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简述通货膨胀的原因

简述通货膨胀的原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简述通货膨胀的原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简述通货膨胀的原因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分位数 股市 费雪效应

背景分析

近年来,随着物价水平的不断上升,通货膨胀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尽管政府为稳定物价采取了多项经济措施,但通货膨胀的持续时间依然很长,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影响便是货币贬值、实际收入水平降低。按照古典经济学派经济学家费雪(1930)提出的著名的费雪效应理论,在经济社会中,名义利息率应该等于实际利息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而根据股票价格与利息率之间的联系,可以推导出股市中的费雪效应,即股票的名义收益率应该等于股票的实际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因此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投资股票来降低货币贬值的风险,也就是说股票是抵御通货膨胀的良好投资品。

正如费雪指出的那样,“在经济学中,没有别的问题比物价水平与利率关系的问题争论得更激烈了”,这句话同样可以用来形容股市中的费雪效应。因为从该理论提出之初就不断有与之相对的理论被提出来,影响比较大的有:Fama(1981)提出的假说理论、Malkiel(1979)和Hendershott(1981)提出的波动性假说理论以及Geske和Roll(1983)提出的反向因果关系假说。并且实证研究结果也相差较大,有的支持费雪效应理论,另外一些则需要用与之相对的其他理论来解释。

由于我国股票历史较短,因此对股市中费雪效应的实证检验起步也较晚,就现存的一些研究文献来看,其中的一些相关研究成果表明,我国股市中确实存在费雪效应,例如:刘霞(2011)对2001-2011年沪市和深市的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名义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与此同时,也有更多相关文献的研究结论表明,我国股票市场中存在费雪效应悖论,即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无关,甚至是负相关,例如郭建军(2008)的研究表明我国通货膨胀率与股票收益呈负相关关系,并利用波动性假说进行了解释。班洁等(2010)的实证计量分析表明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没有一定的线性关系,并分析了产生费雪效应悖论的理论原因。

在本文中,将利用分位数回归的思想,从一个新的视角出发,对我国股市中是否存在费雪效应进行再分析和再检验。

研究假设

费雪效应的理论基础是“人们的理性预期”,即费雪效应假设人们对通货膨胀率具有“充分的远见”,使得名义利率会随着通货膨胀率进行适时的一对一的调整,这样才能够实现名义利率等于实际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

所谓理性预期是指理性的人们可以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对经济变量作出在长期中平均来说最准确的预期。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人们在生理和智力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性以及外界事物的不确定性、复杂性,使得人们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只能达到“有限理性”的水平,具体到费雪效应中,可以推测,人们并不总能对通货膨胀做到准确理性预期,当发生没有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时,费雪效应失效。

另外,根据西方经济学中通货膨胀的相关理论可知,按照通货膨胀率的大小可以分为“温和的”、“奔腾的”以及“超级”通货膨胀。其中,“温和的”通货膨胀并不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甚至有些人认为这种缓慢而逐步的价格上升对经济和收入的增长有积极的刺激作用,而“奔腾的”通货膨胀以及“超级”通货膨胀,由于价格上涨的速度较快,会引起较强的公众预期。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当通货膨胀率较低时,由于没有引起社会普遍的“理性预期”,因此费雪效应无效,形成费雪效应悖论。而当通货膨胀率较高时,由于有较强的“理性预期”,因此也有较明显的费雪效应,并且通货膨胀率越高,理性预期就越强,费雪效应也就越明显。根据这种分析,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

假设1:当通货膨胀率较高时,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即费雪效应存在,并且通货膨胀率越高,费雪效应越明显。

根据其他一些理论(假说理论、波动性假说理论、反向因果关系假说理论等)研究成果可知,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系数应为负数,并且是显著的,但是费雪效应的存在会抵消该反向效应(将上述三种假说产生的效果简述为“反向效应”),总效应、费雪效应与反向效应的关系式如下:

总效应=费雪效应+反向效应

这样,在假设1成立的情况下,当通货膨胀率较高时,费雪效应>反向效应,总效应为正,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系数应为正数;当通货膨胀率较低时,费雪效应

假设2:当通货膨胀率较低时,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负向相关关系,即存在费雪效应悖论。

假设3:在某通货膨胀率范围内,由于抵消作用,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本文将通过相关数据和分位数回归的方法对上述假设进行实证检验。

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计

要想验证上述假设,可以利用分位数回归的计量方法。Koenker和Bassett在1978年提出了分位数回归的基本思想,并且Koenker和Hallock(2001)对其理论和应用做了进一步扩展。与传统线性回归模型及OLS估计方法相比,分位数回归模型不再对误差项的分布做具体的假定,因此,研究具有偏态和非正态性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分位数回归模型具有更强的稳健性和有效性。另外,分位数回归模型允许所研究的回归参数在不同分位点处具有不同的估计值,不再局限于较简单的线性函数关系式,便于进行更细致的回归关系分析。

