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范文第1篇

尽管我国生态补偿实践中对与水有关的补偿已有大量涉及,国内部分学者也针对水生态补偿进行了初步探讨[1-5],但总体看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特别是与水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1.1水生态补偿的范围和对象不够明确

合理划定水生态补偿范围是开展水生态补偿的前置条件。根据“庇古税”理论,水生态补偿可大致归纳为两类:一是对水生态保护修复区域的补偿,即“谁保护、谁受益”;二是对资源开发造成水生态损害的补偿,即“污染者付费”。无论是水生态保护或治理抑制了当地经济发展,还是资源开发活动导致了水生态损害,受益主体都有必要向受损主体予以补偿。从各地实践看,目前对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区域的补偿主要集中在江河源头区、饮用水水源地以及水土流失治理区,资源开发造成水生态损害的补偿则主要集中于矿产资源开发和水能资源开发等领域。一些重要河湖修复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的水生态补偿尚未有效开展。比如,近年来随着我国粮食生产重心北移,“南粮北运”转变为“北粮南运”,粮食中蕴含的大量虚拟水发生了由北到南的隐性转移,导致南北水资源失衡加剧、北方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等,反观南方地区,则通过“进口”虚拟水,将节约的水资源用于经济效益更高的工业和服务业,拉动了经济增长,因此也存在地区间的利益补偿问题。而目前的水生态补偿框架对此并未体现[6-7]。

1.2水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和方式比较单一

稳定充足的资金投入和科学合理的补偿方式是保障水生态补偿效果的重要支撑。从资金渠道看,目前水生态补偿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从“大账”来算,中央财政安排的生态补偿资金总额从2001年的2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约780亿元,占了所有生态补偿资金的“大头”。与此相比,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投入、优惠贷款、社会捐赠等所占份额明显不足。从补偿形式看,目前开展的水生态补偿多以“输血”为主,普遍做法是将生态补偿资金以“一卡通”的形式支付给利益受损主体,优点是可以直接弥补水生态保护个人和地区的利益损失,但缺点是由于监管不足,因此资金不能确保高效用于水生态保护和修复,难以增强受损地区的后续经济发展能力。从补偿方向看,目前水生态补偿多以“纵向补偿”为主,即由中央政府作为补偿主体开展对地方的补偿,或者地方政府针对区域内某一领域进行补偿,而由于水的流动性、时空分布的差异性,因此区际间、流域上下游的利益失衡较为普遍,长期以来利益双方对补偿责任、补偿标准[8]等难以达成共识,流域上下游、不同区域间的横向生态补偿仍在“摸着石头过河”[9]。

1.3严格的水生态补偿责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严格高效的责任机制是规范水生态补偿行为的重要制度约束。我国水生态补偿长期存在责任主体不明确、责任履行不到位等问题,导致水生态补偿难以有效开展。从补偿主体看,水生态保护具有显著的“外部性”,补偿主体存在“搭便车”心理,缺乏补偿意识,难以就补偿责任与履行生态保护义务的主体达成一致。特别是流域上下游之间,不同利益主体对水生态补偿的义务、补偿范围、补偿方式和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认定上分歧较大,缺乏有效协商,导致区域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迟迟未能建立。从补偿对象看,对“造血”补偿的方式过度依赖,补偿资金与保护责任脱钩,补偿资金并未完全用于水生态保护,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边享受补偿、边破坏生态”的现象。从事中事后监管看,目前对水生态补偿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缺乏有效监督管理,比如在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中缺乏与水生态有关的评价指标,从而影响了补偿资金效益的充分发挥。

1.4水生态补偿的政策体系仍不健全

尽快明确水生态补偿的范围、标准、方式,并将行之有效的做法予以固化,必须通过出台法律法规加以保障。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对生态补偿进行专门立法,涉及水生态补偿的法律规定分散在不同部门、不同层级出台的法律之中,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从已出台的政策文件和部门规章看,也与现实要求不协调、不适应,如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总体偏低,难以充分反映水资源的稀缺程度,各地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标准尚未全面明确,难以合理体现生态损害成本和治理效益等。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性法规,由于地域性特点较强,在普适性、权威性和约束性上有所欠缺,因此难以在更广范围、更高程度上推动水生态补偿顺利实施。

