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儿幼儿急疹护理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妈妈要了解
婴幼儿急疹是由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出疹性疾病,高发于6个月~1.5岁的婴幼儿,3岁以上就很少患此病了。由于起病急,出疹快,因此被称为“急疹”。
婴幼儿急疹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染性并不特别强,但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尤其是春秋两季发病较多。不过,婴幼儿急疹的症状很有特点,就是患儿往往突然起病,持续高热3~5天,热退后出现皮疹。
婴幼儿急疹为什么容易发生在6个月至1.5岁的宝宝呢?这是因为,宝宝刚出生时从母体已经得到一些抗体,可保护他们在6个月内不发生麻疹、风疹和婴幼儿急疹等传染性出疹疾病。6个月后,宝宝从母体得到的抗体逐渐消失,而自身的抗体还没有产生,加之免疫功能尚未健全,因此很容易在受到病毒等微生物的侵犯时发病。而引起婴幼儿急疹的病原体是疱疹病毒,完全是经由呼吸道飞沫传播的。
婴幼儿急疹会传染吗?
婴幼儿急疹是由病毒引起的,通常是由呼吸道带出的唾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所以是会传染的。如果宝宝与病儿密切接触,体内缺乏免疫力,就完全有可能被传染。由于幼儿急疹的潜伏期是1~2周,所以,这段时间应密切观察宝宝的健康情况,如出现高热,应立刻采取措施暂时隔离,以免扩大传染。如果2周后宝宝仍安然无恙,基本上可以表明宝宝没传染上婴幼儿急疹的病毒。
如何与常见发疹疾病区别?
婴幼儿急疹:显著特点是“突发高热,热退出疹”。一直没有发过烧的婴儿,刚过6个月就发烧到38度以上,首先应想到的是突发性发疹。此外,由于突发性发诊不论打针与否,宝宝第四天都会退烧。烧一退,胸部、背部就长出红色的、像蚊子叮了似的小疹子,而且快速扩散至全身。宝宝精神状态及胃口通常较好。
麻疹:6个月以下的婴儿发病极少,接触过麻疹患儿的宝宝2~3周后开始发烧咳嗽,流涕,眼泪汪汪。患麻疹的第2天或第3天,在口腔两侧颊黏膜靠第一磨牙的地方出现一些只有0.5~1毫米的白色小点,称为“麻疹黏膜斑”,是患麻疹的一种特殊的表现。
风疹:发热不高,往往在38℃左右,且病程短暂,通常只有3天。在宝宝发病的当天,皮疹很快就会自头脸部迅速遍及躯干和四肢。第二天,皮疹有融合成片的趋势。到了第三天,皮疹开始陆续消退,疹退后皮肤无色素沉着。宝宝出疹时有发热、厌食及呼吸道症状。伴有耳后、枕后淋巴结肿大。
药物性皮疹:药物性皮疹是由于对某些药过敏而引起的皮疹,因此通常在宝宝服药后的24小时之内就会有出疹表现,表现为红色斑丘疹,荨麻疹或固定红斑等多种多样皮疹,同时有发热、全身不适。常见的易引起皮疹的药物有:磺胺类、青霉素、解热镇痛药、抗癫痫类药等。
水痘:多见于6个月至6岁的宝宝,新生儿l也可得病,特点为起病急,发热当天出疹。皮疹最初为红色小斑疹,几小时或1日后变成圆形疱疹,大小不一,开始几天皮疹陆续分批出现,水疱浆液清亮,破后结痂,所以在宝宝身上同时可看到丘疹、水痘疹。在头面部、前后胸、腹背部较多,四肢少,在口腔、及外阴处亦可看到皮疹。
手足口病: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疹出现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随后手心、脚趾背面、臀部皮肤,以及指、趾间的皱褶处出现,手足口病的水疱表现比较单一,只是小红点样的丘疹,大约1~3mm大小。部分宝宝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
如何能在早期帮助宝宝确认
由于婴幼儿急疹在发病初期的表现只是身体高热,经医生检查,还能看到咽部充血,但没有其它特殊的体症及症状供参考,所以很难确诊,一般只有到热退疹出时才能确诊。如果怀疑宝宝得了婴幼儿急疹,在起病初期,医生通常会给宝宝化验血常规,通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数量来判断是否存在病毒感染。
婴幼儿急疹属于自限性疾病,出过疹子的宝宝在病后可获得比较巩固的免疫力,因此再次发病的情况比较少见。此外,由于婴幼儿急疹的发病对象主要就是集中在6个月到1岁半的宝宝,因此如果宝宝在两岁前未得过突发性发疹,那么基本上以后也不会再得了。
让宝宝快快好起来
宝宝患了幼儿急疹,妈妈就是最好的医生和护士。因为这种病没有什么特效治疗方法,关键就是精心的护理。
1 多给宝宝饮水,婴幼儿急疹是以高热为主要症状,会消耗大量液体。所以,要尽量多饮水以补充体液,同时促进毒素排泄。
2 宝宝的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C,增强抗感染力。主食多吃一些米粥、麦片、面条等。
