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通货膨胀解决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通货膨胀;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7月份的最新数据表明,我国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6.40%,同比增长120.69%,环比增长16.36%,年内首次突破6%,创20个月历史新高。CPI的过快增长引起了政府的关注及社会的强烈反响,央行自2010年11月以来,连续四次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温总理也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CPI的涨幅控制在4%以内。然而几番政策实施过后,通货膨胀率仍居高不下。探究此次通货膨胀的原因并找出相关的解决措施,成为当前经济生活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与回顾
1.通货膨胀的定义及类型
到目前为止,对于通货膨胀的定义还存在较大的分歧。西方学者对于通货膨胀的定义大概可以分为以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物价派”和以弗里德曼为代表“货币派”。本文认为,通货膨胀是经济运行中价格总水平大幅度持续上升的货币现象,这个定义包含两点:(1)通货膨胀是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2)通货膨胀是价格总水平的上涨。而通货膨胀类型根据诱因不同,可以分为需求拉上、成本推动、混合型、输入性和货币性通货膨胀。
2.通货膨胀研究回顾
近年来,国内学者不断对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探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价格司课题组认为我国通货膨胀与货币发行量、经济发展速度、投资增长速度、财政收支和居民收入增长等宏观经济指标密切相关;财政部政策科学研究所归纳了国内学者对我国开始的新一轮通货膨胀原因的三种观点:(1)粮食缺口、投资膨胀和国际传到是本轮通货膨胀的主导因素。(2)资源约束和不合理的管制是本轮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3)外汇储备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 赵留彦(2011)认为本质上,当前的通货膨胀是过去两年货币发行过快的结果,尽管多发的货币对物价的影响会有滞后,然而总要体现在价格上,要么是商品的价格上要么就是资产的价格上。因此,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必须收缩银根。
本文借鉴了以上研究所使用的规律观察、定性分析、实证研究等研究方法,结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特点,将我国通货膨胀的诱因分为需求面因素、供给面因素、输入性因素、货币性因素4个方面来讨论,并选取了能够较为准确地测度和代表各个诱因的7个指标,作为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诱发指标,进行了基于2009.01—2011.10期间的月度宏观经济数据的实证分析,具有相对全面的特点。
二、实证检验
参考文献:
[1]Conrad,C.and Karanasos,M. On the inflation uncertainty hypothesisin the USA,Japan and the UK:a dual long memory approach[J].Japan and theWorld Economy,2005.
[2]孙学敏:西方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框架;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F8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6-0060-02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央行为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选择作为调节对象的目标。既是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货币政策工具的桥梁,也是实现间接调控机制的基本条件。因此,中介目标的选择是货币政策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
一、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选择
1.货币供应量。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来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中央银行可以完全控制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可以预测、货币流通速度稳定。但在我国现阶段,基础货币投放总量具有较强的内生性;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很不稳定,我国现行货币供应量指标与国民经济运行的相关性已出现了明显问题,货币供应量能否继续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适宜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利率。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货币政策主要集中在对利率的调控上,1996―1999年间,我国连续7次下调存贷款利率,但刺激消费功效甚微,对经济刺激作用的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1)只有在主要依靠央行再贴现来实现基础货币扩张的国家,采用利率中介工具(再贷款利率)才可能是有效的。我国1995年之前是向金融机构再贷款,但在之后则主要是外汇占款。(2)由于货币政策传导的时滞性以及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的区别,导致利率难以被精确控制,而且利率的变动通常和我们的直觉相反。
