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朝花夕拾摘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生活是一部大百科全书,包罗万象;生活是一把六弦琴,弹奏出多重美妙的旋律:生活是一座飞马牌大钟,上紧发条,便会使人获得浓缩的生命。
3、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了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4、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5、生活如花,姹紫嫣红;生活如歌,美妙动听;生活如酒,芳香清醇;生活如诗,意境深远,绚丽多彩。
一、引之以趣,帮学生捧起书
1. 巧用名著自身资源来激趣
很多名著,其自身就有很多经典的内容,若能把这些经典的内容整合得当,我们往往就能巧用名著自身的资源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我给学生上《西游记》导读课,课前我就了解到,由于很多学生看过相关的影视作品,再加上《西游记》页数较多,不少学生提不起阅读兴趣。根据这一学情,我把《西游记》中很多与“三”有关的内容进行了整合。现将部分课堂实录摘抄如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孙悟空头上的箍是怎么来的吗?
生:观音菩萨给唐僧的。
师:那你们知道观音菩萨的箍又是怎么来的吗?他一共又有几个这样的箍呢?
(大部分学生面面相觑)
师:一共有三个,一个戴在了孙悟空的头上,那还有两个去哪儿了呢?你们想知道吗?
(学生点头)
师:那我们先一起来阅读《西游记》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伏熊罴怪”的后半部分。
(学生快速翻到指定内容进行阅读)
师:现在知道第二个箍去哪儿了吗?
生:(齐声)戴在熊罴怪头上了。
师:那第三个箍又去哪儿了呢?我们一起再来阅读《西游记》第四十二回“大圣殷勤拜南海,观音慈善缚红儿”的后半部分。
师:现在知道第三个箍去哪儿了吗?
生:(齐声)戴在红孩儿身上了。
师:其实,《西游记》中与“三”有关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三根猴毛”“三借芭蕉扇”等等。这堂课,我们就来读《西游记》中与“三”有关的故事。
(学生很有兴趣地按要求翻阅《西游记》中与“三”有关的故事)
通过整合和巧用《西游记》中与“三”有关的故事,学生阅读《西游记》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所以,只要能把名著中相关内容整合得当并加以巧用,我们就能利用名著自身的资源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引用名家阅读点评来激趣
作为经典名著,其在流传的过程中必定被无数次地捧读过,特别是历代名家对其品读而留下的点评,更是对我们有指导和启示意义。在名著导读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完全可以引用名家的阅读点评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比如,在进行《水浒传》中期推进导读教学设计时,我先引用了金圣叹点评《水浒》的名句“不读《水浒》,不知天下之奇”,然后引导学生品读《水浒传》中的“奇人”和“奇事”。接着,我又引用了鲍鹏山点评《水浒》的语句“鲁达登场,作者描写的是他的品性,鲁达是圣人;林冲登场,作者描写的是他的性格,林冲是凡人;武松登场,作者描写的是他的武艺,武松是神人”,然后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章节,体悟为什么说鲁达是圣人,林冲是凡人,武松是神人。
这节《水浒传》导读课,我通过引用名家对《水浒传》的点评资源,既激发了学生阅读《水浒传》的兴趣,又提升了学生对《水浒传》的理解。因此,引用名家阅读点评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这是完全可行的。
当然,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只有让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可能自觉地捧起书,才能感兴趣地捧起书,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也才算开始。
二、以法导之,助学生会看书
当学生对名著有了阅读的兴趣,是不是就能顺利地阅读名著了呢?当然不是。因为诸多原因,名著与学生之间往往会有“代沟”。所以,老师不仅要考虑到这种“隔代”或“代沟”,而且还要想办法弱化因这种“代沟”给学生阅读带来的负面影响。那么,如何才能尽量弱化这种负面影响呢?这就需要老师在导读课上能根据阅读文本本身的特点,对学生阅读该文本的相关读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比如,在进行《朝花夕拾》导读课教学设计时,在读书方法上,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指导:
第一个方面,因为《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并且10篇文章大多是叙事散文,所以,我进行了如何阅读叙事散文的方法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应重点体悟文字背后所蕴含的各种情感。
第二个方面,因为《朝花夕拾》的创作时间离现在较远,学生又对那段历史知之甚少,所以,这是学生阅读的困难所在。针对这一学情,我指导学生“知人论世”,帮助学生了解1925年、1926年和1927年发生的主要社会事件以及鲁迅先生在这三年里的境遇,并且指导学生多运用文后注释来进行阅读和理解。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指导,既最大限度弱化了因“隔代”或“代沟”而给学生阅读带来的负面影响,又教给了学生读叙事散文要把握情感和“知人论世”这两种读书方法,从而使阅读效益尽量最大化。因此,在导读课上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消除阅读障碍,让学生做到会读书。
一、明确阅读的意义
