一个拿着脸盆,他一定会越过那个拿药的,接那个拿脸盆的(拿脸盆的都是刚出了院的,在医院里见惯了生死、顿悟了人生,变得不差钱);酒店门口三个乘客,他必然“淘汰”其中两个,选择那个挎公文包的,因为后者一般是公差,多数是去机场……
这种“对用户的功利性选择”,是大数据和新技术的优势,也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问题是,讲“MBA课”的出租车司机,后来被人诟病有“挑客”嫌疑,遭到了很多“平民乘客”的反感。那么,媒体利用新技术、大数据对用户进行功利性选择,是否也会带来同样的问题?
毫无疑问,基于大数据的“用户思维”,着力点放在对用户的思维习惯、做事风格、阅读兴趣等进行分析和归类,进而进行“点对点”的“私人定制式”服务或者传播,似乎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一旦对用户进行了物质性的分析、梳理之后,新媒体对待用户的“功利性思维”,就很容易暴露。
用户,是带有很强功利性的,随时可能把自己的消费品抛弃,品牌忠诚度低;新媒体对大数据和新技术的应用,也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即便这种功利性目前还不明显,但技术的进步已经为实现“对用户的功利性划分”创造了条件。大数据是把利剑,可制敌,也能伤己。
传统媒体对用户思维的“选择性使用”
如前所述,我们可以把“用户思维”分成两种:
第一种:基于实体经济的“用户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可以说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之后的一大成果。其基本概念,就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生产产品”。计划经济时代,是“我生产什么,你就用什么”,消费者没有选择权。市场经济时代,是“你需要什么,我就生产什么”,消费者和市场最终决定企业的生产。后者也是“用户思维”的雏形。两种导向,是完全不同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媒体,可以说,传统媒体在很长时间内,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用户思维”。多数情况下,传统媒体是“我生产什么,你就看什么”。
读者、观众、听众和用户之所以有区别,恰恰就在于:用户是以我为中心的――是“我在用”;而读者、观众、听众是以媒体为中心的,是“你在看(听)”。“用户”这个概念,体现的是消费者的主动地位和消费品的被动地位;读者、观众、听众,体现的则是消费品占主导、消费者处于被动的模式。
从这一概念上来说,传统媒体必须拥抱“用户思维”,从“我生产什么你就看什么”,过渡为“你想看什么我就生产什么”(当然要以不违反政策、法律、纪律为前提)。在这一点上,传统媒体做得还很不够,条条框框太多。可以说,基于实体经济的“用户思维”,是传统媒体必须拥抱和接受的,这毋庸置疑。
第二种:基于互联网经济的“用户思维”。这是最让传统媒体头头脑脑们寝食不安的东西之一。互联网在不断提出新的概念、新的运作方式,传统媒体是该积极跟进,还是以静制动?
新媒体研究者几乎都有一种病:概念焦虑。从微博到轻博客,从大数据到云计算,从C2C(个人对个人的电子商务)到 B2C(商家对顾客的电子商务),从疯狂捧团购到拼命做点评,总是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这说明,互联网从业者的确很勤奋,不断在创新、不断在发展,但同时也或多或少显露了从业者的浮躁心态。
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用户思维,对用户可以实现精准定位,从而更有效地影响目标群体。这无疑是新媒体的优势之一。但其潜在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前面已经说过,这是对用户的一种“功利性”。而用户自身的最基本特质,也是“功利性”。你以媒体的功利性去对待用户的功利性,结果就只有一个:用户觉得你“不厚道”。
用户的功利性,是人性使然,是出于自我保护而做出的选择,无可厚非;新媒体的功利性,则基于工具,基于技术,是出于利益考虑,因此很容易受到攻击。
这种用户思维让消费者的隐私无所遁形。百度了某种疾病后,你登录的网站顿时全是治疗这种病的小广告;搜索了一个人名,浏览器的搜索框便自动把这个人名挂了上去……新媒体的从业者不觉得这是隐私,用户们会不觉得这是隐私吗?我在自己的电脑上做了什么,你凭什么知道?
