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互联网教育特征

互联网教育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互联网教育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互联网教育特征

互联网教育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素养;数据素养;图书馆;大数据

1引言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以互联网为基础支撑的社会生产环境新业态、新形态的出现与迅猛发展,数据、互联网成为为人们不得不承认的两大社会发展驱动元素,进而促使人们借助互联网平台去深刻了解、熟练掌握、深度利用大数据就成为人们提高生活品质与工作效率、寻求社会发展驱动元素的最佳途径。而随着总理于2015年初继2012年易观在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首次提出、腾讯董事长马化腾于2015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再次提出《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之后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三次提及,“互联网+”至此一跃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进而引发了社会特别关注。在《互联网+行动计划》、《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等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和调控下,全国各地兴起了一股“互联网+”的发展与研究热潮,“互联网+”因此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交流与讨论的高频词。学术界也敏锐地观察到了“互联网+”这一未来改变学术研究视野的全新领域,如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以“互联网+”为主题检索词进行文献检索(检索日期:2015年10月10日),经人工筛选后发现在短短半年期间就有215篇涉及到农业、教育、能源、创业等多个领域的“互联网+”研究成果,笔者研读了这些文献中下载频次较多的十余篇研究成果,发现尽管“互联网+”还处于一个发展初期,其研究深度及研究广度、论证资料与论述视角与成熟的研究成果还有不小差距,但明显可以感受到研究者对“互联网+”的关注热情及“互联网+”未来将带给学术界的巨大影响。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互联网建设以及学科服务等基础与制度的支撑下,图书馆不仅是民众获取信息、挖掘潜能的最佳选择场所,也是民众参与社会文化活动、提升个人信息素质、实现人生价值的学习场所,其教育职能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以提升个人信息素养的计算机技能、网络搜索等活动时常在图书馆举办,并得到包括在校师生、社会民众、务工人员的积极参与,反映出图书馆已成为社会教育的主要场所与机构,为信息社会的民众信息素养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信息素养的内涵随着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显得不足以概括民众的所需技能素养,也因此在认识与措施上均制约着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开展,于是,一种强调数据的辩证认识与分析应用的新的素养概念———数据素养便应运而生,并在一些官方的概念表述、高校的大数据课程设置中得到多方体现。本文在概述“互联网+”与数据素养相关概念、内涵及应用的基础上,对“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素养教育需求与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研究了“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用户数据教育方式。

2“互联网+”与数据素养概述

2.1互联网+

“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和信息化,旨在通过信息/数据的流动、分享、创造性使用来实现经济社会运行效率[1],但从业界如马化腾、雷军、阿里研究院等对“互联网+”的不同内涵表述可以发现,不同的领域从业者、不同的未来发展视察视角,决定了对“互联网+”的内涵认识表述有着千差万别,如以信息、数据为业务流的腾讯、阿里巴巴侧重于“互联网+”的“互联网应用”“信息扩散”属性特征,以互联网搜索、数据整合为主要业务的百度、则更强调“互联网+”的“产业渗透”“跨界连接”属性,但以实体商品手机为业务产出的小米则更看重“互联网+”思维下的互联网与“实体融合”与“经济增值增效”。简单来说,笔者认为可以将“互联网+”理解为一种基于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互联互动的传统行业的产业升级与业务重组,具有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等六大特征。

2.2数据素养

数据素养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E-Learning、第四科研环境的到来而一直受到学者的关注与研究。一方面,对数据具备一定的处理能力已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科研活动的必备元素,如:美国学校图书馆员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ofSchoolLibrarians,AASL)、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TheAssociationofCollegeandResearchLibraries,ACRL)等在最新制定的信息素养培养方案中提及了辨认、利用数据的表述,如在AASL制定的《共同核心州立标准》、ACRL制定的《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均提到了“确认数据的价值、类型和格式的能力”[2],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NSF)、英美政府等也都将“数据管理计划”列为其项目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并对其资助项目的科学数据存储、共享、使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另一方面,学者们对数据素养与信息素养、统计素养等素养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研究,如:MiloSchield[3]在2004年指出信息素养、统计素养和数据素养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不具备统计素养就难以提升信息素养或数据素养;RenéSchneider[4]认为研究数据素养(ResearchDataLiteracy)就是由“ResearchData”和“InformationLiteracy”两词合成而来。国内学者也自2011年以来开始对数据素养的研究,并出现了如何海地、缪其浩、孟祥保等数据素养研究核心作者群体,研究的范围涉及到了数据概念与内涵、数据素养教育及课程设置等多个主题领域,但这些研究成果对数据素养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权威表述,大多是从其所包含的层次方面给予内涵划分。其实早在2005年,Hunt就对数据素养进行了一个较为权威的表述,他认为数据素养就是一种能够理解数据内涵、能够准确读取图表、能够从处理数据过程中得出有效结论、能够鉴别数据误用和滥用情况的能力[5]。笔者结合Hunt的概念表述与澳大利亚统计局、加拿大统计局等机构所公布的数据素养指标1,认为“数据素养就是信息素养在大数据时代的延伸和发展,是一种能够辩证、科学、正确认识数据的价值,进而在符合道德伦理的基础上加以操作和管理,使其能够通过分析、挖掘等操作应用或长久保存以备再次应用来实现其蕴含的巨大价值的能力”。

