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恢复的主要目标

生态恢复的主要目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恢复的主要目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恢复的主要目标

生态恢复的主要目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环保、绿化、良好生态环境、综合效益。

随着公路建设的突飞猛进,相应的环保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我省喀斯特地貌发达,工程施工建设中对地表的破坏会加大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如何同步进行环保建设,使地表尽快恢复稳定,减少地质灾害,建设良好的公路景观环境,是环保建设中的重要工作。但不合理的公路绿化不仅会降低公路绿化的生态效果,而且也会增大公路绿化和管护的成本。所以,公路绿化必须遵循生态规律,才能事半功倍。

在公路绿化技术方面,当前公路绿化大多借用园林绿化模式,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公路绿化大量使用外来物种,人为创造了外来物种入侵的条件,对整个生态环境构成严重的安全隐患;2绿化用物种单一,草坪比例大,绿化带内生物物种之间的食物链关系简单,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制约作用较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易于遭受病虫害的侵袭而造成严重损失;3)绿化带环境适应能力差,需要人工辅助管理,施肥、浇水、防虫、防病等人工与资源投入成本高,并且起不到有效生态廊道的作用。娇贵的草坪需要花费大量的管护费,而天然植被的管理甚至可以降低到零成本。草坪的寿命相对较短,一般五六年就需要更新,而乔木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不需要太多的人工管理就能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

公路绿化通常把防风固土,改善(美化)环境作为作为绿化的主要目标。公路绿化作为重要的生态廊道,生物的多样性也是必须考虑的功能。我们必须遵循生态学基本规律,合理规划与建设公路绿化带,把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提高生态环境综合效益作为公路绿化生态廊道规划的主要目标。

对公路沿线的绿化应尽量避免色调单一和品种单一,长路段的单调景观易诱发视觉疲劳,甚至影响行车安全。公路绿化宜采用生态工程方法,按照恢复天然植被的方法进行,最终形成与本地生态环境相适应,能够自我维持、稳定性强,生态效益高的天然植被。天然植被是指适合本地气候、土壤、地理、生物等因素,经过自然发育和演替形成的、具有相应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地表植被。天然植被,尤其是天然林的地上部分具有乔、灌、草层级结构,根系则由浅到深形成地下层结构。天然林所具备的这种完善的地上、地下层结构可以充分利用多层次的空间生态,使有限的光、水、气、热、肥等资源得以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资源效率。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天然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彼此之间通过食物关系可以形成复杂的食物链、食物网,促进了相互制约、协调关系的形成。因此,系统具备一定的自适应、自调节和抗干扰的特性,任何一种因素(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变化都处于群落因素的综合调控之下。所以,天然植被的稳定性和低成本或无成本运行能力显著提高。因此,在公路绿化中应尽量采用多种植物混合配置,以增强绿化带的抗干扰能力,降低养护成本。

公路绿化首先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因为,乡土树种经过了上千年的自然选择和人为淘汰,已经适应了当地的自然环境,抗寒性、耐热性、抗病虫害和抗污染能力均较强,而且易于成活,甚至无需管护。另外,每个地区都有适合自己的特色树种,用乡土特色树种进行公路绿化有利于形成各具特色的公路绿化景观,避免景观的单调性。另外在选择物种时,也可以适当引进适应能力强、环境效果好,不造成环境危害的外来物种,特别是应选择那些覆盖能力强、繁殖容易、管理粗放、抗逆性强,种植后不需要经常更换的品种。

生态恢复的主要目标范文第2篇

一、要高度重视矿产资源管理、保护、开发工作。《规划》是我区矿产资源管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依据。各镇(街)、部门、单位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在保护”的方针,按照“统筹规划、科学开发、合理利用、依法保护”的原则,加强调控、优化布局、夯实基础、强化管理,加快推进矿产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矿产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要切实加强对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察、开发利用的宏观调控。加大地质工作力度,提高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程度。进一步拓展地质工作领域,更好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加快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严格执行矿山重点矿种的管理,优化开发利用布局和结构。积极培育规范矿业权市场,不断提高市场配置资源能力。

三、要强化矿山环境的监督管理和保护力度。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进一步加强矿山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督促采矿权人依法履行矿山环境保护义务。严格执行矿山环境影响评价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加大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力度,重点加强城市周围、重点流域、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及铁路两侧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最大限度减少矿产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

