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工业化区域粮食安全影响对策
一、工业化对区域粮食安全影响的主要表现
(一)工业化占用耕地严重削弱区域粮食生产基础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在沿海地区建立了经济特区,其区位条件和人力资本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加上率先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这就使东南沿海、华中和华南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二、三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更促进了结构调整,从而促进生产要素向非农产业转移,非农产业占用的耕地迅速增加。1994年,上海市年内减少耕地占年末耕地总量的3%,同期广东广西、海南、浙江等省耕地年内减幅分别为2.4%、1.2%、1. 5%、1.8%。
这种局面使得部分产粮大省和粮食平衡区粮食播种面积与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粮食调出数量明显减少,甚至从粮食净调出省转变为净调入省。
(二)区域产业比较效益差距大对粮食生产构成消极影响
首先,由于主产区的粮食生产、粮食加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的境地,致使粮食主产区人均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的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收的相对指数却在下降。相反,工业等非农产业发展比较快,人均粮食产量逐年减少的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数上升反而较快,这种状况必然影响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积极性,威胁粮食安全。
其次,从国家惠农政策来看,在工业化进程中国家惠农政策使得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但是后劲不足。这主要是因为化肥、农药、燃油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惠农政策带来的收益被部分或全部抵消,使种粮食作物与种经济作物和打工比较,收益明显偏低。
(三)粮食主产区“工业反哺农业”能力弱,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
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政府从工业获取财政收入,然后以财政补贴的方式来哺育农业,给予农业和粮食生产以财政支持,从而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但由于粮食主产区工业反哺能力弱,加上政策措施也不很完善,效果没有达到设想的程度,以至出现了一些问题,致使粮食生产一直处于低效益状态。
(四)“地区利益剪刀差”阻碍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发展
我国粮食主产区不仅要完成自身的工业化和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还要担负起全国粮食供求平衡的重任,从而导致具有粮食比较优势的粮食主产区与具有非农业优势的粮食主销区形成了一种不合理的分工及利益关系,从而制约了粮食主产区粮食优势的发挥。
在实行粮食区域分工中,随着粮食这种低价商品的输出,投入者的经济利益就会随之流失,输出越多流失越多。从表面上看,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可以得到更多中央的风险基金补贴,但得到补贴越多,地方政府配套基金也越多,而粮食主产区政府财政实力普遍不强,所以不堪重负,陷入“产粮越多财政负担越重”、“贡献越大义务越多”的不利境地,“粮食大县”无不成“财政穷县”,这项制度已成为制约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从工业化对不同区域粮食安全的影响中受到的启示
启示之一是,在目前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粮食主产区,随着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如果不采取有效的粮食支持政策,这些地区粮食生产将难以保持持续的增长能力。
启示之二是,由于区域存在较大差异,实行不同的粮食补贴标准具有合理性。但如果差异过大,不仅会违背比较优势原则,增加国家粮食安全成本,还会进一步扩大区域间农民的收入差距。所以应该将主产区与主销区粮食直接补贴标准的差异控制在合理的范围。
启示之三是,区域性地方政府发展农业积极性不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加快工业化进程中沿海省份的重工轻农倾向,导致农业的基础地位有所削弱,尤其是粮食生产远不及非农产业发展带来的利润丰厚。
启示之四是,要有效保持现有的粮食主产区,充分发挥其粮食生产比较优势,必须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确保粮食生产有利可图,确保粮食主产区具有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条件。
三、优化工业化对不同区域粮食安全影响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提升粮食主产区工业化程度
