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6-0153-03
1 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现状
现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知识在不断更新,我国需要的各岗位优秀人才均需要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因此对高校学生进行计算机知识教学是重要的且基本的课程。目前全国各地区高校基本均开设有计算机教学课程,但由于计算机教学对高校相关教师团队以及硬件设备均较高,计算机技术革新快,需要教师及时做到知识更新,学校要及时进行设备更新。
1.1对计算机教学重视度较低
由于计算机教学的一些高深内容在现今一些专业是暂时不需要的,因此学生对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深层次知识并不感兴趣。而较为浅层次的计算机知识大多数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便已经掌握,教师过多的讲授浅层次的计算机知识则是浪费学生们的时间,因此大部分的计算机课程是不将浅层次计算机知识作为计算机教学的主要内容。由此大部分的学生潜意识将计算机课程归结为选修课程,缺乏主动学习意识以及深入了解兴趣,对计算机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另外,在计算机教学课程安排的情况来看,学校对计算机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高校对计算机课程遵循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传授课程,但由于课时安排较少,大部分的学生不能够有充分的实践在实验课上练习理论课所学习的知识。还有少部分学校的计算机设备及软件与理论课知识所使用的实践工具不符,使得学生无法通过实践课来熟练理论知识,对于教学来说完全是毫无意义的实践教学,白白浪费学生时间。还有一部分高校计算机教师受到学校以及学生对该门课程的不重视思想,自身对课程教学抱以懒散应付的态度,大大降低了计算机教学质量[1]。
1.2硬件设施缺乏
由于计算机教学较为特殊,需要计算机设备配合才能够较好地达到计算机教学目的。高校学生大部分均是住校,除了课上在计算机室内学习实践,平时几乎没有机会来复习熟练课上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再加上学生与教师缺乏计算机知识沟通,大部分学生学习了计算机知识后仅能记住课上所学知识的50%左右,大大降低了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效率,因此大部分学校缺少让学生能够课下进行复习练习的硬件设备。另外,大部分高校还存在计算机教师职位缺乏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上讲课不熟练,显得手忙脚乱,影响学生的课上学习效率,久而久之学生对计算机学习丧失耐心,课上多发生学生走神、睡觉等从事与课堂无关活动的现象。
1.3评估制度不合理
现今部分学生功利心较重,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方式与内容的选择主要根据学校评估制度决定。大部分高校对计算机学习成绩评估制度较为单一,无法全面衡量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成果以及教师教学成果,仅仅重视对学生基础内容的考察,不重时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实际应用的考察,无法发到计算机教学的目的。甚至部分高校采取纸质试卷作为计算机知识的考试形式,学生无需进行实践操作,仅需将所考的重点内容背下来,在试卷上写出即可得到十分理想的成绩,不能从实地反映出学生计算机学习的实际情况。
2 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2.1计算机教学内容
大部分高校计算机教师授课是根据教材内容备课传授的,而教材内容通常较为落后,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传授学生计算机知识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高校计算机教学内容不少还停留在Word、Excel等基础工具的使用,内容本身较为枯燥,容易使课堂学习氛围僵硬,使学生对计算机课教学认知为简单的基础计算机知识课程,无法促进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深刻认识与理解。在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模式上,不少教师认为实践大过理论,因此主要带领学生学习计算机实验课,然而计算机知识并不是学生所想象的那么简单的,这就使得大部分学生在上计算机实践课时摸不到头脑、手足无措,无法根据要求进行实践,进而使得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效率大大降低[2]。
2.2计算机教学方式
现今我国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教材内容设计较为枯燥,且教师在传授过程中多采用简单的灌输式传授,使得学生对计算机并没有特别强烈的学习欲望。高校的计算机课程还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但由于教师的讲课形式以及内容过于抽象化,且每个单元的前期内容学生多通过自学早已经学会,因此学生并不愿意接收教师这种平白的教学方式,影响了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整体学习气氛。因此,大多数的计算机教师有必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向其他学科教师借鉴较为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容易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的教学方法。另外,由于计算机课程的知识内容较多,一味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肯定是记不住的,且还有部分学校的计算机课程是将理论课统一在一起上的,结束理论课的课程才开始实践课,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学一点忘一点,最后实际实践时根本不知道应该要怎么操作,白白浪费了早前学习的课时。计算机是一门需要理论实践充分合理结合教学才能够真正掌握的学科,因此计算机教师需要去研究分析如何结合才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最高。
