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共享机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共享机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共享机制范文第1篇

关键词:节能减排授信;绿色信贷;环境责任;环境信息公开;环境信息共享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一、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节能减排授信环境信息共享机制的关键

(一)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环境信息公开是继指令性控制与经济手段之后又一类型的新环境管理手段,被称为人类控制污染制度建设史上的第三次浪潮。它通过环境信息收集、整理和,使管理者、被管理对象、公众和市场共享环境信息,从而对环境破坏行为产生压力,对环境保护行为进行表彰,使经济社会朝着环境可持续方向发展。

1992年《里约宣言》原则的提出是环境信息公开作为一项环境管理措施获得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标志。根据该原则,环境信息公开不是作为一项孤立的内容得到提倡,它被要求与公众参与、司法或行政救济机制结合,形成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体系。《21世纪议程》在第四部分的第40章《决策过程中的信息》内确定了两个纲领性的领域,它们的实施可以保证决策程序给予更合理的信息基础:①解决数据缺乏的问题;②改善获取信息的途径。上述内容成为1998年签订的《奥胡斯公约》的基础。《奥胡斯公约》是国际上对于确立和发展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做出的最突出贡献。该公约主要基于一个共识,即公共参与决策过程,以改进最终决策的质量和实施。该公约保护了公民获取信息,参与决策和诉诸法律的权利,以及保证现代人和后代人生活在一个足够健康和舒适环境中的权利。

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作为环境管理的一种手段首先在美国得以运用。20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知情权法案的发展以及对监管上百种有毒物质排放程度的认识,联邦政府颁布实施了有毒物质排放条例,要求美国成千上万的污染源公开他们有毒物质排放和运输状况。这种环境信息公开条例被认为是有效的,条例颁布不久,许多污染源有毒物质的排放就开始下降。继美国有毒物质排放条例之后,出现了两种国际趋势:一是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也颁布了类似的公开污染物排放量的法案。尽管在污染物质范围上有很大差异,但这些法案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公布排放量,把对健康和环境影响的解释权留给其他政府机构或非政府组织,而且并不对企业的环境行为优劣加以评论。第二个国际趋势是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他们建立了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和公开制度。

(二)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是节能减排授信环境信息共享机制的关键。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中将环境信息公开分为政府信息公开和企业信息公开。其中,与企业污染排放和环境行为直接相关的环境信息公开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形式:1、企业单方面的自愿公开和环境承诺;2、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对话协商和环境协议;3、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4、其他一些形式的环境信息公开和自愿手段,如环境标志制度。

多样化的公开形式和逐步拓展的公开内容是我国节能减排授信中环境信息共享机制的关键,要实现信息的共享,信息公开是关键。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视,环保部门和银行在宏观经济领域第一次实现了对话与合作,使环境信息的公开与共享度日益加深。环境信息的公开制度越成熟,对建立两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制度就越有利。正是由于环保部门为银行征信系统提供的企业环境违法信息,银行才有可能完善征信系统,在贷款审查时对风险的预防能够更加充分,对银行履行社会责任也更有益助。总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是我国节能减排授信中环境信息共享机制的基础和关键,随着环境信息公开的逐步规范化,环境信息共享机制也将实现环保部门与银行业的密切合作。

二、我国环境信息公开的相关规定及其在节能减排授信中的作用

(一)我国环境信息公开的相关规定。我国环境信息公开的实践起点是1998年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试点研究。江苏省镇江市为首个试点,取得了显著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该省的实践成果,2005年11月,原国家环保总局发文,要求从2006年起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选择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工作,有条件的地区要全面推行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到2010年前,全国所有城市全面推行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并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

真正对企业环境公开进行明文要求的应该是2003~2005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污染防治工作计划中提出的规范上市公司环境审查制度,2003年了《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通知》以及《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等文件,这些都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内容、形式等做了较具体的规定。同时,原国家环保总局还准备与中国证监会联合,研究有关新上市公司环境审核的办法及已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管理办法。但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仍一直没有统一的规范。

