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教育的概念

社区教育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教育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区教育的概念

社区教育的概念范文第1篇

要探索未来基础教育学校的变革方向,厘清学校和社区间的关系是首要问题。事实上,作为一个经典社会学概念,“社区”具有丰富的教育学内涵,教育界对此也有一致的认识。作为一个经典社会学概念,“社区”最早由滕尼斯提出。在滕尼斯看来,“社区”是进行社会学分析的理想概念。社区并非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它主要用来描述一种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形式。可见,社区概念的提出,“它不仅表征着一种空间的地域特征,更主要是强调它是一种由共享的价值利益和共同的道德承诺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共同体或社群。”[3]当前,社区一词的内涵已经大大延伸。例如,“社区”的另一种译文“共同体”已经成为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热点。作为一个强调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理解、通力合作、彼此负责的社会学概念,它为建立一种适应不断分化的现代社会发展的新的有机联结机制提供了可能。作为一个教育学概念,社区是“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会”与“实践共同体”等现代教育理念的理论前导。将“社区”抑或“共同体”的思想引入学校教育,杜威是先行者。杜威认为:“现在教育上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一基本原则。

现代教育把学校当作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结果是,它们并不能成为儿童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而并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4]由此,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儿童要积极地融入社区。目前,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关系研究已成为国际教育研究的热点。在一项报告中,美国教育家厄内斯特•博耶尔 (E.Boye)r 分析了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和未来趋势。他认为,基础教育学校的未来形态是处在社区之中的,社区与学校合作是建立学习化社区的步骤之一,在未来的“学习的共同体”抑或“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中,学校和社区都是基础教育职能的承担者。[5]佐藤学认为:“作为这种学习共同体的学校的构想,是展望 21 世纪学校未来的产物……基于这种构想的学校改革作为一种静悄悄的革命,将会形成本世纪教育改革的一大潮流。”[6]澄清教育学意蕴的社区概念,可为我们探索未来基础教育学校的形态特征提供理论基础。可以说,我国基础教育的未来发展和学校形态变革,必然涉及社区、家庭和学校等多个层面。这也意味着,封闭的基础教育学校必须走向开放,以实现学校和社区之间教育功能的整合。社区概念所具有的教育学意蕴,为我们思考未来基础教育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三个重要的视角。一是功能的视角。

未来基础教育学校和社区之间要建构一个功能综合体。从学校角度出发,社区是一种有价值的“教育影响”。因此,无论是以学校为主的教育还是以社区影响为主的教育,它们都作为一种互动关系体,深刻影响学生的教育生活。同时,从社区的角度出发,学校是社区的“精神寓所”。对社区居民而言,学校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也是社区居民共同生活的中心,是居民精神的寄托。特别是对于广大农村地区,学校不仅是传播正规知识体系与孕育乡村民俗文化的场所,也是社区成员凝聚的纽带与社区文化的中心,学校在社区中具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二是关系的视角。未来基础教育学校和社区之间要建立一种双向互动关系。已有研究者关注到了两者的互动关系,“一方面,要使社区,包括成员、机构、组织理解、支持和帮助学校,以便有效地实施教育目标;另一方面,学校应该支持社区、面向社区,向社区开放、服务社区。形成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双向建立良好关系,常需要形成两种有效的传播渠道:即从学校到社区和从社区到学校的传播渠道”[7]。三是组织的视角。未来基础教育学校和社区要建设成学习共同体。学校和社区将成为一个新型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组织中,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彼此沟通、交流与分享,共同完成育人目的。因此,打破学校教育主宰一切的局面,实现学校、家庭与社区之间教育功能的整合已成为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方向。