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是全国粮食生产的主体和关键,应该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的政策措施,支持其全面发展。首先要明确粮食主产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任务不仅是发展粮食生产,而且还要加快工业化发展,提高工业化程度,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此,在对粮食主产区加大农业投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要统筹工农业和城乡协调发展,统筹粮食主产区与粮食主销区协调发展,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和地区利益剪刀差。
(二)进一步做好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扶持工作
一是改革和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突出的是在财政补贴上要改“普惠制”为有原则有重点的发放补贴,即将补贴直接发放给具有比较优势的粮食主产区,补贴给种植优质粮食的耕地和农户,使他们生产更多更好的粮食。
二是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合作机制。粮食安全问题最可能发生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粮食主销区,所以粮食主销区的政府和消费者应该向主产区政府和种粮农民提供额外补偿,主要是发挥其资金技术等优势,大力支持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缩小粮食产、销区发展差距,促进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三)完善粮食风险基金配套政策
粮食调控部门要区别对待主产区与主销区粮食风险基金的来源结构,分类制定政策。由于粮食主产区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一公共产品的主要责任,任务重大,其自身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低,财政实力不强,所以在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来源制度上应给予倾斜扶持政策,要增加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规模,逐步提高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中国家匹配的比重。另外,为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缓解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县乡的财政困难,加大对粮食主产县的转移支付奖励和补助力度,实现产粮越多,支持越大。
参考文献:
关键词:粮油食品;安全监测;防范手段
1 我国粮油行业的现行发展状况
众所周知,我国现在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的粮食生产量位居世界前列。我国现在是粮食出口和油原料出口的大国,这种贸易方式直接有利于我国的粮油行业的发展。我国的粮油行业相较于其他的国家有着非常大的发展优势。正是这种优势,帮助了我国的粮油行业不断快速发展,同时我国的粮油在出口的过程中,品种和数量都是非常可观的,粮油的质量还是上乘,这样就使得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家的粮油商同我国的粮油商进行合作,这种合作不断的提升着我国的出口贸易的发展,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非常大的帮助。我国的经济快速的发展,粮油行业的出口的繁荣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伴随着我国科技不断的进步,也推动了我国粮油行业的进步,我国的粮油行业在科技进步中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本行业的新工艺和新技术,这样可以帮助粮油行业生产出更多品种的粮油产品,现阶段我国的粮油产品的生产技术已经可以处在世界的先进行列,甚至有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也没有更好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同中国相比。伴随着我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我国的粮食大国的地位,我国的粮油行业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这种规模的扩大就使得我国粮油产品的生产能力不断的提升。从另一个方面,我国的粮油产业已经是我国的经济发展的一个长久可靠的依托和支柱。这种判断主要是基于民以食为天的真理上。不论国家有多富足,粮油永远都是必备的食品保障。粮油行业的发展给我国的经济带来很多有益的地方,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粮油行业发展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粮油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些问题包括了粮油的食品安全问题和粮油产品的生产问题等,这些粮油的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和解决,会演化成社会问题,会对我国的长久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并产生一定障碍,我们要格外的重视。
2 粮油行业中的食品质量的存在的问题
