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修复工程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路基作为公路的主要载体,一旦受到破坏,不仅会阻碍交通畅通,还将产生巨大的安全隐患,甚至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加强公路路基的防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了公路路基相应的防护方法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公路路基; 防护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social economy, into the high speed development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period. As the main carrier of highway roadbed, once the damage, not only will block the traffic flow, will also produce the huge potential safety problems, and cause serious casualties and economic loss.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of highway subgrad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methods of protection of highway subgrade and concrete measures
Keywords: highway subgrade; Protective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红河州地处祖国南疆,州内崇山峻岭,解放前物资运输,主要通过马帮,运输方式原始且效益低下,解放后公路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受国民经济限制,省内早期修建的公路大部份为山岭重丘区三、四级公路,公路往往选择比较经济的方案,公路平面线型曲折迂回,纵坡不均衡,横断变化较大,路面等级低,沿线沟壑纵深。加之州内气候环境复杂,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水文、地质地貌、气候情况较为复杂,公路抵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差。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发展,大部份山区公路经过改造和改善,逐步提高了公路的路面等级,但均在原老路基础上提高路面等级,没有彻底全面完善公路路基构造物,因此,目前云南省山区低等级公路,始终难于较好抵抗恶劣的自然环境。加之公路沿线多为彝、哈、苗等少数民族村镇,民众生活较为困难,沿线民众迫于生活,在公路沿线上、下边坡毁林开荒,栽种木薯、香蕉等经济农作物,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特别是近年沿线降雨较为集中,且山沟水流来势汹涌,夹带石头和泥土形成泥石流坍方,造成公路上、下边坡坍塌,从而导致交通中断。因此,如何快速及时编制合理、经济、安全,适用、既有可操作性和简单明确的水毁修复工程设计图,同时又能使公路养护一线技术员及施工队掌握实施修复的方案,在目前的公路养护水毁修复工程中极为重要。
一般水毁工程修复设计
山区公路平、纵、横技术指标较低,影响了公路的排水通畅,在公路高边坡路段,特别是公路弯道内侧,由于公路超高横坡,往往人为造成汇水区,降雨过量时,如不能及时排除隐患水流,流水经常冲毁公路路基,造成路基水毁缺口。或者沿河公路,由于河道变迁、河床上涨,河流流量变大,河流流水中心线改变等原因,随之河流冲刷线改变,使原来稳定的公路路基受到冲刷,造成路基损坏。以上原因造成的公路路基缺口,往往缺口长度短,缺口高度较小(高度一般不超过8米),构造物地基地质情况也较为简单,结合地区特点,云南省大部份地区石料来源丰富,便于就地取材,再加上施工方法简单,因此修复方案尽可能采用圬工砌体挡土墙,圬工砌体挡土墙分为重力式和衡重式,按墙背的倾角又分为仰斜式和俯斜式、垂直式,公路养护水毁修复工程根据实地情况,可分为以下几种方式:⑴流水冲刷造成的缺口进深不超过缺口高度的1/2,且墙身高度不超过5米,地基承载力不低于250KPa,路基回填土及路基干湿类型为干燥或中湿,路基回填土压实度不小于90%,挡土墙为路肩墙时,一般情况都采用墙背倾角为垂直和仰斜的重力式挡土墙,主要原因是参照库仑主动土压力理论,公路修建后经过长期使用,公路路基回填土基本趋于稳定固结,主动土压力较小,采用墙背倾角为垂直和仰斜的挡土墙。这样既可避免开挖扰动原已固结的路基填土,又可减少回填土工程量,同时又可避免重新回填土,由于作业面过窄,不利于压路机碾压,只能采用小型打夯机夯实,造成回填土密实所带来的沉陷。
工程案例:鸡那线K202+940-+946水毁缺口,墙背采用仰斜的重力式挡土墙,减少了对老路基固结土的破坏。经过多年观测使用,自2002年以来,此方案修复的路基缺口,经观测记录,没有发生因墙背土压力过大而发生倾覆和滑动的情况。
图1鸡那线K202+940-+946挡墙设计图
⑵流水冲刷造成的缺口进深超过缺口高度的1/2,且墙身高度超过5米,地基承载力不低于250KPa,但路基为局毁较为严重时,挡土墙为路肩墙或路堤墙,宜采用墙背倾角为俯斜的重力式挡圭墙或衡重式挡土墙,但应遵循尽量少动原公路路基稳定固结土的原则,墙背与墙面倾斜度,可根据实际高度,结合《路基设计手册》确定,或者根据实测的墙背稳定地面线,认真分析计算墙背填料主动土压力,准确验算挡墙各部门尺寸,做到安全、经济。工程案例:
G326线K1238+184-+211处水毁缺口 图2
G326线K1238+184-+211处水毁缺口设计图图3
⑶由于河流冲刷形成的水毁路基缺口,局部冲刷深度过大,深基础施工不便的路段,宜采用护坦,对于流速为5~8m/s的峡谷急流和水流冲刷严重的河段,对基础进行防冲刷防护时,宜采用片块石砼的浸水挡土墙基础,同时应根据水力水文调查,根据实地情况设置丁坝、顺坝、石笼等设施。同时在设计和施工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⑴冲刷防护工程顶面标高,应为设计水位加上波浪侵袭、壅水高度及安全高度,以防止河水上涨翻越挡土墙项面,冲毁墙背回填,损毁路基。⑵挡土墙两头,应与原路基紧密衔接,最好是嵌入原路基稳定部份1米或嵌入基岩内,同时浸水部份挡土墙不宜设置泄水孔,以免压力水倒灌。⑶沿河或浸水挡墙施工宜在旱季进行,如不可避免在雨季施工时,基坑开挖或浇筑,最好采用分段开挖,逐段回填,避免出现流沙现象。⑷砼最好添加早期剂,浇筑砼时应避免停滞不前,最好是一次浇筑完成。
