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内容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内容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内容范文第1篇

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有些孩子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变得胆小、懦弱,另一方面有的留守儿童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行为失范,脾气变得暴躁、任性,打架斗殴、侮骂老师和同学,甚至长辈。

留守儿童的心理不够健全。据统计,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爱,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他们非常希望或比较希望能和父母住在一起,渴望感受父母的,大多数孩子存在心理不安全感。而有资料显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里问题已是迫在眉睫!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政府、家庭和学校联手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觉,但影响深远。

1.自卑心理和人格障碍;2.孤僻心理与交往障碍;3.逆反心理和行为偏差;4.厌学心理和怨恨父母。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对策

学校应该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学校层面,加强管理和培训

1.学校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

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2.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

学校要邀请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辅导教师对科任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介绍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怎样进行解决等等。这样才能使各科教师正确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也才能够正确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日常化。

3.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二)班主任层面,点滴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

1.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作为班主任老师要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全面了解和掌握其各方面情况。如: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情况,其父母的有关信息等。在班级内开展各种活动关爱留守儿童,帮助他们与家长沟通交流,让他们接受父母的祝福和向父母倾诉心中的委屈。

2.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做他们心灵的引路人。

班主任老师要在班级内多开展一些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从情感上打动他们。如:开展“一对一结对子”活动,“献爱心”活动,借助于文学、美学、音乐等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的心胸开阔起来,从而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克服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3.解开心灵的“疙瘩”。

班主任老师要在班级中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悄悄话信箱”,帮助留守孩子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解开心里的疙瘩。

4.小组辅导和个别咨询相结合。

小组辅导也称团体咨询,是一组儿童在辅导教师指导下讨论训练并有效地处理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小组人数少则四五人,多则十一二人。其成员多为同年级、同年龄学生,且有类似的待解决的心理困扰。小组内大家讨论,各抒己见,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小组辅导方式易于解决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同伴之间也更容易相互影响。而个别辅导,则是对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作为班主任老师,要在班级内合理利用小组辅导和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方法,从一点一滴做起,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三)教师层面,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关心留守儿童

1.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做他们生活的贴心人。

父母长期在外,给留守儿童生活上带来一定的困难,虽然有其他亲友照顾,但也有不周到之处。所以,作为任课教师要在生活中帮助他们,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2.提高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优化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内容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途径

当前,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远离家乡到城市务工,导致一部分儿童短期或长期地离开了直接监护人,成为农村的一个特殊人群———留守儿童。据统计,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占到了50%以上。由于留守儿童处于一个特殊的家庭环境,长期缺乏父爱和母爱,导致“亲情饥渴”,一部分孩子在心理、性格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有的同学性格内向、孤僻,产生自卑心理,不愿与别人来往,不善于交流;有的同学因隔代管理,导致性格倔强,暴躁任性,存在破坏或攻击行为。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养成一个人的良好习惯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阶段。作为农村小学,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如何从实际出发,研究和解决留守儿童群体出现的心理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课题。

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摸清留守儿童情况

学校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电子档案。要安排专人,深入各个班级和相关家庭调查清楚全校留守儿童的分布情况,落实清楚留守儿童委托监护人姓名、与儿童关系、家庭住址及联系电话等,要掌握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外出务工地址、联系电话、QQ号码和微信号,利用互联网和手机通讯等方式,及时同家长沟通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情况、思想表现、性格及优缺点。只有建立了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档案,才能及时发现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才能针对问题深入分析根源,及时有效解决问题。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咨询

学校要借助于网络,从互联网上学习和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建立起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为主渠道,发挥多媒体设备功能,对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心理常识,强化心理素质。同时要指导各个学科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对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和训练。要督促班主任在学习和生活中切实关爱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正确对待,帮助走出消极、落后的误区。学校要成立心理健康咨询室,配备设施,安排专人,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问题干扰。在心理辅导工作中,农村小学可能会缺乏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针对这种情况,一是要组织老师通过互联网进行网络研修,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二是要大量收集、整理网络上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帮助教师采取灵活的方式开展辅导工作。对于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的苦恼、烦闷、急躁、焦虑和孤独,可以通过播放心理健康辅导视频或序列化的集体辅导讲座形式进行。对于留守儿童存在的各种个体心理问题,要区别对待,寻找合适机会同留守儿童谈心交流,从根本上摸清产生心理问题的诱因和根源,进行细致、对应的指导,达到真正走入留守儿童心灵,纠正留守儿童心理障碍的目的。

