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生儿黄疸护理评估

新生儿黄疸护理评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生儿黄疸护理评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生儿黄疸护理评估

新生儿黄疸护理评估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早期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289―01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病。发病原理是由于血液中非结合型的胆红素含量过高。当黄疸严重时,未结合胆红素能通过血脑屏障,引起下丘脑、大脑基底节和第四脑室的脑细胞变性、受损及坏死,导致胆红素脑病,直接威胁小儿生命或造成严重神的中枢经性系统后遗症。我们通过进行护理干预措施加速粪便的排出及皮肤的排泄等,在临床上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11年1月―2012年12月,选择10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临床治疗进行跟踪调查,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临床表现仅为皮肤黄染、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浓度>221μmol/L78例;除上述表现外,同时伴有嗜睡、神经活动减弱、不愿吃奶等,并有不同程度感染或溶血等22例。

1.2 护理干预方法

1.2.1蓝光疗法

蓝光照射疗法是通过利用蓝光照射的方法,使4Z,15Z-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的4Z,15E-胆红素异构体,从而易于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体外,达到退黄的疗效。

蓝光照射治疗的护理干预方法简便而且安全,护士为具体的操作人员。具体操作方法为将患儿全身,用深颜色尿布遮住会,戴好眼罩。放入已预热好的光疗箱中。我科的光疗箱为单面蓝光,护士一般每2小时给患儿更换一次,仰卧、侧卧、俯卧交替进行。俯卧时,专人守护,以免口鼻受压影响呼吸。在蓝光照射的同时,给患儿适当多饮水,补充水分,并帮助胆红素异构体自尿液排出。蓝光照射治疗的护理干预措施简便有效。

1.2.2新生儿沐浴

患儿游泳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在加速新生儿的结合型胆红素的代谢上能够取到很好的效果。在护士的陪护下,抱住婴儿进行游泳运动,保持头部的呼吸顺畅以及注意婴儿的手足运动情况,每天1次,每次10―20分钟,促使新陈代谢加快,促进皮肤排泄,清除皮肤黄染。

1.2.3新生儿抚触

通过抚触按摩,促进皮肤代谢,按摩腹部以促进肠道蠕动,促进消化道排泄。

2 结果分析

经过临床早期护理干预4d―7d后,新生儿黄疸治疗效果显著。其中有明显康复效果的患儿有89例,皮肤黄染全部消退,患儿能够正常吃奶和睡眠,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浓度

3 讨论

本文所进行的一系列针对新生儿黄疸的早期护理干预措施,通过临床资料分析和临床实践检验证明了其治疗的有效性。综合运用各种护理干预措施,注重在早期的治疗,最大程度地增加新生儿黄疸康复的可能性。对新生儿黄疸的早期进行护理干预,我们探索出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能够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在护理干预过程中,我们十分注意各种护理干预方法的相互配合运用,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姜永芳.足月新生儿黄疸的早期干预与评估研究[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8,20(1):20-21.

新生儿黄疸护理评估范文第2篇

【关键词】混合喂养;单纯母乳喂养;胆红素;黄疸指数;通便性能;新生儿黄疸

黄疸即胆红素血症,属于引致婴儿(新生)眼球泛黄、皮肤泛黄的直接诱因。若初乳分泌量(分娩后前3d)比较少,婴儿(新生)机体需求在无法达到的情况下,患黄疸的几率就会增高 [1]。本文为了探析新生儿黄疸的出现和母乳喂养的相关性,在本次的新生儿黄疸研究中,抽选2011-04-08到2013-02-08我院130例正常新生儿为探析对象,具体见下文。

1 资料和方法

1.1病人资料

抽选2011-04-08到2013-02-08我院130例正常新生儿为探析对象,男性74例,女性56例。依照喂养形式分组:60例单纯母乳喂养,称为母乳组,70例为混合喂养,称为混合组。在母乳组中,28例(46.67%)为顺产,32例(53.33%)为剖宫产。在混合组中,34例(48.57%)为顺产,36例(51.43%)为剖宫产。无论是母乳组,还是混合组,母婴都未有合并症、伴随症。此外,母乳组与混合组Apgar评分:10分。

1.2探析方法

在母乳组中,有充足的母乳分泌量,且只需纯母乳喂养。在混合组中,分泌母乳量欠缺,单纯吸吮母乳无法满足新生儿机体需要,与此同时,给予配方奶(按需添加)。每日记录母乳组与混合组的胎便初排、体重数量、大小便次数以及哺乳次数,且对胆红素值行皮测,并对黄疸显现与消失状况、皮肤颜色予以观察。