3 居室内定时开窗换气,不要因怕宝宝着凉而总不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利于身体恢复。
4 注意宝宝的皮肤护理,不要让宝宝搔抓皮疹,以免抓破皮肤造成感染。也不要乱涂药,尽量不刺激皮肤。
婴幼儿急疹防治
宝宝退热后开始出现皮疹时,适当服用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抗生素治疗一般无效。另外,中药对本病治疗有较好效果。初起发热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清热解毒类药物,出疹后服用一些解毒透疹类药物,帮助体内病菌毒素的排泄。
婴幼儿急疹没什么有效的预防方法。因为,病毒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的,其中很大一部分传播途径是没有症状的成人,所以防不胜防,妈妈只能注意让宝宝避免和患儿或可疑者接触。
婴幼儿急疹在发病初期的主要表现就是高热,所以治疗的重点就是退热,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0例高热患儿病例均符合《实用儿科学》中小儿高热的诊断标准,腋下温度≥39℃,所有患儿就诊前6h未用过退热药和抗生素等药物。排除合并有心、肝、肾等严重疾病者;排除非感染性发热及原因不明发热者;排除有药物过敏史的患儿。原发病为上呼吸道感染的64例(包括急性扁桃体炎、疱疹性咽峡炎),下呼吸道感染的27例,出疹性疾病(幼儿急疹、风疹、水痘、猩红热)19例;体温39-39.5℃的57例,39.6-40℃的42例,40℃以上的11例。
1.2方法常规治疗(抗感染及补液等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泰诺林(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每lml含对乙酰氨基酚100mg,按1次10mg/kg给药,如果孩子用药4 h内体温下降
1.3疗效判断标准 ①显效:治疗3 d(72h)内退热,无回升,诸症状消失。②有效:用药3 d体温减为低热,诸症状好转。③无效:用药后3 d体温不减,其他症状未减轻。有效率为显效和有效总和。
2.结果
2.1疗效观察 64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儿用药后降温效果显著,有效率为95.31%;27例下呼吸道感染发热患儿用药后有效率为92.59%;19例出疹性疾病发热患儿用后有效率为73.68%,见表1。
由表1也可以看出所有呼吸系统感染引起的发热均有效,其中上呼吸道感染者效果最佳,下呼吸道感染者次之,出疹性疾病者稍差但总的有效率为90.91%。
2.2不良反应 除6例出现恶心呕吐外,未发现其他明显不适。
3.讨论
【关键词】 沙门菌,鼠伤寒/诊断; 沙门菌感染; 腹泻; 儿童
感染性腹泻是儿科的常见病,而细菌所致的感染性腹泻仍占重要地位,其中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在沙门菌感染中最为多见,占25%~35%,值得引起重视[1]。本院2005年来收治经粪便培养证实为鼠伤寒沙门菌感染患儿42例,其中有2例分别于住院1 d和15 d退院,现将4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502/200902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收治鼠伤寒沙门菌感染患儿40例,其中男30例,女10例;均为2岁以内的婴幼儿,其中1~6个月6例,~1岁14例,~2岁20例。1岁以下共20例,占总数的1/2,最小1例为18 d新生儿。40例患儿中以腹泻为主诉入院的有20例,其余以肺炎7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4例,支气管炎2例,麻疹2例,幼儿急疹1例,发热待诊2例,化脓性脑膜炎1例,感染性休克1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都不同程度的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噻肟、阿米卡星、头孢吡肟、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头孢西丁、庆大霉素等。对少数年幼的病情重和体质差或有贫血、营养不良、佝偻病,或有原发疾病者,给以输血或血浆,注射丙种球蛋白,但效果均不明显。
1.3 观察指标 (1)临床表现及发病时间分布;(2)实验室检查:粪便镜检和培养、外周血象、药物敏感试验。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2.1.1 发热 本组病例均有发热,体温37.6~40.0 ℃。其中37.6~37.9 ℃6例,38~39 ℃15例,超过39 ℃19例,热程最短9 d。