为对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本文定义:股票收益率ri=lnpi-lnpi-1,其中pi表示股票市场的月度收盘价;通货膨胀πi=(CPIi-100)/100,其中CPIi表示消费者价格指数。

检验费雪效应的模型定义为:ri=π`iβ+εi,估计参数β的正负标志着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同向或反向的变化关系,其绝对值的大小标志着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

(二)数据选择

1999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因此选择1999年7月至2013年3月的上证综指的月度数据和月度CPI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通过上述定义方法,可以得到上证综指的股票收益率和通货膨胀率共计163对样本点。1999年7月至2013年3月,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的走势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在我国,通货膨胀率与股市收益率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出非线性关系,因此相关文献中的普通线性回归或协整分析有可能会失效,估计出的结果不具有一致性和有效性。

利用软件EVIEWS6.0得到上证综指的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基本统计量与单位根检验(Phillips-Perron检验)的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计算出的PP统计量,发现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均能在10%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单位根假设。从表1中还可以看出,股票收益率具有左偏现象,而通货膨胀率具有右偏现象;收益率相对于通货膨胀率具有更高的峰态。并且,根据JB统计量,可以看出两者都拒绝正态分布的分布假设。因此,应该选择区别于普通线性均值回归的分位数回归作为研究方法。

实证分析

利用EVIEWS 6.0对上述数据进行分位数回归估计,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最后一行给出了普通线性回归的估计结果)。

从表2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若采用普通线性回归方法,OLS给出的结果是斜率系数为负,并且是不显著的,如果只用该方法进行研究就会得出不存在费雪效应的错误结论。从分位数回归的结果看,第70、80、90分位数的估计结果是显著的,并且估计系数为正值,说明在较高分位数的情况下,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呈现正的变化关系,存在费雪效应,并且分位数越高斜率系数越大,说明假设1是正确的。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第10、20、30分位数的估计结果是显著的,并且估计系数为负值,说明在较低分位数的情况下,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呈现负的变化关系,费雪效应

图2给出了分位数回归系数与分位数之间关系的对应图。从图2中可以看出,随着分位数的提高,估计系数呈倒S的形状提高,在最高分位数附近,估计系数接近于1,说明在最高的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预期的通货膨胀能够完全反映到股票收益率上。表3给出了分位数系数对称性的卡方检验结果,该结果不能拒绝估计系数对称的假设。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在中国股市中,费雪效应随着通货膨胀率的增长呈现出对称性的增加或减少。

结论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股市中是否存在费雪效应的3个假设,并结合股市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的数据特点,针对通常普通最小二乘法带来的非一致性估计结果,采用了分位数回归的方法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了检验。结果证实,费雪效应存在与否取决于通货膨胀率的大小:当通货膨胀率较高时,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即费雪效应存在,并且通货膨胀率越高,费雪效应越明显;当通货膨胀率较低时,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负向相关关系,即存在费雪效应悖论;在某通货膨胀率范围内,由于抵消作用,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1.班洁,戴菲菲.中国费雪效应悖论的实证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0(4)

2.刘霞.通货膨胀与股票收益关系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11(9)

简述通货膨胀的原因范文第2篇

关键词:短期资本;MCMC算法;Bayesian估计;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5)03-0004-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03.01

一、引言

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经过去六年的时间,其产生的后续影响依然弥漫在大部分国家上空。为了应对危机产生的不利影响,各国都及时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或者财政政策。虽然各国经济目前大多没有恢复到预期的增长,但各种措施保证了国家经济的稳定。在新兴市场化国家恢复增长后,大多数国家也开始逐渐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宣布自2014年11月开始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但全球低息环境和充裕的流动性仍将持续一段更长时间,在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资本实现跨国之间的流动已不可避免。

宾建成和詹花秀(2013)发现美国在应对金融危机时采用的量化宽松政策外溢性十分明显,大量超发的货币流入到本国实体经济与资产市场的并不多,一部分货币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式滞留在美国银行体系内部,另一部分则流向了国际市场[1]。短期资本自身具有的逐利性,必然会流向收益率更高的地区,而新兴市场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中国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市场化国家,必然在短期内会吸引大量资本的进入。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大量短期资本流入我国经济体虽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会对我国产生通胀和资产价格上升的压力,短期资本的特性决定了其在各个国家之间频繁的流入和流出,这无疑会使我国经济产生较大的波动,加大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因此,研究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显得十分必要,这为我国是否能够及时抵御和防范由于大量资金外流而导致的经济下行的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文献评述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加快了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国际短期资本在我国流动日益频繁,这一现象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至今,已有大量文献从不同的角度对资本流动进行了分析,但总的来看,学者们的研究经历了如下两个阶段:

描述性分析阶段。此阶段主要集中在1996―2006年,1994年我国的外汇体制改革使得部分学者最早意识到研究短期资本流动的重要性。管涛和曾卫京(1996)最早研究了国际基本流动对我国外汇供求的影响,提出完善资本项目管理对防范资本流动的重要性[2]。冯菊萍(2000)分析了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经济金融政策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了管理政策[3]。干杏娣(2002)概括了当代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发展的特征,探讨了其对本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4]。季旭东(2004)从影响因素以及产生的效应的角度分析了短期资本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5]。

实证分析阶段。从2006年至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实证的角度对短期资本流动性进行分析。王世华和何帆(2007)较早的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短期资本流动及其规模、影响资本流入和流出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6]。兰振华和陈玲(2007)对中国短期资本流动规模进行了测算,并采用了协整理论对影响短期资本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7]。黄志刚(2009)开始采用VAR模型和其中的脉冲响应以及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我国跨境短期资本流动的成因结构进行分析[8]。陈瑾玫和徐振玲(2012)综合了测算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方法,同样采用了协整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方法分析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经济发展、金融稳定的影响[9]。

此外,还有众多的国内学者对此问题进行过研究,但其研究方法除部分学者使用文字性分析以外,大都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和协整理论等方法。但传统的VAR模型假定VAR系数以及扰动项的方差是不变的,这种假定显然是很难符合实际情况。在国内,目前对短期资本流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时变参数分析暂未出现。基于这个原因,本文运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对我国短期资本流动冲击效应的动态变化进行实证研究。

早期人们对参数平稳性的考察主要采用邹检验(Chow test),但其分段的假定并不十分合理,现实中大部分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存在一种渐进性,因此需要新的方法去捕捉这些渐变的信息。TVP-VAR模型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较为流行的估计方法,使我们可以用一种十分灵活和稳健的方式识别经济结构中潜在的可能性变化。Cogly和Sargent(2003)最早对VAR模型进行了拓展,允许参数发生变动并将新模型对美国二战后的货币政策进行了实证分析,但为了估计上的方便,他仍将新息冲击的方差设置为常数[10]。为了进一步拓展模型的适用性,Primiceri(2005)在Colgy和Sargent的原有模型基础上加以完善和修改,同时考虑了VAR系数和误差项方差的时变特性,并将该方法运用于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动态分析中,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11]。同时,也有部分学者对该模型的性能做了详细的分析。D’Agostion et al.(2010)通过使用美国宏观经济数据将TVP-VAR模型的预测结果与传统的VAR模型结果进行了对比,发现TVP-VAR模型具有更加优良的效果[12]。Nakajima(2009)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对日本经济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TVP-VAR模型的稳健性与CP-VAR和STVP-VAR模型进行了比较,通过使用边际似然函数的方法,发现TVP-VAR更加具有稳健性[13]。

在国内,对TVP-VAR模型的研究和使用才刚刚起步。最先由罗毅丹(2010)运用该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和GDP的冲击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取得了十分满意的结果[14]。孙焱林认为中国渐进式的改革实践时导致建模参数不稳定重要原因,并使用TVP-VAR模型对徐高(2008)的数据重新进行拟合,成功解决了徐高文中提到的“斜率之谜”现象,得出具有时变参数的VAR模型在拟合中国宏观时间序列方面更为精准这一结论[15]。可见,TVP-VAR模型与传统的VAR模型相比优势明显,充分利用新模型的优势无疑是有利于推动实证研究的发展。

三、TVP-VAR模型描述

(一)TVP-VAR模型的构建

Sims(1980)认为,在理性预期的假设下,经常用于识别传统结构模型中参数的唯一约束是不合理的,作为一种可以替代的方法,Sims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结构性方法来寻找各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新的建模方法论――向量自回归模型(VAR)[16]。VAR模型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所建立起来的模型,它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此后,VAR模型在很多研究领域中均取得了成功。但是,VAR模型也存在着不足,即参数过多可能导致模型无法识别这一问题,只有所含变量较少的VAR模型才能通过普通最小二乘估计和极大似然估计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当存在大量的参数需要估计时,需要保证样本也具有足够的数目,当样本容量相对较少时,大多数变量估计出来的值的偏差较大[17],而且由于VAR模型当期关系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隐藏在误差项相关关系的结构中,产生的脉冲响应因为新息不能被识别为内在的结构误差,因此无法给出较好的结构性解释。另外,VAR模型是常参数模型,很多证据表明,在经济系统发生大的结构性变化,VAR模型参数不稳定,这些缺点严重束缚了VAR模型的进一步应用[18]。此后VAR模型的演变也基本上均是围绕以上不足的条件下进行完善和发展的。

