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互联网思维的本质

互联网思维的本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互联网思维的本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互联网思维的本质

互联网思维的本质范文第1篇

一句话#互联网思维,药不能停#

一、互联网小子:扶摇直上九万里,瞬时飞向人生巅峰!

『先看互联网企业五大优点

(1)先尝后买,不甜不要钱:卖的不是商品,是体验

(2)莫装逼:你若端着,我就无感

(3)对用户免费:羊毛出在猪身上

(4)雷厉风行:快速响应的扁平化组织

(5)精神内核:平等,开放,去中心化

二、传统老大爷:姜还是老的辣!

『再观传统企业五大法宝

(1)天生骄傲:难以冲击的优良基因

(2)打铁还需自身硬:质量为王

(3)薪火相传:人才的黄埔军校

(4)运筹帷幄:投资谨慎,规避风险能力强

(5)专利护城河:此路是我开,留下买路财

互联网思维的本质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党建工作;作用机制

从历史上看,技术对于政治的影响,无不沿着从工具到工具思维的进路,最终沉淀为政治文化,互联网也不会例外。互联网对政党政治和党的建设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而其起始进程则源于互联网技术工具带来的震撼,政党在自身建设领域采用“刚度等代”[1]方式“+互联网”,以期通过“传统为体,网络为用”方式实现与时俱进。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深广扩散,技术工具对行为体思维和组织意识形态的塑造作用越来越强,党建传统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百年未有之变局”,由技术工具自生的技术思维即互联网思维,对党建的伦理、理论,乃至实践工作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政党转以“网络为体,创新为用”,实施“互联网+党建”“互联网×党建”,抓机遇、应挑战,用互联网技术和逻辑,特别是互联网思维重新审视和改造传统党建工作。从工具到思维,互联网影响党建工作,虽是政党的自觉过程,但更多的则是时代潮流等外部性因素内渗的结果。就具体过程而言,工具是显性的,而思维则是隐性的,也是根本的,其中的作用机制值得探讨。

一、作用机制中的核心概念厘清

作用机制是有机体各部分之间构造、功能的互动关系方式,它以承认各部分的独立和自主为前提。所以,要探讨互联网思维在党建工作中的作用机制,必先明确互联网思维和党建工作的独立性,继而探究二者之间的互动方式。这就需要厘清两个核心概念。一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是一个在其诞生领域仍存在争议的概念,随着互联网思维不断跨界外溢和渗透,无论在业界还是在学界,关于互联网思维的分歧和争论始终热度不减。支持者不断推陈出新,界定互联网思维的内涵与外延,积极宣介其这一思维颠覆性的影响力。反对者却指出互联网思维并不存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是商业化的投机性外衣或是资本编织的互联网新衣。[2]而调和者则在肯定互联网思维的同时将其去魅,强调互联网思维不是互联网所独有的思维,其思维要素既有纵向跨时代继承的,如迭代化、平台化、颠覆化、参与化等,原来在前互联网时代已经存在,只不过被互联网放大或强化而已,也有横向跨领域借鉴的,比如互联网思维中的用户体验是20世纪90年代由唐纳德•诺曼提出来的,最早用于人机交互领域。目前,无论学界和业界从何种价值判断出发来定义互联网思维,但列举或描述都是其主要界定方式,只是在切入角度上存在历时性与共时性之别。例如,在历时性维度上,有从马克思主义分析生产方式与社会历史形态关系的逻辑出发,构建生产方式与思维方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指出:“互联网思维……是与小批量多品种的信息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是智慧思维、社会网络思维、低成本差异化思维、分享的思维。”[3]有从时代转型的角度切入,沿用阿尔文•托夫勒农业、工业、信息革命的路径分析,指出:“互联网思维是按照互联网的特点和规律的思维、用户需要的思维、按照行业的规范和产品质量标准而展开的思维。”[4]在共时性维度上,业界和学界把互联网思维归纳为四大、五大、六大思维,乃至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这九大思维等不一而足。当前,互联网发展“三期叠加”,只有抓住三期互联网发展的本质特征,才能给互联网思维一个最小公倍数的定义。互联网思维作为技术工具的意识形态化,即如尼尔•波斯曼所言:“每一种工具里都嵌入了意识形态偏向”[5]。或如史蒂夫•洛尔所定义的“帮助我们重塑世界观”[6]。以此界定互联网思维,即是与网络信息文明相适应,由互联网技术所激发或放大的一种以用户为中心、以数据为依据、以互联为工具,强调平等、互动,开放、参与,量化、个性的思维方式。与采猎农牧文明的贤能人经验思维、机电工业文明的经济人理性思维相对应,网络信息文明的互联网思维,是一种数字人智慧思维。二是党建工作。党建工作也是一个边界模糊的概念,这缘于党建概念本身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党建一般被认为有三层含义:理论科学、实践活动和法规制度,也有学者用三个定位将之分解为:一项工作、一门学科和一个研究对象。[7]但这些只是明确了党建的表现形式,没有廓建的具体边界。实际上,党建广义的界定包括党政关系建设、党群关系建设、党际关系建设以及党自身建设,狭义上仅指党自身的“五大建设”,而党建工作通常是从狭义上理解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工作,在实际执行层面则具体化为党委(党组)建设工作,以及党委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法委等党的工作部门和纪检委的工作。本文所指称的党建工作是从狭义层面理解的,并在这个层面考察互联网思维的作用机制。