3“互联网+”视角下的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特征与方式

3.1“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特征与需求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资源数量更为庞大、类型更为多样、结构更为复杂、传递更为明显,民众在“互联网+”环境中面临着更多的信息甄别、选择、分析与利用挑战,这就要求民众所具有的信息素养及数据处理能力也随之调整,并随着"“互联网+”建设进程的深化与加快、多个领域行业的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需求专业化、多元化特征,这也就同时要求图书馆的数据素养教育还要紧跟时展而要有所创新,及时调整,才能够与之相对应。综合来看,“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呈现出以下特征需求:首先,教育对象呈现多样化。在传统的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下,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对象用户主要由到馆读者、在校师生、网络用户等三大部分组成,但在“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的数据素养教育用户既包括线上线下、空间内外等多种群体,还包括图书馆+其它行业融合链上的用户,如已经开展的学科服务对象、“互联网+”环境下服务的医疗卫生人员对象等。其次,教育形式呈现多元化。“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将不再局限于讲座、培训,而是基于数据管理规定、信息业务流程规范与数据资源挖掘开发等多个形式。

3.2“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方式

在国务院2015年7月1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6]中对互联网+发展的保障建设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加强智力建设要求,并从加强应用能力培训、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鼓励联合培养培训、利用全球智力资源给出了若干指导意见。笔者认为这些意见也对“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有值得借鉴之处,“互联网+”环境下的数据素养教育发展对策也应在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基础上融入这些智力建设保障方式,扩展教育途径与思路,形成以传统信息素养教育方式如选修课、培训、讲座、在线培训等为主,以图书馆+服务如科学数据管理与应用、数据与分析等为补充的教学模式。

(1)以传统的选修课、培训、讲座、在线培训为主的教育方式。尽管MOOC、网络教育、在职继续教育等已成为了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部分,但对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主的教育现状,显然已在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取得了成功的选修课、培训、讲座、在线培训,以及新兴的MOOC等教育模式仍然适用于“互联网+”时代的数据素养教育。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对民众数据素养要求的提高,学校特别是高校愈加重视对学生的数据素养培养,如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早在2005年就开办了数据分析专业硕士,除了注重学生的沟通技能和团队能力培育外,其所培养的学生还要接受一系列与数据有关的训练,像数据挖掘、优化,数据库管理以及数据安全、客户分析、财务分析等[7]。

(2)以图书馆+服务过程中的融合实践、数据管理等为补充方式。“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必定是一个图书馆与其它领域深度融合、互联互动、驱动创新的信息转化、知识流动过程,图书馆所服务的用户也可能在享受知识服务的同时而并未进入到图书馆服务空间,如基于数据的管理与提交、与关联等服务,因此,在这样一种非典型的用户-图书馆二元服务模式下,图书馆的数据素养教育就需要别出心裁,如通过数据管理政策和流程实现互联网与数据处理工具的素养培养、通过实践操作实现数据应用态度与辨别素养培养、通过跨界数据(如跨学科、跨媒体、跨平台、跨文化)的整合与应用来实现数据辨别能力的培养等,最终实现对用户的数据敏感能力、数据收集能力、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数据的利用能力和数据批判能力即数据素养的教育培养。

4结语

数据素养如信息素养意义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技能,而是一种关乎所有人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环境下的一种基本生活技能的、复合的、横跨的重要技能,这种技能能够促使个体获得其他的一些重要技能(如,语言、数学、学会学习、文化意识等)[8],以致有人将其标记为“数字时代的生存技能”[9]或者“信息社会的重要资产”[10]。图书馆作为民众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生活生存技能的重要场所,一直担负着提供素养教育的重任,但“互联网+”环境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图书馆继续担负这种责任增加了诸多影响因素,因此分析“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数据素养交友需求与特征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阿里研究院.互联网+从IT到DT[M].北京:机械出版社,2015:5-7.

