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

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一)从服务业经济走向服务经济服务业经济是与第二产业相对应的一个含义,强调的是现代服务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衡量的指标是包括软件开发、现代物流、人力资源、金融服务、文化产业等在城市产业中所占比重及其重要性,而“服务经济”的核心是“服务”,强调的是城市服务业的功能,突出的是服务业发展的理念。从服务业经济转换到服务经济,是城市经济从低级形态走向高级形态的一个重要体现,折射出了现代服务业在城市的蓬勃兴起与发展。

(二)现代服务产业空间布局向国际化和大城市发展现在有百分之八十的现代服务业由跨国公司进行,服务企业的国际化网络拓展呈多样性发展,大城市化是全球经济的管理和控制中心,其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形态向服务性经济形态转变,第一产业比重微乎其微,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特别是其中的现代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以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三个世界城市:纽约、伦敦、东京为例,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在百分之八十以上。

(三)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项新内容现代服务业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充分显示出现代服务贸易在未来时期内,在世界市场上持续扩张的态势,高科技的发展与应用则为现代服务业国际分工提供了物质前提。

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必要性

(一)加速知识的积累和流动现代社会知识的产生部分依赖于现代服务业,转移和扩散主要是通过服务业完成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决定一国知识比较优势的重要因素,只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才能加速知识的积累和流动,才能全面促进知识比较优势的形成和发挥为向知识经济转型创造更为良好的条件。当前,知识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深化,现代服务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知识经济活动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在知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服务产业转移,对中国纳入全球知识经济体系,吸收外资调整产业结构师一个历史性机遇。

(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主要渠道,与西方发达国家和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平均吸收就业劳动力的比重仍然很低。从长远来看,大力发展教育,文化等服务业,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力素质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也是提升国民经济素质和运行质量的战略举措,它的发展不仅对服务业本身,而且对提升其他产业竞争力,改善我国投资缓解发挥重要的推动力作用,也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产品的价格弹性与企业的总收入有内在联系当某种产品缺乏价格弹性时,企业家或者销售者提高该产品的价格时,他们的总收入将会增加,降低价格时总收入减少,当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等于1时,企业的总收入达到最大,提高价格与降低价格均不影响企业的总收入,相应,当某种产品具有需求价格弹性时,提高价格会减少总收入,降低价格将会增加总收入。影响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有该产品的本身性质,是必需品还是奢侈品,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比较小,如柴米油盐,而奢侈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大,如钻戒,该产品的替代产品的多少,如果替代品越多,则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大,如各类肉类制品。该产品的支出占个人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如果支出占个人总消费支出的比重越大,则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大,时间也会影响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国内外对现代服务业的分类目前尚无定论,一般为分生活型服务业、生产型服务业两类,生活型服务业以提供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衣食住行需要为主,以提升服务质量及完善服务覆盖范围,使生活居住便利,提升生活品质为主要目标,也可以间接满足人群的精神需求。生产型服务业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推进技术及产品创新为重点。

作为城市新兴区域,面临产业发展滞后、就业不足、人口稀少等问题,单一发展现代服务业存在较多制约条件,通过发展模式设计,我们构建了区域发展的三阶段目标,通过构建必需的生产生活设施,大力改善区域基础设施,改善区域认知,构建产业发展条件;通过招商引资、发展总部经济等举措做实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通过发展商贸、物流服务、金融、文化创意等产业推动区域持续发展。通过对现代服务业的整体研究,我们构建了在城市资源评价、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等模型,构建了完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体系。

阶段一:现代服务业分类研究,核心解决现代服务业指标统计口径不统一,驱动因素错杂的问题。首先,就现代服务业构建了分类标准,理清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形成产业发展条件矩阵,分析表明,决定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主导因素是城市经济规模,通常情况下,城市经济规模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正相关;其次,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后期生产业高度发达,以美国为例,目前其生产业占GDP比重接近40%。

