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通货膨胀治理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通货膨胀宏观调控对策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及由来
通货膨胀是指所有社会商品和劳务的一般价格水平或平均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在通货膨胀时期,单位货币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呈持续下降局面。因此,通货膨胀也就是货币购买力的下降。根据通货膨胀的程度不同,人们把通货膨胀划分为以下三种:(1).温和的通货膨胀;(2).急剧的通货膨胀;(3).恶性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本世纪初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形成以后的产物。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货币本身没有价值,可以无限发行,从而为通货膨胀的产生打开了大门。只要货币供应量超过了社会商品量,通货膨胀就发生了。通货膨胀尽管有很多诱发因素,如需求拉动、成本推动、部门结构失调带动,但产生通货膨胀最终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货币供应量过多,货币与商品的供给比例发生了变化。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得曼教授认为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发生,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他认为,一般物价或特殊物价,在短期的上涨,可能由多种原因产生。但一般物价的长期持续性上涨,无论在哪一个国家,总是由于货币量增加速度过快而产生的货币现象。他形象地指出“高通货膨胀是因为政府印刷货币太多,就是这么一回事。那就是唯一的原因,哪里都如此。”本世纪以来,通货膨胀如同一个幽灵,缠绕着社会经济。
二、当前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以来,加之近年中央银行有发行过多的货币导致货币增长过快,从而引发了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理论是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其观点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我国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形成了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局面从而形成了通货膨胀。温和性通货膨胀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两种原因。
近年来我国粮价不断上涨,是由于粮食产量下降造成的,是供给出了问题,属于成本推动;投资需求幅度为20%为正常,而我国现在已经达到了25%,特别是化工,冶金等行业的价格不断上涨引起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此属于需求拉动。温和性通货膨胀还有一个因素国际传导,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需求膨胀带动国内价格上升,属于需求拉动;而原油及其他国际初级产品通过进口带动国内价格上涨,则属于供给因素,是成本推动。
通货膨胀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产生,由于物价的流通,近几十年全球没有发生恶性的通货膨胀,反而是产生了不少次的通货紧缩。而我们由于汇率管制,无法与国外市场同步,客观上导致了通货膨胀。我国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平衡,生产较低的部门的工人需求向生产高的部门靠齐结果导致整个社会工资增长率超过了经济增长率从而导致了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
1.造成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
在市场经济中,货币是计量各种商品和劳务的价值尺度,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正常的经济秩序,生产经营活动规则,以及个人的生活习惯,都是以货币价值的基本稳定为基础的。当出现通货膨胀以后,货币价值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呈现出不规则的变动,这造成了社会经济运行的混乱,破坏了原有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经济活动规则赖以存在的基础。通货膨胀使人们实际收人下降,极大地损害了固定收人者。
2.破坏了市场机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作用
由于商品价格的高低关系到每个经济主体的切身利益,因此,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相对变化,支配着经济主体生产什么,消费什么,如何生产。在物价稳定时期,经济主体根据市场物价比较容易掌握生产调节的方向。但是,在通货膨胀期间,物价水平变化较大,很难掌握各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往往造成生产和经营上的失误,削弱市场机制对经济生活的调节作用。物价的普遍上涨,使价格无法反映市场的真正供求关系,也无法真实地反映出生产者的经营效果,这就使价格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调节生产的作用。通货膨胀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商品价格上涨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加剧了生产中各部门利润的不均衡,从而造成一些部门的生产规模扩大,而另一些部门的生产规模缩减和下降。
