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通货膨胀趋势

通货膨胀趋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通货膨胀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通货膨胀趋势范文第1篇

通货膨胀,是国内外经济学家们长期以来重点研究的经济现象。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对于这个被广泛使用的经济学概念,至今为至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科学而统一的定义。以至于颇具权威的《大英百科全书》也只能这样:“不存在一个唯一的、普遍接受的关于通货膨胀的定义。”

总体而言,国内外经济学家们对通货膨胀的定义和主要观点,大体可分为“物价派”和“货币派”两类。“物价派”通常用一般物价水平或物价总水平的上涨来定义通货膨胀,承认菲利普斯曲线的稳定存在,即货币不是中性的,如新古典综合学派的代表人物萨谬尔森;“货币派”则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而物价上涨只是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且并非完全的表现形式,如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弗里德曼认为,在短期内货币增加既可以引起物价上涨,也可以引起产量增加;只是在长期内,货币增加才全部反映在物价上涨上。即短期内菲利普斯曲线是成立的,而长期则不成立。这也意味着短期内货币是非中性的,长期内货币是中性的。

在本文中,我们综合以上两派观点,借鉴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在研究通货紧缩时的观点,同样重点强调通货膨胀中的“两个特征、一个伴随”,即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和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增加,通常还伴随着经济过热(或偏热);反之,则定义为通货紧缩。以此标准而衡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经历了“五次通胀、一次通缩”(图1所示):1980年(6.0)、1985年(8.8)、1988年(18.5)、1994年(24.1)、2004年(3.9)和1999年(-1.4)。

经济学家通常把CPI超过5%看作是严重的通胀,CPI在3%-5%之间看作是温和的通胀。从括号中的CPI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前四次通货膨胀都是超过5%的严重、甚至是达到两位数的恶性通胀,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价格改革;二是由于经济过热、特别是投资过热所带来的过度需求。而2004年的通货膨胀显然是一次温和通胀,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的通货膨胀显然和2004年一样,属于温和通胀。因此,我们重点与2004年作比较,来研究目前通货膨胀的特点。

二、目前通货膨胀的特点分析

我们从通货膨胀的“两个特征、一个伴随”出发,来研究和探讨目前通货膨胀和2004年的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从中看出目前通货膨胀的特点。

1、物价上涨都是由农产品价格上涨开始的,但上涨农产品的类别和程度有所不同

图3所示,2004年的通货膨胀,起因是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从2003年四季度到2004年四季度,粮食生产价格涨幅连续超过两位数,最高的2004年二三季度的同比涨幅达到35%;而目前粮食生产价格今年二季度最高才达到74%,其中只有玉米价格涨幅达到2004年的水平,小麦、玉米、大豆的价格涨幅都远低于2004年。相反,目前生猪的生产价格今年一季度同比涨幅达18%,二季度达20.5%,已经超过2004年一季度的水平。2004年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几乎包含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的农产品主要类别;而目前的农产品价格上涨主要体现在畜牧业价格上。因此,目前的农产品价格指数远低于2004年的水平,今年二季度的农产品价格同比上涨8.8%,而2004年的最高水平是二季度的14.7%。

造成这种状况的背景是,与2004年由于粮食减产所引起的供给突发性缺乏所引起的粮价上涨不同,实际上,在连续三年粮食增产和今年夏粮丰收后(图4所示),我国粮食价格并不具备连续大幅上涨的条件,粮食的供求关系在总体上处于一种紧平衡状态。

而目前猪肉价格上涨有其内在的原因:首先,是前两年猪肉价格下跌严重,2005年四季度和2006年二季度的同比跌幅都达到了15%左右的水平,导致很多养殖户放弃养猪,使存栏量大幅下降;其次,是粮价上涨带动了饲料价格的上涨,豆粕、玉米、维生素和蛋氨酸等添加剂价格纷纷上涨,饲养生猪成本增加;最后,近年来养猪业受禽流感、链球菌、高热病、猪蓝耳等疫情影响,生猪存栏数量减少,猪饲料生产也受到很大影响。

2、货币供应量虽然都是增加的,但其表现形式和来源却有所不同

在2004年,我国的人民币汇率是与美元挂钩的,当时的美元处于贬值过程中,因而带动人民币相应贬值。而目前人民币汇率是浮动的,总体上的变化趋势是人民币小幅度逐渐升值。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国内资产价格普遍上涨,刺激了居民的投资需求,使存款短期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在图5所示的货币供应量上。就直接表现为目前M1的增速明显超过了M2的增速,而在2003-2004年,M1和M2的增速基本上差不多。

目前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主要来源于贸易顺差的大量增加(图6所示),使外汇占款增加所导致的流动性过剩;而2004年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则更多地来源于投资需求的增加,一个很重要的间接证据,就是我们可以看出在2003年至2004年的上半年,我国的进口增速普遍高于出口增速,显示出国内需求的旺盛。