2008年5月1日,《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生效并施行,该《办法》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和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正式进行了规范。该《办法》从环保工作实际出发,明确了环保部门必须主动公开和不予公开的政府环境信息的范围,同时规定了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实行自愿公开与强制公开相结合的原则。

(二)环境信息公开对节能减排授信的作用。银行通过各种渠道获知的环境信息对授信的决策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因此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在节能减排授信中的作用是积极而重大的。2007年7月,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文《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该文件要求各级环保与金融部门要密切配合,建立信息沟通机制。文件规定了环保部门要按照职责权限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的规定需向金融部门提供环境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银行作为贷款人审慎对待自身的贷款风险和履行企业环境信用的社会责任。

虽然我国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进行规制的起步较晚,但通过政府和企业的不懈探索与改进,在《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中使企业信息公开有了法律依据,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这些依据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对企业的环境信息公开、公平、公正方面体现得不够。虽然其内容也包括强制执行和自愿执行,但在性质相同或相似的某一类具体行业中,体现企业对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平与公正方面的表述不清,这可能造成对规则的破坏,甚至还会让一些企业钻了漏洞。其次,对企业信息公开的程

度要求到位。我国近年的经济增长中,出现了由于企业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而导致的区域环境质量下降、企业违法排污产生环境污染而导致的社会不稳定因素等社会问题,这严重威胁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保证企业商业秘密的基础上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要求应更严格。所以,进一步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对健全节能减排授信环境信息共享机制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三、节能减排授信环境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一)节能减排授信环境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2007年7月,《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明确要求各级环保与金融部门建立信息沟通机制。沟通机制是信息共享机制的基础,环保部门与金融部门的信息沟通逐步畅通之后,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为了进一步实施绿色信贷政策,建立环境信息共享机制势在必行。

2009年6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矢口》等相关文件的精神,为促进环保与金融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制度,使金融部门及时掌握企业及企业法定代表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信用情况,发挥行业信用体系的作用,增强绿色信贷政策的可操作性,环保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了《关于全面落实绿色信贷政策,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工作的通知》。在继续依据《关于规范向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提供企业环境违法信息工作的通知》中明确环保部门报送企业环境违法信息的基础上,文件中增加了环保部门报送信息的内容,如在原来向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提供的企业违法信息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企业违法情节和违法性质两项,将企业违法的类别划分为恶意违法和一般违法;进一步明确了各级环保部门和各级金融机构的环境信息公开职责和具体工作要求。

至此,由沟通到共享,环境保护部已经与银监会签订两部门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协议”,首次建立国家环保部门与宏观经济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我国节能减排授信信息共享机制正式建立,环保部门与各级金融机构的职责和工作要求有了明确的依据。这表明我国对节能减排授信工作的高度重视,是环境经济政策领域的阶段性突破,同时也显示出我国政府对节能减排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和我党执政能力的提高和管理方式的民主化与公开化。

(二)节能减排授信环境信息共享机制的完善。为了保{正“绿色信贷”的有效实施,环保部已向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提供了3万多条企业环境违法信息,各商业银行以此为依据对部分违法企业采取了停贷或限贷措施。可以说,这种环境信息共享的模式在节能减排授信工作中的效果初显,使“绿色信贷”的实施更具可操作性。但是,环境信息共享机制还处在初建阶段,各项内容还有待于完善和实践检验,该机制越完善,节能减排授信工作的成果就越明显。我们要在立足现状,吸收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规划与组织,遵循统一标准,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合作共建,改进表征手段,更好地发挥环境信息为管理决策和公众服务的作用。

