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件管理知识培训

文件管理知识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件管理知识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件管理知识培训

文件管理知识培训范文第1篇

附件1

“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以下简称: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管理,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教师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0〕4号)和国家有关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目标任务是:通过对全国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和教师培训者的集中培训,培养一批“种子”教师,引领和推动“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以及各地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

第三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由中央财政专项经费支持,教育部、财政部组织实施。

第二章 培训对象

第四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培训对象为全国中小学和幼儿园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教师及骨干教师培训者等。

第五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参训教师原则上应具备高级职务,年龄一般不超过50岁。

第三章 培训内容

第六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培训内容,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要求和国家相关规定,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确定。

第七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应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厅函〔2012〕5号)要求,科学设计培训课程内容,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实施主题式培训,为学员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四章 培训机构

第八条 教育部评审认定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培训院校(机构)资质,并根据培训绩效和项目需要对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进行动态调整。

第九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通过招投标方式,由教育部择优遴选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承担培训任务。

第五章 学员选派

第十条 省级教育部门根据教育部下达的年度培训名额和培训对象条件要求,推荐参训学员,优先选派承担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及本地教师培训任务的骨干教师。

第十一条 参训学员选派应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教师申请、学校推荐、省级教育部门审核的程序进行。省级教育部门要充分考虑学员地域分布均衡性,原则上参加过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教师3年内不再推荐参加同类项目。

第十二条 省级教育部门要通过“国培计划”网站(),及时报送参训学员信息。教育部将对各省报送的学员信息进行审核,对不符合条件的学员,取消参训资格,并网上通报。参训学员资格认定后,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会同省级教育部门通知学员按时参训。教育部、财政部将根据各省报送的学员信息质量、学习效果等因素,核定下一年度培训名额。

第六章 培训管理

第十三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认真做好培训需求调研,科学研制培训实施方案。

第十四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实行首席专家制,首席专家负责培训方案研制、统筹指导等工作,原则上为培训任务承担机构人员。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根据项目要求,遴选熟悉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实际的学科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组建培训专家团队,原则上省域外专家不少于35%,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不少于50%。

第十五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充分利用“国培计划”资源库,整合优质资源,同时注重培训过程中产生的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择优遴选生成性资源参加“国培计划”资源评审,原则上每学科(领域)报送资源不少于1件。

第十六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注重培训方式方法创新,采取参与式、研讨式、案例式、情境式、体验式等多种方式,将专题学习与现场观摩实践相结合,注重学员参与,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十七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为学员提供良好的培训场所、培训设备、食宿条件等,为学员培训期间的学习生活和实践提供保障。

第十八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监管,制定教师考核、学员评价等相关制度,确保培训质量。

第十九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有效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取课题合作研究、跟踪指导等手段,做好学员训后服务。原则上训后跟踪服务期不少于3个月。

第七章 职责分工

第二十条 教育部、财政部负责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总体规划、统筹管理和绩效考核等工作。成立“国培计划”专家委员会,负责研制相关标准,进行项目指导、咨询和评估工作。“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负责项目组织实施的具体协调和管理工作,利用“国培计划”网站和项目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和支持服务工作。

第二十一条 省级教育部门负责学员选派和管理工作。要将学员学习情况与其考核奖励挂钩,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员“种子”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二十二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成立项目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主管“国培计划”实施工作,指定项目统筹管理部门,组织协调教师教育水平较高的院(系、所)或部门承担培训任务,完善项目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第八章 绩效考核

第二十三条 教育部、财政部负责项目绩效考核工作,采取网络匿名评估、专家实地考察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对培训承担机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绩效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培训实施方案执行情况、学员满意度、培训效果、经费使用管理情况等。考核结果将及时反馈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并作为资质调整、任务分配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四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按照项目实施相关要求,认真做好绩效自评工作,并于每年12月底前向教育部报送绩效评估报告、学员评价表等总结材料。

第九章 经费管理

第二十五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经费,主要用于支付培训期间发生的住宿费、交通费、专家劳务费、教学资源费、场地设备租用费和宣传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须按要求编制项目预决算,教育部分期将项目经费拨付到培训任务承担机构。

第二十六条 教育部、财政部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的项目实施、预算执行、资金使用效益和财务管理等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或专项监督检查。检查结果将作为调整项目预算安排和核拨经费的重要依据,并作为以后年度审定“国培计划”项目承担任务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七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加强对培训经费的管理,确保专款专用。要严格遵守国家财经纪律,自觉接受财政、教育、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于违规违纪问题,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教育部、财政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附件2

“国培计划”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培计划”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以下简称: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管理,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0〕4号)和国家有关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的目标任务是:通过对全国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和教师培训者的远程培训,培养一批“种子”教师,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引领和推动“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以及各地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

第三条 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由中央财政专项经费支持,教育部、财政部组织实施。

第二章 培训机构

第四条 教育部通过专家评审确定远程培训项目培训院校(机构)资质,并根据培训绩效和项目需要对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进行动态调整。

第五条 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采取招投标方式,择优遴选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承担培训任务。

第六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按照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要求,做好培训专家团队组建、培训课程资源开发、骨干培训者集中培训、远程教学与辅导、学员学习支持服务等环节的工作。

第三章 学员选派

第七条 省级教育部门根据教育部下达的年度培训名额和培训对象条件要求,推荐骨干培训者和参训学员。

骨干培训者要遴选教育技术能力较强的骨干教师或优秀教研员,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岁。

参训学员选派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教师申请、学校推荐、省级教育部门审核的方式进行。省级教育部门要充分考虑学员地域分布均衡性。

第八条 省级教育部门要通过“国培计划”远程培训监测与管理平台(),及时报送骨干培训者和参训学员信息。教育部将对各省报送的学员信息进行审核,对不符合条件的学员,取消参训资格,并网上通报。参训学员资格认定后,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会同省级教育部门通知学员按时注册和学习。教育部、财政部将根据各省报送的学员信息质量、学习效果等因素,核定下一年度培训名额。

第四章 课程资源

第九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厅函〔2012〕5号)要求和国家相关规定,科学设计培训课程内容,开发建设课程资源。

