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碳中和带来的机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尽管哥本哈根会议和坎昆会议对2012年后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并没有达成明确共识,“后京都问题”悬而未决,碳市场仍然扑朔迷离,但是关于国际碳减排机制方面还是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并且这些进展给农村地区参与碳融资创造了新的机遇。
农村地区在应对气候变化中面临的发展机遇
首先,LULUCF、REDD以及REDD+计划的实施为农村地区发展碳汇产业提供了政策平台。《京都议定书》提出了两种减排方案:一种是工业直接减排(包括提高能效和采取化石能源的替代技术两种主要方式);另一种则是通过基于LULUCF(Land Use, Land Use Change and Forestry,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改变和森林)计划的碳汇CDM间接减排。所谓碳汇,指的是从大气中清除温室气体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当工业直接减排面临技术极限和经济发展挑战的时候,通过碳汇实现间接减排的方式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林业碳汇因投资少、潜力大、易执行、对经济增长影响小、综合效益大等特点而备受青睐。2007年,《巴厘行动计划》提出了REDD(Reducing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Degradation,通过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来减少碳排放)计划,刺激了巨大的碳汇市场[2007年森林碳汇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增长,碳汇交易量相比2006年增长了228%,达到了5.1 MtCO2。2008年保持了轻微的增长,从2009年前两季度的交易量(3.7MtCO2)可以看出,森林碳汇市场在2009年保持着继续增长的趋势。]。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进一步讨论了如何在发展中国家有效保护和管理土地和森林、形成可持续性的土地利用和森林开发机制并为这类举措提供正面激励,被称为REED+计划。 目前,无论是供应方还是需求方,碳汇市场已经形成了多样化的阵线,一些碳汇交易是基于商业运作的形式,一些则纯粹是公益的形式[ Katherine Hamilton, Unna Chokkalingam, and Maria Bendana. Ecosystem Marketplace, State of the forest carbon markets 2009: Taking Root & Branching Out. January 14, 2010. At 省略]。
其次,CDM项目开发热点往农林方向转移为农村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目前,农林项目是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Executive Broad, EB)特别青睐的方向。最近很多风电、小水电、工业能效等项目被EB所拒,而农业和林业这样的额外性强[ 按照《京都议定书》规定,CDM项目必须具有额外性,即如果项目没有CDM项目资金的支持,就不可能开展。]、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成了CDM项目开发的重点目标。这对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另外,自愿减排市场的健康发展为农村地区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除了强制减排市场,自愿减排市场的健康发展为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带来了新的机遇。2008年,在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Chicago Climate Exchange)注册的自愿减排碳产品数量中,造林项目、能源效率项目和可再生能源项目都有较大增长。参与自愿减排交易的有为了“共同的社会责任”买入碳信用的企业、以“碳中和(Carbon Neutral)”方式参与低碳发展的机构、非政府组织、个人以及一些投资和投机者,这些为农村地区实现碳融资提供了多元的融资渠道。近些年,我国也在进行基于自愿减排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探索。
而且,世界银行碳基金为农村地区发展低碳产业提供了信心。目前,世界银行碳金融单位(The World Bank Carbon Finance Unit, CFU)管理着碳原型基金(Prototype Carbon Fund)、生物碳基金(BioCarbon Fund)、森林碳伙伴关系基金(Forest Carbon Partnership Facility)等12个碳基金,这些基金由OECD国家的政府和公司募集资金成立,为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提供融资[ Worldbank(2010).省略/Router.cfm?Page=Funds&ItemID=24670]。2010年12月9日的坎昆会议上,世界银行进一步展示了发展碳金融的新思路,宣布建立筹集目标为1亿美元的“市场准备伙伴基金”,以此帮助各国国内碳交易体系的能力建设,并在2013年之后将继续购买碳减排量,在“后京都”问题悬而未决的形势下,这对未来的碳市场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反映出世行对各国内部碳市场巨大潜力的预期。
农村地区由于产业和生态的双重脆弱性,在全球气候变化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很多地区的农村经济增长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不仅不利于农村的永续发展,也不利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我国应该积极把握机遇,将应对气候变化和农村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展农村经济,同时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应对气候变化。
农村地区发展低碳产业的建议
我国已郑重向全世界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同时还要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和13亿立方米。除了城镇工业实现低碳化之外,在我国农村地区发展低碳产业对实现这些目标也将有很大的贡献。对于农村地区发展哪些低碳产业,本文有如下几个初步的建议:
(1)开发碳汇产业,实现农村经济和生态的持续发展
广泛开展农村资源禀赋考察,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发森林、草场等碳汇产业。可以引进碳汇CDM项目,也可以积极申请碳汇基金。农户可以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也同时建议农民参与项目的开发。项目业主可以采取与农户分成盈利的方式,也可以将林木、草场和农作物归属于农户,项目业主获得CERs收入。碳汇项目的开发一方面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资金,同时也能改变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形成经济和生态持续协调发展的农林产业。
(2)发展循环农业,促进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
我国农村生物质资源繁多、分布广泛,具有广阔的开发潜力,建议将我国新能源发展战略和农村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保障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能源安全。我国有丰富的秸秆和农林废弃物,可以结合发展养殖业,开发沼气项目;同时,可以以农村居民炊事和取暖为重点,开发和推广秸秆固体成型燃料项目,逐步解决农村基本能源需要,改变农村用能方式,提高资源转换效率;此外,可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做法,开展适度规模的秸秆发电。
