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运营管理论文

企业运营管理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运营管理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运营管理论文

企业运营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企业实施财务预算管理能够提升管理效率和效益,进一步明确企业各个部门生产经营人员的目标以及责任情况,有效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切实减少企业的日常管理经营费用,进而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运营效益。同时,企业实施财务预算管理还有助于企业管理者科学制定财务管理决策。企业实施财务预算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将企业现有的资源条件跟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目标进行有效结合,同时在预案算管理体系中应当对各类进行重新分类整理,并及时向管理者传递必要的决策信息以便提高管理者决策的科学性。从上面分析可以得出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企业财务预算跟企业整体战略发展规划之间的协调性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讲,在编制年度财务预算方案时应当紧密结合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确保企业财务预算的目标定位在实现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在实践中,不少企业的预算管理都没有明确的整体战略指导,很容易使得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跟企业的预算管理之间不协调。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跟财务预算管理之间的目标不一致、不协调很容易使得企业的财务预算缺乏长效性,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其次,企业的预算反馈不够及时,对业务部门的经济活动难以掌控和指导。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因素也越来越多。对于企业来讲,财务预算管理在进行预算编制时不能够准确预测出所有的市场变动,当市场发生重大的变动时很可能使得预算难以及时进行跟进和调整,很容易导致预算跟实际相脱离,进而也就失去了预算管理应有的控制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损害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再次,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在执行过程中缺少必要的监督管控机制。只有健全完善相关的监督管控机制,才能够确保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监督机制不健全很容易导致企业的资源分配发生偏差,资源配置出现扭曲,使得资源向着预算较为宽裕的部门流动。不仅如此,预算的宽余还可能影响到企业的业绩评价,出现不合理的预算指标,进而丧失了预算管理应有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三、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建议措施

1.进一步建立完善科学有效的财务预算考评体系,逐步提升财务预算监督管理能力。

在财务预算的考评体系建设上,传统的评价分析体系相对较为简单,科学性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同时在方法以及指标上都难以准确反映出企业员工的努力程度,很容易导致人员积极性受到伤害,进而产生负面影响。企业管理者应当积极强化自身财务预算管理能力,提升资产的使用效率,增收节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正是基于此,应当尽量避免原先的过于狭隘的评价分析体系,对财务预算的考评体系进行创新改进,准确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推动评价的长期性,促进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结合企业管理实践,科学编制企业财务预算方案。

企业管理者在进行预算编制管理时应当严格界定企业的基本支出以及企业的项目支出,并合理地对基本支出定额核定方法进行必要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保障企业预算资金再分配使用上更加公平、公正、透明。除了对企业的项目支出进行科学分类和排序之外,还需要对此进行严格的审核,以此来保证项目预算在编制过程中的前瞻性和计划性,促进企业项目预算跟单位发展规划之间紧密衔接。企业各个业务的归口管理部门还应当切实负责和组织编制本部门自身的相关预算方案,对预算内的各项业务进行审批,动态监测并及时反馈评价相关的预算执行情况,对于企业业务预算的执行偏差及时进行必要的分析,以此来强化企业日常管理的科学性。

3.建立并逐步完善考评体系,促进预算管理的贯彻执行。

企业管理部门应当在财务预算期末对于各个业务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必要的考核分析。同时,在进行考核奖惩时还应当尽量避免编制先进预算部门完不成预算收到惩罚而编制保守预算部门完成预算而受到奖励的情况发生。以此可以在充分考虑预算跟实绩差异的方向以及大小,并结合各个业务部门预算编制的先进性等情况确定奖励方案的具体系数。对于预算编制难度较大的业务部门在设定奖励系数时可以适当提高,对于预算编制难度相对较小的部门在设定奖励系数时可以适当缩小一些,这样有助于促进企业各业务部门更为准确科学地编制财务预算方案。

四、结语

企业运营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一)基于要素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分析