1.3评估标准

根据胆红素测定情况实施评估标准,于部分母乳喂养完毕之后,对混合组予以测定;于纯母乳喂养完毕之后,对母乳组予以测定。无论是混合组,还是母乳组,所有新生儿均通过皮测黄疸仪(JH20-IC)对胆红素情况予以测定,测定部位:正中眉弓上方(前额,紧贴皮肤),测定方法:垂直测量,以3次垂直测量之后的平均胆红素值为标准[2-3]。

1.4统计方法

统计软件:SPSS15.0,数据检验X2 检验。若P

2 结果

比较母乳组与混合组的胎便初排状况、高胆红素血症显现几率、大便次数、黄疸指数以及胎便转黄情况,母乳组的各项情况比混合组好,P

3 讨论

黄疸属于出生7日内婴儿的常见病症,若黄疸严重,则对健康发育极其不利。依照胆红素代谢情况,据统计,在足月儿之中,会有55%左右的新生儿患生理性黄疸,在早产儿中,会有80%患生理性黄疸。据临床观察,通常产妇的初乳分泌量(分娩后前3d)都比较少,无法达到婴儿(新生)机体需求,因此此时患黄疸(高胆红素血症)的几率很高[4]。本文研究发现,在母乳组中,黄疸发生率:2.67%,在混合组中,黄疸发生率:16.00%,且母乳组的各项情况(胎便初排状况、大便次数、黄疸指数以及胎便转黄情况)均比混合组好,P

参考文献

[1] 邵国清,王杰秀,张明明.新生儿黄疸与母乳喂养的关系探讨[J].社区医学杂志,2012,10(17):144- 145.

[2] 刘静,周海洋,王璇畅.新生儿黄疸与母乳喂养关系探讨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18(14):18- 19.

[3] 申卫红.经皮黄疸测定仪与蓝光照射配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护理探讨[J].中外医疗,2013,19(15):159- 160.

[4] 肖翔燕.系统性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胆红素水平以及排便状况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下旬刊),2013,17(14):181- 182.

表1:母乳组与混合组的胎便初排状况、高胆红素血症(黄疸)显现几率、大便次数、黄疸指数以及胎便转黄情况对比

小组名称n黄疸指数胎便转黄时间每日排便次数胎便初排时间黄疸发生率

母乳组6085.50±17.0632.79±4.134.81±2.356.95±1.872(3.33%)

新生儿黄疸护理评估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健康教育;干预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全身皮肤、黏膜及巩膜出现黄色的临床现象。当血清胆红素>85.5~102.5 μmol/L时,新生儿即呈现黄疸。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属于正常生理现象,绝大多数新生儿在出生后2~5 d开始出现黄疸,足月儿在10~14 d消退;早产儿可延迟至3~4周消退[1]。病理性黄疸:黄疸出现早(24 h内);黄疸重,手足心发黄,血清胆红素>205μmol/L;黄疸退而复现或迅速加重,血清胆红素每天升高>85.5 μmol/L等;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由于生理性黄疸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其表现与病理性黄疸易混淆,且大多数家长对此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因此,针对患儿父母开展有关新生儿黄疸的健康教育就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护理措施。在2008年1月~2009年1月期间对156例新生儿黄疸症患儿进行了观察,并运用健康教育对其进行了辅助治疗和有效干预,现将具体措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患儿的一般资料

病名例数黄疸开始时间黄疸持续时间血清胆红素黄疸原因生理性黄疸136生后2~3 d1~2周85.5 μmol/L以上无明显诱因母乳性黄疸12生后4~7 d1~2个月106 μmol/L以上母亲泌乳不足新生儿溶血症6生后24 h内1个月155 μmol/L以上母婴血型不和、贫血其 他2生后2~7 d2~4周126 μmol/L以上先天性疾病1.2 治疗:一般情况下,生理性黄疸不需要特殊治疗,但仍需密切注意观察,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对病理性黄疸或黄疸程度重的患儿根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下。

1.2.1 一般疗法:①提早喂奶诱导建立正常肠道菌群,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肠肝循环,不用对肝脏有损害及可能引起溶血的药物;②纠正缺氧和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注意保暖,供给营养。

1.2.2 对症治疗:一般采用光照疗法。溶血性黄疸患儿需延长蓝光治疗时间,可连续照射24~72 h。光照疗法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的简单易行的方法。但早产儿肝脏功能不成熟,产生白蛋白少,故除进行光疗外还要同时给予输白蛋白以减少游离胆红素,促进黄疸的消退,减少发生核黄疸的危险[2]。