第十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应按照模块或专题设计课程内容,应包含专家授课、文本解读、案例分析、研讨主题、学员作业等。视频与文本课程、必修与选修课程要搭配合理。视频课程(包括专家讲座和案例)学时原则上不少于培训总学时的50%。

第十一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择优报送课程资源参加“国培计划”资源评审,原则上每学科(领域)报送资源不少于1件。各机构提交的课程资源数量和质量将作为绩效考评的重要依据。

第五章 教学与辅导管理

第十二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认真做好培训需求调研,科学研制培训实施方案。

第十三条 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实行首席专家制,首席专家负责培训方案研制、统筹指导等工作,原则上为培训任务承担机构人员。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根据项目要求,遴选熟悉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实际的学科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组建培训专家团队,负责培训方案设计、课程资源开发、骨干培训者培训、教学引领、集中辅导答疑、培训简报编发等工作。原则上按生师比不高于500∶1配备,每学科(领域)团队成员原则上不少于10人,省域外专家原则上不少于35%,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原则上不少于50%。

第十四条 省级教育部门要统筹指导市(地)、县级教育部门遴选骨干培训者,组建地方辅导教师团队,按生师比不高于100∶1配备。地方辅导教师团队负责网络班级的教务管理、研讨组织、辅导答疑、作业批改、班级简报编发等工作。

第六章 骨干培训者集中培训

第十五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负责对骨干培训者进行不少于30学时的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解读培训方案和学科培训主要内容;讲解网络平台功能与操作流程,包括平台注册、在线学习、交流研讨、简报制作、作业提交及评价等环节的操作方法;讲授远程培训学员管理的职责与技能等。

第十六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采取专家讲授、研讨交流、操作演练等方式开展培训。培训期间应组织不少于3学时的网上操作演练,特别是在远程培训开始前,应安排不少于1次的远程演练。培训结束后,各机构须向教育部提交不少于1期的集中培训工作简报。

第七章 远程教学与辅导

第十七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组织教学专家团队认真做好远程培训的教学引领工作。实施专家在线值班制度,原则上每天安排不少于3名专家值班,引领学员交流,包括主题研讨、作业点评等方面。定期开展集中辅导答疑,原则上每10学时不少于1次,要利用视频、音频等手段,核心专家须全程参与。编写培训简报,原则上平均每10学时不少于1期,反映学习效果,解答学员关注的共性和重难点问题,点评优秀作业,引领下阶段学习等。

第十八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会同省级教育部门组建网络班级开展教学,原则上每班不超过100人。地方辅导教师团队负责网络培训班级的教学管理工作,组织学员按进度学习、参加集中辅导答疑,进行班内交流研讨等;解答学员疑问,评阅学员作业并推荐优秀作业,推荐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0%;编发班级培训简报,原则上平均每10学时不少于1期。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建立教学专家团队与地方辅导教师的交流协作机制。

第八章 技术支持与服务

第十九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的远程培训平台,要为教学专家团队、地方辅导教师团队、参训学员等提供课程学习、教学引领、辅导答疑、互动交流、培训简报、作业评价、问卷调查等方面支持。原则上要具备视音频双向互动交流答疑功能;要提供项目主页、区域主页、学科主页、班级主页和个人主页等多种主页,便于远程培训管理;要提供平台操作手册。

第二十条 远程培训平台要监控学员学习过程,加强信息监测与反馈管理功能,及时反馈学员注册、学习过程和培训效果等信息。

第二十一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配备专职管理和技术服务团队,设立服务热线,及时解决问题;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服务流程;定期向教育部和各省级教育部门报送培训工作监测报告,原则上每周不少于1期。

第九章 职责分工

第二十二条 教育部、财政部负责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的总体规划、统筹管理和绩效考核等工作。成立“国培计划”专家委员会,负责研制相关标准和审核课程资源,进行项目指导、咨询和评估工作。“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负责项目组织实施的具体协调和管理工作,利用“国培计划”远程培训监测与管理平台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和支持服务工作。

第二十三条 省级教育部门负责学员选派和管理工作,对项目实施工作进行指导、监管、评估,并按时报送工作简报和培训总结报告。

第二十四条 市(地)和县级教育部门负责本地项目组织管理工作,主要职责包括管理地方辅导教师团队的工作和参训学员的学习;协调有关部门,整合资源,为学员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做好本地项目的总结评优工作;将参训学员学习情况纳入教师考核。

第二十五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按照项目实施相关要求,组建教学专家、管理与技术服务团队,认真做好教学指导、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会同各地教育部门做好地方辅导教师团队的管理工作;建立学员学习档案,对参训学员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第十章 绩效考核

第二十六条 教育部、财政部负责项目绩效考核工作,采取网络匿名评估、专家实地考察和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绩效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培训实施方案执行情况、学员满意度、培训效果、经费使用管理情况等。考核结果将及时反馈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并作为资质调整、任务分配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七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按照国家相关要求,认真做好培训绩效自评工作,并向教育部、财政部报送培训绩效评估报告、学员评价表等总结材料。

第十一章 经费管理

第二十八条 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经费,主要用于支付培训期间发生的住宿费、交通费、专家劳务费、教学资源费、场地设备租用费和宣传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须按要求编制项目预决算,教育部分期将项目经费拨付至培训任务承担机构。

第二十九条 教育部、财政部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的项目实施、预算执行、资金使用效益和财务管理等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或专项监督检查。检查结果将作为调整项目预算安排和核拨经费的重要依据,并作为以后年度审定“国培计划”项目承担任务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加强对培训经费的管理,确保专款专用。要严格遵守国家财经纪律,自觉接受财政、教育、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于违规违纪问题,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教育部、财政部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附件3

“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

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以下简称:中西部项目)和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以下简称:幼师国培)管理,依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级教师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0〕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1〕5号)和国家有关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的主要目标任务是:通过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和农村幼儿园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引导各地规范教师培训管理,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普及学前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第三条 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由教育部、财政部统筹规划,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和引导,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 培训对象和模式

