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生态修复技术专业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水域生态景观风景园林教育模式水景设计多元化发展水是自然界万物之源,是所有生物结构组成和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更是连接所有生态系统的纽带。它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满足人们生理机能的需求,而且在调节生态和满足人们视觉需求上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高速发展的经济却带来严重的水污染问题,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严重影响人居环境和人们健康与安全。自20世纪60年代来以来,全球湖泊、河道、水库等水域环境富营养化日趋严重,水生植物衰退、水质下降,水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同时,社会的发展带来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更是对水域景观效果需求的不断提升,水域景观的塑造、景观水水质维持及水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成为时展之需要。
风景园林专业是用科学和艺术手段保持和营造人类及其活动与自然世界和谐关系的一门学科,也是一门古老而又常新的综合艺术,对社会、经济与环境的有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园林专业高等教育始于20世纪30年代,发展于80年代末,涵盖面广,综合性强,涉及学科众多。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破坏程度的加强,及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深入,当今风景园林专业还不足以充分反映学科的完整内涵,特别在水环境领域。为改善我国水质恶化等水域景观污染问题、满足人们亲水、乐水等需求,以及建设我国水域生态文明,生态设计水域景观已成为风景园林专业中必不可少的学科、风景园林工程项目中必须的技术技能。本文从当今水域景观在国内外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中的现状着手,强调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模式的综合性与多元化,特别是水域生态景观学科领域的交叉性,同时强调在教学中,应强化实践、提高动手技能;拓宽思路、创新理念等。分析水域生态景观在国内风景园林专业的价值及发展前景,探讨对我国风景园林教育模式及未来发展的影响。
一、国内水域景观现状
水在人类生命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功效,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资源,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生命线。现代城市,到处都充斥着水泥建筑与设施,供人们活动与休憩的自然环境越来越少,特别在水环境领域。水域景观能调节微气候,增加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保持空气清新,使周边环境充满活力,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为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生存、繁衍生殖、索饵育肥、逃避敌害等栖息场所;提升水岸文化、水工美学等人文景观价值,丰富地域风貌;优美的水域景观空间还能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具较强的游憩功能;优美的自然景观也可成为城乡开发中的旅游等资源,促进城乡景观繁荣昌盛,具较高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因此,在城市绿地、公园建设和大型标志性建筑中,人工湖泊、人工河道及景观水池不断涌现;房地产开发中,水景住宅也成为一大亮点。但现代水景设计仍存在诸多问题:
1.大量的硬质驳岸削弱水体自净能力
现代景观设计中,大部分人造水景工程的驳岸都偏向采用硬质驳岸,削弱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不同程度地破坏了环境的整体协调性。硬质护岸割断了水、陆生物的联系,水边生物多样性的环境无法形成,水中的生物链无法建立,水体的自净能力大大削弱。
2.水生态系统构建欠合理导致水质恶化
很多水景工程的水净化缺乏科学性,从水生态系统的平衡、水体自净能力的提高等要求来衡量,景观水体中水生动植物多样性远远不够,种类搭配不合理,未构成合理的食物链,导致水体中生态系统混乱,水质逐渐恶化。从检测数据看,现代景观水体的水质大多数氨氮、总氮、总磷等含量过高,并且大部分水体水质在国家地表水水质标准Ⅴ类和劣Ⅴ类以上,水体自净能力差。
3.缺乏考虑后期维护导致水景荒废
部分园林水景在规划设计时并未考虑生态合理性,不重视理论支撑,盲目增加水体观赏性,导致水体产生负荷,水质恶化;不重视后期维护和管理,对于水生植物的季节性更换、水生动物的管理以及定期水体的监测工作不到位,导致水体发臭、污染严重等现象;观赏鱼投饵沉积、鱼排泄物聚积等,池水水质出现恶化现象,藻类泛滥,透明度变差、颜色变暗,甚至发黑发臭。或因工程概算不合理,欠缺水景后期维护费用,资金的不到位导致水景无人维护管理。水景工程最终成为摆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浪费了资源和空间。
以上现象均由景观设计与水生态环境建设的脱节造成,湖泊、河道、小区等众多景观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富集使藻类大量繁殖生长,水体富营养化明显水域景观恶化面临的形式愈加严峻。自然黑臭水域难以治理,新的水域又不断受到污染,水质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水域景观污染问题成为风景园林设计的瓶颈,更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一现状指明了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改革的方向。
二、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发展现状及特点
风景园林专业是用科学和艺术手段保持和营造人类及其活动与自然世界和谐关系的一门学科,也是一门古老而又常新的综合艺术,具综合性强、涵盖面广、涉及学科众多等特点。
1.各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模式及特点
在教学体系构建上,由于各院校背景知识的比重不同,不同国家、地区,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构筑起了丰富多元的风景园林本科教学体系。园林专业不是中国独有的学科,在中国从古至今不断完善发展园林建造的同时,国外各个国家也在不断修建属于各自特色的园林,形成自己的园林教育体系。也许名称有所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对自然环境的完美修缮和对生活环境的精心治理,都是为社会培养各种园林人才服务。
美国风景园林专业已有100多年的教育历史,涉及设计、规划、土地管理等内容,采取多层次学位教育模式,满足不同目标、不同知识背景的人在不同方向和多个层次上接受教育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学位,已形成一套自己的风景园林教育体系,并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英国风景园林专业比美国稍晚,本科实行“4+1”教学模式,把专业课程的核心教育放在工作室的工作上,注意教学与实践工程的结合,重视园林的科学性和功能性胜于对园林形式美的关注。德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模式主要是“双元制”教育体系,即通过企业与职业学校的两个机构相结合、资金与法律的两种制度作保证、实训教师与理论教师的两种身份相匹配、技能实践与理论知识的两类教学内容相衔接、技能考试与资格考试的两种考核方式相制约,培养综合的、理性的景观设计师。日本风景园林专业称造园教育,分学校、单位、成人教育三种,各大学的造园专业主要设置在农学(林学、园艺、农林工学等)、工学(土木、建筑、环境、城市工程等)、艺术设计、生活科学及社会工学等领域,教育内容包括“六化”(国际化、社会化、特色化、多样化、定量化、细分化)与“三性”(发展性、系统性、实践性),同时为适应园林绿化事业发展形势,创立LA学会组织,更好发展本国造园教育体系。