2 健康教育

2.1 健康教育的方法

2.1.1 会谈法:安排正式会谈和利用工作间隙,按照预定的健康教育内容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交谈,以建立护患双方相互合作和信任的关系,并获得对方对患儿疾病所持态度和问题的自我陈述。

2.1.2 观察法: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安排较多的时间与患儿家长接触,从其语言、语气、行为和对治疗的配合程度的观察中了解并分析健康教育的效果。

2.1.3 心理评估:通过观察和交谈中收集的资料,对患儿家长进行多方面评估,根据个体差异选择相应的健康教育措施,分析其理解和接受程度,并作出改进和补充。

2.2 健康教育内容

2.2.1 生理性黄疸:①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现象。许多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出生2~3 d后面色发黄,过几天更明显了,感到很害怕,甚至误认为孩子得了肝炎。实际上,这个时期的黄疸大部分是正常现象,只有少数情况是由于疾病造成的。我们通过向新生儿父母提供关于新生儿黄疸的书面和口头信息,增强了他们对医护人员的信任,逐渐消除了思想顾虑。②有些家长由于经验不足或生活习惯,在对婴儿的日常生活照顾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因为害怕受凉而不愿为婴儿洗澡、换衣;因为害怕受风或见光而紧闭门窗,甚至连窗帘也从不拉开。而出现黄疸的患儿常会因皮肤搔痒和干燥脱屑而烦躁、哭闹,且室内通风不足和光线黑暗会延长黄疸持续时间。因此,我们重视日常生活宣教,指导他们形成科学的生活习惯,鼓励并帮助他们经常给宝宝洗澡,保持婴儿全身皮肤的清洁,勤换衣物,天气晴朗的时候让婴儿隔着玻璃晒晒太阳,充分接触阳光,同时保持室内的光线充足。看到孩子由烦躁变得安静,黄疸程度明显消退的表现,家长们认识到保持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并积极地配合治疗,间接达到了减轻黄疸、缩短黄疸持续时间的目的。③母乳是婴儿的最好食品。现在有些年轻的母亲或担心身材变形,或以工作忙为借口,不愿给婴儿哺乳,是造成新生儿黄疸的因素之一。据临床研究,早期新生儿黄疸程度与出生后体重下降有密切的关系。目前提倡母乳喂养从母亲产后半小时开始,这样既可避免浪费极有营养价值的初乳,还能加强新生儿肠蠕动,促进胎粪排出,减轻新生儿黄疸的程度。结合临床,向患儿家长阐明母乳喂养不但能促进患儿黄疸的消退,更能达到促进自身的恢复和预防育后并发症的目的。以此鼓励患儿母亲保持健康的心态,坚持施行母乳喂养,且哺乳次数不应少于8~12次/d。经过反复耐心的宣教,患儿父母均能采纳建议,转变态度,愉快地接受了喂哺母乳的任务,为改善患儿的身体状况和黄疸的顺利消退打下坚实的基础。

2.2.2 病理性黄疸:①母乳性黄疸:经临床统计,70%以上的产妇分娩后0~24 h仅分泌不足5 ml的乳汁,是母乳喂养儿发生早发性母乳性黄疸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情况下,鼓励母亲继续授乳,适当增加水分与热量的摄入,减轻新生儿体重降低程度,提高母乳喂养率,对促进黄疸的消退和预防新生儿脑损伤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有些患儿在继续接受母乳后仍出现黄疸,家长们就增加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在进行心理开导和常规健康教育的同时,向患儿家长介绍发病原因和应对措施,适当调整母乳喂养的次数和时间,如改为隔次母乳喂养逐步过渡到正常母乳喂养,黄疸严重,患儿一般情况差时,可考虑暂停母乳喂养,黄疸消退后再恢复母乳喂养的方法,使得家长们减轻了心理负担,接受了正确的喂哺方式,达到了配合治疗、促进疾病恢复的功效。②对于新生儿溶血症,常要向家长讲明病因、治疗方案等与疾病相关的知识,积极反馈患儿的病情转归,客观的介绍临床上此类疾病的预后情况,消除了患儿父母内心的疑虑和不安。在进行长时间兰光治疗的过程中,也能保持足够的耐心,及时为患儿补充营养和水分,为疾病的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③病理性黄疸患儿除结合以上宣教内容外,还需指导患儿家长密切观察皮肤黄疸的转变情况,注意过迟消退或黄疸逐渐加深或退而复现等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和早期控制感染、贫血、心肌损害及核黄疸等并发症。