第四条 中西部项目分为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三种模式。

(一)置换脱产研修对象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岁。采取院校集中研修和优质中小学“影子教师”(参训教师与指导教师如影随形,全方位参与备课、授课、研课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下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组织高年级师范生或城镇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校顶岗实习或支教,置换出农村骨干教师到具备资质的院校进行3个月左右的脱产研修(院校须组织教师到优质中小学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影子教师”实践),为农村学校培养一批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开展教师培训中发挥辐射带头作用的优秀教师。

(二)短期集中培训对象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骨干教师。采取集中培训方式,组织骨干教师到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进行10~20天的培训,着力解决农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专业能力发展。

(三)远程培训对象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采取网络远程培训和线下研讨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培训方式,遴选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对教师进行80学时左右的专项培训,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培养教师远程学习的能力,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第五条 幼师国培分为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和转岗教师培训三种模式。

(一)置换脱产研修对象为农村幼儿园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岁。采取院校集中研修和优质幼儿园“影子教师”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组织高年级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或城镇幼儿园教师到农村幼儿园顶岗实习或支教,置换出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到具备资质的院校进行3个月左右的脱产研修(院校须组织教师到优质幼儿园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影子教师”实践),为农村培养一批在促进学前教育发展、开展教师培训中发挥辐射带头作用的优秀教师。

(二)短期集中培训对象为农村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采取集中培训方式,组织农村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到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进行10~20天的集中培训。项目针对学前教育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以“参与式培训”为主,重视优质幼儿园观摩实践,促使幼儿园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科学保教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转岗教师培训对象为农村幼儿园未从事过学前教育工作的转岗教师和非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优先培训新入职的转岗教师。以院校集中培训与优质幼儿园实践为主,组织转岗教师和高校毕业生到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进行120学时左右的集中培训,可根据需要辅以远程培训方式,远程培训学时原则上不超过三分之一。帮助教师树立学前教育专业思想,掌握学前教育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科学保教能力。

第三章 职责分工

第六条 教育部、财政部负责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的总体规划、统筹管理和绩效考核等工作。“国培计划”项目执行办公室负责项目组织协调具体工作。

第七条 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负责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的组织实施工作,根据“国培计划”总体要求,制订项目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项目工作机制,监督检查项目工作进展情况。

第四章 组织实施

第八条 每年5月,省级教育、财政部门根据教育部、财政部确定的年度工作计划和专项经费预算,从本地区农村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实际出发,制订培训方案。

采取招投标方式,遴选符合资质条件的院校(机构)承担培训任务。要发挥省域内外高水平院校的作用,承担集中培训任务的省外院校比例不少于25%。各省(区、市)的招投标通知要在“国培计划”网站()公布。

第九条 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要及时将年度实施方案和招投标结果报送教育部、财政部审核。经审核通过后,按照培训方案启动实施培训工作。

第五章 培训管理

第十条 省级教育部门要核定承担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任务的院校(机构)资质,指导各地遴选优质幼儿园和中小学作为教师实践基地。

第十一条 各地教育部门要明确参训学员条件要求,采取教师申请、学校推荐、教育部门审核的方式确定选派教师。要充分考虑学员地域分布均衡性,原则上参加过集中培训项目的教师3年内不再选派参加同类项目。要加强学员管理,为学员提供必要的学习生活条件。

第十二条 各地教育部门要加强培训课程管理,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厅函〔2012〕5号)相关要求,优化课程设置,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十三条 各地教育部门要加强教师培训者队伍建设,组建专家团队,设立首席专家,负责方案设计和统筹指导等工作。要优先遴选“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省域外专家原则上不少于35%,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不少于50%。

第十四条 省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培训课程资源整合,根据“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要求,开发建设新资源,加工利用生成性资源,充分利用“国培计划”资源库,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第六章 绩效考核

第十五条 教育部、财政部采取网络匿名评估、专家实地考察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各省(区、市)项目实施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中央专项经费分配的重要依据。

第十六条 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要加强自我评价和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的绩效考核,要将考核结果作为资质调整、任务分配的重要依据。各省(区、市)要于每年12月底前向教育部、财政部报送项目实施工作总结,主要包括: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培训工作简报(每单位不少于5期)、绩效考评报告、学员信息统计表等,绩效考评报告须报送文本及电子版,其他材料报送电子版。

第七章 经费管理

第十七条 中央财政安排专项经费,支持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实施,主要用于支付培训期间发生的住宿费、交通费、专家劳务费、教学资源费、场地设备租用费。财政部、教育部根据各省(区、市)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数、项目绩效评价结果、省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力度等因素核定年度专项资金预算。

第十八条 农村中小学教师外出参加培训的交通费,按照《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6〕5号)有关规定,从学校公用经费中列支。

第十九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按照有关要求,向省级财政、教育部门提出拨付经费申请,经审核通过后,由省级财政部门将项目经费拨付至培训任务承担机构。

第二十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将专项经费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自觉接受财政、教育、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一条 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要加强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预算执行、经费使用和财务管理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于违规违纪行为,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教育部、财政部对各地专项经费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或专项检查,检查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

第八章 附 则

文件管理知识培训范文第2篇

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主要指管理现代化,管理现代化即管理人才知识现代化和管理方法的现代化。它不仅包括软硬件建设的具体内容,还包括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整体规划。现代化文件管理相比于传统文件管理具有如下优势:首先,传统的文件管理更多地分散在规划、目标设置和人员配置中。而现代化文件管理加强了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通过系统协调实现共同目标;其次,档案现代化代表了数字形式的档案管理工作所涉及的信息,需要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最后,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文件管理有效地提高了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利用的效率,通过强调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