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只有浙江大学等少数学校开设了观赏园艺课程;60年代,由于受“”的影响,我国园林专业教育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发展迟缓,有的甚至期间专业易名或撤销;80年代末,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才得以迅速发展,现我国大约有50多所院校开设园林专业或课程。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但是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仍处于摸索和发展阶段,更多的集中在创造诗情画意和造园的手法技巧上,课程设置在有关人文、自然等基础方面的课程仍然比较薄弱,环境生态效应、大众行为心理与实践技能方面有所欠缺。同时各类高校根据自身园林专业特点,独立发展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向。目前,国内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有这样的几个特征方向:(1)园林植物特色方向,该职业从事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品种选育、病虫防治等工作,以生物生命学科知识作为从业基础;(2)园林规划设计特色方向,该职业从事园林区域规划利用、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古园林建筑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等工作,以规划设计和建筑工程学科知识作为从业基础;(3)园林文化艺术方向,该职业从事中外园林文化、园林历史、园林艺术美学、园林景观设计等工作,以人文历史艺术学科知识作为从业基础。应该说,这样的专业发展现状是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学科特色进行设置的,有利于各高校制定适合本校特色的专业培养方案,培养出有专业特色背景的人才,这也符合目前我国市场对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多样化的学科与专业解释,使得我国风景园林专业的培养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但又不够细化、全面及规范,在一定程度上甚至造成混乱,不利于我国风景园林专业的更好发展。
2.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育内涵理解不够透彻
因风景园林专业所在高校背景依托不同,各类高校根据自身园林专业特点,独立发展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向,尤其是是艺术类院校往往忽略自然和人文科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将教育重点都放在了设计创作和表现技法上,更多关注作品的个性而忽视作品的科学、功能与内涵。
(2)实践教育薄弱
在理论学习上,因课时总量和学制的限制,学生无法在有限时间完全掌握园林依托学科学习内容之后再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共通领域内的知识和技能也只能学到些皮毛,不能领悟更不用说精通,所以在这类学校园林专业教育受到严重制约,难以获得真正的独立发展。
(3)涉及领域众多,课程设置松散
虽然风景园林专业涉及领域众多,且教育部门未对园林专业本科阶段课程作统一规定,但是各高校的本科课程设置了较重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包括美术、制图、设计初步、园林经济等,但对于环境生态效应、大众行为心理等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却少之又少,更不必说水环境领域的生态效应与大众行为心理的融合了。
(4)部分学科与实践领域脱节
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目前主要围绕规划设计展开,而园林工程属于多学科交叉型领域,广泛涉及规划、设计、建筑、园艺、水利水电、生态、环境科学等领域,因此目前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在水利水电、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存在空缺,在工程项目中无法科学、较好的把握相关交叉学科间的关系,使水动力设计、水域生态景观设计等环节出现疏漏。
三、水域生态景观在国内风景园林专业的价值
水作为风景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污染趋于恶化的国家。因此,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水文化,如何处理好用水和节水的问题,减少对城市水资源的消耗,是每一个风景园林设计师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1.景观水设计特征及发展趋势
水是自然界中最具魅力的元素,而水景则是所有景观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风景。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是我们阅读景观的标点符号,他们营造独特氛围,或清新悦目、或激烈澎湃,赋予大地灵魂。在人类历史中,水的表现力,被应用于美化生活空间,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国古典园林中,水是最富变化的造园要素;西方园林中,笔直的水道,几何形的水池,各种水景也随处可见。在变幻莫测的水有着许多与众不同的特性,使它成为环境景观设计中最感人的要素之一。(1)水体的形式属性。水本身并没有固定的形状,其观赏的效果决定于盛水物体的形状、水质、固定的环境。20世纪70年代,Craig S. Camphell就在他的著作《Water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中强调水的表现力无限。(2)水体的形态特征。根据水的流动状态,分动态与静态水体两种。动水能增添不可缺少的动态美感,例如瀑布、海浪、喷泉等激烈程度的水体给人以强烈的视听感受;静水可成倒影,与实物虚实并存,沟通内外空间,丰富空间层次,例如湖泊、水塘则比较平静舒缓,静静的水而上轻轻地泛着涟漪,给人带来安详平和、宁静致远的心情和感受。(3)水体的声色特性。园林景观中运用水声、水色造景理水的方式很多。细流、瀑布、海浪等水体不同运动状态,发出不同声响,能弱化各种噪音,为人们缓解压力、放松心情,提供一个清新愉悦的声感世界;水色是水面反射或折射着的周围景物的色彩,并随着景物色彩的变化而变化,形成五彩缤纷的水色变化,使景观中的各种元素在水的倒影中更加和谐。(4)水体的文化内涵。缤纷多彩的世界孕育各国风格迥异的水景,而这些不同的水景又孕育不同性格的民族。水景不仅充斥着我们的感官,赋予我们美的享受;还能引发我们的情感,使我们的情怀得以抒发。
2.水域生态景观在国内风景园林专业的价值
基于目前城市水景观的现状,在现代城市水景设计中,风景园林设计师不仅要考虑水域景观的视觉效果,还要将意境的设计、水源管理系统、水生态、水处理技术纳入到景观设计中来,使之既能满足景观要求,又减少对城市用水的消耗。同时,水为植物、动物提供了生存之地,并且极具可塑性,成为所有景观设计元素中最具吸引力的一种[20]。城市水景设计已开始从单纯的水景观设计转向水景观设计、水生态处理及水资源管理并重的方向发展。而当今,水域生态景观在国内风景园林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却是少之又少。
(1)景观水独有特征的需要
水体是我们阅读景观的标点符号,是风景园林设计的主要元素,通过它们形式的可塑性、形态的多样性、声色的变化性、文化内涵的区域性,能营造风景园林独特的氛围,或清新悦目、或激烈澎湃。
(2)人类亲水近水的需要
随着现代环境设计的兴起,水景开始强调人的参与性,以满足人们对水亲近的心理,水景从单一装饰、美化的功能加入了休闲娱乐等富有人性化的设计。水域生态景观课程的设置,加大了水景设计的学科交叉,为水景营建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水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
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据2004年统计,我国水资源总量24130亿m3,总用水量5548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1%,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量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而国内风景园林设计时,更多追求的是视觉的美感,缺少对水体回归自然的生态保护意识,水质污染严重,换水频率过高,以致在本就严峻的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等系列水域环境问题上雪上加霜。通过融入水域生态景观领域,恢复水生态,设计自然、宜人、充满生机的水域环境,形成良好的水域生态景观。
(4)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国家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水问题,既是自然因素,也是发展的要求和长期以来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导致人水关系改变的积淀。国家可持续发展迫切要求建立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体系,城市规划、设计时确保人类、经济发展与水环境的协调,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四、水域生态景观在国内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前景
