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农业现状

数字农业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农业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农业现状

数字农业现状范文第1篇

1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现状分析

1.1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以政府投资为主

由于大多数农业科技成果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具有准公共物品的特点,所以其成本不是作为农业科技市场的需求方一农民及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单位所能独立承担的;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低,缺乏大型的农业企业主体,私人企业投资农业科技意愿低,也使得农业技术推广不得不主要依赖政府的投入。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资金供给主要来源于财政投入。

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财政支出包括一般性农业技术推广事业费支出和专项技术推广项目经费。国家和省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均为财政全额拨款单位,其经费完全可以得到保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含县乡两级)根据经费来源分三类:财政全额拨款单位、差额拨款单位或自收自支单位。据统计,2005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财政全额拨款的仅占53.3%,到‘H-五”期间已经有82.5%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被列为财政全额拨款单位。从微观角度来说,农技推广投资中的事业费支出可划分为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或活动费用),这两部分占农业技术推广事业费总支出的比重大致是4:1。农技推广中的专项推广经费一般是专款专用,如2009—2011年期间中央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23.7亿元,覆盖800个农业大县,每年支持每个示范县农技推广工作经费100万元,主要用于深化改革、推广品种和技术、培训基层农技人员等H。

1.2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总量不断增长,但农技推广的财政投资强度较低

根据现有资料统计,981年我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技术推广投资额为3.85亿元,1991年投资额为20.51亿元,2001年达到85.02亿元,2005年达到183.90亿元257,510。我国政府财政农技推广投资总体趋势是递增的“六五”期间平均每年投资46641万元,年平均增长速度7.3%;“七五”期间平均每年投资为141279万元,年平均增长速度1l.3%;“八五”期间平均每年投资为310680万元,年平均增长速度15.4%;“九五”期间平均每年投资为631340万元,年平均增长速度10.1%;“十五”期间平均每年投资为1275800万元,年平均增长速度21.3%。

农业推广投资与农业GDP的比例是衡量农业推广投资强度的重要指标,1981年我国农业推广投资强度为0.25,1986年农业推广投资强度为0.41,1990年达到0.43,1999年为0.49,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农技推广投资的增长比例是缓慢的。21世纪以来,国家日益重视“三农”问题,加大了财政支持力度,2000年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达到0.51,2003年达到0.61,2005年突破到0.81257。但与世界其他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相比,我国财政用于支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经费普遍偏低。据统计资料显示,13个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初,平均农业技术推广财政投资强度为0.96256,而我国农技推广的财政投资强度在20世纪80年代初大致是0.2~0.3;20世纪90年代农技推广的投资强度平均水平为0.40左右。2000年至今,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增加的幅度较大,农技推广的财政投资强度也逐年递增,现在保持在0.8%左右,仍没有达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国际平均水平。

从财政支农资金占比角度来说,国家财政对农业技术推广投资额较低,财政支农资金中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占比常年维持在10%左右,在国家财政支农的各项支出中居于后位,其比值也低于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2农业技术推广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分析

一项新技术通过推广,使得新技术得以普及,会改善劳动者素质,提高资本和土地利用效率,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其过程可以结合农业技术S型扩散曲线与农业踏板理论中经济学分析来说明农业技术推广扩散效应。

农业技术S型扩散曲线是以时间为横坐标,以新技术采用率为纵坐标绘成的曲线。在一项新技术刚开始推广时,由于多数人不愿承担风险,只有少数农户对其产生兴趣,并进行试验,这就产生了技术领先使用者;当通过试验示范,看到试验的效果,采用的人数就会逐渐增加,技术跟进使用者增加,扩散曲线的斜率逐渐增大;由于新技术被多数人采用,扩散曲线的斜率逐渐变小,曲线也就变得逐渐平缓,这样便形成了S型曲线。