二、作用机制的分层解构

互联网思维在党建工作中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条件和范围。首先,党的建设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党建工作受到时代技术、逻辑和思维的全方位影响,面临从机电工业时代向网络信息时代转型的压力,而互联网思维在党建工作外部的成功实践,产生了外源性因素内引的动力,这造就了互联网思维在党建工作中发挥作用的必然性。但党内数字鸿沟、不适宜互联网思维和非互联网思维仍积极有效的工作领域的存在,是互联网思维发挥作用的边界。其次,党的先进性和自觉性所关联的与时俱进诉求,不言自明地包含了时代技术和思维,即与思俱进。而且党所继承的无产阶级党建传统,十分强调与先进的时代技术和思维结合起来,如,列宁就主张通过“全俄政治报计划”,借用报媒的组织技术、逻辑和思维建党。再次,党员和干部受互联网思维影响,也会在党建工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运用。由此可见,互联网思维在党建工作中发挥作用是明确的,但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细化分析,本文拟从技术、制度和理念三个层面进行解构。首先,互联网思维强化互联网技术应用。互联网思维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产生的工具思维,强调互联网技术应用是互联网思维的“下意识动作”。在宏观层面上,党所面临的时代转型已不仅限于十六大提出的两个历史方位转变,而又进一步加上在机电工业向网络信息文明转型背景下,以及在现实网络“双空间交联治理格局”[8]中,如何借助时代技术改善党建制度和工作。互联网思维从宏观上影响党建工作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在党政、党际、党群关系和党自身“五大建设”中强化互联网技术应用;在中观层面上,各级组织为了追求工作绩效,积极借用互联网思维,在纪检、组织、宣传、统战等工作中强化互联网技术应用;在微观层面上,党员干部为了工作创新和提高效率,也会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加强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受党内部门职权划分和互联网“三期叠加”影响,当前党内互联网技术应用存在“两极分化”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党内数字鸿沟在不同的地区、行业、部门、组织层级以及不同的党员群体和工作中存在,党内互联网普及率虽远高于全国的53.2%,但仍存在相当多的空白和薄弱地带;二是部门分设反映在技术领域,造成基层组织运行和维护上级多部门技术系统,工作负担沉重,技术效能不同程度地被抵消;三是互联网技术应用贪新求多,不能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选择应用不同版本的互联网技术,导致用不如不用、用多不如用少、用新不如用旧等问题。这些都需要继续增强互联网思维,进行技术再应用,并根据实际情况优化配置技术资源。其次,互联网思维参与塑造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时代命题,中共中央政治局随后又审议通过了《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围绕四方面改革任务提出了26项重点举措。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命题与互联网思维共时性生成、发展,命题“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展开的逻辑与互联网思维又存在内在同构性,加之建设制度改革本就是问题导向的求新突破,而互联网思维这一“非导致问题”的新思维借助技术影响力,由外而入顺势参与塑造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则顺理成章。当然,党内不同于业界,互联网思维不可能全要素参与塑造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而是以部分思维要素耗散介入方式影响改革。例如,在党内制度、法规制订过程中,强调“开门立规、民主议纪”契合了互联网思维中的公开、参与思维。在制度、法规修订过程中强调“突出重点、针对时弊”契合了互联网思维中的迭代思维。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量化考核评价、教育培训和管理监督等,契合了互联网思维中的数据思维。