阶段二:城市经济研究。构建了城市资源、发展水平等相关模型,通过研究城市的生产业发展状况,确立区域发展方向。

* 城市资源评价体系,相关指标:城市GDP规模、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状况、制造业聚集程度等;

* 生产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相关指标:物流、金融等基础业在城市经济的比重;

* 不同区域产业发展现状评价,相关指标:区域产值规模、技术实力、配套服务、产业链控制点、产品辐射范围等。

* 发展定位:在新兴区域内制造业不发达情况下,结合区域自然禀赋,通过构建产业链的控制点,增强区域辐射力等举措,验证了构建宜居、宜商的第三代新城,成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的可能。

阶段三:城市新兴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设计。

* 产业选择方法,遵循区域发展阶段模型,结合不同阶段区域发展主导产业的差异,综合评价产业的功能性指标、经济性指标、发展性指标,综合判定主导产业、先导产业及配套产业发展时序。

* 产业发展模式,通过设计强势介入、因势利导、高端切入等模式,借助产业价值链分析、行业盈利性分析、市场集中度分析等手段,切入盈利性高、带动性强的行业。可以通过自主经营、招商引资等手段以点带面,带动区域产业发展。

* 配套产业选择,结合城市、区域未来发展规划,界定区域配套产业发展容量,同时通过弥补城市产业链中某些关键环节,如:制造业的设计研发、展示,消费业的教育、医疗、旅游等产业,在城市新兴区域内构建比较完整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 产业对于区域价值分析,强调功能性指标,在完善城市功能,带动区域价值提升的维度,界定产业的重要性。如传统的文化创意产业可以界定为两类,即对于土地价值的保健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能够实现一定商业价值的,对区域认知有提升作用的产业,如文化、艺术、新闻、出版等,将动漫、网游等界定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对于完善区域功能产生积极作用,激励因素作为区域新兴产业培育重点,可以进行积极的尝试。

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上海市;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1-0082-04

一、关于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和内涵

(一)现代服务业概念的提出

服务业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所有其他行业。现代服务业是主要用于理论和政策研究中的一个概念,它的分类与统计上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不同。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第一次出现“现代服务业”的提法,2002年 “十六大”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之一。

(二)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世界贸易组织的服务业分类标准界定了现代服务业的九大分类,即:商业服务,电讯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

国内学者对现代服务业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并无实质差别。总的看来,现代服务业是一个相对的(与传统服务业相对)、动态的(与时俱进的)、宽泛的(不太严格的)概念。第三产业基本囊括了现代服务业的所有领域。

二、上海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意义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发展而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多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国民经济新领域。现代服务业具有现代与传统的交融性、要素的智力密集性、产出的高增值性、供给的多层次性和服务的强辐射性等特点,它广泛渗透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阐述了加快发展上海市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意义。上海市《市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意见的实施意见》则对此作了进一步阐述,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现代国际大都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制约,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是适应全球化新格局和对外开放新形势,加快构筑新的竞争优势,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提升上海的比较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使上海更好地发挥综合优势,更好地发挥带动示范作用,更好地服务长三角地区、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简言之,当前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上海市加快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实现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是上海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上海市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更好服务全国的迫切要求。

三、上海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概况

(一)上海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上海市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连续10年超过第二产业,保持在50%以上,2008年达到53.7%。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上海市的主导产业。

表1是主要年份上海市第三产业生产总值,表2是上海市主要年份六大支柱产业的增加值情况,表3是上海市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情况及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北京市的比较。这些数据大致可以反映上海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在上海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注:信息产业增加值含有与其他行业的交叉重复因素,本表中“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扣除重复计算因素;商贸流通业中不包括餐饮业增加值;加“*”号的产业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

在上海市六大支柱产业中,除汽车制造业和成套设备制造业属于第二产业外,信息产业、金融业、商贸流通业和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均属于第三产业的现代服务业范畴,占据六大支柱行业数的2/3(见表2)。从增加值看,经进一步计算,2008年,上述四个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全市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2.25%、10.53%、9.25%和5.46%,合计占全市增加值的37.44%,占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的82.28%。