3 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改革路径
为了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完善教学模式,创建更符合学生需求,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新式计算机教学模式。笔者向5所高校1000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由调查问卷不难看出学生渴望学习基础实用的计算机知识,但是相当一部分同学对高校计算机教学缺乏积极性,且由于现今计算机较为普及,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因此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3.1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高校计算机教学要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适当加以创新,使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学习产生兴趣,主动参与学习计算机知识。根据调查显示,计算机课程尽量应安排在大一、大二期间,学生有充足时间更多精力学习计算机课程。另外,学校需要定期更新计算机教学的硬件设备与软件设备,使学生学习的计算机知识能跟上时展,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学有所用。通过调查还不难看出,在教学初期,由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本身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在实践课教学上就不能够要求学生统一练习学习,这样容易导致计算机知识了解较多的学生对计算机课程产生轻视心里,同时也是对了解较多的学生的一种时间浪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课程要求掌握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扩展知识范围,为计算机知识了解较多的学生传授一些更加深入的知识,使其在实践课堂上也能够认真练习计算机知识,进而提高了计算机教学的教学效率,增强计算机课堂的学习氛围。另外,不少同学表示,由于时间、精力以及计算机课堂知识内容较大的原因,不少同学并不能将课堂所讲知识完全记住,因此学校可以创建晚上课堂,把计算机一些基础知识制作成教学视频给学生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3]。
3.2评估制度改革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高校必须对齐计算机教学评估制度进行改革,不能过多侧重理论或实践任何一方,提高计算机评估考核的整体综合性,提高计算机课程的学分,进而使得学生对计算机教学的重视程度提升上来。因此,计算机课程评估制度可以分成两部分来进行,一是理论知识部分的考核,二是实践知识部分的考核,考核内容多侧重一个系统知识由浅到深的综合性题目,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考试的情况来分析出学生是否有在认真学习计算机课程,学生普遍对哪里的知识点掌握程度不好等问题,进而改进自身教学方式,提高计算机课程教学效率。
3.3教学内容改革
不同届、不同年级及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程度是不同的,教师在展开教学前需要先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程度,采取因材施教的办法对这些学生进行教学,适当调整教材内容,调整教学目标,增大计算机课程的含金量,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率及教学效果。另外,由于计算机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且计算机具有强烈的创造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来创造出一些新奇的东西。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多展示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小程序,使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产生强烈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思考能力。另外,不少高校还采取任务式计算机教学方法,在每节计算机实践课上为学生制定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达到学习任务这一目标来记忆计算机知识,熟练计算机操作。教师还可以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互动式教学,让学生通过信息平台相互讨论,相互之间分享自己的实践成果来促进学生学习,增强计算机课堂的学习氛围[4]。
4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呈现飞速发展的趋势,已完全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当中,甚至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计算机教学也在此形式的影响下得到了大力发展。 高校计算机教学效率低,教学质量不高归根结底还是教师与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改进自身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内容的同时还需让学生懂得计算机在今后学生工作生活中的用处,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教学的重视程度。另外,高校之间还需多进行计算机教学交流,共同研究分析计算机教学的新路径,提高我国高校计算机教学水平,进而培养出符合时展的具有优秀计算机技术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邢玉娟,曹晓丽,谭萍.多视角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2] 许诗.谈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3(36).