李宁公司成立于1990年,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已逐步成为国际领先的运动品牌公司。李宁公司于2004年6月在香港联交主板成功上市后,公司业绩连续六年保持高速增长,2009年全年营业收入更是达到83.87亿人民币。然而2011年上半年,李宁净利下降85%,创下上市来首次全年亏损。2011年年报显示,李宁公司全年营业收入89.3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5.84%,净利润3.86亿元,同比下降达65.19%,多年来连续攀升的业绩开始下滑。2012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38.8亿元,同比下滑9.5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44亿元,同比大跌84.92%。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双双下滑。李宁公司2012年亏损19.79亿元,期内毛利率下跌3.1%,至44.2%;经营盈利率下跌5.6%,至4.7%。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是基于要素的绩效评价,把营运资金周转期分为存货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和应收账款周转期三个部分,简单地认为存货周转期和应收账款周转期与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呈反向关系,而应付账款周转期对营运资金管理的效率是正向的作用。根据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理论对李宁公司2008~2012年的财务报表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李宁公司每年的存货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和应收账款周转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最大增幅出现在2010年初,而李宁公司利润的大幅下降也始于2010年末。其中,李宁公司2012年的营运资金周转期达到了75天,相当于企业一年只能流畅的运行营运资金5次,这个运行速度在同行业中是很慢的。营运资金周转过慢将会占用大部分流动资金,相应加大企业的资本成本,由此产生的机会成本也会增大。2011年开始,李宁公司的营运资金周转期远大于前几年的平均周期,从而增加了资金的占用成本。存货周转期的增大说明企业存货占用的资金在增加,收入在不断减少;应付账款周转期增大对企业有利,可以使企业平均留用资金增多,却会降低企业信用额度;应收账款周转期增大会使企业坏账概率增大,企业资金成本也会提高。分析表明,企业应当增加应付账款周转期,并相应减少应收账款周转期和存货周转期。

(二)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分析

针对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理论上的不足,我国引入了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即将渠道理论思想与供应链理论结合,把营运资金周期分为采购渠道、生产渠道和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将营运资金各项目联系起来,不是简单的将存货、应付账款和应收账款结合在一起,而是更多的考虑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应付职工薪酬等。这种方法更能体现营运资金的使用效率情况。根据前述对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理论分析,笔者构建如图1的模型。在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的公式中,不用营业收入作为周转额,而用营业成本计算营销渠道资金周转期。使用营业成本指标主要是由于其更能体现存货的销售及管理水平,而不是简单地体现销售水平。

(1)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

采购是企业生产的起点,也是渠道理论研究中的初始环节。采购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的下降主要考虑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的影响。李宁公司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周转期由2008年的-29天下降为2012年的-50天,呈现下降趋势。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应付账款占用的资金越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会越高。研究李宁公司财务报表可以发现,2008~2012年应付款项占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分别为82.4%、80.9%、80.0%、81.0%、81.3%,而预付账款占比很小。这对李宁公司来说是一个利好信号,说明可以更多地占用企业的流动资金,更好地为企业生产服务,李宁公司应付账款占用比例大主要是由于原材料供应商比较稳定,公司的信任度较高,从而承担的信用风险较低。作为体育服装产业巨头,李宁公司对消费者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其原材料供应商的影响力,因而能够获得主动权,更多地占用供应商的资金。整体上,2008~2012年李宁公司对供应商的资金占用有增无减,其中2012年波动较小,这一年主要受存货积压的影响,导致公司对原材料需求降低,对采购产生一定影响。

(2)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

生产渠道是渠道理论的中间环节,是供应链关系的上下游企业连结点。生产渠道的营运资金占用主要取决于存货的生产,这个环节不是简单地考虑在产品存货,而是更多的将其他应收款、应付职工薪酬和其他应付款结合起来。李宁公司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周转期由2008年的-19天下降为2012年的-36天,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008~2012年在产品存货占用资金增加了10倍,产成品存货及材料存货占用资金也大量增加,2012年增幅最大的是其他应收款,这说明随着存货积压,在产品存货占用资金越来越多,直接影响了生产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周期。作为中间的生产环节,既要受到采购环节的影响,又要考虑对营销环节的影响,这就使得生产环节缺乏自主性,企业应做好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沟通,充分了解上游企业的信用政策及下游企业的需求信息。

(3)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

营销渠道是三大渠道中的最后环节,也是与企业收入和利润关系最大的环节。由表2可知,李宁公司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周转期由2008年的40天上升为2012年的112天,整体呈现急剧上升趋势。通过分析其公司年报数据可以发现,在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占用中,产品存货资金上升很快,2008~2012年李宁公司产品存货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7%、7.7%、9.2%、14.0%、21.34%。大量存货导致李宁公司2008年至2012年营销渠道周转期一直居高不下,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李宁公司营销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有较大改进空间。具体而言,李宁公司的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天数,其2012年相比于2008年增加了180%,2011年较2010年增加了100%,2012年较2011年增加了64.71%,而公司利润却大幅度下降。应收款项资金起初稳步上升,在2011年出现急剧下降,下降了29.1%。应收账款急剧下降意味着公司的营业额在大幅度减少,直接影响营销渠道营运资金。李宁公司营销渠道周转期的延长直接导致其存货积压。