三、开展多种教育活动,营造健康成长氛围

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要切实营造和谐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阳光和爱心。要运用好学校网络教室、留守儿童之家、图书阅览室、团队活动室和兴趣小组等各种阵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并且要多把活动机会让给留守儿童,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感受来自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关爱,顺利跨越心理障碍,改正不良的思想行为和习惯。学校还要借助于网络信息渠道,同社区、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联系,开展爱心帮扶活动,填补留守儿童因家庭教育缺失而带来的空白,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爱,解除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困扰。

四、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形成教育合力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内容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A-0008-02

留守儿童因为无法得到父母精心的抚养、教育,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而双亲留守儿童(即父母都外出打工的孩子)由于长期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和约束,往往心理问题也最为严重。对双亲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有助于我们了解双亲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我校是寄宿制农村初中,留守儿童人数较多。为了帮助他们成长,我校成立了相关课题组,分别在2014年6月和2015年3月对他们进行了两次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研究。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我校12级、13级双亲留守儿童,2014年有207人参与调查,2015年有233人参与调查。

(二)研究方法:抽样调查,采用的调查工具是我国心理学家王板盛教授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MSSMHS)。

二、结论与分析

第一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207份,收回有效问卷192份,有效回收率为92.75%;第二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233份,收回有效问卷218份,有效回收率为93.56%。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12级双亲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集中表现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等方面,存在中度心理问题的比率较高;部分双亲留守儿童在“敌对”方面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可见,这个年龄段的部分学生情绪波动比较大,敌对的心理因素加重,不易接受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而随着学业的深入,许多学生感到学习困难、压力倍增。相对于13级双亲留守儿童而言,12级双亲留守儿童的心理症状有一个潜伏和积累的过程。经过一年多的心理辅导,我们在2015年对12级、13级学生进行了第二次调查。下面以12级双亲留守儿童心理调查情况为例,对两次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表2,我们不难看出,12级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强迫症状、偏执、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等方面。通过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成效最显著的是改善了留守儿童“强迫症状”“抑郁”等几个因子的心理问题,下降幅度达到或者超过了40%。成效比较明显的是缓解了“偏执”“敌对”等心理问题。其他心理问题也有所改善。这说明我们这一年多来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成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

目前在农村地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严重脱节: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无暇顾及;二是家长或监护人的文化水平大多偏低,教育理念滞后;三是家长对教育的功能有很多错误的认识,认为学校能管理好学生的一切;四是家长欠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没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

(二)农村学校缺乏专业的师资、设备

目前许多学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的问题。虽然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得到了一些学校的重视,但是许多农村学校仍然没有正规的心理咨询室与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

(三)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自身原因

初中双亲留守儿童正值青春期,面对父母外出打工、教师批评、考试失败或父母离异等挫折事件,应对能力缺乏。

四、应对策略研究

(一)强化教育与管理

1.“人到”。人员配备到位,建立双亲留守儿童成长档案。从2014年9月起,我校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双亲留守儿童管理档案,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班级、家庭住址、父母务工地等。课题组成员对双亲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习、生活等方面情况作好记录,长期跟踪记录其成长轨迹,并根据心理健康状况分类进行区别对待,分为十个不同的心理因子学生群,分门别类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

2.“爱到”。①活动中关爱。在元旦班级文艺表演、青年节游园活动、9月份校园篮球赛等活动中,我们发动并组织了一大批平时比较边缘化的双亲留守儿童参加,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②生活方面关爱。如周末组织全班同学到留守儿童家中做客,帮助留守儿童做家务。③心理方面关爱。重视对留守儿童青春期的教育,讲授生理卫生知识,教他们如何做到自尊、自爱。④关爱叛逆留守儿童。广泛、深入、仔细地了解学生,做到对症下药,同时注重情感教育,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