在当时人民币跟随美元贬值的背景下,进口价格是上升的,这显然会加剧国内的物价上涨。而在目前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出口增速普遍高于进口增速,这时的进口价格是下降的,显然有利于抑制国内的物价上涨。

3、总体经济状态虽然都是偏热的,但过度总需求的来源却有所不同

从目前二季度11.9%的GDP实际增长率来看,远超过2004年的水平,但这并不能据此判断目前的经济状态是过热的,因为不同时期的潜在GDP增长率是不同的。随着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供给能力得到了大大增强,因而现在的潜在GDP增长率肯定比2004年时高。一个重要的佐证就是目前的煤、电、油、运等瓶颈行业并未出现如2004年一样的紧张局面。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与2004年一样,整体经济状态都是偏热的。

从总需求来看,2004年的过度需求主要来自于固定资产投资,2004年一季度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达到43%,而今年上半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只有25.9%的水平。相反,与2004年相比,消费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图7所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已经由2004年一季度的9.2%,提高到今年上半年的15.4%,整整提高了6.2个百分点。因此,与2004年相比,目前偏热的总需求除来自净出口外(图6所示),消费需求的增长也不容忽视。

对于以上观点,还有一个重要的佐证就是在目前的三大物价指数中,反映工业品出厂价格的PPI并未出现明显上涨(图8所示),同比增长连续五个月保持在3%以下,甚至出现逐步下降的趋势。而2004年

PPI同比增长最高是10月份的8.4%,最低是1、2月份的3.5%。在PPI的构成中,生产资料约到3/4,生活资料只占1/4。与2004年相反,目前的CPI同比涨幅已超过PPI,6月份差距达1.9个百分点。

三、目前通货膨胀的趋势分析

产品价格增长率=劳动成本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从以上公式我们可以知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两个出口:一个是保持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引起物价下跌,这就是升值;另外一种就是物价不变的情况下,劳动成本上升,这就会导致消费的升级。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有关中国经济增长的研究表明,以前靠“低价工业化”竞争导致的“要素价格扭曲”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必然要受到以“高价城市化”为动力的“要素价格重估”增长模式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物价上涨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对中国而言,在加快升值与适度通胀存在替代关系的情况下,选择适度通胀不但有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就业,提高消费水平。根据有关研究,如果使用非农就业作为我国就业水平的指标,菲利普斯曲线效应在我国是较为明显的。即使不使用非农就业数据,而是单纯使用城镇失业率数据也可以多少看出菲利普斯曲线效应的存在(图9所示)。因此,对较高通胀率的容忍将可能提高目前的就业率。

从以上的综合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结论:虽然在人民币升值和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下,我国物价上涨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但目前来看并不存在大幅度上涨的条件和基础。主要理由有三:

一是从物价看,由于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可使粮食价格在未来保持基本稳定,使肉、禽、蛋的生产成本保持基本稳定,畜牧业产品价格并没有持续大幅度增加的成本动力。目前的猪肉价格上涨已使粮食与猪肉的比价上升10-14:1的水平,远高于5:1的合理水平,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养猪积极性。由于生产周期的原因,目前的猪肉供应可在3-6个月内得到缓解,供求关系的转化只是时间问题。肉价上涨对物价的影响,短期内虽然比较突出,但并不具有长期的持续性,对物价总水平的影响也将远远不及粮价的上涨。因此,从这一点看,今年的物价上涨水平不应高于2004年。

二是从货币看,按经济学的一般定义;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物价上涨现象。物价上涨从本质上看是一种货币现象,而且货币供应过多对物价上涨的作用,具有明显的“时滞性”。通过研究,我们发现M1对CPI、尤其是CPI中食品价格的上涨具有相当高的先导指向性作用。从2004年1月至今的M1与CPI及CPI中食品价格的相关系数看,随着领先月份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其中5-6月的相关系数最大(表1所示)。M1对于CPI的最大先导指向月份是提前6个月,M1对于CPI中食品价格的最大先导指向月份是提前5个月。

从图10来看,近期M1同比增速的高点在2007年2月,据此推算,今年在7-8月出现CPI同比的高点的可能性最大。

通货膨胀趋势范文第2篇

自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我国通货膨胀发生了大幅波动。通货膨胀自2007年中期逐渐提高,至2008年2月高达8.7%的峰值,2008年后半年特别是金融危机加剧以后,通货膨胀快速下滑,到2009年2月降为-1.6%,随后通货膨胀持续上升。2011年以来,通货膨胀一直维持高位运行,2011年通货膨胀为5.4%。面临通货膨胀的持续走高,我国是否进入高通胀时期成为热点问题。在这一背景下研究通货膨胀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将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分解为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对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固定资产投资是影响通货膨胀长期走高的最主要因素,这与我国在危机后的国进民退的趋势紧密相关;影响通货膨胀短期波动的最主要原因是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震荡导致我国通胀大起大落。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关于通货膨胀成因的文献综述;第三部分介绍本文所选取的变量和数据处理;第四部为通货膨胀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第五部分为本文的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二、 文献综述