四、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要纳入同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涉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相关规划应与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做好衔接。

五、要切实做好《规划》的实施工作。一是切实加强《规划》的实施管理,严格依照规划审批和管理矿业权,对不符合规划的,不得批准立项,不得审批、颁发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不得批准用地。切实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各种违反规划的行为,对违反矿产资源法律法规和规划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要依法查处。二是建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的共同责任机制,维护正常的勘查开发秩序,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三是加强《规划》宣传,接受社会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提高全社会珍惜和保护矿产资源的意识。

生态恢复的主要目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沙漠治理;现状;模式;马路滩

古浪县属温带荒漠干旱气候,降水稀少,昼夜温差大。从南(祁连山支脉)到北(腾格里沙漠)气候由干旱逐渐转化为极干旱气候。年均气温7.60 ℃,年风沙日达120d左右,年沙暴日达47d。沙漠化土地总面积1647km2,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31.20%,是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风沙线长达132km,风口多,沙害面积大,沙丘类型复杂,在西北风的作用下,沙丘平均前移速度为每年3~4m。风沙线上有792个村庄,2.67万公顷耕地,70多公里铁路,170多公里公路受流沙埋压的威胁。土壤沙漠化,加剧了干旱和沙尘暴的发生,风沙危害及其形成的各种自然灾害比较严重。

1马路滩林场基本概况

马路滩林场地处西北内陆地区,腾格里沙漠南缘,海拔1 650m。林场经营总面积2.60万公顷,其中果园333hm2,葡萄基地200hm2,苗圃地200hm2,乔木林地60 hm2,农地730hm2,灌木林地4 000hm2,建设用地40 hm2,待开发土地3 330 hm2,宜林沙荒地1.70万公顷。林场现有机井22眼,渠道32km,道路35km,日光温室38座,果窖8个。渠、路、林、田配套成型,基本能够满足正常的生产经营。

2沙漠治理目标及措施

2.1治理沙漠的目标在沙区进行造林绿化,增加植被,治理流动沙丘,改善区域环境,在一定范围内削弱沙尘暴发生的强度和频率,减缓灾害性天气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在腾格里沙漠前沿建造防风固沙林,每年实施封沙育林(草)1 400hm2,埋压草方格沙障140hm2,营造防风固沙林667hm2左右,使治理范围逐步向腾格里沙漠腹地延伸。

2.2沙漠治理措施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乔灌草结合 、封管造并举。

2.2.1生物措施。①封沙育林草:即在原有植被遭到破坏或有条件生长植被的地段(有天然下种或有残株萌蘖苗、根茎苗的沙地)实行封禁,采用一定的保护措施(设置围栏),建立必要的保护组织(护林站),把一定面积的地段封禁起来,严禁人畜破坏,给植物以繁衍生息的时间,逐步恢复天然植被,达到防治沙害的目的。②防风固沙林:是指以降低风速,防止或减缓风蚀,固定沙地,以及保护耕地。果园、经济作物、牧场免受风沙侵袭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③农田防护林:是指将一定宽度、结构、走向、间距的林带栽植在农田田块四周,通过林带对气流、温度、水分、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来改善农田小气候,减轻和防御各种农业自然灾害,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以保证农业生产稳产、高产,并能对人民生活提供多种效益的一种人工林。④水灌阻沙林:在沙漠边缘及农田过渡地带,选择适生乔木灌木树种,通过人工补水措施,建成生物活体沙障,阻挡风沙对农田、道路、村庄等的侵蚀和危害,通常采用密植的办法。⑤经济林草:选择耗水少、经济价值高的林果、药材、饲草、油料树种和植物种,通过人工栽培,获得生态防护效益和经济效益。⑥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对灌草植物有较充足下种能力,因植被覆盖度较大而影响种子触土的地块,进行带状和块状平茬、除草、松土,促进天然更新,能长久固定流沙,是控制和固定流沙最根本而经济的措施。

2.2.2工程措施。通过借鉴国外经验以及治沙实践,应用1×1m的草方格沙障,然后再在方格里面种植旱生的灌木,这种做法比较复合干旱区生态恢复学的原理,固沙效果快且明显,保墒蓄墒能力强,有利于天然植被恢复,但需大量人力物力,成本较高。