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新时期党应对党内外新形势新问题的政治自觉,改革的逻辑首先是解决问题,但最终目标却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党的建设制度体系。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诸多非互联网思维并非无所用处,再加之,互联网思维在从党员到组织的传导、从“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转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损失、延误、变形甚至扭曲、失真,所以,互联网思维参与塑造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仍是零散的、局部的和非系统的。再次,互联网思维参与重构党建工作理念。党建工作是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实施的,我们党的党建工作理念不是一维的而是多维的,在政治伦理上体现为党的根本宗旨,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政治理论上体现为党建原则,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政治技术上主要体现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理念的边界是想象的,某种意义上也是开放的,这三维理念组合的边界同样如此,在与互联网思维接触、碰撞的过程中,产生了三种关系模式。一是逻辑契合模式,即互联网思维中的子思维与党建工作某一理念在逻辑上契合,二者接触即融合形成一体两面的存在状态。例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或以人民为中心的党建工作理念与互联网思维中的核心思维——以用户为中心,在逻辑上是高度契合的。用互联网思维审视党建工作,人民无疑是最终的也是最重要的“用户”,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党建工作这个“产品”合格与否的最终评价标准。相应地,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或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反观互联网业态,也同样没有逻辑上的违和感,只有话语表述上的差别而已。二是竞合模式,互联网思维中的子思维与党建工作某一理念存在竞争关系,二者不断碰撞后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如党建工作的工具性与互联网企业的“寄生性”存在相似之处,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理念与互联网思维中的平台思维也存在相当的一致性,但后者更强调主体性,即平台搭建者的自主性和自利性,而党建工作理念虽然也强调党建平台的引领、带动功能,但在“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的政治自净中祛除了自利性。三是排斥模式,即互联网思维中的子思维与党建工作某一理念存在排斥关系,有些排斥关系是无法调和的。这根源于技术思维与政治思维的不同属性,有些排斥可以调和但需要由实践和时间来验证,如互联网思维强调偏平化决策与既存党建工作垂直多层决策之间需要继续检验并优化。互联网思维在与传统党建工作理念接触、碰撞的过程中,给党建工作理念多维格局注入了新的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鲶鱼效应”,刺激党建工作理念在契合、竞合、排斥中继承和创新,并催生党建工作理念新格局的形成。

三、作用机制的功能区分与评价

互联网思维的本质范文第3篇

一女神同事,她老公给她送饭,没说话放下就走了。

新来的男同事问:那是谁?

她:送外卖的。

问:没给钱?

她:不用给。。。

男同事沉默了,第二天,给她带了四菜一汤的午饭,整个办公室轰然大笑。

这个段子想必大家都看过,它告诉我们:不要在浅层观察表面后就盲目复制别人的商业模式,你不知道人家有什么核心竞争力!

虽然只是个段子,但扪心一问,有多少人像极了这个新来的男同事?

那些高举着互联网思维旗帜的勇士们,浑身充满着浮躁的戾气,在同样浮躁的商业社会奋力拼杀,希望成为第二个小米、第二个雕爷、第二个褚橙,精神可嘉、勇气可谓。

很多人谈到如上案例,都认为自己正在如上的成功道路上踩着钞票奔腾,说到小米,便钟情其粉丝经济,大力仿效做活动吸引粉丝,或者搞个预售,再玩饥饿营销;说到雕爷,便想着搞个封闭试吃,出大价钱请一票明星做个人气背书;说到褚橙,便巴不得包装出一个张橘子李南瓜王葫芦来。

但是,互联网思维不仅仅是在兜售情怀,最重要的是:你有别人的核心竞争力吗?