工程案例:
高红线K107+240水毁缺口设计图(增加护坦) 图4
昆孟线K485+697水毁缺口设计图(片石砼基础) 图5
高红线K107+240水毁缺口竣工图片(增加护坦) 图6
严重水毁工程修复设计
对于路基全毁,路基边坡崩塌,路基地质情况较为复杂,但无复杂地下水影响,缺少石料地区,墙高超过8米时,如再用圬工砌体挡墙,势必增加工程造价和施工难度,因此宜采用锚定板挡土墙,扶壁挡土墙、加筋土挡土墙等轻型挡墙。此类型挡墙地基由于地质情况相对复杂,设计应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及《路基设计手册》等规范,认真做调查并进行系统计算。
工程案例:新邱线K7+350处路基缺口,缺口高度为12米,缺口长度为30米,原设计意采用衡重式挡土墙,经验算抗滑移、抗倾覆、基底合力偏心距验算均难于满足,同时施工难度较大,需开挖破坏原本已固结的老路基,工程造价成本需26万元,后来经过对比分析采用锚定板挡土墙,各项指标经验算满足要求,且工程造价仅为15万元,工程至2004年实施后,经观测至今,没有发生垮塌现象。
新邱线K7+800处锚定板设计图 图7
新邱线K7+800处锚定板竣工图片图8
较严重水毁工程修复设计
对于路基滑坡、坍塌、软土、膨胀土地区,且路基滑动棱体的滑动面较深的水毁工程,同时受地下水隐响的路段,宜采用桩基挡墙,此类挡墙应认真进地质勘探,设计应根据地质勘探报告结合相关规范进行设计。
工程案例:G326线K1380+499左缺口长度41米,边坡上滑动点距离路边缘高度为3米,经地勘及边坡稳定性分析,滑动棱体滑动面估计在距离路边缘标高为7.5米以上,因此采用抗滑桩基挡墙设计,工程于2008实施后,经观测至今没有发生边坡滑移的情况。
G326线K1380+499左抗滑桩基挡墙设计图图9
G326线K1380+499左抗滑桩基挡墙竣工图片图10
库区水毁工程修复设计
云南省河流众多,水力资源丰富,近年来云南省水电开发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阶段,水电站库区淹没还建的公路逐步产生,与一般道路相比,库区道路与库区水位存在密切关系,公路路基除受公路自然灾害的影响外,还受电站库区蓄水反复涨落的影响,如果库区水毁修复工程不认真考虑蓄水的影响,将造成挡墙变形、倾倒、断裂等病害。为确保路基水毁修复工程长期安全使用,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注意:⑴浸水挡墙腚采用重力式挡,相应的重力式挡墙基底较衡重式宽,承载力要求以比衡重式低,故浸水后较衡重式挡墙更安全,同时施工也较为方便。⑵石质地基路段,浸水挡土墙浸水部份应采用片石砼浇筑。⑶土质地基路段,除浸水挡土墙浸水部份应采用片石砼浇筑外,还应增加桩基础。⑷挡土墙浸水部份,应做好与库区蓄水的隔离方案,浸水部份不宜设置泄水孔,以防倒灌或库区蓄水下降时将墙背填料细小颗粒带走,造成墙背回填下陷。例如晋思线南沙电站库区公路改建设计,部份挡墙修建后坍塌,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考虑库区积水反复涨落对公路路基的影响所造成的。
没有考虑库区蓄水反复涨落造成的损坏图11
6以上工程还应附带设计排水工程,如设置拦水带、截水沟等排水设施,使公路排水做到有序排水,避免无序排水,同时按照《公路交通安全设计规范》设置示警墩或警示桩等安全设施,另外一方面还应考虑生态环保,使水毁修复工程设计做到全面优化。
7结束语
目前山区低等级公路水毁修复工程,由于零星分散,加之自然环境,地质土质、水利水文复杂,基层施工队伍施工技术能力较弱,基层技术设备薄弱,才能避免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响应交通运输部的“五个坚持,六个发展”,保障公路安全畅通,提高行业服务水平,为公路养护事业作出贡献。因此在山区低等级公路水毁修复工程设计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⑴在反复不断的公路养护实践中,加强各线路不同路段,气候、地质、水文、水毁情况统计管理,特别是对水毁严重路段的跟踪观测及技术评价,以及修复方案的后期使用观测,以科学的数据为水毁修复工程方案制定基础。
⑵在公路养护实际生产中,对于急需修复的水毁工程,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根据各条公路不同路段的情况,结合以往的修复经验,采取经济合理有效且能快速及时修复路基损坏的方案。对于比较严重的水毁路段,应根据详细的地质勘察资料及该路段的统计资料,进行多方案对比,采取合理经济安全的修复方案。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 ;防控;环境修复
中图分类号:R139+.1 文献标识码:A
所谓的重金属污染,具体指由重金属以及它产生的化合物带来的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现象。最典型的案例是日本出现的水俣病,该病就是汞污染造成的。这种污染的危害主要来自于重金属所处的环境以及生物体等存在的化学形态等。最常见的就是水污染,当然还有一定程度的大气污染和固体污染。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进入工业革命后,人类越来越依赖自然资源,不断的加大生产强度,此时有毒以及有害的物体就源源不断的输送到环境当中,此时环境本身的自净力已经不足以排解污染,环境污染就变得越来越严重。为了有效地解决好这个问题,目前相关组织以及机构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活动,很多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实践中去。
一 、污染的特点