二、结论与建议

李宁公司营运资金周转出现问题主要是由于其忽视了渠道理论的影响,导致生产渠道与营销渠道出现问题。在生产渠道中主要是对市场把握不准,大量生产产品,从而占用了营运资金;在营销渠道中,主要是存货管理的效率低下;但在采购渠道中李宁公司的做法值得借鉴。

(一)采购渠道改进措施

做好采购资金计划,加大与供应商的信息共享,充分利用企业的商业信用。资金计划是企业预算的核心内容,根据本年度的企业存货和销售情况合理制定采购资金计划,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采购环节资金利用效率。加大与供应商信息共享,将采购成本控制在较低点。企业对原材料的采购会相应增加应付账款,应付账款数值越大、期限越长,相应体现的商业信用就会越大,应付账款的偿还与商业信用是相互影响的,企业可以合理利用其商业信用,为应付账款获得更多的周转时间。

(二)生产渠道改进措施

加大产品技术创新,做好生产渠道的信息工作,及时了解生产渠道和营销渠道的完成情况。避免生产环节占用更多的资金主要是要做好与生产渠道及营销渠道的沟通工作,生产具有一定的被动性,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根据以前的信息合理估算本时期内的生产情况,同时加大对生产产品的技术创新。在技术创新的同时也要更新设备,生产环节的资金占用主要体现在设备和职工薪酬上,企业应力求在设备的使用期限内使职工薪酬的减少远远大于设备的更新费用,减少生产环节的营运资金占用,加速营运资金运转。

(三)营销渠道改进措施

企业运营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1.企业运营中对全面预算管理缺乏认识。在市场经济成为趋势的条件下,企业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市场,建立起了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全面预算管理。但我国的一些企业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缺乏认识,还采用的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的生产经营,以生产为导向,而不是以市场为导向。即使有的企业表面上承认应把市场作为管理的出发点,但实际预算编制时只仍以内部生产为重点,有时甚至把生产、销售人员都排除在预算编制以外,没有发挥全面预算管理应有的职能,使预算目标脱离实际而无法执行。并且应该纠正预算只是一堆报表数字的错误认识,真正用数据来指导企业的发展,发挥其价值。

2.企业运营中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机构设置不到位、考核机制不健全。合理的组织机构设置才能保证全面预算能够顺利运行,当前企业中全面预算管理组织机构设置不到位,缺少全面预算管理的最高管理机构一一预算管理委员会。致使董事会在全面预算管理中的各项权限几乎无法有效实现,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控制、监督等权力大部分都落到了总经理和总会计师的手中,削弱全面预算管理对企业集团的整合作用、资源配置作用及控制作用。此外,预算作为评价各责任层次与单位的工作成绩和经营成果的重要杠杆,它为考核评价各个部门的工作业绩提供了依据。但是当前大多数的企业中还存在考核不力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企业考核部门不明确,其考核的内容缺乏具体的考核标准,并且考核的形式没有统一的规划,从而会导致执行能力不够,能保证企业的预算管理体系的全面实施。

3.预算编制方法、程序不合理。预算编制包括以下环节,依据预期将要达成的目标以及过程中的执行计划,评估实现所需要的资金、各类成本等,并根据上年度的执行情况编制下年度的预算。然而,当前已经证实的有效方法弹性预算、零基预算,并未被企业所重视应运。大部分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由上及下的垂直预算方法,造成预算过程缺乏民主、会计数据失真等,给企业长期发展带来危害。

4.预算执行效果不佳。我国大部分企业一年中仅进行一次全面预算分析,这导致预算机构的监督控制作用的影响力有限,仅仅是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或是预算执行完后对结果进行分析时作用明显,执行过程中则无力控制。因此这种分析只是一个完全的事后评价的功能,并不能控制执行中的发生状况与修正。此外,很多企业在本企业进行预算评估时仅靠经验对项目进行预算评估,造成财务的管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符,对企业的考核及员工的评价方面缺乏一定的科学和有效性,所以说其随意性很大。并且这种情况在全面预算管理相对完善的大型企业集团都时有发生。