金融危机后为了避免经济衰退,各国都大量印发货币推出扩张性政策刺激经济。伴随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新兴市场国家都面临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通货膨胀是否会成为危机以后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成为关注的焦点。我国2007年以来通货膨胀大幅波动,关于通货膨胀成因的的观点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从货币角度解释,认为我国需求增长过快和货币超发为通胀的主要原因,另一种解释则是从货币因素出发,认为我国通胀主要是结构性因素和成本推动。成本推动有主要区分为国内成本推动和国外成本推动。国内成本推动主要指国内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对通胀的影响;国外成本推动主要指进口商品价格特别是大宗商品对我国通胀的影响。近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两方面。赵昕东和耿鹏(2010)对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分解发现价格变动的绝大部分归因于需求因素。黄益平等(2010)研究发现过剩流动性和产出缺口是影响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纪敏(2009)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外部冲击通过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货币冲击三条渠道对国内价格波动产生影响。李斌(2010)分析了流动性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随着流动性过剩向流动性不足逆转,物价也将表现为主要由初级产品和资产泡沫膨胀引发的结构性通胀向由于泡沫破裂导致的通货紧缩转化。曹协和、吴竞择和何志强(2010)研究表明扩大货币供给应对经济金融危机这种操作模式存在货币需求缺口错配的问题,经济危机后出现货币实际供给高于长期合意需求水平现象形成通货膨胀压力。刘凤良和鲁旭(2011)通过研究CPI和PPI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传导机制得出当前通货膨胀应为需求主导型,而系统宽松的货币条件是促成需求旺盛的重要原因,治理通胀应从流动性入手,并引导货币供给流入到生产领域。张天顶和李洁(2011)在扩展phillips曲线基准模型下,全球流动性扩张对国内通货膨胀发展变化来说具有显著的助推作用。张晓慧等(2010)研究发现“结构性”价格上涨已经并很可能在未来成为通胀的主要表现形式且由金融投机引发的初级产品价格暴涨成为导致CPI、PPI大涨的重要原因。韩剑(2009)运用开放条件下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对美国、日本、欧元区和中国四个样本国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工业化国家全球产出缺口对国内通货变动的影响程度明显高于中国,原油和食品等初级产品的价格对国内物价的影响也更为显著。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8)研究表明外部冲击只是导致通胀的因素之一,而GDP增长率仍是影响物价的最主要因素。国内的文献对通货膨胀成因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但没有区分影响通货膨胀的长短期因素。本文通过将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分解为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对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明确得出影响通货膨胀长期趋势因素和短期波动因素。

三、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为了分析通货膨胀成因,我们选取了反应外部冲击的大宗商品价格(CRB)和美元指数(USI),以及反应国内宏观经济状况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货币供应量(m2)、固定资产投资(Invest)和反应国内劳动力成本的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Wage)。除了国内生产总值和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为季度数据,其余变量都是月度数据。本文的样本区间为1999年1月~2011年12月。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和wind数据库。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是季度累计数,因此我们首先要通过计算获得GDP当季发生数,即用本季的当年累计数减去上季的当年累计数。然后通过Eviews6.0软件自带的频率转换功能将将其转换成月度数据。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同样经过频率转换变成月度数据。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都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特征,利用X12进行季节调整,然后对其取对数。对货币供应量数据直接取对数。通货膨胀率取月度CPI指数。然后对选取的变量利用HP滤波获得所有变量的趋势向和波动性成分。其中国内生产总值的波动性成分为产出缺口。接下来对所有变量的趋势性成分和波动性成分做相关性分析。

四、 趋势性成分和波动性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1. 趋势性成分相关性分析。通货膨胀的趋势性成分说明我国的通胀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除美元指数外的所有变量的整体趋势都在逐渐增加。美元指数之所以下降是因为美元指数下跌,说明美元与其他货币的比价下跌也就是说美元贬值,那么国际上主要的商品都是以美元计价,那么所对应的商品价格应该上涨。美元指数可以看作是美国的货币政策向全球经济的渗透,通过贬值在世界范围内攫取利益。美元指数与大宗商品的价格趋势呈反向变动,这是由于大宗商品的价格主要是由美元标价的。利用每个变量的趋势性成分计算其于通货膨胀的相关系数。表中的整数代表其余变量相对于通货膨胀的滞后期数。

