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高考改革的看法

关于高考改革的看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高考改革的看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高考改革的看法

关于高考改革的看法范文第1篇

>> 特殊保护弱势群体:公共政策之公平性考量 关注对班级“弱势群体”学生的评价 高考的公平性 弱势群体之界定问题 社会公平复合理论下的社会性弱势群体问题研究 对“弱势群体”的新闻“弱视” 媒体对弱势群体报道探析 中外弱势群体社会公平问题研究述略 :推动网络信息公平避免弱势群体“失声” 健康公平:政府“口袋”向弱势群体倾斜 关注弱势群体 体现真正的公平教育 试析对弱势群体进行义务教育的必要性 对社区弱势群体心理援助的必要性探讨 试论大众传媒对社会性弱势群体的报道和支持 注重形成性评价,关注英语学习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媒介关怀之缺憾及规避 论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正当性 对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任重道远 刍议贫富差距对弱势群体心态影响 对班内弱势群体的管理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政务之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09-03)[2014-09-08]..

[4]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新办举行《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情况会[EB/OL].新闻专题.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门户网站.(2014-09-04)[2014-10-20].http:///ztk/xwfb/2014/31482/31487/Document/1380093/1380093.htm.

[5]佚名.调查显示:中国公众对高考制度总体持肯定态度[EB/OL]. 教育新闻.新华网.( 2007-06-02) [2014-04-18].http:///edu/2007-06/27/content_6298959.htm.

[6]郑若玲.高考对社会流动的影响――以厦门大学为个案[J].教育研究,2007(3):46-50.

[7]尽管本调研收集的是三年前的数据,但这三年中高考制度的公平性并无根本性改善,自主招生改革虽然近两年致力于增加农村弱势群体考生的竞争机会,但由于其数量与范围极其有限,对于庞大的农村考生而言,其影响也极其微小,因此该调查数据仍有其统计分析的价值.

[8]高三学生即将参加高考,而大一学生刚刚经历过高考,这两个群体对高考的公平性有深切体会,由于本次调查侧重了解农村考生的看法,因此未对其教育阶段及性别等做细致的群体区分.

[9]田国垒.744%的人支持“高考+面试”招生模式,但699%的人担心此举滋生腐败[N].中国青年报,2010-01-16(7).

关于高考改革的看法范文第2篇

去年9月4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随着《意见》的,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2014年12月,教育部还了高考改革配套方案《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明确提出“全科覆盖”、“分类考察”、“不分文理”、“外语考试两次机会”等措施。

教育改革的步伐告诉我们:教育,尤其是中学教育,将不再整齐划一。那么,作为学校教育的直接载体――课堂,该怎么办?考试招生制度的变化和社会对素质教育的日益重视,能否推动教师们对于教学方式的革新?“2015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问卷中的两道题目,或许能给大家带来思考与启发。

哪门课最需要革新?

在中国的学校里,学科通常被分成“两大派”,一派被称为“主科”,另一派则被相对应地称为“副科”。

分科的依据主要是考试。有网友在博客里发文调侃,“中考和高考考试的科目是主科,不考的是副科。分值大的是主科,分值小的是副科。一门学科原来不考,现在考了,就由副科变成了主科……立刻就有了做主子的神气;一门学科原来的分值是60分,现在也占100分了,那就成了主科中的主科……终于扬眉吐气,放胆布置作业,占领时间;一门学科原来是主科,现在忽然不考了,这门学科的老师就被打入了冷宫……”

其实,这样的划分对于各门学科本身以及各科老师来说,并不公平,这样的不公平很多时候也会影响到学生、家长对于不同学科的重视程度。正因为此,校园里关于“各科平等”的呼声从未消失。但重视并不等于发自内心的喜欢,也并不等于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那么,常常受到考试“左右”的学科,会受到中考改革、高考改革的影响吗?“2015中国教育小康指数”对此进行了调查。

“您觉得中考改革最应该倒逼的是哪门课程的教学革新?”对于这个问题,选择英语(41%)的人最多,其次是选择语文(29.7%)的人,再次是选择数学(24.6%)的人,紧随其后、分列第四和第五位的是劳技(23.7%)和政治(17%)。