伴随新技术被率先使用者所使用及其随后的技术扩散过程,越来越多的农户采用新技术,这种过程累积到一定水平,就必然导致产量增加,农业经济增长。可以具体表述为:部分农户釆用新技术(技术领先使用者)—农产品产出增加—产生超额收益—大量农户跟进技术(技术跟进采用者)—农产品产出进一步增加—产品价格下降一没有使用的农户开始使用(技术被动采用者)—对技术的新需求产生。技术扩散这个过程的循环往复,推动农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下移到MC2;平均成本曲线由AQ向下平移到AC2。技术领先使用者符合“经济人”假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其产品产量会从q2增加至此时,技术率先采用者获得超额利润。在利润的驱动下,技术跟进采用者会相继采用新技术,随着采用新技术的农户数量增加,农产品市场供给总量增加,市场供给曲线右移,由S1移动至S2,市场均衡点由E1(Q^Pj移动到E2(Q2,P2),均衡数量由Q1增加至Q2。市场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引起农产品供给增加,推动农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3农业技术推广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良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可以加速农业技术扩散的速度,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下面运用计量经济分析法研究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3.1模型设计与变量的选取

本文分析农业技术推广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数学模型可以表示为:

lnAGR1=a+f^lnlNV1+s

其中,/NV,表示农业技术推广投资表示农业总产值,s为随机扰动项。研究期间为1980—2011年。为使模型估计结果更优,减轻乃至消除异方差和自相关性,同时使回归系数更具经济含义,对变量取自然对数,变换后不改变原序列的协整关系。

本文中农业技术推广投资主要是国家财政投资农业技术推广总额,农业总产值表示农业经济增长水平。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数据来源于陈世(1998)、张利痒等(2007)相关资料057010以及全国农技推广中心与科技部、农业部网站,个别年份数据不全的用灰色GM(1,1)法补全;农业总产值数据来源于1981—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了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运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指数和零售商品物价指数(1980=100)分别对农业总产值和农业技术推广投资额进行平减。

3.2协整分析

对数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数据(/NV)和农业总产值数据(AG及)必须考虑时间序列的稳定性,从而排除“伪回归”问题。运用ADF检验。表明:lnINV和lnAG及原序列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而原序列—阶差分后是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即:lnAG及和ln/NV是一阶单整的时间序列。

根据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模型拟合优度高,值与F值在5%水平下通过检验,说明方程回归结果显着。为了进一步验证是否有协整关系,还需对残差变量的单位根进行检验。通过对残差e进行单位根检验,其结果表明残差序列e不包含单位根,说明农业技术推广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存在协整关系。长期来看,农业技术推广投资额对农业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弹性是0.654,即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每增长1%,农业总产值将增长0.654%。

3.3误差修正模型(ECM模型)分析

在确定农业技术推广投资与农业总产值具有协整关系后,运用误差修正模型(ECM模型)进行估计,以发现它们之间的短期协调关系。

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AlnAGS=0.074+0.169MnFI-0.149E(-1)t=(2.329) (2.903) (-2.034)(2)

Adj-R2=0.811F=18.701E(-1)表示误差修正项,其系数反映了短期对长期均衡的调整情况。从上述估计结果可知,方程误差修正项系数为-0.149,小于零,符合负反馈修正机制,但是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幅度很小,仅为14.9%,表示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农业技术推广投资以14.9%的调整力度从非均衡拉回到均衡状态。从(2)式还可以看出,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总产值的短期影响弹性为0.169。

结合(1)和(2)可以看出,无论从长期还是从短期,农业技术推广投资都明显地促进了农业经济增长,但是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总产值的短期弹性小于长期弹性,表明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的短期效应较小,但从长期来看,则有较大的正效应。这是因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经济增长不可能同步,每项技术的推广和普及都需要一定时间,新技术只有在广泛运用生产中才能显现效果,农业经济才会增长。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长期弹性大于短期弹性,表明农业技术推广投入的长远战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有效。

3.4脉冲响应分析

为具体研究不同阶段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VAR(2)和渐进解析法模拟的脉冲响应函数曲线描述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总产值的冲击效应。

从农业总产值对农业技术推广投资脉冲响应可以看到,农业总产值对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两个标准差扰动的响应,在前3期中处于一个小幅波动状态,4~8期开始大幅上升,第9期后,农业总产值开始形成对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持续稳定的正向响应,表明短期内农业总产值对农业技术推广投入的脉冲响应处于波动微调的时期,长期来看,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正向拉动农业经济的时限更长,也更稳定。这一结论进一步支持了协整的实证结果,也说明了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长效政策,更有利于促进农业产出增加和农业经济增长。