[2]何晓阳,吴治蓉.美国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比较研究[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20(4):1-3.

[3]SchieldM.InformationLiteracy,StatisticalLiteracyandDataLiteracy[J].IASSISTQuarterly,2004,28(2/3):6-11.

[4]SchneiderR.Researchdataliteracy[M].WorldwideCommonalitiesandChallengesinInformationLiteracyResearchandPractice.SpringerInternationalPublishing,2013:134-140.

[5]HuntK.TheChallengesofIntegratingDataLiteracyintotheCurriculuminanUndergraduateInstitution[EB/OL].[2015-09-06]..

[8]王佑镁,杨晓兰,胡玮,等.从数字素养到数字能力:概念流变、构成要素与整合模型[J].远程教育杂志,2013(3):24-29.

[9]Eshet-Alkalai,Y.Digitalliteracy:Aconceptualframeworkforsurvivalskillsinthedigitalera[J].JournalofEducationalMultimediaandHypermedia,2004,13(1):93-106.

互联网教育特征范文第2篇

一、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技术的概念

迄今为止,大数据仍然不具备独有的涵义,多元化的定义完全取决于大数据时代的具体特征,在此基础上,基于维基百科对大数据做出的定义为:大数据就是所谓人们经常使用的处理软件工具的有关数据。其中大数据时代包含四??特征:一是具有较大的规模;二是能够呈现出多样化的数据管理;三是具有快速的传输数据的功能;四是其具有较高的价值。按照有关资料体现出,我国如今重点使用的是第二代的互联网技术,二代互联网的逐步出现为IPv6拉开了良好的帷幕,二代互联网发展的基础也是IPv6,以此合理的实现了用户之间的网络衔接,其特征具体展现在以下三点:其一,逐渐意识到网络规模的无限扩大,储存的空间也获得了相应的延长,能够加入网络的终端数量日渐增多;其二,可以促使通信功能实现更高的性能;其三,还可以多网络对象进行身份识别或是身份认证,在某种层次上还能实现数据更显紧密与完整,重点还能为人们供应安全、可靠的网络。

二、教育信息化受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的影响

(一)远程教育受互联网技术的影响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有效的改善了传统单调的教育模式,然而在某种层次上,也促使教育行业未来的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在大数据时代的影响下,互联网不仅能实现进行远程教育,还能改善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促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1、互联网技术促使教学内容更具丰富,在应用IPv6技术的情况下能够合理的传输流媒体信息,而且还能增添网络数据的流量,以此为学生学习方面提供多元化的内容,此种教学模式能够良好的解决以往远程教育当中存在的困境。

2、互联网技术能实现网络化实时的教学。传统的教育模式很难合理的承载大量的数据流,还会使得教学方式过于单调,甚至如今仍然滞留在本交互时期和教材中,这样十分不利于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合理提高。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技术的逐渐出现,能有效的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都是利用一些视频、宽带上大量的数据、音频等流媒体实施传播,从源头上促使教育从以往的单相交流有效的转变成双向交流的发展趋向。

3、互联网技术确保教学资源更加安全。互联网技术具有开放性的特征,以往的网络在进行传输的同时,极有可能在传输中被修改,很难确保教育资源的可靠性,然而,伴随着第二代互联网技术的出现,IPv6能够实现为广大用户供应一个认真身份的体制。以此能确保教育资源在传输中的安全性。所以应用互联网技术能够保障教学资源,促使教学信息更丰富,有效的改善了以往的教学方式。

(二)教学模式受互联网技术的影响

1、互联网技术能合理的利用各种资源。在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技术能打破教学资源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还能将教学内容延伸至校园外,在互联网教育与社会当中,教育信息化能合理的体现出一定的开发性,各学校都能将教育的优点结合起来,通过互联网技术奖高效的教学效果、案例、具有优秀教学的师资力量利用网络的形式传送至个地域,促使各地区之间进行合理的相互沟通,在此种情况下,一些教学不够发达的地区也能受到高效的教育。