从长期趋势的相关性(表1)来看,固定资产投资是最重要的因素,同期相关系数高达0.942 7。其次是货币供应量和国内生产总值。外部因素美元指数和大宗商品价格与通胀的相关性低于国内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工资与通胀的相关性最低。由此可以看出,长期通胀趋势主要是受国内因素的影响,其中投资的影响最大。这与我国由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结论是一致的。特别是危机后,四万亿投资计划的推出,使我国通货膨胀压力陡然上升,最终演变为目前的高通胀。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 而非消费需求。一些固有体制性因素依然是投资扩张的重要原因,如一些地方政府出于本地区经济考虑和政绩考核引发了扩张性冲动。遏制通货膨胀的有效方法在于抑制过旺的(地方政府)投资需求,至少是要抑制由货币过多带来的盲目投资和投机需求。快速的经济增长和货币超发成为通货膨胀逐渐上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2. 波动性成分相关性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短期固定资产投资与通胀的变化无关,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与通胀的变化一致,通货膨胀波动滞后于货币供应量。大宗商品价格与通胀有很强的一致性,美元指数在高通胀时期与通货膨胀反向变化。平均工资在短期与通胀的变化方向相同。与长期趋势类似计算通货膨胀短期波动与其他变量短期波动的相关性。

从表2可以看出,大宗商品价格与通货膨胀的同期相关性最强,其次为国内生产总值的短期波动。滞后两期的大宗商品价格与通货膨胀的相关性为0.791 6,说明通货膨胀对通货膨胀的反应具有滞后性,两期后达到最大。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在短期内呈现出相对较弱的负相关关系,说明货币供应量的短期波动成分对通货膨胀波动的影响有限。美元指数与通货膨胀呈负相关性,美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影响我国的通货膨胀,但影响程度较小。表征劳动力成本的平均工资与通货膨胀呈正相关,同期相关性较弱,只有0.332 2。固定资产投资与通货膨胀的相关性比较小,皮尔逊相关性检验的结果表明固定资产投资与通货膨胀的相关性为零。综上通过短期波动的相关性分析,影响通货膨胀的短期因素主要为大宗商品价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短期波动,反应货币政策因素的货币供应量和美元指数对通胀的短期影响较小。固定资产投资对通货膨胀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五、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1999年1月~2011年12月的月度数据,应用HP滤波方法将通货膨胀及影响通货膨胀的各个变量分解为长期趋势因素和短期波动因素,然后分别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影响通货膨胀长期趋势的最主要原因是固定资产投资,其次为货币供应量和国内生产总值;影响通货膨胀短期波动的最主要因素为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其次为国内生产总值的波动。我国通货膨胀在2001年以后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与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有关。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拉动,危机后我国政府推出四万亿的投资计划,避免了我国经济出现大的衰退。但是由于我国的一些固有体制性因素,地方政府出于本地区经济考虑和政绩考核引发了远远超过四万亿的投资,进而导致了我国通货膨胀自2009年以后的持续走高。因此抑制通货膨胀的持续走高,必须抑制过旺的投资需求,这就要求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目前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长模式转变为更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经济增长模式,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的转变。滞后两期的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与通货膨胀的短期波动的相关性较强,大宗商品价格可以作为预测通货膨胀短期波动的指标。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大宗商品的需求较大,为了应对通货膨胀的短期波动,我国应该采取措施获得大宗商品价格的定价权,从而避免外国供应商对大宗商品价格的操纵。

参考文献:

1. 韩剑.全球产出缺口与中国的通胀变动:基于扩展的菲利普斯曲线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9,(8).

2. 赵昕东,耿鹏.中国通货膨胀成因分解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10).

3. 纪敏.本轮国内价格波动的外部冲击因素考察.金融研究,2009,(6).

4. 黄益平,王勋,华秀萍.中国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金融研究,2010,(6).

5. 李斌.从流动性过剩(不足)到结构性通胀(通缩).金融研究,2010,(4).

6. 曹协和,吴竞择,何志强.货币政策、货币缺口与通货膨胀: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10,(4).

7. 刘凤良,鲁旭.CPI与PPI的“虚假传导”及其修正一个相对稳健的实证框架.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1,(8).

8. 张天顶,李洁.全球流动性扩张的通货膨胀效应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11,(3).

9. 张晓慧,纪志宏,李斌.通货膨胀机理变化及政策应对.世界经济,2010,(3).