4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通过对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现状和效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总量不断增长,但农技推广的财政投资强度较低,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总量不足。通过协整分析法、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研究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与短期动态关系,其结果为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弹性是0.654,短期影响弹性是0.169,表明长期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战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更为有效。

基于本文研究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①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建立政府财政投入农业技术推广的长效机制,切实贯彻2012年修改的《农业技术推广法》,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保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并按规定使该资金逐年增长,提高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强度。各级政府要切实保证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落实,确保专款专用,并进行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增加

总量的同时,不断改善农业技术推广费用投入的结构,调整事业费和项目费的比重,及事业费中人员费和业务活动费用的比例,确保推广工作顺利开展。

数字农业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字化设计技术;农业机械设计;应用

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伴随着信息技术研究的深入与推广应用,由此衍生出了数字化设计技术,同样在社会各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社会进一步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就数字化设计技术在农业机械设计中的应用而言,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业机械设计的标准化与前沿化发展。然而技术的发展是必然的,就农业机械设计中应用数字化设计技术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十分重要,这对推动农业机械设计的进步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以数字化设计技术与农业机械设计为主线,分3部分进行论述,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农业机械设计中数字化设计技术应用价值提升。

1数字化设计技术相关内容概述

1.1数字化设计技术概念

所谓“数字化设计技术”,是指在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背景下,用于辅助设计领域的部分工作[1]。就当前大家所了解的数字化设计技术而言,涉及众多技术,核心处理技术主要有数字压缩、数字编码以及数字调制等。伴随着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深入应用与发展,数字化设计技术也得到了长足发展,逐步建立了一个以计算机为基础框架的模型,现如今在社会众多领域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2]。

1.2数字化设计技术特点

数字化设计技术在实践应用中,彰显了众多特点,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一个统一化产品定义模型,在社会众多领域当中能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并且有着巨大的、潜在的应用空间;其次,数字化设计技术可实现并行设计,能够实现多小组同时作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3];再次,基于统一化模型,设计质量也有相应的保障;最后,设计可以实现虚拟仿真处理,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避免了传统设计对实物模型依赖程度高的弊端,相比传统设计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具体表现在工作效率与成本2个方面。

2农业机械设计中数字化设计技术应用现状分析

在数字化设计技术推广应用之前,设计主要是满足设计对象的一些具体要求,在局部优化或者整体优化方面,并没有重点考虑,导致无法实现总体设计优化。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注重CAD、CAE等多类处理技术的应用,使得产品设计周期影响因素发生巨大改变,从而达到各项要求,例如设计质量、设计成本等。与此同时,为保障后期维护工作的便捷,设计会重视总体设计的优化。就农业机械而言,具有种类繁多、市场需求量大等特点,在具体设计中,主要是在传统设计理念的支撑下,采用一些传统的设计工艺,造成整体设计水平低下,然而数字化设计技术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基于农业机械设计现状,无形中为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巨大的空间。纵观当前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在农业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有效促进了农业机械设计效率与质量的提升,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相关设计人员还需要高度重视一些注意事项,包括农业机械设计特点,同时对数字化设计技术的特点引起高度重视,确保两者的兼容性,以此有效提升农业机械设计的总体水平。农业机械设计特点众多,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2个方面:首先,从结构方面而言,结构类型较多且较为复杂;其次,从功能角度而言,功能多样,操作较为方便、简单。就前者而言,以播种机为例,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通常需要重视的仅有2项,一是农作物的品种,二是农艺特点。根据上述2项要求,播种机便可以大致分为条播种机、穴播种机以及精密播种机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工作原理加以区分,播种机又可以分为2大类,分别是机械式与气力式。基于此,农业机械种类繁杂。就后者而言,为满足播种的各项需求,即使农业机械型号不同,在功能方面也没有本质差异。