Primiceri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将模型扩展为允许截距、系数、方差和结构影响都随时间变动的TVP-VAR模型,并迅速被一些学者如Nakajima应用到宏观经济分析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随机波动的假定会由于参数过多而使得似然函数难以估计。为解决这一难题,学者们普遍采用贝叶斯估计方法,并将马尔科夫蒙特卡洛方法(MCMC)引入到了该模型中以方便去估计后验概率密度函数。在TVP-VAR模型中采用贝叶斯估计的优势主要有如下三点:第一,贝叶斯估计可以通过对先验概率的合理选择避免不合理区域产生的峰值的影响;第二,贝叶斯估计中观测数据被看成是唯一的,模型的参数作为随机变量以某种概率分布的形式与似然函数相结合;第三,贝叶斯估计方法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化,有效估计含有高维参数空间和非参数性质的模型。

(二)MCMC算法简述

四、短期资本流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数据说明

总的来说,我国采用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目的基本围绕经济持续增长和物价稳定两个方面。因此,本文采用产出和物价水平衡量我国的宏观经济状况。王世华等学者认为,国内外利率差是影响我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因素。故本文引入国内外利率差作为影响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指标。本文研究的样本跨度区间为2006M1―2012M12,该样本区间恰好涵盖了金融危机前、中、后三个时期,数据频率为月度数据。在国外现有文献中,大多数学者采用季度数据,但由于我国可获得的季度数据较短,不能满足具有高维度参数空间的模型估计,因此本文采用了月度数据。综上考虑,本文的向量自回归模型中包括四个变量:国内外利差(LC)、短期国际资本流动(DQZB)、产出(Y)和通货膨胀(P)。其中,国内外利差采用国内银行业同业隔夜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与美元隔夜Libor利率收盘价的差额表示,短期国际资本流动采用较常用的非贸易及FDI的资本流动表示①。通货膨胀率指标采用“消费者价格指数”。由于我国GDP没有统计月度数据,对其进行转换会随着不同的操作方法而导致数据出现人为的扭曲,因此本文采用“工业增加值”作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变量②,通过X12方法对产出和通货膨胀指标进行了季节调整,同时为了减少指标数量级对模型的影响进行了对数化处理,并将对数结果乘以100。另外,为表示宏观经济的波动情况,本文对产出和通货膨胀均进行了差分处理。文中数据除美元隔夜Libor利率收盘价来自Wind金融数据库外,其他均来自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二)马尔科夫蒙特卡洛模拟(MCMC)

参数估计的后验均值、标准差、95%的置信区间、Geweke收敛诊断值和无效影响因子。从Geweke收敛诊断结果来看,所有结果均不能拒绝收敛于后验分布这一原假设。除了(∑h)2之外,各个变量参数的影响因子均很小。就(∑h)2而言,其最大值也仅为232.80,接近235,这表明通过MCMC方法模拟20000次可以获得至少85个不相关的样本,对于进行后验推断的样本数目已经足够。

(三)时变参数脉冲响应结果

TVP-VAR模型的脉冲响应结果的优势在于能够捕捉到经济中渐变和突变等信息,图1描述了在滞后1、2、3期脉冲响应随时间动态变化。

1.利差与短期资本的脉冲响应

先考虑利差对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给利差一个正向的冲击,在滞后1期的情况下,利差对短期资本的影响的恒为负值;在滞后2、3期时,短期资本会在0附近上下波动,且在滞后3期时波动更加明显。可见,利差的变化会导致短期资本流动产生明显的波动。再考虑短期基本流动对中美利差的影响,在初始给短期资本流动一个正向冲击,我们会发现短期资本流动在各阶滞后期下,其影响均为负值。在不同滞后期下的差别仅在于影响程度不同,在滞后1期时最大,滞后3期时最小,但差异较小。从图1可以看出,在滞后3期时存在一个十分明显的负值,其恰好发生在2008年11月左右,而当年美国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元隔夜Libor利率收盘价从10月份的2.13%大幅下降到0.53%,该脉冲响应结果捕捉到了这一重要信息,故短期资本的流入可以缩小中美两国之间的利差。

2.短期资本流入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滞后阶数下,短期资本流入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在滞后1期、3期时冲击为正,在滞后2期时冲击为负。同时,我们会发现在2008年11月左右,各个滞后期均捕捉到了一个向下的冲击。另外,短期资本流入对通货膨胀存在一个持续性的冲击。可见,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短期资本的流入无疑会对我国通货膨胀产生正向的作用,即输入性通货膨胀,这同时也印证了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具有明显的外溢性。

3.短期资本流入对产出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滞后阶数下,短期资本流入对产出影响同样存在显著的差异,且该结果与短期资本流入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结论恰好相反,即在滞后1期、3期时冲击为正,在滞后2期时冲击为负,且在滞后1期、3期时捕捉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对产出影响这一信息。可见,短期资本流入对我国产出的影响较为复杂,不同滞后期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2006年11月、2008年10月和2011年11月这三个时期,分别代表中国经济繁荣时期、危机时期和危机后时期的脉冲响应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在不同时期冲击路径以及效果的差异性。