3治理模式和方法

3.1生态经济圈将林场经营治理范围划分为经济带、生态经济带、生态带、辐射带。将生态、经济、社会三大动态因子置于同一系统中,使系统内各要素之间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体现出系统整体性、渐进发展性、动态扩散性和效益互补性的特点。在沙区建立了生态经济圈模式试点工程10万亩,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3.1.1经济带:将林场园林化,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

3.1.2生态经济带:在不破坏沙区原有的地形地貌、天然植被、自然景观的基础上,配套节水灌溉,人工间作葡萄、红枣、麻黄、干草等经济植物和药材。

3.1.3生态带:在无灌水条件的沙漠地带,采取封沙育草和无水栽植技术,使大沙漠恢复植被,实现防风固沙的目的。该地带分布广、面积大,是防治沙漠化的重点和难点。3.1.4辐射带:通过林场沙漠治理活动的影响,使周边农民思想和行为发生了改变,环保意识增强,由沙漠放牧变为舍饲圈养,由采樵伐木变为参与治沙造林。

3.2“四带一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寻求和创造提高荒漠化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方法,加强“四带一体”综合治理模式技术的推广,以解决荒漠化立地造林技术“瓶颈”为突破口,以实施科技支撑为契机,以提高荒漠化总体治理为目标,大力推广“四带一体”(前沿阻沙带、固沙林带、阻沙带和封沙育林育草带)的抗旱造林技术,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提高造林的建设质量和成效。

3.3沙产业开发针对西部地区水资源贫乏而光、热、土壤等条件得天独厚的特点,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技术路线,为干旱荒漠化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探索了新途径。让沙漠有了绿洲,既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赢,也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利用阳光、通过生物、延伸链条、创造财富”的目的。近几年,林场在沙漠综合治理,改善沙区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立足自身的技术优势,结合沙产业开发,在马路滩建立沙漠生态经济圈模式,修建日光温室50幢,种植高效蔬菜、种苗、中药材、葡萄等作物200hm2,发展暖棚养殖、土鸡散养等畜禽养殖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4沙漠旅游开发把荒漠和原生态做为资源并转化为旅游产品,创造经济效益,反哺生态建设。开发生态旅游业是加快古浪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沙产业化发展的一个方向,2002、2003年以“武威市国际天马旅游节”为契机,大力推进生态旅游业开发,以马路滩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得到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今年县上以金色弧线旅游开发思路为重点,依托项目拉动,完善基础设施,修复观赏景点,开发自然人文景观,建成生态治理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金色弧线”展示带。通过举办“中国丝路明珠旅游节”培育了古浪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4科技在沙漠化治理中的应用

4.1旱作造林技术

4.1.1深栽浅覆造林时将植苗穴挖到湿土层,覆土时不填满坑穴,以便蓄水。

4.1.2截干造林:对具有萌生能力的树种进行截干造林。截干工作可在掘苗时或栽植后进行,苗桩保留高度5~10cm,以便萌发新条,由于截干造林苗木水分蒸发消耗少,可避免因干旱多风而造成地上部分干枯,使植株残废的现象。截干造林无论秋季、春季都能保证较高的成活率,是一种抗旱植苗造林的好方法。

4.1.3修剪枝叶目的在于调整蒸腾与水分吸收之间的平衡关系。试验证明,通过修剪树叶,能提高成活率10%~30%。

4.1.4泥浆蘸根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泥浆稀稠以能“吊线”为宜。泥浆中添加菌根粉、生根粉,效果更佳。

4.1.5穴面盖草和覆砂:通过穴面盖草和覆砂均能起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穴面内湿润,减少蒸腾的作用。

4.1.6地膜覆盖具有升温、蓄水、保墒的作用,从而提高了幼树成活率及生长量。

4.1.7ABT生根粉技术:ABT生根粉是一种新型高效广谱性植物生根促进剂和生长调节剂,可加速植物代谢,增加呼吸强度,提高酶的活性加速细胞分裂,促进植物体内氮、磷、硫的吸收与转化,对促进林木的扦插生根和苗木受伤根系的恢复,提高苗木移栽成活具有显著的作用。