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基金项目(项目号:ZB100 102)。

通货膨胀趋势范文第3篇

根据对核心通货膨胀的定义角度不同,相应的核算方式也就不同。目前通用的核算方法共有八种,分别为:剔除法、修剪均值法、加权中位数法、结构向量自回归法、惯性权重法、共同因素法。根据范志勇等(2011)基于月度环比消费者价格指数,对这八种核算方法的归纳总结及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从核算结果的稳健性的角度来看,样本区间内残差均方根最低的是修剪均值法和加权中位数法,最高的是共同趋势法和结构向量自回归法核心通货膨胀。因此从反映标题通货膨胀的变化趋势上来看,修剪均值法和加权中位数法具有较大的优势,上述结论无论对于HP滤波还是移动平均得到的通货膨胀趋势值都是稳健的。核心通货膨胀对未来3至5个月内的标题通货膨胀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在样本区间内,修剪均值法、指数平滑法和加权中位数法的预测能力最强,而共同趋势法和方差法的预测效果最差。从本文对核心通货膨胀的“普遍且持续的通货膨胀”的理解上来看,核心通货膨胀应该是同时具有平稳性和预测性的,因此,本文采用修剪均值法对核心通货膨胀指标进行核算。与范志勇等(2011)一样,本文采用的是基于月度环比消费者价格指数来对核心通货膨胀指数进行核算,选取2006年1月至2013年年底的月度环比CPI数据进行核算。假设各分类商品增长率具有未知均值的对称分布,通过将每期样本按照增长率的大小进行排序,然后进行两侧截尾,进而加权平均剩余样本得到一个估计值集合,最后根据适当标准选取最优的估计值。特别的,当α取0时得到的核心通货膨胀即为通常的支出权重通货膨胀;而当α取50%时得到的核心通货膨胀即为加权中位数核心通货膨胀。因此,修剪均值法计算核心通货膨胀与α的选取密切相关,Tahir(2003)提出了确定α大小的RMSE准则,按照均方根误差最小的原则选取双边α的大小。除了上述的基本方法之外,双侧修剪比例还可以是非对称的。设定样本增长率从小到大排序后左右两端修剪水平分别为α和β,(α,β)按照Tahir(2003)提出的方法选取。

2、剔除商品期货的季节性因素

本文实证中,选取的商品期货品种为黄大豆,因为黄大豆这一期货品种出现的时间较早,可利用的数据较多;另一方面,黄大豆受到国外商品期货价格的影响较小,更易与国内的核心通货膨胀建立关系。本文采用平滑法剔除期货价格中的季节性因素。

3、建立回归方程

得到了相应的平滑数据,即可对核心通货膨胀与平滑后的数据进行回归以证明其预测性。至此,准备工作已完成。剩下的部分即为将处理后的价格数据与相应日期的核心通货膨胀数据进行回归。因此,可建立滞后一到五阶的回归方程。对于滞后阶数n的确定,利用AIC准则(赤池信息准则)。对不同的n值,分别比较方程的拟合优度,以及AIC值(Akaikeinfocriterion)。取AIC值较小且拟合优度较大的n值为佳。

4、实证结果

经实证,当回归方程自变量是滞后阶数由1到5时,拟合优度要小于六、七、八阶滞后,AIC值大于三、四阶滞后,结果差强人意。且方程系数的显著性很差,证明有不甚合适的变量混在其中,由于进行比较时是将滞后阶数逐渐递增,因此推测是一阶与二阶滞后,甚至三阶滞后变量不合适。因此,将一阶、二阶、三阶滞后相继剔除,结果确实有所改善。从上述回归结果也可以看出,回归方程拟合优度不高,DW值也偏低,表明除了核心通货膨胀外,还有诸多对价格变动影响较为深刻的因素未引入到方程之中;同时,过多的滞后变量也会引起共线性问题。由于我们研究的是核心通货膨胀对价格变动的影响程度,上述方程已能说明问题。

5、结论

通货膨胀趋势范文第4篇

对新时期通货膨胀对策的见解是重在通货膨胀压力的预警和缓解。调控部门必须随时跟踪调查、及时预警提示和适时缓解防范。这也是中央银行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之所在。

随着通货紧缩的逐步淡出,加强对通货膨胀压力的关注和缓解,应当是今后一段时期中央银行稳健货币政策的侧重点。

当前针对我国经济中出现的某些过热现象和各类物价指数的走势,各方面对通货膨胀的认识众说纷纭。我认为当前正处于由通货紧缩趋势缩小向通货膨胀压力增强转换的特殊时期。在此时期中,要密切关注、重视缓解通货膨胀压力,防范通货膨胀的出现,并正确引导通货膨胀预期,认清当前通货膨胀压力的存在和通货膨胀压力的来源。

一、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通货膨胀压力的现实存在

从日前公布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总体态势很好,2003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1%,今年第一季度有可能继续达到9.3%的较高增长水平。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处于重要关口,一些行业和部门投资过度和重复建设十分明显,物价上涨趋势也鲜明可见。

为了便于讨论,我们有必要区分“通货膨胀压力”和“通货膨胀实现”两个概念。这里所说的通货膨胀压力是指通货膨胀能量的积聚和蓄势待发,物价水平在可承受范围内部分或整体上升;而通货膨胀实现则是指各类物价指数大幅攀升,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且加速势头难以抑制。但我国通货膨胀指标表现相对温和,分类物价指数正在持续上升,但还不是全面大幅度上涨,尚不能视为通货膨胀已经出现。