(3)发展有机农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相关研究表明,以化肥、农药为产量保障的现代农作方式比以自身循环为主的传统农作方式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要大得多[ Worldbank. 2010. at 省略. ]。有机农业以农业资源的自身循环利用为特点,生产环节不涉及化肥、农药的使用,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健康都有一定的保障。目前,有机农产品在大城市已经有部分市场,因此可以引进有机农业CDM项目,这属于LULUCF计划范围,农民能够额外获取碳信用给他们带来的收益,同时也能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保障农村低碳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配套政策
由于“后京都问题”悬而未决、农村地区在参与碳融资过程中存在着技术和资金壁垒等问题,要保障农村地区低碳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还需要相关配套政策。
(1)为农民提供培训机会,提升新生代农村劳动力的发展能力
碳融资项目开发过程中,应注重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工作。目前农村已经进入以“80后”、“90后”为主体劳动力的阶段,在外务工的农民工回流趋势日渐明显,回乡创业和就近就业成为很多新生代农村劳动力的新选择。很多新生代后农民受过初高等教育,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建议为这些新生代农民提供系统的碳融资技术培训机会,使他们掌握开发碳融资项目的技术,并提升自我积累和发展的能力。
(2)为农林项目提供财政支持,促进“双边”、“单边”和“多边”等多元融资模式
农村在引进农林CDM项目时面临着难以支付交易成本的问题,建议财政成立“低碳农林发展”专项,为“双边”农林CDM项目预付项目申请和交易等相关费用。对于难以以“双边模式”引进外资的农林项目,建议开发“单边模式”,以财政专项资金购买CERs,并建立CERs账户或存库,再由某些机构进入碳市场进行交易,所获收益可以继续作为专项资金的补充,也可以直接以一定的方式分配给参与项目开发的农户。此外,建议帮助农村地区积极申请国际“多边”碳基金,特别是对于一些难以找到CERs买家的农林项目,应充分争取国际碳基金的援助。
一、市场寻求型投资趋势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跨国公司投资中国时主要把中国视为重要的生产基地,把加工组装环节转移到中国,这是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作为跨国公司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2009年成为出口第一大国,据经济研究和咨询公司IHS GlobalInsight报告,2010年中国的制造业产值超过美国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制造业产值的19.8%。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处于全球经济再平衡大背景下的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过程中,市场动机更为突出。“十二五”期间,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目标中,寻求效率和寻求资源的目标地位将有所下降,寻求市场的目标地位将快速上升,这意味着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将更多地面向国内市场进行生产。同时,“十二五”期间中国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通过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使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内需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地位显著提升。例如,中国的汽车销售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并且处于快速增长之中,“十二五”期间,中国汽车销量在全球销售总量中的占比将继续上升。与国际金融危机前相比,中国已经是全球汽车企业竞相追逐的市场,在中国市场的业绩成为决定汽车企业的全球竞争地位的重要因素。因此,跨国汽车企业在研发、制造、销售等环节的投资更加针对中国市场需求。
二、低碳投资趋势
“十二五”期间,中国内部面临较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外部还承担着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压力。“十二五”规划为节能减排制定了一系列约束性目标,明确提出到2015年能源消耗的强度比2010年要下降16%,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要下降17%,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要下降8-10%。在较高的排放标准要求下,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低碳经济拥有较好的发展机遇,跨国公司实施低碳战略与中国“十32”期间的发展目标高度吻合,在中国进行低碳投资会得到政策支持。中国走低碳发展之路,企业实施低碳战略至关重要。因为发达国家碳排放的2/3是发生在建筑和交通等公共消费领域,而中国超过70%的碳排放是在工业生产领域。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低碳投资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实施低碳战略、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拥有低碳核心技术。跨国公司在实施低碳战略中积极研发低碳核心技术,以提升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汽车、新能源,以及电子信息等领域实施的节能减排。二是注重减少碳足迹,在采购、制造、运输、销售、使用及废弃物处置等环节全面减少碳排放。例如,扩大低碳能源和节能产品采购比重,注重减少物流环节碳排放等。
三、高附加值投资趋势
跨国公司大规模进入中国主要是因为加工制造环节在发达国家成本较高,不具备竞争力,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劳动供给数量大,加工制造环节利润相当大,所以把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大规模转移到中国。2000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跨国公司开始全产业链进入中国。跨国公司全产业链进入中国的标志是跨国公司在进一步向中国转移加工制造环节的同时,开始向价值链两端延伸。
“十二五”期间,中国在跨国公司的加工制造布局中将承担多重责任,这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中国市场地位的提升,二是中国生产成本的上升。相比周边地区的印度、越南、泰国、孟加拉等国家,跨国公司在加工制造环节的布局方面面临更多选择,虽然中国可以把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而维持五到十年的成本优势,但总体上看中国在加工制造方面的低成本优势还是面临着威胁。
“十二五”期间,跨国公司在加工制造环节的投资有进有退。由于中国在加工制造环节的低成本优势面临威胁,跨国公司的一般加工制造环节将由沿海地区逐步向中国内陆和周边国家转移。中国现在依然拥有国内市场容量大、基础设施良好、人才资源丰富等竞争优势,因此中国沿海地区将吸引更多高端投资,它们主要流向高附加值的产品和产业链的高端环节。
四、服务业投资趋势