从表3数据可以看出,上海市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贡献率呈不断提高趋势,2007年,第三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0.4%,超过第二产业,2008年贡献率略有下降,但仍保持在60%左右(59.8%)。表3中数据显示,上海市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贡献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北京的水平。

(二)上海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1.服务行业结构呈现集聚态势,金融、批发零售等六大行业已成为重要支柱

金融、批发零售、物流、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软件业已逐渐成为上海市服务业的主要支撑力量,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74%。2008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约1442亿元,占全市服务业生产总值的19.6%,成为贡献最大的产业;批发零售业占全市服务业生产总值的比重自2000年以来一直保持在15%以上;物流和房地产业2008年各实现增加值约750亿元左右,均占全市服务产业生产总值的10%左右;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软件业这两类新兴服务业产值也逐年提升,在2008年的比重都已超过8%。

2.以知识密集为特征的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成为上海市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文化、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体育、会展和中介服务等行业发展迅猛,成为上海市服务业中极具增长潜力的新兴行业。2008年,公共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51亿元,同比增长25.2%,增幅仅次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培训业中,在沪外国留学生人数比2006年增加近1000人;医疗卫生领域,新增医院13所,医生2400人;图书出版种数达到17780种,比2007年增加822种,总印数达到2.64亿册,比2007年增加0.24亿册。

3.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相对集中,中心城区已成为上海市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中心地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占中心城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75%,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约为75%,对全市服务业增长贡献突出。同时,依托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如外滩和浦东陆家嘴地区形成了金融服务业的集聚,虹口北外滩地区集聚了大量航运服务企业,南京路、淮海中路和四川北路等区域形成了“四街四城”的商贸业集聚格局,静安区、卢湾区和黄浦区集聚了国内外知名的专业服务企业。

4.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对地方经济的贡献日益明显

随着上海市服务业规模的扩大、领域的拓宽和业态的创新,从业人员日益增加。2008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已达579.70万人,比2007年增加67.08万人。服务业发展对地方经济也作出了主要贡献,2008年上海市服务业地方税收约占地方税收总额的53.67%。

(三)上海市现代化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第三产业对内、对外开放不够

对内开放即允许不同所有制经济都能进入,除涉及国家安全的所有服务行业。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整体的开放缓慢,导致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事实上,上海市的一些高端服务产业如金融保险、电信邮政、供电、铁路、民航、港口等领域长期以来大多被国有资本所垄断,社会资本、民间资本一度禁止进入或者受到极其严格的限制,第三产业行业主管部门集管理者、所有者、经营者职能于一身,而政府的管制又不够有效,导致这些行业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低劣,投入不足,产出率较低。

多年来,上海市招商引资的重点多在工业领域,对第三产业领域的开放关注不够,上海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利用外部资源方面差距很大。近年来,虽然上海市第三产业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但主要集中于餐馆、宾馆、零售商店等传统服务业,对于涉及意识形态和国民经济安全的第三产业领域缺乏开放经验。目前,外资进入上海市第三产业还要面对外资准入资格、进入形式、股权比例和业务范围等较多的限制。对外开放不足也是上海市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效率较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2.第三产业的竞争力不强

从服务贸易来看上海市的第三产业竞争力,到2007年底,上海市服务贸易出口额为269.1亿美元,进口341.8亿美元,虽然是我国第一服务贸易进出口省市,但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比重只有1.05%。除旅游服务外,我国在服务贸易的各个部门都不具有明显的国际优势。

企业规模是决定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由于受体制和政策性因素的制约,我国第三产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第三产业企业组织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决定了第三产业的增长潜能较差。传统观点认为,第三产业企业的规模应小于工业企业,但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服务企业的发展模式,大型和特大型的企业兼并和重组活动日益频繁地发生在第三产业领域,其规模得到了超常规的扩张。制造企业的经营领域中第三产业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主导位置也越来越突出,比如GE公司、联想公司,其收入50%以上来自于服务业务。