3农业机械设计中数字化设计技术应用前景

数字化设计技术在农业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伴随着各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必要对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对其应用前景进行论述,具体内容如下:(1)农业机械设计中引入虚拟技术。虚拟技术在农业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最大优势在于有效解决复杂结构设计问题,具体操作:借助声音定位技术以及三维成像技术实现仿真处理,在计算机上完成结构设计,以此简化设计,有效降低设计难度。另外,虚拟技术的应用,可以真实再现机械运动过程,并且可以在虚拟的情况下,借助计算机进行机械运动的力学分析,以此有效提升农业机械设计的可行性与质量。(2)实现产品设计以及制造的协同性,主要是注重两者的协调,才能保障农业机械设计质量。然而传统设计在设计与制造2个方面,存在严重的脱节问题。因此,在今后的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高度重视农业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的协同化,并且落实到具体的设计工作中,以此实现农业机械设计优化、降低成本以及周期缩减等目的。关键工作是落实数字化设计技术的集成式应用,恰当运用这一技术,能够实现设计效果的最优化。(3)重视技术的创新。21世纪是知识时代,也是一个创新时代。一项技术是否能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技术是否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数字化设计技术也需要不断创新,才能满足农业机械设计的各项实时要求。随着时间推移,农业机械设计将会不断衍生出新问题,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应用将会面临诸多挑战。基于这一认识,为满足农业机械设计的可行性与前沿性,实现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创新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农业机械设计必然朝着高标准方向发展,这无形中对数字化设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创新,注重理念与技术的同时创新,以新理念推动技术的深入研究与实践,以此推动技术的发展,切实使设计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数字农业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字中国;农业保险;现代化

1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保险一直在沿着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策略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为:通过保险公司以市场化的经营模式补贴农民因不可抗力而导致种植业和养殖业遭受的经济损失。如图1所显示,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2010年至2019年赔款给付和保费缴交都呈现递增的态势,这为农业经营与生产伫立起越来越坚强的防护盾。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正式于2004年起开始实施。为了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我国在2006年推动保监会降低对保险公司的管费收费标准以缓解保险公司的资金紧张,促进保险公司的发展。到了2007年,中央财政为了鼓励农民自愿投保,了农业保险的补贴政策,进一步减少农民投保的压力。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在2012年了《农业保险条例》,规范了农业保险活动,提升了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抵抗风险的能力。2015年,中央政府开创了农险发展新模式——“保险+期货”,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与期货市场捆绑,促进了农产品保值。2017年,中央政府为了促进农业保险发展,开展特色农业保险,鼓励地方政府及保险公司多途径筹集资金用于支持农产品价格指数试点,从而建立起农业保险的收入制度。到了2019年,以加快农业保险的高质量发展为目的,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银保监和林草局联合了《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尽管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不断完善,但从图1可以看出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上升速度较为缓慢,说明我国的农业保险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2“数字中国”发展战略的提出及其内涵

在出席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强调“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这标志着“数字中国”成为未来数十年中国信息化发展的目标。“数字中国”包括了“宽带中国”、大数据、“互联网+”、数字乡村等,在“数字中国”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数字经济的发展与乡村振兴紧密相连。在手机不离身的时代,网民大规模增加,7.72亿的网民中高达7.20亿的即时通讯用户,人均上网时间也达到每周27h的高峰,这表明“数字化”已不再是一个虚拟的概念。有关数据显示,以智能化、高端化、高科技化为代表的新动能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超过三分之一、对城镇化就业贡献率超过三分之二。《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就业白皮书(2019)》显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去年达到了31.3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4.8%,正在实现跨界融合和全面创新,数字化转型日益成为全球企业发展主旋律。