首先,《关于全面落实绿色信贷政策,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规定了环保部门报送信息的两种方式。其中,方式一:按照《关于规范向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提供企业环境违法信息工作的通知》,通过“12369环保热线”网站中“环境监察专用信息管理系统”中设立的供各级环保部门填报的“向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提供企业环境违法信息明细表”,作为向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公开企业环境违法信息的平台。处罚决定作出后20日内将已经下达的环境行政处罚信息填报至“12369环保热线”网站。各级环保部门分别填报,自行负责,及时更新。笔者认为,此方式虽可有效地为银行部门提供企业的环境违法信息,但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不仅要能反映企业的违法信息也应包括其积极遵守环境法律并履行环境责任的信息。根据2007年《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环保部门要按照职责权限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的规定,向金融部门提供的环境信息也包括环境友好企业名单和企业环境行为评价信息。这一点似乎并未在目前的信息共享系统中得到充分体现。如果企业很好地履行了环境责任,那么其公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中一定会进行专门地说明,而由于这种环境信息公开的自愿性且由企业自己对外进行公布,那么其真实性和有效性就应经环境部门认证核准后纳入信息共享系统(或是条件成熟后,将企业履行环境责任认证和评级交由公信力强的第三方机构,再经环境部门审核)而作为节能减排授信的正式参考标准。这样,银行就可以省去对这类积极环境信息的收集与确认,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上。

其次,《通知》同时也规定了金融机构报送信息的职责和方式。文件规定的逐级上报和上报周期可以说很详细、周密。但是从整体上看,环保与金融机构的“沟通”体现得并不充分。这并非是否认两部门的积极态度,相反,二者之间环境信息的相互反馈恰恰表明了有效沟通的重要性。信息公开的双向性决定,只有双方有效地寻求与沟通才能起到最大的互动与双赢的效果。笔者认为,现阶段环保与金融机构的双向沟通在现有规定中不够顺畅,囿于其繁琐的程序,如果建立一个独立的节能减排授信信息共享电子平台,使双方掌握的和需要的环境信息都直接汇入一个信息载体,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同时双方依据职责对各类信息分类审核管理,这样就减少了信息往来的过程,使信息利用更便捷、有效。当然,这需要进一步论证建立该平台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再次,要研究建立跨区域、跨地区、跨部门、跨应用的信息资源共建与维护运行机制,加强区域间、相关行业与部门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抓住机遇以典型应用化解“孤岛”,通过典型应用项目的建设,大力拉动“纵横”整合,实现环境信息集中统一管理、与分网共享。而且要进一步完善环境信息制度,出台相匹配的法规解释,健全相关信息公开与共享利用的规章制度。环保不再是两个部门之间的事情,各部门的行业协会和监管机关也要发挥作用,节能减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信息共享机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宁夏

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和技术服务方式。建设农村科技信息共享平台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是促进农村繁荣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宁夏作为我国西部一个民族地区,在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方面有着更强烈的需求。现将宁夏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情况介绍如下。

1宁夏农村科技信息共享的现状

200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以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实现宁夏跨越式发展的总体目标,将农村信息化工作列为宁夏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经过几年的努力,宁夏无论在农村科技信息传播高速路的硬件建设方面,还是在农村科技信息平台和资源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使宁夏农村科技信息共享处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

1.1共享数据库建设初具规模

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办法和原则,宁夏整合各级涉农部门、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初步建成全区农村科技信息数据库。全区各信息服务站通过自治区中心平台实现对综合数据库信息的加载、下载存储和在线浏览。

1.2共享网络平台逐步夯实

以“抓整合、促共享、推应用”为重点,建设全区统一的信息中心平台“宁夏农村综合信息网”。中心平台以全区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为支撑,以高速宽带交换为通道,以各类基础共用数据库为资源,实现对全区网络、主机、系统软件、应用系统和农村科技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与整合,共享网络平台逐步夯实。

1.3互联网广泛普及

宁夏建设覆盖全区的以光纤通信网络为主,辅以无线宽带wimax的数字化大容量、高速率的通信网,因地制宜地选择网络接入方式。目前,全区187个乡镇实现通光缆、通宽带,2 680个行政村建有信息服务站,农村电视普及率达到95%以上,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以上,初步实现了网络、电话、电视的“三网合”,以利于农村科技共享的实现。