3.第三产业的高素质人才缺乏

随着上海市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迅速转换,对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的需求急剧增加,但第三产业专业人才匮乏现象也随之凸显,第三产业高级专门人才储备不足,第三产业的蓝领人才也存在结构性短缺。长期以来,国家重视高等教育而忽视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过分强调学历教育而忽视实用性较强的职业教育,这种人才培养机制造成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脱节。

四、加快上海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指导意见》对长三角地区发展目标的定位是到2020年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按照《指导意见》,上海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发展方略应该包含三个层面:一是优先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二是积极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三是大力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具体来说,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的作用

上海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在坚持市场化导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服务协调的职能。特别是在积极营造适合现代服务产业集聚的软、硬环境上下功夫,以营造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保障,在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促进和规范企业对现代服务业开发的基础上,破除各种行政壁垒,打破部门分割,促进各种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系统和通讯系统建设、其他市政设施建设以及人才的储备和引进体系的建设方面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以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来吸引要素资源和目标企业进驻。此外,需切实营造鼓励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在土地、融资、财税等政策方面适度向现代服务业倾斜,以有效吸引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的集聚,并加快与国际体制接轨,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品牌效应等,诸如此类都是政府部门可行的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效举措。

(二)强化区位优势,引导现代服务业集聚

引领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无疑会加大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步伐。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机制,发挥政府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的作用,通过强化区域优势,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培育和促进现代服务业领域相关企业在一定区域空间内的集聚发展,促进服务业群落的形成与发展,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并形成产业共同进化机制。为了适应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需求,应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管理能力与服务水平,并积极做好相关配套建设,使管理服务与配套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人才集聚高地、管理服务高地与要素配置高地的多种功能。

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

当前我国服务业正面临一个主要的机遇期,特别是在现在国家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现代服务业的作用尤为重要。从世界角度看,服务业产值在世界GDP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了60%,这样的情况下,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现代化程度和城市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一、传统服务业与新时代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一)伴随现代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各专家学者对服务这个名词一直以来都没有形成共识,没有那本书或文章定义的服务的内涵被广泛认可。学者专家也都是各执己见。

1.传统的服务业比现代服务业多,是目前所面临的事实,传统的服务业主要包括餐饮、婚庆、招待司仪、保洁公司、出租车公司、中介公司、保安公司等等。似乎在人们的思想中,从事服务业的工作就是低人一等,工作没有任何的价值可言;不需要任何的上岗培训,是没有任何的技术含量可言的,几乎是人人都可以做。这种对传统服务业的认识一直以来都影响着人们对服务业的从业热情。这种认识是荒谬的。不论是从服务这一名词产生,还是各国学者对之一名词的释义都没有得到统一的认知。马克思认为服务就是服务这种劳动所提供的特殊的使用价值,和其他商品一样,服务也可以提供使用价值。生产性行业是有工业和商业组成,因此服务不创造创造价值,服务不是生产性的劳动,这是亚当・斯密所认为的。美国经济学家希尔基于服务与生产的关系角度给服务下了一个意义深远的定义,指出:“一项服务生产活动,即生产者的活动会改善其他一些经济单位的状况。”

根据各专家学者在服务这个范畴形成、认识、发展的过程的可以看出,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服务业的理解认知也是一步一步的加深,推动着服务业的向前发展。在中国同样是对服务的理解至今也没有形成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权威的观点。

2.“现代服务业”的内涵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生产,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按照上述描述,现代服务业的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不仅包括新兴服务业,还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

现代服务业一般包括:(1)基础服务(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2)生产和市场服务(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3)个人消费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4)公共服务(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