中国园林水景的造景艺术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随着城市的发展与环境艺术的空前繁荣,水景设计与应用更加广泛,以各种形式出现于各地区与角落,成为城市空间中亮丽而又充满生命力的造景元素,但大多是从追求视觉美感、休闲、游憩、商业等功能的角度来对水景进行设计,缺少科学的内涵,而导致水体水质的恶化,以致影响整个设计。近年来,自然河道、湖泊等水系受工农业影响不断加大,人工水景二次污染也不断严重,经济发展带来的精神文明的追求,使得人们愈加关注身边的水环境状况。近年,水环境领域再度成为设计对象,生态恢复设计开始较多地运用。然而水域生态领域的人才并未接受国内风景园林专业的课程教育,对景观的概念模糊,运用能力差;风景园林专业的设计人才也没有水域生态领域的课程教育,对水体特性掌握不佳,景观设计不科学。
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在进行河流、湖泊等水系回归自然的改造,以尽可能的恢复水域景观的自然状态。瑞士、德国等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提出了“亲近自然河流”概念和“自然型护岸”技术,力争将水域景观恢复到接近自然的状态,比较成功的例子如莱茵河,这个直到20世纪70年代还被称为“欧洲下水道”的河流,如今已基本恢复风光秀丽的水域景观风貌,污染大幅下降,现在已有63种鱼类出现在莱茵河,包括曾经绝迹的鲑鱼;日本在90年代初就开展了“创造多自然型河川计划”,在确保河流防洪、水资源利用功能的同时,创造出优美、和谐的水域景观;美国也90年代开始恢复曲流河道,20世界末,美国调整了在水领域的总体战略目标,由单纯的水污染控制转变为全方位的水环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把恢复和修复水域景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自然完整性作为新的目标;荷兰近年亦提出“还河流以空间”的新理念;近年来,伦敦市政府在泰晤士河上拆除水泥驳岸,在岸边种植芦苇、菖蒲,恢复湿地,引鸟入河、入城,恢复河流生态系统。这些改造都充分表明,水域环境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所重视,也必将成为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体系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水域生态景观能可持续发展,国内风景园林专业应加强水域生态景观领域的人才培养。在水域生态景观设计时,将其作为一个艺术品来对待,赋予其艺术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力求为人们创造高品质的修养身心的场所;作为一个自然科学来对待,赋予其水体原有的特性与魅力,力求让其能回归自然。
五、对我国风景园林教育模式未来发展的探讨
在风景园林教育中,如何使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最终成为具有多专、多能、多向度的风景园林师,理论知识综合性、多元化、规范化;动手技能等实践能力全面化;思路拓宽、理念创新化的教育模式是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模式。
1.扩展学科范畴,突出多领域特色
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亟需加速学科专业教育观的转变,改变原有相对单一的教育模式,走向多元化发展之路。景观生态学、环境规划、水域景观规划设计、水域景观工程与技术等理论研究和实践项目的加入极大地拓展学科范畴,积极汲取日本等国外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模式精华,不断细化专业分工,使行业实践工作呈现日趋多元化、规范化的发展方向。水域生态景观设计中,应突出水文化的历史滩涂回归;突出水生态的湿地生境营造;突出水动力的运营养护零碳化;突出水风景的环境品质提升;突出水戏法的亲水乐水项目等教育内容。在继续研究风景园林专业领域传统问题的同时,开拓专业视野,丰富知识结构体系,突出多领域特色。
2.强调综合性,重视学科交叉
风景园林学科具有综合性强的专业特征。知识领域的专业化和社会分工的细化成为当代风景园林职业的发展趋势,但是这种趋势与风景园林自身的综合性、多元化的本质是相矛盾的。由此,有必要将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基础性和专业性结合,着重培养风景园林师的跨学科交流和协作能力,立足综合性、多元化的本质,力求达到“宽基础”的就业适应性,包括水域景观规划设计、水域景观工程与技术、海滨景观生态工程等特色领域专业课程,重视学科间交叉,为风景园林学发展纳入综合研究的轨道,也为风景园林师的全能角色回归提供广阔的舞台。
3.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多领域实践教学
在人才培养层次上,应立足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走职业化和白领化的道路。知识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而能力是在知识的支撑下通过实践的操作演练而产生的。风景园林专业需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通过开设水草栽培与管理实验、水域生态学实习等集中性教学实验与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重视水域设计的科学性和功能性。
4.拓宽思路,创新理念
创新不仅体现在设计本身的形式上,也可以体现在设计作品的功能性和科学性上,更可以是满足人类活动需求且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水的功能性、可塑性、声色变化等特性,都能成为风景园林师最好的创新元素。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创新项目等开展,立足水域景观生态,发挥对水的无限想象,设计研究水生态、水循环的应用。
六、结语
在科技飞速向前发展的今天,满是钢筋水泥的灰色城市里,人们已离大自然越来越远,迫切需要绿色元素来缓解我们日益紧张的压力。水景证实人与自然最好的纽带,在现代城市景观中,无论是公共环境,还是住宅小区,都在强调水景的作用,水景已经成为现代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然而水景的二次污染却成为风景园林设计的瓶颈。面对景观水域环境亟需保育与建设的现状,水域景观需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建设与管理。因此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在该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水平亟待提高,提升风景园林专业价值。文章提出我国风景园林教学不仅要理论知识的综合与多元,还应强化实践、提高学生动手技能;拓宽思路、创新理念等,为我国风景园林行业提供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系统的园林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水域景观相应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能力与创新意识复合型高级人才。将水域景观专业拓展为一门具备时展趋势与前景的学科。
参考文献:
[1]王衍祯,李天骄,李铁.园林水景水量配置的理论探讨与建模[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1,46(3):83-88.
[2]倪乐意.富营养水体中肥沃底质对沉水植物的胁迫[J].水生生物学报.2001,25(4):399-405.
[3]张谊.论城市水景的生态驳岸处理[J].中国园林,2003,19(1):52-54.
[4]鲁敏,刘振芳,李东和.园林学科发展的现状与未来[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0,25(6):662-666.
[5]李纯,吕志坚,孙艳艳.国外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及对我国的启示[J].全球科技经济望,2011,26(11):61-65.
[6]张饮江,金晶,董悦等.退化滨水景观带植物群落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2,
[7]闫永久.景观水污染分析与处理[J].土木建筑学术文库,2011,15(1):579-580.
[8]边新丽.高校园林专业教育现状分析及教学模式探索[D].河北师范大学,2009.1-29.
[9]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10-225.
[10]祁素萍,王兆骞,陈相强.中美园林专业教育现状的研究与比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267-269.
[11]李树华,李玉红.日本LA教育体系与学会组织对我国LA教育与学会发展的启示[J].中国园林,2008,24(1):24-28.
[12]王永盛,岳玉庆.中美两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和特点比较研究[J].东方论坛,1997,(2):99-93.
[13]周卫生.中外园林专业概况及国内专业的就业前景[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4):222-224.