研究表明,每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余秋雨先生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庸就十分困难。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青少年正处在认知世界形成、人文素质养成的重要时期,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名著,对他们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于是我便利用班会课、家长会、飞信平台等一切可能的方式向学生、家长宣传读书对人健康的巨大作用,力求形成教师鼓励、家长支持、学生感兴趣的局面。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由于时代的隔阂,学生普遍对名著缺乏了解,缺乏亲近感。当今文化信息来源渠道多且快捷,多数学生沉迷于网络、电视,倾向于文化快餐,即便为了考试,他们也乐于接受各类“名著速读本”,对原著没胃口,因此,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热情,是促使学生搞好阅读的关键。我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
第一,将节选自名著的课文讲得精彩生动,利用它们吊起学生阅读原著的胃口。例如,笔者在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发现学生对生机盎然的百草园充满向往之情,对能讲美女蛇故事的阿长产生极大的好奇,我顺势对学生说:“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要想知道鲁迅更多的童年趣事,要想了解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阅读原著。”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到名著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和期待,读起来自然就有亲近感。
第二,要善于营造阅读名著的氛围。比如,我开展了语文课前三分钟“推荐活动”,每堂语文课前,由一名同学向全班推荐名著的经典片段或一位名作家,并写出百字左右的推荐语参与评比,每周组织学生选出一名优胜者的文章,贴在班级宣传栏供全班阅读。
第三,运用新型资源有效地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读书时间”等节目,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都可以用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制定阅读计划
(一)阅读书目的确定
第一学期我要求学生在阅读《朝花夕拾》、《繁星 春水》的基础上,再阅读《少年维特的烦恼》和一部自己选择的名著;第二学期我让他们先阅读《童年》、《昆虫记》,然后阅读《在人间》、《小王子》,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自行安排其他书目。
(二)阅读时间的安排
1、每早10分钟
我给同学们提出要求:每天7点至7点10分诵读名著经典,这不仅保障了课前纪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每天初始即享受一顿文学美餐,既陶冶了情操,也净化了心灵。
2、每周一节课
我们初一的语文课较多,我于学期初始明确每周三的下午第一节课为阅读课,规定学生必须准备好课本推荐名著或其他课外名著,在课堂上集中阅读。
3、每晚一刻钟
学生从完成作业到正式入睡总有一个时间过程,我便给学生讲古人读书“三上”的故事,鼓励并要求学生要读“枕上书”,能够充分利用睡前一刻钟培养读书习惯,增长见识,扩大视野。
四、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读名著就是在发现。钱理群先生说过“对作品所描绘的已知未知世界在于发现和开掘”。为了提高阅读质量,切实让读书起到丰富见识、扩大视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他们予以指导:
1、诵读
名著中有优美的描写,精彩的对话,睿智的思辨,我要求学生划出这些片段,每天早上利用课前10分钟大声朗读,对于特别感兴趣的语段最好能够背诵,在诵读中品味语言的魅力,感受情感的美好,领悟到深刻的道理,丰富了语言的积累,提升了文学的素养。
2、批注
读一本好书如同和一个心灵高尚的人“对话”,如果读书总是泛泛而看,这一对话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因之我便在阅读课时要求学生手不离笔,对于书中精彩的语言,至真至善至美的情感,人生哲理随时在旁边写些点评、感悟。也可对书中相关内容提些疑问,以使这一对话过程更深入,更有成效。
3、摘抄
我鼓励学生读书养成摘抄的习惯,每个人准备一个摘抄本,只要条件允许就随时把书中精彩的句段,相关的知识等摘抄下来并定期回读,整理,形成一定的体系,对于部分内容还可做成读书卡片。
五、成果展示,享受读书的快乐
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阅读兴趣,让他们感受到读书的乐趣,一年来,我集中安排了以下成果展示活动:
1、背诵比赛
我常组织诵读比赛,让每自然小组推荐三名同学,精选平时诵读的语段参加比赛,并邀请相关任课老师做评委。参赛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诵打动了老师,更感染了每一位同学,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向他们学习,更多更好地背诵那些优美的、感人的、启迪人生的文字。
2、“读书伴我成长”交流会
我让同学买回顾自己半年来都读了哪些书,这些书对自己的情操,品质,意志都产生了那些有益的影响,然后每位同学准备一个两分半钟的发言,交流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书对于自己成长的巨大作用,这既是对自己读书活动阶段性小结,也是对其他同学一次深刻的启示。
3、成绩展览
我借用了学校的橱窗,精选了同学们较好的读书摘录,批注,读书卡片在校园把学生的读书成果对全年级同学展示,让我们的同学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自豪感,为下面的读书活动注入了无穷的动力。
4、开展“我来品说书中的人物”活动
一、存在问题