“您觉得高考改革最应该倒逼的是哪门课程的教学革新?”对于这个问题,同样是选择英语(47%)的人最多,其次是选择数学(25.5%)的人,再次是选择语文(23.2%)的人,分列第四和第五位的同样是劳技(18.3%)和政治(17.4%)。

不管是面对中考改革还是高考改革,英语、语文、数学这三门课的教学革新都是中国父母们最希望的课程改革,而这三门课,也都是从小学到高中校园里当仁不让的“主科”。

语数外教学之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中考改革、高考改革在一些地方的陆续展开,目前,语文、数学、英语这几门“主科”的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

北京市朝阳区英语教研员、北京市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赵文娟告诉《小康》记者,高考英语分值降低、听力比重增加后,很多学校增加了听力课,老师们也给学生调高了听力训练的力度和难度,与过去相比,现在的英语课包含了更多的内容,听、说、读、写基本上都包含了;教师们还会鼓励学生们多阅读,形成常规,并且要扩大阅读量,不能只局限于英语书本的阅读。英语科目将注重功能教学,重视方向由读的语言输入变为写和说的语言输出。

对于课堂内外的变化,赵文娟发现,现在上课时,英语老师不再像以前那样督促着学生天天背单词和死抠英语语法了,而是关注学生的兴趣和英语活动设计,尽量幽默地给学生讲课,英语课上老师们会给学生介绍英语名著,和学生们一起欣赏英语歌曲、诗歌,带领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还会开展英语周、英语月等活动。“总之,学生的英语课变得越来越有活力了。”赵文娟说。

据赵文娟介绍,未来英语教学的趋势是采取小班化的走班教学方式,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需求分层次教学。随着外教口语课的增加,北京市朝阳区教委分批给每所学校都配备了外教,正努力改变以前英语教学模式相对落后的状况,争取杜绝“一切为了分数”的现象。同时,越来越多的老师也认识到,教学上过于注重词汇、语法,采取题海战术、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的方式,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还会使很多学生反感英语,因此更应抓住降分的改革机会,改变高中英语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方式更加新颖。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王贵军向记者介绍了数学学科教学的变化。据他观察,近年的中、高考命题特点是注重基础,加大了基础考察力度,从这个方面来看,依靠社会补习班未必能取得高分,可见中、高考改革也是为减轻学生负担而做了很多细致工作。具体到教学方式,据王贵军介绍,一是老师立足基础、从基础上下功夫;二是在教学中更加注重揭示数学本质,使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数学,向学生传递“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帮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直观模型建立起数学的概念。

关于高考改革的看法范文第3篇

近日,关于异地高考政策会否刺激楼市,引发市场猜想。

日前,在国新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实施两年来教育改革发展情况举行会上,教育部就有关人士就异地高考准入条件做了说明,其中关于家长的基本条件包括在当地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住所、稳定的收入,并且缴纳了各种保险,尽管不是户籍人口,但为这个地方的常住人口。

在这三大条件中,“稳定的住所”更多被解读为有住房,或者称之为在当地拥有产权房。一般看来,租房不能称之为有“稳定的住所”,这是因为租房会经常变换住房,甚至会搬离,这样的状况已谈不上“稳定”,更遑论“稳定的住所”。因此,要达到该要求,买房可能成为最为有效的方式,或者说是唯一靠谱的办法。

教育部提出家长三大准入条件之后,引发市场广泛猜测。有分析人士指出,考虑到我国的家庭现实情况,为了解决子女升学、就业等,父母一般会倾尽全力。因此当异地高考政策公布之后,肯定会有人为了达到符合参加异地高考条件的要求而提前准备,诸如找工作,甚至买房等。

据了解,各地纷纷表态在制定方案。如上海表示,将根据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布局、城市资源承载能力等确定“异地高考”方案。广东、江苏、安徽、福建等地,也有报道称在制定类似的方案,并有可能与今年年底公布。据近期召开的市政府新闻会透露,上海方案将采用积分制,综合考虑外来务工者在沪的职业情况与其随迁子女的就读年限。

催生新的需求?

“异地高考”政策对楼市会刺激楼市需求?