[14]吴飞,王代钢,园林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 7020-7022.
[15]李嘉乐,刘家麒,王秉洛,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园林,1999,15(61):40-43.
[16]昊军,黄诗敏,波等.城市水景规划设计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298-18300.
[17]唐勉.广州大学城校园理水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5. 1-104.
[18]林静.浅谈景观设计中的水景设计[J].包装世界, 2011,(7):118-119.
[19]郭晶华,沈中伟.美德日景观设计浅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四川建筑,2006,26(6):13-16.
[20]韦杰.景观中水景审美特性的应用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0. 1-33.
[21]郭卿学,蒋丽萍.国外水环境理念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借鉴意义[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16(7):743.
[22]刘琼英,全华.水域景观治理研究述评.生态经济,2010,(3):149-152.
一、渔业生产情况
二0一二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为65908亩,其中池塘面积19576亩,水库面积7224亩,莲稻田养殖面积36021亩,其它养殖3087亩。水产品总产量10415.3吨,比去年增长8.55%;其种水产品4889吨,比去年增长9.3%;渔业经济总产值32366.15万元,比去年增长8.6%。
二、大力推广莲田养鱼工程
莲鱼工程。是充分利用莲田的浅水环境,辅助以人为的措施、即种莲又养鱼,充分利用莲鱼共生互利关系,使白莲和鱼类都能获高产的种养结合技术。莲鱼工程可有效地利用莲田生态条件发展水产养殖业,从莲田中获得一定鱼产量,还能促进白莲作物的生长,增加白莲产量,实现莲鱼双丰收。2012年全县白莲种植面积6万多亩,莲田养鱼面积3.6万余亩,占白莲种植面积60%,莲田养鱼平均亩产60公斤左右。全县10个乡镇创办莲田养鱼示范点15个,示范点面积450亩,平均亩产90公斤,莲田养鱼品种繁多,有“四大家鱼”鲤、鲫、鳊鱼、鲶鱼、泥鳅、黄鳝、蟹、虾等特种水产养殖,之所以,我县大力推广莲田养鱼前景好看。
三、积极开展水产养殖科技培训工作
县水产技术推广站今年组织举办了两期全县“水产养殖技术及鱼病防治”和“沟凼式莲田生态养鱼新模式”培训班,参加培训学员83人,培训对象为全县水产养殖专业户、个体苗种培育户、莲、稻田养鱼示范户,培训内容:水产养殖技术、水产苗种培育技术、鱼类病害防治技术等,同时还向每个学员免费赠送人手一册水产养殖技术资料,建立了学员信息台帐,便于跟踪服务。
四、科技下乡服务渔民
为了渔业发展方式转变,面向渔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深入水产养殖场(户),交渔民朋友,现场勘查指导水产养殖技术、水生动物病害防治,现场为养户免费做水质检测。今年来,现场指导养殖技术26例、现场指导鱼病防治技术16例、现场做水质检测28例、指导开发鱼池3处,为渔民解决疑难问题,深受养户的好评。
五、水生动物疫病防治工作
县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体系建设自2008年完善以来,为水产养殖企业(户)在生产过程中排忧解难,解决了部分实际困难,无偿的开展了鱼病咨询服务,免费为养户做水质检测、鱼体解剖检验等。今年来,实验室共做水质检测38例、鱼体解剖18例,印发渔业期刊12期,深受广大水产养殖企业(户)赞誉。
六、加强渔政管理加大执法力度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以及省渔业条例,加强我县渔业资源的保护、增殖、开发和合理利用,维护渔业生态环境。
1、加大了宣传力度。印发了“关于加强渔业资源保护,严禁炸鱼、毒鱼、电鱼”的通告及宣传单3000份,发至全县;装备了宣传车录音播放渔业法律、法规,巡河播放、各圩镇播放全年共57次。
2、加强了执法队伍加大了执法力度。渔政执法队伍于原来5人增加到10人,购置了渔政执法橡皮船,为了加大执法力度,今年9月农业部渔政指挥中心还配备了一艘“内陆渔政执法快艇”,进行了水上集训。2012年开展渔政执法82次,查处电力捕鱼17例、炸鱼3例、毒鱼6例、鸬鸟捕鱼3例、无证网具捕鱼11例。开展了水产品市场整治活动35次。与乡镇联合开展了两次渔政执法专项整治行动,使我县违规捕捞不良现象得到一定的抑制。
七、渔业灾情恢复生产工作
我县经受了三次较大的暴雨洪涝灾害,导致全县渔业受灾害面积2.57万亩,养殖受灾经济损失4163.35万元;其它经济损失(网箱、投饵机、增氧机、进排水渠、池塘护坡等基础设施)214.79万元,共计渔业经济损失4378.09万元。在上级渔业主管部门的关怀指导下,通过当地政府与县、乡两级水产科技人员的努力,及时开展生产自救,恢复渔业生产,一是补购鱼苗、鱼种;二是修复进排水渠、水涵、打井、购抽机;三是清淤、消毒,主重鱼病防治,洪灾之年渔业夺丰收。
八、水产品安全监管及水产品抽检工作
按照部、省、市渔业主管部门要求,鳗鱼每年由农业部抽检2次,每次最少2批次;“四大家鱼”及其它常规水产品省局指定品种、数量抽样送检;每年还要配合市农产品检测中心随机抽检1—2次,经几年来的水产品抽检合格率都在95%以上。每年对鱼药、鱼饲料进行抽检2-3次,查处国家禁用渔药。
九、水产苗种生产管理工作
根据省、市渔业主管部门要求。我站对全县个体水产苗种生产者进行了指导和监督,建立健全了苗种生产和质量安全管理制度,规范水产苗种生产记录、用药记录和销售记录,严禁使用硝基呋喃类、孔雀石绿等违禁药物行为,加强对水产苗种质量的检验检疫,确保水产苗种质量安全。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落实“强县”战略、实现赶超跨越发展的关键一年。我们将按照县委全会提出的总体思路,抢抓机遇、干事惠民、重点突破、务见实效。全力打造“一带、两园、三区、三个基地”,努力建设生态木兰、实力木兰、和谐木兰。“一带”即沿江生态宜居景观带。“两园”即现代农业园区和白杨木河两岸滨水生态园。“三区”即老城区、商贸服务区和行政中心区。“三个基地”即特色工业基地、有机食品基地和北药生产基地。为实现上述目标,将重点实施六个战略:
一、实施项目牵动战略,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全力争取和推进项目。加大争资立项力度。最大限度地争取主渠道资金,计划全年争取项目资金30亿元,争取10个以上大项目列入国家、省市投资计划。抓住“招商引资项目落实年”的有利契机,加大项目推进力度,成立重点项目专项推进组,全程跟踪推进落实,确保年内引进一批叫得响、立得住、效果佳的大项目。
全力抓好招商引资。落实招商引资优惠奖励政策,充分利用园区招商、资源招商、产业招商、人文招商等方式,创造全县合力招商的良好氛围。重点跟踪推进核电、旅游、制药、矿业、风电续建、生态农业等一批有发展前景的大项目,加快落地进程。积极承接发达地区转移产业,力争引进超亿元项目2个、5 000万元以上项目3个、1 000万元以上项目5个,域外资金到位8亿元。
全面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征地15.5公顷,储备土地40公顷。投资1亿元,完成亮化、绿化、通讯、供电、供热管网等基础配套设施和研发中心办公楼建设。启动10公里“二横三纵”路网工程建设,初步形成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商贸物流区、农产品加工区、特色工业生产区、生态农业观光展示区、现代农业研发示范区和畜产品养殖繁育区等六个基础框架。努力打造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典范。力争进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行列。
二、实施兴工强企战略。发展壮大特色产业
