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范文第1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1.1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

(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滑坡发生的规律:

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

(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1.2 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崩塌的诱因:

(1)采掘矿产资源;(2)道路工程开挖边坡;(3)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4)堆(弃)渣填土;(5)强烈振动。

1.3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泥石流的诱因:

(1)不合理开挖;(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3)滥伐乱垦。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1.4 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目前中国发生地面沉降活动的城镇有70多个,明显成灾的有30余个,最大沉降量已将近3m。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相连形成广阔的地面沉降带(区)。造成中国城镇地面塌陷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地面塌陷发生的规律:

(1)岩溶强烈发育的纯可溶岩分布地带或沿其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地带;(2)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破碎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3)松散盖层较薄且以砂石为主,其底部粘性土层缺失或甚薄(一般不足1-2米)的“天窗”地段;(4)岩溶地下水的主迳流带或岩溶管道上;(5)具有潜水和岩溶水双层含水层分布地带;(6)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区;(7)岩沉吟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频繁波动的地带,或受排水影响强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侧地段;(8)临近河、湖、塘地表水体的近岸地带;(9)岩溶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低洼地带。

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

2.1 主要的施工技术标准总结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如抗滑桩)、复杂性(如抗滑桩+锚拉+挡板+冠梁)和多样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桩,亦可采用挡土墙),以地下工程施工为工艺特点,因此与地基与基础工程和岩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艺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

2.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2.2.1 做好防治工程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必须根据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运动模式、易发性及防治目标制定。(1)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2)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

2.2.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技术标准及资料分析,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拦)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

2.2.3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l)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

(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根据调查区地质灾害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泥石流区,地面塌陷区及水土流失区应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经济损失。

(3)避让措施

①雨天避让措施。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让措施,各镇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雨天对受威胁户一一作转移地点安排。应根据就近原则、转移地(接受户)不受地质灾害或其它灾害威胁的原则进行操作。

②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采用搬迁避让措施。调查区需搬迁避让或已搬迁的灾点。

3、结语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应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必将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地质工程勘察、检验监测及设计施工与灾害防治技术实用手册.中国知识出版社.2007-11

[2]胡茂焱.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9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玉麦棚子沟 泥石流 特征 危险性评估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3-259-2

0引言

玉麦棚子沟泥石流位于四川省绵竹市汉旺镇清平乡以上绵远河河段。“5.12”地震以后,特别是在2010年8月13日、2011年7月1日和2012年8月17日爆发过较大规模泥石流。泥石流灾害频发,直接威胁到小木岭一级电站厂房重建、生产以及工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研究该泥石流沟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1泥石流形成条件

1.1地形地貌

玉麦棚子沟总体上为“V”型沟谷地貌,属侵蚀中切割陡峻中山,海拔高程1000~2000m,相对高度1000m。岸坡地形坡度较大,以陡坡为主,坡度30°~60°。

1.2地层与构造

调查区中下游出露浅灰绿色花岗闪长岩;中游为震旦系上统黄硐子沟组黄-棕黄色泥质砂岩和粉砂质泥页岩;上游为震旦系上统天桥组灰白色中―厚层灰质白云岩。

区内地质构造简单,无断裂,花岗闪长岩中主要发育两组剪节理,产状为50°∠28°,140°∠42°,后者先于前者形成。上覆沉积岩层,产状倾向北东,倾角30~40°。

2泥石流沟基本特征

2.1沟道特征及物源水源条件

玉麦棚子沟泥石流流域为两端窄中间宽的叶状形态,以一条较陡主沟为主,面积0.75km2,流向总体NNE-SSW。

清水区沟床标高1850m以上,面积0.32km2,平均纵坡降650‰,地形呈漏斗形,沟道窄,无集中物源分布,沟道及坡谷长有茂密植被,水土保持良好[1];形成区沟床标高1850m~1600m,面积0.26km2,平均纵坡降623‰;流通区沟床标高1600~1350m,面积0.15 km2,纵坡降505‰~746‰,沟道狭窄,水动力条件较好;堆积区沟床标高1350m以下至清水河间逐渐变宽[2],面积0.02 km2,纵坡降165‰,明显变缓。该沟来水主要源于大气降水,清水区、形成区汇集了全区95%的水量。

2.2泥石流物源转化关系

玉麦棚子沟泥石流主要物源包括崩塌、坡面侵蚀和沟道堆积三类,主要在形成区、流通区,松散固体物源总量3.52×104m3,可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动储量2.43×104m3。区内物源参与泥石流活动主要方式为洪水暴雨的沟道冲刷侵蚀,沿沟分布,易被携带。