关于粮油行业中的食品质量的存在的问题,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这三个方面分别是粮油行业将好坏产品混淆,存在以次充好的问题。粮油行业在粮油的生产过程中对于监测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粮油行业在对粮油产品的安全监测技术上还是较为落后的。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论述。
2.1 粮油行业将好坏产品混淆,存在以次充好的问题
我国的粮油行业的产品品种繁多,多种多样。但是这些产品在市场上千差万别,人们在选择丰富的同时还会被很多以次充好的粮油产品给蒙蔽。现在市场中有很多的粮油产品在出厂之前没有进行有关的质量检测,更严重的情况是粮油产品会存在质量问题,有问题的粮油产品流入市场就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危害。现阶段,人们对于粮油产品的质量还没有一个非常明确和清晰的防范。由于这种原因,我们在购买产品时,市场会上当,这种情况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切身利益,最严重的是会危害人们的人身安全。
2.2 粮油行业在粮油的生产过程中对于监测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
粮食产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在生产的过程中没有对粮油的检测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我国的政府部门有时候也会对粮油产品的检测工作给予忽视,检测的全过程没有全程的监控,对没有按照规章检测的行为没有进行严厉的查处,在检测的过程中,会省略掉很多的过程和步骤,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会直接的影响着粮油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这种行为就从一个方面上给予那些以次充好的粮油产品一个生存的空间,有关部门会将来历不明的粮油产品归为合格的粮油产品,这样就会让我国的人民受到经济和健康的损失。
2.3 粮油行业在对粮油产品的安全监测技术上比较落后
鉴于我国对于粮油产品的检测工作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样就导致了我国的粮油产品的安全监测技术严重的发展滞后,现在的我国的粮油食品的安全监测还没有形成规模体系,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安全监测技术和相关的仪器严重的滞后。这样的情况就导致了我国的粮油产品监测变得形同虚设。我国的大型城市中的粮油产品没有过精密的安全监测,我国的落后地区的粮油食品的安全监测就相当于空白,这样会严重的危害我国的偏远地区人民的健康。现阶段我国的粮油食品的安全主要是依靠着生活中的常识来判断,这种判断食品的安全性能的办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3 对于粮油行业的食品安全监测的若干建议
关于粮油行业的食品安全监测的建议,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阐述。第一是我国要对粮油行业的生产给予足够的重视,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第二是粮油行业在进行粮油产品的检测工作时要有严谨和科学的工作态度。第三是粮油行业要不断的增强安全监测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的工作意识和工作方法。下面进行详细的叙述。
3.1 我国要对粮油行业的生产给予足够的重视,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
我国要想对粮油食品的安全给予保障,就必须对监测过程给予明确,我国首先要建立健全有关的粮食安全的法律和法规,我们要用科学的手段来保障粮油产品的检测全过程的安全,可靠,我们要用理性的判断取代感性的认知。我们要用法律来规范粮食安全的检测工作。
3.2 粮油行业在进行粮油产品的检测工作时要有严谨和科学的工作态度
在粮食的安全监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有关的检测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有着非常好的严谨的工作态度。我们要坚决的树立起粮油产品的安全监测的责任意识,要落实责任人,要求每一个安全监测人员做到爱岗敬业和严谨办公。在安全监测的过程中,我们明确安全第一的责任,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为粮油食品的安全监测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3.3 粮油行业要不断的增强安全监测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的工作意识和工作方法
粮油产品的安全问题,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安全。因此我们要提升粮油食品安全的防范意识,要将食品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我们在购买粮油产品时,要提高警惕,要科学的区分产品的好坏,严防上当受骗。在购买时,要优先选择高知名度和质量信得过的粮油产品。
参考文献
[1]李雅莲,冯厉,徐弘彦.粮油质检机构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和实践[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06(6):46-47.
[2]高秀贤.粮油质量检验报告存在的问题和修改意见[J].粮食加工,2010(3).
[3]李洪远,陈义飞,王代强.粮油检验工作的重要性及有关问题[J].养殖技术顾问,2011(9).
