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恢复措施

生态恢复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恢复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恢复措施

生态恢复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铁矿区;生态恢复措施;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X1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12-0048-02

1引言

由于近年来我国对铁矿石需求量的增大,高强度的矿山开采和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重视不足,使得矿山开采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经济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因此生态恢复措施可行性成为了铁矿区发展的关键问题。

辽宁某露天铁矿位于辽东低山丘陵与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项目区为山地丘陵地貌,该区域主要分布着工矿用地、林地和灌木林地,属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类型以水蚀为主,项目所处区域为矿产资源开发区,受人为扰动较大,水土流失强度以中度为主。

该地区由于矿产资源开发较早,而早期又缺少矿山发展规划,存在乱挖乱堆现象,生态保护意识薄弱,造成了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滑坡等问题时有发生。该铁矿突出的问题表现在:排土场较多,长期无序排土,表土与废石混排,形成的排土场均为一段式,且多数超高排放,坡脚不稳定,坡面和顶面平台缺少排水系统,加剧了水土流失,且产生了一定的安全风险,也给排土场的复垦带来了困难。采场虽已开采多年,但部分采区仍然需要向深部继续开采,采坑上部未采取过生态恢复措施;部分采坑已闭坑,尚未复垦。为了增加区域植被绿化面积,有效防治水土流失,逐步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促进铁矿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矿山公司制定了生态恢复方案,该方案针对采坑和排土场提出了一系列恢复措施。

2铁矿区生态恢复措施

2.1采区生态恢复措施

针对本项目而言,矿区土地资源有限,排土场多数近于闭库,因此废弃的采坑应优先用作区域排土场。但在开采过程中,当开采工作面逐步向前推进的时候,对于开采过的区域要及时进行恢复工作,即采坑内每形成一个台阶就要对台阶边坡上的岩石上喷洒含有草籽、肥料和土壤稳定剂组成的客土,绿化后可保持5年以上。

生态恢复方案中提出对爆破影响区内的土地进行防护林建设,即在采矿场境界外100m至爆破警戒圈栽植刺槐等高大落叶乔木为防护林;在采矿场境界外50~100m范围内栽植紫穗槐等灌木。在采矿场周围形成封闭防护林带,降低对土地破坏的程度,抑制采区扬尘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2排土场生态恢复措施

2.2.1工程措施

该铁矿区排土场均为一段式排土,且段高最高可达200m,应先实施削坡措施,然后在坡脚处修建浆砌石挡土墙。

排土场浆砌石挡墙外侧、顶面平台及坡面设置浆砌石排水沟,将雨水外排河道,以防止雨水汇流冲刷边坡。

排土场铺设铸铁灌溉管道,连接软管由人工浇水,每2hm2左右设置一个蓄水箱,水源可取自现有采区矿坑涌水。

2.2.2植物措施

该矿区排土场未保留表土,区内绿化土源较少,不能全面覆土,进行穴状客土较为可行,客土时先在穴栽坑底铺一层粘土,然后再在上面客土,同时增施保水剂,进一步改良土壤结构。

排土场顶面平台植物初期选择刺槐、紫穗槐,坡面选择紫穗槐、五叶地锦和紫花苜蓿;后期可考虑栽植果树。根据当地的小气候环境,种植时间最好安排在春季或秋季。

植树后的定植坑穴表面覆盖切段的秸秆,秸秆在使用前用有机肥与复合肥的混合营养液浸泡,湿覆盖或晾干后覆盖,可起到保肥、防止穴内杂草丛生、提供营养的作用。

2.3植物后期养护及病虫害防治

灌溉工程是保证栽植植物成活的关键措施,应定期利用矿坑涌水浇灌绿化植被,树木必须浇返青水和冻水,除此之外根据实际情况在生长期浇2~3次。

树木休眠期和树木生长期分别施肥2~3次,树木休眠期以有机肥为宜,生长期宜施缓释型肥料。

病虫害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应经常检查树木生长情况,及时掌握虫情发展规律。刺槐虫害主要有天牛、蚧等,可采用乐果防治;紫穗槐易受四纹丽金龟和大灰象甲危害,可用敌百虫防治;苜蓿主要害虫为苜蓿斑螟,可用绿亨或大虫杀防治。