1.被动阅读。由于学生课业负担沉重,较大部分学生基本不看课外书,只是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阅读,没有形成自觉阅读的习惯;而一小部分有看书习惯的也只是看一些时下流行的书籍,可称其为“不磨脑的书籍”,这部分书籍往往与课堂教学无关。特别是对一些需要动脑思考而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他们更不感兴趣。
2.盲目阅读。由于学生缺乏明确的阅读目标和教师的有效引导,鉴别、分析能力不强,阅读缺乏目的性,加上不善于有选择性地去阅读课外读物,往往采取的是随手拿来,不论是武侠言情,还是侦探小说、卡通漫画等五花八门的消遣书刊,上手即读,且这类书刊占了较大比重,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3.阅读指导存在误区。一是教师光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必须扩大阅读面,否则语文水平很难提高。可到底怎样阅读,阅读什么,训练什么能力,学生根本不知道,甚至连教师自己也心中无数。二是部分教师虽有一定的指导,但很粗浅,缺乏系统性。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语文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加以指导,帮助他们选择恰当的阅读内容,为他们的课外阅读创造良好的环境,探索出一套课外阅读指导的方法,以适应大语文教育的变革。
二、解决对策
1.结合教材,推荐课外阅读的读物。课外读物丰富多彩,其中也不乏一些无聊乏味的东西,如果不加选择,那读的效果也是事倍功半。因此,我们在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的同时,也要经常性地了解学生在读哪些书,并且根据课内阅读适时地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比如在学习了《藤野先生》后向学生推荐《朝花夕拾》;学习《再塑生命》后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教学《背影》后,可推荐学生阅读龙应台的《目送》……在推荐课外读物的时候,教师也要有所选择,要推荐一些思想内容健康、语言文字规范、写作技巧高超的读物。同时,也要避免简单化一,要尽可能地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不仅推荐寓言故事、童话小说,也要推荐科技知识,政治常识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知识;除了推荐现代读物外,还要推荐少量的比较通俗的古代读物。要让学生在各种不同的读物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2.借助教材,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教师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速读的方法,品词品句的方法、边读边想的方法、联系前后文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理清事物脉络的方法,特别是进入文本学习的方法。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学会阅读各种文体。在课内阅读时,经常性地和学生一起总结各种文体文章的不同阅读方法。逢到相同结构的文章,可以采取先老师带着学,然后放手让学生学,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方法,从而慢慢地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逐渐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3.上好指导课,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适时地上几节阅读指导课,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阅读指导课上,可以通过讲述名人专心读书的故事来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也可以向学生讲明课外阅读的好处、要求、方法,还可以介绍如何做摘抄、写读后感。另外,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读书指导课向学生介绍读书四步法:拿到一本书,第一步是浏览,即先大致浏览一下书的内容提要,看看内容简介和目录,对整本书有个大致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第二步是阅读,就是通读全文,做到边读边思考,加深理解;第三步是摘抄,阅读完全书,回过头来把书再翻一遍,并有选择地摘抄文中的名言警句或优美的段落,以巩固加深;最后一步是回顾,把书合起来,想想自己从这本书上学到了什么东西,如果有部分遗忘的话可以再翻阅一下,达到记住并为自己所用的目的。
4.加强阅读交流,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强调的是知识的运用。课外阅读也是如此,学生只有感到阅读有用,有意义,才会越读越起劲,越读越愿意。通过一个阶段的阅读,学生有了自己的“所得”,就应该及时创设条件,搭建平台,让学生的成功体验飞扬起来。因此,每个学期,我们可以组织1-2次读书交流会,引导学生把读过的好书带到教室进行交流。在读书会上,可以让学生向同学推荐自己读过的优秀读物,谈谈自己采用的阅读方法,讲讲阅读到的生动的故事,说说阅读中的收获。
【关键词】语文;课外;阅读;引导;方法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2-0129-01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一,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渠道。学生们通过课外阅读,可以间接地向社会、向自然、向生活、向实践学习,通过阅读可以对前人的知识经验进行反复体味、咀嚼,从而不断发现、丰富、完善、超越自我。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高质量的课外阅读呢?我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学校要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计划并规定课时,以确保学生在校有一定的时间到图书馆,阅读课外书籍,还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益课外读物。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不仅包括课内阅读学习,还有课外阅读学习,要认识到课外阅读的必要性,认识到课外阅读对提高写作水平有着帮助,要学好语文,课外阅读是一条重要的有效途径。学生要学会在平时的学习中,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广泛阅读课外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陶冶自己的情操。