3.通货膨胀会使需求发生变态
在通货膨胀中,尤其是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货币持有者由于害怕物价进一步上涨,就会把手中的纸币尽快变成商品,甚至不论商品是否需要。囤积居奇现象由此大量发生。在纸币不稳定的条件下,用纸币来计算经营活动已不可能,也不能衡量企业的盈亏,这时金银会重新在市场上直接成为计价的工具。在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纸币甚至不能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商品所有者为了避免通货贬值可能带来的损失,甚至会采取各种方式拒绝接受纸币,物物交易现象就会普遍发生,纸币流通甚至遭到完全的破坏。
4.通货膨胀加剧了投机活动
通货膨胀会加剧对商品种类和地区的需求不平衡,此起彼伏地发展,助长了投机活动的发展。投机活动对正常的商品流通起着很大的破坏作用,使商业作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正常经济联系的纽带作用遭到破坏,促使大量的社会资本从生产领域转人流通领域,助长了泡沫经济的成长。
5.通货膨胀破坏本国出口公司的竞争能力
鼓励在国外抽人商品,以较低价格在国外购买商品,然后按较高价格在国内销售。使本国资本极力流往国外,寻求更加有利可图的投资和可靠的避难所。外国资本外流,国际结算状况恶化,加重外汇危机。
6.通货膨胀破坏了银行发挥正常的作用
在通货膨胀期间,人们不愿意用货币形态保存资本和收人,所以,银行存款的来源缩小,银行账面数字虽然增加很多,但是,其实际价值往往缩小,这样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资和贷款不能不相应减少,甚至在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银行提供信用实际上已无利可图,因为债权者收回来的债务是贬值了的货币,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同时,银行本身还会把大量资金用于投机,因为投机盈利比放款利息大得多。所以,银行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不能成为促进生产发展的力,反而成为破坏经济的力量。
四、应对当前通货膨胀的对策
我国没有近期通货膨胀,一旦发生了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有诸多不利影响,对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有破坏性作用,因此,,必须下决心及时治理。这种治理应该是多方面综合进行的。1.控制货币供应量
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一个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由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信用总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治理通货膨胀仅仅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各次通货膨胀深层原因对症下药。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各国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人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为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一般来说,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人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4.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主要是采取工资物价管理政策,以阻止工会和垄断企业这两大团体互相抬价所引起的工资、物价轮番上涨的趋势。其目的在于力图控制通货膨胀而又不致引起失业增加。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因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其别是工资的提高,因而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为此,必须采取抑制性的收入政策,其形式有如下几种: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以限制工资-物价的上升。强制性措施。以纳税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5.对外经济政策
一般来说,我国的国内的通货膨胀与其国际收支状况具有相互推拉的作用。在各国都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我国必须采取适当的对外经济政策,以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物价的不利影响,井阻止国外通货膨胀的输入。这方面的措施主要有:(1)实行浮动汇率。由于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我国货币对外汇汇率的升降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2)与各国在贸易和金融领域采取协调措施,如与各国加强协作,共同采取控制各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改善国际金融制度以及其它反通货膨胀的措施,以制止世界性通货膨胀的蔓延,等等。