梅先生夫妇俩在上海打拼了十余年,此前一直担心小孩的升学问题而考虑回杭州发展。在他们看来,如果按照上海的教学方法,上完高中之后回户籍所在地杭州参加高考,肯定要吃亏。但现在异地高考政策出台之后,让他们看到了小孩在上海参加高考的希望。当然,其前提是得努力挣钱,先解决住房问题。

其实,梅先生夫妇的想法代表了几乎所有在上海打拼的外地人士内心的渴望,即解决小孩的高考问题。数量庞大的外来人员,政策一旦放开,必然会推动一些外地家长在现住城市买房的愿望,从而催生新的刚性需求。

此前的刚性需求组成中,主要包括婚房、改善型需求等两大类,而异地高考政策的实施,则很有可能会让部分外地人士也加入到购房大军中来。有开发商表示,这样的看法并非凭空臆想。在他们看来,国内的家长对于学区房趋之若鹜,只要条件允许,愿意花大价钱住在名校附近。由此及彼,与学区房受追捧极为相似的是,外地人士也非常看重大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以及相对较小的升学压力和高考竞争压力。因此,当异地高考政策实施之后,会有人主动适应政策,以达到小孩参加高考的目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之前确有少数外地人士,为了让自己的子女能够在上海部分名校就读,会预先在学校附近租房,然后得以顺利进入心仪的学校。可以预见,未来高考政策调整之后,肯定会有人以其他的方式来沪就读,并积极创造条件让自己就地参加高考,比如在找工作、买房等。

影响会有多大

由参加异地高考人员形成的市场需求到底会有多大?对于一些教育资源相对比较集中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以及部分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如南京、西安等,会不会因为异地高考政策而导致区域楼市需求大增?进而成为房价上涨的推手?

这需要从多个方面来综合分析。首先必须承认,如果异地高考政策中“稳定的住所”规定,给市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而一旦该规定最终确定为必须拥有房产,那么无疑会刺激楼市需求。

那么,影响的力度会有多大?会不会成为房价反弹的推手?我们以上海为例来分析,根据上海市教委提供的数据表明,目前在沪接受义务教育的外来务工者随迁子女超过50万人。假设其中有20%的人符合要求,也具备购房能力,那么将会由此而新增10万套、约1000万平方米的市场需求。考虑到目前年均2000万平方米左右的实际需求,即使把这部分可能存在的需求平均分摊到未来五年内消化完毕,每年新增量也会达到10%左右,这的确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当然,这样的假设是否成立,还得接受市场检验。其实,从各地透露出的信息来看,符合参加异地高考的人数不会很多,比如上海将统筹考虑随迁子女父母在上海的合法稳定工作、合法稳定住处、按国家规定缴纳社会保险的年限,以及随迁子女在当地的就读年限等情况,通过综合积分,确定其是否达到在沪参加中高考的条件。这样的规定,无疑会导致大部分在沪就读的外地子女无法参加上海高考。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从目前情况来看,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异地高考的门槛是非常高的,只有少部分人能够享受到异地高考政策。由此看来,目前真正能够享受到政策好处的人群规模并不大,那么由此形成的市场需求规模也会有限。

关于高考改革的看法范文第4篇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公布以后,作为全国两个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之一――浙江省于9月19日了《新高考方案》,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其核心理念是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扩大教育的选择性”,赋予考生和高校更多的自。

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多次高考改革,一直停留在考试科目、内容难度、时间长度、组卷方式和组考形式等方面的变化上,这次新高考方案,采用了“专业+总分”的考录模式,打破了一直以来的“总分匹配”模式,考生拥有了“7选3”的选考自,学生可从多种录取选拔模式中选择最适合自己成长的通道。大部分科目有2次考试机会,使一次考试的重要性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一考定终身”的现象。同时,在填报志愿和投档录取上改变了现行高考以高校为单位填报志愿、平行投档、分批录取的办法,改为以专业为单位填报志愿,平行投档,学校不分批,按考生成绩分段进行。

这次的高考改革,将会对高中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颠覆性的改变,对学校的教学安排、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应对新高考对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挑战,是我们每一个高中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必须思考和探索的一个现实问题。

下面,笔者就实施新高考以后学校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模式及学校的管理模式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走班选课常态化

从2012年开始,我省实施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改革的重心是加强选修课建设,同时实行学分制、走班制和弹性学时等制度。这与这次高考招生改革推进学生和高校双向选择考试科目、实行高考必考科目与选考科目相结合的思路完全一致。