重金属污染不同于其它的污染。很多种类的污染可以有效地通过环境本身的物理以及化学或者生物能力的净化来降低或者解除。然而由于重金属存在富集性的特点,不易在环境中获得解除。当前,我国在重金属开采以及加工的过程中,导致了很多比如铅、汞等的重金属进入3到大气或者水、土壤当中去,给环境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比如废水释放的重金属,就算是浓度很低,也会积聚到藻类或者是底泥里,然后被鱼类以及贝类吸附,人食用鱼以及贝类就会吸收这种污染。水中含的金属的利弊影响不仅在于金属的特性,关键在于它的浓度以及它存在的形态等。通常,即使是金属元素对人类有益,当它的浓度超过一定标准后,它也会产生毒性,导致动植物受到污染,严重的会死亡。金属的有机的化合物比无机的化合物的毒性强很多;可溶的金属比颗粒状的毒性也强很多。
比较重金属给大气以及地表水带来的污染而言,对土壤和地下水带来的污染要复杂而且严重许多。这主要是因为这类污染有以下的特点:隐蔽、滞后、累计、治理难度大、修复时间长。针对这两种类型的污染开展的修复工作已经成为当前环境研究的重点,也是一个普遍性的世界难题。纵观全局,虽然我们在对土壤以及地下水污染的修复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形成了许多科学实用的技术,不得不承认的是,遮羞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场地的结构,带来二次污染现象,而且在大面积且轻污染的土壤中无法有效开展。因此,近年来,人们在污染环境的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甚至生物修复取得一定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生态修复的理念,并对其概念、内涵、原理、产业化途径等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上应用的探索,试图以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对环境的治理以及修复过程中,注重人和生态的和谐关系,真正的将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做到实处。
二、常用的几种修复方法
首先是生物修复法。该方法是我们开展整个生态修复活动的基础。它是对环境修复的最重要技术,目前该方法正处于发展中。生态修复的概念具体讲就是指通过微生物来加速对污染物的降解活动,进而修复受到污染的环境或者解除污染的一项自发的或者是受控的过程。除了通过微生物来进行修复,植物以及动物等多种修复方法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给生物修复赋予了更宽泛的定义,具体的讲就是指通过细菌或者真菌等各种类型的微生物以及蚯蚓类的动物或者水藻等代谢来减轻污染物的危害性,改变它们的活性,通过改变污染物的化学或物理特性来影响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降解速率。当前,使用范围最广,效果最显著的生物修复法是微生物的修复法。
其次是,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这两种修复有效地构成了生态修复。具体的从原理上来讲,物理以及化学修复指的是有效地利用光、水分、温度以及土壤和气体等各类环境因素,依据污染的特点,通过机械分离、蒸发、点解、磁化、冰冻、加热、凝固、氧化—还原、吸附—解吸、沉淀—溶解等物理怪和化学反应,来清除环境中的污染物,或者将其转化为对人类有益的物质。通常,为了节省环境治理的成本,物理修复或化学修复往作为生物修复的前处理阶段,近年来根式作为生态修复的构成要素。无论是环境要素或生态因子,亦或是工程方法,对于修复生物的生命活动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影响要素。假如将这些因素有效地结合到一起,确保环境条件以及生态因素在有利于生物生活的同时,也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或转化,将极大地提高生物修复或植物修复的效率,对于整个生态修复来讲,上述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将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有机结合到一起,对于我们的整个修复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对这些方法利用的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我们的整个修复工作的成败。因此,我们在具体的修复过程中,应该认真地将物理修复以及化学修复方法和生物修复方法结合到一起,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更好的完成生态修复工作。
第三,植物修复法。该方法是整个生态修复的最根本形式。大约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最早出现这一概念,其最初的思想是利用超累积植物的的超量富集作用来去除污染环境中多余的重金属。当前,植物修复法已经包括了环境修复的每个方面,比如城市的树木、花草、植被等对大气的净化。再比如,荷塘里的水生植被通过不断的利用氮磷钾等物质来净化水体;污染土壤及水体中无机污染物的去除及有机污染物的讲解等。从形式上看,在整个的治理活动中,几乎是植被在发挥作用, 但实际上植物修复过程中,往往是植物、根系分泌物、根际圈微生物、根际圈土壤物理和化学因素(这些因素可以部分人为调控)等在共同起作用。因而,总的来说,植物修复几乎包括了生态修复的所有机制,是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利用植物对重金属如Ni、Zn、Cd、Hg、Cu、Se,放射性核素如Cs、Sr、Ur,多环芳径,石油,化学农药,有机氯溶剂如TCE,废弃炸药如TNT等的修复研究均有报道。
三 、不断完善污染环境修复标准
污染环境修复标准是指把技术和法规所确定、确立的环境清洁水平,通过生态修复或利用各种清洁技术手段,使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到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不构成威胁的、技术和法规可接受的水平。最近几年,对环境的修复工作一直是相关工作的重点。但是与之配套的修复标准却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因此,修复工作常面临一大疑惑,到底修复到一个怎样的程度才能真正的认为是修复合格了呢?在世界范围内,污染土壤修复标准是一个较新的领域,一些发达国家也是刚刚制定玩土壤修复标准。从总体上来看,各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建立工作,均大大滞后于其大气、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建立工作;各国污染土壤修复标准的建立工作,又大大滞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监理工作。