二、现代化建设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1.确保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利用档案资源。文件管理基础结构包括两大类软件和硬件。软件设施基于计算机网络,具有操作系统的现代管理应用软件、数据管理系统、信息安全系统等提供科学和标准化的管理模型;后者主要是更新和替换文件管理所需的工具和设备,也因此降低了劳动力成本,与现代社会保持同步。硬件设施的核心是计算机及其网络结构,包括数据输入和存储设备,如扫描仪和移动硬盘。通过构建软硬件基础设施,可以减少文件管理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障碍。最重要的是确保以通用的标准化形式收集、组织和存储档案资源,并且它能被有效和广泛地使用以实现最大价值。2.通过信息资源建设提高档案管理的存在价值。文件管理的存在价值是一个庞大而丰富的信息资源数据库,所有管理工作都基于此。例如以传统形式对管理单元的档案资源和人工记录进行数字化转换,以网络数据形式收集、接受和管理它们,并依靠计算机技术对这些数字信息进行全面组织、编辑和分类,从而建立完整的信息资源数据库[2]。3.通过建立标准规范防范档案管理的安全风险。由于文件管理工作的所有设备载体都得到了适当的安排,因此通过网络有效地保护核心信息资源,营造一个高度连接的环境。从风险管理和控制的角度来看,唯一可能给文件管理工作带来安全风险的只是人为错误和制度缺陷。例如,科学合理的管理系统使他们能够以程序化的方式完成档案管理,从而有效地减少人为错误;标准规范的建立是一系列制度规范,包括管理规范,业务规范和技术规范[3],以确保档案管理的快速有序发展。因此,又降低了由于系统缺陷导致的管理失败等风险因素。

三、档案管理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档案管理现代化意识不高。基层文件管理单位的许多老员工一直使用传统的方法来工作。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有丰富的经验,工作非常熟练。他们认为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非常先进,不需要改进。对于高科技的使用,他们缺乏相关的意识和能力。而且,对于文件管理单元,文件管理人员没有相应的培训,这使得他们对文件管理的现代化知识了解甚少,所以文件管理的现代化还没有落实到位。2.档案管理标准化程度不高。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管理系统复杂,但管理方法却非常松散。同时,由于历史原因,不同的文件管理单元基本上负责文件管理,不同文件管理单元的管理级别也大不相同。而且,文件管理单元之间的管理软件标准还不一致,这使得文件管理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存储的数据并不完美和准确,最重要的一点是数据资源无法真正共享。这对于实现文件管理的现代化非常不利,阻碍了文件管理水平的提高。3.档案管理现代化人才缺失。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企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对现代管理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对现代设备操作技术的掌握不够。此外,当前的文件管理人员非常灵活,其中许多人作为兼职员工进行管理,还有一些文件管理人员年龄偏大。4.档案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档案管理工作可以充分反映一个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为区域经济提供前提和基础。在这个阶段,中国许多地方的文件管理领域的收集文件种类太多,但专业文件的构建非常稀缺。例如,政治档案太多,科研档案太少。电子文件(如图片和视频)的集合被忽略。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单元的档案将存在诸如类别不完整、单一资源和信息存储太少等问题。

四、促进档案管理现代化的举措

1.提升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意识。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数据库的建设上。组织档案资源并将其输入数据库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这不仅是因为档案资源的数量很大和复杂性很高,而且也是没有科学合理的方法。因此,有必要根据原始文件管理进行层次分类:对于具有单个内容和低使用价值的文件,请提交案例文件,对于相同内容,记录组合级别;对于涉及重要或大型复杂内容的文件卷,将实施文档级描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描述,提高数据库构建的速度,并节省大量的财务、人力和物力[4]。2.加大对现代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在现代档案管理工作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管理人员的素质决定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充分运用各种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进行档案管理。加强对现有管理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整体素质。通过各种培训方法,档案工作者可以不断吸收和消化各种有用和相关的知识,并获得更多有用的现代管理知识和技能。努力培养具有现代管理水平的综合性、高水平的档案管理人才。

五、实行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意义

1.大幅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在现代化的帮助下,档案资源以信息和数据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网络进行数据共享、数据检索、数据查询等,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多次利用[6]。此外,由于计算机等现代设备的便利性和速度,文件管理减少了人工参与。由于其强大的可记录性和可追溯性,文件管理工作提高了容错率。2.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更为顺畅。文件管理的对象是信息资源,通过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实现自身价值。通过现代手段,信息资源的存在已经从传统的文字和图表转变为电子数据,实现了内容的丰富和存储空间的扩展。因此,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速度因其兼容性和易操作性而加速。3.显著提升档案管理的服务质量。文件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各行各业提供信息资源,现代化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比如:现代化建设下的文件管理是以数据库的形式存储各种信息资源,这允许快速调用和引用数据,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便于使用和二次开发。

参考文献

[1]杨丽娜.建设工程档案管理与工程质量的关系及管理要点[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21):20+23.

[2]朱峰.关于档案管理现代化若干问题研究与思考[J].黑龙江史志,2013(17).

[3]吴后琼.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对策探讨[J].学理论,2011(4).

[4]陈伟艳.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浅析[J].黑龙江档案,2016(1).

文件管理知识培训范文第3篇

1.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档案信息化指的是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模式由之前的注重档案实体发展成为在数字化信息基础上关注档案实体,良好的服务于社会。事业单位要想真正的做到档案信息化管理目标,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首先,解放自身思想,转变观念,摒弃以往使用的较为被动的服务方式,积极树立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意识。其次,不断强化自身学习,培养档案工作人员的技能并投入到现代化的档案工作中。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下,使得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方式有了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档案工作人员的技能有了新的要求。要实现多样化的档案收集渠道,保证档案收集具有较高的归档率与准确率,完善档案信息资源。并且将档案信息资源的使用延伸至单位的信息化过程中,提高档案利用的有效性,充分体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适当的简化繁琐复杂的工作,始终围绕信息化目标把会计档案、实物档案、基建档案、设备档案、文书档案等各类档案全部归列到管理领域中,加强档案的质量监控。此外,构建专门的库藏档案目录数据库,从而实现档案信息共享目标。档案信息化管理能及时有效的进行信息处理、减少存储空间的大量使用、调阅档案便捷、对档案原件进行了良好的保护,正是因为其这些优势之处的存在,现代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正致力于全面信息化目标,也就是今后中会朝着自动化、管理方式网络化、决策智能化以及档案信息电子化方向迈进。

2.加强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策略

2.1增强档案信息化管理意识

要想保证档案管理意识的真正形成,就必须从领导层抓起,要求单位领导层对档案信息化管理及时充分的掌握了解,强化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力度,树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增强自身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意识。光有领导层注重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还是不够的,单位全员工作中也必须遵循信息化管理理念,不断推动信息化有效建设,将过去已经过时的档案管理模式摒弃,将先进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手段落实到单位档案管理全程中,保证单位良好效益。