3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根据《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Z/T0220-2006)[3],对15项反映泥石流活动条件的诸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并量化打分,再根据表1标准进行数量化评级。

根据调查,在三年多次暴发后,现在可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固体物源动储量[4]仍高达2.43×104m3。因此,再次暴发泥石流的物源条件满足,一旦遭遇大暴雨,将引发泥石流灾害,近期内再暴发中~小型泥石流的可能性大。目前该泥石流所处阶段为发展期[5]。

4结论

(1)玉麦棚子沟泥石流属于暴雨沟谷型粘性泥石流。该沟泥石流处于发展期,近期内再暴发中~小型泥石流可能性大。

(2)玉麦棚子沟再暴发泥石流的物源条件满足,易发程度得分96,属易发。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Risk Evaluation Study of Debris Flows in Yumaipengzi Gully ,Qingping

Yao Jin Wang Zhengqiang Zhang Yuyang

(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Civil Engineering,Chengdu Uu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610059)

Abstract:Giant deribs flow hazard occurrs frequently in Yumaipengzi Gully in Qingping, after "5.12" earthquake. Focused on the basic formation, it was on the research of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transforming relationship and activities by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mapping. It concluded through risk assessment that deribs flows were triggered by heavy rainfall in the gully. Yumaipengzi debris flow is in developing stage and the outbreaks of medium or small scale debris is probable in the near future.

Keywords:Yumaipengzi Gully,Deribs flow,Characteristics,Risk assessment

参考文献

[1]谢洪,钟敦伦,韦方强等.我国山区城镇泥石流灾害及其成因.山地学报[J].2006,24(1):79~87.

Xie Hong Zhong Dunlun Wei fangqiang et al. Debris flow hazards and their formation causes in mountain urban area of China[J].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06,24(1):79~87.

[2]陈朝安,胡卸文,李冠奇等.四川省"8・13"特大泥石流灾害成生机理与防治原则[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2):257~263.

Li Chaoan Hu Xiewen Li Guanqi et al. Mountain mechanism of the 8. 13 catastrophic debris flow in Sichuan and the principles of controlling[J].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12, 19(2):257~26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上资源部.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报批稿).2006:2.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pecification of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for debris flows stabilizalion,2006:2.

[4]唐川.坟川地震区暴雨滑坡泥石流活动趋势预测.山地学报[J].2010,28(3):341~349.

Tang Chuan. Activity tendency prediction of rainfall induced land-slides and debris flows 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reas.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10,28(3):341~349.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P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地质灾害会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务必重视地质灾害工作,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1.工程区概况

汶川县龙溪乡黄家坝崩塌位于汶川县龙溪乡联合村,地形坡度陡峻,崩塌整体近北西-南东向展布,边坡总体走向约160º,倾向约250º,边坡以基岩出露,植被少,陡坡为主,局部直立,甚至倒倾,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破碎呈块状、板状,常产生崩塌破坏。边坡横向长480m,高度50~325m,坡面面积约0.1km2,为切向坡,分布高程在1530~1855m之间。黄家坝崩塌范围较广,地形较复杂,危岩特征形态多样。危岩段WD01位于场区北侧,在平面上呈不规则状,分布高程为1604m~1614m,相对高差10m,临空方向约为280°,危岩段长约10m,高5~10m,厚6-8m。危岩段处于坡顶位置,下部以陡崖、陡坡为主,方量约450 m3。主要威胁对象为下部农户及乡村公路。

2.灾害体概况

2.1灾害体所在位置及交通

汶川县黄家坝崩塌在行政区划上属龙溪乡联合村,崩塌区前缘紧邻杂谷脑河,改建后的国道317线,从崩塌区前缘穿过,有公路与原317国道线相连,通往羌人谷和龙溪乡政府的公路从崩塌区北侧通过。目前正在改扩建汶马路,场地交通条件方便。(见图2.1-1)。

图2.1-1交通位置图

2.2崩塌区特征

2.2.1崩塌堆积斜坡基本特征

崩塌堆积于场区南部,海拔在1530~1595m之间,高差约65m,坡长约200m,宽约70~120m,面积约0.015km2(图4.1-1)。斜坡两侧以山脊为界,前缘以乡村公路为界,后缘以危岩段为界,平面上大致呈不规则的梯形,该堆积坡度约35°~45°,坡向约248°,岩层产状354º∠75º,属切向坡。