1.4 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

在自治区统筹规划下,整合、集成各部门、各单位所获取与积累的农村科技信息数据资源。建立“三农呼叫中心”和农业科技服务110这样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并通过市县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及基层信息服务站的建设,形成跨地区、跨部门、多层次的全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大幅提高农村科技信息的管理与共享服务水平。

2宁夏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机制的影响因素

如何使大量的农村科技信息资源被全社会充分共享,如何规范科技信息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科技信息作为战略资源的作用,是宁夏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影响宁夏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机制建设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可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

2.1技术保障体系

在农村科技信息共享管理中,共享技术是实现数据资源共享的手段。大量数据资源的存储需要具有物理上分布和逻辑上统一的数据库群来实现。以数据库为基础的科学数据共享服务体系,是实现科技数据共享的技术核心[1]。元数据库技术、农村科技信息的共享协议和空间数据网上交换与管理技术、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标准体系、农村科技信息的智能检索方法、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与对策等均会影响农村科技信息共享。

2.2政策法规体系

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政策先行,政策是关键。要立法重点解决共享的原则、共享的范围、共享的措施、共享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共享的评价、共享的监督和法律责任问题。应在自治区层面上规范农村科技信息共建、共享行为,通过建立健全自治区层面上的政策法规体系,规范和协调数据收集、管理和应用,组织从上到下的实施细则,层层负责,严格把关,监督执行。

2.3组织保障体系

农村科技信息共享管理的有效实施和运行离不开高科技人才,更离不开服务意识强的创新人才[2]。农村科技信息共享管理,作为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力杠杆,不仅需要协调“人与物”的关系,更需要协调“人与人”、“组织与人”等一系列的关系,组织保障体系制约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机制的发展。

3宁夏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机制建设对策

3.1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机制,是为了使农村基础科技数据资源的共享运作系统能够高效运转,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宁夏目前农村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是政府各相关部门按照归口建设的办法,对全区涉农信息资源进行有限整合,还未达到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在此建设基础上,还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一是完善农村科技信息元数据技术、异构数据库技术、网络化数据服务技术[3]。在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中,用户如何准确、全面、快速、方便地查找到真正需要的信息是一个难题,为解决这个难题,建设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资源组织的元数据标准是关键;二是完成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标准体系建设。宁夏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标准化既要充分考虑工作普遍性,又要注重农村科技信息共享的特殊性,即信息内容的特定性、共享方式的多样性,对网络环境中的农村科技信息的查询、调用、处理等实施标准化;三是尽快建立农村科技信息质量控制体系。宁夏目前还没有负责农村科技信息质量的专门质量控制管理机构和组织,而数据资源质量的高低、共享程度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农村科技信息的使用效果。为保证农村科技信息的服务质量,宁夏必须尽快建立农村科技信息质量控制体系来协调多部门工作。

3.2逐步确立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模式

科技数据共享的运行机制基本上有2种模式:国家调控下的公益性共享运行模式和商业化运行模式。公益性运行模式的主要机制是政府投资于公益性事业产业的科技数据,向全社会实行公益性无偿的信息服务,国家通过社会发展、经济增长与信息化应用增益;商业化运行模式的主要机制则是数据投资者与使用者之间发生直接的利益关系,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调控上。宁夏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目前仍然是政府部门唱主角的公益。但就宁夏经济体制和市场体制现状来看,在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机制的运行模式上,宁夏还应通过相关科技数据共享政策和共享法规体系的制定,发挥各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采用以“公益性的运行机制为主、市场化运行机制”为辅的模式,并随着市场化机制的逐步完善而逐渐过渡到2种模式并驾齐驱的发展模式上来。

