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通货膨胀的含义

通货膨胀的含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通货膨胀的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通货膨胀的含义

通货膨胀的含义范文第1篇

摘要国债是一种收入稳定、风险极低的投资工具,但是传统国债的收益易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从而大大降低了它的吸引力。而物价连动国债的收益可随物价的上涨而上涨,从而抵消了通货膨胀的影响,保证了它的实际购买力同它的票息率一致。物价连动国债尤其适合作为对投资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的投资品种。

关键词通胀保护国债(TIPS)物价连动国债年金投资

物价连动债券,指发行债券的利率设计和某一专门的产品的价格相联系,比如石油公司发行的债券利率就可以和石油的价格相连动,不但能让投资者分享石油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而且利息的支付可以很好地和公司的收益情况联系起来,从而使发债公司在利息偿付上风险不大。再比如电力公司债券可以和电价相关联;钢铁公司发行的债券利率可以和钢的价格联系起来等。而所探讨的物价连动国债,专指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连动债券。

从国际上来看,物价连动债券最早出现在一些高通货膨胀的国家,如巴西、以色列、土耳其等国,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英国在1981年、美国在1997年也开始发行这种国债。现在,这两个国家此类国债的总发行额,已经占到全世界总发行额的80%。

在发行之前的1996年,美国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把这类产品称之为“通胀保护国债”(treasuryinflationprotectionsecurity,TIPS),在1997年1月正式发行后,又使用“通胀指数国债”(treasuryinflation-indexedsecurity,TIIS)这个名称。不过,市场参与者仍喜欢使用TIPS来称呼它。其他类似的称呼还有好几种。使用“物价连动国债”这个术语,主要原因有:一是这种债券随物价指数而波动,收益随通货膨胀的发生而增加,也可能会随通货紧缩的发生而减少。因此,称之为“通胀保护”,就有失偏颇;

二、物价上涨并不一定意味着通货膨胀,后者不是随时发生的,但是物价却是随时在变动的。用“物价变动”,更能代表普遍情况;三是日本发行的类似国债,就称之为“物价连动国债”,这样便于统

一、借鉴以及比较。

1物价连动国债的含义及产生

传统债券的票面额和票息率一般都是固定的,因此,通货膨胀率的高低,将会影响债券持有者的实际收益。如果物价上涨率高于预期,则对债务人(传统债券的发行者)有利,对债权人(传统债券的赎买者或者投资者)不利。

物价连动国债,是一种用来对冲物价上涨风险的金融创新工具。它的一般结构是先按通货膨胀比率来调整债券本金,再按固定的票息率对调整后的本金进行计息。例如,可设10年期物价连动国债的年票息率为3%,物价上涨率为2%,面额单位为100。那么,到了1年后的付息日时,应付票息分成下面两步来计算:第一步,调整本金。调整后的本金=债券面额×物价上涨比例=100×1.02=102;第二步,确定利息。应付利息=调整后的本金×预定票息率=102×0.03=3.06。另外,到了10年期满还本时,应还本金为100×1.0210=121.9元(假设10年内的物价上涨率均为2%)。

就这样,国债的利息和赎回价值随着通货膨胀的变化而自动调整,它的实际收益率就不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从而使国债的购买者免于通货膨胀风险,并获得稳定的实际收益。

2物价连动国债的优点

物价连动国债的价值能够随着物价上涨的幅度而调整,这样,即使物价上涨,也不会损害该国债的内在价值(或者购买力)。根据国外的经验来看,发行物价连动国债,还基于以下考虑。

2.1发行物价连动国债可以降低政府的借债成本

对于传统国债的购买者来讲,他们将获得的实际收益率会随着通货膨胀的变化而变化。国债的购买者将因为这种实际收益率的不稳定(也就是风险)而要求得到一种风险补偿,也即要求提高国债的利息或者赎回价值。这部分补偿被称为通货膨胀风险金,它的存在增加了政府发行国债的成本。而如果政府发行物价连动国债,由于国债购买者无须承担通货膨胀风险,政府就无须支付通货膨胀风险金,从而降低政府的借债成本。CampbellandShiller实证研究表明,通货膨胀风险补偿溢价在0.5%~1%之间。SackandElsasser研究指出,美国财政部1997年发行的三只TIPS节省了债务成本约12亿美元。

2.2物价连动国债提供了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通胀的预测对投资者和宏观决策层都具有十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投资者需要对其投资的真实收益有一个合理的判断,而宏观调控部门则需要一个准确的途径及时了解市场的通胀预期以提高通货膨胀控制政策的有效性。当投资者的风险态度为中立型,并且国债在市场上流动性很强时,物价连动国债的收益率,就等于传统国债收益率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即预期通货膨胀率=传统国债收益率-物价连动国债收益率。

如果发行多种到期日(例如3年、5年、10年、15年……)的普通国债和物价连动国债,并对市场中相同时间跨度的普通国债和物价连动国债的收益率进行对比,则可获得市场对将来不同时间跨度的通货膨胀率预期,这种市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是通过其它途径难以得到的。当然,由于税收以及流通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将使得这种普通国债与物价连动国债之间的比较变得复杂化。但是,对于决策部门来讲,这种比较仍然是相当重要的,政府可以据此对通货膨胀情况作出更准确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