二、社区中的学校: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实践与启示

如何促进学校和社区的融合?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经有不少学校开始尝试学校与社区联合办学。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办学模式还不成熟。一些主要西方国家在 20 世纪 60 年代就已经启动了社区与学校的相关互动研究。“阿尔伯塔学校改进计划” (Alberta Initia-tive for School Improvement project,AIS)I 由加拿大阿尔伯塔省于 1999 年发起,目前项目还在实施之中。AISI 项目旨在通过鼓励学校和家庭、社区间进行横向合作,共同来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并由此实现学校的发展和改进。在项目实施的十几年中,阿尔伯塔省的大部分基础教育学校都参与到项目中来。根据 AISI 官方网站的数据统计,项目实施过程中衍生出 2000 多个学校和社区合作项目,这些项目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实现了学校发展与改进的目标。[8]AISI 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学校与社区之间紧密的合作关系。在 AISI 实施的十几年间,不少学校专门从社区成员和家长队伍当中聘请学校发展与改进的协助人员,并通过他们实现学校与社区、家庭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地方教育当局也采取了相关的措施,将三方的合作关系制度化。

具体而言,在学校和社区互动策略方面,AISI 主要采取以下四个方面措施。第一,进行教育活动利益相关者分析,寻找学校发展与改进的社区参与者。学校与多方面人员接触,包括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家长、专业研究者和社区其他成员,如当地社区的官员、企业、民间组织和研究机构等,所有人员都被视为学校改进计划的利益相关者,并在利益相关者分析和协调的基础上制定学校改进计划。通过利益相关者分析,基础教育学校把社区所有成员都纳入学校改进的过程中来,并将社区的智力资源、人力资源和其他潜在资源都引入学校改进计划之中。由此,寻找社区参与者为组建学校改进的社区合作组织提供了可能。第二,建立学校改进组织,设定符合社区利益的学校发展目标。有效的学校改进是基于校长、教师、学校委员会、家长和其他社区成员的共同努力,学校改进活动需要建立一个优秀的合作团队,并设置合理的组织目标,评估可能的实施策略。AISI 的成功要素之一就在于它改变了学校和社区合作的传统模式,即把社区成员和家长从学校发展的“局外人”角色转变为“局内人”。AISI 从一开始就把学校的发展和社区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不仅是把学校改进的目标设定在学校范围之内。第三,明确学校改进的周期性内容,确保社区成员的深度参与。学校改进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而在每一个阶段,学校改进合作组织需要所有成员分享彼此的经验。经验的分享可以围绕若干主题展开,如社区的文化多样性能够为学校教育提供何种课程资源;社区需要参与学校教育的哪些核心项目以确保教育效果;实施哪些项目或者提供何种帮助,社区才能有效支持学生学习和学校改进;学校在社区之中的角色定位和未来发展形态是什么;学校和社区之间资源整合的可能形式是什么;等等。通过相关主题的研讨,社区成员能够及时关注学校改进,实现真正的发展参与。第四,建立从松散性到制度化的社区参与机制。阿尔伯塔大学教授班尼 (S.L.Bonnie) 在 AISI实施的后续研究和效果评估中认为,AISI 中社区和学校之间的合作模式存在松散性特征,而这种合作的松散性源于制度约束的缺失。在学校和社区的合作中,制度化的约束更多依靠社区成员的教育共识,而非组织强制性。班尼教授建议,学校应该打开校门,邀请社区成员进入学校,展现学校教育的吸引力。[9]因为“社区中的学校”体现了社区的发展利益,所以社区参与源于吸引力而非强制性。虽然 AISI 项目的实施是由阿尔伯塔省的教育状况决定的,其经验不能直接移植到我国,但AISI 项目强调社区和学校之间紧密合作的理念,为未来我国基础教育学校的变革提供了一个指引。对于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建构“社区中的学校”,阿尔伯塔省的实践至少给了我们三个启示。

社区教育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终身教育;社区教育;本地特色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1―081―03

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目前的奋斗目标。社区教育的目标是,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建立全民学习服务网络,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全面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形成全民学习的良好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提高社区教育的针对性与实用性;整合优化社会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社区教育网络;打造社区教育品牌,扩大社区教育影响;构建社区教育终身学习认证,营造社区终身学习软环境和提升学习文化品位,是值得我们认真探究的现实课题。