利差对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在金融危机后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在滞后10期后对短期资本流动出现负向冲击且持续增加;短期资本流动对利差的影响均为负值,但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至今对利差的负向冲击更大。短期资本的流入无论在哪个时期,对通货膨胀均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冲击,并且在金融危机发生时期冲击效果更为显著,在滞后2期是冲击幅度达到了0.3。短期资本流动对产出确实产生了正的影响,但危机后时期随着滞后阶数的增加冲击幅度逐渐减弱。同时我们可以发现,资本流动对产出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波动,这与短期资本流动的逐利性不无关系。

五、结论

本文采用能够同时捕捉区制变化和渐进性变化的TVP-VAR模型对我国短期资本流动对宏观经济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能够较好的捕捉到样本中的重要信息,而传统的VAR模型则无法识别;利差的变化会使资本流动产生频繁的波动,资本的流动又能减少中美两国的利差;短期资本的流动对我国产出和通货膨胀均产生了正向的推动作用;我们发现,在考察的样本区间上,短期资本流动冲击的传导机制在金融危机前后出现了显著的差异。综上可见,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在金融危机影响逐渐减弱,各国逐步退出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我国更应该密切关注国际资本的流动情况,避免资本短期内的大量的流出而对我国经济产生不良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宾建成,詹花秀,王凯.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3).

[2]管涛,曾卫京.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外汇供求的影响[J].广东金融,1996(9).

[3]冯菊萍.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0(18).

[4]干杏娣.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本外币政策及其协调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2002(6).

[5]季旭东.短期资本流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上海金融,2004(7).

[6]王世华,何帆.中国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现状、流动途径和影响因素[J].世界经济,2007(7).

[7]兰振华,陈玲.中国短期资本流动规模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2007(4).

[8]黄志刚.我国跨境短期资本流动的成因结构分析:2005―2008――一个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9(1).

[9]陈瑾玫,徐振玲. 我国国际短期资本流动规模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J].经济学家,2012(10).

[10]Cogley T. and T.J. Sargent, Drifts and Volatilities: Monetary Policies and Outcomes in the Post WW U.S., New York University mimeo, 2003.

[11]Primiceri,G. E.,Time Varying Structural Vector Auto-regression and Monetary Policy,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 72(2005), No.3,pp. 82-852.

[12]D’Agostino,A.,L.Gambetti, and D.Giannone, Macro-economic Forecasting and Structural Change, ECB Working Paper No. 1167, European Central Bank, 2010.

[13]Nakajima, J.,M. Kasuya,and T. Watanabe, Bayesian Analysis of Time-Varing Parameter 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 for the Japanese Economy and Monetary Policy,IMES Disscussion Paper No.2009-E-13, Institute for Monetary and Economic Studies,Bank of Japan, 2009.

[14]罗毅丹,樊琦.一种新扩展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及应用[J].统计研究,2010(7).

[15]孙焱林,陈普,熊义明.贝叶斯视角下时变参数VAR建模――兼论“斜率之谜”[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10).

[16]Sims,C. A. Macroeconomics and Reality, Econometrica, Vol. 48(1980), No.1, pp.1-48.

简述通货膨胀的原因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货币战争;欧债危机;其他货币

2009年10月20日,希腊政府宣布当年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超过12%,远高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所规定的3%标准。伴随着全球三大评级公司相继连续下调希腊信用评级,随即在希腊首先爆发债务危机。到后来债务危机对经济的影响蔓延到欧洲其他国家,欧洲的另外几个国家相继宣布财政警报,欧债危机开始在整个欧洲全面爆发。直到2011年上半年经过接受救助执行紧急政策爱尔兰经济出现了复苏现象,给了欧洲各国很大的希望,也让欧盟主要成员国看到了走出阴霾的阳光,随后在2012年初希腊接受第二次救助,到如今人们开始走出欧债危机的阴影,各大金融大亨相继承认欧债危机正在渐渐远去,欧洲经济正在复苏,而如今人们已对欧洲经济的恢复重拾信心!可以说从2009年到2012年上半年,特别是2011年,欧债危机一直是各大经济媒体关注的焦点。有人分析其原因、影响及未来走势。有人预言欧洲走不出危机,欧盟就要解体。就是现在欧债危机淡化几个月之久了,欧洲的大部分消费者也对其重拾信心了,还不乏有人一有机会就大放措辞,其可能重燃欧债危机。虽然不能否认其发生的可能性,但是欧债危机不是欧元危机,个别国家离开欧元区也不是没有先例,何必说的如此吓人。中国有古话“三人成虎”,这就是为什么欧洲部分国家爆发债务危机都离不开三大评级机构的原因。本文主要简述欧债危机前后美元与欧元、其他货币之间的争斗,正确看待欧债危机,避免危机再次上演。