在新高考方案公布以前,学校的走班选课主要侧重在非高考学科的校本选修课程上。新高考方案给予了考生“7选3”的选考自,对每一个考生而言,无论是选考科目还是学考科目,均有两次由考生自主确定考试时间的考试机会。这一制度安排,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自主选课的空间,这也无疑会打破中学课程的原有组织模式和流程,迫使学校的选课走班模式从选修课程向必修课程延伸,使走班选课从原来的选修课领域拓展到全部的学科,使学校的走班选课成为常态化。

我校作为浙江省16所必修课走班试点学校之一,在前期开展选修课走班的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已于本学期开始高一年级的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等五门学科的全员分层分类走班教学。

二、教师评价多元化

传统的教师评价在重心、标准、内容和方法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从评价的重心看,传统的评价是一种面向教师过去的、单向的终结性评价,基本上由管理者制定评价标准,对一个时期教师的工作结果进行总结回顾,侧重于对教育教学能力的核定,忽视教师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从评价内容看,传统评价以德、能、勤、绩为主要内容,但有些方面过于笼统,实质上还是过多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评价。从评价标准看,仍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而忽视教师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教师的专长和特色难以形成。评价方法过多地倚重量化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因此,随着新高考方案的实施,教师评价方法必须随之改变,我们必须建立全新的、“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评价内容更应关注教师的多元发展,鼓励教师从“精通一门”走向“一专多能”。在评价方式上,应树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重视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从单一的结果性评价转向结果和过程并重的评价。评价的主体应由教师自评,学生、家长评价,教师互评,学校评价等组成,注重把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相结合,让每一位教师都处于适合发挥自己特长的岗位上。力求从传统的、单一的、间断的静态评价,转变为多元的、连续的、动态的多元化教师评价,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三、学生评价个性化

“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传统高考体制下的应试教育模式,过分强调“高分”与“状元”,埋没了许多考生的兴趣和个性化发展。“导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1]

新高考方案的出台,让我们看到了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曙光。浙江省教育厅刘希平厅长在新闻会上指出,《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方案》着力彰显“选择性教育理念”“好的教育,必然是在学生、学校不断选择中实现的”,学生既可以在不同考试招生模式中自主选择,又可以在统一高考中自主选择选考科目、考试时间和成绩。“三位一体”招生让考生可以自主向相关高校报名,参加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试,高校依据考生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按比例合成综合成绩,择优录取。这种制度设计能非常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了适应新高考的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个性化的学生评价体系。其中,“一人一表”将是最可行的方法。

在设计“一人一表”评价体系时,应考虑到设置的评价体系所起到的正向引导作用,内容尽量全面。主要遵循原则是:客观性原则,评价中应减少主观臆断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层次性原则,从学生的多层面、多角度、多条线进行评价和选优;可行性原则,评价体系的各项都应具备可操作性,可以实际观察和测评;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原则,将学生的发展与其他同学做横向比较,并与自身历史状况的变化做纵向比较。

在“一人一表”评价体系的项目明确后,评价的量化和层次组合是个重要过程,可以通过设置严密的评分标准对各个项目做量化。最后将不同总分以阶梯化设置为不同的等级。

在学生个性化评价的过程中,由于部分主观意志的介入,就格外需要保证综合素质评价是真实可信的。这需着力加强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如实地记录并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和事实;第二,对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要公示、透明,教师要负责审核把关;第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建立统一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电子管理平台,便于家长、教师、同学、社会等主体的多元化监督;第四,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于弄虚作假行为要严肃处罚。

四、学校管理信息化

浙江省教育厅韩平副厅长在《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方案》新闻会上指出,面临学生的选考科目和外语科目的多次考试,对高中学校的教学安排、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高考对学校的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学校教育教学的新要求,学校管理必须全面走向信息化。

(一)建立学生选课系统

学校实施全面的走班教学后,学生仍然通过传统的纸上选课方式选课,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浪费时间。只有通过信息化的选课系统,才能应对新高考带来的全面走班选课的需求。信息化的选课系统能够为学生提供方便的选课功能,也能够提高对学生和教学管理的效率。同时,在学生选课完成以后,系统会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给每个学生自动生成一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课表,学生可以自行通过网络下载、打印。