该斜坡主要由崩塌的结构稍密~中密的块、碎石土自然堆积形成,堆积层厚度约2~10m,表层0.5~1m为松散堆积层,斜坡在地震以前未曾发生滑坡、滑塌等不良地质现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 “5.12”地震时,斜坡上部岩体发生崩塌,崩塌物散落在斜坡上,形成新的松散堆积层,崩塌物主要以块碎石为主,块碎石粒径约5~50cm,一般10cm。地震时大部分崩塌物停落在斜坡上,少数滚落至坡脚乡村公路附近。斜坡在地震中未发生整体变形,仅将坡体表层原有危石震落至坡脚。

图2.2-1 崩落堆积体

3.水文地质条件

勘查区内水文地质条件受地层岩性、构造、地形地貌和水文网切割程度影响,各含水层、隔水层的展布受地质构造的控制,区内地下水按赋存条件可分为二类。

3.1松散岩类孔隙水

主要分布于杂谷脑河两岸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其水量、分布受大气降水、地形条件、岩土层性质控制,属季节性上层滞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沿斜坡径流,水量贫乏,以蒸发、下渗方式向杂谷脑河排泄。

3.2基岩裂隙水

主要赋存在基岩裂隙中,水量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松散岩类孔隙水补给,不易富集,较贫乏,主要沿基岩界面及基岩裂隙向下运移,最终排泄于低洼的杂谷脑河中。

4.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变形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4.1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4.1.1滑坡的诱因:

(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4.1.2滑坡发生的规律:

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4.2 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4.2.1崩塌的诱因:

(1)采掘矿产资源;(2)道路工程开挖边坡;(3)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4)堆(弃)渣填土;(5)强烈振动。

4.3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4.3.1泥石流的诱因:

(1)不合理开挖;(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3)滥伐乱垦。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4.4 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目前中国发生地面沉降活动的城镇有70多个,明显成灾的有30余个,最大沉降量已将近3m。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相连形成广阔的地面沉降带(区)。造成中国城镇地面塌陷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5.地质灾害的治理

5.1突出重点,对地质灾害威胁大,面积广的地灾点政府应拨出专款,在汛期进行专人检查,易便在制定预案、落实责任人、简测人以及抢险时做到有的防失尽量减少意外损失。

5.2加大宣传力度,牢固树立防范意识,做到家喻户晓,各级部门要把地灾防灾的宣传当做一项长期任务来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使防灾意识深入到每个村民心中。

5.3着眼于长远,防患于未然,凡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应进行建设用地地灾危险性评估,必要可提前进行防灾治理,减少隐患发生。

5.4增加财政收入,添属必要的装备和增设隐患点标志,警示牌上标明灾害地点、灾情类型、规模和危机范围,标明安全撤离路线等。

5.5加强地灾防灾抗灾队伍建设,切实履行好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和工作水平,引进人才组织专业培训,制定应急方案真正建设起各部门,各层面的快速反应机制。

5.6加强工作指导,加大督查力度。县政府要长期或不定期组织专门督查组下到各乡(镇)进行防灾督查指导,检查汛期地质灾害责任制落实情况。检查汛期地质灾害防治预案执行情况,指导排除工作,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进行集体规划和研究等。

5.结语

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应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必将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地质工程勘察、检验监测及设计施工与灾害防治技术实用手册.中国知识出版社.2007-11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范文第4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防止措施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正文】:

前言:

地质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大家的生命财产安全,毁坏多种工程设施与社会财产,引起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内的可持续发展。

一、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

地质工程学为分析和解决从计划到竣工甚至工程运行后效的过程的与地质相关的相关问题的学科。它将地质体以及地质环境当作工程系统的构成部分来看待,很明显与大系统工程学的观念一致,分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防治两个方向,然而以后者对其特征的反映非常深刻。岩土工程为工程建设中牵涉到岩土体的开挖和稳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为对人为作用出现的有害地质状况作的相关防范和防治。第二个具有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适当开发和管理的观念。

地质灾害为因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带来的威胁大家生命财产安全或让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出现一定程度破坏的状况。《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要求,地质灾害主要有山体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等。

二、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和危害

因为国内地理位置特殊,地质构造繁杂,地球自然环境复杂,又因为是人口和多的农业大国,经济相对落后,承灾能力不强,这一切叠加在一块,生成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度大、、影响面大、损失较大的格局。