2、互联网可以实现“五个任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通常来讲,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互联网技术主要是以远程教育为主,最主要的特征还有通过网络落实“五个任何”,分别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内容,在利用互联网的情况下,改善五个任何的灵活程度,帮助学生破解时间和空间方面的约束,进而实现自主的学习,并且有效的满足现代化的教育和终身的教学标准。

3、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实现个性化教学。在网络化的教学当中,教育逐渐呈现出信息化的发展动向,以往的教学模式早已不能满足大数据时代下的各种需求,在利用互联网技术的情况下,可以将以往从学生询问、报名、选择课程、管理学籍、管理考试作业等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完成。

互联网教育特征范文第3篇

>> “互联网 +”教学:机遇与挑战并存 互联网终端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营销专业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与德语教学 互联网与语文教学 “互联网+教学”:内涵、特征、优势及挑战 机遇与挑战:互联网时代的政府管理 互联网时代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浅谈互联网金融的机遇与挑战 浅析互联网金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金融:城商行的挑战与机遇 “互联网+”行动计划:机遇与挑战 论“移动互联网发展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金融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工业,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浅析互联网银行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 “互联网+税务”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整合 互联网与英语语法教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陈一明.“互联网+”时代课程教学环境与教学模式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3):228-232.

[4]张广君.“互联网+教学”的融合与超越[J].教育研究,2016(06):12-14.

[5]荆全忠,邢鹏.“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探索,2015(09):98-100.

[6]颜正恕,徐济惠.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联网+”个性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05):74-78.

[7]胡乐乐.论“互联网+”给我国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教育技术,2015(12):26-32.

[8]刘延东.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致辞[N].中国教育报,2015-05-24(1).

[9]钟秉林,方芳.“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6(19):5-7.

[10]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02):70-73.

互联网教育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内容;方法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

新时代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让师生间交流互动变得更加方便,同时也给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一)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时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受时空束缚。而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微信等广泛应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摆脱时间与空间束缚,形成“时时教育”“处处教育”的局面。例如,辅导员在互联网支持下,利用微信、微博、QQ等就可以不受时空束缚,与不同学生联系。进而增进互动,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妥善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二)变革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新时代,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得到变革。例如,在互联网、智能手机支持下,家长可以不受时空束缚与学生联系,及时、详细掌握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与学习情况。高职学生也能随时将自身情况及时、详细反馈给父母。此外,新时代在智能手机、互联网、微信等支持下,高职院校与家长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有利于增进了解,实时互动,相互形成合力,进而共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对提升工作实效性也具有积极作用。(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来自书本和经验,内容比较单调,难以及时更新,甚至许多内容陈旧,不能有效适应时展要求。而新时代在互联网和计算机支持下,这一现象发生转变。例如,辅导员可借助互联网、智能手机获取丰富、新颖的信息,包括典型案例、法律法规、视频资料等。进而充实教育内容,满足学生需要。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除机遇外,新时代还给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以下挑战:(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挑战。以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单调,主要来自书本和老师介绍,学生自主获取的内容相对较少。而新时代在计算机与互联网支持下,能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内容。但不能忽视的是,互联网上信息参差不齐,不良信息可能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此外,高职学生所获取的信息也不再局限于书本和任课老师讲解,通过互联网能获取海量信息。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带来挑战,要求为学生提供更多、丰富的信息和资料。(二)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挑战。以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讲道理、举例子、摆事实、启发、说理等。这些方法虽然能起到一定效果,但方法相对比较单一,形式呆板、固定,缺乏新鲜感和时代感。在新时代,高职学生所获取的信息资源更加丰富,他们更乐意接受新的教育方法;部分学生对传统教育方法不感兴趣,甚至不愿意配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因而有必要变革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三)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挑战。以前高职学生活动范围局限于校园,主要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辅导员观察学生言行举止,与他们进行交流和沟通,就可能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有利于精准采取对策,更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背景下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普及,学生常常通过微信、微博、QQ发表看法,其言行具有隐匿性。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特征,不利于辅导员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也难精准地采取工作对策,不利于准确地、有针对性地加以辅导,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为顺应新时代要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实效性,有必要采取以下创新策略:(一)了解新时代的特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时代为推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把握时代脉搏,了解新时代的特点,注重发挥互联网、计算机、微信、微博、手机APP等的作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让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效果。例如,部分高职学生在利用互联网学习与获取信息时,可能受不良信息影响,因而要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特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通过微信、微博等形式,为学生传授网络信息鉴别技巧,让他们增强鉴别能力,远离不良信息侵蚀。还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注重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排解学生心理困惑,让学生保持良好心理状态。总之,在新时代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善于把握时代脉搏,利用互联网、网络平台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二)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坚持与时俱进,发挥互联网、微信公众平台等优势,准确把握新时代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推动方法创新。例如,学工处、宣传部门可利用互联网开通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建立微信公众号和专属网页。通过这些新颖的方式,能为师生间便捷交流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有利于及时掌握学生基本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确保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还可以发挥互联网、网络平台的便捷性特征,与学生及时交流互动,采用对话式、互动式、情景式等方法;解答学生遇到的疑问,为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营造良好环境,确保工作实效性。(三)把握新时代的脉搏,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应该善于把握新时代的机遇,利用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为各项工作开展创造良好环境。要净化网络环境,加强监管,构建有序、健康的网络空间,避免学生受负面影响。还要加强学生管理,让他们掌握网络技术应用技巧,净化网络空间。并利用网络传递正能量,确保工作实效性,为学生健康全面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四)加强工作队伍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新时代,互联网在高职院校已得到普及,校园网络已实现全覆盖。为此,要重视工作队伍建设,乐于接受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事物,对其进行合理利用,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同时还要提高自身信息媒介素养,增强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详细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辅导,确保实效性。