发展壮大传统产业。支持蓝艺地毯集团进驻园区,谋划启动投资1亿元的机织威尔顿地毯生产线:加快推进投资6 000万元的昊伟集团三期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项目,上马玉米粒生产线;扶持达河柳编基地产业化项目建设,年产能达到500万件:投资1 000万元升级改造海外化工装药包装生产线,完成安全设施提质和基础设施升级项目:投资800万元新上先宇电器低压电器开关控制设备成套生产项目。建设厂房2 700平方米:设计开发咖啡啤酒新包装,进军高端消费市场。
跟进开发新兴产业。帮助哈尔滨精诚公司开发投资2亿元的白杨木铜钼矿项目。加快铁矿开发项目一期工程投产进度,完成天滋矿业年内计划投资1.3亿元的日产1 000吨大型选场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依托资源、人脉等优势,全力推进风电、核电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推进仁皇药业和温州商会项目进驻园区,力争完成厂区基础工程。
着力增强企业活力。实施科技兴企工程,依托哈市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对接合作。积极探索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
三、实施固本富农战略。全面建设新型农村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投资8 000万元完成香磨山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白杨木灌区二道坝渠首改造和4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资1 000万元建成1个国家级高标准农场和1个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提高农机具保有量。秋整地完成80万亩以上,组建3个大型农机合作社和6个农机技术推广服务站,田间综合机械化作业率达到95%以上。组建新型农业合作社16个,逐步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
调优农业种植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吴伟、绿华园、万盛等龙头带动生态农业基地建设,提高特色、高效、生态经济作物比重,建设优质玉米基地20万亩,优质水稻基地60万亩,绿色蔬菜基地5 000亩,食用菌发展到380万袋。重点推进北药种植基地建设,争取引进加工企业进驻园区,力争发展种植基地1.2万亩。扎实推进10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优质高产良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
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启动第三批新农村试点村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投资1 600万元完成60处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全面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集中力量打造3~5个示范村。争取资金1 000万元完成17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工程,启动第二轮扶贫开发60个贫困村申报工作。引导重点村发展产业化经济,树立全县新农村建设典型。
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大力发展畜牧业,积极争取规模养殖补贴资金160万元。扶持专业养殖小区、专业村和合作组织建设。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保障农民收益。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人以上,劳务收入3.2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突破7 000元。
四、实施城镇升级战略,努力打造生态宜居木兰
完善城镇建设规划。在《木兰镇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老城区、行政区、生态园区的详细规划,完成沿江生态宜居景观带、环城路、汽配一条街等设计工作,全力打造科学合理的生态园林型滨水宜居城镇。
全面推进基础工程。启动中心路两侧改造工程,逐步打造建筑风格各异的欧陆风情一条街。振兴大街街路两侧全面升级,完成绿化、香化工程,彻底清除占红线建筑。镇内近三年未列人开发计划区域的巷道全部实现硬化。污水处理厂上半年试运行。完成无害垃圾处理场和北城壕改造二期工程。彻底完成供热改造,供热面积达到90万平方米。启动沿江滨水景观带和白杨木河两岸生态园建设。改造棚户区5处,建设面积20万平方米。完成行政区征地工作,启动基础建设工程。建设通村公路228.7公里,建成1个一级中心客运站和3个乡级公路客运站。同时,以柳河、大贵、东兴等为重点。努力打造一批带动力大、辐射力强、风格各异的精品小城镇。
加大城乡环境治理力度。继续开展
“三优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巩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启动农机、农资综合大市场建设,完成兴兰大市场改造,完成户外牌匾广告清理整顿任务。加强交通秩序整治,突出整治车辆违章停放现象。全面提升城镇管理质量,创建整洁、有序、优美的城乡环境。
五、实施旅游兴县战略,构筑生态旅游新格局
编制旅游发展规划。以“生态旅游”为基调,整合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以开发山水生态游、宗教文化游、乡村休闲游、民俗风情游、历史文化游和工业观光游为重点,逐步构筑“六点一线多村”的旅游整体格局。
加强景区基础建设。重点加强鸡冠山景区基础建设,完成天然生态景观区和红色旅游景区的初步设计工作,完成通往景区22.5公里路面硬化和桥涵修复工程,建成景区山门和标志牌。加快推进轩辕集团开发蒙古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完成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市水务投资公司开发香磨山水库周边旅游,引进森林小火车观光项目。加大招商力度,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客商利用白杨木水库等山水生态资源投资兴建旅游度假项目。
精心开发旅游产品。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结合特色产业,整理民间传统艺术,设计开发以农产品、山产品、地毯、柳编、剪纸、根雕等为主的特色旅游产品,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打好基础。
六、实施民生改善战略。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持续提升保障水平。新增就业2 400人,新增公益性岗位100个,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00万元。积极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扩面工作,加强乡镇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做好城镇廉租住房保障工作,补贴范围达到3 000户,建设廉租房150套。争取项目资金1 480万元,建设大型敬老院两处。