2加快健全水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

2.1进一步明晰水生态补偿范围

要充分考虑水的多功能性、水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多样性,在已有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水生态补偿实践范围,明确补偿对象。一是从水功能区的基本特点出发,全面考虑涵养水源、保护水土、调蓄径流、改善水质等功能。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等为依据,将江河源头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区、蓄滞洪区以及重要水生态修复治理区列入水生态补偿范围,特别是要重视对严重污染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的生态补偿,推动实施水污染治理,推进耕地、河湖休养生息。二是从虚拟水流动的维度着眼,重视区域间以粮食贸易为主要载体的水资源隐性转移效应。科学衡量区域间虚拟水流动对区域水生态状况的影响,将虚拟水“出口”较多的地区纳入水生态补偿范畴。建议在合理测算的基础上,尽快将华北、东北、长江中下游等虚拟水“出口大户”纳入水生态补偿的范围,将虚拟水“进口”数量较多、具备一定经济条件的地区作为补偿主体,通过资金、项目等方式进行补偿,还可以考虑就南水北调供水水价对部分受水区进行适当优惠,以弥补当地虚拟水大量“出口”产生的负外部效应。三是从“谁破坏、谁付费”的原则入手,采用资源收费或开征资源税的方式。将与水生态状况高度相关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等开发利用活动纳入水生态补偿框架。

2.2进一步丰富水生态补偿实践

针对水生态补偿资金来源渠道狭窄、补偿方式单一等问题,加快推动建立水生态补偿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多样化补偿模式,以增强补偿的适应性、灵活性和针对性。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议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基础上,对具有重大生态功能的跨流域、跨区域水生态保护区加大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对水生态重要保护区域特别是贫困地区加大省级政府的财力性转移支付。条件满足时,可仿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做法,从中央层面设立水生态补偿专项基金,在公共财力上与转移支付形成有效互补。制定鼓励性措施,引导一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通过资金投入、优惠贷款、社会捐赠等渠道参与水生态补偿。二要建立水生态补偿“造血”机制。为确保补偿资金合理、高效用于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应进一步丰富水生态补偿的形式,减少纯资金补偿的“输血”方式,大幅增加以项目支付的方式投入受补偿区域,如投资一批水生态保护、水生态修复建设项目,通过项目建成运行后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发挥,弥补生态保护区的利益损失,并可适度带动当地就业。要大力实施产业扶持,加强对重要水生态保护区和修复治理区的产业扶持力度,通过银行信贷、财政贴息、投资补贴和税费减免等政策,在不超过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促进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发展壮大,以达到生态补偿的目的。三要推进水生态补偿试点。以2014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的水生态补偿内容为重点,按照轻重缓急,选择典型流域和区域开展不同类型的试点工作。特别是对于流域上下游的生态补偿,要在总结新安江生态补偿等经验的基础上,考虑在全国层面启动一批试点,加快建立流域上下游、不同区域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总结成功经验,凝练有效模式,尽快将一批复制性高、推广性强、示范作用明显的做法通过法规政策予以固化。

2.3加快建立水生态补偿责任机制

要进一步明确有关利益主体的权责,强化对利益主体的监管和考核评价,逐步建立事权清晰、监管高效的水生态补偿责任机制。一是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生态保护区以及跨流域的水生态补偿,流域内或辖区内的水生态补偿事务则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中央给予适当支持。将各类水生态补偿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以确保补偿资金足额发放。二是推动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按照中央关于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的要求,在明确地方政府水生态补偿责任的基础上,对于跨省界的中小河流及水源保护区域,搭建区域之间、流域上下游之间的协商平台,通过地方政府间横向专项支付、项目支持等形式,逐步建立流域水生态共建与效益共享机制。三是建立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严格督促补偿主体切实履行水生态修复治理责任,严格督促补偿对象切实履行水生态保护责任,加强对生态补偿资金使用、项目建设等补偿措施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四是完善考核评估体系。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的要求,尽快把水生态保护、补偿有关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和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激发各地开展水生态补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提升水生态补偿的实际效果。