2.2构建行之有效的档案数字化管理制度

国家档案局应对档案数字化管理进行统一安排,制定并落实由上到下的电子档案管理办法及电子档案管理制度,要求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作业过程中必须严格根据规章制度办事,禁止有违纪违法的行为。此外,一套信息化从业资格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应加强岗前培训和上岗考试,学习掌握档案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及相关技能,从而保证所有档案工作人员都具备较高的信息化水平。

2.3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反映了其作业质量与作业效率,所以为了落实档案信息化管理,应注重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首先,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充分的认识到进行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具有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调动他们学习档案信息化管理手段的积极主动性,真正做到在思想上对该工作的重视,唯有如此,才能促进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良好运行。其次,档案信息化管理需相应的技术手段作为支撑,需加强培训和学习;因此单位应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以使其具有丰富的档案管理知识。同时,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为和一般的企业不同,事业单位不仅要注重业务能力的培训,还必须不断增强人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培养其良好的道德科学素质。总之,事业单位中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应扩大自身的知识领域,紧跟信息化时代步伐,落实科学规范的档案信息化管理。

2.4加强电子文件管理

在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最注重的一项要素就是保证安全完整的档案信息,所以单位应设置详细完善的电子文件管理规定,并要求全员严格按该规定做好自己的工作,提高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对于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还应将相应的纸质文件予以保存以作为备份,归档过程中,电子文件及其相应的纸质文件应一并归档。

文件管理知识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飞行试验;档案管理;技术文件分发;型号技术资料控制;项目管理

1 概述

飞行试验是在实际飞行条件下进行的各种试验以及以飞行器为试验平台所实施的航空航天和其他领域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技术的探索、研究和演示验证[1]。它是航空航天科技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航空航天领域各个学科研究和产品试验验证的重要手段,也是航空航天产品研制必需的关键环节,同时还是为用户摸索和积累飞行使用经验的有效途径。飞行试验分为包括理论探索和新技术验证的研究性飞行试验和包括型号研制、定型/鉴定和使用的型号飞行试验。飞行试验是一项科学性和实践性强、风险性极大、投资巨大的系统工程[2]。飞行试验研究是航空科学技术的重要支柱。

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试飞院)是我国唯一经国家授权的军/民用飞机、航空发动机、机载设备等航空产品国家级鉴定试飞机构和国家进出口产品商检局授权的飞机适航认可的实验室,是我国综合性航空产品鉴定/定型与飞行试验技术研究基地[3]。五十多年来试飞院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60多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60多项。“十一五”期间,试飞院累计承担了约60个型号的科研试飞任务,先后完成20多个型号的设计定型或鉴定试飞任务,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50多项。

随着新型军、民用型号产品研制试飞的批量开展,技术文件分发控制、型号技术资料发放控制、项目总结归档等任务越来越重,新的任务态势对档案管理,特别是重大项目档案管理提出新的要求,提升重大项目档案管理水平已成为试飞院档案部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2 飞行试验的特点

飞行试验的显著特点是高风险、高投入、高成本[2]。

2.1 高风险。高风险是指飞行试验过程中必然存在的技术风险与工程组织实施复杂性。飞行试验的技术探索性决定了它的风险性,在国内外试飞史上,造成机毁或(和)人亡的事故屡见不鲜。无论是新机的定型试飞还是鉴定试飞,都要进行各种飞行边界的考核,如:大迎角、高过载、结冰、发动机空中起动、高原等,还有各种故障模态考核试飞,如:失速、尾旋、颤振、发动机空中停车等。

2.2 高投入。高投入是指飞行试验基础条件体系建设投入高。飞行试验离不开机场、机场保障设施,离不开试验机,离不开试飞员。机场本身建设、起飞/降落指挥引导系统、飞行导航系统、遥测/遥控/中继测控系统以及综合/专用试验机等都需要投入巨资。试飞员培训需要专用培训机型,并必须达到规定的飞行小时数,有些特殊的飞行驾驶技术还需要去国外进行培训或者请外国专家进行培训与代飞,而试飞员的成熟工作年限仅十几年时间,这也是目前试飞员短缺的原因。

2.3 高成本。高成本是指飞行试验中各种直接物资消耗高。飞行试验中的直接消耗包括试验机本身寿命消耗;飞机和发动机必需的备件、易损件;航空燃料消耗;飞机和机载测试与数据处理设备的意外损失;保障人员成本等。飞机和发动机的备件、易损件均为单件产品。极少达到小批量产品,且同系列各型飞机往往不通用,导致成本增加。目前,飞行试验中所用的机载测试传感器、采集器与数据记录设备系统几乎全为国外进口,成本巨大。有的基础设施建设只能用于特定型号或项目,其他型号或项目无法使用,且运行维护成本昂贵。飞行保障规模庞大,哪怕只有一架飞机飞行,至少必须有机务维护、加油/充电/充氧等保障;机场场务;导航、通讯与指挥引导系统运行;飞行指挥与组织管理;后勤保障,等等,一个典型的飞行场次直接参与进场人员达700~800人。

目前,型号科研试飞除上述特点外,还突出表现为急、难、险、重、散等典型特征。

急:国防建设急需、部队等待装备。型号工程往往设置有后限,试飞周期的长短有时决定着它的命运,据统计,目前民用飞机试飞周期约占整个研制周期的一半;而军用飞机约占55%[1]。试飞周期长,意味着新机不能及时投产和服役,对于民机就会失去竞争机会,失去市场;对于军机就会失去先进性,丧失战术和战略上的价值。而设计、试制周期由于技术、工艺等原因常常会延长,造成试飞周期比计划缩短;民机市场占领急需,生产厂家亟待出厂。

难:主要指技术复杂,组织复杂,资源组织协调复杂。重大项目多为跨代机型,试飞准备、试飞实施相对二代机型复杂得多,课题项目实施技术难度大、测试技术难度大,驾驶技术要求高、飞行保障复杂。

