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粮食安全的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粮食;安全;原因;建议
宿城区现有耕地4×104hm2,人均耕地不足0.05hm2,分布于11个乡镇及项里、河滨2个街道。粮食种植一直以稻(玉)—麦轮作一年两熟耕种制度为主。近年来,年种植小麦2.67×104hm2、水稻1.67×104hm2、玉米0.8×104hm2,常年粮食总产量37×104t。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提高,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推广普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粮食单产一直稳中有升,目前,人们的温饱已不成问题。但随着生活水平质量的提升,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对粮食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粮食安全已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1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及原因分析
1.1废弃物乱堆乱放造成环境、土壤、河流、气候等污染
工厂污水排放及城乡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残渣等随意堆放沟渠路边,造成灌溉水污染,以致污染土壤,使土壤有机质下降,供给能力降低,同时影响农作物品质。
1.2农膜、农药废弃物长期积累造成土壤、环境污染
一家一户的农事操作过程中,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往往随意堆放在田间地头、沟渠、路边,鲜少集中堆放处理,这样不仅会直接造成土壤、河水、环境污染,且极可能对水生生物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
1.3不合理使用农药造成粮食农残成分超标
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务农劳动力综合素质整体下降,农作物病虫防治中往往适期把握不准、药剂选择盲目、施药方法不当,且大多只求防效,往往加大药量,不管不顾安全间隔期的问题,从而导致一些粮食农药残留超标,影响农产品品质。
1.4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严重影响品质
近年来,因品种抗性差、气候条件有利于病虫发生、秸秆还田田间病菌虫源基数大、轻简栽培管理粗放等多种因素影响,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越来越重,且突发性、暴发性病虫害常年发生,防治难度大,不仅对产量造成影响,而且影响品质。如小麦赤霉病、稻曲病等近年来发生频次增多、面积较大,不仅产量降低,且大多病粒中致人、畜呕吐毒素超标。
1.5收储条件差进一步影响品质
近年来,随着耕地流转的加快,规模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因晒场缺失、烘干设备偏少,粮食不能及时干燥入库,含水量偏高,堆放过程中导致病粒进一步加重或传染其他健粒,进一步影响粮食安全。
2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的措施
2.1加强污染源治理
强化污染源治理;加强灌溉水流排查,避免污染水流入农用灌溉渠;强化对造成水、土、气等污染的垃圾、废弃物品的集中整治,净化环境,创造有利于粮食安全生长的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
2.2推广优良品种
好种出好苗。围绕省、市农委“四主推”,通过多点试验、示范种植,筛选出更加适宜当地种植的丰产性好、品质优、抗病虫能力强、长相长势佳的优良品种,通过示范展示、组织观摩、科技培训,提升良种覆盖率。
2.3科学施用化肥、农药
加强土壤检测,根据作物需肥情况,大力推广配方肥,实施配方施肥、施配方肥,并根据不同作物不同阶段的需肥规律,适期施用适宜剂量的配方肥,避免“一炮轰”。提倡家庭农场、规模种植户、农业合作社、社会能人等通过脱管、半脱管等服务形式,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充分发挥他们基础设备好、新技术需求积极性高、组织能力强等优势,开展选购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选用适宜药械、适期组织开展防治服务,提高病虫防效,避免间隔期内施药而造成农残超标,同时可加强农用物资废弃物回收处理。
2.4健身栽培,提高农作物抗病虫能力,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TV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直至施工现场的操作工人。加之生产周期长、自然环境影响等因素,导致质量管理的难度很大。甲方要运用现代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项目施工的全过程有效运行,才能保证工程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二、工程设计阶段甲方的管理
1、根据工程项目的计划,优化选择( 或招标选择) 设计单位
好的设计单位能提供优秀的设计,设计成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工程的使用效果和工程造价,选择设计单位是整个工程的关键性工作;提供准确详实的设计基本资料, 及时详细地了解设计工作进展情况和设计思想,提出甲方对功能的使用要求和意见,避免和减少在施工中固甲方原因出现大量的设计变更;组织好设计图纸和概算的审查工作;按有关程序做好工程项目的申报上作;办理前期工作手续。