当前通货膨胀压力的显著性表现既有经济自身重复建设、盲目投资的原因,也有货币快速投放的因素以及世界经济复苏、国际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

二、对新时期通货膨胀对策的见解:重在通货膨胀压力的预警和缓解

按照古典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可以划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和成本拉动型通货膨胀,前者是指由于总需求的过度增长带来的物价水平的变动,后者又分为工资推进和利润推进两种情况。无论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或成本拉动型通货膨胀,其中必然有货币信贷因素,至于信贷总量的大小,取决于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总量和货币流通速度。然而,古典通货膨胀理论不能完全解释我国当前通货紧缩趋势尚未完结,通货膨胀压力有所加大的特殊时期的物价变动情况,新时期通货膨胀形成不会像在短缺经济那么直接,在市场供大于求、自主性增强的条件下,要有一个磨合过程,一个传导过程,一个能量积聚过程,从宏观经济调控部门来说还有一个观察判断的过程。

在此,我提出个人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时期的通货膨胀压力观,它特指物价水平由负增长走向正增长,进而走向温和上涨,最终走向物价全面大幅上涨的三级增压过程。它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企业商品生产价格上涨,最终推动消费物价上涨的三级传导过程。它涵盖通货膨胀压力苗头、通货膨胀压力积聚和通货膨胀爆发的三级扩展程序。该理论不是简单地将通货膨胀与消费物价上涨直接相联系,而是与潜在通货膨胀变为现实通货膨胀可能的随机实现过程相联系。它与传统通货膨胀理论的明显区别是:从出现通货膨胀苗头到通货膨胀实现有一个压力积聚的中间过程。在压力苗头时期,虽可见微知著,但人们对压力的认识不易统一,调控部门难下决心;而把握压力积聚时期,重在事前预警和风险缓解,将使通货膨胀实际发生概率最小化。对通货膨胀或通货膨胀压力进行预警和调控的效果远胜于通货膨胀压力转化为事实通货膨胀后大张旗鼓的调控治理。

这个通货膨胀压力观的立足点,不是对业已形成通货膨胀态势严重程度进行,而是发现经济运行中可能积聚通货膨胀压力的因素及其早期缓解措施。必须密切关注通货膨胀压力形成的因素,在消费需求不足情况下要关注投资和生产价格的上升压力,在投资领域应该关注重复建设、盲目投资对物价上升的压力,在生产流通领域应关注企业商品价格的波动压力。调控部门必须秉持随时跟踪调查、及时预警提示和适时缓解防范的态度。这也正是作为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者的中央银行的科学预见性和前瞻性之所在,也是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防范关口提前的理论基础。

我认为,在目前形势下这种观察通货膨胀形势的需要。首先,在新时期消费物价指数已经不是考核通货膨胀的唯一指标。现在由于经济规模扩大,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投资、生产链不断扩展,已成为一个具有一定自我循环功能的“生态”,这就使得价格的传导机制发生了变化。这从另一方面证明: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时期,企业商品价格和资产市场价格的波动,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其持续性上涨将成为新形势和新条件下通货膨胀压力的突出表现,或许可以将其概括为投资型通货膨胀压力。

其次,缓解投资型通货膨胀压力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急刹车”和“一刀切”都不可取的前提下,投资需求扩张、结构性过热和商品价格的总体上涨将会有一定的持续性,无论是否会迅速传导到消费价格领域,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既然当前主要是生产型通货膨胀压力较大,就需要控制某些行业的过度投资,以免其逐步向消费物价传导,促成物价的全面持续上涨。我们既不能因当前的消费物价的温和水平而忽略在投资和生产领域的物价上升压力,也不能因核心物价较低而忽略非核心通胀的衍射效应。

第三,通货膨胀预期已经成为加大通货膨胀压力的重要因素。在完善主义市场体制进程中,通货膨胀预期对经济生活的将越来越大,有时比实际物价上涨的作用还大,即不用等到通货膨胀实际显现,通货膨胀压力就已存在,通货膨胀预期就已开始影响经济运行;而当公众普遍存在价格上涨预期时,经济行为主体自发调节经济活动,潜在通胀压力随即就会变成现实通胀。它已成为一种敏感性指标,是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的。在信息披露不充分情况下,我国经济主体的预期行为与完全的理性预期是有差距的,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在公众对宏观调控政策和手段尚不能充分理解时,更容易形成通货膨胀预期。