【关键词】粮食核心区建设 区域经济协调 资源环境
综合承载力
一、引言
2008年国家确定河南为“粮食生产核心区”,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工程已纳入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包括黄淮海平原、山前平原、南阳盆地,覆盖全省93个县。但2005年《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将全省划分为中原城市群、豫北地区、豫西南地区和黄淮地区四个经济区。河南省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是各行业的基础,畜牧业、粮食加工业都立足于农业。
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的内涵在于探索出了一条工业化、城镇化与粮食安全共赢的崛起之路,既要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又要以农业化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粮食工程的实施,而“四区域”的发展关系到河南的崛起。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内,如何实现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与区域经济之间协调发展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二、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因
1、存在资源配置矛盾
(1)土地的稀缺性。耕地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充足的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生产的前提。工业化发展与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在空间和区域上会产生争夺土地资源的矛盾,会导致区域局部利益冲突出现。耕地的数量、质量是影响粮食安全的最基本的约束因子,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土地使用不当或过度使用,使有价值的土地特别是耕地大量减少。河南人口众多,耕地资源有限。因此,要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尽可能少占用耕地和林地;提高耕地利用集约度,增加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加强生态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耕地总体质量。
(2)资金配置不合理。为把河南打造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稳定增长核心区,中央和河南省陆续投入巨额资金,用于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但在国家和地方财力的有限支持下,省财力对粮食核心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资金配置不合理,导致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存在资金缺口或资金未得到充分运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资金、技术、资源等大部分流向投资环境好的中原城市群。而其他区域,尤其是黄淮地区,由于资金、人才、技术的匮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落后,导致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因此要制定相应的政策,统筹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在资金、项目上加大投入,加快推进这一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3)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矛盾。在资源配置与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上出现粮食核心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争夺劳动力资源的矛盾。河南农村人口数量大、人均耕地少、工业起步较晚、城市化水平低、城乡二元结构突出,这一基本省情导致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因此要消除阻碍劳动力市场发育的各种制度,根据劳动力需求信息,协调好粮食核心区建设与“三化”之间劳动力的输入与输出关系。实施农产品加工战略,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产业,加快河南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2、各行政区的利益冲突矛盾
(1)粮食核心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区域之间存在利益的摩擦和冲突。由于区域经济封锁、产业结构趋同化等现象,阻碍了粮食核心区的建设和发展。县域之间为争夺原料而发生各种经济摩擦和矛盾;政府对不同区域产业的支持、扶持力度不同,也会导致区际利益冲突。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和全国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大部分来源于县域经济的贡献。发展县域经济是化解粮食核心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
(2)不同市、县的非合作博弈形成的冲突。不同市、县之间的利益冲突是由非合作博弈造成的,就是参与人在博弈过程中不能达成一个有约束力的协议。在区域利益体系中,不同市、县之间的利益之争实质上是不同区域在争夺带有倾斜性的资源。由于信息不对称,市级政府所代表的区域利益处于主导地位,在不同时期,省政府对不同的区域类型会采用区别对待政策,这无疑会给各区域留下讨价还价和“寻租”的空间。
三、粮食核心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1、积极探索农业和工业良性互动机制
(1)积极探索涉农企业与工业发展良性互动发展机制。以涉农企业发展为突破口,积极探寻粮食核心区建设与工业发展良性互动机制。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提高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改善生态环境、推进新农村试点建设,达到以农促工的目的。工农业互动发展,必须围绕以农业办工业,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实现工农业良性互动。“工业反哺农业”是一种具有粮食生产特色的新型工业化模式。近年来,河南省坚持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建立以工业企业为龙头,形成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加工――污水和废物回收利用的产业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工农业良性互动。