3 小结

通过对患儿家长进行有关新生儿黄疸方面健康教育,使其对此疾病的病因、症状及防治加深了了解,逐渐消除了顾虑,并能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136例生理性黄疸患儿均在2周内皮肤黄染得以顺利消退;20例病理性黄疸患儿病情得以控制,皮肤黄染逐渐消退,无出现并发症病例,达到预期目标。充分显示运用健康教育对各类新生儿黄疸的治疗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

4 参考文献

新生儿黄疸护理评估范文第4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6例均系本院2005~2011年住院治疗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其中男116例(59.2%),女80例(40.8%)。黄疸出现日龄≤7 d的患儿124例(63.3%),其中日龄≤24 h的患儿4例(2.0%);日龄>7 d的患儿72例(36.7%)。

1.2 诊断 所有病例均于发现黄疽当日抽取静脉血测定胆红素,包括肝功能(ALT、AST)、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同时检测血常规。检测指标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2]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的要求。

1.3 治疗与护理 入院后立即采用合理综合治疗方式:蓝光照射、肝酶诱导剂(口服鲁米那片)、静脉输入白蛋白、感染患儿控制感染、溶血患儿静脉输入丙球蛋白以阻断溶血,8例进行换血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给予更昔洛韦治疗。

2 结果

186例患儿经治疗黄疸于3~8 d内消退,血清总胆红素降至正常,随访无复发;4例患儿因直接胆红素升至84.3 umol/L(>66.7umol/L)而停止光疗,口服熊去氧胆酸及茵栀黄口服液长期治疗,1个半月随访,胆红素降至正常范围;5例患儿于就诊时出现核黄疸征象,治疗3~5 d黄疸好转,2例自动出院;1例黄疸患儿生后10 d,全身黄疸、肝肿大,诊断败血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入院16 h即死亡,总治愈率94.9%。

3 讨论

本院研究中新生儿黄疸患者发病主要原因依次为由于感染因素、母乳因素、围产因素和溶血因素,发病率分别为38.26%,22.96%,19.90%和12.24%。病理性黄疸发病的首要原因是感染因素,包括:呼吸道感染、脐炎、化脓性脑膜炎、胎膜早破、肠炎、皮肤感染等。这些感染性疾病受分娩处理及产后新生儿护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感染可以导致溶血,肝酶的活力降低,导致肝脏与胆红素相结合的能力降低,而导致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3]。抗生素治疗感染的同时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使肠肝循环增加,黄疸加重。母乳因素是本研究中病理性黄疸发生的次要病因。母乳性黄疸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由母乳因素引起的黄疽发生在3~8日龄,1~3周达顶峰。停喂母乳3~5 d后黄疽明显减轻,胆红素降至50%以上,防治母乳喂养造成的黄疸,应尽早增加液体摄入量,早喂养,刺激肠蠕动,以减少胆红素的吸收,如血清胆红素高于265.5 umol/L,可暂停母乳,胆红素下降50%可重新哺喂母乳。新生儿溶血病也是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之一,是因母亲的血型抗体通过胎盘引起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以ABO和RH溶血多见,其中ABO溶血占85.3%,多数经光疗,输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可控制,极少数需换血治疗;RH溶血占14.6%,病情较重,多需换血治疗[4]。产前母亲血型鉴定很重要,便于评估产后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准备。

相关研究认为围产期黄疸的主要原因是缺氧,占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率的50.9%。缺氧会降低胆红素与白蛋白之间的联结力,增加血清胆红素。缺氧发生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降低,转移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速度和合成三磷酸尿嘧啶核苷葡萄糖脱氢氧酶受到阻滞,导致葡萄糖醛酸减少,使胆红素在肝脏中的结合受到影响,加重黄疸病情。本研究中围产期因素所占比例较文献记载低,与近年来分娩技术提高有直接关系。经过多年临床治疗观察,本人认为黄疸治疗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蓝光照射时需要注意:a.蓝光照射后经皮测量值不能准确反映血中实际胆红素数值,应在蓝光照射后6 h再进行经皮胆红素检测。b.用不透光物体遮蔽患儿双眼及男婴外阴,避免损伤。c.光线的照射增加了患儿的不显性失水。增加液体的摄入。d.光照的刺激及排泄胆红素,可能造成患儿短暂腹泻和或皮疹。e.当结合胆红素超过4 mg/dL时,蓝光照射患儿可能发生青铜症,应停止照射,肤色可逐渐恢复。②静脉注射白蛋白主要针对早产儿和重症患儿,一次效果理想,不需要再次应用。③丙种球蛋白有免疫增强和免疫抑制的双重作用,在重症黄疸溶血早期应用,可以有效抑制溶血过程,4 h~6 h静脉输注1次。早期干预,争取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治疗和减轻病理性黄疽。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崔焱,张宇侠,尹志勘,等.儿科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7.