6.加大宏观经济调节力度
为了继续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有关部门必须密切关注、善于发现并及时研究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运用政策引导和经济手段适时适度加以调节。要严格控制新涨项目出台,加大价格检查力度。此外,还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特别是针对一些行业过快增长可能造成的能源和原材料紧张等问题的协调工作力度,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稳定市场供应,确保供需基本平衡。
货币主义大师弗里德曼曾经说过,通货膨胀好像喝酒。喝的时候很痛快,喝醉了要醒酒就很痛苦。通货膨胀时钞票发行多,钱比较容易得到。消费者的钱也多,有足够的购买力,货架上的货容易卖掉,借钱也容易,找工作也不难。可是到治理通胀时一切都倒过来了。想要舒舒服服地治理通胀是不可能的,要准备付出代价。
比如,物价上涨时挣固定工资的人生活水平会降低,他们将提出加薪的要求。如果当局同意加薪,势必增加货币发行,通货膨胀就会继续发展。如果坚决顶住,通货膨胀比较容易被控制,但社会的压力将很大。银行的利息率也一样。存款户在通胀的背景下会要求加息,否则存款户会从银行提款到社会上去购买。中央银行为了防止发生抢购,势必提高利息率。但是利息率上升又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导致企业经营困难。因此,治理通胀的有效性跟管理层的信心有关。如果管理层信心坚定,通胀就容易得到治理。反之,通胀的治理一定比较慢。
能否采取果断措施,是通胀治理是否有效的关键。犹豫不决,对通胀的治理最为有害。对于目前的通胀局面,有人认为是结构性的,或者是输入性的。所谓结构性的,意思是各种商品价格有涨有落,并没有全面的物价上升。所谓输入性的,意思是因为石油涨价导致物价上升。但可以肯定地说,如果货币发行不增加而发生了通货膨胀,是闻所未闻的。物价全面上升,意味着钞票不值钱。为什么不值钱?因为印得太多了。物以稀为贵,钞票也一样。钞票多发了必定引起通胀,只不过时间上要延缓两年之久。通胀的治理也一样。马上控制货币的发行,也得两年后方能见效。
如果货币总量得到控制,进口品(如石油)涨价会使其他商品落价,而物价总水平不会变。如果进口品涨价会导致物价上升,那么日本应该表现最明显,因为日本的石油几乎100%靠进口。可是今年前五个月日本的通货膨胀率为1.1%,去年为零。石油靠进口的德国也一样,今年的通胀率为2.7%,去年为2.2%,并没有受油价上升的影响。我国的情况也如此,石油价格翻番的2006年我国的通胀指数仅为1.5%。
从宏观上看,如果货币发行加倍,物价同样会加倍。货币终究不是财富,发货币绝不等于增加社会的财富。生产不增加,钞票多了它本身就不值钱了。可是从微观上看,不管是谁,拿到的货币肯定就是财富。不论这货币是中央银行增加发行的,还是你拿到的工资或银行的贷款,每一块钱都是真实的购买力。微观和宏观的矛盾容易使我们误入歧途。最普通的错误就是用限价的办法来对付通货膨胀。以为只要把每样商品的价格都限制住了,通胀就可以避免。最近的一个例子是非洲的津巴布韦。通货膨胀率超过了五十倍。政府下了一道死命令,把所有商品的价格都降一半。不服从的商店老板统统都要抓起来。命令生效的那天,马路上站了许多警察,专门检查商店的价格。结果是商店全面关歇,工厂停工,生产下降。由于生产萎缩,供给减少,通货膨胀如火上浇油,愈发不可收拾。
治理通胀要控制钞票的发行,同时要采取各种措施增加供给,控制消费。增加供给的主要方法是提高整体经济的运行效率,使同样的投入能够得到更多的产出。这就要靠市场更好地起作用,让市场充分发挥其配置资源的功能。所以治理通胀的方法是减少行政对市场的干预,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不是加强行政干预。物价上升,老百姓都盼有人出来管一管。管理层也可能以为能够靠管理解决通货膨胀。这是很危险的想法,又不容易避免。
【关键词】 通货膨胀 供给管理 流动性过剩
我国今年3月份的通胀率维持在中央确定的4%的目标之下,并且似乎呈现了一种缓和的走势,而韩国的通胀率则降至20个月以来的新低。但是有关学者称,其他数据显示,物价压力在2月实际上出现了回升,工厂支付了更多的资金来购买原材料。也就是说,我国的通货膨胀依然没有完全退去,随时有走高的风险。[1]下面就围绕本次通货膨胀,谈些个人的浅见。
1. 本轮通货膨胀的特点
首先,基本上是物价普遍上涨。2011年9月,在8大类消费品中,除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持平外,其他各大类商品价格均为上涨;最为明显的食品类价格自6月以来连续上涨幅度均在13%以上,车用燃料及零配件价格、家庭服务及加工维修服务价格、车用燃料及零配件价格上涨幅度均在10%以上,居住类价格也保持着5%以上的涨幅。
其次,食品价格的涨幅远远大于其他类商品,而且食品类价格的涨幅与其他各类商品价格涨幅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今年4月食品CPI已经高达7.5%,远高于3.5%的平均水平。而在食品类价格中,肉禽及其制品价格、粮食、水产品、油脂价格又领先于其他商品的价格,与去年的鲜菜、鲜果价格的上涨形成了轮涨。
第三,本轮通货膨胀是在资产价格飞涨之后发生的。与商品价格的上涨相比,资产价格在近几年的上涨更为引人注目。从2008年到现在,中国的资产价格尤其是房价高速上涨,其中仅2009年,从年初到年末,全国各地几乎所有的的房价都翻了一番,而政府的房价调控措施见效甚微。各类收藏品、高级酒等可以储藏的商品价格也大幅度上升。[2]
所以,我国目前面临的是物价普遍上涨的局面,这种局面包括资产价格的上涨和商品价格的上涨两个部分。其中,资产价格的上涨从时间上领先于商品价格的上涨,涨幅也远远超过商品价格的涨幅;而在商品价格的上涨中,食品类价格、家庭服务及加工维修服务价格上涨幅度又高于其他商品价格的涨幅。
2. 目前通货膨胀的成因