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是指为实现一定的环境保护战略目标而采取的环境经济制度、环境经济的运行机制以及环境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的总称,三者是建立与完善环境经济体制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环境保护制度制约着环境保护的运行机制和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同时环境保护的运行机制及经济政策又对环境保护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1.1环境经济制度
环境经济制度是约束环境与经济活动各主体行为的各种规则,是建立和改进环境经济体制的重要依据。环境经济制度主要由环境管理制度、环境资源产权制度、环境资源再生产制度以及环境经济法律制度等构成。
1.1.1环境管理制度
环境管理制度是各级环境主管机构采用的对各种经济行为进行有利的约束与规范的管理手段,对资源使用、环境影响、生态变化的决策直接进行干预。环境管理制度的健全与否决定了环境资源能否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经济各领域实现有效配置。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环境目标责任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限期治理制度和污染集中控制制度等。
1.1.2环境资源产权制度
环境资源产权制度对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起决定性作用。完备的资源环境产权制度主要包括资源环境产权界定制度、资源环境产权交易制度、资源环境产权保护制度等三个方面的制度。
1.1.3环境资源再生产制度
环境资源再生产是指社会生存和发展赖以持续的自然环境条件的再生产。环境资源的再生产制度主要包括环境资源再生产的组织制度、总量控制制度、监督制度、责任制度和考核制度。通过上述制度协同作用,使各地区能够根据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安排产业结构和经济规模,主动采取各种环境资源再生产的措施。
1.1.4环境经济法律制度
建立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法律制度体系,是环境保护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重要保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领域的与环境和资源保护有关的立法;二是环境经济执法,包括建立健全环境经济法律的实施体系和保障机制;三是环境经济有关法律实施执行的监督机制。
1.2环境经济运行机制
环境保护运行机制就是环境经济活动中的各主体(政府、市场、公众)和客体(生态系统、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功能。健全的环境经济运行机制有助于环境经济体制的运行与实现。环境经济运行机制主要包括:
1.2.1环境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调节机制
按环境保护的客观要求以及经济运行规律,理顺环境经济活动中政府、市场与公众的关系及地位,建立起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公众参与机制,以充分发挥各主体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2.2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
把环境保护前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阶段,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结合起来,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统筹规划,合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合理配置资源,推动环境优化经济增长,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应和环境效益。
1.2.3环境经济政策体系
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是根据价值规律,同时在各类经济政策中融入保护未来长期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或环境的要求,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来指导、引导、激励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主要包括:环境财政政策、环境税收政策、环境金融政策等。各项环境经济政策是环境保护运行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
2新时期进行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1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经济体制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环境形势
党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30年来,作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环保事业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以发展理念的深化、决策部署的调整为标志,每一次思想突破、每一个体制机制的创新,都给环境保护事业带来了大发展[3]。
但也必须意识到,目前全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我国仍将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期,环境问题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污染源表现为点源与面源复合,污染类型表现为工业污染与生活污染并存,生态恶化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严重影响了人类的正常健康的生活,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这些压力与挑战,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经济体制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的需要,具体表现在:环境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宏观协调功能较弱,与综合决策部门协调能力不足,环保部门对于跨部门、跨地区、跨流域的重大环境政策和环境问题屡调不协、屡解不决,统一监管难以实施;环境保护的市场机制仍不成熟,环保利用外资效率有待提高,完善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尚未形成;环境科技体制仍显僵化、环境监督机制仍不健全等。
2.2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是解决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題的必然要求
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还在于通过制度创新破除体制障碍,进行全面、深刻的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中国30年来环保领域的改革实践也证明,通过不断深入改革,完成对旧体制的突破和新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才是中国的环保事业不断推进、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和谐的巨大动力。国外的实践历程也表明,加快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建立和实施一套全方位、多领域的宏观环境经济政策,能以较低的成本达到有效控制污染的目的。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发达国家就积极应用环境经济政策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均衡发展,在以后的30多年中,西方发达国家对市场机制、财税政策以及相关配套政策进行了基于环境考虑的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成功,实现了很好的环境效益,而我国的此项工作才刚刚起步。因此,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是解决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的必然要求。
2.3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是积极推进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是探索环保新道路的重要内容
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调整环境与经济的关系的重要手段。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已逐渐从“环境保护制约经济的增长”向“环保优化经济增长”转变,因此逐渐改变“环境保护让位于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制约经济发展”的观念,认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并重”以及“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而长期以来,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制度也滞后于“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需要,迫切需要对现有的环境保护经济体制进行创新,以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也是探索建设环保新道路的一个重要的内容。2009年7月,周生贤部长在环境保护部党组扩大会议上作了“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努力开创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的重要讲话,他强调,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注重制度建设,构建高效的体制机制,是加强环境保护的一条鲜活经验。