2 实行工程招投标制,优选施工队伍
选择业绩优,素质好,社会效益及社会信誉高的施工队伍是目前社会的大趋势,国家建设部及省市建设主管部门有明文规定,全面推行工程招标制,凡超过1 0 0 0㎡的工程均执行招标制,我们在总结了过去几年工程施工经验的同时,为使今后工程质量年年达到优良, 实行了招投标制;1 0 0 0 ㎡以内的工程采取邀请招投标制,选择3 ~4 个比较了解的工程队伍进行招标;1000㎡ 以上的工程,实行公开招标,对中标的施工队伍,我们采取了两种措施:一是要强化技术培训,对甲方技术人员做开工前的专门技术学习,对乙方的项目经理、施工队伍、技术员、安全员、工长进行业务培训,组织学习新的规范、规程,总结以前的建筑施工经验,指出新开工的工程可能出现的质量通病,提出处理问题的有效措施,强化防范为主的质量意识。二是同中标单位签订合同时要提出强化质量的有效措施,加强合同建设效益,提出工程队伍文明施工的要求,开展进度质量的劳动竞赛,定期组织校区范围的工程队伍联合检查,以打分的形式评出先进的队伍。
3 编制好施工组织设计
做好工程开工前的准备工作。甲方工程技术人员要以身作则,按图纸内容,拿出甲方的施工组织设计,将工程线路、进度计划、材料计划及预算报上级领导。更主要的是做好中标企业开工前的技术工作,要求中标单位在半月内依据图纸及施工规范要求,作出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进度计划,及时向甲方人员提交材料计划及预算,以便于甲方控制投资。对施工单位提交的施工方案,甲方主管工程师要在半个月内认真审查阅读,批准施工方案。施工期间要根据该方案,严要求、严管理,积极配合施工单位落实施工计划。
三、影响施工项目质量的四大因素
四大因素即人、材料、机械和方法。
1、人的控制
(一)要选配技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项目经理及其领导班子成员。这种“选配”可通过招投标、亲自考察等方式,尤其要考察近几年的业绩,并广泛听取有关人员的反映。
(二)要严格审查分包单位的资质。审查对象包括企业整体素质、领导班子素质以及职工队伍个人素质,尤其要认真核查技术负责人的综合素质。
(三)技术工人要持证上岗。技术人员的技术等级和相关证件要真实有效,有必要时应认真查验原件。
(四)到自上而下层层抓紧。
(五)贯彻执行奖罚制度。适当的奖励比一味地罚款更具有积极作用。
2、材料控制
严格控制建筑材料的质量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基础。
(一)首先要把好材料采购关。通过招投标或其他形式,优选材料供应厂家。最好组织有关人员去厂家实地考察,检查是否名列国家批准的名录以内。另外,对企业规模、资质、厂家的检测手段等项目都要认真考察。
(二)材料的试验和检验。要求承包单位对主要原材料复试,并对复试结果妥善保管。对于材料的试验和检验单位也要认真考察。
(三)对新材料新产品要核查、鉴定其证明和确认的文件。
(四)加强材料进场后的管理。要合理堆放,要有明显标志;要有专人负责,经常检查;要严格贯彻执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不合格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不得在工程中使用或安装。
3、机械设备的控制
(一)对于主要施工设备应审查其规格、型号是否符合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设备进场并调试合格后,上报审核,需要定期检查的设备,应有鉴定证明。
(二)对于工程项目的设备质量控制,主要包括检查验收,设备的安装质量以及调试和试车运转。要认真审查供货厂家的资质证明、产品合格证、进口材料和设备商检证明,并要求承包单位按规定进行复试。设备的安装要符合设备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安装过程中控制好土建和设备安装的交叉作业。设备调试要按照设计要求和程序进行,要求试车运转正常。
4、施工方法的控制
主要包括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季节性的施工方案、冬季施工方案、雨季施工方案等。
(一)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审查和批准应符合规定的程序。
(二)施工组织设计应符合国家的技术政策,充分考虑承包合同规定的条件,施工现场的条件及法规条件的要求。注意其可操作性,工期和质量目标切实可行。
(三)对主要项目、关键部位和难度较大的项目,如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大跨度、高大结构等部位,做好处理质量问题的预案。
四、建筑施工安全控制措施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控制管理对象是整个施工过程的具体危险因素,施工过程的危险因素包括技术工艺因素、材料因素、机械设备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五大类因素,每种因素都包含一定数量的具体危险因素。根据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危险因素预防控制工作可分为:施工准备阶段的安全方案制定和初始评审及相关准备工作;工程实体施工全过程(基础施工阶段、主体施工阶段、装饰安装阶段)的危险因素识别分析、预报和定期评价分析、根据评价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发生事故后的应急管理和紧急救援等不同阶段的内容。
1、材料因素控制措施
建立安全物质材料和建筑实体材料招投标制度;建立安全物质材料和建筑实体材料进场复检制度,确保使用的材料符合国家相关质量安全标准。
2.机械设备因素控制措施
选用安全性能较高的机械设备指定专人操作危险性较大的机械设备,特殊设备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定期检修保养机械设备、及时更换零部件,确保机械设备安全正常运转。
3.技术工艺因素控制措施