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是由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的。这与以前的通货膨胀有所不同。我国以前的通货膨胀多数为需求拉动型的,现在,随着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我国的通货膨胀中成本推动的作用越来越大。[3]此次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第一是货币超量供应,流动性过剩。造成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是外汇占款,根据中央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 10年1月到4月份外汇占款达到了24.1万亿元,巨大外汇占款增加了国内货币的流动性,巨额流动性若不能迅速被生产领域消化,就会流入资产市场,形成资产价格泡沫,导致土地、房价飙升,然后再从资产层面逐步向商品层面扩散,引起价格全面上涨从而加大了通货膨胀。
第二是投资规模过大。09年我国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货币供应和信贷迅猛增加。在保增长、保就业的政策目标下,政府实施刺激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以政府主导投资形式推高经济增速,使投资规模迅速扩张。各级政府和企业拼投资、上项目。从而导致投资规模过大,引起价格上涨。在国内经济企稳回升和就业增加,但也加速了通货膨胀的形成。
第三是生产成本的过快上涨。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上升是通货膨胀形成的重要原因,无论是人工成本、土地价格还是原材料价格,上涨趋势明显,2011年我国民工荒加剧,农民工工资将进一步上升,此外,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新国八条等政策的出台使大量闲散资金由房地产市场流入农产品市场,推动了农产品价格上升。今年以来,原材料原料等成本上升趋势更加明显,此外,劳动工资的上涨、利率上调都会使企业成本上升,从而使物价总水平上升。
第四是国际市场影响。我国加入WTO后,国内经济已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际市场变化则通过进出口贸易、金融市场和价格预期等多种渠道对国内市场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受发达国家持续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和2011年全球经济超预期放大因素影响,包括石油,农产品和基础原材料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升,加大了我国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压力。不仅如此,国际市场流动性过剩还会通过利差使国际游资涌入我国,并强化公众通货膨胀预期,助推通货膨胀的形成。这是我国历次通货膨胀形成的重要原因。
3. 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
3.1在货币和财政政策上采取适当从紧政策
主要有:(1)调控存款准备金率,自2010年以来,共1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1年末首次下调,12年2月再次下调0.5个百分点。目前已稳定在20.5%,虽有部分增加流动性的举措,但不难看出,从紧仍是主流,调低十分谨慎。(2)发行央行票据,至2011年10月13日,央行共发行73期中短期央行票据,以减少商业银行可贷资金量,控制各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3)提高利率,二年来,连续5次加息,以减少货币供应、压抑消费从而抑制通胀。(4)窗口指导和加强对商业银行各类融资性理财的管理。引导金融机构主动采取措施防范风险。以上政策充分加强了流动性管理,控制了引发通货膨胀的货币基础。更有效地适当收紧银根,努力减少新增货币供应,开放投资领域、吸收和消化不断增加及被动超发的货币。
3.2强化市场调控监管和优化财政收支结构
一是加强房地产市场的管理和监控。2010年6月的房地产“国十一条”、2011年1月的新“国八条”及之后的部分城市的房产税、限购令,土地调控相关政策也在上半年密集出台,还实行了指令性保障性住房政策等等,以控制需求和稳定房价。二是抓好农业生产,特别是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今年以来,中央多次召开关于水利建设的会议,目的就是为了确保稳住粮食播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以达到稳定粮食价格的目的。三是调节企业税收政策,治理和规范各项收费。企业增值税和出口退税等税收项目上进行了调整,减轻了成本通胀压力。通过并出台整治不合理收费项目,在电信收费、高速公路收费、药价以及标准过高的国家机关收费等新规,降低了各种成本上升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3.3采取“发补贴、提工资、减税负”等措施
财政支出的重点由基本建设转向“三农”社会保障,大幅度增加农业、教育、医疗、社保支出比重。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健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长效机制,通过改变个人所得税税率而减少低收入人群的税赋,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在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建立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低保标准调整,确保低收入群体收入。
4. 政府政策的理解
本轮通货膨胀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综合性通货膨胀。治理这种综合性通货膨胀,单一的供给管理或需求管理难以奏效,政府从供给、需求、市场、预期等多种管理上对通货膨胀进行了抑制。
4.1供给管理