(2)实施产业联动协调机制。在粮食核心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上,要以项目为动力,以产业联动和产业升级为根本保障推进两者的协调。以产业驱动弱化城乡二元结构,以产业的协调机制来促进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其中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包括配套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重点水库建设、低洼易涝地治理、骨干河道治理、土地治理等17个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努力构建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探索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富民强县的目的,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龙头企业。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以优质小麦和优质畜产品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要支持黄淮地区的四市(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龙头企业,建成全国重要的粮食和畜产品加工基地;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农牧业社会服务体系;以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为重点,积极培育发展大批农畜产品加工、运输、营销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经营组织。要进一步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支持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工业发展。河南农副产品深加工业要依托动植物资源,发展以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特色产业,既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又突出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有利于提升农畜产品加工业行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农畜行业产销协调发展。
(4)以品牌驱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品牌既是区域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和强大动力。河南方欣米业的方欣牌大米、河南大程面粉实业的豫花牌小麦粉、许昌湖雪面粉的湖雪牌小麦粉等,借助于市场和经济手段,以城市工业来支持乡镇企业,把城市工业的利益触角延伸到农村,通过兼并、收购、合作等形式参与县域中小企业的调整和改制。把安全、优质作为食品产业的生命,作为品牌第一要素,切实增强品牌的安全、质量意识。将品牌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充分发挥特色农业产业带来的区位优势,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和竞争优势。要完善保护措施,做好现有品牌,打造驰名品牌,培育更多新品牌,积极开展各类宣传活动,使河南农产品品牌更有诱惑力、竞争力、影响力。
2、健全区域合作的动力系统,完善利益形成机制
粮食核心区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协调仅靠政府的推动不能持续,需要借助于“四轮”驱动,即政府驱动、市场驱动、企业联动和民间互动的动力系统,形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技术、信息与资金等要素流动构成的最大势能。以四轮驱动,探寻利益的结合点。四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需要采取政府适度干预的协调机制。政府适度干预的协调机制的作用是消除无序发展和恶性竞争。这一机制可以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宏观与政治环境;为企业投资提供一个良好的公共平台,提高企业投资的质量与效率;促进企业集群的发展与调整,为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实施提供一种积极的长期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3、发挥城乡规划的主导和统筹作用,合理配置空间资源,优化空间结构
(1)在土地规划层面上。中原城市群用地要与河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用地的规划相统一,应防止不同的规划相互干扰,影响空间统筹。在河南粮食核心区规划建设中,已投资20亿元建设信阳、南阳、开封三个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又续建安阳、商丘和濮阳三个大型商品粮基地,并投资20亿元建设良种繁育基地、测土配方施肥工程等,完善粮食核心区的科技支撑体系。
(2)在土地空间开发模式上。实行节能节地的都市圈战略,按照都市圈来组织经济活动,提升经济辐射力,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增长极的带动作用,形成以郑州为核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等城市的中原城市群“大集中、小分散”的空间格局,从而达到耕地保护、城镇化有序健康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
(3)在土地利用模式上。优先鼓励和引导粮食生产核心区形成多种形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提高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培育和扶持专业种粮大户,推动粮食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土地的利用模式上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有利于形成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和工业化、城镇化土地的统筹利用。在粮食核心区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协调上,坚持效率与公平兼顾;在土地管理方面,政府通过总量管理控制土地供给。
四、结论