关键词:城市堤防 设计 河流景观 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我市城市防洪和景观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我市水患较多,城市防洪问题十分突出,城市防洪与景观规划方面主要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城市的防洪建设专业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的整体改造结合不足,存在脱节现象;其次是城市防洪堤的建设,考虑防洪堤本身的工程、技术、防洪功能及节约投资的因素较多,综合考虑城市功能、环境品质及景观因素要求的少;再次是城市防洪堤的建设对该地区的城市历史、文物、古建筑、城市环境破坏较严重。我国城市城市防洪和景观矛盾主要体现在城市堤防既要证防洪安全,又要注重城市景观。其主要原因归纳起来:首先,是政出多门,法与法之间有脱节现象。我市目前城市地区防洪的组织实施和投资建设的是各级水利部门和城建部门,它有它的一套建设管理程序,如:防洪堤必须由省一级以上的水利专业设计院设计,招投标及质监也是由水利部门或城建部门自成体系等。
2城市堤防设计与河流景观的融合
当今我市为了解决社会、经济、人口布局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协调的矛盾,历史和现实确定了水利基础设施在我市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动摇的地位。但是,在以往工程水利的指导思想下,相对偏重水利等工程措施,导致大多数城市河道硬化、渠化严重,河道线形裁弯取直。生态环境遭到了较大的破坏。所以,在河道的规划层面就必须确立生态、景观、水利工程综合整治的理念。
这与传统的以单一水利工程治理河道不同,而是在不排斥堤防、翻水泵站、水闸等水利工程的基础上,融入生态与景观,将三者统筹起来考虑。这与国外“近自然河道整治”等不同,2.1河道与周边城市用地的调控
用地问题是制约城市河道成为良好的景观区、城市休闲空间的一个主要的因素。现状河道的许多地方直接与城市道路、建筑等以直立墙护岸的形式相联接,已无任何的缓冲余地。但是,如前面所述,要形成一个良好的景观带,尤其是建立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沿河两侧的绿地保护带至少要大于20m才能够发挥环境保护方面的功能。河岸植被在40米的宽度,则初步满足动植物迁移和生存繁衍的需要,并起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同时,具备足够的空间改善河道的休闲景观,并提升城市的品位。大多数处于城市中的河道,两岸早已存在的建筑、道路等的或拆除、或保留等用地的调控都是人为可以解决的,只是要看政府重视的程度与采取的力度如何。因此,河道两侧用地的调控是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融合的规划设计时必须考虑的一个前提条件。只有足够的带状绿地,才能在满足防洪排涝的基础上,兼顾生态系统的完善及景观品位的提升。
2.2完整的河流绿色廊道的建立
在我市快速和大面积的城市化进程中,不适当的土地利用严重损害了生态系统有机体的结构与功能,它们造成了自然水系统和湿地系统的严重破坏、生物栖息地和迁徙廊道的大量丧失,最终加剧了城市的生态风险、降低了人居环境质量。因此,在有限的城市土地上,建立一个战略性的自然系统结构,创建良好连通的绿色生态廊道,用以高效地保障自然和生物过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是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有效途径。
河道绿色廊道的完整性建立也是规划阶段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融合时必须统筹的一个关键问题。建立完整的河流绿色廊道,即沿河流两岸控制足够宽度的绿带,包括河漫滩、物种栖息地、景观休闲用地等,在此控制带内严禁任何永久性的大体量建筑修建,并与郊野基质连通,从而保证河流作为生物过程的廊道功能。
2.2.1河流的沟通
把河流网络看作是一个连续的整体系统,强调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与流域的统一性。
2.2.2重要栖息地的连通与重建
栖息地是指鱼类或其他生物体生长发育所需求的物理和化学特征的场地。栖息地特征包含水质、产卵地、摄食区、迁移通道等。河岸边、河滩区、河汊、湿地等共同组成了生物物种的栖息地,这一地段的重建和连续可使水生动物、无脊椎动物、昆虫、两栖动物、水禽和哺乳动物等都遵循规律连续分步,并形成丰富有序的食物链(网)。
2.3河道景观的功能区划及用地规划
为有效改善生态环境面貌,提升城市的景观的品位,整合土地资源,在规划阶段必须解决河道的景观功能区划,以及对每段区划的主题定位。
2.3.1区划的前提
在区划时,须参照城市的《水功能区管理办法》中对河道所划分的水功能。水功能一级区分为保护区、缓冲区、开发利用区和保留区四类。水功能二级区在水功能一级区划定的开发利用区中划分,分为饮用水源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过渡区和排污控制区七类。在保护区、饮用水源区是严禁任何的人为活动,包括景观休闲、游憩、水上运动等,因此,在功能区划上一般划定为生态水源涵养区或水源核心保护区。
2.3.2功能结构区划
根据河道每一段所处的位置、周边的环境等,在功能区划上应以河道水环境保护为前提,从河道现有的生态资源和自然景观角度出发,经过综合分析,将整个规划范围内的河道于其性质、功能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一般来说,位于城市内的河段,其功能定位为通过对河道的生态整治与景观改造,满足市民的亲水、休闲、娱乐需求,规划以全面提升整个城市的品味。
(1)河道景观由于自然及人工的原因分布在城市、村镇、产业园区、郊野等不同的地域,每一地域的河道景观其规划目标、宗旨、布局不尽相同。规划设计首先得解决其规划定位及问题。如:我市境内钱塘江、上塘河、运河、和睦港等综合整治工程,都是作为我市近年来主要的水利工程进行建设实施。
(2)对于郊野自然河道的改造,基本定位在河道的防洪功能和自然生态恢复整治上。
(3)对于河道流经特殊的地域或该区域有特殊的产业或在城市中所处的地位相对较为特殊,则需统筹考虑该区域区位、产业结构、用地类型等因素。
2.4河道休闲旅游规划
2.4.1水利风景区的提出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国内外以水为依托的休闲旅游景区的建设极具发展前景。在对河道进行整体规划时,应充分论证河道作为旅游景区的可行性。如河道及周边的区位条件、自然及人文资源特色、客源市场情况等。而水利部引导下的水利风景区建设则是为了更好的利用“水”作为旅游资源。建设一批与水相关的休闲、度假、旅游项目,从而达到以合理开发水资源景观为主、保护与修复水域生态为前提、同时整合与优化区域旅游资源、发扬与传承地域文化、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水利风景区。
2.4.2景区建设与水利设施及生态的统筹
水利风景区是旅游地的一种类型,其本身也因所依托的设施不同,而导致资源特色及分布形态不同,可有多种开发方式。因此,作为景区的河道规划则应对其旅游的发展方向有清晰的定位。另外,水利风景区与一般的风景名胜区或旅游度假区类似,都是主要以游览、观光、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主。但是,水利风景区不同于一般景区的特点既是必须首先保证水利设施正常运转、发挥效能。以及河道生态的涵养及修复,故在规划和管理上,水利旅游区都有其特殊性。
结语
城市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中对景观价值要求的日益提升,得河道堤防的构筑从原来满足防洪功能要求的单一目标,着景观性、生态性的方向发展。本文对城市堤防设计与河流景观的有机结合进行了探讨,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曹仲宏,刘春光,徐泽.现代城市河道综合治理与生态恢复[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0(1):70-72
[2]姜彤.莱茵河流域水环境管理的经验对长江下游综合治理的启示[J].水资源保护,2002(3):45-50.