结语
通过上文介绍,我们得知了重金属污染的概念以及它的危害性和特点等。当前形式下,相关部门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到如何有效的研究方法来解决目前严重的污染问题,只有做好了这项工作,才能真正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铭洪等著.环境污染与生态恢复[M].科学出版社,2003.
修建水利工程也会对周边的陆地生态环境的造成大面积影响。一是破坏了陆地环境的植物多样性。二是改变了动物的多样性。例如三峡水库的兴建工作,将原来动态的水资源截流,形成一个静态的水库,水势升高,水温改变,栖息在这片水域的中华豚不得不远离原有的水域,到上游繁衍后代。此外,部分不能适应水文条件变化的物种逐渐退化,进而趋向灭亡,生物种类的缩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基于生态保护的生态水利工程
依据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基本理念,我们认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是提高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保证,但是经济的发展要坚持稳定和健康的基本路线,经济的发展要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发展相互协调起来,以经济带动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经济发展,使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因此,在组织建设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时,各个部门和工作人员必须树立起正确的生态观念,并将生态举措贯穿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和原材料的优势,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态水利建设工程。力求以最小的环境代价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坚持在工程建设之后进行相应的生态恢复工作。
生态水利工程的类型主要有直接保护改善生态型、替代型、综合型。我国最早的保护生态的水利工程应该属“大禹治水疏通九河”,疏河使得黄河流域生态受到了保护。替代型如广西的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都江堰是最典型的综合型生态水利工程,它是把保护改善生态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美结合的典范,实现了人水和谐、道法自然的治水理念。
3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原则
建设生态水利工程需要遵循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3.1保护和恢复多样化河流天然河流具有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流水状态、不同的土壤状态、不同的植被覆盖情况,这种多样性是修建生态水利工程的基础,因地制宜就是要科学地依据具体河流的综合特征,来设计和建造水利工程,最大限度地保留河流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不能一味地模仿世界上的成功案例。
3.2保持和维护河流自我恢复能力河流的自我恢复能力越强,水利工程对河流环境的破坏程度就越低,人为修复的力度也就越小,投入的维护成本也不多,所以在设计和建设水利工程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如何保持和快速恢复河流的自净能力,从而降低破坏之后的治理成本,避免一系列的生态问题,促进河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3综合考虑修复水域生态系统自然河流与其周边的森林、田地、乡村、城市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修建水利工程的时候不能只着眼于河流两岸的生态环境,还要综合考虑河流与森林、田地、乡村等的关系,将它们都纳入到生态水利工程规划和修复的范围内。
4实现生态水利工程的途径
首先,要将生态水文学与工程水文学作为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基础,科学分析与计算水文情况,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保障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这种科学性是建立在理论研究与实践考察的基础之上的,要弄清生态目标对水资源的时空要求规律,这样才能同时满足湿地、林业、草原、农业、畜牧业和江河湖泊等生态用水需求和工业、城镇、消防、居民等经济生活用水需求。
其次,对于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遭受重大生态破坏的环节和植物种类、动物种类等,及时制定科学可行的改进方案,尽量将影响范围缩到最小,影响程度压到最低,同时加强生态环境破坏的前期预防工作,并在水利建设工程施工完毕之后进行适当的调整,恢复可以利用的河流环境特点,进行植被和动物的回迁。尤其要注意的关键是,提高防患意识,加强事前保障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缩减经费开支,降低影响程度。