3.汇率。汇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采取钉住目标国的固定汇率制容易导致钉住国丧失实施独立货币政策的机会;二是目标国的经济波动容易通过利率变动而传导给钉住国,从而导致钉住国的经济波动;三是钉住国的货币容易受到国际游资的冲击。就我国而言,由于稳定(包括经济稳定和政治稳定)是压倒一切的任务,因此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十分重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汇率不适宜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既然上述这些变量都不适宜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那么长期内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把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直接钉在通货膨胀率上,同时将利率、货币供应量和经济景气指数等其他主要经济变量作为监测指标,这应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长期策略有诸多优势:与货币供应量目标相比,通货膨胀目标并不依赖于货币量与价格之间是否有稳定的联系,而是利用所有可得到的信息来决定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可预测性和相关性十分突出,便于公众理解和增加政策透明度,有利于公众形成稳定合理的预期,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且,由于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增加了中央银行的责任,通货膨胀目标制有助于避免中央银行跌入动态不一致性陷阱。
但是鉴于发展中国家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的特殊性,和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框架以及当前国内经济环境,短期内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并不具有可行性。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短期内在中国不可行
到目前为止,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的通货膨胀状况是令人满意的,但仍有许多国家没有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原因主要在于:一些国家的央行不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其货币政策的操作效果也相当不错;有的国家通过法律规定了央行的多重目标以及通货膨胀目标制要求政府的配合和支持;有些国家的通货膨胀目标是由政府制定的,通常由财政部长下达,除非政府各部门对于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必要性意见一致,否则政府不可能把通货膨胀目标强制施加给中央银行,而央行是不可能接受选择通货膨胀目标的。
鉴于发展中国家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的特殊性和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框架,短期内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并不具有可行性。原因如下:(1)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各种市场规则、市场行为有待于进一步塑造,在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的实施中也存在财政控制、金融制度不完善;(2)在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运作过程中,还受到其他方面的干扰,特别是政策工具尚未实现市场化,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仍然过度地依赖信贷渠道,这样央行的货币政策独立性就受到极大的限制;(3)货币政策的传导一定程度上受财政政策的约束,从而造成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多重性,虽然我国货币政策法定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但事实上我国货币政策目标还肩负着解决国有商业呆坏账问题、促进国有企业改革与解决下岗失业问题、扶持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为政府融资等多层责任;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尚不具备完全的独立性;(4)再加上我国目前以RPI(零售物价指数)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而我国现行的两种物价指数中初级产品价格所占权重大,服务价格所占权重较小,这便使得货币政策对物价的控制力较弱,这种情况下如果选择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政府便可能面临着到期不能实现预期目标的信用风险。
三、中国中长期内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政策建议
短期内还不具备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但中长期内应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把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直接钉在通货膨胀率上,同时将利率、货币供应量和经济景气指数等其他主要经济变量作为监测指标,以长期性的“核心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目标,重构一个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为此,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物价指数的选择