2.3发行物价连动国债,有助于建立并发展一个长期的债券市场

人们对将来通货膨胀不确定的担心程度随着时间跨度的增大而增大,这使得发行长期普通债券的成本非常高。在高通货膨胀条件下,长期的债券市场就更难以建立。而发行物价连动国债无疑将改变这一状况。实际上,智利、墨西哥和波兰发行物价连动国债的目的就在于此。

2.4物价连动国债的发行将为投资者提供一种新的投资渠道,并将促进金融产品的多样化

物价连动国债对于养老基金尤其具有重要作用。在养老保险中,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各有利弊。现收现付制的优点是无通货膨胀之忧,但是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这种代际抚养的经济压力过大,社会保障基金入不敷出,财政不堪负担,宣告了现收现付制的失败。而与现收现付制相比,基金积累制有抵御人口老龄化的优点,但是它的最大问题是保值增值问题。基金只有保值才能抵御通货膨胀的风险,基金只有增值才能显示出积累制的优越性,才有可能建立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而物价连动国债,就为基金的保值增值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投资渠道。

原先在谈到养老金投资中用来对冲物价上涨因素的工具时,一般都考虑股票。但是,有研究指出,在中国股票市场上,股票实际收益与通货膨胀仅存在微弱的正相关关系,说明股票并不是一种对冲通货膨胀风险的理想保值品。也就是说,当通货膨胀上升,股票的名义收益率不能完全根据通货膨胀的变化做出一一对应的调整时,股票的实际收益最终下降,股票将不能给投资者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

国外研究中也有类似的结论。从过去30年(1975年1月~2003年12月)的数据来看,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日本,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并没有很强的正的相关性。

2.5物价连动国债可以分散投资风险

按一

般的投资组合理论,构成组合的投资品种间相关性越小,则越有利于组合的安全。而通过研究发现,物价连动国债与传统金融资产的相关性很低。因此,投资者把物价连动国债纳入自己的投资组合中,与其它的金融资产搭配在一起,可以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

3物价连动国债的问题

除了上述的优点之外,物价连动国债也存在一些美中不足。

3.1物价连动国债的“时滞”问题

在计算物价连动国债的利息和赎回价值时,要用到物价指数。而价格指数的统计与计算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使得物价连动国债所能采用的价格指数稍稍有点儿“过期”,即产生了“时滞”。时滞现象将影响物价连动国债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时滞越严重,这种能力越弱。

3.2名义税收制度会影响物价连动国债的市场吸引力

物价连动国债的功能之一是使投资者的实际收益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而这个功能要受到税收制度的影响。在存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人们的收入中有一部分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如果税收制度建立在名义收入基础之上,这部分收入就要征税。这样,在出现高于预期的通货膨胀时,人们就要多交税;在出现低于预期的通货膨胀时,人们就要少交税。目前,我国的税收还没有与通货膨胀关联起来,对于资本利得税的征收也没有明确的说法,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发行物价连动国债,那么,物价连动国债的购买者仍将承担一部分通货膨胀风险,这将降低物价连动国债的吸引力,从而影响到物价连动国债的顺利发行。

3.3与传统国债相比,物价连动国债的流动性稍差一点

其主要原因在于,物价连动国债的投资主体,主要是以长期持有为目的的年金基金以及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它们是为了对冲将来物价上升的风险,才购买此类国债的,而不是为了投机目的。因此,在流通市场上的交易量就小得多。我国现在虽然还未发行此类国债,但是由于它的内在性质,决定了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无疑是它的最重要投资者,从而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流动性差这个问题。

4我国债券市场引入物价连动国债的思考本文出自:

目前我国国债的期限结构还不很合理,我国在以往几年的国债发行中,期限多以3年左右的债券为主,中长期国债品种十分缺乏。而物价连动国债的期限一般比较长,最高为30年。发行物价连动国债可以很好地促进我国国债期限结构的完善,避免和缓解偿债高峰的压力。

随着保险基金和养老基金的规模不断扩大,它们已经成为我国资本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但是它们对安全性要求较高,而物价连动国债无疑是符合它们投资标准的一种理想对象。

另外,物价连动国债还可以帮助我国中央银行等经济部门和投资者更好的预测未来通货膨胀水平,使债券市场利率水平更加合理。我国适时推出物价连动国债,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弗兰克·J·法博齐.固定收益证券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孙坚强.TIPS债券金融特性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6(2)

3冯啸,杜龙振.浅谈与通货膨胀相关联的物价连动国债N.期货日报,2002-04-30

通货膨胀的含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通货膨胀目标制 通货膨胀率 金融体系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随着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货币主义经济逐渐受到重视。1975年,IMF建议各国采取以货币供应量为核心的货币目标制度。但随着金融自由化、全球化浪潮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越来越多的国家的中央银行选择单一目标制,即通货膨胀目标制。通货膨胀目标制由新西兰储备银行于1989年首次提出;加拿大政府早在1975年即把通货膨胀视为“头号公敌”,并于1991年2月正式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德国在二点以后即以稳定特价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在其1992年修改的《德意志联邦银行法》中规定了货币政策稳定货币的目标。