这和当年疯狂的网络水军、谣言遍布的微博一个道理,固然做出了影响,但丧失了道德,最终的结果,就是国家从法理层面的治理。大数据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早晚会成为对行业进行治理的切口之一。
大数据可以利用,但不可滥用。对新媒体如此,对传统媒体也是如此。你可以建立数据库,了解自己的受众的兴趣、爱好、需求,把媒体从“我做什么你就看什么”转变为“你想看什么我就做什么”;你可以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分析,甚至像国外有的媒体一样,稿子都让电脑程序来写,连记者都省了;你可以对自己的员工进行调度,每人配备一个GPS定位装置,总编辑每天在屏幕前数上面的小红点……这都可以,这都是“用户思维”的表现方式。
【摘 要】网络运用、数字运用已改变了整个社会的传媒结构,数字生产、数字操作以及数字经营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传统媒体出现萧条低迷状态,甚至有悲观人士将其视为“逐客”。“逐客”论辩让传统媒体陷入窘境,同样也给传统媒体以启发——探索数字化转型。
关键词 传统媒体 新兴媒体 数字化转型 媒介融合
一、微观视角下解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特性
从一些零星的现象来看,传媒界看待“逐客”论辩仍是持论公平的,并不存在偏袒,但同时也指斥传统媒体固有的“落后性”:更新慢,发行周期长;单打独斗,产业链不完整;单向传播,反馈滞后……这些固有问题在新媒体的冲击之下暴露无遗。从新媒体的出现,直至今日二者仍机会均等,只是由于传统媒体昔日地位不再明显,才有后来对其前景的喜忧参半,整个发展过程是渐进的。
上世纪末,由于所能接触的网络应用类型少,且内容单调,人们基本靠传统媒体获取信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日益迅捷化,Twitter、YouTube、微博等新媒体开始占据一席之地,反观传统媒体却显得黯然失色。新媒体从边缘走向主流、从小众走向大众,而传统媒体则陷于进退维谷的窘境。
新媒体容纳了数字报纸、移动电视、网络电视、数字电视等以数字化为奠基搭建的新模式。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均强调对信息的整合传播,区别在于新媒体的形态更接近于“流体”,特点很鲜明:交互性和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交群。
与新媒体正面交锋,部分传统媒体已经着手数字化转型。2014年两会期间,新华报业集团秉承“全媒体融合、全方位出击、全时段播报”的理念,有效整合旗下各大媒体,打造全媒体矩阵,以其即时性、原创性和互动性吸引受众关注两会①。美国的《芝加哥论坛报》专门成立了由15人组成的滚动新闻报道部,该部门每天三班倒地对其网站新闻进行实时更新②。
本文涉及的“数字化”更多是从传统媒体角度出发,形式上强调与新媒体的骈进,运作模式上充分整合传统媒体的采编阵容和新媒体的即时分享优势。
二、数字化转型的有效途径
传统媒体数字化,便于在进行传统新闻生产的同时,开展速效的网络传播,以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最终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
1、延长产业链,提高媒体资源利用效率
新媒体运作过程中大致包括五部分:经营与策划的应用服务提供商,负责新媒体产品制作的内容提供商,负责新媒体产品传播的网络运营商,提供新媒体产品消费载体的终端产家,以及提供新媒体内容的消费者③。正是整个过程的一气呵成,才形成了新媒体传播的运作系统。
要想实现数字化,首要要解决产业链问题。传统的报业上承信息提供商,下接受众,由于后续反馈机制滞后,造成产业链模式单一的弊病。既然产业链单一是个现存问题,如何延长产业链、整合媒体优势条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传统媒体该思考的问题。产业链的延长并非线性、单向延长,应是多渠道、放射状拓展,以求生产、经营、销售的一体化。
2、独辟蹊径,巧设独特的服务项目