迄今为止,跨国公司在中国主要投资于制造业,这是由中国对外商投资开放的次序决定的。从整体上看,服务业对外商投资开放晚于制造业,开放程度也低于制造业。1995年之前,中国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主要是服务于制造业吸收外商投资。之后,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履行承诺的需要,中国服务业的开放领域逐渐增多,开放程度不断加深。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的结束,目前中国已经全面履行了开放服务业的承诺。
“十二五”期间,现代服务业将成为对外开放的重点。在2011年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现代服务业是国家鼓励外商投资的领域,租赁和商务服务、创业投资企业和知识产权服务都被纳入了鼓励类的范围。跨国公司在服务业领域的投资比重开始迅速上升。2008年服务业吸收外商投资占同期全国非金融领域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41-3%,2009年占42.6%。而2010年,外商投资服务业的比重大幅度提高成为显著的亮点,全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87.1亿美元,同比增长28.6%,占全国非金融领域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46.1%。跨国公司中的银行、保险、证券、零售、物流等服务企业纷纷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仅在北京的CBD地区,截至2010年底就聚集了252家外资金融机构。
五、并购投资趋势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并购投资比重严重偏低。目前,全球80%以上的跨国投资是通过并购实现的,2004年到2009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约4900亿美元,其中外资并购总额仅为90亿美元,外资并购还不到外商投资总量的2%。
“十二五”期间,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绿地投资的困难增加,并购投资将快速增长。中国已摆脱了短缺经济,现在中国市场已经是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之一。在中国,绿地投资将面临更高的成本,以及国内企业的市场挤压,原因在于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中国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占10%,它们积极“走出去”,主动整合全球资源。
“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在规范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外资并购。中国建立了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
度,规定了并购安全审查的范围,主要针对重要农产品、重要能源和资源、重要基础设施、重要运输服务、关键技术、重大装备制造等领域。2010年国务院出台题为--《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的9号文件,明确“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支持A股上市公司引入境内外战略投资者。规范外资参与境内证券投资和企业并购。依法实施反垄断审查,并加快建立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十二五”期间,在我国转变发展方式、振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并购将会越来越多。
六、内陆投资趋势
由于内陆地区区位优势不明显,跨国公司一度对投资内陆地区的积极性不高。由于缺少出海通道、运输成本居高不下,导致内陆地区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较小,内陆地区的地理位置不利于通过贸易加入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体系。因此,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地点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截至2009年底,东部地区占全国非金融类外商投资的82.52%。但这一趋势目前正在改变,跨国公司在内陆地区的投资逐渐增多,开始初具规模。2010年,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商投资占全国的8.5%,比2009年上升0.6个百分点,许多跨国公司在内陆的投资开始呈加速趋势。
“十二五”期间,内陆地区开放步伐加快,内陆地区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优势将逐渐显现。中国吸引外商投资因素的改变也会导致一部分跨国公司投资内陆地区,市场因素在吸收跨国公司投资中的地位上升。中国幅员辽阔,中西部市场与东部市场距离较远,并且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相对独立,出于市场因素考虑对内陆地区投资的跨国公司将增加。同时中国政府出于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考虑,将大力推动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在承接跨国公司对地理限制不敏感的产业转移中将大有作为。
七、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建议
(一)把中国作为新兴市场投资的重点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跨国公司投资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和低廉的要素成本.以增强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全球市场格局的巨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新兴市场已经为成为市场潜力最大、增长最快的地区,跨国公司开始把投资新兴市场作为抢占全球市场的关键。2009年,发展中和转型经济体占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一半,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地区格局出现了历史性变化。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组织统计,2009年发达国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下降44%,发展中国家仅仅下降27%。在对跨国公司最有吸引力的五大投资目的地中,有四个是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未来还会有更多高附加值的经济活动转移到这些新兴经济体。
中国作为新兴市场中最重要的国家,对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业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跨国公司应把在全球调整的重点放在中国,在中国进行系统化投资,建立地区总部,设置高层级管理机构,提升管理效率。
(二)把低碳战略延伸到中国
目前绝大多数跨国公司都实施了低碳战略,这既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需要,更是为应对气候变化、各国环境管制和抢占未来市场而主动采取的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转型。
(一)实施低碳战略可直接带来经济效益。随着化石能源价格上涨,跨国公司实施低碳战略的节能效益不断增加。在一些国家开征碳税的情况下,减少碳排放可以直接降低税收成本。例如,挪威从1991年开始对超过60%的碳排放征收每吨50美元的碳税。随着碳排放管制和碳交易的发展,区域性碳价格已经形成,在一定的碳价格下可进行碳交易,减少碳排放为企业直接带来收益。