四、结束语

互联网教育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转型趋势;创新路径

2015年从“互联网+”概念被提出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再到国务院出台“互联网+”相关指导文件,“互联网+”俨然成为了社会追捧的热词。全国各级政府、各个领域也都制定了大量的“互联网+”发展规划,学界也掀起了“互联网+”研讨的热潮。基于在全国各行业都在参与“互联网+”研究和产业布局的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融入到这一未来发展空间巨大的环境之中的思考,本文着重概述“互联网+”概念、内涵及时代特征,回顾近三年的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分析“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趋势,提出了“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一、“互联网+”环境的解读

“互联网+”是指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1]这一概念是国家官方给出的定义,从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内涵强调的主要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原有的基础之上“+”入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和活力,发挥互联网的基础性作用,从而形成一种创新发展的新常态。其实质强调的也就是一种连接一切、跨界融合的关系,正是这样一种关系使得我们可以实现共赢,最终实现以人为本、连接到人、服务于人、人人受益。那么运用到教育领域,“互联网+”“+”的其实也就是我们的传统教育,就是要通过互联网与传统教育的结合,改变传统教育以教学权威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中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进入到以互联网为载体,由教育者引导和帮助,学习者主体原创内容、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和讨论等新的教育模式当中,从而使得学生接受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全面透彻理解“互联网+”环境的精髓,除了要把握其概念和内涵,我们还有必要站在时代的角度去考察、解析和研摩其特征。唯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洞悉目前与未来发展的动态,进而在学习、实践和决策时进退裕如。“互联网+”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和连接一切。”[2]跨界融合,强调的是“互联网+”的“+”本身就代表着一种跨界,一种融合;创新驱动,就是要求我们要敢于打破常规格局与自我限制,运用互联网的多变思维,发挥创新的力量;重塑结构,就是利用互联网变迁了的关系结构,使得我们固有的身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行切换,进而实现转变;尊重人性,就是要求“互联网+”的连接与融合要基于人性思考、开发、设计和运营,人性化是融合的起点,是连接的归宿;开放生态,就是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思考和设计新的模式,实现教育生态和创新生态;连接一切,就是以人为核心,让更多的创意、创新、创造集成交融,从而共创未来、各得其所。

二、“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趋势

“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新领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抓住机遇,依托新媒体,转型寻求、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呈现与时展同步的发展态势。

首先,高校应转变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思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网络化冲击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时期社会文化单一、意识形态单纯的社会环境,网络世界中各种价值观念交相辉映,意识形态斗争形势严峻。另一方面,网络犯罪和道德失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制定教育目标时必须要开放思想,与时俱进,利用新形势中国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互联网。”[3]“互联网+”“+”的不仅是通过新媒体教育使得大学生要达到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目标,而且也应达到新媒体素养目标。