[2]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社,2003:269.

新生儿黄疸护理评估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生儿;听力筛查;影响因素;护理对策

听力障碍是婴幼儿常见的生理缺陷之一,在新生儿期即开展针对性的听力筛查工作,可早期发现患儿听力障碍,及早进行干预,取得良好的预后[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60例中,男97例,女63例,产妇年龄22~35岁,平均(27.3±4.6)岁;孕周37~40 w,平均(38.6±1.3)w;其中顺产103例,剖宫产57例;新生儿存在病理性黄疸5例,颅内出血3例,窒息2例。

1.2听力筛查 所有新生儿均于出生后2~3 d进行听力筛查,采用AccuScreen PRO手持式耳声发射筛查仪进行听力筛查,当显示屏中显示"PASS"时,表示结果阴性,新生儿的外周听觉器官正常;当显示"REFER"时,表示结果阳性,听力存在问题。筛查时,取新生儿去枕侧卧,轻轻捏住其新生儿耳廓而后向后轻拉,轻柔地将探头插入耳道进行测试,测试完毕后换对侧,测试对侧耳道。

1.3方法 依据1994年美国儿科学会婴儿听力联合委员会所报道的相关婴儿听力损失高危因素[2]等内容,并参照国内学者刘伟娜[2]和周国琴等[3]的研究方法,将新生儿的体重、胎龄、性别、是否伴有相关疾病、分娩方式等作为相关因素,分析其与听力筛查通过率之间的关系。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

2 结果

本研究的160例新生儿中,初筛通过135例,25例未通过者均全部完成复筛。复筛通过23例,2例未通过者,1例拒绝复筛,1例约定再次复筛。见表1。

表1可见,新生儿存在疾病、胎龄

3 护理措施

结合本研究的分析结果,针对存在疾病、胎龄

3.1知识宣教 检查前,向新生儿家长解释听力筛查的重要意义,提高其重视程度;若初次筛查未通过,应强调复查的重要作用,防止其麻痹大意,出现漏查、不能及时发现听力异常等情况。

3.2环境护理 设立专用的听力筛查室,并确保周围无人员走动、喧哗等噪音干扰,保持周围环境噪声在40 dBHL以下,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3.3筛查时间 周国琴[3]、罗明香等[4]均认为,新生儿出生后3 d左右是进行听力筛查的最佳时间段。本研究也选择在出生后2~3 d进行听力筛查,并尽量选择婴儿哺乳后、自然睡眠的状态下进行。

3.4检测培训 对所有检测人员进行严格培训,务必做到动作轻柔、熟练,完全掌握操作技巧,熟知避免噪音和其他因素干扰的对策和处理方法。

3.5新生儿护理 检测前,对存在疾病的患儿(病理性黄疸、颅内出血等)进行病情评估,待病情稳定后方可进行筛查,并注意观察外耳道是否有阻塞耳道的分泌物,如分泌物较多,可轻柔拭去,以免影响测试探头的进入。

在检测时,取新生儿去枕侧卧,轻轻捏住其新生儿耳廓而后向后轻拉,轻柔地将探头插入耳道进行测试,测试完毕后换对侧,测试对侧耳道。

4 讨论

近年来,听力言语残疾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而尽早发现、及时干预,是改善患儿听力障碍的关键[5]。

本研究行单因素分析显示,新生儿性别、分娩方式对初筛通过率的影响不大(P>0.05);而新生儿体重、胎龄和疾病与否,则明显影响了初筛通过率(P

因此,给予积极的护理干预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总结了一系列针对性护理措施,在加强知识宣教的基础上,还要求进行检测培训和检测仪器的检查、伴有疾病的新生儿实时评估、设立单独的听力筛查室、对新生儿、筛查操作的严格要求等。下一步,我们将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应用效果,设立分组对照研究,以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一心,邬沃乔,刘世新,等.深圳市新生儿听力筛查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1):26-27.

[2]刘伟娜.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影响因素与护理干预措施[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100-101.

[3]周国琴,毛佳慧.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20):146-149.

[4]罗明香,李玉琼,钟菊晴,等.护理干预对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影响与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3):31-32.

[5]u凌,陶宣华,蔡娟,等.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婴儿的听力评估[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0,18(4):329-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