3.“吃苦耐劳抗挫折”。对适应不良的留守儿童早打“预防针”,加强他们的抗挫折能力的历练。早上开展长跑运动,让学生通过跑步增强体质。

(二)加强亲子间的情感沟通

通过多种方式,引导留守儿童理解父母的艰辛。例如,每年在母亲节都会组织学生写母亲节贺卡,有意识地引导留守儿童学会感恩。

(三)帮助家长转变观念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应对措施

1、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儿童良好的行为模式及心理发展的成熟,需要建立一个稳定和有安全感的环境,儿童与父母的依恋行为是促使儿童心理成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与父母分离,缺少父母关爱和情感交流是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父母与孩子的分离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与父母分离的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突出。而个体早期这种情感的缺乏则会随个体的逐渐发展产生一种孤独、无助的性格,难以与他人相处,因而也更容易产生心理异常。其中留守儿童常遇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1情绪不稳定

由于受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所迫,父母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过早地品尝生活的艰难。一方面,由于远离父母,缺少家庭温暖,他们在情绪方面极其不稳定,固执、孤僻、为人处事不合群、多疑敏感,以致同周围的人关系紧张,甚至仇视一切。另一方面,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们过早地思考一些对他们而言太过沉重、太过成熟的人生问题。如:“为什么我们这么穷?怎样才能挣很多钱?”在经历过生活的贫困到父母的离别到生活的改观的一系列过程后,孩子的心理变得比同龄人敏感、早熟。

1.2道德意识模糊

留守儿童受父母的道德教育很少,在学校的思想教育又存在不切实际的说教问题。临时监护人及隔代老人,精力和能力有限,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孩子的照顾往往局限在生活上,很少关心孩子心理和道德意志的发展。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任何管教状态下,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只有靠自己形成自己的道德观了,没人爱他们,在他们构建的道德观里大概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爱别人”的理由。

1.3逆反心理严重

农村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爱与人对着干,即使老师和家人的话也不肯听,常喜欢闹对立。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怀疑,他们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他们距人于千里之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1.4冷漠乏信

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农村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根据笔者的调查,有18%的孩子认为自己和父母的感情“淡薄了”,41%的孩子表示只是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主要内容是“要钱”,一些留守孩子甚至表示把父母当成了“提款机”。亲情呵护的缺位,孩子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孩子们不懂得去享受爱,去关爱别人;心理支持的缺失,孩子缺乏应有的鼓励和肯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强,以至对成功的期望值偏低。

2、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透析

2.1家庭教育的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通常是父母一方或双方都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单方照管或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嫡系亲属代为照管,这样势必会造成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家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和农活;代管人要么年事已高,除照顾孩子的基本生活外,无力教育孩子,要么是文化素质低下,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完整的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应该是包括父母双方对孩子的影响,父母双方的教育“合力”是保障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变化必然会部分地消解这种教育的“合力”,从而削弱家庭教育的整体功能。

2.2学校教育方面的影响

学校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题儿童”难以管理,有的学校注重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关心”,而对成绩差或一般的学生管理冷淡,有的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一推了之。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承担的责任更重,也最关键,但存在的问题也最多。

2.3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多,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和求异心理极强,很容易受现代传媒和新型娱乐方式的影响。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可以说无孔不入,以致少数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很容易影响到缺乏选择和判断能力的孩子们。

2.4自我调控因素

以上引起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所谓的自我调控系统是指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自我调控因素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有些留守儿童正是因为不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只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感觉处处不如别人,则产生孤僻、自卑、自负、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忧郁等情绪问题。而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

3、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应对措施

做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工作,需要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它关系到农村人口素质问题,也关系到农村的下一代的成长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

3.1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要有一个正确的亲情教育观。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阶段的孩子,对事物的好坏、对错、是非等判断力较弱,正处在一个生理急速变化、心理发育不稳定的阶段,家长要尽可能地关注孩子的成长,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正直、善良、诚实的人。千万不能因为外出务工赚钱而错过了孩子一生中最好的教育时间段。

3.2鼓励留守儿童发挥自身“弹性”作用

环境是外部客观因素,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作用还要通过儿童自身的内因,儿童不是被动的受影响者,抚养行为与儿童行为之间并不是单向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儿童本身的特点会影响着父母或监护人的教养行为。因此,我们要积极鼓励留守儿童在面临家庭困境时,要以自强、自立、积极进取的心态对待困难,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战胜不利的环境因素给自己带来的消极影响,发挥“钢化效应”和“弹性”作用,成为生活的强者。留守儿童的学校及社会要大力宣传自强不息战胜困境的留守儿童,使他们成为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的榜样。