2.跨国公司实施低碳战略是顺应市场需求。市场对碳排放要求越来越高,甚至有一些产品由于不符合碳排放标准被禁止市场准入。美国在2007年立法规定,到2020年新出售的轿车和轻型卡车的燃油经济性要提高31%,欧盟要求轿车的排放到2012年降低至120克/公里,同时,低碳消费意识的兴起促使跨国公司主动通过实施低碳战略树立低碳品牌。
3.全球低碳产品市场迅速增长,跨国公司实施低碳战略是为抢占未来市场。据《斯特恩报告》预测,到2050年全球低碳产品市场可达5000亿美元,从普通的LED灯泡到清洁能源,低碳产品市场正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它将成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
关键词;低碳 创新 节能 措施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今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是“思前·食后·厉行节约”,该主题旨在倡导反对粮食浪费,减少耗粮足迹。中国的主题为“同呼吸 共奋斗”,旨在释放和传递建设美丽中国人人共享、人人有责的信息,倡导在一片蓝天下生活、呼吸的每一个公民都应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切实履行好呵护环境的责任,自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激发全社会持久的环保热情,为改善空气质量、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而奋斗。
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城市不仅是政府、专家的事,积极树立低碳生活理念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低碳减排的巨大潜力。下面就先说说我们企业在低碳减排方面的可取之处。
企业从管理提升和技术改进两个方面均有低碳减排的措施,管理措施有状态巡视检修、工区回迁公司园区集中办公、齐抓共管小组和绩效管理提升等,技术措施有无人机巡视、在线监测设备、QC、五小等。下面让我们一起看下两个例子。
首先,让我们从一则新闻说起。北京卫视在新闻联播期间报道了无人机巡线,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北京供电的事情。为什么把无人机巡线和保证供电拿到一起说呢?这是因为无人机巡线开拓了新型巡视工作模式,以科技创新方式提高了七成的工作效率,从而减少各项成本支出,侧面达到了低碳减排的效果。那无人机巡视具体是怎么开展的呢?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
无人机是一种由无线电遥控设备,或由自身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无人驾驶飞行器。机上安装有自动驾驶仪、程序控制装置等设备。地面遥控站人员通过雷达等设备,对其进行跟踪、定位、遥控、遥测和数字传输。无人机巡检通过悬停、定点拍照,将设备状况、线路通道等画面实时传送至地面控制台。它可对输电线路本体缺陷、通道隐患进行快速探测,不受灾害天气影响,做到及时、准确、高效获取现场资料。无人机控制操作过程简单可靠、运行稳定。
近期,直升机、无人机和人工巡检协同试点工作开始展开,公司加快推进无人机项目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力争用两年时间全面完成试点任务。无人机巡检工作于2010年开始立项,至今先后研究开发出电动固定翼无人机和电动多旋翼无人机。其中,电动固定翼无人机主要应用于电网高速巡航、线路走廊高频次监控、检修现场地形勘察、灾情普查等作业内容。而电动多旋翼无人机项目正处于研究阶段,已经实现了对导地线、金具的零死角巡视。
刚才说了移动的眼睛-直升机,现在我们再来了解下固定的卫士-在线监测设备。从2007年开始,运行维护的输电线路上,就开始逐步加装各种在线监测设备。例如远程可视监测,微气象监测和导线微风震动等等。在线监测平台建设完成开通后,我们可以通过铁塔上这些默默无闻工作的新工具,轻松了解线路的即时天气状态和周边环境,从而可以对各种危及线路安全运行的外部状况做到了然于胸。
我们也常常想象,以后不用每天去巡线,也不用顶着狂风暴雪去监控覆冰威胁,更不用在烈日暴雨中,跋涉着寻找雷击点,这些工作都可以通过在线监测系统完成。幻想是美好的,但目前来讲在线监测设备还仅仅能够完成简单的视频监控和传感器数据收集工作,数据分析报警工作还不完善。下一步,我们将寻求更加先进成熟的传感器,部署在了我们铁塔上的每一个角落。线路走廊,设备本体的情况,都将通过传感器即时,有效的传递给我们。而发展成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或后台管理系统,将帮助我们过滤掉了大部分的无用信息,专注于将线路运行的缺陷和隐患展示在我们面前,使我们的工作能够增加效率,有的放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物联网时代的缩影。
我们要实现宏大的低碳降耗战略,或许要取决于很多细微之处。我们应看到,这“细微之处”不只是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也包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细节。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每个人生活习惯中浪费能源和碳排放的数量看似微小,一旦以众多人口乘数计算,就是巨大的数量。我们应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展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创意活动,使党的十提出的“低碳减排”、“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发展决策,变为全民的实际行动。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世界公民”责任担当,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难得机遇。因此,倡导低碳经济、改善生活方式,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改变生活方式:气候中和联合国指南》指出,只要采取一些很简单的措施,就可以减少一个人每天一半的温室气体排放。
下面我们就说说小举动带来大变化的低碳生活方式:
1、少吹电扇1小时,减少0.045kg碳排放;
2、少看电视1小时,减少0.096kg碳排放;
3、用节能灯替换60瓦的灯泡,碳排放减少4倍;
4、午休和下班后关掉你的电脑和显示器,碳排放减少1/3;
5、少开车1公里,减少0.22kg碳排放;
6、少乘1次电梯,减少0.218kg碳排放;
7、附近公园中慢跑代替跑步机45分钟锻炼,减少1kg的碳排放。
8、购买使用节水型淋浴头,每分钟节省10kg水, 3分钟热水澡的碳排放削减一半。
9、少吃1kg牛肉,减少13kg碳排放;
10、少丢1kg垃圾,减少2.06kg碳排放;
11、晾晒衣物,不使用滚筒式干衣机,减少2.3kg的碳排放;
12、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减少2.5千克的碳排放。
你看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小事,都是在为"减碳"做贡献。 我们应该从节电、节水、节碳、节油、节气这种小事做起,低碳生活是我们要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下面总结一段低碳口诀:
低碳生活,人人需要。精细用水,时时做到。科学用电,学问不小。
巧用燃气,节能有招。垃圾分类,变废为宝。一次物品,不用为妙。
禁烟制度,自觉遵照。合理用纸,替代木耗。绿色采购,时尚环保。
厉行节俭,消费别高。科学饮食,定当记牢。建筑节能,积极倡导。
健康出行,节油降噪。旅游休闲,低碳新潮。低碳办公,减支增效。