2.4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也是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之下。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不是孤立的问题,不仅与本国经济、政治、法治、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且与本国整体的经济体制改革密不可分。正确把握一国经济体制的历史沿革和改革趋势,对于清晰地认识现行环境保护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找准未来的改革趋势和发展方向非常重要。
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也是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已融入到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中。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党和国家把环境保护摆在了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环境经济体制的改革问题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位置将越来越重要。2009年5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理顺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推进价格改革,完善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机制。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体系和多元化节能环保投入机制。”
2.5中国环境问題的复杂性决定了进行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是环境保护部门参与经济综合决策的重要途径,环境问题不仅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环境问题具有浓厚的科技背景、高度的决策风险,同时又涉及广泛的利益冲突,因此,环境保护又不同于其他的经济活动,环境保护经济体制相对于整个经济体制,自会”,强制性地加大流域中下游生态受益地区政府对三江源区政府和个人的财政转移支付。
3.3.3三江源区生态外溢效应的量化
生态效益作为公共产品在目前的量化技术上存在巨大困难,三江源区恶劣的自然环境更为补偿标准和强度的确定增加了难度和变数,这也是三江源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没有真正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需要开展资源环境实物量统计以及资源耗减、环境损失估价方法等课题的研究攻关,加快建立可以定量化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评价体系,为三江源生态补偿提供实际可操作的价值估算依据,确保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3.4建立三江流域区际民主协商机制
我国流域生态环境管理属于自上而下的纵向垂直管理模式,横向间的协商和管理明显不足,跨流域的环境管理体制非常滞后,流域性机构作为水利部的派出机构,其法律地位和职能不明确,难以成为流域区际生态补偿的主导者。建立健全三江源区与三江流域中下游间的区际生态补偿机制,应当以三江流域为基础,以生态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一体化管理为目标,由中央政府牵头,成立由流域地方政府组成的流域开发管理委员会和流域管理机构,采取俱乐部机制,实行“一省(市)一票、多数决定”的投票原则,定期举行会议,就流域生态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生态成本和收益的承担与分享等事宜进行磋商和谈判,在民主然也有其独特的要求:第一,环境问题是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的;第二,环境问题涉及广泛的利益冲突,所以环境主管机关必须具有独立性,独立于政治和行政的不当干预,独立于企业,从而保证监管的客观和公正;第三,由于环境问题具有浓厚的科技背景和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环境监管必须借助市场激励的方法,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其他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积极性。因此,针对环境保护问题的这种特殊性,进行中国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十分必要。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仍处在攻坚阶段,今后几年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十分繁重。发展改革部门是政府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的职能部门,负有指导、推进和总体协调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职责。目前,我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经成立,县(市区)的发展和改革部门的机构、职能和工作关系正在逐步理顺。为进一步加强发展改革部门的职能作用,使改革工作有机衔接、相互促进,真正落到实处,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发展改革部门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和《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发展改革部门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结合德州实际,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
1、进一步提高对改革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深化改革,是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根本措施,是解决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治本之策,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市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关键时期,要充分认识到着力推进改革、以改革带动全局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改革放到突出重要位置上,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用更大力量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
2、加强对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经济体制改革涉及体制转轨和机制转换,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关联度高,综合配套性强。各县(市、区)政府应牢固树立以改革促发展的观念,将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改革的部署贯彻到日常工作和各项发展措施中。发展改革部门领导班子要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部署改革工作,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改革工作,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指导、推进改革。市发展改革委要加强对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改革工作的指导。
3、充实和加强改革工作力量。为保证改革职能的积极履行和改革工作的有效组织,各县(市、区)在机构改革和调整中,要健全发展改革工作机构,明确职能,理顺关系。发展改革部门要健全相应办事机构,并配备高素质的工作人员。承担综合改革工作的机构要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不断提高谋划改革、指导改革、推进改革的能力,积极协助领导同志创造性地履行好各项工作职责,努力做到有为有位。
二、做好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的拟订与协调工作,加强对改革的总体指导
4、组织拟订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组织拟订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是发展改革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指导和推进改革的有效方式。发展改革部门要积极研究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通过适当形式,及时对改革的中长期目标、阶段性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提出建议,要加强年度改革的总体指导,根据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统筹安排本地区年度改革的重点任务、主要措施和实施步骤,并落实责任部门,报请同级政府批准后实施。