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大多数国家是选择一个特殊的物价指数作为通货膨胀率的衡量标准。消费物价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减缩指数是两个自然的选择。尽管后一个指标很有吸引力(因为它更加全面地反映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含义),但在操作上消费物价指数具有明显的优势:它是公众最为熟悉的指数;它通常是每月公布一次,比较及时(因此可以进行周期性的监控);另外它很少需要调整。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货币政策是否要钉住通货膨胀的所有变动,或者是,在短期内发生的、被认为是由外生因素引起的变动是否应该排除在外。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货膨胀目标制关注通货膨胀的基本趋势或核心通货膨胀。这项指标排除了消费物价指数中容易受异常物价变动影响的项目,如能源与食品等。因此,应当采取不包含食品、能源、利息等央行不能控制项目的消费者物价指数作为中国的“核心通货膨胀率”指标。
2.通货膨胀目标区的上下限的确定
在国际实践中央行通常保持正的通货膨胀率。原因在于:(1)Friedman提出的人口增长因素。货币增长要与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相适应。(2)负的通货膨胀率即通货紧缩,容易导致“债务紧缩”,加剧经济衰退。(3)货币政策存在“零利率限制”因素,央行为了保持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就必须保持名义利率大于零。
如果以我国目前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平均值作为通货膨胀率的参照,目标通货膨胀率的上限不应该超过5%,但与3%的世界通行的通货膨胀目标上限相比,这显然偏高。在开放经济中,如果长期实行超过大多数国家通货膨胀目标上限(3%)的货币政策,必然导致通货膨胀率上升,国际收支恶化,增大人民币压力。因此,我国的通货膨胀目标上限应设为3%左右。
3.通货膨胀目标区下限的确定
Friedman曾经从理论上说明最优的通货膨胀率应该等于负的实际利率,以保证名义利率为零。这种想法并不现实,长期的负通货膨胀率会导致通货紧缩,这会对经济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而,央行不可能使通货膨胀率长期低于零,一般保持大于零的通货膨胀率。这样,通货膨胀目标区的下限就很容易确定了。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的国家一般将通货膨胀目标区设定为0%~3%。通常央行不会让通货膨胀率降到零,因为这可能导致经济陷入困境,同时使货币政策失效,日本20世纪90年代经济的长期低迷,中国的通货紧缩都是货币政策失效的典型例子。为防止这种状况的出现,央行一般会采取预防性措施,使通货膨胀率与零通货膨胀保持一定的距离。
4.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可信性
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的基本原理就是提高央行货币政策目标的透明度,增强央行与公众之间的沟通,并加强对央行的约束以提高公众对央行的信任,从而稳定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达到在长期内锁定低通货膨胀预期的目的。
但是,在现行的框架下,即使中国不可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中国的货币政策也可以吸取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的一些优点,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可信性。具体措施有:
(1)央行更频繁地按时正式公布对经济的预测性报告,增加预测性报告的实质内容;更多、更及时地公布金融数据等。
(2)对价格指数进行更仔细的统计分析,比如,分别研究消费者价格指数中的能源、食品、住房、衣着、医疗、交通等部分的变化与货币政策操作的关系。
(3)增加货币政策委员会中研究人员的比重,提高决策委员会会议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Bernanke, Ben S. and Frederic S. Mishkin. Inflation Targeting: A New Framework for Monetary Policy?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11, pages 97-116, February 1997.
[2] Svensson, Lars E. O., Inflation Targeting as a Monetary Policy Rule.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y v43, pages 607-654,
June 1999.
[3] 王大用.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问题[J].经济研究,1996(3).
通货膨胀;原因;政府政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F8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8-0008-02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1.GDP增幅明显
国家统计局今日了2010年经济数据,全年GDP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四季度增长9.8%。此外,全年CPI同比上涨3.3%,其中12月份同比上涨4.6%,环比上涨0.5%。
2.CPI再创新高