一般而言,增加商品有效供给是治理通货膨胀的有效手段,但只强调增加商品有效供给,忽视成本管理,难以治理通货膨胀特别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因此,政府从发展农业生产、加快安居工程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服务水平等方面入手以降低供给成本,缓解成本推动力,力求将价格涨幅控制在普通消费者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具体包括:
4.1.1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是抑制价格上涨和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的基础。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完善主要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制度和农民种粮补贴机制,才能保障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及其价格稳定。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大宗农产品供给安全的同时,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将农业财政预算优先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和民间资本等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鼓励农民增加农业生产投入,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粮食、猪肉、食用植物油等大宗农产品储备制度和调节机制,保障其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4.1.2加快安居工程建设,增加廉租房、保障性住房供应。房地产价格刚性上涨,是本轮通胀市场价格总水平上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抑制房价上涨是治理通货膨胀的重点之一。政府在规范房地产市场行为的同时,也加强改善了供给,落实廉租房和保障性住房的土地、资金及其他优惠政策,限期各省市安居工程的建设目标,并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供应,以平衡房地产供求,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保持房价的基本稳定。
4.1.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新的增长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货币的有效分流,化解通货膨胀。一方面加大力度将节能降耗、减排治污作为重点来抓,淘汰产能过剩、技术落后、淘汰落后耗能的产业;另一方面加快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力从依靠增加投入、追求数量转到以提高投资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4.2需求管理
在目前国内居民消费需求启而不动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情况下,需求管理的重点是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控制财政性和货币性需求,改善需求结构,使之既有利于治理通货膨胀,又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政府主要采取的是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优化投资结构、适度从紧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挥利率杠杆调节总需求,以达到治理通货膨胀的作用[4]。具体有两方面:
4.2.1积极的财政政策能充分提高政府投资效率。财政政策通过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宏观经济,它可以调节总需求,影响经济走向,是治理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在优化投资结构,政府将投资重点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水利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支持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增加就业的税收优惠,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新兴战略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减轻企业税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还加大了财政转移支付、财政补贴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要切实保障城乡最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提高民众对价格总水平波动的承受能力。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着力推动改革和结构调整,提升经济内生增长动力。
4.2.2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控制流动性的必备良方。加强金融监管,优化信贷结构。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当前商品、服务价格上涨与资产价格上涨并存的复杂形势下,货币政策应对各种价格变动作出前瞻性和预见性反应,根据CPI、PPI和房价变动趋势,相机采用货币政策中的数量工具调节货币流通量,抑制资本流入房地产对其价格的冲击。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高科技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的金融支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局,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4.3市场管理