一、终身教育与社区教育

1.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19年的英国。西方学者多认为,英国重建部成人教育委员会主席史密斯(A.L.Smith)的《1919报告书》(The 1919 Report)是终身教育概念发展和兴起的一个转折点。1929年,英国成人教育专家耶克斯利(B.Yeaxlee)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他认为:“学校教育仅仅是教育过程的开始,应该将各种教育统一起来,将教育看成是真正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活动。”1965年,法国著名教育家、终身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保罗・郎格朗出版了《论终身教育》一书,该书标志着终身教育理念形成了科学完整的体系。郎格朗认为学校教育只是人受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非全部,终身教育应包括一个人从生命开始到结束期间的不间断的发展。国际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指出:“终身教育这个概念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包括其中的每一件事情,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世界上没有一个非终身而非割裂开来的永恒的教育部分。换而言之,终身教育并不是一个教育体系,而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的组织所根据的原则,这个原则又是贯穿在这个体系的每个部分的发展过程之中。”对于终身教育,比较普遍的看法是:“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开始于人的生命之初,终止于人的生命之末,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

2.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Community Education)起源于1844年丹麦人费勒尔(Fei Leer)创办的世界上第一所“民众高等学校”,此后欧美各国纷纷效仿。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哲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提出“学校是社会的基础”的思想,这一思想由曼雷(F.L.Manley)和莫托(C.S.Mort)在美国的密执安州进行了实验,实验的方案是把学校与社区沟通起来,使学校成为社区的一种资源,被社区利用,为社区服务。社区教育这一概念虽然已被世界各国确认,但对社区教育的界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侧重点。全国社区教育委员会主席厉以贤教授认为,所谓社区教育,是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过程。在我国,社区教育产生的社会动因有很多,一是学校青少年的德育需要社会支持,动员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而社区教育一开始就以德育社会化为重点,创造和优化育人的环境和组织,社区与学校结合,共同贯彻教育方针,培养人才;二是由于教育经费短缺,需要通过多渠道筹集,社区教育也是通过社会支持教育,发动社会各界筹集教育资金逐步发展起来的;三是市场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大量“单位人”走向“社区人”;四是推进政治民主化、社区自治、居民参与的必然趋势;五是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

3.终身教育与社区教育

终身教育和社区教育都是现代社会“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产物,它们突破了传统封闭教育的时空观,主张教育不限于学校,教学不限于课堂,在开放式现代教育思想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终身教育和社区教育在人权思想的影响下,以弱势群体的平等进入为基本标志,是一种真正意义的全民参与、人人共享的全纳教育,因此,二者都具有教育理论的先进性、教学内容的全面性、教学人员的全员性、教学过程的全程性、教育特色的区域性和教育的公平性。从实践的角度出发,二者都将职业技能培训作为重点,期望通过增强谋生本领,扩大就业机会,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终身教育侧重于时间维度即“时时”,而社区教育侧重于横向的空间维度即“处处”,在一定意义上说,社区教育是实现教育社会化的机制,而终身教育是实现社会教育化的原则。因此,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载体和基础,是终身教育的具体表现形式和途径,终身教育是社区教育的理论基础,是社区教育的综合和归宿。

二、开拓创新,逐步形成本地特色的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的开展为终身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条件,而社区教育成为终身教育实施的重要形式和有效途径。我国对社区教育的研究和探索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1994年,中国社区教育委员会加入国际社区教育协会(ICEA)。截至2010年4月29日,教育部已宣布了103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34个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开展社区教育的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在终身教育的视角下,勇于创新,逐步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社区教育格局,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1.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努力提高社区教育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是一种“单位制”社会。单位制是集政治管理功能、经济分配功能和社会生活保障功能于一身的特殊组织形式。单位制下的人们以单位为生存原点。单位作为福利共同体,不仅包揽了政治、行政。教育等社会管理功能,同时也为职工及其家属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各种生活服务。单位垄断国家所给予的资源,拥有这些资源的使用和分配的权力,形成个人对单位的依赖性。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耕的建立和完善,原有的单位制逐步瓦解,职工对单位的依赖程度弱化,逐步由“单位人”转向“社会人”,继而转化为“社区人?”国家和单位退出曾从社会析出的原本属于社会的那一部分职能,社区成为构成社会最基本的细胞。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出现了由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破产所引发的职工下岗失业现象,城市进程中对农村土地征用所造成的农民失地现象,城市房屋拆迁