3农业保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早在十九世纪的美国就出现私人保险公司开发农业保险和农业保险产品的现象,但结果都不尽如人意。很多学者对农业保险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如Just(1999)、O’Donoghue(2014)都研究了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与农业保险的相关性,指出政策性补贴能明显提升农民的购买欲,但在保费相对较少甚至没有的情况下,只有少数生产高风险农产品的农民愿意购买农业保险。同时,O’Donoghue(2009)等人在进行农业增产增收方面研究发现农业补贴包括农业保险的政策性补贴能增强农业生产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Yamauchi(1986)通过研究日本的强制性农业保险政策得出,农业保险有平滑收入的作用。该政策的实施能使大部分农户享受农业保险,能使农户在灾害严重的年份提高收入的稳定性。直到20世纪末(1982年)中国才开始出现一些由保险公司和民政农业部门主导开办的农业保险业务。此后,由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起点低、速度缓慢,保险一直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到2013年,农业保险渐入人心,试点范围也不断扩大,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才正式形成。但国内将政策性农业保险与“数字中国”相结合的相关研究并不多,通过知网进行检索,输入“互联网+农业保险”,按主题搜寻,与“互联网+政策性农业保险”相关的学术文献仅14篇,输入“智慧农业保险”,按主题检索,相关学术文献仅5篇。而“单纯依靠政府补贴”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难以支撑农业保险的有效开展。更好地为国家的农业产业提供可靠的保障,改善农民预期产业收入,走向双赢才是农业保险发展的方向,所以必须正视如今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保险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制度发展滞后、农业保险行业缺乏专业性人员、农民投保意识不高、我国农业保险的再保险机制和再保险市场尚不完善。

农业保险亟需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应该满足农民的不同需求,因此,需要在现有农业保险产品基础上创新和丰富农业险种,针对不同的农业产品因地制宜地推出带有特色的农业保险产品。销售渠道方面的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类似于淘宝店的网络销售是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供应要跟得上需求才能更好地拓宽市场。基于购买农业保险的大多都是农户,应将农业保险条款设置得更通俗易懂,满足此消费群体的文化水平,利于消费者了解农业保险产品,防止部分农户面对冗长的保险条款产生误解或增大不信任度。农业保险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严重影响农业保险的发展,有些文化水平高的农户充分利用大数据掌握大量的保险信息,钻合作条款的空子通过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来谋取农业保险收益,导致保险公司经营的持续亏损而退出农险市场,造成农业保险市场的萎缩。

4政策性农业保险缺乏“数字化”

4.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制约政策性农业保险“数字化”。农业保险“数字化”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保险形式,因此政策性农业保险要更快更好地推行到农村地区,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关键因素,也是一直制约着农业保险“数字化”的首要障碍。在互联网时代,没有网络支持,农业保险就难以顺畅地实现获取市场信息、保费保额测算和勘测定损等功能。我国的网络基础建设还有待加强。虽然我国农村在2016年互联网宽带业务的覆盖率已经达到了96.7%,但直到2018年,全国的网络普及率才达到59.5%,而农村网络普及率只会更低,这对“数字化”农业保险的发展是巨大障碍。4.2农民投保的消极性制约了政策性农业保险“数字化”推广。农民参保的意愿不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一是与我国的地形和地势有关。我国地形复杂,多山地、丘陵分布,其中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基于此,中国大部分地区无法做到土地集中管理,导致许多农民人均耕地不足,收入水平无法提高,故不愿意花费金钱进行投保。二是与农民心理活动有关。他们中的许多人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只要自己多花心思和精力在农作物的种植上,就能避免遭受损失。并且不少农民认为天灾人祸发生的是小概率事件,没必要为其花费一笔费用。三是与经济水平和生活压力有关。虽然国家实施了许多农业补贴政策,但是只靠农业收入,大部分农民在支付日常开销、看病吃药、子女升学和赡养老人等费用后并不充裕,因此他们常常抱着能省则省的思想,不愿意支付农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数字化”市场运营需要数字化运营管理平台,打造一款这样的系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技术和资金的投入,而农民的积极性不高又会制约着政策性农业保险“数字化”发展。4.3农业数据获取难制约政策性农业保险“数字化”。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正在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但是“互联网+农业”模式在农村推进进度缓慢,这也间接导致政策性农业保险“数字化”难于推进,这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在农村无法做到信息实时、实地共享。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第五代通信技术发展迅猛,但是现在还无法做到彻底融合,这导致与它们相关的设备可操作性并不强且价格高。二是农村人口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义务教育普及范围不断拓展使农村人口平均文化水平也大幅提高,但是老一辈农民的文化水平仍然偏低,而年轻人又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制约了现代数字技术的推广,不利于农业数据的收集。三是政策性农业保险“数字化”的研发离不开科学数据共享。“数字化”要实现事前预警、事中监控、事后自动理赔,而当前,气候数据不够精密、监测站数量也不够,无法满足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数字化”发展。