最后,要将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与环境工程的设计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因素,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要充分吸收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理论与技术,以达到水量与水质配置的科学化与同步化目的。要将水利工程与水污染防治工程结合起来,在实现经济利益的同时决不能忽视环境效益。
5结束语
关键词 体育赛事 城市规划 网球公开赛 武汉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大型体育赛事选择在我国举办。近些年来,我国先后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4年南京青奥会等大型体育赛事,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给主办城市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不仅能为主办城市带来数量可观的消费群体和投资金额,刺激其经济的快速发展,还能全方位展示主办城市的形象和风貌。但同时,主办城市也面临一系列风险和挑战,比如投资过多入不敷出导致经济增长滞缓、大规模游客对城市环境的破坏、赛后场馆利用效率不高造成资源浪费等。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给主办城市提出更高要求,从而倒逼主办城市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善,极大地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良城市规划建设。因此,研究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
1研究现状
张晶(2006)通过分析1990年北京亚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哈尔滨大学生冬奥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对主办城市城市规划的影响,得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能强化城市区域中心地位、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改善城市景观和交通状况等结论。
陈建华(2004)结合六运会和九运会和广州的城市发展,分析了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举办对广州城市规划的影响。王东(2010)详细地介绍了亚运会的举办与广州城市建设的紧密融合和相互促进。叶浩军、闫永涛(2010)对广州亚运会的场馆设施规划布局、亚运城市规划和后亚运规划研究进行了综述介绍。这些研究都认为亚运会是广州城市建设发展的一次重大契机,它的举办应当与全面推动城市总体规划战略的实施相结合,以促进城市的快速跨越式发展。
冯斐菲(2004)认为北京在中轴线北侧建设奥林匹克公园受到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影响,而这一决定也对北京中轴线的城市空间、格局和功能产生了巨大影响。彭涛、闫永涛(2011)认为“亚运城”建设推动了广州新城发展,加快了广州城市空间“南拓”的进程,促进了城市空间多中心结构的完善,但同时也可能会产生新城后续发展动力不足、综合体育馆赛后利用低效等负面影响。
在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前,不少研究者对国外城市举办奥运会的案例进行研究,为北京奥运会提供借鉴和参考。胡一可、宋睿琦(2008)、李铁北(2007)、邹哲(2007)等分别以慕尼黑、悉尼和雅典为例,从场馆建设及使用、居住环境的改善、交通拥堵问题的缓解等多方面对奥运会对主办城市的影响进行研究。
总的来说,有关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的研究数量不多,研究方向宽泛但是深度欠缺,研究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定量分析。另外,目前对国内体育赛事主办城市的研究以赛前研究为主,对赛事产生的长期影响缺乏跟进研究,这些都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问题所在。
2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
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发展目标、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具体安排。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典型案例,笔者认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交通规划和城市生态规划三个方面。
2.1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举办大型体育赛事需要修建体量巨大的建筑或建筑群,这些设施都需要进行专门的规划建设,从而对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产生极大影响。
当一个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城市早期不合理的规划建设带来的一系列弊端会阻碍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但短期内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纠正,大型体育赛事的规划建设就是一次打破城市发展瓶颈、促进城市合理发展的宝贵机会。事实证明,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如果规划合理,将会极大地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以汉城奥运会为例,在举办汉城奥运会之前,汉城老城区集中在汉江北岸,城市空间严重不足,在进行奥运会相关规划之时,将大量赛事基础设施如大型体育馆、奥运村、新闻中心等都在汉江南岸选址建设。奥运会后,江南区逐渐成为繁华的商业地带和富人聚集区,汉城的城市格局彻底改变。