创新当头,创意为王。新媒体环境下,更强调对服务项目的研究。一个良好的媒体服务项目能够笼络受众,而如何让媒体受众自觉接受自己的媒体服务和内容传播,值得深思。如一个名为“Longitude”的项目使Google地图和《纽约时报》之间产生联动性,受众通过Google地图就能直观地看到《纽约时报》提及的地点,且相关新闻资料及背景信息一览无余。
3、开发适应市场的免费机制
市场的存在类似于一个生产车间,市场的不稳定导致要么出现紧缩性质的“投入>产出”的A模式,要么出现膨胀性质的“投入<产出”的B模式,结果的差异取决于商家投放何种催化剂。免费机制便是一种催化剂,一般的执行步骤包括“前期免费,后期增值收费”以及“收费与免费并行”两种。从客户角度而言,免费是促成消费的动力,增值业务才是媒体收益的重点。这种情况下,受众的细分阅读要比走马观花式浏览更具消费潜力。
针对免费机制,不同媒体均做足了功夫。如一些报纸的数字版采取部分版块收费的机制,前几版免费开放阅读,重在体验,后续版块则实行收费制;第二种免费机制具有时间性,用户只需注册账号即可领取试读权,这种免费形式取材于各种体验店的灵感,旨不在追求一次性效果。此外,网络电视的免费形式也小有差异,如乐视网、优酷网开辟了VIP会员免费观影专区,为VIP会员提供一些高清影视观看权,普通会员想观看必须付费升级为VIP会员。
4、平台整合,终端聚合,打造数字化“合力”
平台的多样性意味着同一件媒体产品可以“分身”各处。如果把每个终端看成一点,点接点会形成一张网,然后借助各平台的适应性来笼络受众。这种多平台的发散与整合被称作“分营合众”,目的在于服务细分化市场。举例来说,大型网游制作商花钱优化电脑端的操作,还不遗余力地完善ios平台、Android的平台适应性,电脑端内部还进行Mac系统、Windows系统等多系统版本的开发,这种多平台开发、移植和优化表面上是“分流”,实际上却是“合力”。
5、加强媒体渗透,扩大第三方合作阵营
如今,新浪、网易和腾讯等门户网站借助强大的资源整合力,依托移动智能终端及互联网的即时共享功能,创造出一个庞大的受众群,而由不同门户网站研发的子产品——微博,更是集中凸显信息推销的作用。门户网站一般被授权转载传统媒体的采编内容,标注其信息源,经过筛选、准入与分类三步骤,呈献给受众清晰的门户网页。
对于门户网站来说,信息的个性化归纳整合是亮点,但采编团队的技术障碍是瓶颈,如果能加强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之间的渗透,就能实现二者各取所需。美国的几大报业集团在第三方合作方面都有明显的行动,赫斯特集团、考斯特集团、斯克里普斯集团等传统媒体就采纳了与谷歌、雅虎等门户网站共同合作的举措,在共享新闻资讯和传播渠道的同时,也更加方便了受众对新闻信息的获取④。
三、数字化转型面临的多方面障碍
数字化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从结构上来说,数字化涉及到一个大问题——“媒介融合”。“媒介融合”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起初专指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Web2.0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博客”为代表的新的媒介形态的出现,使媒介融合逐渐成为推动媒介化社会形成的核心动力⑤。媒介融合的概念最早是由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参与美国富布莱特项目时引入国内的。而数字化直面的障碍无助于这种融合的趋势:
1、媒介形态“嫁接”,人员调度成难点
谈到媒体调度,笔者想引述全媒体的概念,因为新的媒介环境下数字化与全媒体密不可分。我们理解全媒体是: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全方位、立体的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进行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⑥。全媒体环境下,媒体调度应强调报纸采编人员、电视节目录制人员、博客撰写人员和微博人员要有一致的新闻步调、共通的新闻目标以及统一的工作表现。如果不能协调多方力量,情况将变得更加恶劣。
2、全媒体记者匮乏