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进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设计、采用成熟的施工工艺标准和安全技术标准等。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应包括内容有:临时用电安全方案、基坑护坡支护安全方案、脚手架搭拆安全方案、模板支撑体系安全设计方案、高处作业临边洞口安全防护方案、建筑构配件吊装安全方案;使岗位安全化、操作标准化,根据各个工种所涉及的危险因素和技术工艺特征,编制科学合理的安全操作规程、安全作业指导书,通过专门的培训教育或岗前的技术交底,使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真正落到实处。施工企业对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要根据施工进度和实际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修正。
结论
作为建设单位甲方是“主人”。应主动协调好各方的关系做到公正、公平、合理。对待参建各方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热情关心。协调各方齐心协力把工程干好。作为施工单位要做到急甲方之所急,想甲方之所想。严格执行国家规范标准,履行施工合同,把工程建设好。
【参考文献】
[1] 马凤起 甲方代表如何抓好建筑施工现场管理 [期刊论文] -管理观察2011(33)
1.1监督过于形式化
我国的建筑工程监督分级由高到低依次为:住建部、省级、市级、县级这四个层次,基本依照由高层即住建部将监督要求及通知内容相应下发,再层层向下传递,最终由当地监管部门对工程施工方进行检查与评定,但是很多检查工作都是基于应付上级,并没有对各项环节详细认真查看,获得的数据也比较片面或不真实,这样的监督其实完全起不到应有效果。
1.2监督工作无人考核
在监督工作的考察范围内未涉及监督人员本身,只是关注对施工单位的质量及安全监督内容,而监督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工作情况是否符合要求没有人进行考察,从而导致监督工作不专业或不到位,大大降低了监督工作的效率与作用。
1.3缺乏专业监督执行者
一方面,由于某些建筑工程为了节省成本,会拖欠监管费或管理费,导致没有资金聘请专业监控人员,使得工程本身质量安全控制与管理人员匮乏,自然相应的监督工作就无人执行,最终造成工程的质量与安全出现问题;另一方面,监督人员自身也要适应行业的发展,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专业能力,对一些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都要有所了解,紧跟时代步伐,学会运用各种先进的监督工具与监督机制,这样才能真正将监督工作落实到位,但是目前监督人员并没有这样的意识和能力。
1.4国家对监督支持力度不够
首先,国家没有起到对施工单位应有的监管作用,没有严格的法律法规进行监督与管理,处罚力度不够;其次,对相应的人才发展和质量安全设施筹建资金投入不足;再次,没有将监督人员工作纳入到监督体系中,缺乏监督人员的岗位规范与管理措施;最后,对施工单位关于质量与安全方面的教育宣传不到位,没有意识到质量与安全对于建筑工程的重要性,缺乏防范意识,没有养成自觉监督管理的习惯。
2质量安全监督措施
2.1增强质量安全防范意识
组织进行集体动员,通过观看安全教育类视频、事故人亲身讲解、相关专业人员传授等手段,让工人深切体会到安全的重要性,杜绝侥幸心理作怪,懂得看似不经意的“小细节”可以带来多么严重的“大影响”,容易引发火灾、建筑坍塌、漏电等事故,加大对于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让监督机构、施工方、施工人员充分意识到质量安全的重要性。
2.2建立法律法规,监管责任到人
通过对质量安全相应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完善,确保建筑行业的有序发展,杜绝施工单位的违规行为,如:偷工减料、不更换老旧设备、非法加班、购买设备或材料质量控制不过关等行为,让安全问题与企业实际利益挂钩,提高施单位或施工人员主动防护的积极性。由于建筑工程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员整体密集但工作分散单一,所以采取划片或者是分小组管理,指定责任人,化零为整。并且处罚措施要完善,一经发现必须严格处罚,若有严重违法问题,应公布于众,让这样的“黑心”单位无法立足,也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而对于监督人员的工作规范与惩罚措施也要在法规中有所涉及,对监督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同样严肃处理,提高监督人员的工作效率与工作积极性,另外对于监督内容和具体标准的制定要详细,便于监督时有据可依。
2.3进行质量安全防护训练
每周或者定期进行设备技术方面的指导或者是安全设施使用的演练,很多质量与安全问题都是因为对于细节的忽视和对于操作规范的不遵守,举行演练可以让大家清楚可能会产生的危险,怎么利用设施或者技巧来降低风险,并且熟练这种技巧,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抑制。施工单位可以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如日本的“5S”管理模式,让工人从整理(1S)、整顿(2S)、清扫(3S)、清洁(4S)、素养(5S)这5个方面进行自我管理,自觉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提高工程质量,并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
2.4加强质量安全的把控