相关统计计分析,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类型的地质灾害在国内相当发育。在这崩塌、滑坡、泥石流约占据着国土面积的一半,我国西南和西北较为严重。

地质灾害一般分为两种:一主要为因为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环境问题,又叫做第一环境问题,为生态地质灾害;此类灾害不以社会的发展为转移;二主要是因为人为活动造成的地质灾害,就是第二环境问题,为人为地质灾害。上述灾害常因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增加,以地质灾害成因探究,我国一半以上的地质灾害出现的主要原因为人类行为,特别是人类不恰当地大量挖掘能源所引起的。

1 滑坡

滑坡为斜坡上的土体与岩体,受河流冲刷、地震、人工切坡等的干扰,沿着特定的软弱面和软弱带,整体或分散地顺坡滑动的自然状况。

滑坡出现的规律:

下列地带为滑坡的易发与多发区域:

(1)江、河、湖、沟的岸坡区域,地形高差大的地区,山区铁路、公路以及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2)地质构造带之中,像断裂带和地震带等。(3)易滑岩、土分布区。(4)暴雨多发带和异常的强降雨区。

2 崩塌

陡坡上被竖直裂缝隔开的岩土体,由于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部分移滑,不太稳定,瞬间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状况叫作崩塌。

崩塌的诱因:

①矿产的大量开采;②道路工程开挖边坡;③水库蓄水和渠道渗漏;④堆渣填土;⑤较强的振动。

3 泥石流

泥石流为因为降水出现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类挟带很多泥砂、石块与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别洪流,为高浓度的固体与液体的颗粒流。泥石流的诱因:

(1)不恰当开挖;(2)不恰当的弃土、弃渣、弃石;(3)滥伐乱垦。地面塌陷为地表岩、土体在人为因素干扰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生成塌陷坑的一类动力地质状况。

4 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有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现在我国出现地面沉降活动的城镇有很多,显著成灾的多于30个,最大沉降量约有3m。上述城市有的单独存在,部分密集成群相连生成广阔的地面沉降区域。引起我国城镇地面塌陷因素有三:一为不适当地大范围开采地下矿产资源造成的塌陷;二为表面岩溶活动造成的塌陷;三为大范围抽取地下水造成的地面下沉。

地面塌陷出现的规律:

(1)岩溶较好发育的纯可溶岩分布区域或沿其和非可溶岩的接触区域;(2)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区域或重要裂隙交汇破碎带,岩层猛烈转折、破碎的区域;(3)松散盖层很薄且主要是砂石,其底部粘性土层缺失或甚薄的“天窗”区域;(4)岩溶地下水的主要流带或岩溶管道上;(5)含有潜水和岩溶水双层含水层分布区域;(6)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带;(7)岩沉吟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多次波动的区域,或受排水作用剧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和附近地段;(8)临近河、湖、塘地表水体的近岸区域;(9)岩溶地下水位埋藏相对浅的低洼区域。

5 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

人类的活动加大或加速地质灾害的出现所造成的危害性远远超过一般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像:矿产资源的开采以及铁道、公路等多种工程的开挖,亦常常加快地质灾害的出现,像:土壤侵蚀、地面塌陷和沉降、岩爆、荒漠化和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灾害。人工不规律地砍伐森林资源,也引起土壤侵蚀、滑坡与泥石流等灾害的出现,并造成洪灾的加快出现。人工爆破也将造成岩溶塌陷、滑坡等灾害的产生,还或许引起连锁性的岩溶塌陷。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

1 主要的施工技术标准总结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较大特征为隐蔽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地下工程施工为工艺特征,所以与地基和基础工程与岩土工程有非常相近或近似的工艺流程、施工次序与施工工法。

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⑴ 做好防治工程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务必参考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运动形式、易发性和防治目标拟定。

①参考致灾的因素明确主要防治途径;②参考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明确防治工程的强度与工程量。

⑵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参考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要求,《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技术规范和资料探究,我国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工程种类有:排水工程、支挡工程、减载和压脚工程及搬迁与避让等。

⑶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为防治地质灾害的关键构成成分,工程防治方法的适用条件和形式:众多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应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方法特别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参考工程地质勘察资料挑选工程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方法为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和恰当耕牧。它具备应用区域广、投资省,可以促进生态平衡,提高自然环境状况,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征,需很长的时间才可以发挥它的效益。