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一种由实践走向理论的制度安排,适应了经济全球化、自由化的浪潮。伴随着其在实践领域的广泛运用,理论上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布南克、米什金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政策规则,而是代表了一种货币政策框架。而基德兰德·普雷斯科特、巴罗·格登及史文森则认为它是一种遵循“目标设定规则”的货币政策制度安排。Rotemberg-Woodford(1998)等人通过研究发现,通货膨胀目标制遵循了以垄断竞争和粘性价格为基础的新凯恩斯主义。斯文森(1997)和伯南克(1999)分别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概括,指明了高通货膨胀会给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张广现(2006)则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因其包容性和现代性优于其它货币政策措施。IMF(2005)把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前提条件概括为了机构独立、技术完善等四个部分。

对于通货膨胀目标制目前在我国是否可以实行,余明(2003) 和蔡志刚(2004)认为我国目前并不满足这些前提,不宜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而姜波克和朱云高(2004)则认为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中国货币政策的选择之一。奚君羊、刘卫江(2002)针对我国代币供应量目标缺乏有效性的状况,提出了借鉴通货膨胀目标制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进行重新界定的建议。章和杰(2004)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开放程度的增加,应该修改有关法律法规,赋予央行以制定和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独立性,同时加强对央行的监督。曹华(2006)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实行的时间越长,该政策对降低通货膨胀率实现经济稳定增长越有效。何国华(2008)认为我国目前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成本巨大,政策可信度很低。尹双明(2011)认为由于在短时期内货币政策具有多重性、完全自由的汇率制度尚未实现、我国在短时间内不能建立可供实际应用的通货膨胀预测模型等问题的存在,我国短期内不宜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基础

通货膨胀目标制是1989年由新西兰储备银行首先提出的,该理论一经提出便在实践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可以说,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先实践后理论的制度安排。学术界目前尚没有对其内涵的统一界定,存在许多不同的表述。

以基德兰德·普雷斯科特,巴罗·格登,史文森为代表的学者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遵循“目标设定规则”的货币政策制度安排,在此种制度下中央银行可有选择地利用中介政策工具使通货膨胀预测与通货膨胀目标的偏差缩小到零。而更多的学者则认可布南克和米什金所推崇的将其作为一种货币政策框架的观点,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特定是公开宣布一个或多个时限内的官方通货膨胀的数值目标,同时承认稳定的

低通货膨胀是货币政策的首要长期目标。豍无论上述哪种解释,其共同点在于以量化的目标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中央银行得用独立、透明地使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以期实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标。

根据Rotemberg-Woodford(1998) 等人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通货膨胀目标制理论中的目标函数可以通过对具有新凯恩斯主义特征的代表性家庭的效用函数近似来获得,而对其约束条件的设定则可以以包含了新凯恩斯主义的普利普斯曲线来完成。

新凯恩斯主义在实际经济周期模型中引入了名义粘性假定,指出货币政策的重要性在于:当一部分商品的价格不能即时调整,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动只能通过部分商品价格的变动体现出来,这就导致了相对价格扭曲,即名义粘性,进而影响资源配置效率,货币政策通过稳定通货膨胀能减弱甚至消除这种名义粘性扭曲,接近或实现灵活价格下的产出水平。豎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的时候要通过适当的选择便经济均衡的结果尽量接近灵活价格下的均衡结果。这是因为在一定条件下通货膨胀稳定和产出缺口稳定之间是等价的,实现了通货膨胀稳定也就实现了产出缺口稳定。但由于产出缺口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容易观察,在实际操作中,当各产业之间的名义粘性不同时,货币政策应该通过稳定根据名义粘性加权的通货膨胀指数来实现产出缺口等于零的目标。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着重考虑了商品之间的名义粘性,它认为对于名义粘性越大的商品应该给予更大的权重。包含名义粘性假定的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政策含义在于:中央银行在经济处于衰退时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经济高涨时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会增大社会经济的运行成本、影响一国货币体系的稳定性,严重情况下可能引发货币危机与金融危机。费希尔在1994年的研究表明:平均起来看,通货膨胀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就会使经济增长率付出大约十分之一个百分点的代价。与此同时,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观点认为:温和的通货膨胀最重要的成本来自于通货膨胀与税收体系的相互作用。具体来说,通货膨胀的成本主要表现在:使价格体系失灵;加大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增加重新定价的成本;增加社会分配成本。由通货膨胀导致的社会分配不公,会激化客观存在的社会分配不公引发的社会矛盾。豏

因此,20世纪90年代前后,反通货膨胀作为唯一的货币政策目标被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确定下来。根本原因在于,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是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服务的,它有别于立足于国家整体层面的经济政策目标。通货膨胀目标制内存的包容性和现代性也决定了其适用具有可行性。它与传统的货币政策框架相比,直接规定了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使中央银行可以自由地选择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变量;它更加强调的是中央银行的制度建设和专业化的发展趋势,要求中央银行明确其独立性,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加强决策的透明度。豐

通货膨胀目标制要求控制通货膨胀波动的区间,实质在于通过稳定价格目标来消除经济受货币政策外在冲击的影响,在价格稳定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的增长,在社会经济产出增长的基础上提高就业率水平。

三、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

2003年12月修订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同时明确了稳定货币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但在实践经验中,我国货币政策的实际目标包括了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保证就业以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五大目标。在中介目标方面,我国于1996 年正式引入货币供应量指标,1998年中央银行正式放弃信贷规模管理转而盯住货币供应量。