小米的成功,并不是雷军哄骗了一堆你所认为的“脑残粉丝”,然后在论坛靠水军一通鼓吹,然后搞个饥饿营销,然后就等着一大票的人民币扑过来了。

雷军在做小米前的身份履历,就不需要我再絮叨了,他本身的品牌背书,是小米强健起来的筋骨,何况还有好多位精干的干将。而且,若干场的线下粉丝体验活动,为小米的渠道口碑拓展也建下汗马功劳。此外,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小米虽然做的不完全严丝合缝,但起码遵循了互联网思维所倡导的基本规律。

雕爷牛腩,单就案例影响力方面的成功,雕爷牛腩也绝不是很多人认为的搞半年封闭试吃、定12个菜谱并定期更换,然后请一票明星来吃,然后做个推广,然后就等着刷刷收钱了。

做餐饮真就这么简单吗?雕爷丰富的营销从业经验、对明星大咖的强吸召唤力、与风投的暧昧关系,天时地利人和,你都拥有了吗?机会你有了吗?吃螃蟹的胆识和定力你有了吗?

褚橙做的确实很成功,但褚时健的人物背书你有了吗?褚橙背后的营销团队你有了吗?还有,最主要的,褚老钟的橙子你有了吗?

那么,核心竞争力你有了吗?

如果没有,那你的互联网思维不能叫互联网思维,充其量只是互联网盲从思维。

病态:互联网思维催生急于求成

互联网思维的另一大罪状,就是让更多人陷入急于求成的自我麻醉中不能自拔。

在成功商业案例的牵引下,在舆论环境的鼓吹下,互联网思维一发不可收拾:传统大企业开始自我反省,利用互联网思维改造自己;新生企业以互联网思维为幌子,开始兴致勃勃的创业,组团队、搞噱头、拉投资,力求一炮而红。

淘宝店主也充分挖掘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价值”,进行以“改造世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为己任的商业创新;更多的在职人员,公务员、上班族、家庭主妇,也在互联网思维下重生了,开创了第二职业。

当全民集体陷入互联网思维的商业伦理中,我们是否该反省所处大环境的正当性?

急于求成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领导人或股东的商业心态。很多人之所以追随互联网思维,无非是看中其投入小、见效快、低风险,这样的认知理念下,只能得出一个赚快钱的结论。赚快钱是当前社会中的一种病态存在,与投机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它警示人们要循序渐进,但往往事与愿违,经常被变异被扭曲。

二,投资人的期望周期。互联网的发展,让投资行业瞬间兴旺起来,投资就意味着要盈利,为了盈利,就要进行各种的商业操作与包装,一如马佳佳、余佳文等,他们本身是很牛逼,投资人也很有眼光,但在投资行为的驱动下,除了突出长期效益,也更得保证短期收益,收益的目的性太强,自然生长的力量总会受到影响,急于求成成为最佳的表现形式。

三,互联网商业项目的特点。很多互联网商业项目,本身就是一阵风的项目,比如脸萌,红火过后,也就红火过了,其价值更多体现在增强主导人的个人品牌力,助力其成就未来的项目。如此类一样的项目,前期目的性只是打打影响力,或者赚一桶金。唯快不破就成为很多人的行事准则。

四,传统企业的发展瓶颈。互联网的发展,让传统企业深切感受到了危机,为了拯救企业于水火之中,狠心咬牙自我救赎,按照互联网思维改造企业,改造思想,精神可钦。

但企业本身对于互联网思维改造企业能否成功的观望心态,让其对成功,或者说立竿见影的效果充满期待,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这种期待就容易转变成急于求成。

以上这些画面,是不是似曾相识?