继2008年1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创出1997年以来的月度新高达到7.1%后,2011年2月份我国CPI再创新高达到8.7%。从CPI的类别构成中来看,食品价格上涨23.3%,居住类价格上涨6.6%,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3.2%,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2.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2.1%,而衣着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交通和通信类继续下跌,仍然延续这“五涨三落”的格局。
3.农产品价格持续稳步上涨
从全球的范围来看,生物能源的发展以及作为工业企业的原材料,使得农产品价格仍将维持稳步上涨的趋势。根据国家粮油中心数据,2010米年度总消费量预计达到1.430亿吨,工业消费预计达到3100万吨,占比达21.7%,较上年度提高350万吨;2010年度总消费量达到930万吨,工业及其他消费预计达到80万吨,占比8.6%。
二、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1.由外汇储备引起的供需失衡是通货膨胀的内在因素
通缩是社会总供需失衡,同样,通胀的本质也是社会总供需失衡,不过它与通缩相反,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在有国际贸易的背景下,供需平衡在于:国内供给+总进口=国内需求+总出口。当总出口大于总进口时,表现于顺差,企业手中握有外汇存款。此时,国内的需求是大于国内供给的,缺口部份就是顺差中的外汇购买力,只有当这些外汇用于进口等额商品时,总供需才实现平衡。
2.由低汇率价格传导是通货膨胀的外部因素①
低汇率会在二个方向同时起作用,一是因为汇价低,表现为人民币商品、资产对外资来说特别便宜。因此引发外资不管是对能出口的商品,还是对不能出口的房地产,以及各种企业资产、证券资产都疯狂购买。而进口商品、国外资产对人民币来说都显会得特别,顺差会越来越大。
3.过剩流动性导致通货膨胀
谈到流动性导致通货膨胀时,一般经济学家都会以池塘的例子作比喻:全社会的商品就像一个池塘,货币就像里面的水,水多了,水位就高了,物价就升了。中国政府2007-2008年投入4万亿应对金融危机,其中1.8万亿是直接投入到基础建设中。
4.热钱的涌入
美国的宽松的的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泛滥,大量的热钱涌入新兴市场。中国的热钱量也达到了一个高点。大量的资金以各种方式涌入房地产行业,推高房价。
四、政府应对此次通货膨胀的建议措施
1.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抑制投资与消费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变化表明,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双膨胀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因此,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的膨胀应是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基本政策,其具体对策就是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一是对引起投资需求膨胀的预算外资金实行严格的控制,确保投资总规模适度增长;二是坚持平衡财政收支,减轻财政赤字对货币供给量增长的压力。
2.实行适度扩大的货币政策,造就增加社会有效总供给的良好基础
从供给方面看我国通胀的成因在于总供给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总需求的扩张速度。因此,在抑制总需求扩张的同时,要大力增强总供给的生产能力,增加社会有效供给,才能确保物价的长期稳定。为此,一是要增强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提高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货币供给量在增加总供给、抑制总需求方面产生积极作用;二是要加强中央银行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三是推行倾斜或重点投资政策。
3.实行对工资、物价控制的收入分配政策
合理分配收入是治理通货膨胀的重要政策工具,也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条件。为了完善收入分配政策,一是必须扭转目前国民收入分配过多地向个人倾斜的格局,使职工收入做到公开化、货币化和规范化;二是明确规定并实行实际工资增长必须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原则;三是健全和完善企业工资和奖金的使用办法,加强对企业财务和工资基金的全面监督。
4.把需求管理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结合起来,治理结构型的通货膨胀
借鉴主要发达国家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并非以单纯降低通货膨胀率为唯一目标,而是要以实现一定的经济增长率为前提。因此,治理通货膨胀是一项复杂、长期的任务。只有不断地研究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制定有效的反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从而保持经济的良性发展。
注释:
①王国刚.当前我国经济中若干热点问题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4(6).
[1]阎坤.积极财政政策的通货膨胀风险分析[J].税务研究,2002(6).
[2]张五常.中国的通货膨胀[N].经济学消息报,2008-02-01.
[3]吴敬琏等.通货膨胀与发展转型――宏观经济三人谈[J].新华文摘,2008,(10):42.
[4]张平,王宏淼.“双膨胀”的挑战与宏观政策选择[J].2008,(6):44.
[5]大中华经济.郎咸平:二元经济是通胀根源[EB/OL].星岛环球网,2008-05-13.
[6]周其仁.通货膨胀与价格管制[N].经济学消息报,2008-05-16.
[7]易宪容.通货膨胀:2008中国经济第一关[J].国民经济管理,2008,(4):101.