一、欧债危机爆发前欧元和美元的角逐

自1999年欧元区开执行单一货币流动,成为世界最大贸易体以后。由于欧洲经济持续有力的发展,当时欧元区比美国进口更多的石油用于消费。这就标志着欧元将要比美元更多的流入那些不只有美元标价的石油出口国,2000年伊拉克将美元储备转换为欧元,随后美国就对伊拉克进行了领土入侵。经过这次教训以后,相信当时美国人还没有发现自己在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已经开始受到了动摇,因为当时欧元还是悬而不决的情况。此后可以明显的看到从2002年第一季度开始外汇储备,全球外汇储备资产的比例结构,明显从美元开始流向欧元,当然这跟美国经济持续疲软和欧元区的成立确实加大了欧洲各国之间的贸易额有关。于是美联储开始降息,由于此次超低降息是前所未有的,而且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于是造就了非常低廉的信贷成本,并且在金融市场的杆杠下不断投机,随后就造成了房地产的泡沫,也就是短时间的繁荣景象。如图1美元终于在2003年到2005年稳住了外汇储备持续下降的势头。

随后在200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再次打破了局面,美国开始大量印钞,企图利用自己的国际霸主地位让全球分摊危机所造成的影响,各个国家发现美元不可相信,都在搜索另外一个可靠的国际货币。欧元本来一直就有外汇储备的基础,经过此次危机,明显的发现在2007~2009年开始国际外汇储备比例欧元开始了明显的增长,而美元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从下表1可以看出,在2009年第四季的到2011年第二季度虽然,美元和欧元此消彼长,但是明显多元化的国际外汇储备得到了发展,其它外汇所占比例,一直在10%以上浮动,而2008年其它外汇储备仅占6.6%,也算借着此次机遇国际货币多元化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真正的认识!

二、欧债危机爆发后欧元和美元的角逐

美国在持续的经济疲软和金融危机的阴霾下,发现外汇储备在不断流失,各大外汇储备国都在相继减少对美元的外汇储备,而在当时值得提出的是欧元区与美国相比有着几近相同的经济总量,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世界经济与政治地位。在2009年欧债危机爆发之前,甚至有学者相信按照现在的情况发展下去,欧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将可能最早2015年超越美元。而现在美国财政赤字情况,从1971年以来虽然没有违约过,但提高上限和经常的变相违约已属于正常情况,能进行这样的变相违约方式就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发行货币,导致通货膨胀,投资者蒙受损失。但是如果外汇储备欧元替代了美元,美元失去了外汇储备的霸主地位,他就无法通过通货膨胀来解决财政赤字问题,如果只有美国内部国债的话,美元就会大规模贬值,而本来就疲软的经济无法经得起这样折腾,甚至出现破产现象。所以美国不能放任不管这种情形的发展,从2009年12月8日,惠誉率先将希腊的信用评级从A-下降到BBB+,也就是偿还债务能力一般,受不利经济环境影响较大,违约风险一般。同事公共财政状况展望预期为“负面”。随后普尔下调了希腊的长期信用评级,穆迪下调了希腊短期信用评级,展望为负面。欧债危机拉开序幕。2010年第一季度希腊政府通过危机预算方案,并对外宣布不会退出欧元区,并发售国债筹资113亿美元,2010年第二季度,惠誉、穆迪、标普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下调希腊信用评级为垃圾级别,希腊救助方案正式启动,并给与了第一笔救助资金224亿欧元,并说明在第三季度将会提供第二笔救助贷款65亿欧元。2011年第一季度三大评级机构相继下调希腊评级,评级展望为负面。2011年第二季度在提供第二次援助计划的同事,三大评级机构下调评级二次,最终希腊被评为C级,基本无偿还债务能力。其后欧债危机不断升级,蔓延至整个欧洲,特别是欧洲五国,而欧洲五国的政府也相继易主。

三、其它货币与美元的斗争

如果此次危机还不能看出美国在对待动摇它外汇储备霸主地位的一切行为,那在看看本来已经达成协议的中日互换协议,中日可以直接货币30亿美元的额度,脱离美元交易,美国没办法分一杯羹了。事实上中国、日本将会减持美国国债,问题更严重了。然后事件升级,到后面美国支持日本事件,到亲中大臣自杀,如果说没联系那是不可能的。美国很喜欢浑水摸鱼,何况还关系到它的货币地位。如果还不能说明那就看看,今年1月25日,英国央行准备与中国央行达成货币互换协议,穆迪22日晚些时候下调了对英国债务的评级,由原来的最高级3A 下调至 AA1,评级展望定为“稳定”,2月24日中英拟签货币互换协议,在3月22日和4月6日另外二个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将展望列为“负面”,中国也被下调信用评级。

简述通货膨胀的原因范文第4篇

消费经济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83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凯恩斯经济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A.有效需求理论 B.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理论

C.消费倾向递减理论 D.流动偏好理论

2.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目前收入水平的影响,而且也受自己过去收入水平和消费水

平的影响,指的是消费行为哪方面特性?