2.要努力激发阅读兴趣,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实践表明,每个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问题是绝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是一种消遣调剂,而有一部分教师、家长把课外阅读看作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这样的阅读就难以发挥书本应有的作用,体现不出阅读的力量。因此,必须注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在实践应选择合适的阅读内容,让他们读有意义的书籍;要在时间地点精心安排,让他们品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是关键性的环节。我们应运用学生对机械的抄写、无聊的练习深恶痛绝这一心理,在经过必要的准备以后,尝试在本该进行的语文训练或考试中宣布到阅览室去读自己喜欢的书,并要求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笔者的这措施使很多学生喜出望外,他们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选择自己爱看的书后,个个都像"饿汉"一样扑在书上,边看边想,边记边抄。课后,还可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展览出来,供同学在课余时间中互相欣赏,口头点评。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评点他人的摘抄时,动口、动手,又动脑。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不仅要读书的学生学有收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同学也受到了积极的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评的意识。这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来说是一件好事。
3.慎重选择课外阅读材料
既要考虑阅读材料本身的价值,又要充分顾及学生的特点。最为理想的阅读材料应是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心理、阅读能力的文质兼美、语言规范的阅读材料。一般来说,初中学生阅读以《语文课程标准》所推荐的各类图书。这些阅读材料包括: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等;长篇文学名著,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老舍《骆驼祥子》、笛福《鲁滨孙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4.让学生有更多的课外阅读时间
合理安排读书时间,统一制定读书计划,早中晚各安排一段时间,每天总阅读时间不少于1小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计划的规定,并长期坚持下去。另外,要求学生在不同时间阅读不同书籍,提高阅读效率。早晨是一天中读书的黄金时间,头脑最清醒,可以安排些背诵、复述任务;晚上一般较疲劳,可以阅读些较轻松的书籍。
5.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由于其特点,比较自由,而且学生容易受其他事情的影响,不能像课堂上那样集中精力与时间,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5.1学会精读与泛读。精读就是精心阅读,阅读材料的同时,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分析深刻理解材料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思想,所要表达的作者情感等。泛读就是简单粗浅地读,只需浏览即可,点到即止,不必深究。有些书需要精心阅读,有些书却只需要走马观花。如何选择就要看学生的兴趣与自己的特点,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出学生的特点,给学生以建议,如在学生兴趣范围内,喜欢文学的学生可以精读一些名家名作,学习其中的遣词造句,文章内容的构思及情节的转折等,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对于喜欢数学的同学可以精读一些推算类的课外书,以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相关学科的水平。
5.2多思考,勤记录。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还要深入思考,想让阅读给自己的学习、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影响,起到作用,就要多思考,思考好文章的内容、其表象、其实质,从中学到东西。俗话说得好:"好启发不如烂笔头。"好词好句好段落,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为什么这里用这个词好一些?为什么这种说法就好一些?把这些好的词句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在自己的习作中就可以信手拈来,使自己的作文水平乃至语文能力提高。
6.帮助学生自评阅读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