参考调查区地质灾害他正和自然经济状况,泥石流区,地面塌陷区和水土流失区当采取封山养林,退耕还林等防治方法,降低地质灾害的出现和经济损失。

避让方法

①雨天避让措施。对灾害隐患点与变形斜坡,选取雨天暂时避让措施,每个城镇在防灾预案的前提下上拟制安全转移方案,雨天对有威胁的家庭逐一作转移地点处理。当参考就近原则、转移地不受地质灾害或别的灾害威胁的准则来操作。

②搬迁避让方法。对部分危险性大、危害性厉害的地质灾害,防治成本远远多于搬迁费用或再建房却还是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选用搬迁避让措施。调查区要搬迁避让或已搬迁的灾点。

【结语】: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为一项长时间的工作,责任非常重大。由于新技术、新措施、新原料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运用,地质灾害防治方法和施工技术一定迈向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1]地质工程勘察、检验监测及设计施工与灾害防治技术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2007-11.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范文第5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实践经验

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变化,世界范围内的降水、降雨量日渐增多,地质灾害隐患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工程建设造成的地质性破坏越来越多。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1、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

人类起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人类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从原始人利用天然洞穴到学会挖土造屋,时至今日,人类已能够建造高达数百米的摩天大厦、高坝和巨塔。在此过程中,由于地基处理的需要,逐渐形成了一门学科技术―岩土工程。

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这显然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2、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我国地理位置独特,东邻世界最大的太平洋,西靠全球最高的青藏高原,南处世界最大的环太平洋构造带与特提斯构造带交汇处,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又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地质灾害的发生还导致破坏铁路、公路、航运、水库、堤坝和通信等工程设施,破坏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等。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2.1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

(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滑坡发生的规律:

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2.2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崩塌的诱因:

(1)采掘矿产资源;(2)道路工程开挖边坡;(3)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4)堆(弃)渣填土;(5)强烈振动。

2.3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泥石流的诱因:

(1)不合理开挖;(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3)滥伐乱垦。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2.4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目前中国发生地面沉降活动的城镇有70多个,明显成灾的有30余个,最大沉降量已将近3m。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相连形成广阔的地面沉降带(区)。造成中国城镇地面塌陷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地面塌陷发生的规律:

(1)岩溶强烈发育的纯可溶岩分布地带或沿其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地带;(2)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破碎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3)松散盖层较薄且以砂石为主,其底部粘性土层缺失或甚薄(一般不足1-2米)的“天窗”地段;(4)岩溶地下水的主迳流带或岩溶管道上;(5)具有潜水和岩溶水双层含水层分布地带;(6)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区;(7)岩沉吟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频繁波动的地带,或受排水影响强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侧地段;(8)临近河、湖、塘地表水体的近岸地带;(9)岩溶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低洼地带。

2.5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

人为活动加剧或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性大大超过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人工诱发地质灾害的特点如下:

一是诱发速度快。在自然地质演化及气候变化过程中,岩体由相对稳定至不稳定的变化,经历长时间过程。

二是诱发灾害面广。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除了特大灾害之外,一般其危害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人工因素诱发下,其危害性就具有更大的影响面。

三是灾害损失巨大,除了地震之外,人工诱发的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严重的。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工诱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仍会不断增加,目前估计地质灾害损失每年约500亿元,而受到威胁的就是这些数据的数倍至数百倍。其中不少损失是通过地质灾害而产生的。

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

3.1主要的施工技术标准总结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如抗滑桩)、复杂性(如抗滑桩+锚拉+挡板+冠梁)和多样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桩,亦可采用挡土墙),以地下工程施工为工艺特点,因此与地基与基础工程和岩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艺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主要有:

(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现行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如《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8-2006);

(2)各类工业与民用和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地基与基础、深基坑、高切坡、地基处理、基础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各类水利水电工程的土石方、地基与基础和岩土工程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施工规范》(DL/T5083-2004);

(4)各类交通建设中所涉及的边坡、滑坡、危岩、塌陷和沉降等工程防治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如《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3.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实践

3.2.1做好防治工程设计

(1)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

(2)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

3.2.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拦)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设计分别采用了对应的防治工程措施,见下表1所示。

3.2.3地质灾害工程实践

(l)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

(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

(3)避让措施

①雨天避让措施。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让措施,各镇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雨天对受威胁户一一作转移地点安排。应根据就近原则、转移地(接受户)不受地质灾害或其它灾害威胁的原则进行操作。

②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采用搬迁避让措施。调查区需搬迁避让或已搬迁的灾点。

4、结语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