2.2对城市交通规划的影响
伴随大型体育赛事而来的运动员、运动员团队、各国官员、游客等在短时间内形成了额外交通需求,这给主办城市的交通系统增加巨大的负担,如果不采取合适的措施,城市交通的拥堵问题会雪上加霜,但若能采取措施对城市交通系统进行合理的规划和优化,不仅能保证赛事期间的交通需求,赛后的城市交通也将会更加通畅。
首先,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将促进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更新和建设。以雅典为例,雅典为了举办2004年奥运会,承诺修建总投资达7亿欧元的奥运道路工程,包括新的城市交通干道、在现有交通干道上的4座大型立交桥以及通往各个场馆的一大批新建和扩建道路工程;其次,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在赛事期间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更大的交通需求,包括延长公交和轨道交通的运营时间、增加车辆、加密车次等。以北京为例,为保证奥运会期间的交通状况,北京从7月20日起,延长了350多条公交线运营时间、每天增发公交1.5万车次,并新开通了10条奥运公交专线、缩短了地铁运营间隔,这些措施都提高了北京在奥运期间的交通承载能力。
2.3对城市生态规划的影响
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自然生态的消极影响很多,如场馆设施建设产生的噪音污染和大气污染、大型体育场周边人工照明带来的光线污染等,尤其是冬季奥运会修建滑雪场等体育设施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尤为严重。1992年法国阿尔贝维尔冬奥会在场馆建设的过程中消耗了30多公顷森林资源,这次冬奥会产生的经济效益远不能弥补其消极的生态影响。
但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大型体育赛事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也被纳入办赛的规划范畴内。从2000年起,国际奥委会明确规定申办奥运会的所有城市必须提交一份城市举办奥运会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详细报告,并保证奥运会举办过程中对城市生态环境不会带来负面影响。
3举办武汉网球公开赛对武汉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
武汉网球公开赛(以下简称武网)为WTA超五巡回赛,是继北京中网、上海大师赛之后国内级别最高的网球赛事,从2014年到2028年,于每年9月底在武汉举行。作为武网主场地,光谷国际网球中心位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内,光谷二妃山一带。光谷国际网球中心包含一座15000席的主场馆、一座5000席的副馆和6片室外标准硬质比赛场,同时还配有必要的辅助设施,总建筑面积103400平方米。
3.1举办武网对武汉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根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武汉市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新建武汉体育中心二期工程、塔子山体育场馆二期工程、二妃山体育训练基地、汤逊湖水上运动中心等体育场馆。其中武网主场地光谷国际网球中心就坐落在光谷二妃山下、三环线武黄立交东侧,与湖北省奥体中心仅一路之隔。二妃山集奥体中心、网球中心、训练基地于一体,俨然已是武汉市的体育中心,另外以武网赛事为背景、以光谷国际网球中心为依托的二妃山体育休闲公园规划方案在2014年已经通过专家评审,全面开建。届时,一个集专业训练、国际赛事、全民参与的城市体育中心将呈现在武汉市民眼前。
3.2举办武网对武汉城市交通规划的影响
武网主场地邻近武黄高速,但是因为地处武汉东南光谷开发区,比赛与训练场馆均位于三环外,交通便利度较低,目前武汉市轨道交通最近只能到光谷广场,大多数观众只能选择从光谷广场转乘公交前往赛场,造成光谷广场的交通拥堵情况加重。
武网开赛期间,武汉市开辟了开辟两条观赛专线,武汉交管中心为应对猛增的车流,将在主要交通干道严查和劝离违停车辆,确保赛事举办期间的交通畅通。随着地铁2号线南延线的修建和地铁11号线的规划建设,武网观赛不便的情况将得到彻底改善,届时观众可以乘坐地铁直达光谷国际网球中心附近,极大缓解了比赛期间光谷广场的交通压力。
3.3举办武网对武汉城市生态规划的影响
武网的举办促进了二妃山以及附近几座裸山的绿化修复工作。作为武网的天然背景,二妃山因为开山采石取土造成山体破损、植被破坏,曾经是武汉有名的“垃圾山”。2013年初,武汉市政府常务会讨论通过《关于破损山体生态修复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的有关情况》,计划修复市内54座破损山体,二妃山就在第一批修复名单内。2013年初修复工作启动,在武网开赛前两个月,二妃山50万平方米的山体修复任务已接近完成。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介绍,山体完成初步修复之后,还将超越简单式的复绿,将按照生态、节约、亲民的标准,进行“造景式复绿”,打造成体育休闲公园。
4结语
武网与奥运会、亚运会等综合性体育赛事相比,具有更强的商业性以及连续举办15年(或者更长时间)、一年一度的周期性,使其影响具有动态性,在长年的赛事举办过程中,城市的规划建设会不断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不断试错纠错,越来越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武网对武汉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也会随着这项赛事的发展而深入。因此,对赛事的后期影响研究十分重要,这也是以后的研究者可以重点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晶.重大体育赛事的举办对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J].林区教学,2006(7):22-23.