三、对缓解通货膨胀压力的政策评估:防范性与协调性并举

今后一段时期中央银行稳健货币政策的侧重点,应是着力加强对通货膨胀压力的关注和缓解。

中央银行对于通货膨胀压力的关注始于去年第一季度,防范于去年年中,随之出台许多应对措施。去年第一季度GDP增长9.9%,比上年同期加快2.3个百分点,成为自1996年一季度以来同期增长最快的季度。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就此指出,“2003年初物价连续三个月正增长引起有关各界的关注”。可以看出央行开始觉察到通货膨胀压力苗头出现。同期在央行内部的一份关于稳定运行的报告中指出,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某些行业“存在结构不合理和重复建设的,……从长远角度看,这部分的贷款风险较大。”非典过后,央行第三季度的货币政策报告又指出,“,生产价格、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房地产价格快速回升,要防止出现资产价格过快上升,形成资产‘泡沫’的危险”,并提出适度控制货币信贷增长的政策意向,“适度控制货币信贷的增长,既可以防止通货膨胀,又可以防止通货紧缩”。而央行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更是直言不讳地提出,“在经济快速增长中也存在一些影响经济、金融持续健康的矛盾和问题,部分行业盲目重复建设,能源、出现了多年少有的瓶颈制约,通货膨胀压力加大”。至此,人民银行对通货膨胀压力的判断已经形成。

针对部分行业的通货膨胀压力苗头,央行率先采取引导措施。2003年6月,人民银行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对商业银行的房地产信贷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此外,央行还运用窗口指导,要求商业银行控制信贷流向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行业。

为了防止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控制形成通货膨胀压力的货币因素,从2003年9月21日起,人民银行决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即存款准备金率由6%调高至7%,减少商业银行可贷资金。

同时,央行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回笼资金,适时收回市场过多的流动性。去年人民银行共发行63期央行票据,发行总量为7226.8亿元,发行余额为3376.8亿元,净回笼基础货币2694亿元。今年初到3月10日,共发行央行票据20期,3000多亿元,若加上债券回购业务,今年以来共回笼货币资金5000多亿,力度持续加大。

就目前状况而言,央行去年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通货膨胀压力进行预调和微调,其作用和效果都是十分明显的。

除了要关注当前的通胀压力外,中央银行还要关注未来可能出现的通胀压力。这是因为,从货币供应量过度增长到出现通胀,至少有半年时滞;生产资料价格的增长传递到消费价格上也需要一定的时滞,而通胀压力转移到诸如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中形成资产“泡沫”的时滞可能更长,但如果等通货膨胀明显出现和资产“泡沫”形成,对经济的破坏程度和治理的难度就更大了。从这一点上来说,关注未来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压力,显得更加重要。

可喜的是,相关部门和行业也采取了一些应对举措,抑制地区、行业的投资过热和结构不均衡状况。可以说,当前宏观管理部门已经初步形成了缓解通胀压力的协调、合作机制。这显然会提高各方对通货膨胀压力风险的认识。

通货膨胀趋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通货膨胀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广义货币供应量 恩格尔系数 逐步回归法

一、文献综述

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02.7%,2012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同年GDP的1.8倍,是同年最终消费支出的3.75倍。一般说来,货币供应量与价格水平呈水涨船高的变动关系,人民币在国内显得越来越不值钱,购买力逐渐下降。通货膨胀最直接的表现是价格水平的上涨,价格影响需求,而消费是对需求的直接反映,因此,明确通货膨胀与居民消费结构之间关系的强弱,分析通货膨胀对于消费结构的调整效应,是十分必要的。

关于通货膨胀对消费影响的研究视角各异,大致可分为方法和内容两类。方法上,许光建(2013)阐述了通货膨胀预期对消费的影响作用,并采用时变参数法对我国预期通货膨胀率进行估算,估算结果发现预期通货膨胀率与实际通货膨胀率基本保持一致。赵先立(2012)运用VAR模型分析货币供应量和中国通货膨胀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具有推动作用,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正向相关关系。内容上,杨继东(2012)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通货膨胀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其使用居民消费支出占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占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及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占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作为衡量消费结构的指标。分析结果表明,通货膨胀与居民消费支出占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通货膨胀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占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反向变动,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占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同向变动。纪明(2012)从理论角度分析投资与消费的本质属性,阐述了在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下,产出和投资、消费同步变化,但价格水平基本稳定的观点。从消费部门的角度分析了居民消费结构的动态演化,其将整个经济社会划分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部门,伴随着消费结构的提升,投资从农业部门向工业和服务业部门转化,进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二、研究方法

1、指标选取

恩格尔系数是反映居民消费水平和结构的基本指标,恩格尔系数的高低反映了居民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总金额中所占比重的高低。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指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通货膨胀率是货币超发部分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之比,用以反映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程度,而价格指数是反映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指标。通货膨胀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物价上涨。

显性通货膨胀率等于价格总指数减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用居民消费价格增长率(CPI’)来反映显性通货膨胀程度,即CPI’等于CPI减1。

隐性通货膨胀率等于实际货币持有系数与正常货币持有系数之比减1。本文用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占有率的变动率(K2I’)来反映隐性通货膨胀的程度,即基于M2的隐性通货膨胀率,按最终消费口径计算。