所形成的居民失房现象等。针对不同的群体,社区开展了富有针对性与实用性、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如针对下岗失业人员,要大力开展下岗、失业职工培训;针对提高市民综合素质,要积极进行各项基础性教育。针对社区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分类、分层实施教育与培训,就要深入分析社区居民的文化结构、年龄结构和职业状况分布等情况,以使培训形式能适应更多、更广的不同群体居民的需求,充分考虑他们对学习内容的不同取向。调查显示,30岁以下居民对电脑和外语方面的学习需求高,30―45岁的居民最需要掌握子女教育方面的知识;而46岁以上的居民则最需要掌握养生保健方面的知识。对“下岗失业”人员而言,“能立即就业的技能”培训为第一学习内容取向。在岗群体的培训形式需求有较高的一致性,在时间安排上应尽量利用晚上时间,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利用互联网学习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学生群体对节假日的社区培训有较高的需求,社区教育应重视节假日针对学生的教育培训工作。弱势群体居民的学习驱动办、文化程度都较低,针对这类群体的社区教育培训,在组织策略、培训内容与方式等方面应有细致周到的考虑,要特别重视培训内容与形式的即时实用性问题,即培训可给他们带来直接的实际益处。为激发居民参与社区学习的内在动力,叶忠海认为可以在三方面做工作:“首先,源头上激发,满足不同类型、层次居民的学习需求;其次,从学习活动本身来激发,提供与学习内容对口的机会和条件;第三,社区教育工作者和居民通过交流会、听证会建立沟通和互动机制。”

2.整合与优化社会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社区教育网络

资源(resource)是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客观存在,它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教育资源作为公共资源的一种,是人类社会资源之一,包括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教育技能、教育资产、教育费用、教育制度、教育品牌、教育人格、教育理念、教育设施及教育领域内外人际关系的总和。社区教育资源是指一切可供社区教育活动利用的资源。社区教育资源整合,从社区教育的角度看,是指社区教育组织或社区教育工作者为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将社区内外可用于社区教育的各种资源加以聚合、开发和利用的过程。社区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是对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的突破、发展和创新。社区教育的目的是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满足其学习的需求,促进学习化社区的建设,最终建立终身学习体系。要实现这样一个教育目的:仅靠社区本身的教育资源是远远不够的。组织和实施社区教育培训活动,应形成合力和有机整体。要加强社区各类教育文化资源的统筹,充分利用、拓展和开发社区现有教育资源,推动各类教育资源面向社区居民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加强社区学校和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加强协调与沟通,利用社区内现有各类教育资源,做到横向联合,纵向沟通。社区内各类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和各种文化体育设施最大限度地向社区开放,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建立和完善社区教育自身的网络,使现有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结合,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构建社区居民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平台。整合社区资源,应坚持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的原则。坚持资源共享的互利性,确定社区教育培训的档次,实行有偿培训与无偿培训的有机结合,是保障社区教育各类资源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3.打造社区教育品牌,扩大社区教育影响

品牌(brand)是企业产品经营的一个概念。“品牌最初是指牲畜上烙印一些标记,以表明属于其一主人”,“它有三个基本功能:一是识别和认知功能,二是安全或依赖功能,三是附加价值功能”。所谓品牌,就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为公众认可的、具有特定文化底蕴和识别意义的一种资源。作为从企业品牌中引申出来的概念,教育品牌是学校的名称和标志,是为教育消费者提供的教育服务以及培养教育消费者的各项要素总和。社区教育也要建立自己的教育品牌,以创建社区教育特色,打造社区教育品牌为目标,不断提升社区教育的地位。以全民终身学习的思想去宣传并不断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教育观念;以丰富多样的教育培训项目和活动去吸引广大居民参与学习;以科学理论和实践成果去树立社区教育的社会地位与形象。社区教育要打造自己品牌的前提条件是定位,社区教育品牌定位是寻找社区教育活动与社区人的需求最佳结合的过程。品牌定位是品牌营造的基础,是品牌营造成功的前提。打造社区教育品牌,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进行系统的策划和精心的设计。这个过程的主要环节是:根据本区域“社区人”的实际情况进行现状分析;收集相关信息并进行分类统计,确定社区教育的目标,设计出可行的方案供社区人选择;根据社区人所选择的方案,制订实施的计划。把社区教育打造成一个品牌教育,扩大社区教育的影响,其目的在于提高社区人的综合素质,构筑社区的再就业工程,完善和谐社区的建设。