步入全媒体时代,记者不仅要熟悉智能手机、高清摄像机等硬件设备,还要熟练运用网页制作和非线性编辑软件。数字化实际上是由单一媒体跨入全媒体的高级进化过程。
媒体转型要求媒体生产方式改变的同时,记者的素质转型也不能滞后。在当下信息传播的宏观背景下,高素质的全能型记者异常吃香,也是媒体倾力培养的,我们的确看到诸多媒体在这方面投入精力且成效显著。美国甘尼特集团就培养了一批被称为“MOJO”的全能型记者,大大提高了发稿速度与效率。
3、媒介机制无亮点,免费趋之若鹜
媒体的生产、运营均离不了机制问题,但是目前媒体市场普遍存在一种现象——被动,引发重重问题。总结起来,机制问题主要有:免费机制吸引力不足、竞争机制极端化、合作机制不健全。如江苏省几家纸媒的恶性竞争事件,全城报纸普遍压低报价。这种胡乱竞争表面上能带来效益,却十分不利于宏观媒体市场发展。
媒介机制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非技术性问题。免费机制作为媒介机制的一种,看中的不是短期盈利,而是培养一批潜在的隐性受众,以此提升自身品牌价值,可不合理的“免费”,使“标题党”等问题滋生,免费变得毫无意义。作为受众,往往对司空见惯的东西并不稀罕,而习以为常的“免费”更加激发了他们选择性接触的挑剔性,渐渐不再为所谓的“免费”买账。
此外,创新、合作和竞争等机制方面的问题也亟待解决。如果媒体能正确定位市场,并开展有效研究,那么机制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四、数字化的未来——打造全媒体的“高、精、尖”
数字化主要以数字技术(Digital Technology)为依托,以带动全球范围内数字交流(Digital Communication)、数字生产等一切活动的趋向性过程。数字化引领数字时代,因而数字化的生产方式得到推崇,随着数字化概念的出现到逐渐吃香走俏,再过渡到小范围试点,如今数字化已成为一种潮流。
媒体在数字化过程中是主导者,要求媒体准确掌舵市场动向、微观受众需求、通览宏观局势、净化网络环境等。就目前来说,传统的报业、电视行业仍然具有投资营利的空间,传统媒体通过努力也出现复苏迹象,而媒体市场回暖升温恰恰是对传统媒体存在的肯定。综观全局,数字化是打造全媒体的“高、精、尖”的不二之选。
传媒市场的疲软让运作已久的传统媒体久遭诟病,需要有效的能扭转颓局的措施,数字化营造了一种细分市场、全面定位、理性观察的理念,必然能推动媒体行业回温。
参考文献
①周跃敏,《全媒体融合、全方位出击、全时段播报》[J].《新闻战线》,2014(4)
②郑敏,《浅析美国的数字化转型》[J].《新闻战线》,2014(4)
③黄传武:《新媒体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132-133
④孙镜,《解读甘尼特的数字化改革》[J].《中国记者》,2007(3)
⑤孟建赵、元珂,《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J].《国际新闻界》,2006(7)
⑥郜书锴,《全媒体:概念解析与理论重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4)
关键词 传统媒体 新空间 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有“第四媒体”之称的互联网迅速崛起和普及,令全世界新闻信息传播市场格局处于剧烈变动之中。早在2000年,Editor&Pubhsher的研究结果就表明:大约1/3阅读在线电子新闻的用户对传统媒体失去了兴趣,电视收视率下降了35%,广播收听率下降了25%,报纸购买率下降了18%。网络媒体分流了广告、分流了读者、分流了眼球,甚至分流了信息源,那传统媒体的生产和增长空间在哪里?如何寻找到传统媒体新的“生长点”本文拟从传统媒体的新空间拓展方面做些思考。
一、网络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生态环境
1 网络媒体的优势及其对传统媒体的巨大冲击
网络媒体进入传播领域对传统媒体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冲击波,这主要是因为网络媒体有着许多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
第一、传播内容上,朝着丰富性、高速化、专业化发展。