[2] 陈建华.2010年亚运会对广州城市规划的影响[J].规划师,2004(12):28-32.
[3] 王东.机遇与跨越:亚运会与广州城市规划发展[J].建筑创作,2010(11):39-49.
[4] 叶浩军,闫永涛.面向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城市规划与研究综述[J].建筑创作,2010(11):50-55.
[5] 冯斐菲.中轴线与北京奥运[J].北京规划建设,2004(3):10-11.
[6] 彭涛,闫永涛.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设施建设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研究――以广州“亚运城”为例[J].规划师,2011(S1):10-14.
[7] 胡一可,宋睿琦.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规划与城市生活[J].建筑师,2008(3):52-59.
[8] 李铁北.浅谈奥运的长期影响――以悉尼城市规划为例[J].中国城市经济,2007(7):20-21.
[9] 邹哲.雅典奥运会的交通规划、模拟和管理[J].城市,2007(2):48-51.
【关键词】 城市;建设;自然美学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自然美学存在已久。它源于古代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先秦诸子的观点更加奠定了自然美学在中国人文艺术发展过程中的贯穿始终。在诗歌、绘画甚至园林艺术中,人们通过咏叹自然、描摹自然、再现自然,探索自然之美,寄托心中情怀。在古代的城市建设中,人们往往会参照自然风水学说,建家围城营国,创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聚居环境。这种筑屋原则与自然美学的融合,在相当一部分的古代著作和画作中均有所体现(图1)。
然而,在当下城市建设飞速扩张的发展中国家,城市之美与自然之美却成为了一对难以相容的概念,人们在建造城市时不再遵照“与自然相融合”或“自然的运行法则”,而转向一种迎合“人为审美”和依据“社会经济原理”的建设原则,对自然美学的追求也曾一度因为整个社会激动人心的发展建设而被人们所淡忘。
直至近年来,随着工业发展和人口积聚,人们主要聚居地――城市――开始面临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回归与自然的融合、追求自然之美的渴望才重新被强烈地激发出来。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亟须转型,重新思考其与自然的关系。
但是,在城市建设原则中提倡重视自然美学,就可以真正解决发展中国家城市建设中的环境、生态和发展问题吗?如果对自然美学的提倡仅仅是停留在视觉层面上的“形式主义”,让城市看上去更绿、看上去更贴近山水,甚至仅仅是再现小桥流水人家等画面,而不是去“介入”城市建设,让城市崇尚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的运行法则来建设,那么,这些举动都将十分危险,并且极易被肤浅化,以致于让城市和村庄又重新置于危险境地。当下中国城市与建设中不乏此类案例,例如一些立面美化工程,添置临时花草的绿化美化工程等。
为了阻止这种对自然美学肤浅化运用在城市建设中的蔓延,本文将举例说明自然美学和城市建设原则在更深层面中结合的可能性,试图在当下城市建设的语境中,拓展自然美学的内涵。
一、自然美学的内涵
自然美学是把自然作为审美对象的美学研究。在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念中,“自然”的概念是指本性,但是当下所讨论的自然美学中的“自然”更多是指自然之物。自然美学所关心的是人与自然之物的关系。自然美学并非一种崭新的美学,而是在传统美学中与艺术美学相对而存在的,但同时它也是被边缘化的。随着20世纪人类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自然美学又重新回归了人们的研究视野之中。
自然美学的研究,在环境问题如此紧迫的当下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建设原则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建设原则以经济增长和效率作为主要的依据,而忽略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探讨,导致城市环境恶化,到了必须转型的关键时刻。
在城市建设视野下的自然美学不仅仅是一种审美理论,还具有科学性内涵。其所探讨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不仅仅停留在视觉表象,还涉及到更深入的作用机制和系统。换句话说,自然美学对于城市建设原则的指导意义,不能仅仅停留在视觉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美,还应当在城市的运行机制和系统层面上,让人、城市与自然相互促进。
自然美学是对以经济和效率为主的城市建设原则的重要补充。在人们盲目追随经济和效率原则来建设城市时,往往会将自然的法则抛之脑后。在城市中保留或局部恢复自然系统、让城市与自然共融,曾经被认为是一些对自然之美念念不忘之人的怀旧做法,认为这样做不仅需要耗费大量资金,而且除了美化环境外,能够为现代城市经济发展、解决城市基础问题等方面带来的好处微乎其微。这些偏见加剧了自然美学与现代城市发展的对立关系,让人们认为自然美学与现代城市追求高效、快速经济增长的建设原则是背道而驰的。