社区教育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镇化社区教育管理体制

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永久停留在发展农业上,要实现从传统农业国家向现代化国家的转变,农村城镇化是实现这种转变中一个不可避免地环节。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周围的乡镇经济和贸易都向此集结,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文化内容,因此在当下城镇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政治与经济的中心,而且也成为了文化的中心地。新社区的形成需要城镇化战略的有效实施,也需要通过社区教育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观,以此建立城镇的文化品位,积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内化和底蕴。

1.社区教育的实际体现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和实施,城镇社区教育渐渐的走进了我们的视野,社区教育是城镇发展的基础性事业,对城镇经济发展有着高度的引导性和前瞻性,社区文化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几点:

社区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成就了现代化进程中的终身教育理念,社区教育覆盖了社区居民在接受教育方面的极大范围,它包含了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因此在考察了实际情况和分析研究之后发现,社区教育是完成终身教育理念的唯一途径和场所,它可以成就居民对终身学习的追求,也是完善和实施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1]。

社区教育的发展可以推动城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提高社区居民的人文素质,为城镇经济的发展奠定文化基础。良好的精神面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因素,社区教育可以为城镇 经济和文化的共同发展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进一步促进了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文中在上述章节中提到的社区教育是针对以乡镇社区,把社区教育和社区经济发展进行有机结合,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文化作为城镇的灵魂不仅指导着所有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丰富了城镇的文化内涵。城镇化战略的核心思想是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提高农村的文化水平,发展农村经济可以为城镇化建设奠定物质基础,提高农村文化水平是为了构建城镇的人文精神基础[2]。城镇化的概念不但包括了物质文明同时也包括了高度的精神文明,城镇化战略不仅要求人们具有敏感的市场经济意识也要具备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加大力度发展社区教育和完善社区教育管理机制是有效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构建良好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深入发展社区教育构建城镇文化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最根本的办法,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和主观因素分析,社区教育在推进城镇化发展战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社区教育可以将学校的教育和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完美地融合,进而促进社区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同时社区居民可以耳濡目染,因此随着社区教育的推进全体成员的素质就会有所提高。

2.社区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实际生活的情况调查可知各个国家社区教育在实施方法和形式上虽然会有所不同,但是在实质上却存在着相同的出发点:①在社区中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②充分利用社区内所有的教育资源和力量共同建设教育活动;③为所有的成员提供教育服务,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有人认为社区教育是绝对公平的、公正的教育模式,它给每一个人提供相同的教育机会和设施,也有人认为社区教育是呼吁和鼓励更加开放更加民主地获得教育系统中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物理资源,这种教育模式应该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普及。我国1993年在北京召开的社区研讨会上已经提出了对社区教育建设的新思路和方法,这种新的方法和思路就是“把社区教育和社区发展结合起来,把社区教育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把学校教育与社区参与结合起来”等三个主要的方面。它的中心思想是城镇社区教育是一中广义的教育理念,要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能仅仅只针对小学生和青年学生,还要包括全体社区居民。社区教育要对居民的生活进行全面的、集体的覆盖,要对社区内的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整和部署,实现社区和学校双向互动和促进。

3.结束语

在对社区教育进行了全面的了解之后,我们得知它的概念属于大教育的范畴,既包含了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也包含了对成人的教育,因此社区教育已经完全覆盖了传统教育中社会教育的概念、理论和范围。在建设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社会的背景下,构建完善的全面的社区教育管理体系已经是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丁红玲.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社区教育推进策略[J].职教论坛,2014,(06):40-43