对新时期通货膨胀对策的见解是重在通货膨胀压力的预警和缓解。调控部门必须随时跟踪调查、及时预警提示和适时缓解防范。这也是中央银行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之所在。
随着通货紧缩的逐步淡出,加强对通货膨胀压力的关注和缓解,应当是今后一段时期中央银行稳健货币政策的侧重点。
当前针对我国经济中出现的某些过热现象和各类物价指数的走势,各方面对通货膨胀的认识众说纷纭。我认为当前正处于由通货紧缩趋势缩小向通货膨胀压力增强转换的特殊时期。在此时期中,要密切关注、重视缓解通货膨胀压力,防范通货膨胀的出现,并正确引导通货膨胀预期,认清当前通货膨胀压力的存在和通货膨胀压力的来源。
一、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通货膨胀压力的现实存在
从日前公布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总体态势很好,2003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1%,今年第一季度有可能继续达到9.3%的较高增长水平。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处于重要关口,一些行业和部门投资过度和重复建设十分明显,物价上涨趋势也鲜明可见。
为了便于讨论,我们有必要区分“通货膨胀压力”和“通货膨胀实现”两个概念。这里所说的通货膨胀压力是指通货膨胀能量的积聚和蓄势待发,物价水平在可承受范围内部分或整体上升;而通货膨胀实现则是指各类物价指数大幅攀升,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且加速势头难以抑制。但我国通货膨胀指标表现相对温和,分类物价指数正在持续上升,但还不是全面大幅度上涨,尚不能视为通货膨胀已经出现。
当前通货膨胀压力的显著性表现既有经济自身重复建设、盲目投资的原因,也有货币快速投放的因素以及世界经济复苏、国际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
二、对新时期通货膨胀对策的见解:重在通货膨胀压力的预警和缓解
按照古典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可以划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和成本拉动型通货膨胀,前者是指由于总需求的过度增长带来的物价水平的变动,后者又分为工资推进和利润推进两种情况。无论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或成本拉动型通货膨胀,其中必然有货币信贷因素,至于信贷总量的大小,取决于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总量和货币流通速度。然而,古典通货膨胀理论不能完全解释我国当前通货紧缩趋势尚未完结,通货膨胀压力有所加大的特殊时期的物价变动情况,新时期通货膨胀形成不会像在短缺经济那么直接,在市场供大于求、自主性增强的条件下,要有一个磨合过程,一个传导过程,一个能量积聚过程,从宏观经济调控部门来说还有一个观察判断的过程。
在此,我提出个人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时期的通货膨胀压力观,它特指物价水平由负增长走向正增长,进而走向温和上涨,最终走向物价全面大幅上涨的三级增压过程。它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企业商品生产价格上涨,最终推动消费物价上涨的三级传导过程。它涵盖通货膨胀压力苗头、通货膨胀压力积聚和通货膨胀爆发的三级扩展程序。该理论不是简单地将通货膨胀与消费物价上涨直接相联系,而是与潜在通货膨胀变为现实通货膨胀可能的随机实现过程相联系。它与传统通货膨胀理论的明显区别是:从出现通货膨胀苗头到通货膨胀实现有一个压力积聚的中间过程。在压力苗头时期,虽可见微知著,但人们对压力的认识不易统一,调控部门难下决心;而把握压力积聚时期,重在事前预警和风险缓解,将使通货膨胀实际发生概率最小化。对通货膨胀或通货膨胀压力进行预警和调控的效果远胜于通货膨胀压力转化为事实通货膨胀后大张旗鼓的调控治理。
这个通货膨胀压力观的立足点,不是对业已形成通货膨胀态势严重程度进行,而是发现经济运行中可能积聚通货膨胀压力的因素及其早期缓解措施。必须密切关注通货膨胀压力形成的因素,在消费需求不足情况下要关注投资和生产价格的上升压力,在投资领域应该关注重复建设、盲目投资对物价上升的压力,在生产流通领域应关注企业商品价格的波动压力。调控部门必须秉持随时跟踪调查、及时预警提示和适时缓解防范的态度。这也正是作为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者的中央银行的科学预见性和前瞻性之所在,也是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防范关口提前的理论基础。
我认为,在目前形势下这种观察通货膨胀形势的需要。首先,在新时期消费物价指数已经不是考核通货膨胀的唯一指标。现在由于经济规模扩大,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投资、生产链不断扩展,已成为一个具有一定自我循环功能的“生态”,这就使得价格的传导机制发生了变化。这从另一方面证明: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时期,企业商品价格和资产市场价格的波动,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其持续性上涨将成为新形势和新条件下通货膨胀压力的突出表现,或许可以将其概括为投资型通货膨胀压力。
其次,缓解投资型通货膨胀压力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急刹车”和“一刀切”都不可取的前提下,投资需求扩张、结构性过热和商品价格的总体上涨将会有一定的持续性,无论是否会迅速传导到消费价格领域,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既然当前主要是生产型通货膨胀压力较大,就需要控制某些行业的过度投资,以免其逐步向消费物价传导,促成物价的全面持续上涨。我们既不能因当前的消费物价的温和水平而忽略在投资和生产领域的物价上升压力,也不能因核心物价较低而忽略非核心通胀的衍射效应。