就最近十年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货币供应量指标在我国缺乏有效性。有学者指出,其有效性的缺乏可能源于四个方面:一是货币供应量的计量口径可能失真;二是基础货币投放常因外汇干预等原因难以控制且货币乘数不稳定;三是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四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阻。豑

中国历年通货膨胀率(1980-2011)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全国各年度统计公报

根据对1980年至2011年我国的通货膨胀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期,我国的通货膨胀率有很大的波动,以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的特价稳定根本不可能实现。进入21世界以来,通货膨胀率波动的幅度明显减小,但通货膨胀与通化紧缩共存,就其绝对值来说仍然远高于发达国家,经济平衡运行的压力仍然较大。

随着金融自由化、全球化浪潮的发展,通货膨胀目标制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中央银行的关注。IMF(2005)则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前提条件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二是设计良好的基础设施;三是完善的经济结构;四是健康的金融体系。

关于我国是否满足通货膨胀目标制实施条件的争论,主要分为两个方面。蔡志刚(2004)认为我国并不满足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前提,不提倡立即实行;姜波克和朱云高(2004)赐认为我国已具备前述条件,可以将通货膨胀目标制纳入货币政策的选择范围。本文将从货币政策的目标、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衡量通货膨胀率的指标、信息变量的引入、金融体系的完善等方面对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的适用性进行论证。

(一)货币政策的目标。

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但实际运行中的目标包括了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保证就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五大目标。一方面,这五大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突破。另一方面,目标的多样性也使得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的过程中背着极大的目的包袱,要在各大目标之前权衡,最终的结果可能是丧失政策实施的有效性,错过调整经济的有效时限。就拿保证就业与稳定物价来说,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保证就业不仅有经济上的含义还有政治上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含义。但是,失业和通货膨胀率之前存在着反向变化的关系。当失业率很高时,维持物价稳定需要承担极大的失业成本,货币政策不可能仍然以物价稳定为首要目标,降低失业率必然成为实施货币政策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豒对于政策目标之间的冲突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一种较为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规定。斯文森(Svensson,1997)认为,即使选择了最优货币政策的安排规则,也不能完全消除实际通货膨胀率和通货膨胀目标值或目标区间之间的偏离,所以可以将通货膨胀预测值视为一个政策中介目标。通过实施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中央银行不仅关心通货膨胀,而且还关心产出缺口,因而对通货膨胀目标的限定相对比较宽松,可以弱化不同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二)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中央银行只有通过健全其独立性的法律框架才能通过言行一致获得公认的可信度。豓央行的独立性主要是指其在改造制定与实施货币政策时可以不受来自行政、立法和司法机构压力的自主性。只有在保证央行独立性的基础上才能够保证其前瞻性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已经被世界经济运行的实践证明了具有根本的缺陷。只有在确定长期目标并对其预期趋势作出判断的基础上制定政策措施才可以避免未来经济发展与长期目标出现较大的偏差。

2003年12月修订的 《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隶属于国务院,拥有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稳定物价等权限。这一规定一方面从法律上赋予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权限,一方面也从法律上确定了货币政策的最终决定权属于政府。当前我国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尚不具备适宜的独立性,使我国实际通货膨胀目标制不具备制度前提。因此,我们应根据政治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适度地修改《中央银行法》,扩大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明确中央银行行长的责任范围。、

特别地,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可以体现在货币政策的稳定程度上。当央行可以独立地预测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并据此制定出具有前瞻性的货币政策时,可以大大地提高政策实行的时限。有研究表明,通货膨胀目标制实行的时间越长,该政策对降低通货膨胀率,实现经济稳定增长越有效。豔社会公众需要足够的时间来相信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只有增强政策的稳定性才能强化政策制定的纪律和责任,以此获得公众的信任。

(三)衡量通货膨胀率的指标以及信息变量的引入。

从最广义的范围来讲,一般采用消费价格指数来定义通货膨胀目标价格指数。但是消费价格指数中含有诸如:贸易条件、利息等易变性的央行无法控制的因素。在实践中可以将易变性因素从消费价格指数中剔除,使该指标能更真实地反映通货膨胀的水平。这种剔除易变指标后的消费价格指数称为核心价格指数。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采用核心价格指数表示的通货膨胀指数偏离了目标区间比采用消费价格指数表示的偏离要严重得多。豖新西兰储备银行选择以“基底通货膨胀”作为衡量尺度,并在政策目标协议中设定了由国际贸易商品价格异常波动、间接税的变化等引起价格变动的免责条款。英格兰银行从2003年11月份开始用剔除了房屋价格对通货膨胀影响的消费物价统一指数(HICP)代替了适用多年的剔除了按揭贷款利息因素的零售物价指数(RPIX)。

信息变量是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一大特色构成要素。那些把通货膨胀目标保持在理想范围内需要与预测通货膨胀相关的信息被称为“信息变量”。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其更多的时候是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内生经济变动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的同时转型中的经济运行对于货币政策的冲击也十分敏感,即使极小的冲击也会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信息变量的优势在于中央银行可以全面评估宏观经济形势,而不必对单一指标波动或者暂时的冲击做出“机械式反应”,以避免出现货币政策操作上的随机性,增强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豗例如:英国在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后,其中央银行所监测的经济变量主要包括各种通货膨胀率、经济部门的定价行为、各层次货币供应量、从官方利率到市场利率的各种利率水平、英镑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总供给和总需求以及劳动力市场的状况等。