08年前的股市、08年后的房市,就如如今互联网思维背景下的疯狂人群一样,陷入集体的无序狂欢。泼一盆冷水,或许才是一剂拯救的良方。

定义:互联网思维三段论

互联网思维的本质,其实还是基于对互联网传播方式认知的基础上,在产品或品牌的营销推广中,对产品的不断优化与提升,以更符合消费者的使用需求。而其生产、售后等环节,只是服务于营销推广的“前”与“后”两个“端”。

一定程度上来讲,商业的本质就是销售,做好销售才预示着实现预期,产品或服务,都是服务于销售的,也就是说,为了让产品卖的更好,俘获更多粉丝,让推广做的更精致,就必须强化两个“端”的质量,即,一做好产品,二,做好服务。产品质量也是在这样的角力中升级、创新。

互联网思维的本质,还是集中在前中后三段,即用互联网思维做产品、用互联网思维做推广、用互联网思维做服务。

产品端。产品质量是成功的前提,但什么样的产品是好产品?当前的标准,更大程度上,不是企业所认为的好就是好,而是消费者认为的好才是好。

前几天和一做早教机的客户聊天,他们以前的模式是让产品更符合宝宝的使用需求,但市场的反馈是家长不买单,经过调研,调整了策略,让产品首先符合家长的标准,然后在此基础上满足宝宝的需求,这样,家长认可了。在互联网思维的语境中,好的产品即要更多地体现用户的需求和价值观,这就需要不断的优化、完善、升级。

售后端。售后在互联网时代的价值,绝对更大于传统时代。首先,反馈的即时性与便捷性,缓冲了用户对企业的负面情绪。以前出现质量问题,只能和企业售后部门电话沟通,而且多以不愉快结束,然后再通过媒体曝光,寻求进一步解决。

互联网时代,通过微博一个@,或者微信一个私信,问题便可以得到解决。其次,售后不仅充当了售后功能,同时还兼具产品经理的角色,收到用户投诉信息,便可及时反馈至品管部,进行产品的优化调整,大大增强了环节成本。

另外,售后的答复行为,与用户的沟通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营销,一种公关,对于品牌塑造也功不可没。

营销端。营销端才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互联网思维首先改造的是营销方式,其次才是产品、服务的理念。营销是通过研究人性来拓展市场,而互联网思维提供的,就是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进行产品销售的方法。

谁是我的目标人群?我的产品如何引爆?如何让更多人知道我的产品?消费者看重我产品的哪一点?如何才能保证产品的持续性?如何能获得消费者对产品的态度?如何能调动网友的力量,把我的产品卖出去?如何能让网友给我的产品点赞?

从营销的角度出发,最终让产品信息得到充分的释放,这才是互联网思维的商业根本。

所有这一切,都有个很正向的前提:用正常的商业心态做产品。何谓正常?把产品做好、做实、做精。相信每个人的初衷都是好的,但在面对恶劣的行业竞争、不断上涨的原料成本、直线上升的人力成本时,是否还能坚守?

意义:互联网思维让认知回归本质

从事物的本质上来说,互联网思维的确是个好东西,它革新了人们的观念,让思维方式更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不仅在商业领域,对于整个经济、文化、政治的大格局,都有重要的启发。

在商业方面,它驱使人们去重新理清企业与消费者、产品与消费者、企业与产品之间的关系。这对于规范商业环境、规范生产消费秩序,都有积极的意义。

从被大家背烂了的小米、褚橙,甚至《小时代》、《泰囧》等的运作模式上来看,互联网思维在其成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事物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推动。

互联网思维的本质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数字化教育资源;高校体育;用户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G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4-0019-03

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如何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当前全球教育改革面临的共同问题。回顾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结合的发展历程,其一是离不开优质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其二是离不开迭展的互联网技术对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传播的支持,其三是离不开用户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高效使用。可以说,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是现阶段实现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以实践性较强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应用现状为例,一方面优质教育资源的数字化程度不高,另一方面较缺乏帮助大学生解决体育课程学习难题的资源内容。同时,对优质数字化体育资源的建设原则、框架和内容等欠考虑,不利于大学生的自主学练,信息化教学效果总体不容乐观。因此,建设适合当代大学生学习习惯的优质数字化体育资源,以满足其个性化体育学习的需求,对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运用互联网思维审视高校体育数字化教育资源这一“产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改进对策,使其更加适合资源使用者的需求,在有效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为提升我国高校体育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应用效果提供参考。