(二)开通课堂考勤系统

全面实施走班教学后,教学班的成员会有调整的现象,为规范学生到课情况,可以引入数字化的课堂考勤系统,让学生刷卡上课,系统会根据刷卡机所在的教室与上课时间自动判断学生的报到情况,并在任科教师和行政班班主任的终端,实时显示学生的报到情况信息,同时把该堂课的学生报到情况保存在服务器的数据库中,作为日后计算学生学分时的参考依据。

(三)开发多维成绩分析系统

现行招考制度下,文科考政治、历史、地理,理科考物理、化学、生物,学生没有更多的选择。学校也无需更多的思考,文科生只有一个标准,理科生也只有一个标准,学校关注的是学生的总分,成绩分析相对比较简单,一般借助Excel就能对考试成绩进行分析评判。

在新高考方案中,选考科目有35种选择方案,相关科目的考试等级将赋以相应的分数计入总分。同时,由于实行全面的走班选课,学生分散在不同的行政班和教学班中,传统的“手工+Excel”的分析方法已完全不能适应新高考的要求,必须重新设计多维度的学生成绩分析管理系统,使学校管理层、班主任、学科教师能够及时对每一个行政班、教学班和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查询分析,对教与学进行有效的跟综分析。

对此,我们与有关技术部门合作,成立了专门的开发团队,在学校原信息管理平台成绩管理模块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多维度学生成绩分析系统。这套分析系统力求兼顾教师和学生,既以成绩分析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诊断,也以成绩分析帮助学生成长。

同时,我们还打算利用大数据和学习分析技术多角度地分析每一学生的个人学业成绩轨迹,科学有效地洞察、分析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和过程,为学校、家庭、教师、学生提供了定制的学业诊断报告,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及个性化需求,从而实现评价方式从结果性评价转向了过程性评价,从定性评价为主转向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四)建立个性化自主学习平台

新高考方案给予了考生选考的自,扩大了学生学习的选择权,使学生学其所好、考其所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自主选择”成为了学生基本的发展。由于选考与普通学考的考试要求有所不同,同时新高考方案实行“专业+学校”志愿,按专业(类)平行投档择优录取的办法,每一位学生均可选择自己最擅长的科目进行深度学习。由于学生选择的多样性,即使是采用选课走班的模式,学校也可能无法满足部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学校必须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并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自主学习。甚至还可以打破学校和区域限制,为部分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对此,我校开通了以我校前身命名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华英智慧课堂”,让学生实现个性化自主学习。我们围绕各学科学习的重点、难点和部分学生的个性化的需求,制作了系列化的教学视频,通过“华英智慧课堂”平台。作为“华英智慧课堂”的补充,我们同时开通了“湖州二中学生在线”,为学生提供各类教学资源。仅以教学视频为例,学生在线就有3000多个,它们涵盖了高中阶段各门学科必修教材、选修教材的教学内容。学生们结合“华英智慧课堂”中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教学资料,查漏补缺。同时,“学生在线”还设立了作业系统,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提出难度层次不一的问题或作业;学生们可列出提纲通过网站提交,得到教师们的及时评改。同时,对于学习中的困惑或感悟,大家也可以发帖,并得到解答。

新的高考改革模式下,学校管理亟待跟进,在纷繁的变化中,尤其需要我们冷静的思考――改革,变化的是机制、模式,不变的是完成人的成长的教育本质。只要我们领会改革的要旨,实践改革的精神,坚持育人的理念,坚持教育的初衷,我们的改革之路必将会越走越宽,渐行渐远!

关于高考改革的看法范文第5篇

英语考试改革 基础英语教育 英语教学 英语考试改革

一、英语教育的本质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指导性文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工具性要求英语课程既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英语素养,又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人文性则要求英语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1]高中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则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1]

以上两个标准都强调了英语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强调了培养学生基本语言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可见,从国家政策层面英语教育既关注了英语作为语言的交流、交际工具属性,也强调了“语言的认知、社会文化和生物属性”[2]。而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课程是否体现了英语教育的本质呢?目前大行其道的英语应试教育似乎是和英语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的。

2012年初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以下简称《新课标》),2013年底教育部推出教改方案,北京市推出中高考英语考试改革方案,这一系列以英语教育为核心的改革都旨在贯彻英语教育的教育功能,把英语教育从应试教育的歧途拉回到英语学科应有的位置上。