3.3强化农村科技信息共享运行机制

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机制是共享管理活动中不可缺少和独立的“要件”,是在国家政策法规的指导和规范下,通过对农村科技信息进行恰当分级、分类之后,采取适当方式进行资源共享。即针对不同类别的信息资源和不同需求以及社会不同层次的用户而采取不同的共享模式,通过共享法律法规、共享技术、共享协议和共享组织管理,构建一种有序、高效的运行环境,并贯穿在农村科技信息共享管理活动全过程。宁夏还应在农村科技信息共享运行机制的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强化[4]。

3.3.1信息分类分级运行机制方面。信息只有严格进行分类分级和采取不同方式,才能满足不同需求层次的单位和个人。目前宁夏农村科技信息还没有严格的分类分级制度,因而基本不能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今后宁夏必须对农村科技信息进行有效地划分,例如:对国家科技项目和自治区科技项目所产生的原始数据公益性部分,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应该遵循“完全与公开”原则,实施全社会无偿共享。而对农业科研部门、大专院校和农业管理部门进行加工形成一定附加值的公益性数据,可以在收取一定的成本费后实施非赢利性共享。

3.3.2组织保障和协调机制方面。宁夏要通过自治区政府建立起跨系统、跨部门的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调机构,对全区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行宏观调控、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实施。

3.3.3资金和技术保障机制方面。要促使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系统持续、高效运行,必须保证经费的投入和最新信息技术的支撑。宁夏应制定相应的法规,将信息资源建设和维持资源共建、共享活动的经费投入力度、增长幅度等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3.3.4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方面。为了促进与信息用户的交流和信息共享系统的高效运行,宁夏应加大信息共享的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的建立,要兼顾数据保护和数据共享两者的利益平衡。对于在数据保护和数据共享中做出成绩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奖励,通过资金和技术给予支持,进而带动整个数据共享的进程。

4参考文献

信息共享机制范文第3篇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审计环境不断变化,国家审计也面临诸多挑战,各类违纪违规问题和职务犯罪涉及的地域越来越广泛,手段越来越隐蔽,技术性和专业性越来越强。当前,各级审计机关,由于彼此各自为战,审计资源难以整合,审计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也还很低,甚至是空白。导致审计资源不足与浪费的问题并存,信息不灵、资源不活的状况已经对审计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在这种形势下,为实现审计的免疫职能,审计机关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各级审计机关之间的协作,充分挖掘和利用信息资源,全力建设畅通的信息传递渠道,实现全国各级审计机关的纵向和横向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

各级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审计信息资源,这些审计信息资源当中有一部分是审计机关由于本身职能权限的限制不能够利用,但是对上级审计机关来说,有可能是重要的线索,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因此,必须加强各级审计机关纵向和横向联系,建立审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一是建立全国一体化专业审计信息网络,加大信息资源共享力度。刘家义审计长在2010年全国审计工作会上指出,中国审计的出路,关键在于信息化,信息化的关键在于数字化。现在财政、税务、社保、电力等多行业已经广泛使用计算机,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和系统内部计算机联网,审计机关的各自为战对今后审计工作将会形成桎梏。因此,针对计算机审计中存在各自为网,信息闭塞的现象,审计机关应采取措施,加强各个审计机关在计算机审计上的交流,建立署、省、市、县四级一体化审计信息网络平台。实行上下级审计机关审计数据信息交换,合理整合审计资源,实现审计信息的有效共享。

二是审计线索报送机制的建立。目前,各级审计机关只是同本级纪检监察机关建立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级审计机关之间的审计信息共享机制还未建立。譬如像我们基层审计机关在日常审计中经常会发现许多上级部门利用其专项资金审批、拨付等权力进行寻租,让其下属单位用买来普通收据按拨付专项资金的一定比例收取管理费,他们有可能把这些资金放在账外,设立单位“小金库”,而这些是上级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很难发现的。因此,各级审计机关应当搭建信息平台,建立审计线索报送机制,将审计中发现的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以审计线索的形式报送上级审计机关,实现审计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审计成果利用和开发。