市场规范与否有关,与通货膨胀也有一定关系。若市场不规范,出现投机、炒作等就会加剧通货膨胀。去年以来,国家以增税、限购等手段多次调控房产市场,挤出违规资金、取缔不合理收费、规范民营资本管理、严厉查处瘦肉精、地沟油等扰乱市场的违法行为,以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保护合法经营和正当竞争,为价格稳定创造条件,保护消费者权益。
有关部门应加强价格监管,消除物人价过度上涨的另类因素。目前影响市场价格稳定的因素较多,流动性过剩、投资规模过大、经济粗放增长、行业盲目扩张、资源价格改革、自然灾害多发以及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相互交织,通货膨胀的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如要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创造宽松的价格环境。就要坚决摒弃“只管政府定价、放任市场调节价”的错误思想,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市场调节价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
同时强化市场监管,才能逐步建立开放、竞争、有序的交易环境。在通货膨胀情况下,投机行为和恶意操弄会破坏市场秩序、助推价格上涨。治理通货膨胀必须健全市场监督管理制度,强化监管力度,依法打击违法行为,为抑制价格上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所以查处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没有明显变化而大幅提高销售价格,牟取暴利的行为;查处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的行为;查处垄断货源、阻断流通渠道,造成市场脱销断档等非法和违法的行为对抑制通货膨胀也有很大的作用。
4.4预期管理
炒作通货膨胀预期比现实通货膨胀更具危害性。非理性通货膨胀预期会把人们的思想搞乱,扭曲资源配置、误导经济行为、形成虚假需求,影响宏观经济调控和经济发展,加剧通货膨胀。所以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是治理通货膨胀的重要任务,我认为政府在预期管理上政策的透明度还是不够,所以政府应在增加经济政策的透明度、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方面要采取更多的有效途经和更多的手段,来正确引导人们的思想,避免由非理性通货膨胀预期加剧现实的通货膨胀。
政府应该建立健全政策信息制度,提高政策透明度。管理通货膨胀要通过媒体明确宣示保持价格稳定是政府的重要政策目标,提高政策的透明度,以增强公众对稳定价格的信心。公众与政府相比处于信息劣势,如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不透明,就容易产生对政策的怀疑,甚至认为政府可能存在为了刺激经济而制造通货膨胀的动机。因此,建立政策信息公开制度,规范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时间,向公众传达政府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以及调整政策的理由,说明制定政策的依据、实现政策目标的途径、政策调控的实际效果与目标偏离的原因等,以使公众能够准确地把握政策取向,更好地引导公众预期,提高政策的有效性。
同时,加强政策、形势宣传报道工作,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应通过各种媒体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解释政策实施意图,及时传递政策信号,加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使公众对经济形势以及政府工作有正确的认识,增强其对稳定价格的信心,避免产生非理性判断以及由这种判断采取的不理智经济行为。政府要及时传递正确信息,积极主动引导公众对通货膨胀形成合理判断,让广大群众感受到政府调控市场价格的决心和信心,缓解通胀预期给群众带来的心理压力。
总之,本轮通货膨胀目前虽然应经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由于经济社会背景的变化,成因的错综复杂,仍然不能掉以轻心。要有效治理通货膨胀,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就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形成增加供给、改善需求、规范市场、稳定预期的政策组合。从当前已出现的通胀拐点对照我国现行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来看,现行的调控政策正发挥着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美国 《纽约时报》网 New York Times 专家警告亚洲仍需严防通胀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以往文献的回顾,以经典的货币数量论为基础,通过对1990―2008年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货币供应量、GDP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得出结论:我国的通货膨胀率主要受制于所谓的通货膨胀惯性的影响,这反映出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效果滞后,亟待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治理通货膨胀的手段。