自2008年以来,柞水县政府把创办农业产业园,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二农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能人创办、领导真抓、部门实帮、技术服务、资金扶持、政策引导、开拓市场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确立在全县规划建设三大农业产业园区,同时着力培育了一批农业生产加工企业,广泛吸纳具有市场眼光的能人大户向园区聚集落户,建立了以园区为载体,以企业为主体,以能人大户、中介组织和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人的园区发展新机制。目前,以汇生源、金台、杏坪等三大农业园区为重点的6个不同层次类型的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催生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个、农村专业合作组织38个,注册“汇生源”、“老作坊”“秦舍”“泽龙”等知名商标品牌8个,全县园区建设总投资近2亿元,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使全县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整体提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汇生源农业综合示范园成效显著
汇生源农业产业园是以下梁镇的沙坪、新合、金盆等村为核心区,以乾佑河流域为辐射区,并以陕西汇生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主导的农业综合示范园C该公司创建于2006年7月,先后投资1,5亿元,现已建成农产品科技示范区、高山绿色蔬菜种植区、绿色农产品加工区、饲料加工生产区、物流配送销售区等6大生产经营功能区,园区发展设施蔬菜基地104亩,建成占地80亩的万头生猪繁育基地,猪舍面积达到30000平方米,已出栏160多头,现存栏2600余头,有年产4000吨豆制品和年产3000吨的山野菜食品加工流水生产线2条,建成年产50000吨的饲料加工厂和年产30000吨的有机肥加工厂。目前绿色农产品加工、饲料加工均已批量生产,并上市销售。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基本形成。该产业园先后被省农业厅和市委、市政府评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明星企业”,中国投资协会领导、原省长袁纯清、副省长洪峰、姚引良、市委书记魏增军、市长杨冠军等省市领导经常到公司园区检查指导工作并给予充分肯定。几年来,“汇生源”免费培训园区农民45批2600多人,并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山东寿光蔬菜基地聘请3名教授和技术员常年驻园传授栽培技术,使园区职工和基地农民技术素质明显提高,保证了园区产品的质量。他们生产的大棚菜9个品种达到了绿色无公害产品的标准,已经国家农业部批准认证。生产的豆腐干、手撕肉、山野菜等系列产品已获国家产品质量安全Qs认证,成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承保产品。同时,积极培育市场,抓好市场销售的网络体系建设。分别与西安、上海、北京等地大中型超市建立了经营合作关系;辐射带动全县的下梁、九间房、丰北河等5个乡镇18个村2436户发展订单种植蔬菜1400多亩,亩均收人达到2500元以上,带动200多户百头以上的规模发展生猪养殖。在园区建设中,公司共安置退伍军人、大专院校毕业生等就业69人,安置3000多农民就业和从事相关产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金台农业科技示范园带动作用增强
金台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位于马家台乡金台村杨家湾,并以该乡的金台和金狮村为核心区,以柞水北线其他乡镇为辐射区,该园区始建于2008年8月,占地270亩,计划投资1600万元,在该园区落户的龙头企业2个,分别是柞水卉丰农林公司和明月生态养殖公司,设施蔬菜生产大户1个,水产养殖大户l个,主要经营设施蔬菜、花卉种植、生态养猪、水产养殖等种养产业。目前,已完成前期投资650万元,建成集中连片花卉大棚102个,设施蔬菜大棚6个,引进良种猪200头,饲养量达到600头,水产养殖达4000平方米。园内花卉种植、生态种猪厂、设施蔬菜、水产养殖四家企业大户已建成试产运营。园区企业大户每年安置闲散劳力110人,创收71.5万元,该产业园于2009年7月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金台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建成后,不仅带动了本乡6个村的黄羊养殖、土鸡散养、环保养猪和中药材的发展,而且还带动了相邻乡镇瓦房口农业产业园发展和曹坪镇生态农业产业园建设。瓦房口乡瓦房村农民樊兴国利用多年在外打工的积蓄,投资500万元,在街垣村兴建百亩循环农业产业示范园,目前栽植的黄瓜、辣椒、番茄等蔬菜已上市销售,收人可观。此外,该乡还建成能繁母猪养殖基地一个,饲养能繁母猪570多头;建成养兔场2个,养鸡场2个;发展猪荃205万平方米、天麻12万平方米,种植烤烟250亩。据专家预计,这些项目可望年底能给当地群众带来增收人均2.2万元。曹坪镇中坪村由村主任李龙林领头,以农民专业合作社联营人股的形式,通过返祖农民土地建成设施蔬菜基地100亩,同时吸纳本地能人投资100万创办渔业公司,已建成占地30亩水面的淡水鱼养殖基地,并试种莲菜5亩。据了解,九间房、丰北河等周边乡镇的种养产业集群也正在积极筹划中,有望下半年得以实施。
(三)杏坪农业产业园区起步良好
该园区位于柞水县的杏坪镇杏坪村,并以杏坪和凤凰镇为核心区,以社川河流域为辐射区。园区始建于2009年,规划占地350亩,园区内涉及的建设项目包括农业基础设施、肉鸡养殖基地、设施蔬菜基地、皮纸生产作坊等。计划建标准鸡舍40个,蔬菜大棚100个,烤烟育苗大棚10个,皮纸加工作坊300个,实现总投资达1280万元。为使园区建设有序快速推进,杏坪镇把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突破口来抓,成立了杏坪农业产业示范园管理办公室,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截至目前,人园企业和农户达9户,修建标准鸡舍巧个9000平方米,温室育苗大棚5个2500平方米,累计投资达360余万元,现已投产运营。
二、农业园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间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柞水县农业产业园建设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函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各乡镇村组和企业大户自行建设,缺乏总体规划、统一要求、合理布局、准确定位园区建设功能和产业类型,达不到高点起步、高标建设、高效运转的园区建设总体要求;二是资金投人不足,一些市场前景看好的项目,因资金问题无法上马,特别是需要配套的水、电、路、桥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因无投资渠道不能及时到位,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园区健康快速发展;只是配套服务滞后,各乡镇涉农部门对园区的服务跟不上,同时支持农业园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少,建设环境欠佳,导致园区企业发展步履维艰。四是园区建设规模小,发展水平低,产业链条短,企业没有与农民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不能很好适应市场需求;五是园区企业运行机制不活,经营管理方式有待改进,在产业项目选择上不够准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没有与当地主导产业相结合,导致高投低产,经营困难,效益不高;六是部分园区建设科技含量不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参与程度低,园区内部缺乏科技人才,生产经营方式粗放,没有很好地发挥示范带动和引导作用。
(二)主要原因分析
一是扶持农业产业园发展的优惠政策尚未出台。市县尚未出台扶持农业产业园发展的优惠政策,此前,虽然部分相关乡镇和有关部门针对本地园区发展也给予一定的支持,但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在园区建设上没有形成强大的合力来共同推动园区的发展;二是园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由于就农业产业园总体建设上,省市暂无专项投资,加之本县财力困难,企业自身投资能力又较弱,社会融资渠道不畅、机制尚未建立等原因,从而使园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三是人才断档,技术人员严重不足。表现为技术力量单薄,无专业人才。由于涉农部门在乡镇服务机构尚不健全,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甚至出现人才断档现象,加之现有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等问题,企业又对人才引进缺乏认识,因而导致对园区服务跟不上;四是对产品品牌效应认识不足,销售网络尚未建立。表现为企业的对产品品牌效应认识不够、意识不强,不注重品牌销售,同时对市场分析预测研究不够,主导产业、主导产品的营销网络尚未建立;五是园区建设的监督管理还不到位。关于农业产业园建设的监督管理目前尚无专门管理机构,园区企业缺乏正面引导和日常的监督检查。六是园区建设土地供应不足。从客观上讲,全县土地资源较少,土地质量不高,但租地费用很高(每亩高达800一1000元),园区产业发展在规模上没有优势,也只能在做优、做精、做强上狠下功夫。同时,全县农民收人较低,先行富裕起来的农户不多,培育寻找一个既有经济基础又善经营管理的企业业主和生产大户较难,加之招商引资的环境和力度欠缺等都是影响农业园区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今后的发展目标和建议