(四)金融体系的完善。

稳健的金融体系是一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减少外部经济力量冲击的最根本的前提。当一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经济的机遇与冲击时,就需要加强其自身各“零件”组合的完整性。从历次金融危机的爆发的经验来看,主要受灾国都经历了资产价格急剧膨胀,随后资产价格急剧收缩,从而导致金融体系脆弱性增强、稳定性减弱,最后引发经济金融危机的过程。豘

在现代金融体系中,以股票、房地产、债券为代表的资产在货币政策操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资产价格的非预期变动将影响中央银行的通货膨胀预测。资产价格相对于商品价格而言,其波动范围更大,其价格迅速上扬会刺激消费从而推动价格指数的上升;而其价格下降则会加速资产价值的缩水。资产价格波动会影响通货膨胀率的水平,也会加大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传导机制的复杂性,货币政策工具应该协助控制资本市场的波动性、完善金融体系,故建立一个包括资产价格在内的价格指数具有其理论上的必要性。

四、结论

根据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衡量通货膨胀率的指标、金融体系的完善程度等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阶段,经济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波动性,全面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时机尚不成熟。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通货膨胀目标制具有其内在的合理性。我们应该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地发展经济、转变货币政策目标,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深化市场机制改革,为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现创造合适的环境。

(作者:武汉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金融学)

注释:

[美]本·S 布南克,托马斯·劳巴克,弗雷德里克·S 波森.通货膨胀目标制:国际经验.(第一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高士成.通货膨胀目标制理论的微观基础概述.国际金融研究.2010年5月.

赵何敏,黄明皓.中央银行学(第一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

张广现.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理论及应用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

奚君羊,刘卫江.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思考——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重新界定.财经研究.2002年4月第4期.

尹双明.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理论界.2011年第12期.

章和杰.央行独立性的历史回顾及对中国的现实意义--货币政策目标的路径选择:通货膨胀目标制.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8月第4期.

曹华.信息不完全、通货膨胀目标制与货币政策声誉:跨国经验.南开经济研究.2006年第5期

尹双明.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理论界.2011年第12期.

通货膨胀的含义范文第3篇

货币政策可信度事实指货币当局言行一致。当公众相信中央银行履行其所作的承诺时,货币当局的政策对公众是具备可信度的。从公众总是理性的角度来说,可信度也可以解释为,中央银行事先宣布其政策目标(例如通胀目标),公众的私人预期和该目标一致。反之,如果私人预期偏离了货币政策目标,不论这种预期是高于还是低于政策目标,货币当局都是缺乏可信度的。

二、货币当局的政策可信度对真实经济波动的冲击

根据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模型,通货膨胀预期会对长、短期真实利率产生影响。同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不仅未来的名义汇率而且当前的真实汇率都将会受到通货膨胀预期及其粘性作用影响。这在后面所要提及的产出缺口受通胀预期是否稳定的影响中得到证实。如果货币当局具有政策可信度并实施了通货膨胀目标制并设定了适度的通货膨胀目标区,当公众预期在通货膨胀目标区内,短期内的名义利率将会对短期真实利率形成可预期到的直接作用。此时,在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下,公众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可信度发挥作用,受意料外的通货膨胀出现的影响,公众会通过短期名义利率提升来补偿短期真实利率。

当货币当局公布明确的通胀目标时,公众会将对通胀的预期逐渐调整到与该目标一致。同易于变动的预期相比,货币当局的这种可信度消除了通胀紊乱的一个来源并对反映真实经济变动的产出缺口变动产生较好的改进效果。

对于通货膨胀的波动和产出缺口波动关系,O.E.Svesson的二者关系权衡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货币当局执行的是低可信度并易于变动的货币政策产生的通货膨胀较大的波动,对应此时的货币当局设定较为宽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造成的产出缺口波动的改进就越小。反之,如果货币当局严格执行公开、透明的高可行性度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时,较好地改进了产出缺口(此时对应较窄的通货膨胀目标区)。

这种货币政策可信度对真实经济的影响,也可以借助经验的菲利普斯曲线来加以理论上的解释。

期中是t季节的通货膨胀率,是外在的通货膨胀冲击随机因素,则看作为t时期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主要取决于现在和历史的通货膨胀。用公式表示为:=,期中货币当局不变的通货膨胀目标,为公众在考虑通货膨胀预期时对货币当局的通货膨胀目标赋予的权重,1-是对过去通货膨胀考虑所赋予的权重。

若=0条件下,则有=,据此来确定通货膨胀预期。此时公众对通胀预期完全取决于过去通胀,即表明在=0时,公众认为货币政策缺乏可信度。故而可以作为衡量货币当局的通货膨胀目标的可信度高低的一个指标。

三、货币政策可信度与通货膨胀目标制

目前各国货币当局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时,不少中央银行选择了以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作为中介目标、而另外也有些中央银行则放弃了上述中介目标,而选择了以通货膨胀作为中介目标。后者即是通货膨胀目标制。其主要特点在于它以中央银行公开的和透明的预测通货膨胀成为该货币政策制度的标志。