关键词 货币数量论 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惯性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Gosselin(2008)通过实证分析指出,通货膨胀率与汇率变动、财政赤字正相关,与商业银行部的健康和央行的独立性负相关。熊鹭(2003)等人实证分析认为自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把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作为监测目标以来,货币供应量政策在大部分时候并不理想。
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以货币数量论为理论基础,进行通货膨胀成因分析。此分析方法的特点是不考虑利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这是因为我国的金融体制还不像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那样经济对利率的反映相当灵敏,利率机制僵化,导致对通货膨胀的反映迟缓,影响甚微。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央行也只是把总的货币供给量作为管理目标,并没有倚重利率,因此,在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这种分析方法还是切合实际的。
二、模型的建立
回顾历史,经济学家已经发现了货币数量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通过考察费雪交易方程式 ,我们就可以分析货币供给、通货膨胀以及GDP之间的关系。
通货膨胀率可由 比率来获得, 是t期的一般价格指数, 是t-1期的一般价格指数。另外,它也可由该比率的自然对数即 得到。考察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我们用以下指标:(1)零售价格指数P;(2)表示中国实际GDP的Y;(3)作为货币供给一种度量的流通中的货币总数,这里我们用指标M1;(4)货币供给与实际GDP的比值M1/Y,(5)以 表示通货膨胀率。以 表示的货币供给增长率成为这里我们讨论货币政策及其对通货膨胀产生效果的基础。
三、数据的选取与分析
国外的研究表明,当前货币增长率对通货膨胀率影响很微弱,可以忽略不计,货币增长率确实对通货膨胀率具有滞后效应,一般有6到12个月的时滞。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不成熟,金融系统的传递机制很不完善,而且其过程也相当缓慢,故我们在这里就以年为考察期间。用我国自1990以来的年通货膨胀率、年货币增长率来做分析(见表1)。
由上可知,所有的变量都通过T检验,也通过DW检验,回归效果较好。
这个方程表明当前的通货膨胀率不仅受到6年前的货币增长率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前两年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其中6年前1%的货币增长率会带来现期约0.06%的通货膨胀率,1年前1%的通货膨胀率会带来现期约1.67%的通货膨胀率。这说明,当局还没有意识到前一年的通货膨胀率或者是还没有来得及采取措施控制通货膨胀率,故存在所谓的通货膨胀惯性。这里2年前1%的通货膨胀率会使现期的通货膨胀率减少约0.67%,对此的解释是因为,当局已经意识到2年前的通货膨胀并采取措施进行了有效控制,故对现期的影响为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货币增长率对我国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相当滞后,而且也很不明显,我国通货膨胀率主要受制于所谓的通货膨胀惯性。
四、结论
第一,我国的货币增长率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相当滞后,而且其效果也很不明显。这就为央行实施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央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给刺激经济而不用担心其可能带来的通胀严重后果。
第二,我国的通货膨胀具有明显的“惯性”。从我们的分析可以看出,上一年的通货膨胀率会影响下一年的通货膨胀率,而且还具有放大效应;前年的通货膨胀率则对下一年通货膨胀率具有负面效应。从这种结果我们可以知道,政府采取的遏制通货膨胀的政策虽然总的来说是有效的,但是这效果是比较滞后的,无法取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第三,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利率可以是一个控制通货膨胀的有效工具,但是上面的分析我们并没有引入利率,这是因为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成熟,金融体制还不完善,离发达国家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利率机制相当僵化,还无法成为影响通货膨胀的政策工具。为此,我们要以“入世”为契机,积极推进金融体制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这样我们才可以有更多影响和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工具。
参考文献:
[1]王中昭,李丽明.计量经济学实验及例题分析.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刘元春.中国通货膨胀成因的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经济 政府 物价 通货膨胀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共发生了五次通货膨胀,最近的一次也是2008年5月。2008年的通货膨胀是全球性的,它不仅仅只是一个单一的经济现象,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及时、合理的反通胀就显得迫切而重要。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