3.3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应该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早尽力、多尽力。首先,在人口流动集中的地区,开办学前班,做好儿童的早期教育。第二,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定期的或专题的教育培训,教给他们儿童教育的科学观念和方法。第三,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心理咨询室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全面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为留守儿童建立成长记录卡,发现问题,及早解决。针对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进行心理的个别疏导和帮助。第四,发挥学校少先队、共青团等力量,组织多样的心理成长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等等。第五,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对教师进行留守儿童心理卫生及保健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和咨询的理论实践能力,进而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抵抗能力和调解能力。

3.4教师的爱心教育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精神卫生;对比研究;学生;农村人口

【中图分类号】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6-0651-03

Mental Health of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in Different Types in Rural Hanchuan/WANG Shu-ming, DENG De-hong, ZHOU Zhao-hong, et al. Hanchu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anchuan(431600), Hubei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parents on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in the countryside, so as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improving their mental health. Methods By using stratified sampling, 2 548 students were chosen from 6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in Hanchuan. They were investigated with SCL-90. Results For anxiety and hostility, the scores were remarkably different among the parent migrant-work types. For the factors of depression, anxiety, hostility, phobic anxiety, paranoid ideation and psychoticism,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without parents at home scored remarkably higher than those with parents at home. For the factors of anxiety and hostility and psychoticism, the scores for left-behind children with mother at home scored remarkably lower than those without parents at home. For the factors of anxiety and hostility, the scores for left-behind children with father at home were remarkably lower than those without parents at home. Conclusion Parents working outside will do harm to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If one of parents at home as foster parents (especially mothers), it is benefit to left-behind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Mental health;Comparative study;Students;Rural population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长期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6~16岁儿童。根据父母的外出情况,留守儿童可以分为2种类型:双亲外出和单亲外出[1]。留守儿童在全国的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特征,湖北省作为全国的劳务输出大省,其留守儿童数量占全国总数的近6%。儿童向成人发展的过渡阶段,一方面要寻求个体的独立,另一方面又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支持[2]。这时的个体面临较多的心理冲突和压力,对处于父母亲情相对缺失背景下的留守青少年来说,他们体验到的心理冲突和压力可能比一般农村青少年更为严重,因此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更大。有研究表明[3],父母与青少年之间的良好沟通有助于青少年心理发展需要,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该研究旨在通过调查,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差异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开展健康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首先抽取湖北省汉川市2个镇和1个乡,在选取的乡镇中抽取小学和中学各1所,调查五~九年级的所有在校学生。选取的中小学校分别是城隍镇农利小学、城隍镇中学、庙头镇平章小学、庙头镇中学、湾潭乡湾潭小学、湾潭乡湾潭中学。发放问卷2 599份,收回有效问卷2 548份,其中留守儿童1 284名,非留守儿童1 264名。将留守儿童分为3种类型: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者627人;父亲外出打工,与母亲一起生活者484人;母亲在外打工,与父亲一起生活者153人。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采用自编“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4]”对被试者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留守儿童父母及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其父母及监护人与儿童沟通交流的状况。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由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10个因子构成。每个项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0~4),分数越高,心理问题越严重。

1.2.2 调查程序 研究主试均由具有施测经验的发展心理学研究人员担任。在施测之前,对所有主试进行指导语、问卷内容以及施测注意事项的培训。在具体施测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每班由1名主试负责,当场收回问卷。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SPSS 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LSD法进行两组间比较。

2 结果

2.1 不同打工类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按父母不同外出打工情况,将留守儿童分为3组,他们之间在焦虑和敌对2项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 父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仅父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9项因子和总分、总症状指数、阳性项目数、阳性症状痛苦水平量表得分与非留守儿童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因子得分低于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3 母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仅母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SCL-90 9项因子得分和总分、总症状指数、阳性项目数与非留守儿童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阳性症状痛苦水平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父母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在SCL-90量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和总分、总症状指数、阳性项目数、阳性症状痛苦水平的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5 留守儿童烦心事的倾诉方式 不同类型留守儿童在倾诉方式和对象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305,P