只有积极推进审计工作一体化建设,将各级审计机关构建成统一的整体,实现审计资源的最佳合理配置和协调机制,才能确保审计免疫职能统一、规范、有序的运行,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实现审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信息共享机制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简要说明了我国汶川地震及日本大地震中自然灾害应急信息共享情况,并针对当前自然灾害中我国政府进行应急信息共享所存在的诸如政出多门、信息孤岛等应急信息共享机制面临的挑战并进行简要分析,进而,催生自然灾害中政府应急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

关键词应急信息共享政出多门信息孤岛

3.11日本大强震让全球都始料未及,在为日本强震痛心之时,我们也看到了日本政府与国民在灾难降临时所采取的应急措施和救援手段,面对地震带来的强海啸、核泄漏等严峻形势时,日本政府没有封锁灾难信息,相反,还主动承认损失严重,愿意接受国外援助。媒体更是在第一时间直播了地震画面,让信息毫无阻碍地传播给了世界,值得我国借鉴。

同时我们也看到,近年来不断发生的自然灾害也对我国应急信息的充分共享提出了日益严峻的考验,国家各部门为提高应急信息共享已做出不少努力,在汶川地震救援的过程中,政府整合应急信息资源,把灾区的有关大量信息,特别是医疗、公共和卫生等应急部门的信息有机地连接起来,使灾后信息可以横向、纵向地在中央及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之间共享,为灾后的各种突发事件及重建等各项工作作出快速反应,保障了应急所需资源能迅速调配到位,在汶川地震的各项工作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胜利表明,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利用应急信息共享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而其间的一些不足和遗憾也让我们感到,在自然灾害中政府应急信息共享方面,我国还仍亟待改进和加强,如我国已掌握灾后第一时间运用遥感卫星、无人飞机等第一时间获取灾情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具备连续获取动态灾情信息的能力,但由于各种资源和力量分属不同部门,缺少应急信息共享机制,导致灾害发生后各种信息工作分析工作重复、不及时,延缓了灾情信息传递的速度,灾害应急信息共享的发展形势表明,自然灾害发生时信息政出多门已成为有效预防灾害、减少灾害损失以及积极稳妥地控制灾情的主要瓶颈之一。因此,灾害信息资源需要共享,必须共享,而要使这种共享成为稳定、持久的现实,必须靠机制,要在平时建立部门间的灾害应急信息共享机制及统一的应急管理综合协调部门,形成应急合力,实现各种信息资源和产出结果的充分共享使用,为各级政府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提供有效信息支撑与决策,全面提高政府应对各种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沟通协作,提高应急能力。

其次,信息孤岛现象也催生灾害应急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当前,我国各项灾害信息主要分布在国家资产管理相关部门,如交通、建设部、农业部、林业局等;灾情数据主要由民政、气象、水利、地震、农业、林业等部门分别进行管理。这些信息主要以公益性信息和政府信息为主,信息资源的生产、存储、处理、分发和应用主要靠国家来投资建设,信息产品、知识产权归各自归口管理职能部门拥有。各类灾情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自成体系,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信息的存储与分发应用系统平台建设长期各自为政,独立发展,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也催生重大自然灾害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因此,我国政府应充分利用各涉灾部门已拥有的信息中心资源,建立切实可行的应急信息共享与信息合作协调机制,发挥各信息中心的优势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重复投入。此外,应从机制、体制、法制等角度全面部署。体制上,国家高层设置专门机构专业人员负责共享规范体系的构建及实施,同时,政府能作为应急信息共享规范的倡导者,应积极建立应急信息共享政策,引入竞争、鼓励公开、宏观指导和分类管理,对应急信息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等;机制及法制上,应充分发挥各部委、各省市已有的人力、物力、财力作用,通过整合形成符合新体系的应急信息共享规范构架,突破各独立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加强灾害应急信息共享立法研究,加快各类法律规范的建设与完善,为灾害应急信息共享提供机制保障。