K2I'=■-1

2、逐步回归法

逐步回归法的思想是将变量逐个引入模型,每引入一个变量后都要对模型和参数进行检验,当原来引入的解释变量由于引入后面的解释变量变得不再显著时,便将其剔除。每次引入新变量之前,回归方程中仅包含显著的变量,经过一个反复的过程,直到既没有新变量被引入,也没有变量被剔除,则得到的解释变量集为最优的。

由于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动具有惯性,供给的增加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亦需要一段时间,因此,通货膨胀的调整效应是滞后的。本文分析显性和隐性通货膨胀及其滞后期变量对于消费结构的影响,由于滞后期变量之间是高度相关的,因此采用逐步回归法对自变量进行筛选和参数估计,同时剔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

三、CPI和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恩格尔系数影响的实证分析

1、CPI、广义货币供应量与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分析

(1)CPI和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分析。如图1所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CPI’)1990―1994年呈上升趋势,到1994年达到最高点25%,1995―1999年呈下降趋势,1999年到达最低点-1.3%,2000―2012年呈周期性波动态势,期间在2004、2008、2011年出现三次高点,分别为3.3%、5.6%、5.3%;在1999、2002、2006、2009年出现四次低点,分别为-1.3%、-1%、1.5%、-0.9%。

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占有率的变动率(K2I’)1990年仅为26.49%,到2008年上涨为211.9%,2009年大幅上涨为263.4%,2010年达到历史最高点288.31%,2011年则有所回落,2012年广义货币M2的占有率的变动率为275.25%。

(2)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分析。如图2所示,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1990―2012年呈现平稳下降趋势,说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逐渐改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2012年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2%、39.3%。1990―2012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持续高于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说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优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综合看来,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与广义货币M2的占有率的变动率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而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与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基本呈现正相关关系。

2、CPI和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恩格尔系数的影响

本文以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ECU)、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ECR)为因变量,以显性通货膨胀率(CPI’)和M2的隐性通货膨胀率(K2I’)为自变量(两个自变量分别作t-1,t-2,t-3,t-4,t-5,t-6期的滞后分布处理),通过逐步回归法进行自变量筛选和参数估计,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ECUt=42.492+0.244CPI'■+0.228CPI'■-0.029K2I'■

R2=0.967,DW=1.681,F=131.056 (1)

ECRt=54.18+0.229CPI'■-0.067K2I'■

R2=0.968,DW=1.64,F=211.364(2)

模型(1)和模型(2),参数均显著不为0,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趋近于1,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比重很高,DW检验通过,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

由模型(1)可知,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显性通货膨胀率的滞后1期变量上升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将上升0.244个百分点;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显性通货膨胀率的滞后3期变量上升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将上升0.228个百分点;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当期M2的隐性通货膨胀率增加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将下降0.029个百分点。同理,可通过模型(2)所表示的经济意义分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的影响。

3、CPI的变化对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具有正向滞后调整效应

显性通货膨胀对于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具有正向滞后调整效应,不利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

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ECU)与显性通货膨胀率(CPI’)的滞后1期和滞后3期变量同向变化。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ECR)与CPI’滞后3期变量同向变化。

当其他因素不变时,通货膨胀率上升,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也上升,居民的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总金额中所占比重随之增加。

显性通货膨胀对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正向调整作用,主要是由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的速度快于要素价格上涨速度导致的。显性通货膨胀率的上升,直接反映了消费品的零售价格和服务价格的上涨,导致城乡居民在生活消费品和服务方面的支出增加,CPI中食品的权重约占30%,进而影响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同步变化。

4、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具有反向调整效应

隐性通货膨胀率对于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反向调整作用,有利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与当期隐性通货膨胀率呈反向变动关系。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与隐性通货膨胀率的滞后4期变量呈反向变动关系。

当其他因素不变时,隐性通货膨胀率上升,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居民用于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总金额中所占比重随之下降,进而有利于降低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当社会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时,一般表现为社会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居民收入,改善居民消费结构,提高生活质量。然而,如果社会出现产能过剩,不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则隐性通货膨胀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大,且会造成物价上涨。

四、结论

显性通货膨胀与恩格尔系数的同向变动说明如果发生严重的显性通货膨胀,则不利于改善居民家庭的消费结构,会使消费结构低级化。特别是食品供求失衡引起的显性通货膨胀,会使居民家庭的食品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上升,非食品消费的比重则会下降。相反,适度的隐性通货膨胀则有利于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许建光、戴李元:我国通货膨胀预期的估算、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3).

[2] 马敏娜、王志涛:我国与发达国家CPI编制的差异比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2(3).

[3] 杨继东:通货膨胀与消费需求[J].财贸经济,2012(8).

[4] 纪明:需求驱动下的经济增长及增长中的价格水平波动[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

[5] 赵先立:货币供应量和中国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