5、协调有关专项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发展改革部门要按照市政府和同级政府的统一安排,积极参与和做好涉及面宽、影响大的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工作,组织、指导好重要改革试点工作。对由发展改革部门牵头的改革任务,要主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对有关部门为主推进的改革,发展改革部门要主动加强业务联系,及时沟通交流改革信息,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努力形成部门协同推进改革的良好格局。对部门意见分歧较大的专项改革方案,要主动履行好协调职能,组织研究并提出建设性意见报同级政府决策。
6、为党委、政府部署改革工作当好参谋。发展改革部门要主动加强向当地党委、政府的汇报,定期、及时报告改革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深化改革的建议,并加强重要改革事项的请示。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积极提请党委召开常委会或政府召开办公会,对当地的总体改革和重点改革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并做好会议精神的组织落实、跟踪反馈。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当好党委政府在改革方面的参谋助手。
三、健全机制,加强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统筹协调
7、探索建立高层次的改革工作统筹协调机制。改革工作是一项综合性、配套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有关部门的密切合作。发展改革部门要统揽改革全局,统筹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建立改革工作的统筹协调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改革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或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发展改革部门。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和其他有效方式,研究本地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和总体方案,论证、协调、衔接重大专项改革意见或实施方案,督促有关改革工作的落实,检查评估改革效果。
8、建立部门内的改革沟通协调机制。发展改革部门内部各业务科室要按职能分工做好职责范围内的改革工作,增强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作为发展动力的改革创新意识。综合改革科室承担发展改革部门改革工作的综合、协调和衔接职能,在年底要汇总本部门下年度主抓的各项改革,向部门领导提出下年度推进改革的工作建议;年中年末要总结各项改革的实施情况,提出评估报告和推进意见。发展改革部门主抓的各项改革政策出台前,内部主办科室应事先征求综合改革科室的意见,各业务科室承担的专项改革工作,要与综合改革科室加强联系,密切配合。
9、探索建立有效推进改革试点的工作机制。对一些涉及面广、触及利益层次深、风险较大的改革事项,发展改革部门要积极推动试点,积累经验。其中,对国家、省已有明确改革方向和思路的改革事项,可按照部署、结合实际组织试点;对符合市场经济方向,但突破现行政策法律框架、跨行业跨领域的重大改革事项,要积极组织论证、协调,按程序报批后组织试点。要创新试点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将区域性综合改革试验与行业性改革试点等有机结合起来。
10、逐步建立改革工作责任制。发展改革委要按照年度改革要点的要求,跟踪落实情况,积极指导、协调和督查,推进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各项改革方案出台前,要明确提出相关的责任单位,并尽可能制定科学的改革绩效考核评估标准。改革实施过程中,要根据政府的统一安排,通过有效方式加强对各部门改革的监督检查。改革阶段性工作完成后,要及时组织有关方面评估改革实施效果。要健全纠正改错机制,及时向同级政府报告改革进展情况和评估意见,对问题较多的改革措施进行调整。发展改革部门内部也要落实改革责任单位,加强对本部门负责的改革的监督检查。
四、及时、准确地沟通改革信息,加强改革工作交流
11、建立灵敏、有效的改革信息沟通机制。建立定期信息交流制度,市和各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要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关系,及时交流改革工作情况,反映改革进展。市发展改革委将加强全市改革信息的沟通、采编和传递工作,及时通报全市改革情况,总结改革经验,交流改革信息,指导改革工作。各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体改科室负责人作为体改联络员,负责及时汇报本县(市、区)的改革情况,做好信息交流工作。每年5月中旬和11月中旬,各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要定期向市发展改革委通报本地区推进改革的基本情况、体制创新的好做法、存在问题和相关建议。
自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来,经过20多年不懈探索,大胆实践,我们取得了成功,积累了经验。遥望前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依然是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引航之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又一重大理论和实践推进,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活力之源。曾经,粮票、布票、肥皂票见证了一个商品短缺时代,我们落后于迅猛发展的外部世界。而今,市场机制催生蓬勃的生产力,开放的中国与世界深度交融,成就了中国道路举世瞩目的辉煌。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目标,推进经济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飞跃。将市场经济的种子播撒入社会主义的土壤,极大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极大增强了党和国家生机活力。
经过20多年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特别是政府和市场关系还没有理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效发挥受到诸多制约,实现党的十提出的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任务,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问题。这次全会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推进。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一般规律,必将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决定性作用”并非“全部作用”,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要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划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让“两只手”相得益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将迈出新的步伐。
认为,生产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主要涉及经济体制改革,但必然会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一些体制机制,需要适应经济体制改革而改革,及时推进、相互协调,使各方面体制改革朝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同时也要使各领域自身相关环节,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同心协力、同频共振,才能聚合起协调推进的强大能量。从建立到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啻为一场前无古人的伟大革命。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我们深信,改革大业一定会在向纵深推进中,开拓新境界、创造新光荣。
现实中的诸多矛盾更主要的是由于市场经济不成熟、市场机制作用不充分所致,并非所谓的市场机制“缺陷”
就如何正确认识体制问题,本刊近日采访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博导、原国家体改委副主任高尚全。
正确认识体制转轨期的问题
人民论坛:针对发展中存在和积累的矛盾,有部分人动辄把问题归咎于体制原因,对此如何认识?
高尚全:回顾中国28年来改革开放的历程,人们有充分理由为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社会进步而感到鼓舞,这是坚定继续深化改革信心的基础。同时“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这并不能构成否定改革成就和道路选择的依据,但却足以说明中国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
人民论坛:如何正确认识体制转轨期的问题,以及由于改革进展的不平衡积累的深层次矛盾?