粮食核心区建设体现了区域经济注重发展自身优势,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改进完善有关政策,实现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和标准化,建立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这其中的内涵是培育一批产业集团,打破区域界限,实现区域连片开发、规模经营。引进新的科技手段,提供粮食育种和产业化的支撑,利用利益的牵制效应放大河南的区域效应。建立粮食核心区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河南要解放思想,在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同时,实现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注:基金项目:本文是2009年度河南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项目编号:B206)与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基于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视角》(项目编号:2009BJJ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素琴:2009年度河南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研究报告[R].2010.
关键词:丘浚;《大学衍义补》;漕运思想
中图分类号:F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063-01
丘浚(1420—1495),字仲深,号琼山,世称琼山先生。景泰五年(1454年)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谥号文庄。丘浚不仅是明代中叶著名的学者,在为官期间“尤熟国家典故,以经济自负。”丘浚一生著作颇丰,而《大学衍义补》是最全面最集中展示丘浚经济思想的著作。该书讲求经世致用,分门别类辑录前人对经济、政治军事的议论,再以按语的方式叙述自己观点。学界近年来对《大学衍义补》的研究日趋完善,在其理财、工商贸易、货币等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就丘浚的漕运思想,还缺乏系统的论述,本文拟从《大学衍义补?漕挽之宜》的内容出发,对丘浚的漕运思想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丘浚漕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明初建都南京,“四方贡赋,由江以达京师,道近且易。”后明成祖迁都北京,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分离,漕运负担便逐渐加重。由于大量分封同性贵族及庞大的官僚机构,京师所需漕粮数量极大。而明代漕运虽在明初也有少量海运,但最终还是采用了河运的方式,漕河大致分白漕、卫漕、闸漕、河漕、湖漕、江漕、浙漕七段,三千余里的运河担负着南粮北运的重任。但河运存在着极大的弊端,河道不畅,漕军负担沉重,漕船修理费用浩大等,都成了明代漕运的突出问题。
二、《大学衍义补》中的漕运思想
(一)慎用、善用漕运之粮
丘浚分析历代漕运历史,指出漕运制度实施不易且耗费巨大,那么所运物资也要物尽其用。历代漕运,无论陆路、河道还是海运,“所谓一钱之赋,而用数十钱之费,始能致,……凡远地之输将,无不然者。”此观点从削减统治者用度、严格漕粮使用上进行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督促统治者慎用漕运,对于减轻人民日益沉重的漕运负担,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仿唐旧制,施行囊米
明代采用漕渠长运的方式,较之于唐代大江大河的转运,理论上损耗应该较小,但现实却是增加了运粮一半的兑浮,每年都有损溺,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为此,丘浚建议采用唐代刘宴的方法,还论证了即使加上加艎板、竹簟苇席、囊米布袋的钱,还是可以节省财用的。通过囊米的方式,减少消耗,实现了史书中记载的唐代“刘宴岁转运粟百一十万,无斗升溺”的效果。
(三)实行海运
海运漕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代,而历代关于海运漕粮的讨论从未停止,丘浚是主张海运的,他在《漕挽之宜》中详尽的阐述了海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丘浚批驳海运花费大、损耗大的的言论。他认为陆运、河运、海运三者相比,“所运有多寡,所费有繁省,河漕视陆运之费省什三、四,海运视陆运之费省什七、八,盖河漕虽免陆行,而人挽如故”。因此海运最省。
2、海运有利于确保京师财赋安全。丘浚认为,明定都北京,而财赋收入都由南方运输,“会通一河,譬则人身之咽喉也,一日食不下咽,立有死亡之祸”,这种潜在的危险必须引起重视,因此他提出解决方案,即“请于无事之秋,寻元人海运之故道,别通海运一路,与河漕并行。……由海通运,使人习知海道。一旦漕渠少有滞塞,此不来而彼来,是亦思患预防之先记也。”这就从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论证了海运的必要性。
3、丘浚提出了海运漕粮的具体实施方案。一是针对海运之船“不畏深而畏浅,不虑风而虑礁”的特点,制造适合海运的漕船。“必为尖底,首尾必俱置柁。卒于风暴,转帆为难,亟以尾为首,纵其所如”。二是实地勘察制定海运路线。三是采纳沈括《梦溪笔谈》中占视风候之说。根据星月的明朗程度、云气的有无聚散来判断风暴的时间,将航行尽量与风暴时间错开,“如此可保万全,永无沉溺之患”。这些具体的海运方案为他提倡海运的思想提供了可行性的准备。
4、允许军夫、客商附载私货。丘浚漕运思想的出发点是国用足而民不困,所以,在提倡海运的同时,他还倡导允许军夫客商附载私货。因为海船畏飘宜重,所以在造海船时,可将原定载货八百石的海船造成一千石,即留二百石的空间用以载私货。“军夫自载者,三十税一。客商附载者,照依课税。”丘浚认为这是一举两得的举措,首先,既可以通过宣课司收取这部分赋税来填补每年造船所需的费用;其次,允许海运漕船贩运私货,可以推动南北商品交流,丘浚的这种思想适应了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社会背景。
三、丘浚漕运思想的价值及影响
丘浚从国家要减轻漕赋、逐步完善漕运制度,及河运与海运应双管齐下等角度,将自己的漕运思想加以整理著述,在《大学衍义补》中,除了记述了丘浚个人的漕运思想,还有他收录的前人有关的经济思想,为我们研究有明一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漕运制度演变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在丘浚的漕运思想中,以海运思想最具特色也最具影响力。自他以后,明清的许多思想家都就海运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主张,明代李春芳认为:“国家建都既与元同,则漕运安得尽与元背哉?”漕运总督王宗沐更是将开海运作为“天下大势、目前急势”来看待,并著《海运详考》列海运十二利。到了清代,魏源、英和、包世臣、蓝鼎元、齐彦槐等都提倡海运,并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而丘浚则可看作是这一思想的先驱,为后世海运的实践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清)张廷玉.明史?丘浚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新加坡)李掉然.丘浚著述考[M].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