首先,通货膨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存。经济的过热,带来了通货膨胀可能性的加大。其次,物价迅速上升。不仅仅是农产品的价格,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用品的价格上涨的幅度也较大。最后,通货膨胀具有周期性。
二、国际反通胀
(一)美国的反通胀
在20世纪80年代前,美国就已使用凯恩斯主义整治通货膨胀,但是治理的结果却不是那么理想,一定时期内经济呈现进一步的衰退趋势,到20世纪80年代则出现了最严重的衰退。在里根就任美国总统后,一改以往的做法。首先,他借鉴当时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的主张,将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指向了通货膨胀,加强生产,控制供给的有效性和流通中货币的增长量。其次,在银行方面,则是采取措施鼓励人们将钱投入银行,或是拿去进行投资。再次,政府裁撤所设置的部分机构和政府人员,减少政府开支。最后在企业中,政府则减少干预,提高企业的自主性,增强企业的活力与竞争力。此外专门机构,联邦储备委员会获得独立的地位和权力后,在货币和信贷上采取紧缩政策,对宏观经济实行调控政策。同时联邦储备委员会还运用各种技术分析、预见美国经济的情形,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制。当然美国经济的及时调控与美国完善的法律是分不开的,详尽的法律、法规给各种突发事件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律权威,能够更好的处理相关事件。
(二)日本的反通胀
在日本历史中,日本发生的通胀次数相对较少,物价还是相对比较稳定的。但它在反通胀方面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将物价的稳定、通胀的有效抑制,作为稳定经济增长的首要条件。在经济动荡时期,经济管理部门充分考虑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等问题,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有效的措施。其次,在必要时期政府要进行市场干预。目前,日本是一个开放性的市场经济国家,大部分商品价格都是市场调控的。而在市场经济还不是很完善的情形下,放开政府调控的手是十分危险的,比如能源、原料方面,单靠市场调控就会带来企业、工厂等的停业可怕后果。再次,日本政府在整治通货膨胀时,将物价同经济、信贷、产业、货币等政策结合考虑。单纯的物价治理物价是很难达到反通胀的效果的,而政府各部门的相互合作、协调则效果却是大不一样的。最后,坚持“两手抓”,既要抑制人们的总需求,同时还要增加市场上的总供给。一般的当社会上商品的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那么则产生了通货膨胀。这一矛盾是总供给和总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反通胀就需要将两方面的问题结合考虑,从而将反通胀的效果提到最佳。
三、国际反通胀对我国的启示
(一)保证央行在实行货币政策上的独立性
我国的通货膨胀是一种复杂的混合型通货膨胀,是需求、成本、结构、体制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我国反通胀效果不佳与央行的有限独立性是密切相关的。长期以来,央行过分的依赖政府,没有摆正与政府的关系,只是充当了政府的代言人的角色,没能做到单独行动。并且央行也没能对其他商业机构进行有效的指导、调控,反而受到它们的负面影响,从而使投资、信用受到膨胀。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反通胀教训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取得反通胀成功的制度保障在于央行的独立性。要去的反通胀的最终胜利就必须摆正央行与政府的关系,保障央行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央行的所作所为直接向人大负责,从体制上改变央行的现有状况。
(二)综合法律、经济、教育等手段整治通胀
通货膨胀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单纯的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措施并不能很好的改善通货膨胀,还需要结合法律、教育上的种种措施政策。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今天,通货膨胀更是与经济、政治等改革交织在了一起。因此要彻底的解决通货膨胀就必须冲动各方面的力量,不仅仅是政府的,还有我们广大的人民群众,自觉的参与到对通货膨胀的整治中,唯有如此来回赢得反通货膨胀的大胜利。
(三)发展我国的经济
国家经济发展了,实力壮大了,才能更好的应付通货膨胀。当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时,物价、汇率等各方面都保持着一个平衡的发展。在反通胀时,有的国家采取以牺牲经济发展的方式来抑制通胀,而最终的结果却是经济发展缓慢了,通胀率也只是相应的减少了些,危机没有真正的解决,社会问题却出现了一大堆,所以发展国民经济才能从根本上控制通胀,解决通胀。
四、结语
发通胀政策的及时、合理的应用,不仅能够快速、彻底的解决通货膨胀,还能缩小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各种社会压力。解决通货膨胀的根本还在于合理的发展经济,经济健康、和谐的发展能够最大化的减少通货膨胀的危害性,经济发展是关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