施工单位内部要安排相应的质量安全把控人员进行内部监督,从施工准备阶段到施工竣工的整个期间,对每个环节层层把控,如:购买设备与材料使要确保其质量合格、型号符合要求等,并结合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发现异常及时进行沟通与上报,确保每个环节质量过关,特别是对于常见的质量问题要加大监督力度,通过对质量的把控从根源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毕竟及时的防控才是最有效的解决措施,可以节省人力和物力,同时减少安全事故发生概率。
2.5改变质量安全监管方式
由于建筑工程具有施工时间长、工序繁杂、环节众多等特点,所以监管起来较为困难,监管人员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传统监管效果与涉及范围并不理想,我们要将这种方式进行转变,采取以巡查、抽查形式,并将施工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向联系,将监管信息进行共享,在有限的人力条件下尽量扩大监管范围与监管力度,并在监督工作中采取差异化监察原则,对于问题较多的建筑工程项目应增加监察频率,而问题较少的项目可以适当进行抽样调查,确保整体质量过关即可。
2.6完善施工环境与工作制度
很多安全问题均来自于施工现场,一方面是由于施工地人员众多,设备、材料、环节也复杂多样,使得整体工作环境中容易产生安全隐患,故要从改善工作环境入手,将所有资源安排得当,可有效减少不必要的安全事故;另一方面,很多施工人员因为疲劳工作或者是技术不合格却在施工现场进行工作,这样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所以必须完善工人工作制度,如对上岗工人进行岗前培训,合理对工人的排班时间进行规划等。
3结语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安全监督;措施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也不断脱颖而出在我国经济建设行业位居首要地位。建筑工程的大量崛起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国家和政府对建筑工程建设中的工程质量和安全问题愈来愈重视,并通过各方面的途径来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一、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存在的问题
随着对工程质量安全方面重视程度的提高,质量安全监督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 建筑市场不规范行为,施工单位和业主法制观念淡薄,逃避监管。如建设项目不办理规划许可,施工许可和质量安全监督手续:施工企业挂靠经营或非法转包等。
2,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施工企业安全意识淡薄,没有平衡效益与安全生产的关系,重效益轻安全的现象普遍存在;安全生产责任制没有建立或落实不够,导致形同虚设,安全教育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奖罚制度和重大危险资源监控制度等重要制度落实不到位。
3,监管力度不够。大部分的安全监督机构不到位,人员素质不高,对建筑安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掌握不够;检查力度不够,存在“查而不严,查而不处,重案轻罚”的现象。
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和安全建设存在的必要性和原因
建筑质量安全建设的必要性。建筑工程与其他建设工程相比有比较明显的特点,一般来说,建筑工程的工程周期一般较长;对工程的质量要求严格;建筑工程在建设中容易出现事故,因而对安全的要求性比较高等等。而且建筑工程对地理要求,从业人员素质,原料的质量以及整体的统筹管理的要求很高,总体来说十分庞杂,问题不仅多而且繁杂琐碎。
建筑工程建设的目的是建设公共设施和住宅等建筑物,而建筑物要求服务周期较长,平均要求的服务周期大概在几十年,因为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极为严格,只有建筑的质量达到一定高度才能成为合格的建筑成功。一旦建筑质量方面出现问题,不仅可能造成建筑材料,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浪费,更严重的因为建筑工程是服务社会大众,因而可能会造成社会安全事故,造成更大的损失。因而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管一定要严格,才能使建筑工程更好的服务社会大众。
三、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有效措施
1. 加强装修工程及公共设施工程监管水、电、气、电梯安装工程及装饰装修工程必须做到有证设计、有证施工并纳入质量监督,建设单位不得甩项组织竣工验收。
2. 加强对非及时办理建设手续工程的监管政府应急工程或重大项目因种种原因没有及时办理相关建设手续,按照有关文件要求,须先开工后办手续要求监督先进场监管的工程,必须具备开工技术条件,经质安站安排监督员后方可进行监管。且施工中,质量安全行为应规范在主体工程完工之前务必完善手续,方可组织结构验收。
3.加强施工图的管理工作
(1)严格施工图审查和管理加强施工图审查的管理,严格施工前审查,对重大变更及时重审,完善对审查合格图纸的管理和标识,未经审查或审查不合格、未加盖施工图审查合格印章的,不得用于施工。同时,应加强民用建筑节能设计的审查,严格执行设计标准及相关的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
(2)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图的管理
严格按照图纸实施,核查实体施工情况,确保建设工程按符合规范要求的图纸进行施工,保证建设工程结构质量安全。违反施工图审查管理规定,不按审查合格的施工图施工的,对相关责任单位进行处罚。