险:试飞风险高,重大型号项目试飞不像二代机以前那样,风险科目可以遗留,有许多的风险科目必须完成,否则不能定型或通过型号审定。

重:型号任务十分繁重,在所承担的几十个在飞型号中,85%以上为重大项目,有若干项目是所谓的“通天工程”,责任重大。

散:型号试飞地点分散,近几年型号试飞分布在全国东北、华北、西北、中南、西南、华南等十多个地方,不仅造成各种资源的分散,而且对试飞技术文件的分发控制提出严峻挑战。

3 档案/文件管理的特点

试飞技术文件包括型号试飞的工程设计文件、型号课题的实验设计文件以及项目实施中的过程技术文件,是开展型号工程项目和型号课题的基础性文件。型号试飞的工程设计文件主要包括:试飞总方案、试飞大纲、测试任务书等;型号课题的实验设计文件主要包括:课题试飞方案、测试方案、改装设计方案、数据处理任务书等;型号项目/课题实施中的过程文件主要包括:型号项目试飞控制网络图、实施计划、试飞任务单等。总计达40多类。按照科研试飞质量目标分解要求,试飞技术文件分发必须及时、到位,综合准确率(及时、合格、到位)达到100%。

“十一五”期间我院异常繁重的科研试飞任务反映在试飞技术文件/档案管理中,主要体现为文件分发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与型号技术资料保障难度大、归档工作困难重重,体现出如下特点:

3.1 型号项目数量多、分发受控文件量巨大。“十一五”期间,我院承担的型号试飞项目涉及××大系列××个型号,试飞技术文件的分发种类多、数量大、范围广。分发文件种类主要有课题试飞方案、测试方案、改装方案、数据处理任务书、试飞任务单等40余种。根据实际统计,从2006年以来,档案部门接收重大型号项目试飞技术文件2万多份,分发超过17万份,复制200多万A4。文件分发范围几乎涉及全院各个基层单位、各职能管理部门,涉及兄弟跟飞保障单位,总共达30多个分发点,还有十多个外场试飞点的技术文件分发管理,技术文件的分发控制非常繁琐。

型号项目任务艰巨还体现在科研项目归档上,据统计,2006年至2011年,型号项目归档课题/项目达3000多项,归档课题数量、涉及型号类别之多是前所未有的。

3.2 技术文件更改多。试飞技术文件(试飞任务单)在分发后准备执行中,经常遇到需要更改、作废的情况,更改或作废不是由于文件本身有错误,而是由于试飞员个人状况、气象条件、试验机状态与故障或者测试系统故障等多种原因,造成试飞技术文件无法执行必须更改或作废。有时,为了适应赶进度、抢天气,在条件并不完全具备,但能够满足必要的安全要求的情况下,而更改技术文件进行试飞。

试飞员是执行飞行试验的主体,试飞员个人状态良好与否,是能否执行飞行任务的首要条件,即使其他一切条件准备就绪,飞行员身体稍有不适,也不能飞行,有时也因飞行员个人状态不佳而更换或取消飞行任务。

气象条件是实施飞行试验的基本条件,雨雪天气、大风、大雾、能见度、风向、风速、云高、结冰气象以及跑道是否积水、湿滑、结冰等要求是放飞的基本条件,如有不满足要求,就不能放飞,人们把试飞院职工比喻为“拿工资的农民”,形象地说明飞行试验对气象条件的要求。

对重大型号项目而言,试验机本身以及燃油、供电等各个系统、各种机载成品往往不是很成熟,其状态与故障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试验机的状态,同时,由于试验机的改装以及机载测试系统、机载数据处理系统等,均为所谓的“单件生产”产品,导致试验机故障率非常高,而不能按照预先计划进行试飞。

试飞技术文件更改、作废或者补发,在试飞实践中司空见惯。这些无形中增加了文件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3.3 文件分发急。“十一五”以来,众多型号项目同时上马,使得以往三四个人组成一个课题组变为平均约一个人承担一个课题,造成课题人员不足,技术文件不能如期编制。另外,在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由行计划安排的紧凑性,下一起落的试飞任务单往往需要依据上一起落的试飞数据结果编制,造成试飞任务执行等待任务单的现象。

诸多原因使型号项目试飞技术文件的分发数量变得异常紧急,尤其是急件、特急件剧增。按照程序文件规定,需要分发的试飞技术文件一般要求提前3个工作日送达档案管理部门,急件要求提前1个工作日,特急件要求提前半个工作日,但实际上,绝大多数技术文件送达时间只是提前不足半个工作日,有一些技术文件送达时间不足2个小时,这些给技术文件分发管理造成巨大压力。

3.4 项目进展调整多。“十一五”以来,各个型号项目计划在试飞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都或多或少有调整。

首先,由于试验机及其试飞改装与测试系统的复杂性,试验机状态不能一次到位,往往是边调整试飞、边改进试验机状态,随着试验机状态的改进,科研试飞计划会随之变动,导致计划的不确定性。在试飞的过程中,有时备件状态与保障成为试验/试飞能否进行的控制节点,或者试飞过程中发生重大故障或问题,导致试飞计划的调整。

其次,由于在飞的重大项目型号多、课题/数量多,任务繁重,试飞周期一再压缩,我院在科研管理上一直采用“拉动式”科研试飞计划,即每月、每季度科研试飞计划都明显超过年度计划的分解目标,以超额的计划推动,促进任务的进行,“拉动式”计划是导致计划调整存在的必然。

4 项目档案/文件管理的主要做法

据统计,试飞院重大项目档案/文件管理工作占全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80%多。针对这种重大项目多、型号任务急、档案/文件多、工作量大的特点,我们牢固树立为科研试飞保障服务的理念,紧紧围绕重大项目科研试飞需求,集中档案管理优势力量,从重大项目立项(或任务下达)开始到项目实施、项目总结归档等全过程,把好重大项目文件管理控制入口关,注重归档过程中的文档验收与规范,确保归档质量。主要做法如下:

4.1 建立综合项目团队制。试飞院在重大项目立项后成立型号项目办,根据项目试飞内容、专业成立若干课题组,档案部门指定重大项目技术资料、技术文件和课题归档人员,共同组成重大项目团队。同时,在重大项目试飞过程中,每个项目办都指定专人负责技术文件的二次分发、现场管理和有效执行,建立文件资料接收、分发登记账,积累非受控归档技术文件资料,管理档案部门分发的受控技术文件复印件。