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应由“传统教育模式”向“新媒体教育方向”转型。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下,由于没有重视激发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混同了思想道德观念的认知过程和养成过程。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模式开展的,强调的依然是把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把知识教育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学生总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太注重关注大学生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互联网+”要实现的是以人为本、连接到人、服务于人、人人受益。“互联网+”“+”的是生态,更强调的是重塑结构、尊重人性。新的形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变化,运用大学生经常使用的和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平台,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趋势引向个性化方向发展,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大学生的意趣。我们可以借助手机媒体或网络媒体中大学生喜欢用的QQ、微信、微博、论坛等平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开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充分利用新媒体来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平台。教育工作者要善于通过新媒体搭建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平台,可以利用构建班级网络群,通过互联网反映社会热点问题、校园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的引导,还可以通过网络群积极组织学生展开某一社会热点问题的主题讨论,促进学生在一种积极有为、理性平和状态下学习和积累知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从而引领大学生的舆论与思想导向。

最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有“单一依靠教材”向“多样化开发”方向转变。当前,很多高校所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缺乏实效性。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内容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步伐,背离了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大多依据现成的教材来进行,而教材在时间上表现出一定的限制性,它与大学生接受的即时性信息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因而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4]特别是互联网深化发展时代的到来,各式各样的网路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抵触着课堂教学内容。因而,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上要在重视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更加积极有效地与社会即时性信息结合起来,引入时下的社会热点话题,这不但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能有助于教育者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认识。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下,应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基础上,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将互联网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跨界融合与驱动创新。

三、“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创新路径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发展的时代生产力,具有强大的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实现了知识学习的生活化,使得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形式更加多样化。面对这种大势所趋,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新媒体有机结合的新路径,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的创新协调发展,从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前跨越。

第一,在“互联网+”环境下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技术队伍建设。新形势下,高校要想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培养一支政治觉悟高、理论储备好、网络技术强的思想政治理论和技术队伍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首先要努力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用丰富的理论武装自己,并将这些理论灵活运用于社会实践,提高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高校应该通过举办网络技术培训班、经验交流会、网络知识竞赛、网络教学设计大赛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敏感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能力和崇高的信息道德,从而才能更好的引导和教育大学生。要注重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大学辅导员是和大学生接触最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应该充分认识到辅导员网络素养和信息能力的重要性,要善于利用受大学受青睐的网络,深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和诉求,了解他们的情感,掌握他们思想的动态,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二,在“互联网+”环境下要重视运用新媒体,发挥传统教学与新媒体影响的优势互补综合效应。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外教育形式为辅。然而在新媒体时代,手机、电脑以其便捷、灵活的特点已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新平台。所以,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学会转换新思路,可以通过学生们喜欢的形式,将教育内容通过手机平台或网络途径传递给大学生,不必要非得按照传统方式在一定时间到规定的地点接受思想的洗礼,应让大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使其可以结合自身需要自由地选择知识和信息,同时还可以采用多样化地形式和教育者及其同学进行参与交流,唯有增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主性,才能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依托新媒体也并非摒弃课堂教学,而是要把课堂教学的优势和新媒体的优势相结合,发挥最大的功效。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建立班级虚拟群体,课下通过网络平台的交流和讨论,利用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总结评价,这样不仅使得大学生在虚拟群体中可以发挥独立的思维力,还可以在现实的群体中增进表达力,而且还更容易让大学生群体主动接受这样的教育。

第三,在“互联网+”环境下要重视校园网络资源的开发建设,强化网络监管与监督。当前以多媒体、网络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制高点,教育信息化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和方向。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走进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文化发展的新阵地,这种趋势也是势在必行。目前我国国内已经相继建立了“之家”、“红色中国”、“红色世界”等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高校可以吸收借鉴这些红色网站建设的积极经验,开发优秀的校园红色网络资源,建设吸引大学生、凝聚大学生的网络群体,通过增强网站内容的多样性、趣味性、时效性和实效性引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塑造,从而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再者就是,高校在建设校园红色网站的同时也应加强网络的监管,最大限度地防止不良信息的入侵。还有就是还应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的网络法制建设,倡导网络伦理和自律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和网络行为自律意识,增强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选择能力、信息判断能力和信息制作能力,使得大学生,使得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具有强大的免疫功能,以推动校园红色网站的建设和网络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邢蕾."互联网+"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J].信息通信,2015(9).

[2]陈抗.实业与互联网并不是冤家[J]. 浙商,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