应定期进行林间除草,还需注意因干旱、水湿、冷冻、日灼、风害等所致生理性病害的防治。为避免对害虫天敌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应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

3生态恢复措施的可行性

3.1生态恢复方向的可行性

矿区生态恢复关系到该区域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后土地利用水平及区域经济、社会、环境情况的重要措施,因此生态恢复方向需要综合考虑社会发展、经济水平、环境保障、公众意愿等多方面因素。

该区域土地有限,铁矿区采区闭坑后大多应考虑作区域排土场使用。而现有排土场的恢复方向可综合考虑以下几方面。

3.1.1经济水平

该铁矿地处我国东北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按照耕地优先考虑的原则,排土场应复垦为耕地,以增加当地耕地数量,提高当地农民收入,其他治理区域“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因此恢复目标应首先以耕地为主,林地、草地可以作为本区域复垦的主要方向。

3.1.2交通条件和管护

本方案所评价并需复垦的区域地处低山丘陵区,距离居民点较远,灌溉等设施不易布置,种植耕地非常不便。此外,耕地较林草地需要更多的日常管护,因此应以恢复林草地为主。

3.1.3公众意愿

在对当地村民的调查中,公众普遍认为待恢复区距离村民居住地较远,且农作物产量较低,种植成本相对较高,建议主要复垦为林草地。

3.1.4安全等其他方面

排土场为人工堆积而成,具有一定坡度,稳定性与自然形成的山体相比差很多,因此恢复方向应考虑预防雨季降雨量较大时产生山体滑坡的可能性。耕地、林地、草地等几种恢复方向相比较,林草地的盖度较耕地大,对于地表土壤的吸附及保水保肥、防止水土流失的能力更强。因此从安全方面考虑,应以恢复植被、增加地表覆盖度为主。

综合以上各方面因素,可以确定该铁矿区排土场的恢复方向应该为林草地。

3.2工程、植物措施的可行性

在该铁矿生态恢复方案中,考虑到植被恢复的速度相对较慢,对水蚀严重的地方采取了必要的工程措施,这样既可减轻水蚀又加速了生态恢复的速度。生态恢复措施的实施采取分阶段、先重点治理的方案,主要是从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建设项目的经济收益及生态恢复投入,以确保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方案中的植物措施是借鉴了辽宁地区矿山成功复垦的经验,植物选择上遵循了以下原则:生长快、产量高、适应性强、抗旱抗寒性好、耐瘠薄,优先选择固氮品种,尽量选择当地或先锋品种以及经济可行性品种。

植物栽植中借鉴了辽宁地区大型矿山的一些新技术,诸如客土兼化学保水剂的应用;对采坑初期已形成的平台、边坡喷洒固化剂,定植坑穴表面覆盖秸杆以保肥、防杂草等方法,用于铁矿区具有可行性。

另外该恢复方案细化了植物后期养护管理措施,弥补了目前很多生态治理方案的不足,对于矿山植被成活和促进后期生长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在整个方案的实施上,应配合当地环保、水保部门,并且借助于GIS及计算机等先进手段进行实时跟踪与监控,以确保方案的落实和生态恢复的速度与效果。

4结语

通过对该铁矿区生态恢复方案的实施,矿区几十年来遗留的生态问题可得到较好的解决,同时可保护主体工程的正常运营,增加矿区植被覆盖度,减轻区内水土流失危害,起到保护和恢复土地生产力的作用。

矿区生态恢复应从建设初期给予高度重视,严格按照设计中提出的生态保护措施进行实施,减少生态遗留问题;建设初期还应制定矿区发展的长远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生产,尤其是不应造成矿山固废的乱排、乱堆的无序状态发生,为服务期满的排土场生态治理奠定良好的基础;不管采取何种生态恢复措施,在矿山的生态环境防治中都要明确: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参考文献:

[1]吕树芳.某煤矿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及可行性分析[J].煤炭技术,2010(4):8~10.

[2]姜洋.鞍钢矿区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J].水土保持研究,2006(4):190~196.