二、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

“英语是中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承担着‘开发智力、开拓视野、启迪思维、陶冶情操、了解文化差异、树立良好的世界观’的任务。”[2]英语课程要承担起责任,首先需要有文采的高质量教学文本,其次是能够驾驭这些资料的语言教师和相应的硬件设施以及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当教材、教师和考试都沿着“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学文化、启心智、养性情为追求”[2]的途径向前发展时,教学效果自然乐观。

1.教学内容

《新课标》以分级描述的方式把中小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但实际教学中,教学内容赖以呈现的载体――教材则多数仅从实用和功利角度出发,工具性特征明显而人文性特征缺失。韩宝成在2009年5月通过对北京市部分中小学英语教师对其所使用教材的评价和对学生进行的以“我眼中的英语课文”为题目的调查中得到大同小异的答案:“现实中的英语教材枯燥乏味、程式化、不鲜活。”[2]

2.教师教学

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首先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自己的教学观念会起到关键作用。《新课标》也要求教师进一步转变观念,深入地理解英语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性质;鼓励教师大胆尝试新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英语的人文性;要求教师进一步提高自身语言素质、文化修养和语言运用能力,营造激发学生参与、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合理开发和积极利用课程资源,帮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1]而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英语教师一般只看到语言的交际功能、语言的工具属性,忽视了语言的认知、社会文化和生物属性”[2],“仅从工具的意义来看语言及其教育是十分狭隘的观念”[2]。

教师教育观念狭隘有其自身的原因,但对于有升学压力的中小学老师来说,体现着狭隘教学观念的功利化教学是学生家长、学校领导、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全社会强加给他们的。“撩开基础教育的面纱就会发现,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考试分数展开的,教学越来越演变为单纯考试能力的训练和提升,分数成为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决定性标准。”[3]只要升学的压力还在,对考试分数的盲目崇拜还在,即使教师有先进的教学观念,有较高的语言素质和文化修养,有开发利用学习资源的能力,靠一己之力也很难迈过应试教育的藩篱。

3.教学评价

韩宝成通过调查老师们对现实中英语考试的看法发现,考试“这个指挥棒对老师来说是一种折磨,对学生来说更是如此”[2],由此可见考试是枷锁,老师和学生在考试的枷锁里适者生存。于是,老师借助于课本、习题把挖空心思总结来的应试技巧传授给学生而忽略真实自然的语言材料;学生积极地把这些技巧应用到如潮水般涌来的习题上也无暇顾及那些对语言学习至关重要的学习材料本身。在整个过程中老师蜕变成分数生产线上的技术工人,学生蜕变成产生分数的机器。这种类似于工业化的育人方式培育出来的人才能有多少人文个性呢?学生学习的过程蜕变成单一应对考试的过程后,语言的魅力荡然无存,语言学习的乐趣也就无从谈起。

笔者在地方电视台看过一期高考状元访谈节目,那个介绍自己英语学习经验的高考状元的话是对迷信应试教育的教师的狠命一击:“我学习英语不以做题为主,尽管班主任找我谈过话,可我的考试分数总让他们无话可说。我有阅读的习惯,每天把别人做试卷的时间拿来阅读课文或者课外读物,早晚还会抽出时间朗读,只选择性地完成老师发放的试卷。周末回到家里一定观看至少一部原版的英文电影,看的过程中会随手记下一些我自己觉得有用的表达,看后随手写写观后感。这些鲜活的语言深深地吸引了我……”这个现实的例子是在对应试教育说“不”,也是在从另一个角度诠释英语素养和英语考试的关系――良好的英语素养完全可以应对英语考试。

4.教育效果

国内批评英语教育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北京中高考英语考试改革的决定一经出台就激起千层浪,人们对英语教育一直积压的看法纷纷见诸报端。2013年10月21日北京市公布多项高考改革方案,其中备受关注的是中高考英语科目分值下调。新华每日电讯10月22日文章称:“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说,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学习英语这么多年,但效果并不很好,许多学生的英语还是‘哑巴英语’,张不开嘴,不敢交流。” [4]福建日报援引了一项针对全球170万名18岁以上成年英语学习者的测试成绩评估报告数据――“全球54个非英语母语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排名36位,属低熟练度水平”――来说明中国的英语教育状况是“在喧嚣的英语热潮中,政府、家庭与个人投入巨大,却收效甚微”[5]。大连日报刊登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一项研究结果:“在所有学英语或其他外语的人中,真正能学会一门外语并能用外语流利表达、无障碍‘跨文化交流’的,最多不超过5%。这也是英语高考、英语教学被质疑和诟病的主要原因。”[6]