4.2 实行项目/课题型号资料保障和归档主管制。在重大项目实施阶段,档案部门指定型号项目技术资料、技术文件主管和项目/课题归档主管,负责型号技术资料保障、试飞技术文件分发控制对项目/课题技术文件归档进行监督、指导,负责归档文件齐全性、完整性的检查,负责归档技术文件的接收、整理、著录和数据建库。

项目负责人、课题主管的归档责任在程序文件《文件与资料控制》中明确规定,即在重大项目总结归档阶段,由课题主管负责将课题实施过程中形成的技术文件资料收集齐全,经过整理后向档案馆移交归档,由项目负责人将整个项目的依据性文件、会议文件、相关评审文件和综合性试飞文件、管理性文件、定型/鉴定报告等收集齐全,经过整理后向档案馆移交归档。项目负责人、课题主管对项目/课题归档文件的齐全、完整、准确性负责制度,有力促进和保证了项目/课题归档内在质量。

4.3 实行技术文件分发控制值班制。在重大项目试飞中,无论是型号工程的飞行试验设计文件,还是型号课题的实验设计文件和实施技术文件等全部需要由档案部门进行分发控制。由行试验的内在特性与任务特点,飞行试验在一年的365天、一个月30天和一周7天内的任务安排要考虑天气、试验机状态、试飞员状况等因素安排飞行,较少考虑周末、节假日以及下班时间。这就要求档案部门必须适应飞行试验的特殊要求与任务特点,想方设法保障试飞技术文件控制有效、分发及时、准确、到位。

试飞技术文件的及时、准确、规范是重大项目实施的前提与保证,为此,我们实行技术文件分发控制值班制度,在8小时之外的下班后、周末、节假日期间,轮流值班或电话值班,无论什么情况,必须做到随叫随到,确保试飞技术文件标识规范、审查全面、审批签署完整,满足程序文件要求,符合质量体系、飞行安全管理体系、保密管理体系等要求,确保试飞技术文件及其更改的分发及时、规范、准确、到位,确保试飞现场技术文件100%的合格率,确保重大项目的科研试飞进度按计划进行,从而保证重大项目归档文件的齐全、完整、准确。

4.4 建立外派型号文件管理员(跟飞)制度。由于重大型号项目数量多、任务急,导致有些重大项目本场试飞无法全部安排,需要外出试飞。另外,有些特殊的试飞科目与试飞科目的特殊要求,如:高原、高寒、对海等,必须外出试飞。重大型号项目外场试飞给文件管理带来困难,为此,我们采取了外派文件管理员跟飞制度,指派一名文件管理人员,作为外场试飞队成员,参与外场飞行,负责外场试飞文件的分发控制和管理工作。

4.5 实施电子试飞技术文件网上流转与在线归档。传统的纸质技术文件分发管理模式,不仅耗费人力多,传递速度慢,易导致积压,不利于文件更改与分发控制,也无法对整个传递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不适应当前多个型号工程并行开展的技术文件、资料分发控制要求。我们结合ARJ21-700飞机型号合格审定试飞,建立了“试飞技术文件资料管理系统”,实现了试飞技术文件的网络在线编制、审签与分发,实现了外来飞机设计、制造单位的各种电子型号技术资料、技术协调单、通报等网络发放,缓解了重大项目技术文件分发控制与归档的压力。

4.6 采取重点型号优先机制。近两年来,我院根据重大型号项目试飞任务繁重的特征,实行重大型号项目“1#任务管理法”,即在年度、季度、月份科研分解计划中,按照型号任务进展、试验机状态与其他资源保障条件情况,确定本月、本季度重点实施的重大型号工程项目。

档案部门按照“1#任务管理法”的要求,根据重大型号的重要程度排序,优先保证本季度、本月列入1#任务的文件资料控制与分发,根据文件的轻重缓急程度,将急需分发的技术文件分为“急”、“特急”,优先保证“急”、“特急”件分发。在有大量技术文件需要分发时,暂停一些其他工作,集中人力,全力以赴确保重点型号技术文件分发的及时、到位。

4.7 形成科研归档计划联合制定机制。近几年来,试飞院每年都制订科研归档计划,并作为科研计划的一部分,由院计划部门下达,体现了档案管理“三纳入”的要求。但在以往的归档计划制订过程中,主要由档案部门组织制订,归档计划与科研项目完成情况不密切,归档计划的调整多。为此,在2011年度,我们开始尝试“联合编制科研归档计划”,即由档案部门组织从项目/课题组到研究所部再到档案部门的从下到上的归档计划梳理与起草,再由科研管理部门组织从研究所部、型号/项目办到课题组的自上而下归档计划落实。采取这种联合编制归档计划的方法,保证了项目/课题归档与实施的匹配性。

4.8 确立分工协作、角色备份的工作模式。由于我院重大型号项目数量多,型号试飞技术文件分发量大,档案管理人员相对不足,并且档案主管出差频繁、外出跟飞时间长,不在院内的频率大,大大影响了重大项目的试飞文件控制与归档。为此,我们采取“分工协作、角色备份”的工作模式,即把每个项目分解成文件分发管理、型号资料管理、课题文件归档管理三个任务模块,每个模块指定两个责任人,第一责任人为A角,第二责任人为B角,B角是A角的备份,在A角不在岗的情况下,由B角自动代替工作。一个重大项目的B角,同时又是另一个或多个重大项目的A角。虽然,重大型号项目分工与角色划分明确,但遇到紧急任务时,还需协同参与工作,确保重大项目型号技术资料保障、试飞技术文件分发控制责任的落实。

4.9 档案管理队伍建设。档案管理队伍人员整体素质是做好重大项目档案文件管理的关键[4]。为此,我们重视档案人员的业务培训与科研人员的档案知识培训,每年都制订培训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开展档案管理知识培训。结合重大项目档案管理要求,在院内多次组织对项目主管、课题主管、科研人员进行档案管理标准培训和归档知识培训,为保证重大项目文件档案管理奠定了扎实基础。

我们重视档案队伍专业结构配置,注重招收计算机技术、航空电子专业大学生,还邀请飞机专家和测试专家等到情报档案中心对档案管理人员讲授航空专业知识,使档案工作者有完善的知识结构,能顺利对各个专业领域归档材料进行鉴定和正确的分类。