4.2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渗灌、滴灌、喷灌节水造林技术,与漫灌对照,湿层厚度50cm时,平均节水86.30%,节电83.30%,省劳3倍,省时25%。1995年林场积极引进和安装以色列滴灌设施,在马路滩建立400hm2示范工程,实现了亩均节水55%,节电53%,节约田间管理费55.20%的目标,成为当时中国西北地区农业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并在种植业、林果业等方面推广应用,有效地减少了地下水的开采量,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在沙漠造林中选用抗旱性强、蒸腾量小的适生灌木树种,降低了治沙成本,提高了治沙效果,为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探索了新的途径。

4.3沙漠植物园引种驯化栽培林场近几年先后引进理想大根等蔬菜品种58个、针叶树种、花灌木为主的适生树种52个,建立繁育圃、采穗圃、品种园20hm2,诱导接种锁阳、苁蓉20hm2,推广应用抗旱保水剂、生根粉、容器育苗、经济林设施栽培等新材料和新技术,为辐射周边地区发展现代农林业提供了技术支撑。

4.4农产品加工2004年组建成立天源农业产业公司后,修建了容量1 000t的冷库,建成年加工12万只羔羊肉加工生产线1条,开发以“土门”羔羊肉、“黄羊川”小杂粮、“红秃头”挂面、“黄羊川”糯玉米、“沙漠”土鸡等5个系列,28个品种,2006年公司产值达到1 200多万元,带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5沙漠治理成效

从1980年开始,马路滩林场共营造防风固沙林

4 000 hm2,农田防护林100hm2,封沙育林(草)7 000hm2,植被覆盖度由1980年的20%~30%提高到目前的70%~80%,有效保护了周边1.50万公顷的农田,2万公顷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

6对沙漠化防治的思考与认识

6.1共同行动策略治沙和环境建设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治沙事业,开展公益活动,以社会力量支持沙漠生态治理工作。积极组织国内外民间团体、爱心人士和广大民众参与治沙活动。

6.2自然恢复策略人口、资源、土地压力是造成生态恶化和影响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减少人为对沙漠生态的干扰是治理沙漠的根本前提。封沙育林草、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是一种多、快、好、省的治沙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首选技术措施。

6.3科学发展策略我国治沙技术成熟,民众参与率高,有资金保障就能加速治理。

6.4产业开发策略把治沙和沙产业开发、农产品加工相结合,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保障体系,以及科学合理的经济产业体系。

6.5发展促进策略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为防治沙漠化和改善生态环境创造了条件,政府多渠道增加防治荒漠化的资金投入和科技投入,加快了防治荒漠化的步伐。

6.6法制保障策略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防沙治沙法》等,标志着我国防沙治沙开始步入了法制化轨道。总理在民勤考察并做重要指示,表明了中国政府对沙漠治理的决心、信心和对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长远考虑。

参考文献

[1] 屈建军、马立鹏、刘从.甘肃省荒漠化现状、成因及其防治对策[J].中国沙漠,22(5):521.

生态恢复的主要目标范文第4篇

高职教育经济学科环境生态学应用

随着教育事业进程的不断加深,高职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高素质、高技能的现代化社会建设人才,是促进当前社会前进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同时由于环境危机的加剧,节能环保理念的大力提倡,在高职教育尤其是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应用环境生态学思想,对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及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

1环境生态学概述

从学科体系方面来看,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中的一个分支,属于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环境生态学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是生态系统内部机制在人为干扰下发生的变化规律以及给人类所带来的影响,通过对生态系统受损情况进行探索研究,提出恢复生态系统的科学对策,从而对生态系统进行重建和保护。环境生态学是一门基于环境危机日益加剧情况下应运而生的解决环境问题的学科,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在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融入环境生态学思想的重要意义

经济学科的研究内容就是对经济发展规律进行研究,从而实现利用有限资源持续开发人类需求产品并合理分配的目的。通过分析环境生态学和经济学,不难发现两门学科之间存在一定的相通性。以往,高职经济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使其成为经济型的专业人才,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单一的教学培养人才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了,不利于人们的生存环境发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改变其教学思想和模式,在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融入环境生态学,培养出即身负专业经济知识又兼具生态思维的新型综合人才。高职院校的教师在上课时不仅要传授经济学科知识还应大力宣传环境生态学思想,这是当前高职教师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促使高职院校毕业的广大学生成为即身负专业经济知识又兼具生态思维的新型综合人才。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环境生态学,在经济学科教学中融入环境生态学思想,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目标迈进。