关键词:保鲜时机培训农业经营
目前,佛山市不少人认为,佛山市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区域性产业分工中,是以发展现代大工业和大商贸为主导产业,农业发展与否已无关紧要,应该让出日益紧缺的土地资源和宝贵的管理资源用于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甚至应该停止发展农业。
毫无疑问,这种农业无足轻重的“让位论”是错误的,如不加以批驳,将严重影响我市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新村镇建设的工作。本文将简要列举佛山市农业发展历程和面临困难,分析论述农业在佛山市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功能和重要地位,提出当前我市农业政策的指导原则。
1佛山市近十年农业地位的变化
近十多年,佛山市农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相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步伐,农业的发展速度仍不够快,同时农业发展条件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1.1农业产值增长速度相对较慢。200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为163.94亿元,比1995年的94.61亿元,增长了73.3%。同期,全市生产总值(GDP)增长了270.5%,其中第一产业的比重从9.3%下降到3.5%。农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下降。
1.2农业占农村经济的比重下降。近年来,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经济总收入从1995年的835.05亿元提高到2005年的4646.39亿元,增长了4.56倍;其中第一产业收入从102.19亿元提高到154.33亿元,仅增长了51%,第一产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例大幅下降。二、三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要收入来源。
另外,1995年~2005年,全市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增长了1.25倍,但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增长了79%。相对于其他产业,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从业人员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1.3农业发展的资源条件有所变化.
1.3.1农地资源萎缩,但土地产出效率提高。随着近年来佛山市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工业发展、城镇扩张与农业争地的矛盾日益尖锐,农业用地逐步减少。1996年~2005年,全市耕地面积从8.85万hm2降至5.59万hm2,减少了3.26万hm2,年均减少3.7%。虽然农业土地资源不断缩减,但由于各类高产品种和高效种养技术的推广应用,种植业和渔业的土地产出率明显提高。
1.3.2人力投入减少,但劳动生产效率增加。由于各地农村二、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农民就业渠道大大拓宽,因此农村劳动力虽有增加,但其中从事农业劳动的人数逐年下降,从1994年的41.61万人减少到2004年的31.99万人,所占乡镇劳动力总数的比例逐年下降。但是,由于我市农业发展模式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因此农业劳动力的人均产值反而逐年增加。
总之,佛山市农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虽然在近十多年有所提高,但仍然是比较效益较低、吸引力不足的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明显下降,从而导致了社会对当前农业地位的普遍怀疑甚至否定的认识。
2现代农业多功能性的认识
现代农业具有多功能性的显著特征,除了人类最关心其提供农产品的社会价值和商品经营的经济价值以外,还发挥着以下重要功能:
2.1生态服务功能。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是指农业在保持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维持生态平衡和维系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推动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的作用,如有机物的合成与生产、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维持、调节气候、营养物质形成、积累与循环、土壤肥力的保持与发展、环境净化与有害有毒物质的降解、植物花粉的传播与种子的扩散、有害生物的控制、减轻自然灾害等。农业的生态服务功能可以概括成“两个稳定”,即稳定农业生态系统的持续生产力,稳定土壤、水体、气候等自然生态环境;其价值可以概括为保持生态平衡的现实价值和构建生态文化的潜在价值,或称为“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随着近年来全球生态危机和区域环境恶化问题的出现,农业的生态服务功能越来越受关注。
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地区,强烈的现代化需求、密集的人类活动、快速的结构性增长和高物耗、高污染型产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越来越大。就佛山市的情况来看,由于城镇、交通用地迅速增加,农业用地大幅减少,出现了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植被质量下降,农田和鱼塘被污染等不利情况,已经造成了生物多样性降低、水土流失加重等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的现象。
目前,全市上下正全力以赴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但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污水等污染物排放量指标尚未达标,大气和水域质量不容乐观,因此,保持一定农业用地,稳定农业发展,发挥农业的生态服务功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2产业协调功能。世界著名经济学家D.G.约翰逊认为:“如果有适当的政策和环境,农业就可以为经济增长做出许多贡献,包括①释放劳动力给非农部门;②以不变或更低的价格提供更多的粮食和纤维产品;③将农产品剩余出口,作为外汇的重要来源换取国内无法生产的商品和技术服务;④将农业生产的积累投资在农村或城市的非农活动中。”实践经验也证明:农业发展进步能够促进整个经济的增长。