【关键词】低碳;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与经济发展奇迹相伴随的是中国社会正合乎逻辑地进入一个深刻的转型时期。毫无疑问,这种社会转型推动了生产力的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较大改善;然而,社会转型也引发了资源配置方式革新、利益整合机制和谐、价值行为取向转变的渐进趋势,从而衍生了低碳经济转型这一崭新的经济发展理念。‘低碳经济’概念最早是英国始于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问题的考虑,率先在《能源白皮书》中提出的。其关键在于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控制CO2排放量的增长速度,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发达国家正在探索的低碳经济模式不仅是一种时尚的国际潮流,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益实践,也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致力于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步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重视产业结构调整,重视发展方式转变,重视有关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立足低碳,着眼经济效率的提升,同时也要防止低碳不经济现象的发生。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很有限,必须始终坚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能不能坚持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安全,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的质量,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可持续发展战略丰富和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可持续发展战略反映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相互协调,实现均衡持续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产力的不断改进与生产工具的不断更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统而观之,虽然世界各国在工业化、现代化领域的成就令人欢欣鼓舞,但随之衍生的问题也逐渐显现,气候变化、环境破坏、生态危机不容小视。工业化、现代化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逐渐增加,致使温室效应越发严重,为全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巨大隐优。气候条件恶化,危害越加严重,任何国家都不能避免,独善其身绝非可能。对此,世界将以何种方式应对?几年的发展证明,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已成为一种可行的途径。我们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着眼与低碳经济。
二、低碳经济的实质和内涵
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狭义的理解是以消耗低碳燃料为主,追求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最小排放的发展,是一种高能效、低资源消耗和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模式。对低碳经济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从科学发展观角度,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的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从效率角度,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在发展模式上,低碳经济从宏观上确立了低碳发展的方向,中观层面结合了节能减排的发展方式,在微观层面上利用碳中和技术。
(1)低碳经济的本质是经济方式转变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且包括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转变。实质是从数量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和能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因此,低碳经济的本质是经济发展方式的。
(2)中国低碳经济转型的驱动力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绿色经济领域的研究者就预言,按照著名的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Nikolai D Kondra-tieff)经济长波理论或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创新周期理论,在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内容的第五次创新长波之后,即将来临的是以资源生产率革命为特征的第六次创新长波,而这个长波的意义就是开创以低碳能源为特征的生态经济新时代。毋庸置疑,全球经济正处在一场新工业革命的序幕,驱动这种新工业革命的是对能源和气候安全方面的重视;与此同时,能源资源禀赋不可回收的天然属性、价格与供给的巨大波动性也使得可持续发展成为未来经济模式的主流。针对这一新的现实,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家们开始调整在贸易、融资和生产计划方面的决策;不过真正推动这种决策调整的是对未来的展望,这种展望关乎向低碳未来转型所带来的潜在的经济与政治利益――而不是转型的成本考虑。
中国经济正处于以资源密集开采和快速消耗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当中,能源资源的天然不可再生性与可持续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在21世纪前50年内,世界能源的发展趋势仍将以化石燃料为主。随着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日渐短缺和洁净煤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煤炭的重要性和地位还会逐渐提升。根据我国资源状况和煤炭在能源生产及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如图1、图2所示。
显而易见,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基本呈现出“富煤、缺油、少气”以及“新型能源短缺”的本质特征,这也决定了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重要地位。然而,这种以低热值的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负外部性对环境影响较为重大,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必然会产生较高的排放强度,煤炭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问题始终是一个焦点话题。国际能源署(1EA)的世界能源展望(2007)显示:2005--2030年问,中国一次能源需求年均将分别增长3.2%和2.5%,能源相关的CO2排放将年均分别增长3.3%和2.2%,中国将在2010年后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与此同时,粗放式发展长期处于主流的特征决定了中国经济发展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单位GDP能耗和主要产品能耗均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中国的资源禀赋状况决定了必须实施低碳经济转型,推广清洁碳排放技术,扩展新能源生产结构,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共赢。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将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必须关注的话题。低碳经济为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笔者认为目前我国要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与政策措施,明确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逐步建立低碳经济的政策框架。