3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环境生态思想应用现状

3.1教学环节中没有应用环境生态学思想

高职院校经济学科教学环节内容众多,包括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等方面。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专业经济学人才。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经济学科的教材建设中,没有融入环境生态学思想,即便教材内容中有着一定环境生态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两种学科之间存在着矛盾,这就导致教材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建设教师队伍时,不同的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各有不同,这就导致在经济学科教学中即便融入环境生态学思想,但是所获取的效果也仍不理想,同时环境生态学科教学的教师又不具备专业的经济学知识;受我国传统教学思想和应试教育影响,实践教学并不受重视,当前高职院校中很少开展经济生态学方面的实践活动。

3.2“经济人伦理”影响大

现阶段,经济学科教学“受经济人伦理”影响极大。然而现代化社会发展极为迅猛,人们生活水平与质量也在不断提高,经济学科体现出的物质利益,使得人们高度重视经济学科教育,但是却忽视了经济学科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究。目前高职院校经济学科教学体系和相关教材都是从国内外高等院校中借鉴而来,所以,受“经济人伦理”影响极大。

4环境生态学思想在高职经济学科中的应用

4.1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机制

如何才能更好的培养出专业人才是当前高职院校经济学科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该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学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机制。所以,必须将该问题明示出来,以便让教育部门、教师及学生明确了解该问题,而后高职院校对教育作用进行重新定位,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机制,明确教育发展目标和方向,同时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以此切实提高学生素质,促进社会发展。

4.2将环境生态学思想融入教学环节中

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借鉴国内外生态学方面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结合自身实际,融入环境生态经济学思想,并且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如何将环境生态学思想融入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这是高职院校教育中的难点,这就需要教材建设人员不仅应具备极高的专业经济学知识,还对环境生态学思想有着充分认识和了解,从而使得建设的教材中将经济学与环境生态学两门学科有效结合,实现教材绿色化。绿色化的教材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高职院校在建设师资队伍时,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的经济学知识,还掌握了一定的环境生态学知识,并切实领悟到环境生态学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课堂实际情况选择先进的教学方法,这有助于加速环境生态学思想的融入。国家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发挥社团的效用和价值,从而营造出绿色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环境生态学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优势,这对于培养全面的经济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5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引起人类的深思,毕竟地球只有一个,一旦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也意味着人类是在自取灭亡。而高职院校作为社会输出大量人才的场所,在其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应用环境生态学思想,实现了教学绿色化,推动了环境生态学思想的传播,同时高校还应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机制,开展丰富的环境生态学实践活动。参考文献:

[1]李文进.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环境生态学思想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03:216.

生态恢复的主要目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林业;生态城市;综合效益

森林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文明程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环境问题表现得越来越严峻,主要表现为空气和水体污染加剧、生活垃圾增多、水土流失严重、大量原生植被遭受破坏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大多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建设生态结构合理,生态服务功能高效的城市生态系统,已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新潮流。

森林与人类息息相关,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森林,陆地上绝大多数的生物会灭绝,绝大多数的水会流入海洋;大气中氧气会减少、二氧化碳会增加;气温会显著升高,水旱灾害会经常发生。森林,还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减少泥沙流失,涵养水源,减少风沙危害,减轻噪音污染,美化自然环境等等。森林是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要支柱的基础,并被称为地球的“肺”。自然界中的一切都须要氧气来维持生命,而森林是天然的制氧机,如果森林等绿色植物,被破坏,生物的生存则失去保障。此外,森林还能调节温度,阻挡酸雨,降尘,衰减噪音,降低风力,减少自然灾害等。

党的十七大确定了科学发展观,提出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科学发展观首要的是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根本是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履行建设生态文明重大使命,推进现代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是当前林业的历史命题。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承担着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荒漠生态系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职责,肩负着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重任。