3 讨论

家庭教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教育产生极重要的影响,留守学生的父母不在身边,缺少了家庭“后盾”,如果孩子有了委屈需要父母的关心、疏导、帮助和指导时,却不能及时倾诉,会觉得内心很难受、烦闷、脾气暴躁,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心理危害。

父母有一方在家比双方均外出打工要好,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指标间也未发现显著性差异,主要原因可能有:父母一方可以对儿童的学习进行指导、督促和管理,对儿童的个性、道德品质、行为表现等方面进行管教。另一方面与儿童沟通容易,也愿意主动与其进行沟通,听取儿童的烦恼。其他研究也证实[5],父母双方外出家庭的家庭功能显著低于单亲外出的家庭,即留守儿童与寄养家庭的亲密度和适应性显著低于与自己父母组成的家庭。哪怕只有父母一方在家,亲密度和适应性也显著高于隔代抚养。

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双亲均外出的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后,遇到困难时因缺少帮助,极易产生心理焦虑、抑郁、敌对、精神病性、恐怖、偏执等心理问题,这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相似[6-7]。这类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会出现某些情绪或行为问题以及社会适应不良,有自信心不足、性格孤僻不合群、逆反心理严重、自我贬低或自暴自弃等不良倾向。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在困难面前畏首畏尾,还可能表现为内向、抑郁、敏感,对自己做出消极的、负面的评价时,则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因缺乏自信心而回避有竞争评比成分的活动;对别人的批评十分敏感,只要别人话语稍重,就会引起他们的极端、过激行为。

有研究发现,儿童的行为问题与母亲的支持存在显著负相关[8-9]。调查显示,母亲的心理支持能降低儿童精神性指征。在中国“严父慈母”的传统教育下,母亲支持更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弥补父母外出所造成的亲情缺失,更容易消除留守青少年的焦虑和敌对感。Grotevant等认为[10],母亲比父亲更主动,母亲多是交谈的发起者,母亲比父亲更能接受孩子的观点。相反,父亲更喜欢下断语,不愿意倾听,更倾向于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而不试图去理解孩子,也不愿意与子女谈论情感和个人问题。建议在条件允许时,外出打工的家庭应尽可能让母亲留在家中抚育孩子,将有利于孩子的身心正常发育。

留守儿童更倾向于把情感寄托在身边的朋友身上,特别是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他们在最需要情感的照顾而又得不到照顾时,年幼无知的他们往往容易被社会上一些犯罪分子利用,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11]。高亚兵[12]研究发现,留守儿童较少与祖辈倾诉,本调查中也呈现类似现象,分析原因有:祖辈年岁较大,力不从心,对儿童的个性、道德品质、行为表现等方面无精力管教;祖辈文化程度较低,沟通交流方法不正确,对儿童情绪情感接纳不够;不愿倾听儿童的烦恼。研究中还发现,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选老师为倾诉对象的人数都较少,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和教师之间信任感还有待加强,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作用还未充分发挥,这与农村教师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知识有关,建议政府增强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大对中小学校教师的心理教育专业知识的培训。

4 参考文献

[1] 潘璐,叶敬忠.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2):5-17.

[2] 房超,方晓义.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3,11(1):65-72.

[3] GROTEVANT HD, COOPER CR. Individuation in family relationships: A perspective 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dentity and role-taking skill in adolescence. Human Dev,1986,29(2):82-100.

[4]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41-244.

[5] 梁静,赵玉芳,谭力.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功能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7, 28(7):631-633.

[6] 王东宇,林宏.福建省284名中学“留守孩”的心理健康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521-522.

[7] 范方.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心理科学,2005,28(4):855-858.

[8] 文,张文新,纪林芹,等.母亲行为与儿童行为问题的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2):277-279.

[9] 赵景欣,刘霞,申继亮.留守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与其抑郁、孤独之间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1):36-42.

[10]GROTEVANT HD, COOPER CR. The role of 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s in adolescent identity and role taking//DAMON W,EISENBERG 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Detroit:Detroit free press,1983:47-58.

[11]吴泽华,曹伟华,喻洁.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调查研究.法制与社会,2008,(9):26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