通常货币当局的政策目标并非单一的而是多重的,其主要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弥补产出缺口,维持汇率稳定等。在现实中,通常会出现诸如货币当局在确定某项政策目标之后,由于国内经济一些不可控意外因素冲击;抑或由于参与到经济全球化中去,各国经济联系紧密性造成他国经济的不稳定会传递到本国;也可能由于相关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协调义务等原因迫使一国货币当局放弃原来的货币政策目标,转而寻求其他政策目标。毫无疑问,货币当局政策可信度在公众中大打折扣。这种政策可信度丧失反过来会为以后的政策执行产生更高的成本。

对于货币当局来讲,如果选择了向公众宣布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货币政策高可信度促使公众产生了对政策连续一致的预期,由此公众最终逐渐形成向目标靠近的通胀预期。此时如果当局受多重目标约束或者上述政策环境变迁转而选择其他目标,意味着货币当局企图利用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采取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那么公众的理性会促使其重新确立通货膨胀预期,结果使得实际通货膨胀与原来所确立的最优通货膨胀的偏差得以产生,进而影响真实经济。破除这个困境的出路显而易见,需要改变原先货币当局自身的多目标、易变动的政策策略。货币当局的通货膨胀目标由政府来确定,而中央银行仅具有独立的操作权限。

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如新西兰、加拿大、瑞典、芬兰、澳大利亚等国纷纷放弃了以货币总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转而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从实践结果来看,这些实施通胀目标制的国家在坏的通胀记录改变和促进透明度方面效果明显,同时也改变了过去实施货币总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当局所遇到的被动局面。

促进货膨胀目标制有良好的实施效果并使其达到和货币政策可信度对真实经济改进作用的良性互动,一般认为除了要确定货币当局(主要是央行)的独立性这一首要条件外,应考虑目标限制条件。其包括通货膨胀目标在整个货币政策多目标中的地位以及目标区的设定。

通货膨胀的含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输入型通货膨胀

2007年我国物价一改前两年的平稳运行格局,呈现出持续攀升的态势,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从年初的2.2%一路跃升到年末的6.5%,创11年新高。全年累计CPI上涨4.8%,涨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的风险正在逐步积聚。根据2008年2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2008年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7.1%,创13年来的新高。其中,城市上涨6.8%,农村上涨7.7%;食品价格上涨18.2%,非食品价格上涨1.5%;消费品价格上涨8.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6%。通货膨胀已经成为今年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难题。

一、通货膨胀概述

1.通货膨胀的含义

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学中意指整体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这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物价的上升不是指一种或几种商品的物价上升,而是指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其次不是指物价水平一时的上升,而是指持续一定时期的物价上升。

2通货膨胀的成因

(1)需求拉动。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过度增长,总供给不足引发的。(2)成本推动。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是由于原材料价格和人工成本等的增长推动了物价水平的提升。依据引起成本增加的原因,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又可分为以下几种:工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工资的提高会使生产成本增加,从而使产品价格提升;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又称为价格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指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的厂商为了增加利润而提高价格,或者是由产业协会统一提高价格所引起的通货膨胀;进口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进口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指在开放的经济中,由于进口原料价格上升而引起的通货膨胀。(3)结构性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主要是指由于一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二、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过去30年中,通货膨胀曾在我国出现多次,最典型的是1985年、1988年、1993年和2003年。但这类通胀属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其共同特征是固定资产投资活动过分活跃,伴之而来的是消费高涨,使得社会总需求高于生产能力,导致价格上升。但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受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部分农产品主产国减产、对于大宗商品需求不断上升及世界生物燃料产业对粮食需求大幅增加等多种因素影响所造成的,明显不同于以往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从本质上说还在于货币发行量超过了经济活动需要的货币量。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具体成因可概括如下:

1.流动性过剩影响要素价格上涨

所谓流动性过剩是指货币投放量过多,由于过多的资金追逐有限的产品,要素价格势必要上涨。(1)能源价格上涨。2004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原油需求增长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期,恐怖袭击、产油国政局动荡等不确定因素频频发生,加上投机商乘机炒作,从2006年3月底开始,国际原油价格从每桶60美元一路走高,一度突破100美元,[1]目前仍维持在每桶90美元左右的价位,2007年2月20日又冲破了100美元。国际原油价格的上升直接加大我国交通运输业成本,根据资料统计表明截止2007年底原油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2.6%,汽油、柴油和煤油出厂价格分别上涨3.9%、8.8%和8.0%;提高石油产业链(包括以石油为原料的炼油企业、化工企业)产品价格的同时加大了下游的化纤、橡胶、塑料行业的原材料成本,降低其产品竞争力;增加了居民的额外生活支出,导致相关产品物价提升。(2)原材料价格上涨。从国际市场看,铁矿石、有色金属等资源性产品近几年价格都大幅上涨,巴西运往欧洲的铁矿石在2001年至2003年仅维持在30美元/吨左右,今年2007年已超过80美元/吨。2004年初,铜、铝、锌的期货价格分别约为2000美元/吨、1500美元/吨和1000美元/吨,2007年已分别达到7500美元/吨、2600美元/吨和3500美元/吨,而且黄金价格刷新了28年来最高纪录。[2]由于我国资源性产品的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受其影响,国内包括钢材、水泥、石油、有色金属等主要生产资料价格全线上涨。(3)农产品价格上涨。2004年开始,原油价格大幅上涨,驱使全球发展生物质能源,以替代石油,由此拉动了对玉米的需求,推高了国际玉米价格。[4]同时玉米等生物燃料作物价格的上升刺激了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从而挤压了一些传统作物的种植面积,所有主要粮食的库存量均下降至历史低位。[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最近的《10年农业展望报告》认为,生物燃料需求不断扩大将导致全球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