首先,农业是可以实现较高经济效益的产业。
如位于高明区更合镇的阳光科农公司建设温室鱼池发展工厂化养鱼,利用循环水清洁、充氧系统,既促进鱼类快速生长,每单位水体产量可达普通鱼塘的10倍,又因水质优良,减少鱼病发生,减少了药物使用,保证了产品质量,在国内外市场上极具竞争力;其次,农业可以带动其他产业和行业的发展。如高明区原更楼镇引进温氏公司后,不仅鸡、猪养殖量迅速增加,而且农资销售、农产品运输、餐饮服务等行业迅速兴旺,整个城镇逐步繁荣起来。
2.3粮食安全功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的《谁来养活中国》一书,曾在国际上引起轩然大波。中央已清醒地认识到: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因此,保护耕地,保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单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前提,更是严肃的政治责任。
2.4社会稳定功能。对我市农村的调查发现,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镇二、三产业就业,但仍有相当部分年纪大、素质低、不肯离乡的农民必须靠农业谋生,同时由于农业生产效益近年来有所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劳动生产率也明显提高,农业也有可能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因此农业是保证农村居民充分就业、减少农村隐性失业的关键产业,具有稳定社会的重要作用。农业的多功能性既决定了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对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又预示着农业与其他产业有所不同,是一个特殊的、需要保护和发展的产业。
3佛山市农业政策的指导原则
3.1重视农业的地位。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入贯彻中央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坚定“重农”思想。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发展现代农业无根本矛盾。因为任何高度发达的城市都没有完全“消灭”农业,现代农业不仅同样能够实现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其他产业不可替代的保护粮食生产能力、发挥生态服务功能、吸纳富裕劳动力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确立“重农”思想,进一步加深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要大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和支持农业发展的氛围和环境,认真研究和解决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切实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确保领导到位、工作到位、政策措施到位、财政投入到位,确保农业持续发展。
3.2保障农业的空间。市政府和高明、三水、南海等区政府已分别制定了市和有关区农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确立了农业的发展空间,描绘了未来农业发展的蓝图。要以农业发展规划的制订和实施保证农业的发展空间。
为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一定要抓好规划的实施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生态园区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规划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动,防止工业发展、城镇建设等随意侵占农业用地、破坏农业基础设施的现象出现。要严格保护耕地、水环境等农业资源。土地保护既是国策,也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因此,要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严厉打击违法占用农业用地的行为。
依法加强耕地的保护和建设,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营造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
3.3扶持农业的发展。
首先,要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当前,要加强农业园区规划,把农业园区规划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规划结合起来,与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区结合起来;遵循“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设施配套完善,分期稳步推进”的原则,加快农业园区建设;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向园区集中,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把农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生产、加工、销售、教育、培训、示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多种功能的现代化农业载体。
其次,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增效的唯一途径。因此,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领导,将农技推广工作作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通过资源整合,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加快建立农业科研示范基地,引入技术力量,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开发研究、
推广和应用工作;二是要转变农技推广工作思路,变政府推动为市场牵动和企业带动,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科协和行业协会组织的作用,鼓励和引导农科人员以多种形式推广先进农技,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三是要加强农民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再次,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