二、改善企业运营全面预算的管理对策

1.建立真正的全面预算管理意识。我国目前虽已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正在不断的进行完善,但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所留下的思想依然存在,所以一定要清除计划经济体制的思想残余,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思想观念。经营决策者要把眼光盯住市场,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合理的计划,去防范市场的风险;要充分理解市场与计划的相互融合才是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逻辑起点,通过市场中的计划导向与计划中的市场导向相互结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培养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正确认识,把一系列的财务数据真正运用与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而不是只留于形式,切实为企业发展增强活力。

2.严格执行预算,建立现代企业。企业集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之所以会出现组织机构设置不到位,预算执行松弛的问题,其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中国的企业集团尚未具备真正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还没有完全达到“政企分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要求,使得全面预算管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制度的保障无法将权限进行合理的划分与制衡。因此完善的企业集团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为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提供制度保障。此外在企业全面的预算管理过程中应该具备预算、资金、考核、奖励等四个方面,并对企业在生产、销售、管理财务以及市场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和考察,便于制定出严格的预算执行考核手段。另外,在全面的预算过程中对业绩的考核指标以及奖惩措施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不能固守陈旧的考核指标。这样才有助于全面预算的建立和考核,进而促进企业健康的发展。

3.改进预算技术与方法。不少企业由于管理技术、水平低下,不会采用先进的科学预算编制方法。为此,可以发挥科研院校、咨询机构的作用,与企业结成互质的伙伴,企业向其提供理论实践基地,院校为其提供最新的预算技术与方法,互相提高其在各自领域中的发展水平,进而提高了企业的预算水平。另外针对不同企业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中遇到的特殊预算状况,要切实从企业自身经营状况、企业规模、管理情况出发、从预算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真正提高其全面预算管理水平。

企业运营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公路货运,运营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城市间公路设施和城市内部道路设施建设的日益完善,公路货运量在整个货运行业比重将越来越大,以公路货运的机动灵活特性与其它运输方式的竞争更显优势。却在公路货运行业内,许多货运公司在组建自己的车队进入货运市场竞争中,与其他运输企业和货运展开货源的竞争,与货主间进行价格、服务质量、运输质量等成交条件的讨价还价显得无能为力。货运企业可主动地通过创造条件,创新调整,根据各企业经营的业务项目,在不同的岗位上,构建、选择公路货运运营管理模式,实现改变内部管理环境与市场接合,求得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道路。

一、公路货运企业运营管理存在主要问题

(一)投资不足,规模不大,资金紧张的现象普遍存在。据统计, 2009年中国经营公路货物运输企业超过512万家,拥有营运货车642万辆。其中:拥有10辆以上汽车企业不到2%与发达国家的情况相类似;普通载货汽车占比重95.16%,零担车、集装箱拖挂车、冷藏运输车及厢式汽车等专用汽车占比重偏小,仅为4.84%。大多中小型公路货运企业在开拓运输网络化、多式联运业务中需要规范的合同交易和定期结算,因欠缺足够的周转资金被迫止步。

(二)在企业内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专业岗位人员配备不齐造成整体性管理团队不健全。人才是企业的重要资源。要发展公路货运企业,既需要掌握专业技术的人才,也需要操作型人才,更需要管理型人才组成团队。目前大多公路货运企业这几方面的人才都很匮乏,特别需要这三种类型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匮乏现象已到了影响生存问题。

(三)制度管理不到位造成流程运作不经济,操作风险过大。随着运输产品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在公路货运业务运作过程中,因企业制度管理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流程控制、人为的错误、制度失灵以及外部事件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过大,造成运输服务质量差,因操作失误,可能带来很大的甚至是极其严重的后果。

二、构建公路货运企业运营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及运行条件

货运企业运营管理存在主要问题是行业特点造成,但货运企业可主动地通过创造条件,构建公路货运运营管理模式,实现改变内部管理环境与市场接合,是每家货运企业求得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必由之道。构建公路货运企业运营管理模式的运行条件:

(一)推行“单车核算”的保障制度。“单车核算”是指以从事公路运输营运业务的单台车辆的收支和配比综合费用,求取营运利润的核算办法怎么写论文。单台车辆是公路货运责任单位最基本的构成单位。能适应货运市场多变的环境和符合货运企业采用不同的经营方式要求。为企业提供多种管理数据资料,是推行责权利管理的有力保障制度措施。