近年来,我国生物燃料加工急剧扩张,增幅远远超过玉米生产的增长。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4-2006年我国深加工消耗玉米由1650万吨提高到3589万吨,年均增长29.5%,远高于玉米产量7.9%的平均增长速度。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造成地价不断上升,耕地被不断侵占,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可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全国已经有2亿多农民实现“农转非”,相应地其农产品消费从“自给型”转变为“商业型”,口粮需求持续增长。居民食品消费升级,“少吃米饭多吃肉”,人均小麦年消费量10年间下降了10公斤,人均猪肉年消费量则10 年间上升了10公斤,而生产1公斤的猪肉需要3-4公斤的粮食作为饲料,这导致对于大豆、玉米等饲料的需求不断增长。[2]

另外,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得农业劳动力供给减少,农民要求更高的农产品价格来补偿失去进城务工的机会成本,也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

2.劳动力工资加速上涨

劳动力价格的上升,特别是劳动力工资超过劳动生产效率的进步也是形成通货膨胀的压力。2007年我国新增就业1204万人,比上年多增加20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出现快速增长态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比上年加快1.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比上年加快2.1%。

按照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可以为工业发展提供廉价劳动力,从而支持一国的工业化。然而,伴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和人口增速减缓,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不可能一直存在。据中国社科院人口所预测,劳动力供求的转折点可能在2009年出现。目前,中国无限供给的剩余劳动力时代将结束,劳动力成本开始上升,劳动力市场的紧张形成了目前通货膨胀的主要来源。而且不同产业劳动生产效率的进步速度并不一样,这样在劳动工资增长过快的背景下,生产效率进步较慢的部门将出现盈利下降和价格上升并存的局面。根据安信证券的数据研究分析表明,从2007年以来,在第三产业内部,价格上升的同时企业的盈利在下降;而第二产业是价格稳定的同时企业盈利仍然在上升。这说明目前劳动力工资的上升速度超过了第三产业劳动生产效率的进步,但仍然慢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效率的提升,这种情况导致了第三产业价格在2007年的全面上升。由劳动力工资上升所推动的通货膨胀可能具有较强的粘性,压力的缓解需要较长时间。[3]

3.大宗商品进口成本提升及美元贬值

目前我国许多大宗商品越来越依赖国际市场,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原油、氧化铝、铁矿石、铜精矿等主要资源的进口依存度在40%以上。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高涨影响,国内相关产品价格也水涨船高。根据国家信息中心政策动向课题组的研究结果表明,国际环境变化对国内物价波动其影响力约占70%(见《中国证券报》2008年2月13日),这一指标已远远高于美国、日本和印度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14%~20%的范围,国际市场变化对国内物价的影响程度是非常之大。

简单地说输入型通货膨胀就是通货膨胀在国际间的传递,它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国外商品价格的上涨而传递到国内从而导致该国国内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讲,它一般表现为由进口商品价格上升所引起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与美元贬值及次贷危机下的减息所引起的进一步贬值有直接的关系。由于大宗商品都以美元计价,国际各大投资机构纷纷运用大宗商品投资对冲美元贬值的风险。受此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犹如服用了兴奋剂一般疯狂上涨,屡创新高。在弱势美元格局未变的情况下,全球能源、原材料价格将有可能长期居于高位,推升全球通胀,而中国则面临国际输入通货膨胀的压力。针对我国通胀的成因,在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之外,还应该通过汇率、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等综合措施,控制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通胀压力。

作者单位:沈阳工程学院管理工程系

参考文献:

[1]国家信息中心政策动向课题组.物价周期性震荡上行 调控需要“以粮为纲”――当前物价形势分析及调控政策建议[N].中国证券报,2008-02-13(B06版).

通货膨胀的含义范文第5篇

本文阐述了通货膨胀的内涵及类型,分析了通货膨胀对居民生活的一些影响,提出了几点建议:加大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保障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水平;增加居民实际收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善用宏观政策,调整通胀预期,强化价格管制改革。

【关键词】

通货膨胀;居民生活;影响;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出现了几次比较明显的通货膨胀的波动,这种波动不仅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还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本文笔者就通货膨胀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进行以下阐述,同时也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通货膨胀的内涵及类型

1、通货膨胀的内涵所谓通货膨胀,一般而言是指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的发行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水平持续全面上涨的现象。具体而言,发生通货膨胀主要有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通货膨胀不仅仅是某一种产品或者是几种产品的上涨状况,而是物价的一种普遍性质的上涨。如果仅仅是一种或者几种商品的上涨而导致市场的物价起伏,也不能够成为通货膨胀;二是通货膨胀不是偶然性质的上涨,而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一种持续的上涨。如果,物价在某一个季度下降,而在下一个季度又上涨,在全年来看,这种上涨和下跌的最终状况,我们的物价水平始终维持在一种持平的状态,这样的物价上涨不称为通货膨胀;三是通货膨胀,其涨幅有一定的幅度,从一年来看,尽管上涨的幅度不高,不是所有的微小幅度都称为通货膨胀。