2.4进一步完善水生态补偿政策法规体系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范文第2篇

>>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思考 恩施市实行“河长制”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お 江苏省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和探索 推进黔南州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原永续发展 五家渠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推进宁夏引黄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创新城市水管理模式,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招远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对策 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水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水生态文明建设 聊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对策研究 关于潜江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思考 加快大同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对策研究 兰溪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水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考 浅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经济法律 >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水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论述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当下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一些普遍的问题,进而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以期可以为水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础。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Q14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近些年比较热门的话题,水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与时俱进,同时,又必须要掌握合理的建设方法,明确需要注意的关键环节,以提高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 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1、水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和谐”

水生态文明理念提倡的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解决由于人口增加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出现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水问题,使人和水的关系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使宝贵有限的水资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久远的支撑。

2、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是水资源管理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有效落实,“三条红线”和“四项制度”全面建立。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就是围绕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三个环节”,通过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提高能力、强化监管“四项措施”,严格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入河排污总量“三项控制”,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能够相协调。

3、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是水资源节约

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水资源节约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之举,是构建人水和谐的生态文明局面的重要措施,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是厉行水资源节约,优化水资源配置,基本形成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格局,构建一个节水型社会。

4、水生态保护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

建设生态文明的直接目标是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与环境,因此,大力开展水生态保护工作是建设水生态文明的关键所在。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水资源保护,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使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得到有效修复;加强水利建设中的生态保护,使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保护和谐发展。

5、水生态文明理念是进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 建设水生态文明,就是要按照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统筹兼顾的发展理念,改变单一的防洪、供水和发展生态的传统思维模式,坚持人本理念、着眼人水和谐、实行统筹治水,从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向开发保护并重转变,从局部水生态治理向全面建设水生态文明转变。 三、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1、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一些重点流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城市灰霾天气增多,环境频发;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范文第3篇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按照以下原则进行:

1.1生态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经济的原则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实现有效保障机制,加强施工安全经济的保障,综合生态水利建设项目确定生态水利工程施工进程,根据水利工程建设实际,对水生态系统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可持续的需求,合理安排布置水利工程建设,以满足水利项目施工达到安全、经济的原则,从而实现生态水利工程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机和谐统一。

1.2水利工程建设与自然生态和谐的原则生态水利工程规划以满足水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对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及时了解地形的形态特征,因地制宜规划,全面了解河流形态和地理环境,做到与周围的水生态系统相协调,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文和自然的有机结合,比如保留和恢复河流本身的原始结构,有利于改善水质和水的原始生物的运动;扩大绿色植物区域,提供水生生物生存地域,确保地下水的有效供给;创建简单的景观河,需要协调融入设计;遵循自然生态规律,降低项目运营成本,提高植物的水体自净能力,从而达到净化水的目的,还可以减少维护成本。

1.3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整体规划原则整体性原则是从生态系统结构的角度来分析,针对生态系统中各生态因素提出了系统而总体要求,整体性原则要求不仅要考虑水文系统修复问题,而且要考虑水生态系统动态变化过程,如果不对整个环境生态系统进行考虑,只能暂时缓解问题,甚至会影响水利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水利工程建设整体性原则还要求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从生态角度降低工程成本。

2促进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建议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涉及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领域。因此,结合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具体实际,特提出以下两方面的对策建议。一方面是要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注重水生态保护。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收集项目所在地的地质条件,做好项目现场水文数据的调查,充分了解当地的生态状况,在确保水利工程的防洪能力等的同时充分考虑工程的环境承载能力。

因地制宜做好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确定适当的发展目标,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在工程结构设计时必须考虑生态水生物的安全保护,进而实现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同时要配备必要的环境监测设备,不断加强工程的水环境监测,建立合理科学的环境监测项目指标体系和标准,及时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另一方面是要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完成后应该本着减少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及时采取措施恢复土地生态,做好施工现场修复工作,发挥水利工程所在地的土壤和植被的生态保护作用,同时可以结合具体实际对水资源进行市场配置,在项目建成后应大力推广供水节水工程,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需求,以解决一些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要不断完善相关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法律规定,合理划定保护河流和流域保护区,加强对水生态保护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并严格审批相关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范文第4篇