(二)形成内部交易价格与完成货运量任务的双行控制办法。内部交易价格是企业内部交易结算和责任结转所用价格。内部交易价格可作为部门之间合作,作业活动时空协调,经济责任承担的约束标准,更有力地推进责权利管理;同时,促使各责任单位以多种方式完成货运量任务,有效地降低运营成本,实现价量双行控制管理目标。

(三)执行“谁负责谁承担”的分配方式。调整负担运输产品成本是“业务”,转变为承担责任成本的是“部门或岗位”。为了实现责权利协调统一,调动各环节的责任人的积极性,在整条物流供应链里,做到责任明确,量化细化到不同业务流程和责任单位上与效率,效益,效果挂钩,充分体现“按时空责任分配”。

从管理模式应用角度上说,构建、运行每一种管理模式关键在设定运行必备条件和选用环境下才能顺利地开展执行,才具可行性。

三、在不同业务或岗位环境下,企业选择公路货运运营管理模式

(一)公路货运企业以运营成本中心管理模式

该模式以岗位发生的费用支出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建立成本中心,把发生收入全额上交,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在创新调整资源思维下,由于公路货运企业供给固定成本高,设施和设备专用性强,不同运输产品之间有独特的成本要素不同,加之运输需求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衡,只能适应公路货运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社会生产、流通、消费方式的改变,当公路运输的小批量、多品种、高时效和高附加值货物的比重不断增长时, 企业必然选择零担公路货运业务来满足需要,为客户提供的运输产品,建立一套对小批量、多品种、高时效的运输产品适合的一站式完整的运输单证,流程,解决一次运输过程中要与多方承运者发生转换成本,同时,处理在一定范围内不确定性成本划分标准。除了重视流程管理外,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按完全成本法提供的会计资料越来越不能满足预测、决策、考核和分析的需要。因此,对货运企业的管理层要求会计提供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以便加强对经济活动的事前规划和日常控制,运用变动成本计算法加强对运营成本事前预测、决策,及时地调整运价和运营标准成本,适应对零担业务和各种新开发的运输产品管理变动需要。更灵活,更实际应对竞争对手的变化。

(二)公路货运企业以运营利润中心管理模式

在公路货运行业,许多货运公司都在选择组建自己车队或建造营业网点的发展路向。当它们进入运输市场参与竞争,除了与其他运输企业开展的争取货源的竞争外,事实上面临着与货主间在争取对自己有利的条件成交的竞争,也同时面临与其它的运输方式的竞争、宣传的竞争、服务质量的竞争、运输质量的竞争和价格的竞争。其实价格是竞争核心,在运输服务方式相似的情况下,运价便宜者就有可能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运价是货主选择承运者的主要因素;服务质量的竞争和运输质量是竞争基础,在提高运输服务水平,保证运输质量水准时,也就是增加运营成本和管理成本,当价格与质量、服务实现有效地平衡,最终运营利润低于投资收益,影响投资者信心和扩张发展计划的实现。

在考虑价格与质量、服务有效地平衡为出发点,凡建造每个营业网点都作为物流利润中心,让其成为既负责物流收入,又负责物流支出,并负责管理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使用一定数量资产的物流责任单位,亦即对物流成本收入的发生都能加以控制的责任单位,该物流利润中心的领导者具有控制物流价格、物流业务和所有相关费用的权力,每个营业网点与货运企业的各操作部门之间提供货源、物流服务,其收入按内部转移价格结算,物流成本按其实际发生额转移,虽则其收支都是虚构的,但对于物流系统内部的某个部门来说,本来可能是一个成本中心,通过内部结算价格的确定,将其确定为一个内部人为利润中心,这对于责任中心的成本控制来说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提高每个部门的经营管理意识,也了解物流成本的节约对本部门业绩的重要性,从而促使改善本部门的物流管理水平,降低自身的物流成本。此外,对货物运输质量事故所发生的货物丢失、短少、变质、污染、损坏、误期、错运以及由于失职、借故刁难、敲诈勒索而造成的不良影响或经济损失归入各物流利润中心承担,通过制定货物运输质量考核的指标和标准对接,杜绝发生重大货运质量事故,严控货运质量事故频率,货损率,货差率;奖励达标的完成运量及时率,实现货物安全优质送达,承托双方都受益,各方经济利益得到维护。