社区教育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学生社区化管理 以人为本 学生宿舍管理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学生宿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单元,但随着高校宿舍管理趋于社会化经营管理的新常态,构建创新型社区化管理的理念也应运而生。这种新型管理模式必定会给高校的宿舍管理、德育教育以及文化建设等方面带来新的机遇和助力,但同时也对高校的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首先,要构建学生社区这一新概念的宿舍管理模式,它必须能够克服现有的宿舍管理模式的刻板影响及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宿舍管理模式生硬、刻板,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宿舍依靠规章制度以及“家长制”的管理方式来约束学生的行为,既使得很多学生不理解,成效不佳,长期以来也不利于学生提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综合素养。(2)宿舍文化活动单调,缺乏导向性,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宿舍内活动多为学生会及社团组织发起的竞技类、寝室布置类、卫生评比类活动,缺乏高校学生处、后勤部门以及学院的正确指导,结果往往是参与程度低、互动性差,长此以往,并不利于构建稳定的社区文化氛围。(3)宿舍管理人员结构单一、业务面窄、服务意识差,与学生的实际需要不匹配,不能体现人性化管理,削弱学生宿舍的功能。(4)学生宿舍间缺乏互动、关起门后,每个宿舍各成风格,互相不关心、不联系,缺少集体意识和服务精神,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的难度。

所以,为了克服传统的宿舍管理模式产生的诸多弊端,以及避免高校后勤社会化带给高校宿舍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被动局面,高校寻求和探索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新型学生社区化宿舍管理模式势在必行。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区别于广义概念的包含学生宿舍、食堂、文体活动广场、商业服务网点等在内的一体化管理,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宿舍区域内的管理概念。提到创新型管理模式,在构建学生社区的概念上,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多功能为准则,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文化活动开展多元化管理。具体的表现形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社区管理机制规范化、常态化、网络化

所谓建规范化、常态化学生社区化管理,就是集管理、生活、工作为一体的学生社区,社区管理是学校宏观管理的一部分,社区管理的有序开展离不开学校的学生处、后勤管理处、安全保卫处以及学院的指导和监管,同时也需要学校不断实行宏观调控以实现各项管理目标。区别于传统或是后勤社会化的管理模式,社区化管理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其从被动教育的角色中分离出来,主动参与管理。目前,国内多所高校把学生社区管理网络化、内容丰富化,通过建立学生社区管理服务网站,将原本一些琐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轻松解答,方便学生日常生活,提高管理效率。

2社区管理人员结构多元化

学生社区化管理是以学生为参与主体的管理模式,建立多元化、稳定的宿舍管理队伍是保证社区管理制度健全有效、行动力强的前提。社区管理人员的多元化应该包含:

(1)学生处、后勤管理处、安全处的监管人员。学生社区的有效运行必须依靠学校各监管部门掌控大方向,定期宏观调控,完善社区硬件设施、优化社区环境、消除安全隐患。

(2)专业的宿舍管理员是社区工作的主体力量,宿舍管理人员的素质、专业能力和影响力直接决定着宿舍管理内容的实施方向和成效。其次,宿舍管理员还应具备良好的心态,耐心和责任心,热爱学生工作,拥有服务精神。

(3)学生辅导员是学生社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生社区更是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所以辅导员的工作应该深入学生社区,做好思想引领、德育育人等工作。

(4)学生组成的社区工作服务小组。在社区管理服务工作中,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区服务组是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被动管理为主动参与的有效途径。学生社区工作小组可以成为分工明确、专业性强的一种有偿服务组织。通过有偿服务的形式,聘任有责任心、有意愿参与社区服务的学生作为日常工作的主力,通过定期培训,自下而上的监管的模式为社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使社区工作和服务不再单独是学校和管理者的事,而是保障学生社区管理成为学生和学校协作共同维护的环境。

3社区教育功能的管理服务化

学生社区是高校教育的第二课堂,高校在规范、完善学生社区正常运行,实现传统或是社会化的管理模式原有功能的前提下,还应探索服务育人、人性化管理的新领域,实现管理、教育、服务的统一。学生社区的服务与管理应始终以学生为本,在完善学生社区功能的前提下,建立网上服务平台,进一步拓展社区服务的外延,成为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及时发现学生问题并正确引导、指导学生就业等的优质服务社区。所谓管理服务化,不是盲目的服务,也不是没有原则地满足学生的各项需求,而是建立在合理、人性,满足学生发展成才的教育管理,充分考虑到学生需求的前提下,实现资源与教育配置的最大优化。

参考文献

社区教育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村 社区教育 必然意义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24-01