A.习惯性 B.示范性

C.不可逆性 D.复杂性

3.某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3,则这种商品是

A.低档商品 B.吉芬商品

C.高档商品 D.生活必需品

4.低收入阶层脱离收入水平而表现为高收入阶层的消费,被称为消费的

A.效用化 B.从众心理

C.攀比心理 D.制轮作用

5.按照马斯洛的观点,消费者的需要具有多样性,但消费者最先满足的需要是

A.生理的需要 B.安全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社会的需要

6.居民为了子女长大后出国留学而进行储蓄,这种储蓄的动机是

A.生命周期储蓄动机 B.谨慎储蓄动机

C.预防性储蓄动机 D.目标储蓄动机

7.消费信贷相对于储蓄的变动呈现的态势是

A.正向变动 B.反向变动

C.零变动 D.单位变动

8.影响家庭实物投资的最重要因素是

A.消费者的实际收入 B.消费者的储蓄规模

C.消费者的预期收益 D.该消费品的已有数量

9.通过降低储蓄的收益来刺激消费需求,我国于1999年10月开征的税种是

A.消费税 B.个人所得税

C.遗产税 D.利息税

10.利率变化对债券市场的影响属于

A.系统风险 B.非系统风险

C.市场风险 D.经营风险

11.非劳动收入的增加,将导致消费者

A.劳动供给减少,闲暇时间减少 B.劳动供给增多,闲暇时间减少

C.闲暇时间增多,劳动供给增多 D.闲暇时间增加,劳动供给减少

12.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表明

A.工资增加导致劳动供给增加

B.工资增加导致劳动供给减少

C.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

D.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及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的结合

13.各种消费信贷面临的风险是不同的,信用卡贷款面临的风险主要是

A.资产的流动性风险 B.利率风险

C.信用风险 D.其他风险

14.中国商业银行开始开展个人贷款业务始于

A.20世纪80年代初期 B.20世纪80年代末期

C.20世纪90年代初期 D.20世纪90年代中期

15.以下属无担保贷款的是

A.住宅抵押贷款 B.汽车贷款

C.信用卡贷款 D.手机贷款

16.提出“持久收入假定”的经济学家是

A.萨伊 B.弗里德曼

C.罗斯托 D.杜生贝

17.以消费的“示范作用”作为主要内容的消费函数理论是

A.绝对收入消费函数 B.相对收入消费函数

C.持久收入消费函数 D.生命周期理论

18.消费服务社会化程度提高的物质基础是

A.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 B.社会服务行业的发展

C.社会服务行业价格水平的下降 D.消费者时间价值观念的增强

19.早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的消费模式是

A.同步型消费模式 B.早熟型消费模式

C.滞后型消费模式 D.适度滞后型消费模式

20.下列属于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是

A.减税 B.减少财政支出

C.在公开市场购买政府债券 D.增税

21.下列关于恩格尔定律的表述,正确的是

A.食品支出比重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下降

B.食品支出比重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上升

C.食品支出比重随收入水平的提高保持不变

D.食品支出比重随收入水平的提高先下降后上升

22.世界银行将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的高低作为衡量各国消费水平的重要标准,

其中,小康的比重为

A.60%以上 B.60%~50%

C.50%~40% D.40%~20%

23.从全社会角度看,占主导地位的消费方式是

A.个人消费 B.家庭消费

C.公共消费 D.国家消费

24.我国正式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在

A.1994年10月 B.1993年10月

C.1992年10月 D.1991年10月

25.广告宣传对消费者产品品牌选择会产生较大影响,体现了消费决策的

A.可诱导性 B.分散性

C.风险性 D.外部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

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6.消费者的社会心理特征包括

A.从众心理 B.攀比心理

C.消费流行 D.信任心理

E.随机心理

27.消费者投资的常见方式包括

A.银行存款 B.债券

C.股票 D.基金

E.住宅投资与教育投资

28.商业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时,面临的风险主要有

A.资产流动性风险 B.利率风险

C.借款人的信用风险 D.抵押物产权风险

E.抵押物市场价值波动的风险

29.消费政策实现的经济手段包括

A.税收手段 B.利率手段

C.国债手段 D.政府支出

E.奢侈品采购

30.影响恩格尔定律适用性的因素包括

A.城市化因素 B.商品化因素

C.食物构成变化 D.食品消费方式

E.原材料因素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消费者

32.社会阶层

33.劳动供给弹性

34.生命周期假定

35.消费服务社会化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l小题,8分)

36.某投资人拟购入一种面值1000元,票面利率6%的1年期债券。

(1)假定按每张1020元的价格购入该债券,并持有到期。求债券的到期收益率为多少?