高尚全:如何通过改革的继续深化,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体制基础,是一个更为紧迫而艰巨的课题。28年来中国改革与发展的经验证明,体制改革与社会发展始终是一个互动过程。
改革本质上是利益关系的调整,但是,这种调整不是人为地重建和固化一种新的利益格局,而在于形成一种公平、富有效率的利益调节机制。然而,在利益分化导致社会分层的过程中,由于传统体制某些重要环节改革的滞后,制约了公平、有效的利益调节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并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制性因素。
我国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不是对社会主义的放弃。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28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充分证明了我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是完全正确的。但由于改革进展的不平衡,目前社会的确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但这些矛盾不能构成否定市场经济选择的基本方向。“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走向市场经济的道路也不可能是一马平川。我们必须看到,目前一些社会矛盾中,更为主要的还是源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
行政性垄断,是体制转轨期的特殊现象
人民论坛:下一步如何深化行政性垄断部门的改革?
高尚全:行政性垄断使权力直接介入市场,不仅难以通过市场力量来打破,而且往往构成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的主要障碍。我国供给“瓶颈”的周期性出现,重复建设以及垄断产品和服务质次价高,基本都与行政性垄断相联系。特别是在经济市场化的进程中,行政性垄断企业行为已经有所变化,其追求利润和降低劳动成本的动机已经无异于私营企业,但却没有形成有效的内部资本约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性垄断只应存在非营利性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其评价不是来自“市场”,而是来自社会。
行政性垄断,是体制转轨期的特殊现象。衡量行政性垄断企业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不是利润的多寡,而是投入和管理成本控制与接受产品服务的对象满意程度之间的比较。对于这类企业部门的改革,关键是形成完善、有效的政府、法律和社会监督机制。而行政性垄断,完全属于体制转轨期的特殊现象,应通过规范的企业改制、扩大民营成分的市场准入,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近年来,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扩大市场准入范围以及垄断部门决策引入听证程序等改革,对于打破行政性垄断已经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依然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对行政垄断企业评价、监督和制约的有效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人民论坛:如何认识经济转型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关系?
高尚全:总体而言,经济转型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远不像成熟市场经济体中那样基本“定型”,而是一个市场关系逐步发展与政府职能转变的互动过程。但是,只要走向市场经济,就必须确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地位,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这个历史背景下,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是必然的。现实中的诸多矛盾更主要的是由于市场经济不成熟、市场机制作用不充分所致,并非所谓的市场机制“缺陷”。在转轨经济中,“权钱交易”和公共领域的“缺失”恰恰是市场经济不成熟的表现,是市场“边界”不清的结果,不能作为指责市场经济或市场机制的依据。应特别强调公民基本权利平等的社会价值观,妥善处理各种社会利益关系。
人民论坛:如何正确认识体制转轨期的社会利益关系?
高尚全:要建立以利益调节为核心的社会整合机制。经济转轨必然引起社会利益结构和思想观念方面的分化和整合。与改革前那种以平均主义为基础的阶级斗争统摄社会的状况相比,这种分化和整合无疑是巨大进步。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形成合理和有效的利益调节机制,避免、抑制和化解社会利益关系方面的过度失衡和矛盾。当前,应特别强调公民基本权利平等的社会价值观,建立规范的利益表达、对话和协商机制,引导各个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妥善处理各种社会利益关系。进一步调整政府与公民、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扩大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空间,发展和完善社区自治、民间救助和慈善团体,使公民在广泛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形成新的和谐关系。
体制转轨期的政治体制改革
人民论坛:改革28年来,政治体制改革为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但相对经济体制改革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急迫了。如何理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一样,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下一步如何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启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高尚全:要在宪法框架内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改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或环节,这些部分或环节的不适应本身就包含了不稳定因素,影响甚至危及社会的长期稳定。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一样,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绝不是某些人理解或主张的政权更迭。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一样,要有政府和公民的广泛参与才会逐渐取得成效。政治体制改革也不同于历史上的政治运动,而是应按照宪法精神和框架稳步、有序地进行。历史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携手并进,政治体制改革才能真正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成功。中国改革已经进入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中后期,社会不同层面的政治诉求需要新的整合机制,社会要求新的基本价值观,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对政府权力与责任的有效监督、以个人产权保护为基础的公民基本权利的切实保障,正在成为启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