第三,通货膨胀预期已经成为加大通货膨胀压力的重要因素。在完善主义市场体制进程中,通货膨胀预期对经济生活的将越来越大,有时比实际物价上涨的作用还大,即不用等到通货膨胀实际显现,通货膨胀压力就已存在,通货膨胀预期就已开始影响经济运行;而当公众普遍存在价格上涨预期时,经济行为主体自发调节经济活动,潜在通胀压力随即就会变成现实通胀。它已成为一种敏感性指标,是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的。在信息披露不充分情况下,我国经济主体的预期行为与完全的理性预期是有差距的,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在公众对宏观调控政策和手段尚不能充分理解时,更容易形成通货膨胀预期。
三、对缓解通货膨胀压力的政策评估:防范性与协调性并举
今后一段时期中央银行稳健货币政策的侧重点,应是着力加强对通货膨胀压力的关注和缓解。
中央银行对于通货膨胀压力的关注始于去年第一季度,防范于去年年中,随之出台许多应对措施。去年第一季度GDP增长9.9%,比上年同期加快2.3个百分点,成为自1996年一季度以来同期增长最快的季度。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就此指出,“2003年初物价连续三个月正增长引起有关各界的关注”。可以看出央行开始觉察到通货膨胀压力苗头出现。同期在央行内部的一份关于稳定运行的报告中指出,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某些行业“存在结构不合理和重复建设的,……从长远角度看,这部分的贷款风险较大。”非典过后,央行第三季度的货币政策报告又指出,“,生产价格、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房地产价格快速回升,要防止出现资产价格过快上升,形成资产‘泡沫’的危险”,并提出适度控制货币信贷增长的政策意向,“适度控制货币信贷的增长,既可以防止通货膨胀,又可以防止通货紧缩”。而央行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更是直言不讳地提出,“在经济快速增长中也存在一些影响经济、金融持续健康的矛盾和问题,部分行业盲目重复建设,能源、出现了多年少有的瓶颈制约,通货膨胀压力加大”。至此,人民银行对通货膨胀压力的判断已经形成。
针对部分行业的通货膨胀压力苗头,央行率先采取引导措施。2003年6月,人民银行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对商业银行的房地产信贷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此外,央行还运用窗口指导,要求商业银行控制信贷流向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行业。
为了防止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控制形成通货膨胀压力的货币因素,从2003年9月21日起,人民银行决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即存款准备金率由6%调高至7%,减少商业银行可贷资金。
同时,央行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回笼资金,适时收回市场过多的流动性。去年人民银行共发行63期央行票据,发行总量为7226.8亿元,发行余额为3376.8亿元,净回笼基础货币2694亿元。今年初到3月10日,共发行央行票据20期,3000多亿元,若加上债券回购业务,今年以来共回笼货币资金5000多亿,力度持续加大。
就目前状况而言,央行去年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通货膨胀压力进行预调和微调,其作用和效果都是十分明显的。
除了要关注当前的通胀压力外,中央银行还要关注未来可能出现的通胀压力。这是因为,从货币供应量过度增长到出现通胀,至少有半年时滞;生产资料价格的增长传递到消费价格上也需要一定的时滞,而通胀压力转移到诸如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中形成资产“泡沫”的时滞可能更长,但如果等通货膨胀明显出现和资产“泡沫”形成,对经济的破坏程度和治理的难度就更大了。从这一点上来说,关注未来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压力,显得更加重要。
可喜的是,相关部门和行业也采取了一些应对举措,抑制地区、行业的投资过热和结构不均衡状况。可以说,当前宏观管理部门已经初步形成了缓解通胀压力的协调、合作机制。这显然会提高各方对通货膨胀压力风险的认识。
(一)凯恩斯的理论
凯恩斯提出了国民收入平衡公式,即:国民收入=消费+投资=总需求;国民收入=投入的各生产要素所获取的收入总和=总供给。凯恩斯假定供给在短期内不变,以总需求为分析的重点,认为有效需求不足(包括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会导致小于充分就业下的均衡,存在资源闲置,此时增加总需求并不能引起价格的上升只会造成国民收入的增加。因此,在未达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实现充分就业的水平后,过度需求引起价格上升导致通货膨胀。由此可以得出,发生通货膨胀时一定是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即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同时发生。
(二)菲利普斯曲线
新西兰籍经济学家菲利普斯通过研究1861~1957年的英国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的统计资料后,于1958年提出一条用以描述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的替代关系的曲线,即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随后,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把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改造为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经改造的菲利普斯曲线表示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根据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政策制定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组合。