关于农业产业园建设各地也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但无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因此,应紧密结合全县实际,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能人大户和专业组织为依托,通过2一3年的努力,把全县三大农业园区建成集种、养、加、销一体化,集社会、生态、经济三效并举,能指导和带动全县整体发展的创业园、示范园、观光园,成为农民就业创业的新载体和农民教育培训的新基地,实现企业、农民持续增收,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成立组织机构
为确保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建议县上组建专门管理机构,成立如“农业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的常设专职管理机构,统筹农业产业园建设的有关事宜,研究扶持政策、督促规划落实、对年度目标进行考核。承担农业产业园建设任务的乡镇和村组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组建一套班子具体包抓协调示范园区建设,负责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园的规划建设。
(二)加强部门协作,齐抓共管
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是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紧密结合的切人点,是新形势下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按照各自工作职能,把农业产业园建设纳人本部门、本单位的重要议事议程,作为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平台和抓手,全力支持,密切协作,形成合力。一是金融部门要着力解决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尽快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扩大农村有效担保范围,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建议借鉴我省平利县关于产业园担保借贷的经验,将企业厂房、设备等纳入抵押担保范围,对下岗职工和农村青年从事产业开发优先扶持一定数量的小额信贷资金;二是县水务局要选派技术人员人驻园区,负责农田排灌和河堤修复加固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工作,确保水利灌溉设施及时配套到位,提高抗洪排涝防御能力。并对园区内的土地进行加工改造和修复整理,提高土地质量和生产能力;三是电力部门要解决园区企业的生产用电和电价过高的问题。具体要按照服务三农、特事特办的原则,负责及时接通园区需要配套的动力电和照明电,并做到只收取材料费,免收施工费和其他费用,电价收费要与农户照明用电同等价格;四是县农业部门要在技术力量上给予支持,根据需要按排专业技术人员人驻园区,为企业提供全程技术服务;五是交通和住建部门要负责园区内生产道路和交通桥梁规划、设计、建造和园区绿化、美化和亮化等工作;六是工商、质检部门要进入园区,主动上门服务,在产品商标注册、质量检测等环节上敞开绿灯,全力为农业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七是国土部门要提供用地支持,简化农业园区用地审批手续,充分满足农业产业园的生产建设用地。并对规划为园区的土地实行严格的保护控制措施;八是发改、财政、扶贫等相关部门要把农业产业园列人重点扶持项目区和支农资金整合示范区,并在其他方面简化程序,尽量降低收费标准,切实减轻园区企业负担。
(三)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农业产业园建设涉及的项目类型多,尤其是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一次性投入资金大,财政应无偿予以配套。建议县财政每年安排800一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园建设,有关乡镇也按照一定比例配套建设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园区高标准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引进配备现代化的生产设施,以及推广标准化生产等,县级各相关部门在科学制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现代化生产设备的具体补贴办法的同时,要积极向省市争取项目资金,用足用好中省市强农惠农政策,整合各类资金,发挥部门优势,在项目、资金等方面都要向园区集中,同时注重发挥社会多方面积极性,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融资机制,为园区建设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共同推进园区建设进程。
(四)实施项目倾斜
今后,凡是国家、省、市的农业投资项目,包括农业综合开发、农田基本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农业机械化示范推广、信息化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科技示范推广等项目,优先安排在农业产业园实施。通过积极引导和重点倾斜,实现重大项目进园、科技成果进园、科技人才进园,促进农业产业园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加大招商引资
农业产业园内的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以各级政府投资为主,生产性和经营性项目以社会投资为主。各乡镇要树立经营园区的理念,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招商引资。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招商引资,不断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吸引本地能人回乡创业和龙头企业、专业大户进驻农业产业园,创办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加工基地,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投人”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建立“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使企业、专业大户成为农业产业园的经营主体,增强农业产业园的生命力。并积极做好当地群众思想工作,教育引导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支持全民创业和企业建设,树立农民群众在园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做到凝聚民心,发挥民智,聚集民力,为该园区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利的建设条件和强有力的环境保障。
(六)强化技术保障
园区建设要引进示范种植、养殖、生态、环保有机结合的循环利用组装配套新技术和其他相关产业高新技术,普及应用林果、蔬菜、花卉、畜禽、山区淡水养鱼、食用菌等绿色无害化先进技术和节本增效节能减排配套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改造农业,增强农产品科技含量,提升园区建设水平。同时,要不断强化技术服务。加强产前、产中技术指导和产后市场销售服务,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在园区建设和生产技术服务上要以专门的科研院所和县乡业务对口技术单位为依托,日常生产管理要根据产业类型高薪聘请技术人员,县乡涉农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和技术指导工作,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难题。企业农户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做好市场前景预测和产品营销,不断增强抗御市场风险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七)出台优惠政策
农业园区建设和农业企业发展具有前期投人大,建设周期长,抗风险能力弱的特点,为了进一步优化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环境,系统明确支持农业产业园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建议县委、县政府组织各相关部门拟定并出台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优惠扶持政策,在市场准人、用地、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做出明确的扶持规定,以便在实施操作中统一标准,有规可循。另一方面,建议树立规划先行意识,把加强科学规划,作为农业产业园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进一步完善规划,引领园区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