传统媒体受版面或时间的限制,对新闻信息不得不进行强制性选择,它们所能传送的信息量无疑是有限的。新媒介的信息是海量的,几乎人们能想到的内容都可以不受限制,容纳能力难以估量,同时,网络媒体在信息化工具的支持下,信息更全面、史广泛,能及时,随时史新,并瞬间传遍全球。而且,随着网络服务的成熟,网上信息将逐步专门化,有利于人们查找信息。
第二、传播方式上,信息双向交互、个人化特征日益突出。
传统的大众传播是一个信息单向流动性较为明显的过程:一方面,受众只能在媒介提供的信息中被动地选择;另一方面,受众缺乏有效的反馈渠道来对媒介活动作出及时反应。而新媒介的电子邮件、电子论坛、电子公告板等均确充分的互动功能,这些都能为个人和非专业的组织、团体参与社会传播、接近新闻源和新闻发生地提供机会。网络媒体通过非线形的双向互动传播模式,让受众在主动掌握和控制信息时,还能积极参与到信息的提俱与传递中来,充分体现出现代传媒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作用,重视“人”的价值的全新理念。
第三、传播功能上,呈现出综合性、可选择性的特色。
传统媒体的功能大多是单一的,例如报纸仅供阅读,广播仅供收听,电视虽声画文并茂,但却不能用来进行信息传输或处理。网络媒体则可以综合三大传统媒体的特点,集文字、声音、图形和图像于一体,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丰富多样的传播功能融合于一个系统之中,为受众提供全方位、多维的信息服务。使受众在网上可以有选择地浏览各方面的信息,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反复观看,还可以将有关内容下载到个人电脑上或者通过打印机打印出来。
2 传统媒体依然是传播业的主体
网络传播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给传统媒介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压力,但至今为止,网络媒体并投有达到在传媒界独占鳌头的地位,传统媒体的主流优势地位依然牢不可破,这主蛰是传统媒体具有网络媒体缺乏而又急需的优势:
第一、从传播主体上看,传统媒体具有权威性。
在百余年的传播实践中,传统媒体形成了一整套为社会所广泛承认的行业规范、职业道德、以及吸引和联系受众的有效机制,其信息的可信性和可确认性都大大高于处于“匿名”或“半匿名”状态的其它传播者。当网上出现大量虚假新闻和极端言论使受众感到无所适从时,或者是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时,他们更倾向于权威的主流传统媒体。特别是重大新闻的追踪式、专题式深度报道,是一般纯商业网站所不能及的。所以,传统媒体在人们心目中具有真实可信的权威性地位,有较完备的组织机构与人才网络,具有品牌效应。
第二、从传播客体上看,受众的传统消费方式仍占主导地位。
受众的消费习惯方面,基于传统媒体所表现出的方便性、经济实用性与操作性,绝大多数受众仍然喜欢翻报刊、看电视、听广播。这种传统的消费方式不仅现在占主导地位,而且会长期占主导地位。即使在网络业最发达的美国也是传统媒体占据传播业的主体,比如《今日美国》报纸的网络版发行量速增的同时,其报纸发行量也不断增长。
二、传统媒体新空间的拓展策略
媒介的发展证明了一个道理,没有一种媒介能够尽善尽美,每一种新的媒介都只是对已有媒介的补充。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兼容并进:网络媒体的发展借力传统媒体较为完备的形态、传统媒体在网络媒体推动下不断改进自身,走向完善,整合――成为必然趋势。
传统媒体在与网络媒体的整合中,如何接受挑战,如何借助网络媒体的力量,采取有效的战略、战术,充分利用好支撑在新兴媒体背后的新技术,增加互动的成分,从而提升传统媒体的价值,为自己的生存创造新空间,这是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目前,传统媒体新空间的拓展面临着很多障碍:第一、媒体整合层次浅。第二、机制缺失。第三、缺乏有效的品牌营销手段。我们认为,可以有针对性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 在资源共享、资产重组的基础上,实行媒体差异化合作