2、通货膨胀的类型在通货膨胀中,我们根据上涨的影响程度,也就是年平均上涨率的高低,把通货膨胀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温和型的通货膨胀。在这类通货膨胀中,其价格总体水平的上涨率不高于10%。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有其自身的特点。即通货膨胀率起伏相当地稳定,这种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没有太大的影响。二是加速型的通货膨胀。在这种通货膨胀的类型中,其价格总体水平的上涨率比温和型的通货膨胀要剧烈得多,其上涨率远高于10%。一种通货膨胀一旦发生,会导致经济生活招致崩溃状态。三是恶性的通货膨胀类型。这种通货膨胀,就单单从通货膨胀率来看,平年平均上涨率都在三位数以上,这种通货膨胀不能给予控制,会导致金融体系的完全崩溃。四是受抑制的通货膨胀类型。在这种通货膨胀类型里,经济中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在这种通货膨胀中,由于政府的干预,会导致通货膨胀的严重发展。

二、通货膨胀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分析

1、低收入居民实际的可支配收入减少,福利待遇上有所损失就居民的收入构成而言,城镇居民主要靠工资收入,农村居民收入主要靠出卖农产品或者劳务收入。根据国家经济调查的相关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的居民家庭主要属于中低收入家庭。通货膨胀会大幅度地降低居民的生活水平,尤其是对一些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所造成的影响特别严重。在通货膨胀中,一些具有资本、土地及其他财产所有人可以通过提高土地和产品的价格来减少因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甚至有的人获得巨大的利益,这实际上就是将自己的损失充分地转嫁给了一些低收入者。相比而言,低收入人群遭受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更为严重。针对只有依靠工资收入来维持生活的居民而言,其工资收入的增长远远滞后于通货膨胀之后,也不及物价上涨的幅度,面对这种实际工资上涨不足而刚性需求生活必需品价格增长过快的状况,使得居民生活的福利大大受损。对农村居民而言,虽然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增加了一些收入,但同时农资产品的价格上升过快,这时居民的收入也远远不够支付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造成了居民的购买力下降。

2、导致贫富差距,原本收入上就不平衡的经济结构更加不平衡目前,我国居民贫富差距仍然比较大。虽然国家在收入分配领域、扶贫低保、城乡差距等方面采取了相关调整措施并取得了一些良效,但是面对通货膨胀带来的巨大影响显然还远远不够。在通货膨胀下,扩大了贫富差距,使得富人更富,穷人更穷;同时通货膨胀的发生也使得居民日用消费品的价格上涨迅速,尤其是食品类价格的涨幅惊人,这不仅使居民的福利损失加大,还扩大了收入分配的差距,加剧了低收入人群的不公平感,导致原本就不平衡的收入分配结构更加的不平衡。

3、通货膨胀一旦发生以后,给我们的消费和投资带来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的影响,会促使我们的原本比较扭曲的状态进一步加剧。商品的价格是我们的市场对生产者释放出的一个信号,所以,生产者应该根据商品价格这一信号来及时调整自己的生产规模,从而确保社会资源的有效运用。而在通货膨胀爆发以后,其中某一种商品价格的上涨,不再是市场的需求决定的,而只是原材料的价格等个别因素所导致的结果。这种不确定因素,一旦继续加剧,就会推动通货膨胀的进程,最终加剧通货膨胀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此外,通货膨胀下,也加大了失业率和居民的痛苦指数。总之,通货膨胀给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通货膨胀率,改善和稳定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三、几点建议

1、加大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保障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水平近年来,我国多数企业的利润都有所提升,但是居民个人的收入增长却非常缓慢,再加之通货膨胀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加大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保障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水平显得至关重要。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健全居民收入的增长机制和保障机制,提升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实行积极的创业就业政策,从而促进就业率,尤其是一些不发达的地方,要改变以往的扶贫模式,为他们创造创业和就业的时机,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各种优势;健全和积极实施好最低工资制度;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2、增加居民实际收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当前,我国的个税起征点还有足够的上调空间,合理有效地调高起征点有利于增加居民的实际收入。此外,要推进和改革社会保险制度,加大农民工、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的社会保险力度,有效解决退休人员和困难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加大低收入人群的财政补贴力度。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监管,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和制度,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相适应的救助标准调整机制。

3、善用宏观政策,调整通胀预期,强化价格管制改革善用宏观政策。通过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来调节供给,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有效的货币政策有利于稳定币值、消除通货膨胀;稳健的财政政策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通货膨胀下,居民对货币和货币政策的信任危机加剧了通货膨胀,因此,政府在防治通胀上要维护自身的权威性,扭转收入差距的恶化态势,调整通胀预期;当前采取的价格管制措施,虽然对控制通货膨胀胀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隐形通货膨胀严重,并最终会显现出来,因此,强化价格管制改革势在必行。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货膨胀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通货膨胀的产生,会导致原本收入上就不平衡的经济结构更加不平衡,如果,我们的政府对其不做积极地宏观调控,及早做好应对措施,那么,给居民生活的造成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大部分城镇居民的生活都会陷入困境。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对通货膨胀的抑制,才能更好地促进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任可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第一资源,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