三、关于英语考试改革

1.英语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是因问题倒逼而进行的政策调整。政久则弊生,这是规律,过一个时期就该动一动。因时而起,因势而变,不断试错,经常调适”。[7]通过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在当下提出英语考试改革,是顺应时展的。

2.改革指向

英语考试改革只是高考改革的一个方面,但英语高考改革的宗旨是和整个高考改革的宗旨相契合的。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2014)强调:“高考改革要有助于高等教育选拔人才,要有助于中学培养学生,要有助于社会的公平和稳定。”[8]三个有助于中,基础教育学生的培养是高等教育选拔人才的前提,高等教育选拔和继续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基础教育就要在引导学生打好知识基础的同时能力和素质培养同步跟上。具体到英语基础教育,就是从一开始利用语言使用的需求来拉动语言能力的提升,借助语言本身的魅力来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能力和素养。

借十召开之际大张旗鼓进行英语考试改革的首先是北京市。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介绍,北京市这次改革“本着落实减负、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的指导思想”,中高考英语考试方案为:“英语学科突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及课标的基本要求,降低英语学科分数在高考招生中的权重;中考英语学科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适当增加听力比重,到2016年,英语考试总分值由120分减至100分,其中听力50分。”[9]英语考试改革的指向是重应用、轻应试。

四、英语考试改革开启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新思路

1.甄选有文采的教材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故事是青少年最感兴趣的话题,基于故事的教材不失为儿童学习英语的一种选择。”[2]读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成长起来的老一辈革命家们坚韧不拔的性格、勇往直前的精神时时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好故事生动有趣、富有内涵、有文采,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开拓其视野,启迪其心智”[10]。所以,英语教材的甄选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选择有内容且内容与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相适应的教材以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开启学生心智和培养学生性情。

2.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教学能力包括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语言应用能力、英语学科教学和评估的能力以及教学研究的能力。“教师这些专业能力的发展需要时间,也需要培训。”[2]如果说教师教学功利化是家长、学校和社会强加给教师的升学压力造成的,那么英语考试改革对广大基础教育领域的英语教师来说无疑是春风、春雨,实施应试教育的压力和无奈被冲刷、被吹散。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多参加相关教育技术教育理论的培训和研讨,重新树立英语教育教学观念,大力实践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并立足现实创新本土化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个人努力和国家培养多个层面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3.改革评价方式

目前的英语教育使标准化训练大行其道的主要原因是单一的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单一“抑制了有效的语言习得,降低了积极的学习情感,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10]。要改变现状“测评方式要做到合理多样,可以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各种方式,实现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而且应该采用表演、演讲、辩论、剧本创作、日志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10]。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既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乐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其会学,还要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思辨能力与创新精神。使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然而,英语热与英语考试方式的单一使英语教育一度偏离了其应有的航道,使育人为本的语言文化学习蜕变为以考试分数为核心的应试技巧训练。北京市中高考英语考试改革方案的出台为全国基础英语教育改革打开了局面,使教师和学生减负成为可能。但是,师生减负并不意味着英语的重要性减弱,因为减掉的只是单一处理考点、语言点应对考试的压力,针对当前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以及社会的飞速发展对综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英语的重要性越发凸显,所以,基础英语教育领域的同仁们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基础英语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创新。

――――――――

参考文献

[1] 古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比研究.基础英语教育,2013(2).

[2] 韩宝成.关于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的思考.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

[3] 张玉祥.绕不过分数,迈不开脚步.教学与管理,2014(1).

[4] 李江涛,丁静.150分100分,英语被拉下“神坛”?.新华每日电讯,2013-10-22.

[5] 张颖,黄云峰.降分,能告别应试英语吗?.福建日报,2013-10-29.

[6] 大连日报.改革英语考试会掣肘改革开放吗?.大连日报,2014-1-23.

[7] 黄晴.也谈英语考试改革.人民日报,2013-12-15.

[8] 周远清.高考改革要三个有助于.中国教育报,2014-1-6.

[9] 蔡继乐,施剑松.北京出台中高考改革三年“路线图”.中国教育报,2013-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