当然,在利用利润中心管理来进行物流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应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对于几个责任中心共同承担的费用,依据一定的标准,按照谁受益谁负担,受益多就多负担,受益少就少负担的原则分配。一定要避免共同费用不合理分配挫伤各部门的积极性。

(2)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度要合理。这是合理评价各物流责任中心的工作业绩,促进各单位努力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保证。合理制度在内部转移价格,是加强物流系统内部资金、成本、利润管理的有效措施,使客观评价各利润中心的工作业绩的重要手段。物流内部结算价格是指运输、装卸、包装、仓储等人为利润中心之间相互提供物流的结算价格。一般可分为成本定价和利润定价两大类。成本底价是依据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来制订内部转移价格。一般可以按标准成本进行定价,因为实际成本定价下供方可能向需方转移不利成本差异,不利于分清责任。而按标准成本定价可以克服这个缺陷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但它不符合利润中心要考核效益、评定利润的要求怎么写论文。所谓利润定价法是指各利润中心之间结转物流业务是除成本之外,还要加之以一定比例的利润确定转移价格;另外,也可以参考市场价格来制订内部转移价格。

(3)除了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度和对费用计划标准控制外,公路货运企业还需要衡量在不同产品、不同区域、不同渠道和不同促销规模等方面的实际获利情况,主要环节是进行赢利能力分析。赢利能力分析就是借助于有关财务报表和数据的处理,把所获利润划分到各运输产品、货源地区、促销渠道、顾客群等方面以便比较每个因素对企业最终获利的贡献大小以及其获利能力的高低,一般主要是用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物流服务周转率等指标来衡量。

(三)公路货运企业以“运量—运力平衡”业务管理模式

市场是第一位的,客户也是第一位。“运量—运力平衡”业务管理模式的经营理念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提供灵活多样、盈利最大化的综合物流服务。对于一个多环节、多工种的联合作业系统的整车货物运输业务的组织作业来说,需要参与运输生产的要素包括劳动者运用运输车辆、装卸设备、承载器具、站场设置等,通过各种作业环节,将货物这一运输对象,从始发地运送到目的地的活动过程。而制造企业的产前产后物流多采用整车运输,公路货运企业对于整车运输业务的组织作业管理应充分发挥主动发现、创新、整合市场需求的设计能力,及时了解市场的终端和供应链的始端变化信息,通过整合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如生产企业、运输企业、配送企业、仓储和加工包装企业、货代以及消费者可用需求信息资源,能够为物流链上的企业提供最佳的管理咨询服务,实现物流链上最佳流程。

当今的物流活动是一个社会化的活动,涉及行业面广,涉及地域范围更广,所以它必须形成一个网络才可能更好的发挥其效能。“运量—运力平衡”业务管理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选网络组织结构,打破单纯企业或集团内部的“运量—运力平衡”做法。推选主要有两种网络结构,一种是大物流中心加小配送网点的模式,即:“两头小中间大”;另一种是连锁经营的模式,即:“链条式”。前者适合商家、用户比较集中的小地域,选取一合适地点建立综合物流中心,在各用户集中区建立若干小配送点或营业部,采取统一集货,逐层配送的方式,充分利用零担,整车,空运(或铁路)运输方式特点,优势构建零担联运快速干线。后者是在业务涉及的主要城市建立连锁公司,负责对该城市和周围地区的物流业务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地区间各连锁店实行合约,性协作,该模式适合城市间或全国性物流,连锁模式还可以兼容前一模式。第三方物流大大扩展了物流服务范围,对上游生产商可提品、管理服务和原材料供应,对下游经销商可全权为其配货送货业务,可同时完成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传递。

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提供量体裁衣般的、灵活的综合,以降低社会运营的总成本,最终让需求者成为最终收益者并得到满足为目标,实现相对“运量—运力平衡”结果,让供物流链上的所有企业实现一种共赢的局面。 四、结束语

由于公路货运企业存于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客户个性需求变动大,而企业自身资源贫乏之下,企业管理处于无政府主义状态。为此,笔者认为,通过创造条件构建稳健性企业运营管理模式;根据企业不同的业务,岗位,创新调整企业可利用的资源选取运行运营管理模式,扬长避短,创造合理运营管理环境为公路货运经营服务,适应货运市场变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物流运输管理》王风刚高等教育出版社