信息共享机制范文第5篇

教育资源共享是我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1998年,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高等教育211工程、九五、十五总体规划中三个公共服务体系之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Information System,CALIS);1999年9月,教育部《关于成立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和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专家组的通知》;2005年6月,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科技基础资源数据平台建设管理办法》以加强基础教育平台建设的组织与管理工作,保障平台建设规范、有序进行;2008年1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关于印发《师范教育司2008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指出启动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计划。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教师专业教育精品课程教材资源库。

二、网络教学系统的应用建设

(一)因特网教育资源

资源是整个社会正常有序运转的必需,是构成各种系统的必要条件。教育资源作为构成教育系统的基本因素,是指教育系统中支持整个教育过程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实现一定的教育和教学功能的各种资源。从广义上来讲,教育资源通常包括物质资源(即教育系统中运用的各种设备、媒体、器材、工具等),人力资源(即教育系统中的教学科研人员、教学管理人员、教学支持人员及学生等),信息资源(是指在教育系统中传递的各种信息,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及伴随教学内容产生的其他信息)。用技术主义的观点来看,任何教育活动都是信息传递活动,教育的过程就是信息交互的过程。因此信息资源是教育系统的最根本的资源。

随着网络的兴起,尤其是Internet(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和应用普及,基于网络的教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心的话题,因特网教育资源(Internet教育资源)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一般而言,我们将网络资源中与教育相关的部分都称为网络教育资源。网络教育资源包括网络环境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人力资源。不同于以往以书籍、报刊、磁带、磁盘、胶片、广播、电视等为物质载体的传统的教育信息资源,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是一种以网络为承载、传输媒介的新型的信息资源,这种信息资源主要是在Internet上获取的,所以也将基于网络的教育信息资源称为Internet教育资源。Internet教育资源是网络的必然产物。

(二)获取因特网教育资源的方式

Internet是将全球数百万台计算机连接在一起的一组网络。用户若要访问网上的各种信息资源必须通过浏览器来实现。目前用于浏览网上信息资源的浏览器有很多,而所使用的浏览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网络浏览的效果。好的浏览器应具有如下特点:(1)能阅读超媒体文件;(2)具有字符格式化功能;(3)支持多种形式的Internet信息服务形式,如:WWW,Gopher,FTP,Telnet,WAIS等;(4)能访问历史记录;(5)具有书签功能;(6)能发送E-mal];(7)能阅读新闻,发表文章;(8)具有安全保密功能。

在众多浏览器中,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和NetscapeNavigator这两种浏览器使用较广泛。这两种浏览器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浏览效果,支持多种HTMI.格式和丰富的网络文件类型,并且具有高度的集成性,可支持FTP,Gopher,E-mail,Usenet等多種服务形式。

(三)因特网教育资源的分布

Internet上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教育领域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条件。教育信息是对教育系统中各种活动的运动属性、状况、特征与功能的客观描述。教育信息是对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的真实反映。Internet教育信息是指Internet上可用于教育过程的、在教育系统中传递的信息。其中既包括为学习者提供的能够形成新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习惯、行为的学习内容,也包括在传递学习内容中生成的其他信息,如相关教育的理论信息、经验信息以及控制信息、反馈信息、管理信息等,也包括世界各国及不同地区开展教育活动的各种消息以及指导、保障教育系统顺利进行的各种政策、法规,还包括与教育、教学等有关的娱乐、商业信息内容。因此教育科研工作者、各层次的学习者和教育者、各级政府部门决策人员均可以通过Internet便捷地获取各类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学经验、教育理论、教育动态、教育指导、教育统计资料等教育信息。