5 结论

档案管理作为国防工业技术体系中技术基础之一,是科研管理的基础,其中的技术文件管理是科研项目管理与过程管理的基础,在以往的飞行试验实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有力保证了重大型号项目的试飞。上述几种主要做法,经过几年的尝试与应用,效果提升明显。为更好地发挥档案/文件管理对科研试飞的促进与规范作用,还应按照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的要求,结合飞行试验的行业特点与其在航空产业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组织体系、业务标准体系与制度体系,使档案管理更好地融入科研试飞过程中。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包括理工科和工程技术专业,特别是航空飞行器设计、航空发动机、航空电子、测试技术、改装设计等航空专业人员的档案管理队伍配置机制。全面实施技术文件网络流转与电子归档,提高归档管理工作效率,提高档案资源检索利用效率,更充分地发挥档案资源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飞行试验指南[M]. 航空工业出版社,2010.

[2] 周自全. 飞行试验工程[M]. 航空工业出版社,2010.

[3] 张俊民. 走进试飞院——新员工培训教材[M]. 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2011.

文件管理知识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信息化;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2-00-01

在计算机技术发展势不可挡的渗透到每一个行业领域的大经济技术背景下,档案管理要想健全、高效、安全的发展,毋庸置疑的要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档案领域的应用,将会使档案管理工作较传统的档案工作方式在收集、保管、利用等方面都有一个大的突破。同时,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在档案管理方面还存在有一定的潜在安全性因素思考,如果我们不能考虑到这一方面的建设和预防措施,一旦出现意外就会造成大量档案信息资源的损坏,从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安全性对于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至关重要。本文将从档案信息化管理在保存形式安全和网络环境安全方面着手分析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安全性问题。

一、档案管理信息化安全性出现问题原因

(一)缺乏全面的档案软件管理功能

缺乏全面的档案软件管理功能,因为电脑软件公司和档案的管理部门各自开发档案管理的软件,这就导致在使用方法和系统上是不同的,容易造成档案软件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出现管理不全面的现象,不能够全面的反应档案管理的全过程、实现互联互通,这对档案信息的综合利用及共享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在应用程序的开发过程中,由于受到条件限制或软件设计编程人员故意设置后门,一旦“后门”洞开,其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缺乏稳定的档案在提性能

电子档案的存储材料是磁性物质和光盘,一般来说,磁盘或磁带采用聚酯底基,容易产生静电而吸引灰尘颗粒,从而导致卷曲并与磁粉脱离,有时受外来磁场影响,存储载体的磁性涂层容易发生消磁或磁化,这样就会破坏管理记录的数据;然而光盘通常使用的记录介质是在激光热效应作用下容易产生物化性质变化的材料,这些材料易氧化、易与碱溶液发生反应,因此说其性能很不稳定,影响档案管理的稳定性,加之电子档案存储材料的寿命仅为5~15年,与纸质档案载体相比,其使用寿命要短得多。

(三)容易受到网上的攻击和破坏

当前计算机病毒泛滥,开放式网络中的所有计算机都容易感染计算机病毒。有些人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攻击、破坏计算机系统及通信网络,致使计算机系统及通信网络遭受损害,甚至摧毁系统的信息处理功能或破坏电子通讯装置。同时,有的经网站同意进入的合法用户,出于个人目的,篡改或伪造档案信息,形成虚假信息,造成不良后果和影响。

二、档案管理信息化安全性建设策略

(一)加强文件管理人员的素质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科技的要求,档案管理者必须做到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在工作实践中提升自我,最终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才能满足使用者对档案信息的需要,才能让档案资料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是,档案管理人员要及时更新计算机、网络通讯方面的知识,提升网络使用的安全性。要不断学习网络历史、文化、专业术语等网络的基本理论和操作知识。

二是,档案管理人员要熟悉互联网的信息资源分别和查找手段、方法,熟悉常用浏览器的使用,要熟悉不同需要存储的档案信息的特点和搜索引擎,以及归集方法。

三是,完善整理档案信息的能力。要能做到通过网络将分散的资料进行整合,提供给使用者。

四是,加强网络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能力。信息化要起到实效,就得适应网络化发展要求,切实提高网络档案工作服务水平能力,这就需要管理者不仅要有丰富的档案管理知识和经验,熟悉网络的信息搜索、整合流程,更要具有学习、探索的能力。

(二)加强网络安全监管

在收集电子档案过程中,必须要进行杀素处理,并实时更新杀素软件病毒库,保证电子档案不被病毒侵染。在运用计算机系统对档案进行著录、检索等工作时,为了保证安全性能,需要根据情况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对档案的检索、制作等工作进行限制,防止其他人员修改档案信息而造成安全隐患。对于需要保存而不必要修改的档案,可以刻录在一次性写入的只读光盘上进行保存。对于在网上传输的电子档案信息,可以综合使用“数字签名”、“加密技术”、“身份验证”、“防火墙”等技术加以保护。

(三)强化安全培训

电子文件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依托,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基础上,利用数字化手段,对资料进行收集、管理工作,从而实现档案资料的资源的大规模共享。因此,要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电子文件安全培训。增强管理人员的安全保密意识,并强化其职业道德,增强其责任感。针对可能出现安全问题的环节,如传输、录入、存储、调用等环节,要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做到有制度可以依靠、可执行;同时,要加强技术力量投入,可以利用加密技术来拦截第三方对资料的盗取;设置安全通行密码,维护管理者的使用权限;也可以利用监控技术,防止对电子文件的非法访问,防止资料的泄露和篡改;做好电子文件的安全备份工作,增强计算机病毒的防控能力,提升电子文件的安全性。

(四)建立、健全电子文件安全运用规范

作为一个新发展起来的管理手段,档案信息化的安全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虽然国家制定了《网络安全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等,但是这些都是基本法,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势头,要想保护电子文件在档案信息化过程中的安全,必须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结合科技的发展速度,制定适合的规则和法律,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电子文件的安全使用,促进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程铭懿.浅议档案管理信息化[J].金田,2012,(10):318. 4.DOI:10.3969/j.issn.1000-5757.2011.0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