二、失业与通货膨胀的选择与治理
在西方,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被称为“痛苦指数”,失业与通货膨胀都会给人们带来痛苦,给社会带来损失,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失业主要会产生两种影响,即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根据奥肯定律,失业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呈现反向关系,由此可见失业显然会引起社会的损失。通货膨胀不仅会导致经济效率低下,而且会造成收入分配的逆向调节,导致收入分配不合理加重。
由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两者之间的替代关系在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发挥了作用,然而,这种替代关系也折射出一个问题,即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相互替换应在一个怎样的程度下进行。很显然,两者的替代程度要对社会造成的损害最小,并且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应控制在社会成员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在失业与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下,需要分别权衡两者的成本代价。最理想的状态是在基本实现充分就业的条件下,保持适度的通货膨胀。
三、我国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下面列举1993年至2012年我国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3)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我国的通货膨胀率经历了一个高峰时期,1993年至1996年均超过了4%的警戒线,而之后的十几年里,除了个别年份通货膨胀率都在警戒线以下,甚至有些年份出现了负值。
我国的失业率则在20世纪90年代保持就较低的水平,失业率都在3%左右,而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失业率十几年来都在4%以上,超过了警戒线的范围。而且我国所统计的失业率仅仅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并没有将闲置的农村劳动力包含在内。综上分析可以得出,现阶段解决好居民的就业问题更为迫切和必要。
四、西方发达国家的治理经验及启示
(一)失业问题
西方国家在治理失业问题方面采取的措施有: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就业的力度;加强对劳动市场的干预;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等。
这些措施对我国的启示包括:第一,要充分利用财政政策促进就业增长的作用,对企业实行税收优惠,刺激企业进行投资从而增加就业机会,完善我国劳动力市场体制,借鉴西方国家的“市场就业机制”,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网络。第二,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施有利于优化劳动力供给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增加对教育的资金投入并加大对职工的再培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大科普工作力度,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引导资本流向教育行业,提高劳动者的能力和素质,减少结构性失业。第三,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和低保制度,形成促进就业的激励约束和利益导向机制,建立失业、医疗等方面的全面保险,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促进失业者寻找工作的积极性。第四,重视劳务输出,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有计划地输出劳动力,加大对劳务输出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建立国际劳务信息平台,为劳务输出提供准确信息。
(二)通货膨胀问题
西方国家在治理通货膨胀问题方面采取的措施有: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保持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合力搭配;严格控制货币发行;实施必要的价格管制;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行技术革命,调整产业结构等。
这些措施对我国的启示包括:第一,治理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综合性的改革和调整,要采取多种措施治理通货膨胀,把控制需求和增加供给联系起来。第二,严格控制政府赤字的规模,严格政府预算管理,减少各种不必要的行政费用,争取达到财政收支平衡。第三,保持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切断财政赤字显性化,也就是利用通货膨胀弥补财政赤字。我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还有待增加,在执行各种宏观调控政策时有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这对于中央银行履行保持通货稳定是十分不利的。
失业与通货膨胀对经济运行会产生重大影响,政府应根据现实经济形势合理制定相应的宏观政策,使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