二、当前我国现代服务业的现状

目前我国服务业服务层次、生产能力以及内部结构布局相对落后,顺应时展及时提出“现代服务业”的这个概念,意味着特殊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它是我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形成的服务业到现代服务业的一种新的思考和内涵上的新认知。

1.现代服务业的供给不能满足需求,是近年来我国服务业的一个明显特征。

2.现代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就拿相对地位来说,现代服务业明显上升,传统服务业显著下降。

3.行业就业弹性差异明显,就业弹性是衡量行业增加值比重对行业就业比重的敏感性。

4.中国服务业比重被低估,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大特征。

改革滞后、产业性质定位、就业压力和企业体制抑制服务专业化、低消费率、开放程度以及观念和政策造成服务业现状的关键因素。

三、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问题

1.服务业总量不足、发展滞后。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就业比重均处于较低水平,落后于世界发展水平,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2.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及其内部行业相互之间的结构不合理问题较为突出,三大产业之间发展不协调,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垄断性较为严重等,是我国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3.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是服务业发展不均衡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目前,区域服务业发展不平衡、区域间差距有进一步扩大,主要体现在服务行业的就业增长这方面的源动力和服务业人均增加值的差距扩大。

4.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滞后,服务需求弹性偏低,主要体现在整体与局部的服务业。

四、现阶段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路以及对外发展路径

(一)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

1.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促进服务业的全面健全的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首先就是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保险以及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商务服务行业,促进服务业行业结构的优化;积极发展文化、体育健身、旅游、物业管理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形成大型的服务业集团,促进服务业集团化、网络化及品牌化经营。

2.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国有企事业单位基础设施服务要向社会开放,实现服务社会化。

3.大型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的位置,依据服务经济的产业结构、服务功能、功能定位着重发展相关的服务业。

(二)我国现代服务业对外发展路径

1.政府引导,为现代服务业走出去创造一个有利环境。

2.分步逐渐开放我国服务业,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分步实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注重开放程度,处理好开放过程中对我国服务业造成的冲击。

3.确定引资目标,加快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

五、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扩大中央财政对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支持力度。政府要对具有战略意义的服务业加大投资力度,加大扶持力度,给与政策税收优惠,助其快速健康发展,在企业发展到有足够的实力走出去的时候,政府要尽可能的帮助企业实现跨国经营的方针政策。在最大的可能范围内予以支持。

3.政府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政务的信息资源比单个企业丰富数倍,政府为企业提供信息有利于企业信息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便于企业做出可靠的决策。

4.成立全国性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为海外投资提供保险

5.鼓励培育国内服务企业走规模经营发展道路。规模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我国的服务业企业规模相对来说都比较小,企业按照自愿、平等和互利的市场原则下进行产业整合,重组购并,使有管理经验和实力的企业发展壮大,形成大型的服务企业集团,提高我国服务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发展中国的服务业跨国公司,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六、总结

发展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战略支点,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积极创新,敢于突破,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向世界发达国家服务业的发展看起,甚至超越他们。(作者单位:1.河南工业大学;2.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服务业;产业融合;城镇化;制度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8—0040—05

当前,对服务业改革的顶层设计应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等方向,围绕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的要求,按照促进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带动的方向,完善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并将其与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协调联动起来。

一、中长期发展壮大服务业的目标

服务业水平和比重的提高以及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增强,从根本上有利于提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对GDP增长的拉动,是发展壮大服务业的重要目标之一。从当前乃至中长期趋势看,发展壮大服务业的目标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促进服务业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当今世界,产业融合已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产业融合通过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等方式,达到产业边界的模糊化和产业发展的一体化,这往往能引发产业功能、形态乃至组织方式、商业模式和市场需求的重大变化,带动产业链、价值链的分解、重构和功能升级,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产业生产率、附加值和竞争力的重要选择。