4.进一步完善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制度
(1)健全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的管理机制,强化监督执法检查建立完善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执法标准程序,规范执法,严格执法,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执法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明确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执法机构的权限,依法进行委托或授权,落实执法机构职责,公开行政处罚程序,加强日常的监督执法工作,提高管理实效。
(2)加强安全监理工作监督管理,改进政府质量安全监管模式
明确建设工程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督促监理单位细化和落实安全生产监理责任;监理企业必须把安全监理内容纳入监理规划,严格审查施工企业及人员资质资格、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安全技术措施、五阶段重点监督、文明施工措施费用提取支付使用、现场防护等情况,严格检查危险性较大工程作业情况,在督促施工单位整改安全隐患等方面,充分发挥监理企业的监督作用,进一步规范安全监理工作,明确施工准备、施工、工程竣工等阶段监理单位安全监理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措施,充分发挥安全监理作用和效能。
创新监管手段,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综合使用经济手段、科技手段、文化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以经济手段为例,要不断完善建筑意外伤害保险制度,不仅是因为可以转移事故风险,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入保险公司这一主体,充分发挥其在预防事故发生方面的作用。再以科技手段为例,只有改革建筑施工工艺,才可能从根本上降低伤亡事故发生率。此外,要推行差异化的监管模式,把最优质的监管资源投入到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的监控上去。对于质量安全业绩较好的,则要继续调动建设活动各方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以“自我管制”为主。
(3)完善监督巡查制度并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
进一步完善监督巡查制度尝试采用差别化质监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由于建筑工程监督管理人员少、任务重、质监队伍承载力量不足等问题周此对于民生工程、重点工程,以及关键部位单元等重要环节要加大监管力度严格监管工程主体部位并对于民生工程、重点工程等要加大监督频率,有效开展差别化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监督巡查制度肩效提高监督工作效率。同时,建筑工程建设施工、设计以及监理等单位要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要对建筑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负责,真正落实好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4)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
建筑工程质量工作的前提和关键取决于领导的重视程度。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本着高度的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将工程质量真正落实到实处。层层落实生产责任制对项目负责人予以明确加强检查和监督工作。
5.加大对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管理力度
安全生产的主体是人,而人员的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安全生产。因此要强化对一线操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建立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年度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实行全员持证上岗,应持证人员持证率要达到100%。重点开展以下几类人员教育培训工作:①“三类人员”安全生产合格证到期的培训考核;②监理人员安全教育培训;③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培训;④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⑤安全监督机构人员安全教育培训。
四、结束语
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迅速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建设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国家和政府对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体制也成为刻不容缓之事。
参考文献
[1]张新文.浅析建筑工程质量管理[J].科技资讯,2008(12).