1.城市林业的兴起与建设生态城市的要求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建设生态城市的要求愈加迫切:在世纪之交,联合国提出两件举世瞩目的大事,其中之一就是要把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生态城市,我国城市化水平逐年提高,目前我省城市化水平近达38%。城市是一个景观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是占据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具有独特的生物、非生物和社会经济要素,物质代谢和能量循环的功能系统,它有一定的组成、结构、空间格局和动态变化特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已列入多数国家发展行动计划,建设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共同追求目标。生态城市应该是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高效、自然和人造景观和谐、生态意识浓厚的城市生态系统。

人类起源于森林,森林是人类的摇篮,由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建造了城市,而且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演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进步的印迹,但也不可否认城市的扩大也不同程度地破坏了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如工业“三废”的排放,有害身心健康的各种气体大量增加,温度升高、噪音扩大、灰尘风沙弥漫等天气条件增加。因此,把森林引入城市,让城市坐落在森林中,加快恢复与发展城市森林,发挥森林在改善环境中的作用,建设城市林业的呼声日益高涨。林业是以经营乔木、灌木、藤本、竹类、草本等植被资源以获取经济效益的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是一项在改善环境和社会生产条件,营造自然和人工景观等方面起主导作用的生态产业,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现代化生态城市是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和基础,而以植被保护和建设为基本内涵的城市林业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

2.城市林业经营管理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1)城市林业经营目标:城市林业不是以取得木材为主要目标,而以寻求森林生态、社会和公共卫生的价值为主要目标。城市林业能够给居民回归大自然提供机会,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创造温馨、清洁和绚丽多彩的外部环境。种植果树、茶树、药草、花卉和观赏苗木等,可提供果实、茶叶、草药、蔬菜待生活消费品,同时能营造出别具特色的城市风貌和自然景观,使城市林业成为融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于一体的现代林业的组成部分。城市林业经营管理主要目的是追求生态、社会效益,包括满足人们对社会文化,身心健康和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的要求。在城市规划时要重新审视森林的景观价值,把城市森林营建当作构成城市景观的关键组分,注意天然景色和人工景色的有机结合。根据城市生态环境选择合适的树种,利用植物净化环境,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

(2)城市林业经营方式:从林学角度可以分为公园、园艺式生境和森林生境,如天然公园和森林公园;从区域角度着眼分为城区林业和城郊林业两方面,森林公园就是属于城郊林业的范畴。适应城区特定的自然、社区特点而经营的城区林业,由于城区地段狭窄,建筑物林立,可供绿化面积相对较少,一般以公园,单位和居民庭院绿化、街道绿化为主,形成点线结合,树、草、花结合,呈现分散布局的状态,以方便居民就近游憩。城区林业要统一规划,并纳入城市建设整体布局,各单位和社区绿化设计应与整个城区林业规划相协调;城郊林业是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风减灾和污染治理,在周围营造大面积森林或以森林为主体的绿色林带。

3.城市林业功能评价及综合效益

城市林业具有生态、社会和经济的综合效益,不同绿化区配置植物果实采摘、养护修剪后能得到部分林特产品以获得经济效益,通过定点观测植物改善环境后产生的环境效应,城市林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认识城市林业本质内容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经过多年试点实践可以逐步修正并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1)城市森林的经济效益:城市森林的经济效益是与其生态效益相关联的,其实质就是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在经济上的量化。直接的经济效益主要来自木材、药材、苗木、果实的生产以及公园旅游收入等,间接的经济效益主要来自于遮阳和防风带来的能源节省,防火、贮水保土和净化环境所带来的损失的减少,绿地的存在所带来的财富增值,以及环境的改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等。均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2)城市森林的社会效益:城市森林的社会效益也很显著,城市森林在美化市容方面起着主导作用,还能为居民提供游憩娱乐、文化教育、科学普及等精神生活的需要。提高了整个城市的社会形象。从城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看出,森林强大的生态效益,提高了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实现城市生态化提供了可能。森林的社会效益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了可能。森林的经济效益为整个城市提供了能量来源,总的来说城市森林的发展,为实现生态城市提供了保障,加快了城市生态化的进程。生态城市建设不仅需要物质环境的建设,更需要人文精神的建设。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向往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对城市森林和生态城市的建设给予很大的支持。城市森林的综合效益有益整个社会,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城市森林的综合效益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城市的建设才会更进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