服务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是经济服务化、服务产业化和产业关系网络化、集群化不断深化的产物。推进服务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发展壮大服务业的重要选择。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地增强服务业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引领带动作用,更好地激发产业间、企业间的良性互动,提升服务业乃至整个产业发展的能级,促进资源、要素的跨区域、跨行业流动和优化组合;另一方面,可以将培育服务业市场与创造、引导、凝聚新的服务需求结合起来,增强服务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带动国内需求特别是服务业需求的扩张。推进信息化与服务业发展的融合,不仅可以对服务业发展发挥重要的乘数效应,还可为协调推进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供更高的平台和更好的催化剂。当前,信息化的发展,已经成为引领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龙头。今后,这种龙头企业作用还将进一步凸显。“十二五”规划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与服务业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上述作用有密切关系。

(二)发挥服务业对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关键作用

从“十二五”初期开始,我国城乡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城市人口已超过农村人口,成为人口及其增长的主体。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52.6%。自1995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约1.4个百分点。据此推算,到2015年和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分别达57%和64%左右。城镇化的发展,不仅会带动消费需求的扩张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还会对产业集聚、集群和集约发展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并通过人口集聚和生产、消费的空间分离,为物流业等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契机。今后,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应配合城镇化引发的需求结构变化和需求结构升级,为满足相关消费需求提供保障。城镇化发展带动的人口集中,还日益要求通过加快产业扩张、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特别是发展服务业,解决大量进城人口的市民化和就业增收问题,并为此提供良好的服务供给。此外,从当前乃至中长期趋势看,解决我国城镇化发展中的下列问题,也需要发挥服务业的关键作用。

1.加快推进城市功能转型和增强城镇特色。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城镇发展缺乏特色,城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滞后,相互之间结构雷同、缺乏分工协作和有机联系,甚至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强。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服务业发展和结构升级滞后,尤其是服务业向城市的集聚、集群和集约发展不足,城镇之间服务业发展定位不清、特色不明、分工不足,难以形成有机联系和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从国内外经验看,现代服务业存在明显的向城市集聚的倾向,现代城市更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结构升级,往往影响城市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等创新要素的流动,决定城市功能转型升级的程度和方向,影响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力,进而影响城镇化质量。今后,应通过引导服务业的集聚、集群、集约和创新发展,重点发展以信息化为引领支撑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优先鼓励大城市、特大城市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和能级提升,带动城市功能转型。通过加强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极或集聚区建设,积极引导城市群内部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城市之间,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培育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网络发展的城市群,增强城市与区域经济甚至全球经济的关联性和互补性。

2.提高城镇化质量。一般而言,推进城市功能转型和增强城镇特色,本身就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内容。当前,在我国城镇化的发展中,普遍存在重土地城镇化、轻人口城镇化的问题,导致城镇化的发展难以有效惠及农业、农村和农民,容易导致农业、农村和农民在资源、要素竞争和利益分配中走向边缘地位。提高城镇化质量,应将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将促进城乡居民平等分享基本公共服务作为重要目标,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并与城市居民平等分享城市发展和城镇化的成果。提高城镇化质量,还应着力强化城乡之间的产业链分工协作关系,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对产业链、价值链的整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带动能力,更好地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解决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发挥服务业在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三)顺应发展阶段和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加强民生服务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处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阶段。从国内趋势看,服务消费已日益成为消费需求的重要增长点,旅游、家庭服务等服务消费日益成为旺盛的消费热点。从国际经验看,在此阶段容易出现“中等收入陷阱”,出现社会加快分化、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所以,需要注意加强民生服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尤其是我国老龄化持续快速推进,对加强民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强劲。截至2012年末,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2714万人,较2001年增加365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9.4%,较2001年增加2.3个百分点。而且,随着出生率的下降、健康水平的提高和人均寿命的延长,我国老龄人口的高龄化、独居化和空巢化发展更快。这种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快速推进,将会对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和发展旅游、体育、健康养生等新型服务业,不断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顺应发展阶段和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加强民生服务,也是当前我国发展壮大服务业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对运行环境的需求