(1)法律规范低碳经济发展
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低碳经济法律和政策,将重点放在发展低碳经济上,如制定《低碳转换计划》,并制定出诸如《低碳经济法》、《循环经济法》以及《可再生能源法》等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对于涉及可再生能源、环境保护的法律需要作进一步修改,通过立法、修改法律以及采取实际行动来贯彻执行这些法律,支持企业走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为中国特色的经济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提供可靠的保障。
(2)发展可再生能源
积极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降低碳排放量的一种重要措施。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关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经验,大力提倡使用太阳能、生物燃气、地热等清洁能源,强化太阳能的研制、开发与利用,可通过相关法律法规逐步提高其使用比例,并进一步落实政府鼓励政策。积极将低碳能源技术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中,在发电行业中使用可再生能源所占的比重要逐步提高,同时大力发展风力发电,促进现有风力设备的更新换代,降低相应的温室气体排放,挖掘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为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术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
(3)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制开发
首先成立专门的国家级低碳经济研究机构,制定低碳技术开发计划,为从事低碳经济的相关机构和企业提供技术指导,从国家层面上统一组织协调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进工作。其次,以政策调节手段增强减排能源有效利用的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研制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限制高碳排放,走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的发展道路。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支持企业开发低碳先进技术,对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分别从资金匹配、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再次,加强国际企业间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低碳技术转让,并整合国内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多途径地迅速推广和应用,以不断增强我国碳减排的技术支撑能力。借鉴日本的做法,每年投入巨资发展低碳技术,加大资助发展清洁煤技术、收集并存储碳分子技术等研究项目,以大幅度减少碳排放。
(4)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结合“十二五’’规划,把发展低碳经济列入城市和农村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出台低碳经济模式下的财政、税收、产业、技术政策体系。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引导重工业降碳。择机推出碳税、排放贸易机制和税收优惠等经济政策。对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生产者或经济行为给予补贴,是极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增加工业能效以及竞争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经济手段;对低碳经济发展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措施。对使用可再生能源相关设备的相关企业和个人可享受额度不等的减税额度。此外,要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机制,加强财政和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建立低碳经济政策体系。
四、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战略;高安市;建筑陶瓷;SWOT分析
高安市位于江西省中部偏西北,借助于沿海地区陶瓷产业转移的机遇,依托较好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瓷土资源,高安迅速崛起成为国内第五大建筑陶瓷生产基地。建筑陶瓷产业是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如今低碳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高安市又处于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这就决定了高安建筑陶瓷产业必须转变发展模式,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一 低碳经济的发展特点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发展基础,以低碳增长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为了应对全球变暖的危机和挑战,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具有四个显著特点。
1.相对性
低碳经济是一个相对概念,这种相对性有三层涵义:第一,低碳经济是相对于基于无约束的碳密集型能源生产和消耗方式的高碳经济而言的;第二,低碳经济是相对于基于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第三,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人为碳通量而言的。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降低单位能源的碳排放量,通过碳捕捉、碳封存、碳蓄积等技术降低能源消费的碳强度;在于实现经济与碳排放错位增长,通过能源替代、发展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实现经济增长;在于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减少人为碳通量,减缓碳足迹,实现低碳生存。
2.经济性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按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进行。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仍是低碳经济的主题,要求在促进发展的前提下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实现低碳高增长,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低碳经济是通过改善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来减少能源需求和排放,而不是让人类回到农耕社会,不能因为发展低碳经济而导致人们生活水平下降。