随着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和发展,档案馆从关注单个应用和单个资源的建设逐渐走向从集成的角度考虑架构层面和整体服务模式的问题,也即是档案信息集成服务的问题。档案信息集成服务是将档案信息资源各要素有机地链接成一个整体,即通过网络来收集内外部网络的档案信息,利用标准来规范网上的档案信息格式,管理网上档案信息的转换和提取,分析复杂的档案信息,理顺档案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利用数据挖掘等技术提取有用的档案信息,利用可视化等技术为档案信息用户提供一站式集成检索服务,它具有个性化、智能化、性、协作性、高效集成的特点。
1全面质量管理在档案信息集成服务中的应用分析
档案信息集成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现阶段要想做好该项工作,则应根据用户的参与互动,定期了解档案用户需求、分析现有档案信息集成服务中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分析找出相应的对策,并不断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以及对档案信息集成服务效果和绩效持续的掌握和测评等。然而,这些的实现则需要有一套科学并行之有效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当前,将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应用于档案信息服务质量改进,从管理制度上和流程上规范档案信息集成服务,降低成本和减少风险。因此,全面质量管理在档案信息集成服务中的应用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1全面质量管理在档案信息集成服务中的应用过程
目前,在具体应用方面,根据全面质量管理中PDCA循环步骤,可以将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全面质量管理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计划阶段(P)。这个阶段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用户调查访问以及情况反馈,确定档案信息集成服务使命,找寻档案信息集成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确定近期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发展计划、经费投入分配等。
第二个阶段:执行阶段(D)。这个阶段是实施计划阶段所规定的内容,在确立档案信息集成服务方式前提下,根据档案信息用户需求、确定档案信息资源集成共享的原则,建立跨部门资源共享、协调合作机制,不断调整档案信息集成服务方式以及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个阶段:检查阶段(C)。这个阶段主要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或实施之后,检查执行情况是否符合计划的预期结果。
第四个阶段:处理阶段(A)。主要是根据检查结果,对比预期结构,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
这四个阶段没有终点,只有起点,顺序执行的过程,也是档案信息集成服务综合效益不断得到提高的过程。这四个阶段具体规定了档案信息集成服务的质量管理与实施流程。
1.2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档案信息集成服务组织变革
在档案信息集成服务中真正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笔者构建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四力”组织变革模型,围绕档案信息集成服务战略规划,从曰常操作、跨系统管理、档案信息集成服务计划等方面实现档案信息机构跨系统的资源重组与服务整合、多种异构档案数字资源系统的共享以及通过档案资源调度等与其他应用系统无缝集成来为用户提供更多服务。
1.2.1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档案信息集成服务组织变革模型
(1)全面质量战略计划的“牵引力”: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全面质量战略主要是设计高效的集成服务业务流程,缩短服务时间,最大限度利用各类档案资源,提高服务效率,为用户提供卓越的档案信息集成服务;保持以“人为中心”以及“利益均衡”的柔性集成管理原则,在管理过程中体现出和谐、协作、利益共享,使管理刚柔相济,更加科学、实用、高效。
(2)提高组织中的人所产生的“执行力”:其主要任务是在全面质量战略计划的“牵引力”下,改变组织领导方式,建立横向协调机制,促进各个档案信息服务机构的资源共享,协同工作;协调组织内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培育学习型组织,激发员工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组织中的人的综合素质以及技术技能,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调动档案用户参与的欲望,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档案服务机构以及用户的集成管理。这种由人的因素所产生的“执行力”在全面质量管理中起到推动作用。
(3)整合组织中的物所带来的“运营力”:在全面质量战略“牵引力”下的推动下,一方面,通过流程重组,跨部门的合作和资源共享提高效率,变革组织结构。另一方面,强调建立以集成服务质量为核心,服务流程为评估对象的效益评估机制,用户满意度以及档案机构集成效益为标准的双互动反馈机制,即用户与档案信息服务机构以及档案信息服务机构之间的反馈机制。
(4)全面质量战略计划的“支撑力”:关注用户的需求,强调团队合作的理念,通过人力资源的全面整合,持续改进质量,提升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一个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形成的,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它能引导员工始终不渝地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促进员工使命感、自豪感、归属感的形成,从而使员工在潜意识中形成一种对企业强烈的向心力。[9]组织文化的提升形成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支撑力”。
基于“四力”作用的全面质量管理的档案信息集成服务组织变革模型中全面质量战略为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全面质量管理指明了方向,为其确定远景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路径,是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全面质量管理前进的“牵引力”;全面质量文化是员工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属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土壤,是实施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全面质量管理的“支撑力”;全面质量战略和全面质量文化是组织领导与组织学习、组织结构与效益评估的驱动器,对其分别形成右左推动力;组织领导和组织学习在左右推动力作用下,再加上自身变革所产生的创新对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全面质量管理形成强大的“执行力”;同理,组织结构、效益评估在左右推动力作用下,加上自身变革所带来的适应性对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全面质量管理带来高效的“运营力”。“执行力”和“运营力”在“牵引力”的拉动下,“支撑力”的驱动下,推动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全面质量管理沿着战略所确定的方向和路径前进。