生态恢复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河道; 生态修复; 探索

中图分类号: TV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什么是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主要是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并辅助于适当的人工措施,加快破坏了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功能,它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河道生态系统是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水、河流的利用研究和开发都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水污染情况的加剧,水的生态修复学研究才被提上日程。

河道生态修复的目的是消除河流域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保持河流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西方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和日本在河道修复研究起步较早。他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河流生态修复的八项措施:

恢复缓冲带;

重建植被;

修复马蹄形湿地;

降低边坡;

重塑弯曲河谷;

修复浅滩和深塘;

修复水边湿地;

修复河塘。

目前,我们国家经过一些地区对河道生态修复研究和探索,概括了两大类河道生态修复的措施:一类是植物保护法,一类是植物保护同工程技术措施相结合。我国的河道生态修复工作仍然是在初始阶段,缺乏多层次的全方位的生态恢复研究,更没有系统的科学的学习的理论作指导。

以江苏省赣榆县为例。江苏省赣榆县大概有15条河流,在这15条河流中沭河、朱吉河、沙汪河、龙王河这四条河流污染严重。龙王河、沙王河水的质量更是没有达到灌溉农田的程度,几乎寸草不生的河道,各种生物几乎灭绝。因此近些年来,江苏省开始全面进行河道疏浚整治工作。利用这样的时机,开展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探索在河道整治过程中,采取那些技术措施,才能既保护河堤坡体结构的稳定性设置,又改善水质,同时提高河流的生物种群,也提高河道其自我净化功能。建立一个与周围环境协同发展的关系,保持社会经济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系统。

本文以青口河为载体,对河道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思维构思。

工程调查青口河是赣榆县代表河流之一,全长64公里,在赣榆县长47.5公里,通过赣榆县县城,整个流域面积493平方公里,经过丘陵面积267平方公里,最大洪峰流量约2140立方米/秒。这条河流经区域85%的为山区,地面落差为150米以上,上游河道宽度200〜500米,比降1/400〜1/600的比例;下游河道宽60〜80米,比降7/10,000;滩面完整,为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市区内均为水泥路;河坡滩面以下为砌筑的用于保护的坡面,缺乏植被生长的土壤养分状况。下游部分是含盐量很高的土壤,土壤含盐量为0.4%〜0.7%,及其不利于生长植物和动物的繁衍。

河流生态恢复的原则

1自然性原则我们不可能把这条河完全恢复到原始状态。但是在河道生态修复时我们尽量模拟自然的状态,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景观,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具体措施如:

使用抛石、木桩等护坡固堤;

在河堤上使用乔木、灌木、草相结合的立体防护;

创建合适生物栖息之地;

增设鱼道;

调整河道结构;

浅滩和沙洲的恢复等。

2生态性原则

以生态为原则,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能实现对污水处理厂难以处理或处理成本较高的污染物有效果的控制,同时要具有景观效果,并且还可以改善当地的气候,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平衡。具体措施如下:

因地制宜地发展池塘、人工湿地、生物栅、生物浮岛等处理技术;

注重河岸植被建设;

河流生态走廊建设;

治理与控制河堤的水土流失;

在水域内,种植各种喜水、耐水植物;

发展水生动物,提高水域生物净化功能。

河道生态恢复技术设计构想1基本思路根据青口河,地理位置和特点,对河流生态修复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修复:

进行河道生态修复后,既不能影响整个河道的行洪能力,还要在不破坏原坡面的情况下进行生态修复;

对河堤及滩面进行修复时,应选择快速覆盖,根系发达、抗冲刷能力强,适应本地区的乔、灌、草种;

岸坡消落带的生态修复应考虑到防水浪冲刷及适合鱼巢的功能,同时对消落带植物的选择要重点考虑;

对河道整体结构的调整要回归自然,宜宽则宽,宜弯则弯,恢复浅滩和深塘,修复河边湿地;

在不同河段内放养水生动物和微生物,种植水生植物,以分解吸收水体中的营养液,达到净化水体的功能;

对沿线的污水口截流分流,使污水雨水分流,杜绝污水入河;

在物种的选择上要注意选择适宜本地区气候环境,同时不造成外来物种入侵,抗逆性好,管理粗放,植物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环保效果好,能有效地消除油污、烟尘和有毒化学物质的植物种类。

2生态修复技术

总结制定青口河清淤整治工程修复方案后得出: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应该“尊重自然”、“人水相亲”、“和谐自然”的思路。在保证水利工程正常作用的前提下,修复河道结构、恢复河道生态平衡功能。使退化的河道生态系统得到修复,达到河流域的生态平衡。

上,中游的河流的特点及整改措施:

上、中游段, 按照“谁承包,谁管理、收益”的原则,签定承包合同。

上游和中游的河流情况:

河面较宽,

有不少浅滩,深塘等,

具体措施为:

采取疏通河道中泓;

修复浅滩、深塘水边湿地;

重塑弯曲河谷等工程措施,

调整河道结构。

植被措施布设为,

河堤、滩面以用材林、经济林为主。主要栽植杨树、水杉、板栗、银杏。

堤肩以银杏、水杉间种,间距4 米,滩面及内外堤坡栽植杨树、板栗,

河道水面放养水生动物和微生物,种植水生植物,

在浅水区、湿地区种植湿生植物,草种选择菖蒲、水葱、扁杆草、、毛莨等。

河道生态修复项目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河道生态修复技术也包括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相互作用,相互统一。河道内部生物系统和相邻生物系统之间的所有产生的物质与能量的动态互动。

河道生态恢复的真正意义应是在保证边坡稳定的基础,以生物多样性为目标;保证护堤、疏通河道,使河道平衡和谐发展;使水、土壤、生物,形成良性循环;不仅恢复河道景观效果,而且恢复河道的自我修复功能;还应恢复被污染的河水,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从而使整个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

此文只是以一条河流为范例进行分析,其他河流的河道生态修复技术也应从植被措施、工程措施、水产养殖、生物多样化这些技术入手。

水污染环境的治理是河流生态修复过程中最棘手,最有难度的一项工程。工业废水,生活废水的大量排泄,远远超过了河流的自净能力,是河道生态修复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目前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现在仅仅靠人工干预的措施治理河道水污染,这样对水环境的恢复是难以维持的,因此,河流生态修复后的水生系统的稳定性管理技术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河道生态修复技术需要探索的路还很长,因此目前情况下,我们一定要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使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生态恢复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封山育林;定边县;恢复;植被;森林资源

封山育林,是按照自然规律,以封禁为手段,在排除或减少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利用森林天然更新能力,在自然条件适宜的山区,实行定期封山,禁止垦荒、放牧、砍柴等人为的破坏活动,通过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植物群落自然演替,恢复森林植被的一种育林方式,使疏林、灌木林、散生林木、荒山宜林地自然恢复成林的措施。通过实施封山育林工程,使森林植被得到迅速恢复,物种结构趋于合理,森林后备资源丰富,便于形成比较理想的森林群落,增强了森林的生态防护功能。封山育林是一种成本低、绿化速度快、利用期早、收效快、有利于保护物种资源、可以减少森林病虫害的政策措施,在保护环境,保护物种资源,实现生态平衡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一、封山育林在定边县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

实践证明,在定边县生态环境建设中,封山育林是改善生态环境,恢复森林植被,扩大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覆盖率最有效的一种措施,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等方面的优点,是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恢复森林资源的措施之一。

1.封山育林是恢复森林植被、扩大森林资源的最佳选择

定边地处陕西省西北部、榆林市最西端,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鄂尔多斯荒漠草原过渡地带,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海拔高度在1303~1907m之间。南部山区山势陡峭,交通不便,劳动力缺乏,森林经营资金不足,难以用人工造林的方式来扩大森林资源。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宜林荒山荒地和部分灌木林地破坏比较严重。因此,通过实施封山育林措施,可使荒山荒地和遭受破坏的灌木林地的植被得以恢复,增加该县森林资源面积。

2.封山育林是恢复森林植被、扩大森林资源的一条有效途径

在定边南部山区,畜牧业是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畜牧业为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当地农民在林区长期过渡放牧,是造成定边南部山区林下的植被遭到破坏,草场退化和森林线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为了恢复天然林区的森林植被,防止森林线的上升,可采用封山育林措施,禁止或减少人为活动的干扰,如采山、放牧等,给森林以休养生息的时间,使其在自然繁殖或自然更新的前提下自然恢复成林。

3.封山育林投入少、见效快、省工省时

一般封育成林lhm2,可用工时43~75个,而人工造林则需用工300~750个/hm,加上种苗费用,每公顷的造林成本要比封山育林超过几倍至几十倍。而且封山育林形成的混交林,能生产各种林副产品,有利于开展各种经营,增加群众的收人。在定边南部山区这样一个造林困难、投入不足、人民生活相对贫困的地方,采用封山育林措施无疑是恢复森林植被的最佳选择。