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社区教育理念的提出并非历史必然,其是在“三农”问题的环境背景下,党与政府为了针对性地解决农村精神面貌,切实以科学理论指导农民发展而做的政策体系规划。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强调新农村建设时明确指出:应就当前农民做好教育宣传,加快新型农民的培养,充分调动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所具有的主体作用。由此可见农民作为建设主体,其受教层次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新农村的建设水平与综合进度,因此在新形势下为农民进行各种教育及必要技能知识的提供,构建农村范畴内的终身受教体系,存在着必然的实施发展意义。

一、农村教育的具体内涵分析

农村社区教育的概念可以定义为:党在发展中,为了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职能素质及思想素质,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和谐发展,而在既定社区对所有社区居民,进行由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所组成的综合教育体系下的教育工作普及。但是农村的社区教育又与传统概念上的学校教育不同,也不是单一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或者成人教育。其是以统筹关注农村居民的技能、知识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具体而进行的全面培育开发,规避了劳动能力与生产技能的培训局限,将教育工作做到了深层次的宣传推广。

二、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必要性分析

(一)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要求

当前的学习型社会构建,需要广大的农民共同参与方可完成既定的目标,满足其所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在农村的发展中,因经济水平的制约,存在着极为明显的受教程度不平衡及不公平现象,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相应较低。因而在农村若想大力倡导终身学习理念,那么发展社区教育也成为必然,农村社区教育可以保障农民群体即时即地接受教育,充实知识理念,由此为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农民的自主学习意愿所趋

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下,农民的收入也有了很大改观,人民在物质方面及精神方面的生活水平都相应有了新的提升,在此良性的发展环境下,人们的教育求知欲望及健康文化熏陶愿望,也被逐步激发出来,促进了农村社区教育在产生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

(三)乡镇经济的职工素质提升需求

眼下许多地方乡镇陆续建立了工业园区,进行乡镇经济的发展,随着不断的招商引资,而逐步发展壮大,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需求。而生产中,因劳动力多采取就地选择本地人员,所以在职工间存在着务工人员文化水平低,知识技能使用效率差的现象,为了促使乡镇企业的现代化水平提升,必须要就职工的科技文化素质水平加强教育培训,促使他们把握良好的科研技术能力。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技能要求所需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文化要求提升下,使农村出现了大批剩余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在此形势下进行非农产业的就业转移势在必行,但转移过程中,因技术差,知识把握能力低,往往很难适应新岗位要求。因而在此情况下做好农村的各类教育有效资源的整合,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教育,为社会进行新型农民的培养,促使其掌握非农产业就业及城镇就业的基本技能,成为时展下的必然所需。

三、农村社区教育在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发展策略分析

(一)加强政府部门认识

农村社区教育的推进中,地方政府应当就教育发展认知不断提升,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的运行机制,并大力就相关的基础教育设施进行完善建设配备,积极探索寻求一套与农村经济发展整体相匹配的社区教育模式。从培养传统劳动人员与简单劳动技能培训的观念,转变为培养适应现代化农业所需的全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农村社区教育理念。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在当前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中,必须就教师的业务能力进行全面把握,在工作中增设考核机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教育,适时提升教育的薪资待遇水平,并改善优化教师队伍的工作环境,以吸引更多复合型人才投入到农村社区教育的建设中来。

(三)加大社区教育的资金投入

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需要一定规模的资金投入。因此国家相关财政部门应适当考虑建立专项的下拨资金予以保障和扶持社区教育的发展,同时地方政府也因做好资金的单独立项,加大师资引进及图书馆建设等方面的资助力度,并适时引进网络教育等新型教育形式。协调教育资源方面的合理配置,以此来确保充足的资金用于农村社区教育,促进社区教育的整体教育效果。

(四)统筹城乡教育资源

相对城市而言,农村的教育资源明显缺乏,因此在农村社区教育的推进过程中,应当做到与城市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特别是做好地方学校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积极地探究城乡互动的社区教育模式,以此实现资源方面的充分共享。其次政府部门还应良性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就各社会团体与单位企业和个人的积极能动性进行调动,为城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持。

参考文献:

[1]崔玉良.如何构建农村社区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40-41.

[2]陈兴荣.办好农村社区教育推动新农村建设[J].新农村,2009,(1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