德州市通过实施“碧水”工程,在“治、用、保”水污染防治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完善了具有德州特色的“点源———污水处理厂———湿地———河流”的递进式治污模式,即:生活、工业污水经过污水处理厂初步处理后,最终汇入人工湿地,人工湿地会对富氧成分及重金属等物质进行多重吸收,并最终形成清澈的可用之水。目前,德州市先后投资建设了8座潜流与表流相结合的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将城市污水处理厂、工业企业处理达标的水再经人工湿地进行入河前治理。到2015年底前,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将达到90%以上,全市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28万t,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再生水回用率达到40%以上。全市水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好转。

2建议对策

2.1重视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意义

德州市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黄河、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交通便利、生态优越,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日趋严峻,特别是水利工程设和运行管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断加剧。因此,要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全面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探索水生态建设的新机制,创新工作举措,通过实施蓝天碧水工程,抓好“三河六岸”水系开发、重要河道维护清淤、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供水管网建设,推进创建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2.2完善大水网体系规划

德州市于2010年全面启动水网建设规划,计划10年投资175亿元,建设防洪除涝、农业灌溉、南水北调、饮水安全4大工程体系,构建灌排结合、丰蓄枯用、河渠相连、水量互济的德州大水网。目前,按照十会议精神,根据《山东省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标准》,应对水网规划再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把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现代水利示范市建设的切入点、突破口和总抓手,努力将生态文明贯穿到水利规划、贯穿设计、体制机制建设等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全市水利建设从水利工程向景观工程延伸,从工程治理向生态治理延伸,从工程水利向现代水利、资源水利、人文水利的延伸。

2.3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德州市水资源严重短缺,在加强水利建设、提高供水能力的同时,必须按照《德州市实施〈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细则》,严守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加强水资源管理,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做到开源节流并重。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不仅要考虑量与质的问题,而且要把握好开发利用的“度”,切不可盲目地进行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应该在不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

2.4发展水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

发展水生态文化旅游区对于建设水生态文明,传承水生态文化,提升城市生态品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科学地开发与利用德州市水资源优势,优化水资源布局,着力发展亲水旅游业,作好“水文章”,加快推进“三河两岸”和以太阳湖、太阳山为核心的南部生态片区等生态精品工程建设,打造“水清、水活、水美”、水景互映、人水和谐的城市河道景观带,把中心城区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水城一体风貌的生态城市,实现德州市水体资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位一体的效益最大化。

2.5加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居环境改善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工作。德州市在漳卫新河、马颊河、德惠新河、徒骇河等重要水体防洪大堤内全面开展生态修复、退耕还湿工作,大力建设环湖沿河生态带,加大水资源调配力度,保持生态流量,修复受损水生态环境,把全市的河湖打造成“既安全又生态美丽”的生态河湖,从而加快推进水系生态建设。

2.6加强水生态文明理念宣传

一是树立水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水生态文明教育,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水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大力推动绿色创建活动,推行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是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络、微博、手机等新兴媒体,形成强势主流舆论,加大对德州市尤其是基层在水生态创建、水生态文化、执法监管、水污染整治、环境科技、机制创新的实践与成果等方面的宣传力度,切实让群众了解水利部门为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采取的重要措施和付出的努力。

三是建设一批水生态文化载体。以水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基地为龙头,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社区活动中心等在传播水生态文化方面的作用,使其成为弘扬水生态文化的重要阵地。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原则,加强湿地公园和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和管理,使其成为承载水生态文化的重要平台。