由于教育系统涉及多领域内容,因此与教育相关的学术、科研、政府及各种组织机构的信息都可以归纳为Internet教育资源。Internet教育资源分布非常广泛,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国的教育科研网上,涵盖了以.edu为域名类的所有资源,并在.com,.gov中也有分布。Internet作为遍及世界186个国家,连接13多万个计算机网络、1600多万台计算机主机、600多个大型图书馆、400个学术文献库、100多万个信息源的信息网络,其信息资源的地理分布异常广泛,Internet教育资源也涉及到世界各地的与Internet相联的主机,但就其分布而言主要是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国家作为发达国家,网络环境优越,而且在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办学条件、教学资源等方面发展得比较充分,另一方面也与这些国家是以英语为母语的特点有关,这就避免了像其他非英语国家网上信息时的双语种或多语种版本的多重建设。有数据表明,截止到2000年1月,全球已注册的.com,.org,.net和.edu的域名已达10008475个,还有3344305个以国家或地区为最高域名(如.cn,.hk,.uk,.au,.ca等)。在这约13350000个域名中,按地域划分美国占50%德国占8.6%,英国占8.5%,加拿大、韩国、法国、荷兰、日本、澳大利亚和中国目前为国际域名分布的前10位。

我国的网络建设与开发正在兴起阶段,目前我国上网的计算机为350万台,其中专线上网的计算机为4l万台,拨号上网的计算机为309万台。我国WWW站点约15153个。我国已建立了包括负责所有大学联网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域名.edu.cn),中国科学院负责的各科研机构联网(域名.ac,cn)在内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完成了教育科研网络信息的初建阶段。我国国际线路的总容量为351H,连接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其分布情况为:中国科技网(CSTNET)IOM、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291M、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8H、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22M、中国联通互联网(UNIVET)20M。

三、高校应用的共享机制建设

(一)网络环境建设

教育城域网的网络环境按其应用功能可分为四类:一是用于办公,如教师备课、文件上传下达等;二是用于通讯,以网站为代表,融合了BLDG等技术;三是用于資源管理,现实情况是地方高校建设时,往往买了资源库,却没有本地资源进入,只能靠所购买资源库一年一两次更新,无法与教学形成互动;四是用于视频教学,真实记录课堂教学全过程,并对此进行录播、直播和刻录输出,实现资源共享,教学评估,教师培训。其中的视频教学网络环境又细分为三大类:一是公开课视频会议;二飞精品课程录播;三是远程教学评估。

(二)教学平台建设

什么是教学平台?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已无法适应当前大信息量的教学内容需求,虽然各地方高校纷纷建立多媒体教室,但是独立的多媒体教室,并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仍然不能摆脱以教师讲课为主的学习模式。为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需要,必须创造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式学习的环境。

地方高校可利用传媒与通信技术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教学活动。主要有开路电视远程教育系统,Internet教育系统,以卫星传输为主、互联网传输为辅的教育系统,双向HFC有线电视网络现代远程教育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多种形式。

(三)教学资源库建设

教学资源,是指支持教学的相关资源,大致分为教材、支持系统和环境,甚至涵盖一切有助于教学活动的任何事物。教学资源库通常具有下图所示的结构。其中,教学资源数据库是教学资源库的核心。它分为三个层次:最底层是媒体素材库及索引库,在此基础上,还有积件库、课件库、题库、案例库及相应的索引库,最上层是网络课程库和索引库。

(四)网络课件开发

网络课件的质量,不仅取决于制作课件的技术水平,还取决于教学内容的质量、学习内容的表现形式、学习方法的合理运用、学习策略的具体实施等因素。同时,开发网络课件需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美学和各专业学科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最好进行合作开发,以提高开发速度和开发质量。

(五)多媒体课件开发

目前,教育正在走向信息化、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采用,成为教育教学的支撑技术。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正在改变着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势必带来教学内容、教学观念的更新,教育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对于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多媒体课件中,教学内容是用多媒体信息来表达的。各种媒体信息都必须是为了表现某一个知识点的内容,为达到某一层次的教学目标而设计、选择的。各个知识点之间应建立一定的联系,以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知识结构体系。

(六)精品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