3.技术性
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技术创新,运用高效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提高能源效率,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技术涉及一切与环保、节能以及生态等有关的领域,这些行业间低碳新技术的开发及运用可以相互借鉴,技术溢出和交叉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行业间的技术累积效应能节约时间,减少资源浪费,将极大提高相关行业的生产率。
4.目标性
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旨在实现经济发展与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的脱钩,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率,甚至实现零增长,使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不至于带来全球气温上升而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控制地球大气内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能最终实现地球能源利用的绿色化和可再生能源的多样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 高安建筑陶瓷产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是制定运营战略的常用分析方法,它通过分析外部环境来识别发展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通过评估内部条件来寻找自身的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es)。结合内外部环境分析结果制定运营战略,可以做到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1.发展优势
一是丰富的原辅料资源。建筑陶瓷配方主要由粘土、长石、石英等原料组成。在高安市和相邻县市交界处,已探明陶瓷原料储量达5亿立方米,预测储量10亿立方米,拥有生产内墙砖、外墙砖、地砖的全部矿种和除广东黑泥外的生产抛光砖的绝大部分矿种,矿藏资源储量可供400条生产线生产100年。高安及周边地区陶瓷原料不仅储量丰富,而且品位高。例如粉石英不用破碎就可投入生产;硅灰石、透辉石、透闪石等原料在烧成中挥发物少,热膨胀系数变化小,非常适用于快烧工艺;黑滑石、含锂瓷石、锂辉石等原料可以降低烧成温度,调节产品性能。矿物类型的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高安地区的原料资源完全可以满足建筑陶瓷的生产需要。
二是深厚的建筑陶瓷产业基础。高安在宋代就已开始生产陶瓷,在20世纪80年代,高安“镇镇有瓷厂,家家有瓷工”。1995年,高安市釉面砖产量占江西省同类产品产量的1/2,占全国的1/8,被称为“釉面砖王国”。截至2011年6月,高安市已有包括新中源、新明珠、欧雅、英皇、恒达等全国知名品牌陶瓷生产企业在内的陶瓷生产企业55家,陶瓷配套企业154家,建成陶瓷生产线138条,规划内待建生产线202条,基本形成配套齐全的产业链。
三是交通便利,汽车运输能力强。高安市东邻南昌市,浙赣铁路和京九铁路支线连接南部6个乡镇,辖区内有城南、珠山、八景三个年吞吐量160万吨的火车货运站。建筑陶瓷产业基地位于赣粤高速公路和沪昆高速公路交汇处,浙赣铁路5个货运站的中心点,距南昌79公里,离樟树水运码头15公里,距九江港160公里。处于赣西北资源分布扇中心点和“长珠闽”市场销售扇的中心点,可从整体上构成“西北资源、基地生产、东南销售、两扇齐动”的发展格局。高安市汽车运输业位列全国汽车运输业四强县市之首,拥有各类营运车辆1万多辆,5吨位以上的长途货运汽车8000多辆,运力辐射除台湾以外的全国各地和越南、缅甸等周边国家。
2.发展劣势
一是产业规模过小。高安建筑陶瓷企业来源有两类,一类是本土企业,一类是承接广东、浙江、福建等地转移来的陶瓷企业。位于高安建筑陶瓷产业基地的企业大部分属于承接产业转移而发展起来的。本土的陶瓷企业不少转移到高安市周边的上高县和宜丰县。无论是本土企业还是转移来的企业,就企业规模而言仍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缺少大型的龙头企业。
二是产品缺乏特色。高安建筑陶瓷产品以仿制品居多,自主研发的新品种偏少。高安市60% 的建筑陶瓷企业是近几年建设的,80% 的企业市场定位大同小异。这些企业大多缺乏创新的理念和能力,也缺少有创新能力的技术人员,只注重产品的数量和销量,习惯于跟风和模仿,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独创的个性产品。
三是品牌资产单薄。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受市场变化、资金紧缺、改制滞后等因素影响,高安市建筑陶瓷产业逐渐步入低谷,行业地位逐渐被佛山、淄博、晋江等地取代,原有的一些国内知名品牌逐渐被淡忘。现在借助于沿海地区陶瓷产业转移的机遇,高安建筑陶瓷企业又得到一定发展,但其品牌建设速度一直很慢,很多产品都是贴牌生产,虽然出现了如奢华王子、路易保罗等区域品牌,却没有能与佛山产品并驾齐驱的品牌。
3.发展机会
一是政府高度重视。高安市政府一直将建筑陶瓷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给予大力扶持,要在产业规模和品牌质量上实现突破。在统一规划建设建筑陶瓷产业基地后,又加大产业招商和服务力度,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陶瓷化工和机械配套企业,强化产区龙头地位,提升配套水平。还争取到国家建筑卫生陶瓷检验检测中心的支持,建设口岸作业区,为产区企业品牌建设从展贸、科研、文化、物流等争取了相关单位和企业的入驻和落户,进一步完善基地的物流、展贸等配套项目。
二是低碳建筑陶瓷产品市场前景广阔。低碳经济、低碳消费、低碳生活的概念已深入人心,人们对建筑陶瓷产品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对建筑陶瓷产品赋予新的符合低碳经济的特色。建筑陶瓷产业与建筑行业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建筑业的发展以及每年大量的住房装修工程都必然需要大量陶瓷产品。随着低碳城市和低碳社会的建设进程,市场对低碳型建筑陶瓷产品的需求必将持续增长,在倡导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的市场潮流下,建筑陶瓷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出强大的动力。
4.发展威胁
一是环保压力增大。陶瓷产业带来的环境污染主要来自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和粉尘。陶瓷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往往含有一定量的铅、镉、汞等生物毒性显著的重金属。煤烧窑生产过程排放的大量以SO2、NO和NO2、CO2为主的废气是形成酸雨、光化学雾和温室效应的元凶。原料加工、泥坯料制备、釉料制备、制模、压制成型和施釉、打磨等工序都会产生粉尘,其中游离的SiO2是造成矽肺的主要原因。随着员工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和发展低碳经济以及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的要求,减少污染成为高安市发展陶瓷产业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二是能源供应紧张。水电等能源是陶瓷产业的血脉,供应不足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建筑陶瓷产业是一个高能耗产业,一条年产值1亿元的生产线平均能耗在2000万元左右,部分达到3000万元以上。大多数陶瓷企业的燃料、电力等能源成本占整个陶瓷产品生产成本的40%~50%。近年来全国性电力供应趋紧也波及高安,2011年,高安陶瓷产区遭遇前所未有的限电风暴,例如,上高县某陶瓷企业在2011年1~5月因拉闸限电造成近300万元的损失。