发展壮大服务业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过程。现代服务业往往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信息密集和高创新性、高复杂性、高网络化、高集群化、高人力资本含量等典型特征,多数现代服务业还因此具有高附加值和高风险性并存的特点。一般而言,现代服务业发展对运行环境的要求可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一)培育鼓励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环境

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分工深化和专业化发展的产物。服务业的发展,又为进一步深化分工和推进专业化创造了条件。推进分工和专业化,有利于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等创新资源的集聚,促进服务业要素结构的优化升级,为服务业的优化升级提供支撑。因此,服务经济是典型的分工导向型经济。发展壮大服务业,包括促进服务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必须把培育鼓励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环境放在优先地位。

(二)强化优先支持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基本驱动因素,更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灵魂所在。创新也是服务业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活力之源。现代服务业具有高度的顾客导向性,要把增强创新能力放在优先地位。2009年,美国政府的《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中提出,美国的创新战略主要涉及三项内容:一是对创新的基本要素投资;二是培育竞争性市场,激发创新创业精神;三是推动国家优先领域突破。这三项内容大多与发展现代服务业密切相关。美国的创新战略对我国发展壮大服务业具有启发意义。我国要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发展壮大服务业,必须把引导创新要素聚集和优化组合、优化服务业要素投入结构和增强服务业创新能力,放在突出地位。

(三)形成自由宽松、开放包客、诚实守信的制度环境

服务的无形性、异质性、不可储存性、顾客参号性、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性等特点,决定服务品具有较强的经验品和信任品特征。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往往更多地体现柔性化的生产方式。现代服务业发展对产业组织的要求,往往更多地具有多元化、协同化,甚至网络化的特点。相对于工业和农业,服务业的运行往往更需要知识、信息、知识产权、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品牌价值、客户关系、体验经济等软性要素,更重视生产的弹性化和个性化,甚至更重视市场组织之间的协同创新以及弹性生产网络的作用。因此,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于市场化和自由宽松、开放包容、诚实守信的制度环境要求更高。这种制度环境,不仅有利于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有利于鼓励创新创业,还可以增进利益相关者的协作,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和产业体系的整合,更好地凝聚和利用创新资源,提高服务业的交易效率和发展质量,降低交易费用,并强化网络效应。

三、发展壮大服务业需要化解的若干障碍

基于中长期发展壮大服务业的目标和发展现代服务业对运行环境的需求,推动服务业发展壮大需要着力解决以下几个突出问题。这些突出问题,也即发展壮大服务业面临的障碍因素。

(一)制造业优先的制度环境和重政策创新轻制度创新的发展思路,影响服务业发展长效机制的构建

现行制度环境主要基于以工业经济或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在总体上存在对服务业发展的事实歧视。如,根据我国现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能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的主要是工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许多现代服务业企业,如许多产权或技术交易市场、工业设计和资产评估机构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先进,且有较大一部分服务对象属于高新技术企业,这些现代服务业企业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际作用,往往远远大于单个高新技术企业,但却不能纳入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范围,不能享受相关优惠政策。我国现行出口退税政策主要适用出口商品,对服务贸易覆盖有限,也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着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近年来,许多地方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大多局限于现行政策的修修补补,对于如何实现制度环境从以工业经济为主导向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转变,在总体上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二)创新型金融发展不足,服务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

相对于一般企业,我国服务业企业融资难问题更为突出。由于资金匮乏,许多服务业企业无力进行技术改造、设备升级乃至信息化建设,严重制约其服务供给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甚至许多颇具前景的服务业项目无法开展,在相当程度上制约服务业的发展壮大。