3结语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水生态;现状;调查;探讨

1水生态环境现状

天堂湖位于湖北省罗田县东北部大别山主峰天堂寨脚下,东至河西畈桥,西至天堂湖主坝,南至徐凤冲村野鸡冲,北至韩婆岭村庙儿咀,地理坐标介于E115°36′47″~115°40′57″和N31°04′48″~31°07′31″之间,水域面积673km2,承雨面积220km2。天堂湖生物多样性丰富,种类繁多,水生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湖泊生态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主要具有调节气候、净化水质、调蓄洪涝、保持生物多样性等作用。

11水文气象

天堂湖上游有僧塔寺河、龙井河、花油畈河、叶家湾河、降风殿河、周家河、黄石河、天堂河、徐家河等9条河流,下泄的湖水通过天堂河汇入巴水。天堂河一般宽30m,最宽处120m,河道穿行在高山峡谷之中,地势陡峭,自然落差1602m,年平均径流深6786 mm,径流量281亿m3。

天堂湖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平均日照时数为20471h,日照率462%,年平均辐射量11059 kCal/cm2,年平均气温 117~167℃。年极端最高气温416℃、极端最低气温-146℃,无霜期214~229d,年平均降水量为1230~1600mm,多年平均量13559mm,年平均蒸发量14696mm。

12植被和土壤

天堂湖周边植被丰茂,有3万余亩原始森林,森林覆盖率高达859%,低海拔杉木、柳杉、马尾松等人工林成片分布,浑厚辽阔,林相整齐,层次分明。

天堂湖湖区周边土壤共有4个土类、9个亚类、16个土属、72个土种,其中:林业土壤3个土类、5个亚类、7个土属、32个土种。其主要土壤类型有黄棕壤、棕壤、潮土和水稻土,土壤大多呈酸性或微酸性,pH值在5~65之间。从东北到西南,依次为棕壤、山地黄棕壤、黄棕壤和潮土 [1]。

13水环境质量

天堂湖水质清澈,水生态环境良好,经湖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黄冈分中心多次检测,其pH值在72~73之间,属中性偏碱性水,透明度在06~15m之间,矿化度为1984mg/L,总硬度变化范围为250~290mg/L,属软水或中等软水。氮的含量在0410~0620mg/L之间,其中铵盐氮的含量在0010~0020mg/L之间,达到地表水水环境质量Ⅱ类水质标准。据黄冈市水文局调查,流域范围内没有工矿企业污染源,主要污染源是居民生活废水及农村施用农药化肥,由地表径流携带,其污染程度较小。

14野生动植物资源

天堂湖生物多样性丰富,种类繁多,2013年7月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调查采集的动物资源有:鱼类34种,分隶于4目8科,其中鲤形目26种,占总种数的7647%;其次为鲇形目4种,鲈形目3种,合鳃目1种。浮游动物4纲33种,其中原生动物8种,轮虫9种,枝角类11种,桡足类6种。底栖动物26种,主要有软体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节肢动物门三大类。两栖动物10种,爬行动物14种。已知各类植物资源:高等水生植物34种;浮游植物共检出30种,其中绿藻门9种,硅藻门13种,蓝藻门5种,裸藻门1种[2]。

15水资源开发利用

天堂河自1970年一级电站1号机组投产以来,先后于1978年、1980年、1992年建成了二、三级、四级、五级电站,总装机容量27350kW。梯级电站的建成,充分利用了水资源;从建站至2013年,年平均发电量6589万kW・h,累计发电2244亿kW・h。2001年利用已建天堂梯级电站上游的一级电站水库作上库,二级电站水库作下库建成天堂抽水蓄能电站,装设两台35MW的水轮发电机组,年设计抽水电量15996万kW・h,年发电量12506 万kW・h,在湖北电网中主要担负调峰填谷任务;天堂抽水蓄能电站的建成运行提高了天堂湖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了水库弃水[3]。

16自然景观

天堂湖是一个集生态旅游、水上垂钓、休闲观光、民俗风情于一体的综合型观光游览区域,水域宽广,水质纯洁,湖岸线曲折,湖湾、库汊、岛屿众多,形成多种自然山水景观。骆驼卸宝、龙虎斗、狮子岩等景点形象逼真;嫦娥峡狭长幽深,水势回环,月亮岛则与嫦娥峡互相呼应,天堂渔村风景宜人,民风淳朴,四季景色各异,湖边还有历史悠久的青潭古寺,香火旺盛。