二、封山育林的作用

1.扩大森林面积,促进天然更新,提高森林质量

林地被蚕食、灌木林遭受破坏是定边北滩天然林区林牧矛盾最为突出,约有30%灌木林地、疏林地沦为草场,而且超载严重。因此,封山育林是保护灌木林、疏林地的重要措施,是天然林区森林扩大面积,提高林地质量的关键措施。

2.减少人为破坏,促进天然更新

实施封山育林措施,能够有效地减少人为偷、盗、伐林木,保护林木资源;能够减轻由于人为活动造成地表土壤上的不稳定,促进天然下种和幼苗萌发生长;能够有效地保护封育区的幼苗幼树免遭人为破坏和牲畜的啃食、践踏,促进幼树成林。

3.封山育林能形成混交林

通过封禁培育起来的森林,多为乔、灌、草结合的混交复合层林分,有大量的枯枝落叶,能改善立地条件,形成良好的森林环境,给森林的生长发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气候环境、改善森林质量,扩大森林资源、增强森林抗病虫害能力、促进多种经营的发展和增加群众经济收入等多方面的作用。

4.更为有效地发挥森林的多种生态效益

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能够有效地调节物质和能量流动的动态平衡,使其生态效益得到有效地发挥,封山育林减少了人为活动的破坏,使定边县脆弱的森林生态系统更趋稳定,物质和能量流动更趋合理,从而使生态效益得以充分发挥。

5.提高管护水平,促进林分郁闭

封育区内采取人工辅助措施,改善林地环境;能够根据局部生态环境的差异,采用不同强度、不同方式的干预,促进植被的进展演替;能够有效地增加林内养分的积累,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能够在一系列管护活动中逐步掌握和应用植被演替规律和动态变化,不断提高管护水平。

6.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护生物多样性

封育后,森林内的人为活动减少,生物物种多样性增加,使脆弱的生态系统逐浙恢复,向稳定方向发展,抗自然灾害和人为干扰能力增强,可有效的保护生物多样性。

三、对定边县封山育林的建议

1.加强政策引导,保护和利用并举

定边县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全榆林地区社会、经济、环境的持续发展,积极的政策引导能够促进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环境的建设与发展。退耕还林政策已使全县农民获益,而封山禁牧工作又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因此,必须采取灵活、现实的政策,促进定边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发展。

2.提高林业职工素质,加大科技含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较高的职工科学文化素质,是发展林业生产的关键。培养高素质的林业职工队伍,积极推广本专业新方法、新技术,是当前林业发展的当务之急。科技兴林对提高林业职工素质,培养林业科技队伍,提高科技含量,促进林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后,必须加强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进一步加速林业科技发展的步伐。

3.在封山育林中灵活运用动态经营理论,促进植被的恢复与重建

动态经营即根据植被演替的阶段性规律,在不同演替阶段采用不同的树种进行造林,并保护有助于促进演替的树种,以缩短演替周期的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这一思想对促进定边天然林区植被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生态恢复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吉林省中部;矿山植被;恢复模式;系统

中图分类号:S73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1028

矿山的植被恢复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主要攻关方向是结合矿山环境进行系统性植被恢复。本项目区位于四平市铁东区山门镇和石岭子镇,石坑周边环境为天然林带、道路、农田、工况用地等。

1 试验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试验地分4个小区:A为开采坡面区,按照坡度缓急又分为A1缓坡区、A2陡坡区,B为开采平台及弃渣区,C为周边破坏植被稀疏区。项目将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的不同区域,通过研究找到合理模式,进行石矿区生态恢复。

1.1 A开采坡面区

A区开采坡面区域按坡度缓急分成2种小区域,分别是A1缓坡区和A2区陡坡区。

1.1.1 整地方式:土地整理

A区处于开采坡面区域。

1.1.2 植物选择:植被建设以藤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为主。

A1坑侧缓坡区域

坡面沿种紫穗槐固沙植物带,紫穗槐株行距为0.5m×1m,在行间撒播三叶草籽,每667m2撒播3.5kg,部分区域使用生态植被袋生态防护技术。

A2坑侧陡坡区域

沿坡脚处种植一行五叶地锦,在坡面采用挂土工网+植被恢复基质喷附+生态植被毯该模式,撒播白三叶草籽,恢复生态。施工后立即喷水,保持坡面湿润直至种子发芽。

1.2 B开采平台及弃渣区

试验面积矿坑约在3000m2左右,通过整地,选择适宜的树种播种或栽植。

整地方式:水平阶整地

植物选择:栽植柳树、樟子松、丁香等,株行距为1m×2m;