企业运营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 要:高校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是一个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并循环往复的过程,所谓的知识管理,就是指对教师个人的知识进行系统、科学有序化的管理活动。经过广大学者和任教者的实践证明,实施知识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个人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更有助于提升高校的竞争实力。为此,结合知识管理的特点和原则,进一步论述了通过运用知识管理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意义和价值。

近年来,随着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和人才逐渐成为各行业中最有价值的资源。在各大院校中,教师们作为学校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的综合水平直接关乎到学校的生死存亡。因此,注重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已成为各高校紧急的课题和义不容辞的任务。本文通过从个人知识管理对高校教师个人专业素养提升的状况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关于提升院校竞争实力的有效方法以及使高校处于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知识管理这一概念源自企业对自身的资产经营管理,近年来,这一科学管理思想已经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作为其专业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肩负着培育学生,开展科学研究,进行学术探索等与知识相关的各项工作。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却很少有教师关注个人知识的系统及科学管理,这最后势必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快速、稳步提升,对于教师个人素养的锤炼也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为此,只有倡导高校教师开展个人知识管理,才可以帮助教师个人专业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进而促使高等院校的竞争实力也得到一定的提升。

1 对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的认识

1.1 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知识创新为目的,把知识当作一种资源、资本、生产要素加以运营管理,最后,通过知识的共享和运用集体的知识、技能、智慧来提高组织应变和创新能力的管理活动。高校教师的工作轨迹通常是由教学、科研两部分组成的,虽然身处院校这样的工作环境,但教师的个人学习及对个人知识的梳理并不规范和系统,通常都是工作中需要什么知识,教师临时去寻找和学习,这就导致教师对信息的积累没有科学性。因此,在这种状况下,只有运用知识管理才能使教师的信息积累具备科学性,另外,实践发现,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指导个人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有效激发个人的工作创新能力。

1.2 个人知识管理的内涵

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是一种新的知识管理理念和方法,其本质在于帮助人们整合个人信息资源,以利于提升工作效率。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收集、提取、共享和应用,将个体中隐性知识有效地转化为显性知识,并对知识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进而来构建个人的知识库。在某种程度上,个人知识管理(PKM)可以被看作是知识管理的子集,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整合个人信息资源,以提高个人工作效率和综合竞争能力。常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些教学经验、体会多存储在教师的头脑中,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凭自己的灵感来创设的教学环境以及凭内容来选取的教学手段,都可以被认为是因材施教的隐性知识,而且这些隐性知识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如果能够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将其显性化,不仅可以达到总结个人经验,萃取精华的目的,而且合理地转化和应用还可以帮助年轻教师们不断进步和成长。为此,我们得出结论,运用个人知识管理机制,不仅可以丰富教师这一集体的知识资源,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团队的专业知识素养。

1.3 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的含义

教师知识管理是指教师个人或学校产生、获取、收集、组织、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知识,通过运用集体智慧来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提升学校整体应变及创新能力的系统过程。它的本质在于促使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利用和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使其具备创造性教学行为的知识基础,最终使教学具有创造性。教师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利用资源,减少重复不必要的工作,提升工作效率,进而不断提升教师个人素养,最终实现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2 知识管理过程中高校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途径

2.1 对教师所拥有的知识进行整序

教师拥有,或教师专属的知识包括专业学科基础知识、认知理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等,这些知识都属于显性知识,它们都是由以下各内容组成的,包括教材、辅助材料等图书资料;论文、专著及教案;个人知识积累所需的各种文件和相关多媒体资料以及管理系统等内容。这些都是教师知识管理中最基本的内容,也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因此,我们就必须对教师所拥有的知识进行整序,使他们的个人知识条理分明、分类合理,又不失彼此之间生动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另外,对高校教师进行知识管理,可以让他们的知识结构更趋于完整性和有序性。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发展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基础,通过让他们优化知识结构、设计实用的个性化教案;归集信息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以及学习并善用计算机相关软件来支持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还能有效地实现对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高的目标。除此之外,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升,对知识管理的水平的提升也会有相应的积极作用。