2.1.2 腹泻 全部病例均有腹泻,常在发热的同一天开始。腹泻次数每日≤10次18例,>10次22例,粪便性状多变,可为蛋花汤样便、水样便、黄绿色黏液便、脓血便或便带血丝;本组有1例出现柏油样便。不同患儿大便性状不同,同一患儿各次大便的性状亦可截然不同,可见第1次为脓血黏液便,第2次又是消化不良便或稀糊便。本组病例出现脓血便者16例。
2.1.3 其他症状 恶心呕吐20例,里急后重8例,不同程度脱水33例。
2.2 发病时间分布 见表1。表1 40例鼠伤寒沙门菌感染患儿发病时间分布
2.3 实验室检查结果
2.3.1 粪便镜检 7例初次粪便镜检阴性或脂肪球,以后连续复查粪便均可见数量不等的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35例初检均可见到数量不等的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
2.3.2 粪便培养 第1次粪便培养出鼠伤寒沙门菌者33例。另7例第1次培养为大肠杆菌者6例,未培养出细菌者1例;其中6例第2次再送培养才出现鼠伤寒沙门菌,有1例连续第3次培养才出现鼠伤寒杆菌。
2.3.3 外周血象 40例鼠伤寒沙门菌感染患儿外周血象检查结果见表2。表2 40例鼠伤寒沙门菌感染患儿不同外周血象的例数分布
2.3.4 药物敏感试验 见表3。表3 40例伤寒沙门菌感染患儿各药的敏感性的例数分布
2.4 治疗结果 本文患儿治愈率65%(26/40);治疗时间10~26 d,平均17.2 d;好转13例,平均13.5 d。本文患儿死亡率2.5%(1/40),该病例入院诊断为急性肠炎中度脱水,治疗3 d病情平稳,第4天突然发热、脓血便、休克、全身皮肤出现瘀斑、昏迷,抢救无效死亡,临床考虑为中毒性痢疾,死亡后便培养结果为鼠伤寒沙门菌。
3 讨论
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婴幼儿多见,本组全为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7,8,9,10月份发病率较高,本组四季发病数无明显差别。
鼠伤寒沙门菌肠炎病程中,粪便性状易变、多样化为特点,由于细菌可侵犯结肠引起病变,因此可产生痢疾样症状,本组脓血便16例,临床上与细菌性痢疾难以鉴别。
鼠伤寒沙门菌感染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是细菌侵袭后产生肠毒素,所以腹泻、发热、腹痛是鼠伤寒胃肠型的常见症状,但在部分婴幼儿常表现为呼吸道感染的症状,甚至呼吸困难、紫绀、气喘等,肺部查体可闻及中小水泡音,2~3 d后开始出现混有黏液或血的绿色便。本组病例入院诊断为喘息性肺炎和支气管肺炎的6例有类似情况。本组有1例因高热40 ℃、精神萎靡、嗜睡入院,外周血象:白细胞27.0×109/L,中性粒细胞80%,淋巴细胞12%,单核4%;脑脊液稍浊,蛋白(+),白细胞2.54×109/L,中性粒细胞64%,淋巴细胞36%;粪便:脂肪球(+++)。考虑为化脓性脑膜炎。有2例麻疹合并肺炎,1例患百日咳合并肺炎的患儿,均在病程中发生本病。
外周血象一般认为无特异性诊断价值,白细胞总数多为正常,部分可中度升高,本组40例查末稍血象,白细胞(10.0~20.0)×109/L共23例,中性粒细胞50%~80%共26例,表明无伤寒沙门菌感染的白细胞降低现象。
粪便培养是确诊鼠伤寒肠炎的重要方法,由于近年来此病增多,凡发病具有本病特点,如发病年龄小,病程长、腹泻重、大便性状多变、伴发热、抗生素疗效不佳,应及时作大便培养,本组有6例第2次,有1例第3次培养才出现阳性结果。粪便镜检与肠炎、细菌性痢疾相似,不能确诊为鼠伤寒肠炎。
一般认为鼠伤寒肠炎为自限性疾病,抗生素疗效不但不佳,反而使沙门菌摆脱竞争和对抗作用,延长排菌期,耐药菌大为增加,因此,仅对新生儿、体弱儿或重症者,选择适当的抗生素治疗[4]。关于该菌在机体内耐抗生素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有人认为该菌主要在肠道网状细胞内生存和繁殖,抗生素不易进入宿主细胞内,故细菌得以继续生存[5]。
参考文献
[1] 王慕逖.儿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0.
[2] 陈吉庆,周国平.儿科疾病诊断流程与治疗策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
[3] 叶茂.小儿鼠伤寒沙门菌感染42例临床及治疗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09,15(4):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