5“数字中国”战略背景下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

数字农业现状范文第4篇

>> 对当前信息化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 苏北聋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分析 信息化实习管理需求调查分析 民勤县第一中学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和应用调查分析 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 青海省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调查分析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调查分析 广东省高校党建信息化现状调查分析 普通高中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农村信息化建设实践途径的比较分析 对酒泉市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保定市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调查研究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化环境对数字教材应用影响调查分析 山西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调查分析 农村政策信息服务状况调查分析 农村小学使用信息技术现状调查分析 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调查与分析 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 数字化校园建设调查分析 公文管理信息化建设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8-12-01/2013-9-5.

[2]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R].农业部,http:///ztzl/sewgh/,2011-12-7/2013-9-5.

[3]郭永田.立足国情探索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之路[N].农民日报,2013.

[4]汤曼,夏建群.中美农村信息化比较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

[5]李剑阁.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6]王静波,浙江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调查研究[J].消费导刊,2009.

数字农业现状范文第5篇

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1“数字农业”的内涵…………………………………………………………1

2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1

2.1美国………………………………………………………………………………………1

2.2英国………………………………………………………………………………………2

2.3德国………………………………………………………………………………………2

3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2

4“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3

4.1农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将逐步成为现…………………………………………………3

4.2农产品流通电商化发展将更加迅猛……………………………………………………3

4.3农业多元化公共服务将更加完善………………………………………………………4

5 “数字农业”的实践策略……………………………………………………………4

5.1实现农业农村业务数字化和可视化……………………………………………………4

5.2推动数字农业技术创新…………………………………………………………………5

5.3提高农业农村经营管理数字化水平…………………………………………………5

结语…………………………………………………………………………………………6

致谢………………………………………………………………………………………7

参考文献……………………………………………………………………………………8

摘 要

数字农业是将信息作为农业生产要素,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农业。数字农业使信息技术与农业各个环节实现有效融合,对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结合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与当前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对我国“数字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几条实践策略。

关键词:数字农业;农业信息化;发展策略

Abstract

Content:Digital agriculture is a kind of modern agriculture that takes information 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lements, uses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express agricultural objects, environment and the whole process visually, digital design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igital agriculture make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ll aspects of agriculture achieve effective integration,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n foreign countries. Combined with the urgency of developing digital agriculture in China 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trend of digital agriculture, several practical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n China.

Key words:Digital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浅析“数字农业”发展趋势与策略

1“数字农业”的内涵

“数字农业”是农业数字经济的重要实践。当前,学术界和工业界尚未能够对数字农业形成统一的定义。通用名称包括信息农业,精确农业,“ Internet + 农业”等等。本文中提到的数字农业基于农业信息化,在农业链的所有环节中都强调了下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代表了农业产业的新视野。现代农业与信息化的紧密结合使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数字技术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不断的提高现代农业产业的数字化水平,支持农村战略的实施。

2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

2.1美国

美国完善的农业产业基础和数字技术体系促进农业发展。美国数字农业发展建立在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的基础上,已经建成了完善的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与管理系统。自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已开始应用数字农业技术,包括应用遥感技术对作物生长过程进行检测和预报、在大型农机上安装GPS设备、应用GIS处理和分析农业数据等,对大田作物进行生产前、中、后期的全面监测与管理。在21世纪初已经实现“3S”技术、智能机械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大农场中的综合应用,智能机械已经进入商品化阶段。如JohnDeere公司的“绿色之星”精准农业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与“3S”技术搭建的新型精准农业管理系统,用以进行精细农作、农机管理、农艺管理和计划管理,可绘制农场产量的“数字地图”,在机械化生产大农场中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65%以上。在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助推下,美国数字农业技术已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形成紧密衔接,应用范畴覆盖从作物生长的微观监测到宏观农业经济分析。此外,美国也已形成完善的技术服务组织网络,美国服务类企业与公益机构可为经营主体提供较为完善的技术服务,例如美国农业技术服务组织(FSA)为农民提供丰富的信息。