技术措施:大量使用客土、保水剂、生根粉等措施。

1.3 C周边破坏植被稀疏区

主要实验不同的树种区域组合,适宜栽植抗性强的树种。

1.3.1 整地方式:穴状整地;

植物选择:沿坑边向外依次种植2行白榆、樟子松、刺槐和刺玫等。

技术措施:少量使用客土、保水剂、生根粉等措施。

1.3.2 试验数据调查与分析

植被恢复作为一种系统性的植被恢复工程。现对各个区域植被恢复情况进行调查统计,见表1。

由此表可以看出,矿区植被恢复过程中,每个区域的立地条件不同、整地方式不同、种植模式不同、同一物种不同区域表现不同,体现出的平均成活率、保存率差异显著。现对各区域成活率及保存率进行相关分析,拟定4个主要因素:地形地貌、水土养护、种植模式及植物选择对各个项目区分别进行评价,具体情况见表2。

总结分析各个区域成活率情况可知,地形地貌水土保持、种植模式和植物选择等多个因素对植被恢复速度都有影响,所以通过整地、保持水土,乔灌草种种植模式,选择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可显著提高植物的成活率与保存率,从而加快生态植被恢复的速度和效果。

矿山植被恢复是客观存在的生态环境恢复问题,2013年,四平市政府部署开展废弃矿山综合治理项目,课题组总结前期试验经验,提出多覆客土,保证覆土厚度,草籽播种15cm,灌木栽植30cm,小乔木栽植60cm,大乔木栽植100cm的标准,同时使用保水剂和生根粉。虽然治理成本加大,但在5.6hm2的项目区,树木成活率90%以上,2015年底保存率也在85%以上。

3 研究结论

在生态环境重建过程中具有典型性和可模仿性,结合矿山特点将植被恢复技术通过试验和总结,根据“适地适树原则”和“多样化原则”对矿区生态进行生态修复。

生态恢复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恢复;水土保持;关系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我国正以迅猛的速度在世界大国中飞速发展着。但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平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为此政府有关部门也颁发了不少以此有关的法律法规,希望我国的生态可以得到更好的恢复。但是生态问题与水土流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1 关于“生态恢复、生态修复”等术语的理解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环境相关关系的科学。自从1866年德国名人正式提出这一概念,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随着人口剧增、人类大规模干预自然能力的增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源高强度开发引起的人为干扰胁迫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并威胁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实的需求促进了生态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研究成果也逐渐得到国际社会和公众的接受和关注。生态系统状态的变化始终是生态学专家所关注的问题,早期对植被的演替的研究就涉及生态退化的问题。所谓生态退化,是指在长时间干扰下生态系统整体性的缓慢衰退的现象,主要的标志有生态系统初级和次级生产力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或丧失、土地养分维护能力和物质循环效率降低等。20世纪70年代,生态专家开展了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研究,1987年约旦主编出版了第一本生态恢复研究专著恢复生态学,1992年恢复生态学杂志在美国创刊发行,1993年英国学者Bradshaw发表了“恢复生态学”一文,确立了恢复生态学的学科地位以及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中论意义。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恢复已成为学术界最受重视的生态学概念之一,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已成为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生态学过程与机理的科学。生态恢复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到接近于它受干扰前的自然状态,重建该系统受干扰前的结构与功能有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受损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和重建一般可采用两种模式途径:当生态系统受损但压力未超负荷时,生态的演替是可逆的,此时解除干扰和压力,恢复可在自然过程中发生;当生态系统受损压力超负荷时,发生了不可逆过程,仅靠自然过程不能使系统恢复到初始状态,必需加以人为促进才能得以恢复。