三是技术型人才紧缺。陶瓷企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随着全国各地陶瓷产区四起,产业工人不足已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陶瓷行业上至高层管理人员,下至一线生产员工,都成为各产区争夺的对象。随着产业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建筑陶瓷企业不仅需要更多的员工,而且对员工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安众多建筑陶瓷企业均出现了程度不一的用工缺口,尤其缺乏具有创新精神,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和技术人员。
三 高安建筑陶瓷产业低碳化发展战略
鉴于以上SWOT分析,高安建筑陶瓷产业的发展必须在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特点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在产业基础和原辅料资源上的优势,用足用好政府的扶持政策,抓住低碳型建筑陶瓷市场的成长机遇,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研发有低碳经济特色的产品,打造高安建筑陶瓷品牌。
1.清晰定位,建设示范性低碳建筑陶瓷生产基地
首先,高安建筑陶瓷产业基地是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授予的第一个建筑陶瓷行业国家级产业基地。自2007年成立以来,高安建筑陶瓷产业基地就一直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全国众多陶瓷产区脱颖而出,成为锐气十足的建筑陶瓷新兴产区。为了将建筑陶瓷产业做大做强,高安要准确清晰定位,否则会重蹈佛山、淄博等产区的覆辙,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不得不进行产业调整与转移。
其次,高安建筑陶瓷产业应秉承“做产业、成系统、可持续”的理念进行战略定位。佛山、淄博等产区现均面临资源枯竭的困境,正积极转型建设陶瓷产业总部经济区。高安拥有丰富的陶瓷生产原辅料资源,经过长期开发实验,高安建筑陶瓷生产原料已基本实现本地化,矿藏资源储量可供400条生产线生产100年。因此,为了与佛山、淄博等产区错位发展,避免恶性竞争,高安建筑陶瓷产业可定位为低碳型生产基地。
最后,建设示范性低碳型生产基地,必须合理有序地开采资源,保证资源持续供应。第一,应做好建筑陶瓷资源的统筹规划,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有序地开采周边陶瓷资源,注重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第二,应未雨绸缪,继续勘探邻近的矿藏资源,做好相应原辅料资源的储备工作,保证扩大产业规模所需的资源供给。
2.普及低碳技术,转变产业发展模式
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型建筑陶瓷产业的强劲动力和重要支撑,是建筑陶瓷产业顺利从高能耗、高污染型的增长方式转变为低能耗、低排放的增长方式的重要保障。高安建筑陶瓷产业基地应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特点,以节能减排为着眼点进行技术与设备改造,不断提高建筑陶瓷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转变建筑陶瓷产业的发展模式,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对低碳陶瓷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也有助于消除技术壁垒,顺利进入国外目标市场。
高安市政府应在推广低碳技术方面起引导作用,从政策、制度、税收等多个方面强化节能减排约束机制。要制定限制污染排放和设备购置的标准,鼓励和支持节能降耗技术、废水重复利用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回收与再循环技术等特定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必须加强企业ISO 14000认证和清洁生产审计工作,从源头控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工艺。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在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和扶持发展若干个陶瓷废弃物处理中心,将陶瓷废弃物加工成可再利用的产品或作无害化处理。
建筑陶瓷生产企业应积极开发利用低碳技术。首先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传统煤窑燃料的燃烧效率和窑炉的保温效果,推进窑炉余热利用。使用节能降耗的设备,采用新型保温材料建设窑炉,可增强窑炉保温效果。其次要全面推进天然气、煤制气和其他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粉尘、炭黑微粒等污染物的排放。例如以电为能量的微波烧成技术不仅能源利用率高,还可显著缩短烧成时间,改善烧成质量。再次,要采用工艺除尘,在原料运输和堆放时实行全封闭,控制粉尘污染。例如,采用气箱脉冲布袋除尘技术进行烟尘治理,不仅能达到烟尘排放的标准,还能回收粉料再利用。最后,应在企业建设初期就规划好内部循环体系,实行废弃物利用资源化,高效回收利用陶瓷生产中的废渣、粉尘和废水。
3.塑造品牌形象,彰显低碳特色
市场竞争的实质是品牌的竞争。一个具有品牌效应的高品质产品能拉动一个产业发展,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是培养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举。高安建筑陶瓷虽然在行业内已小有名气,但并没有在消费者中形成品牌效应,许多人对高安建筑陶瓷知之甚少。目前国内建筑陶瓷产业的竞争集中在中低端产品,截止2010年底,我国共有瓷砖品牌超过5000个,前十大瓷砖品牌市场占有率不超过8%,市场相对分散,产品品牌化发展严重不足,这为高安培育具有低碳特色的高端产品留下了巨大的成长空间。
首先要打造高安陶瓷区域品牌,以形成产业的品牌效应。可借鉴佛山陶瓷的品牌成长经验,实施集群品牌,统一商标,以“高安陶瓷”注册地理标志创出名牌,然后以名牌产品为龙头,梯次培育企业的驰名品牌。高安市政府要扶助企业提升品牌,鼓励企业在媒体进行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宣传,加大企业创建品牌奖励力度,减少高安陶瓷产品在销售时冠上佛山陶瓷品牌的现象。要限制高能耗、高污染、没有竞争力的产品的发展,淘汰明显不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产品,为塑造低碳型建筑陶瓷产品形象奠定基础。
塑造低碳型品牌形象必须以研发低碳型建筑陶瓷产品为基础。高安建筑陶瓷企业应在集群品牌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自主品牌经营,围绕低碳特色进行自主品牌创新。在产品开发时注重实现建筑陶瓷产品的薄型化、减量化、节水化和功能化,研发抗菌、易洁、抗污的陶瓷产品。薄型建筑陶瓷具有体轻、超薄、耐酸耐碱等特点,在相同面积产量下可节约量的原料、燃料和产品的运输成本,符合低碳经济“节能、降耗、绿色制造”的要求,应成为研究和应用的主导产品。企业应在国内外建立营销网点,重点宣传产业基地、产品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和产品质量特征中具有低碳经济特点的技术指标,确立其“低碳环保”的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邓小亮、伍勇锋.高安产品升级的三件法宝[J].陶瓷(上),2011(4)
[2]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政策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09(8)
[4]李宏岳、陈然.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J].经济问题探索,2011(1)
[5]商超兵、熊娟萍、张园.高安已建成138条生产线,规划内待建生产线202条[N],陶瓷信息,2011.11.7
[6]张纯、占建平.佛山建筑陶瓷产业大规模转移对江西陶瓷产业发展的启示[J].中国陶瓷工业,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