2.2英国

英国信息化技术应用助推精准农业。信息化技术推动英国农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英国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备,互联网、4G信号已实现基本覆盖。在此基础上,精准农业技术得以实现在农业的全方位应用,如借助遥感技术进行作物生产监测与产量预报、农业资源调查、农业生态环境评价和灾害监测等;英国Massey Ferguson公司研发的“农田之星”信息管理系统,借助传感识别技术和GPS技术能够更为精准地进行种植和养殖作业、数据记录分析和制定解决方案;智能机械已基本装备卫星定位系统、电脑控制和软件应用系统,能够根据不同位置、不同质量的地块情形实现自动化、精准化、变量化作业,同时可以采集作物信息用以制作电子地图和调整生产策略。2013年英国启动《农业技术战略》,提出了应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和智能技术进一步发展精准农业,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如借助GateKeeper专家系统提供辅助决策和农场管理、LELY挤奶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在养殖场中的应用、自动感知技术在施肥施药机械上的应用、二维码技术在农产品产销环节的广泛应用等。

2.3德国

德国关键技术与设备的积极研发与推广。在欧盟农业共同政策对数字农业的支持下,德国积极发展高水平数字农业,在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计算机支持和辅助决策系统,提供数字农业综合解决方案。德国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支持数字农业核心技术与智能设备研发,并由大型企业牵头,如德国拜耳公司投资2 亿欧元支持数字农业布局,已在60多个国家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并旗下Xarvio品牌推广数字农业,通过XarvioScouring识别系统高效识别和分析作物生长和病虫害信息,帮助农民优化田块单独管理和农田统筹优化。拥有百年历史的德国农业机械制造商CLAAS集团结合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实现收割过程的全面自动化。

3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

今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我国大部分农产品仍然是一个“大年”,怎样解决需求下降、部分市场关闭、物流受阻等难题,把农货顺利卖出去,让农民实现丰产又丰收?加速数字农业发展是不二法门。

农业长期保持着传统形态,技术进步一直较慢,特别是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农业技术滞后带来的产业发展差距愈发显著。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领域引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智能化、数字化重塑,生产率大幅度提高。2019 年,我国服务业、工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 37.8%、19.5%,但农业只有 8.2%,数字化改造的空间很大,需尽快赶上信息社会的发展步伐。

农业数字化转型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目前农业难题的一剂良方,瞄准这个主攻方向,无疑将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给予农民更多获得感。对广大农民来讲,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最头疼,常常遭遇“多收了三五斗”的尴尬。可以说,农业数字化水平滞后,农产品质量不稳定、难以标准化、产销信息不对称等是导致农产品销售难的主因。显然,加快技术与传统农业的融合,打造数字农业,对产业链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改造,使得传统农业脱胎换骨,插上科技的翅膀腾飞,已成为农业发展新趋势。

4“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

4.1农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将逐步成为现实

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和设备领域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和设备的数字和智能水平,实现了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控制,实现了农业智能化生产和管理。它可以解决由托管服务流程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在种植业中,重点是如何精确控制生产环节,例如育苗,播种,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当前,荷兰,日本,以色列和其他国家正在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来促进数字化,精确化和智能化作物种植的发展。

4.2农产品流通电商化发展将更加迅猛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基础。例如,美国著名的新鲜食品电子商务公司LocalHarvest是一个平台,该平台整合了有机农业的上下游,并连接了中小型农场和消费者。LocalHarvest平台基于从相关农场收集的基本信息来支持地图搜索系统,使消费者能够搜索本地社区周围的农场并购买难以保存的新鲜农产品,例如蔬菜和禽蛋。农产品在快速物流系统下,可以快速送到消费者家中,从而大大提高农产品物流的效率和质量。

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全国各地与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投入大量资源,重构产业链,培植人才,发力促进农产品上行。以河北省为例,近年来积极引入农业电商龙头企业,与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开展合作,持续在直播助农、农产品品牌孵化、新农商人才培养等领域,合力打造河北数字农业“新基建”。可以看到,利用大数据和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匹配优化资源,将需求传导给供给端,有效缓解了供需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产销脱节。在互联网科技力量的加持下,传统农业的“痛点”也得到有效解决,进一步打开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通路。