服务业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大致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服务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甚至在许多新兴服务业中,小型企业、微型企业比例更大。二是许多服务企业,特别是现代生产企业主要依靠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本经营,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少;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总体规模有限,难以满足服务企业的融资需求。三是现代生产业的某些行业和高端领域,如现代物流和商贸业等,或投资规模较大,建设和回收周期较长,单靠民间资本难以解决其融资困难;或资产流动性较强,难以在商业银行取得贷款抵押担保资格。如果没有特殊优惠政策,企业、银行往往都缺乏投资积极性。四是多数现代服务业是新技术、新理念、新业态、新经营方式和新组织形式有机结合的产物,具有高创新性、高附加值和高风险性并存的特点,要求创新指向强,需要创新型金融与之匹配。如,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等。而传统的贷款手段,主要适合风险较小的行业或投资领域,在总体上难以适应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求。创新型金融发展不足,不仅加剧了许多现代服务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还在相当程度上妨碍创新资源向服务业的集聚。

(三)现代服务业人才稀缺,人才发展环境亟待加强

作为人力资本高度密集的现代服务业,人力资本质量和人才队伍的状况,对其发展质量、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往往具有关键性的影响。总体看,当前在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中,专业人才短缺、人才队伍创新能力不足问题比较严重,尤其是缺乏具有领军能力和创业精神的管理型、复合型人才,以及企业家资源。在许多知识、技术密集的现代中介服务企业,甚至服务外包基地,人才的频繁流动严重影响其经营发展的稳定性。创新人才短缺已严重制约现代服务业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的成长,妨碍其服务质量的提升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发展现代服务业所需的创新人才短缺,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一是现代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经营方式较多,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专业设置、师资力量乃至培训服务供给的增长,跟不上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的扩张。许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培训服务重理论轻实践,加剧了现代服务业人才短缺的问题。二是许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市场培育和产业链延伸的过程;产业附加值、企业赢利能力和员工薪酬水平,也是随着市场的成熟、衍生产品和市场创新能力的提高而逐步提高的。在其发展初期,很容易面临员工薪酬低、市场竞争过于激烈的问题,影响员工就业和人才培训的稳定性。因此,许多新兴的现代服务业在发展初期,往往难以形成对高素质人力资本的吸引力。三是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仍亟待强化。

(四)服务市场机制建设滞后,扩大服务消费的政策支持不足

相对于一般商品,服务品往往更多地具有经验品和信任品的特点。服务供给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不仅影响消费者对服务质量的评价,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服务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的转化。许多新兴或高端的服务需求,往往属于潜在需求。这些潜在服务需求向现实需求的转化,往往需要依靠服务供给者的创新甚至“试错”行为给予引导和激发。只有当实现的服务需求达到可营利的生产规模时,相关服务企业的服务供给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许多新兴服务业或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往往面临需求不足的困扰。在其发展过程中,引导需求、激发需求、培育需求与适应需求一样,都至关重要。

下列三方面的因素,还增加了我国服务业发展中培育需求、引导需求、激发需求的重要性。一是我国企业组织结构中以中小企业,甚至小微企业为主。中小企业点多面广,其服务需求规模小,服务需求的表达、发现和实现成本高,中小企业服务供求的对接也面临较大的困难和风险。因此,中小企业对生产的现实需求,往往更需要凝聚和整合;中小企业对生产的潜在需求,往往更需要引导和激发;中小企业对部分新兴生产的需求,也更需要培育。二是我国虽然实行了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但这些措施主要局限于制造业,对服务消费的引导和鼓励机制在总体上较为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家庭服务、养老服务等服务消费的扩张,制约生活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转变。三是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环境、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滞后,也在相当程度上制约服务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的转化。

(五)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在服务业中比较突出,加大了服务业发展的成本和风险,也制约了社会资本增加服务业投入的积极性。这些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产权和要素交易服务平台建设滞后,数量少、功能弱、投入不足、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比较突出。二是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硬件轻软件”、“重设施轻能力”的现象较为普遍,征信体系、服务业标准化服务体系等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更为薄弱。三是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设施供给方式的创新严重不足,引入市场机制、放宽市场准入进展较慢。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在相当程度上制约服务业的集聚、集群和集约发展,影响服务业对创新要素吸纳能力的增长,制约其网络效应和发展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