2水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湖区周边居民点散而多,水体安全受到威胁

天堂湖周边散落着许多居民点,将湖岸林地切割成很多斑块。而且居民点离湖体很近,居民生活污水和垃圾易间接地排入天堂湖,威胁着天堂湖水体安全。

22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体系不健全

地方政府由于财力有限,资金匮乏,科学研究、能力建设、恢复保育等必要的基础工作也相对滞后。湖区目前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管理人员不足,还不能满足目前湖区生物多样性及水生态保护的需要。

23生态支撑功能有削弱趋势

天堂湖现有丰富的鱼类、浮游植物等物种,但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鱼类种类、水生高等植物种数、群丛数量、生物量均呈减少趋势。其天堂湖的生态支撑功能有削弱趋势;主要原因是目前湖区人口密集,湖区的渔业利用强度较高,渔业产品主要是营养级较低而产量较高的经济鱼类。

24科研监测设施不完善

天堂湖具有较高的生态脆弱性,如不加以保护,生态的典型性、多样性将容易遭到破坏。由于水生态监测技术和设备不够完善,湖区内开展的相关科学研究次数较少,生物多样性资源本底数据掌握还不够清晰,没有建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

25旅游开发的影响凸现

九资河镇镇区距离天堂湖东北不足1km,是大别山旅游文化的集散中心,总人口超过3万人。随着天堂湖湿地公园、天堂寨风景区、大别山红色旅游和九资河旅游名镇的不断开发,游客密度不断增加,上游水源水质状况势必受到威胁,污染物一旦排入天堂湖,必然导致湖水水质下降,影响天堂湖的水生态安全。

3水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探讨

31强化机构建设,形成保护合力

建议设立天堂湖水生态资源保护专门机构,协调水利、水产、林业、农业等多个部门,形成保护合力,制订湖区管理条例,完成湖区的综合整治,有效遏止人为因素对自然资源和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协调好湖区周边群众关系,提高群众对湖区水生态保护的认识,使群众积极支持湖区的建设;同时,培养综合素质高、有专业知识的职工队伍,以实现湖区科学、有效的管理。

32生态保护优先,科学修复

旅游开发建设应该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优先保护湖区的自然生态特征、自然景观和生物栖息地,防止沿湖湿地及生物多样性衰退,保持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推广生态农业模式,控制湖边农田区污染源,严禁居民、游客等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入湖。对于水生态生境遭受破坏的局部区域,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水生态修复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天堂湖实际,引入先进的恢复技术和措施进行科学修复。

33自然演替为主,避免过度开发

天堂湖的规划开发要在保护和巩固现有景观资源特色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对其生态系统实施人为干扰,避免过度开发;只有在大力控制人类活动强度的基础上,才能充分体现出天堂湖生态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34物种保护与生物资源养护

加强湖区渔业资源重点保护,实行严格的捕捞管理,保存种质资源。尽快立项建立水生动植物研究救护中心,对误捕、受伤、搁浅、罚没的水生野生动物及时进行救治、暂养和放生;人工增殖放流是保护鱼类种质资源和物种的重要手段,可在湖区定期开展四大家鱼及其他珍稀鱼类人工增殖放流。

35加大监督与监测力度

加强对湖区现有水域、已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的监督检查,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加强监测体系建设,建立水质监测机构(实验室),对湖区水质进行长期监测,定期调查湖区污染源或潜在污染的可能性,及时发出警示。同时要重视对周边环境与其他物种的保护情况的监测,有效遏制保护区内各类盗捕和对相关环境的破坏行为。

4结语

通过调查发现,天堂湖周围植被良好,湖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质良好,保持了良好的生境,适合水生动植物的生长、栖息、繁衍,是长江中下游生物多样性保护较好的水体之一,其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是无法估量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湖区水生态系统也受到了旅游开发、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破坏等威胁,因此,做好天堂湖水生态保护,维护湖区生态平衡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林业工程规划设计所.湖北天堂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R].北京: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