随着电商农产品销量的快速增长,广大农民亦受益匪浅,农业生产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以需求引导生产、订单式农业逐渐成为主流,精准种植、数字营销提升了农民收入水平,促进更多农民融入数字农业的场景里。以往很多滞销农产品位于贫困地区,数字农业重塑产业链,帮助贫困户掌握技术、融入市场,实现了造血扶贫。实践证明,此种创新扶贫模式具有很强的活力。比如,拼多多的“农地云拼”模式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肯定,荣获了今年的“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截至 2019 年底,拼多多平台直连的农业生产者超过 1200 万人,累计带贫人数超百万。

4.3农业多元化公共服务将更加完善

通过将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顶尖技术运用在农业公共服务,农业服务也更加便利和灵活。这也是数字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一些国家为了促进数字农业的发展,在农业信息化和农业公共服务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5 “数字农业”的实践策略

5.1实现农业农村业务数字化和可视化

加快建立涵盖农业资源,农村产业,生产管理,产品质量,农业机械设备和农村治理的数据库。利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整合空间数据,获取耕地资源,渔业水资源,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化农业园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特色鲜明的农业村庄,生产经营实体,村庄分布等数据。地图存储在数据库中,使农业和农村资源数据立体化。通过集成的农业调度系统,现场定点监控系统,集成的遥感信息,无人机观测和地面传感器网络,可以建立农作物的空间分布。通过农作物的空间分布,重大自然灾害和其他动态空间图,形成了一个一体化的全域地理信息图,为农业生产和管理的科学指导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5.2推动数字农业技术创新

创新,始终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要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数字农业”助力。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数据成为新农资,随着农业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数字经济发展红利惠及三农必将更加给力,而农业信息技术已然成为数字农业发展的关键支持。未来依靠农业科学院和大学等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来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企业作为创新主题的作用,促进数字农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并着重于先进技术和核心技术。为了提高对关键技术的了解和研发,精确操作和智能决策的数字化管理,智能设备的变量修改和应用,农产品的灵活处理,区块链等技术,3S 加速,智能识别,模型仿真,智能控制和其他软件和硬件产品数字农业的综合应用,了解数字农业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的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创新以及应用服务系统的持续改进。

5.3 提高农业农村经营管理数字化水平

当前,就中国电子政务项目的发展而言,农业部门中的电子政务服务水平不能完全满足领导决策应用程序和公共商务应用程序的功能要求。农业信息服务的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这意味着中国农业信息服务具有巨大的发展和利用空间。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扩大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农业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并通过建立灵活,便捷,高效,透明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多便捷和信息服务。在信息公开,政府公共关系,信息服务,办公室工作等方面,充分利用农民信箱和便携式农业和农村地区的服务功能,提高了园艺,畜牧,水产品,田间管理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着眼于整个农业产业链的要求,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研究和推广适用于不同地形和环境的农业机械,并进一步促进农业“机器换人”。

结 语

数字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的自动,精确控制,智能和科学管理,提高了农业的可控性,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减少了环境污染,使农业向精准,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此外,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有效克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利因素,可以简化交易联系,提高交易效率,降低成本,消除农民对库存余额的担忧,并缩短生产周期。努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商机。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内容的选择空间也越来越广,这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致 谢

在这篇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障碍,但都在老师、领导、同事、同学和朋友的帮助下顺利解决了。尤其要强烈感谢周波老师在千里之外给我们线上授课进行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解答疑问、传授知识,让我非常感动,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同时也要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同时也要感谢我的领导、同事、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很多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过程中提供给我很大的帮助。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不吝批评与指教。

参考文献

[1] 周清波 , 吴文斌 , 宋茜 . 数字农业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J].中国农业信息 ,2019,30(01), 第 5-13 页 .

[2] 施威 , 曹成铭 .“互联网 + 农业产业链”创新机制与路径研究 [J].理论探讨 ,2019(06), 第 110-11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