一、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概念界定及类型

教育部2002年制定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指出:“教育资源是指以数字信号在互联网上进行传输的教育信息,其建设主要包括媒体素材、试题库、试卷素材、课件与网络课件、案例、文献资料、网络课程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九大类型。”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教育部2013年推出的《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将教育资源分为“教学素材、教学课件、网络课程、虚拟仿真系统、教育游戏、教学案例、数字图书、数字教材、教学工具和学习网站”十类。根据高校体育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本文所指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以教学素材、教学课件、网络课程、数字图书与教材和学习网站为主。

二、互联网思维与高校数字化体育资源建设

面对互联网化浪潮,包括教育在内的所有行业均面临着转型和改造的问题。为了帮助传统行业顺利地实现转型,互联网思维应运而生,其指“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主要包括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和跨界思维九大内容。其中“以用户为中心”的用户思维是核心,其他八个思维以这一核心为基础对产品定位与规划、研发与供应、营销以及企业管理等环节全方位地进行互联网化的改造,使互联网真正融入产品之中并给用户带来极致的体验,以符合大互联时代的发展需求。虽然互联网思维缘起于商业领域,但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其思维范式对高校建设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以互联网思维审视高校体育数字化教育资源,可将其视为“产品”,利用这一“产品”开展教学的高校体育教师和进行学习的大学生是主要“用户”,资源建设者需依托互联网,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对高校体育数字化教育资源这一“产品”从规划、研发、应用、管理及迭代更新等各环节予以把控与改进,使其真正满足主要用户群体的实际需求。

三、互联网思维视角下高校体育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体育数字化教育资源多集成于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健身、美体、舞蹈教练”技能专题下,共涵盖本科层次的国家级和省级体育类精品课程382门,但很多课程已停止更新,一些资源链接也已失效。此外,在知名度较高、使用人数较多的学堂在线平台和中国大学MOOC平台以“体育”为关键词,共搜索到相关课程7门,其中只有学堂在线平台上线的《走近冬奥会》课程采用了学习者可随时加入课程、所有课件全部开放、考核通过即可获得证书的自主模式,其他6门课程均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加入学习,课程结束后无法访问相关资源。从互联网思维来看,从高校体育教师、受教大学生和其他资源使用者的体验角度来看,以上基于互联网的高校体育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建设中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 资源共享平台功能少,在线使用体验差

互联网思维的本质范文第5篇

周鸿著,中信出版社,2014年8月

本书以一线亲历者的视野和实践感悟为基点,站在时代最前沿,追根溯源谈互联网方法论,告诉你在变革大潮来袭之时,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和思维迎接已然到来、不可回避的新时代趋势及课题。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呢?在《周鸿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中,360创始人周鸿毫无保留地用其观察思考以及亲身经历的诸多案例向读者解释了互联网思维的原理以及实践经验。

近期多次强调互联网思维对公共管理和媒体领域的可借鉴价值,与此同时,当下企业的互联网转型焦虑和创业难题都聚焦于互联网思维。很显然,社会的整体思潮是互联网思维风靡的基础土壤。“在互联网时代,你需要一点互联网思维,但不是那个越来越成为玄学的互联网思维,而是一个回归常识的互联网方法论”。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其实并不神秘,基于互联网的用户边际成本接近0的特点,不受物理空间限制的互联网可以聚集出传统行业难以想象的用户数,而这种聚集带来的巨大基数,使得低付费率、低客单价的商业模式也可以成立。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的透明性,试图利用传统商业模式中的信息差盈利变得越来越困难,用户面对大量的同质化选择,此时“以用户为中心”变得尤其重要。周鸿反复强调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不等于盈利模式,商业模式包括更广意义上的获取用户的方式,产品的核心价值,产品的盈利方式等,而互联网的盈利模式本身只有广告、线上销售和增值服务三种。很多新兴企业喜欢宣称自己有“与众不同”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但一段时间之后,能活下去的企业仍然躲不过这个行业的普遍规律。纵观全书,“用户价值”被反复强调,再好的模式也无法解决用户需要使用的“产品”问题。没有面向用户价值的产品思考,就没有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