1.2.2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档案信息集成服务组织变革内容
根据“四力”作用的全面质量管理档案信息集成服务组织变革模型可以看到档案信息集成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档案信息集成服务计划、档案信息集成服务部门跨系统管理、曰常操作等:
(1)档案信息集成服务计划。档案信息集成服务计划的内容包括几个部分:①实施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全面质量管理的长期目标和当前目标;②明确持续集成服务质量改进的组织结构和任务;③整合跨系统档案信息资源,建立集成服务的资源共享机制;④建立横向协调机制,促进人力资源调整,确定团队合作的组织结构;⑤确定优化效益的激励机制与惩罚机制;⑥确定档案信息集成服务用户互动方式;⑦提高档案信息集成服务效益的流程改进方案;⑧明确适当的用户反馈机制以及档案信息服务机构之间的反馈机制等。
(2)档案信息集成服务部门跨系统管理。跨系统管理是由于档案信息集成服务的跨系统资源共享,协同服务产生的。它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其主要内容包括:①跨系统用户服务方式的确定;②跨系统用户模型以及使用管理;③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动态联盟的构建以及协同管理;④跨系统服务质量评价与控制;⑤跨系统服务知识产权的政策;⑥跨系统服务利益分享原则等。
(3)曰常管理。由负责评价档案信息集成服务质量的专业人员组成的质量改进团队负责在档案信息集成服务日常操作中不断持续改进质量,解决档案信息集成服务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为用户提供能够满足其各方需求、并能支持档案信息创新型服务。
交流以及跨系统交流贯穿于曰常管理、档案信息集成服务部门跨系统管理、档案信息集成服务计划三大模块之间,贯穿于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全面质量管理的全过程。正是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以及全面质量战略计划的“牵引力”、提高组织中的人所产生的“执行力、整合组织中的物所带来的“运营力”以及提升组织文化所形成的“支撑力”的作用下,使三大功能模块之间才建立起了顺畅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保证了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全过程中全面质量管理的顺利进行,最终实现异构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以及面向用户的一站式档案集成服务。
2实施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全面质量管理的措施
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形成一个相对合理的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决策机制、合理的组织机构、科学公平的评估机制、高效的组织学习机制,提高档案信息集成服务效益。因此,建立科学高效的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全面质量管理措施十分重要。
2.1制定切实可行的全面质量管理实施计划
计划是行动的先导。档案信息集成服务要想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必须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计划。在当前,为了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档案信息服务部门的首要任务是评估用户的需求,通过各种方式对用户尤其是核心用户的需求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了解用户的具体需要及其对档案信息集成服务的要求;并根据用户需求以及档案信息服务的对象、经济状况、基本服务条件、国家政策等实际情况,制定出服务的发展总体规划以及近期的目标,确定服务质量的标准、方针和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具体实施措施。另外,在制定具体实施计划时,还要注意到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持续不断改进的过程,它需要档案信息服务部门每个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和参与,并明确各层管理者担任的相应责任。具体而言,即是作为最高管理者,应当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职责主要在于阐明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全面质量管理的价值,确立档案信息集成服务的发展目标,建立组织内外的沟通渠道,在质量控制与用户期望值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作为中层或低层管理人员,应当成为全面质量管理获得成功的柱石,承担具体项目的管理责任,推动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在各方面的改进和发展,确保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工作质量符合或超过标准。
2.2培养全组织“质量至上”的新质量观
全面质量管理所带来的是一种文化上的转变,是观念的更新。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需要转变传统观念,在全组织中培养一种“质量至上”的新质量观。在培养全组织新质量观方面,一是要对全组织成员实施质量管理培训和教育。通过培训教育使全组织员工明了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全面质量管理的意义和价值以及相关操作等,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和“用户第一”的思想和宗旨,为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全面质量管理奠定思想基础,创造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二是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各级人员的积极性,推动全员参与。因为只有以人为本,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才能够集思广益,调动全员的积极性,让全面质量管理真正深入到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才能真正实现对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与管理。三是在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全面质量管理实施的过程中,要把用户放在中心位置,让用户需求来引导档案信息服务工作的决策。也即是,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档案信息服务部门需要以顾客的角度进行思考,“以用户的眼睛看世界”,将用户满意作为档案信息集成服务质量评判的最基本标则。
2.3建立科学的全面质量管理控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