(2)购入该债券并持有到期,要求的必要报酬率为5%,则该债券的价格为多少时该投

资人可以购入?(要求写出公式)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7.简述利率变化对储蓄的影响。

38.简述我国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39.简述我国长期以来高储蓄的原因。

40.简述低收入阶层受通货膨胀影响的程度大于高收入阶层的原因。

41.简述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必要性。

简述通货膨胀的原因范文第5篇

【关键词】黑色星期一 股灾

一、事件简述,什么是黑色星期一

“黑色星期一”即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美国股市出现的大崩盘,当日随着纽约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暴跌,全球股市也开始全面下跌,形成了股市大崩盘的局面。当天纽约股票交易所当时挂牌的股票有1600多种,而股价上升的却只有52种股票,其余股票一路飘绿,几乎所有大公司的股票的下跌幅度均在30%左右。持股者手中的股票在一天之内大幅缩水,总计约有5000亿美元在当日蒸发,这几乎相当于当时美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八分之一,股市全面崩溃,这引起了股民的巨大恐慌,被称为美国股市“最糟糕的一天”。

二、案情分析,什么原因引发股灾

1987年的股市暴跌来势凶猛,打的股民措手不及,每次股灾并非由单一因素形成,而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87年股灾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些人认为,导致大规模股票抛售的“程序交易”引发了系统崩溃。程式交易是通过电脑软件来计算股价变动,每当市场价格出现波动时,程序交易便会起到推波助谰的作用。伴随着抛售指令的发出,股票大量被抛出,股票指数进一步下跌,而股票指数的进一步下跌又促使电脑发出新一轮抛售指令,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形成了87年股价的暴跌。

1987年之前,股市上的买空卖空交易已经非常盛行,股票市场总额已经跟实际职称的资本额相差悬殊,1987年8月,股票的账面价值已提高了3倍,高达29000亿美元,而此时的美元也因通货膨胀而开始贬值,场面一旦失控就已有可能造成股灾,随后,1987年9月,股市崩盘如期而至。

三、本案⑹

美联储在股灾之后一系列的措施有效的帮助市场恢复稳定,在美联储救市的行为中美联储有以下作为:

(一)救援机构

场出现向下恐慌的时候,再多的资金投入都只能增重下跌的砝码。股票市场的下跌,暂时并不会影响到实体经济,更多的是市场交易机制本身的问题,最明显的就是流动性丧失。美联储正是抓住了这一点。

(二)提供无限流动性

美联储首先在周二就宣布提供无限流动性支持,以金融系统最后救济者的身份恢复市场信心。事后证明,这是当时最及时、最让市场安心的救市举措。周二美国股市的确有过反弹。随后,美联储宣布了一系列的公开市场操作措施,把联邦基金利率从7.5%降低到7%左右。此举显著地减轻了流动性困难引起的市场波动和压力。短期利率随着联邦基金利率的降低,同样减轻了借款人的还款压力。随后的数周里,美联储继续不断地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

(三)美联储与银行、证还司合作

正是这些大金融机构的信用支持,使得很多合约能够顺利地履行,维护了市场交易的进行。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在国会听证时承认,纽约联储的高级管理层当时给纽约的各大银行大佬们打电话,为他们向清算对手给予信用支持提供保证。如此一来,美联储形成了从市场到机构一系列多层次的救市措施,并时时刻刻与交易所、美国证监会、全美交易商协会和美国财政部沟通,使得许多合约顺利得到履行。

对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有如下启示:

(1)树立大市场的观念。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清算机构和投资银行可能会不遵守其与投资者达成的协议,或银行体系否定了市场参与者法定流动性的可能,因而使特定造市者的资金无法满足,减少操作,它增加了一般投资者的风险性,从而抑制了他们的行为。结果期货和股票市场变得无人接盘,几乎呈自由下降状态。证券市场吸收巨大抛压的能力依赖于其流动性。在所有投资者都倾向卖出,市场形成单向卖压时,市场上的吸收或接盘能力是有限的,再加上流动性受到限制,股指更一泻千丈。因此,建立高度流动性的整体市场是股市稳定的必备因素之一。

(2)建立合适的法规体系。既可能对金融体系发生影响的特定法规有:清算和信用机制;交纳保证金要求;进行限价和停板的断链机制;控制整个市场行为的信息系统。原有的法规管理机构包括:属自律系统的证券交易所,属政府系统的证券管理委员会,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财政部及联邦储备系统。新建的法规管理机构应独立于原有分散的各自为政的管理机构,将分散的职能集中于新的统一机构,对证券市场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它有一定的责任和权力。

(3)提出合理的法制建议。为了防止01月崩溃事件重演,对无序的市场提供有效的协调反应,美国的有关人士提出了这样一些建议:①建立一个新机构统一管理和协调影响细分市场和整个金融体系的法规,②建立连接整个市场的清算系统以降低金融风险;③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保证金制度以便控制投机和金融杠杆作用。

参考文献:

[1]本报记者王俊岭.股市为何又现“黑色星期一”[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