2.2 对各种隐性知识进行显性化处理

高校教师知识素养提高的障碍不仅仅在于新知识的获取数量,还在于教师隐性知识是否能够成功地转化为显性知识,它也是反映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志。教学经验是体现任教者教学思想中富有创造性劳动的结晶,但通常情况下,这种珍贵的知识却很难被清晰地识别和分享。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都普遍达成这样一个共识:无论是文化知识还是实践性知识,总有一部分具有很强的内隐性,也就是说,这部分知识很不容易被清楚地表达出来,或者说让人百分之百地心领神会。与此同时,教师头脑中的部分知识还存在结构松散,体系不健全、逻辑关系欠严谨,个别闪光点稍纵即逝的问题。因此,面对这样的问题,要想有效解决该类问题、实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目的,就必须对教师进行有效地知识管理。也就是说,将教师拥有的,却属于隐性知识范畴内的难以进行规范化地描述,如教学心得、体会及经验等并非一目了然的知识,以及主观性强、零星的内容等,通过让教师个体或群体对此类知识进行科学管理来将它们变得显性化。管理措施包括反思、交流、分享、共生等,通过采用这些管理措施来使之理性化,这便是最佳实现教师个人知识由隐性到显性的转化的方式。通过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转化,可以将教师的各种隐性知识,通过知识管理的方式将其转化为显性知识,进而使曾经松散、零乱的知识被逐渐整序成为稳定且具有逻辑性的体系性知识,这些知识或智慧应用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必然会形成独具特色的个人理论,这也是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提升最显著的方面。

2.3 实现教师知识的有效获取与积累

知识的动态性特征要求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充实个人知识。外因驱动的自主学习或通过参加专家讲座来获取知识,是教师们通常采取的知识获取与积累的途径,在教师群体中进行教学经验和相关专业知识的交流与探讨,也是非常有效的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另外,知识在群体中进行传播、流动,不仅可以实现知识的分享,同时还能够激发个体灵感和新知识的产生。

3 开展知识管理实现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方法

3.1 建立个人专业及相关知识数据信息库

先进的管理有赖于科技的支持,建立教师个人专业知识电子存储系统,是进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任务。之所以说建立数据信息库是知识管理的基础是因为数据是信息、知识和智慧的基础和源泉,只有掌握了相当数量的数据,教师才能对其进行处理,从而形成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即信息。那么掌握了信息的教师再加入个人的经验判断和文化脉络就形成了知识,这也是教师教学的根本。

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分类方式管理信息,如以信息内容、时间顺序或地域范围等方式进行分类。这样不仅可以系统管理个人知识,用多样的形式归类过去较凌乱的各种知识资源,使其从以往沉睡的状态中苏醒,用于教学实践,而且还可以通过较有效的搜索方式,让教师对所积累的知识有更多维的认识,激发创造力,产生新知识,从而有效优化教学实践效果,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3.2 通过多种形式增加教师的知识积累

学习不仅是学生的任务,更是教书育人的教师的终身工作。教师可以利用日常自学、专项培训、观摩教学、集体研讨等形式,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在保持自己旺盛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的同时,使得个人的知识基础被持续加固和丰富,如此以来,此种积累必然会对教学工作产生良好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3.3 记录并定期整理教学反馈笔记

教师应该定期地通过反思性学习,来管理教学心得和经验。另外,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教学实践中呈现的问题与教学理论进行相互印证,不断反省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差异,并有针对性地记录一些对特定教育事件处理的案例,并在过后对该类事件进行反思和展开全面的分析,以此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业务水平,从而推动个人素质的提升。

4 高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助力教师和院校的发展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这一先进的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能够将教师本身拥有的各种资料、随手可得的信息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最终利用于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实践。通过对个人知识的管理,教师可以养成更加良性的学习习惯。因此,高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就必须坚持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不断提高个人的学术能力和竞争能力,从而为实现教师个人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因实施知识管理而取得的进步,会推动其个人知识素养的提升,反之教师知识素养的不断提升也会反作用于教师的知识管理,使之不断良性发展下去。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提升驾驭教育教学的能力、增强教学研究的意识、挖掘自身科研潜力,以及注重培养个人较高的现代信息素养,都是教师进行知识管理,提升专业素养和自身价值的根本保证。高等院校是培育人才的基地,人才培养则依赖于教育,而打造优质教育更依赖于高素质的教师,因此,归根结底,教师的专业素质决定着高校的教育实力。

参考文献:

[1] 任长印.高校教师知识管理初探[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3).

[2] 孙芳芳,任永祥.高校教师知识管理与创新能力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6).

[3] 魏佳.基于价值链分析法的高校教师知识管理模型[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