在速度决定一切的网络时代里,传媒资源重组是惟一的生机。一些商业网站通过正式途径获得新闻媒体的授权,转发新闻和各类文章;作为回报,为传统媒体的网站建立镜像链接,协助媒体办网络版,合作开设专题网站等。这些合作,大大拓宽了双方的发展空间。当然这些合作毕竟还是浅层次的,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应该是在资源共享、资产重组的基础上,创建一种既不同于已有的网络媒体也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全新模式的新闻媒体。千龙网和东方网的开通,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与整合的初步探索。它们的出现,为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整合与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
2005年11月1日,太洋网与母报《广州日报》共同策划制作了一期有关广州市区南部地区生态林保护的非事件性新闻报道。在这一期报道中,《广州日报》刊出图文综合报道。设置议程、网站,开辟论坛供网民讨论;《广州日报》邀请市民参与现场讨论,网站进行同步网络直播;《广州日报》再援引网友观点,网站整合大量相关信息。这次报网合作,可以被认为是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在新闻信息整合与形态的一次初步实践。实践证明,基于传统媒体的新闻网站,并不在于简单转贴和被动等待母报的新闻,而在于走出一条“新闻信息整合――信息形态转换――差异化(个性化)新闻服务”的道路,网站可以运用网络多媒体手段将母报的新闻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二次传播,从而实现扩大母报在互联网上影响力的作用。
同样,时代华纳和美国在线的合并似乎给了我们一个答案:在未来的世纪里,网络媒体将仰赖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资源优势实现对新闻舆论的整合,而传统媒体也将使网络强
有力的技术臂膀肋下生风,形成其独特的生存方式。
2 引入市场机制,增强传统媒体“网络蝶变”力。
传统媒体在竞争过程中,存在许多制约传统媒体发展的
首先是资金规模不大,融资困难。在我国,传统媒体属于国有资产,现代企业属性不明析。因此,国内媒体难以得到大规模的融资,必须通过自己的经营积累逐步壮大。日前,国内媒体的资金来源主婴靠自己的经营积累,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资金规模的不足,使得国内媒体在面对境外媒体竞争的局面下,必然底气不足,处于下风。
其次是传统的党报体系。大部分报业集团的党报的经营状况处于一般水平,对整个集团的经营贡献比重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国内媒体集团的发展速度减慢了,因此,大力拓展党报的经营空间和加强党报的经营能力,应是题中之义。
所以,传统媒体要完成网络“蝶变”,除了融资以下,更重要的是要同时完成传统媒体体制上的变革。Time Wamer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成立了新媒体部门进军Internet,一开始的做法和许多传统媒体没两样――建立自己的新网站“pathfinder”,把旗下杂志的内容全搬上网络,希望读者在此即可找到所有需要的资料,结果读者把自己最爱的媒体定成“书签”后,就把“pathfinder”抛到脑后了。4年后不得不关闭网站,旗下杂志成了各自独立的网站,终于无法顺利成为TimeWamer期待中的“终点站”。TimeWarner的失败证明,商业化网站与单纯报刊网络版是具有本质区别的,旧媒体直接上网是无法达到“网络蝶变”的,只有引入市场机制,传统媒体才能增强其“蝶变”力。
3 注重品牌建设和营销,提升传统媒体的竞争力。
品牌是市场营销学中的概念,是商品社会的一种生产者诚信的标志物,是形象的象征,也是承诺、保证和契约。鉴于新闻事业的上层建筑属性和信息产业属性,媒体品牌是将营销学中的“品牌”概念加以延伸而提出的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