二、自然美学与城市建设原则相结合的案例分析
事实上,自然美学并没有与理性的现代城市建设原则背道而驰,相反,如果在城市建设中恰当地引入自然系统,不但能够美化城市环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现代城市既有基础设施的补充。以哈尔滨的群力雨洪公园的自然景观规划为例(图2、图3)。中国的许多主要城市都会同时面临严重的缺水问题和雨涝问题,这一对矛盾在北方城市中尤为突出。其主要原因归结在不透水地面材料――沥青和水泥――的大量运用,而汹涌的雨水仅依赖人造的地下管道系统来排放是远远不足够的。以北京为例,该市年平均降水仅500毫米,但2011年6月23日仅一天的降水就达到了50-120毫米。要解决这么多突如其来的雨水,必须有非常庞大的财力物力去支持相对应的排水管道建设。同时,城市排洪管道的建设还会导致大量城市雨水被直接排出,切断了雨水向地下水的渗透过程,导致城市地下水得不到及时的补充,造成地下水位年年大幅下降的后果,影响城市的正常供水,加剧当地严重的缺水问题。
由于城市财力的限制和技术的局限性,现实中的城市雨涝问题是无法通过简单扩建和一味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来解决的。而群力雨洪公园的案例告诉我们,“廉价且有效”的自然系统可以作为现代城市既有基础设施的补充,在重现城市自然之美的同时,又能解决一些仅靠人工建设难以解决的基础问题。
该公园将城市中心一片低洼的空地还原为自然湿地,沿着四周采用挖填方的平衡策略,形成一系列高低不平的土丘和深浅不一的水洼,作为雨水的过滤和净化带,中部则保留着湿地的自然面貌。同时,设计师尽量保持公园内部土地的自然地表,并让当地的水生、湿生植物群落自然生长。当城市面临特大降雨时,城市中的雨水会被迅速排入到公园,公园内部深浅不一的水洼和湿地为这些雨水提供了充足的驻留空间。当雨水从城市的四面八方汇集到公园沼泽之中时,自然沼泽中的植物群落和微生物系统可以净化水质,并让过滤后的雨水慢慢渗入地表下方,补充城市的地下水资源。
除了改善城市排洪问题和地下水补充的问题,公园内的自然沼泽还为多样化的生物物种提供了栖息地,大大丰富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对于当地的居民来说,这座公园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接触自然、感受自然之美的活动场所。市民可以一边享受着自然景观为城市排洪带来的福利,一边沿着公园四周的栈桥、高塔、步道,体验水泥城市中难得一见的自然湿地美景(图4、图5、图6)。
在自然美学与现代城市建设原则相结合成功的案例中,自然系统在城市基础设施中甚至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将城市引向生态绿色的发展之路。以瓦迪哈尼法河谷修复工程为例(图7)。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地处阿拉伯半岛中部,当地气候炎热干燥,水资源一度匮乏。20世纪70年代之后,当地石油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在利益最大化和片面注重效率的建设原则下,其城市生态几近崩溃,城市的盲目扩张和排放加速了城市周边水源的污染和破坏。哈尼法河谷近邻城市边缘,其中宝贵的淡水资源受污染,滋生大量细菌,破坏了利雅得的城市环境,同时也威胁到当地居民的健康。面对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当地政府决心改造城市边缘的哈尼法河谷,恢复水道的自然生态。
设计师在考察了当地沙漠的自我恢复系统后,通过推崇自然美学的景观规划,将河谷的地貌恢复到了原本自然驳岸的状态,在主河道侧边保留有小型水体和复合的植物群落。这种自然状态下的河道驳岸相对于人工构筑的硬质河岸设施,能够形成天然的洪水缓冲区,抵挡住当地常常肆虐的洪水,同时提供了更加质朴天然的自然景观。由于河道中引入了带状的溪流植物、自然化的水道、阶梯式的河堰、浅滩、石块和喷泉,过滤了水中大量的城市污物,提升了水体的含氧量,为利雅得这座曾极度缺水的城市净化出相当可观的淡水资源(图8)。据统计,通过哈尼法河谷修复工程,水体中致病大肠杆菌总量共下降97%,大肠菌群总量下降87%,生物耗氧量BOD下降60%,水体含磷量下降48%,固体漂浮物下降97%。到2021年,哈尼法河谷预计可以为利雅得市每天净化出100万立方米的淡水资源(图11、图12)。
值得一提的是,哈尼法河谷自然生态的改善,为后石油时代利雅得城市的发展指出了一条绿色之路。改善后的河谷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拥挤城市中难得的公共活动场地,每周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家庭来这里休闲度假。同时,河谷中的步行体验系统与原来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中的历史街区、商业街区和著名旅游景点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利雅得强大的步行旅游系统。哈尼法河谷自然系统的修复,还恢复了利雅得独特的沙漠绿洲生态和风貌,吸引着中东地区众多的游客来这里旅行、体验。而生态旅游所带来的效益,在城市的经济发展中所占比例逐年见涨(图9、图10)。自然之美与城市建设的紧密结合而成的城市景观,为利雅得后石油时代经济的转型提供了无形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