2对“水土保持”术语的理解

水土保持是生态恢复的重要内容之一,党和政府历来非常重视。从生态学角度看,水土流失是以土地侵蚀为特征的陆地生态系统的受损和退化。它有别于污染或盐渍化等原因引起的陆地生态系统的受损和退化。解放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的路子,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总结出一套因地制宜,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宝贵经验。但是无论是指导思想还是从实际工作的考量,我们感觉到它主要还是针对水土资源的机械流失来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对从生态学的整体角度考虑则较为不足。如传统的治理措施主要考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覆盖以减轻雨滴的溅蚀;坡改梯、建设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等以减缓径流冲刷等。对处于系统中心地位的土壤肥力的提高、结构的改善、土地可持续利用;如何创造条件促进群落进展演替;采取措施加快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转化等,就考虑得不多甚至没有考虑。传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基本上以中短期效果为目标,如植被的快速覆盖、坡地改造、沟道工程等,从保土保水效果看,确实短期内也十分明显。但如果从生态恢复的角度看,则大都仅是开始而已。系统退化到了人们可以直观察觉到的水土流失的层面,其结构和功能的损伤就已经相当严重了,要恢复到健康状态决不是短期可以见效的。水土流失治理的对象是水土流失区,也就是生态系统的退化区。依据恢复生态学原理,应该从满足系统的功能、结构的恢复和改善并使之能自我维持这三方面要求上来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3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途径

1.1 减轻或解除系统的干扰和压力

当前开展生态修复试点工作采取的措施大部分属于这类。如封山禁牧、舍饲养畜、退耕还林还草、调整用地结构,以小促大、以电代燃料、发展沼气、生态移民等,这是生态系统恢复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措施。

1.2 建立或改善种群结构,建设作为恢复生态系统的基本框架

这些物种通常选择植物群落演替中的先锋物种,它有较强的抗逆性、较强的生命力和再生能力,如东北的棉槐、油松、侧等,以此迅速形成利于植被进展演替的小气候和生物环境。此方法适用于退化较为严重的系统。

1.3 最大多样性方法

引进或培育该生态系统退化之前的组成物种,即种植演替成熟阶段的物种,促进尽快形成良好的结构、功能和自我维持的系统。此法较适用于有较高要求、人工管护维护能力强的地区,如城市等人口聚集区

1.4 人工强化促进法

最典型的牧、草、沼及生态庭院等模式。此方法是通过加强食物链联系,加大物质能量循环促进土壤的熟化,提高土地生产力,形成良好的生态平衡。此方法对技术有较高要求,适用于人力、资金和技术有较大优势的地区。

4二者的关系

水土保持是生态恢复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态恢复的原则普遍适用于水土保持。目前,在水土保持工作中要防止2种偏向:一是不深入了解原来自然生态系统的本底情况及演变规律,又不懂得当地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不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而盲目强调用人为措施去重建一个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新系统,违背了生态恢复原则和生态经济规律,尝尽自然界报复的苦头。二是不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国情出发,不深入研究如何提高生态经济效益,制定使当地居民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力措施,而是过分强调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来防治水土流失,有的甚至误认为封山禁牧和造林绿化就等于水土保持,结果严重挫伤了广大干部群众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使水土保持工作停滞不前。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应以生态经济系统理论作指导,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方针,坚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相统一,保证人口、自然、经济3个再生产高效、协调、有序地发展。要限制和消除一切对生态环境起破坏作用的干扰因素,从当地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条件出发,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施治,在充分发挥大自然自我恢复能力的同时,积极采取科学的人为措施,恢复和重建受损、退化的生态系统,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当地经济,致富山区人民。实践证明这是一条科学的成功之路。如果我们真正能够把水土流失区人民群众的社会需求和当地的水土保持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已经退化的生态系统一定会得到恢复,那里的生态经济一定会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一定会实现。

结语:生态型水土保持工程是在水土保持工作不断发展下提出的新命题,其概念、外延和内涵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已被政府和人民群众所认识,意识到控制开发建设项目区的水土流失和加强生态恢复的重要性。随着开发建设项目区水土保持工作的深入开展,在新的形势下对水土保持工作和项目区的生态恢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如何去做,如何实现生态型水土保持工程更好地服务于开发建设项目区的生态恢复,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命

4 参考文献

1吴长文,赖涛,孙发政.关于“水土生态保持”的探讨.2007 - 08 - 06.

2张光辉,梁一民.植被覆盖对水土保持功效影响的研究综述.水土保持研究, 1996, 3(2)

3向雪梅,刘国东,吴媛,等.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生态恢复.四川水利, 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