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物流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工作流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065-02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是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一项关键性工作,是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前提,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源头,也是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主要成果和特色所在。要保证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开发、教学标准开发的科学性,开好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会是关键。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涵义及其重要性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是指对高职专业所对应的职业活动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析,目的是了解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对象是工作过程,而不是员工。没有分析,就没有话语权,没有分析,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及课程体系的构建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通过召开专门的会议对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进行科学分析。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针对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其成果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影响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包括知识与技能的确定、课程的分析、核心课程和方向课程的设置及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影响课程内容中典型工作任务的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采用、综合实训项目的设计、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等,还会影响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室)的功能与建设等。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会的工作流程
主持人介绍行业技术专家 主持人简要介绍参加会议的行业技术专家、学校领导及有关人员,并作自我介绍。
主持人介绍分析会的目的 主持人简单介绍分析会的背景、目的、行业技术专家参与的作用与意义;说明对职业发展阶段、任务领域、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职业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等概念的界定;向行业技术专家详细阐明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本要求及操作方法;结合其他职业已开发出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进行讲解,并回答专家提出的问题;介绍分析会的日程安排,其中应特别注意不要忽略休息时间,明确说明各项议程的结束时间。
专业负责人介绍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教学改革调研的情况 专业负责人从调研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专业人才需求、专业现状、专业教学改革建议等方面介绍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教学改革调研的基本情况。要求制作PPT演示文稿,向与会者提供相关的文字材料,并回答行业技术专家提出的有关问题。
行业技术专家填写相关表格 行业技术专家填写《行业技术专家工作历程登记表》,要求行业技术专家各自列出职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最多五个),每个阶段举出3~4个实际参与过的任务实例,将这些阶段和任务实例填写在《行业技术专家工作历程登记表》中,指明具有挑战性、有助于提高能力的工作任务,并作出记号。行业技术专家填写《行业技术专家工作任务分析表》,要求说明在工作过程中的角色如何,如何完成工作任务,完成任务需要用到哪些工具,如何使用这些工具,完成任务时必须满足企业顾客或社会的哪些要求,要注意哪些法律法规及质量标准,并应重点说明完成工作任务最需要的理论知识、职业技能。有必要时,主持人可请行业技术专家介绍自己的工作历程和专业技术范围,并说明所提到的工作任务中,哪些在职业实践别有挑战性而且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能力。主持人和其他成员可以向行业技术专家提问,特别是觉得职业发展阶段和工作任务有不清楚的地方或者讲得过于笼统时。
进行工作任务分析 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就某一专业所涉及的职业活动(含所有专门化方向),按照任务领域(工作项目)——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的逻辑关系进行研讨,对完成工作任务应掌握的职业能力(包括知识与技能)做出较为详细的描述,讨论后达成基本共识,初步形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进行工作任务汇总 (1)工作任务汇总要求。组成3~4人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汇总。每组抽出的任务数控制在10~20个之间。任务描述的详细程度应该恰好能全面反映成员的职业实践活动。工作任务的详细描述包括关于所需工具、工作方法和工作要求的陈述。将工作任务的标题和表述填写在准备好的《工作任务汇总表》上,将工作任务的标题和编号分别写在卡片上。(2)工作任务汇总步骤。首先,各小组汇总所有成员在各自的职业历程中都从事过的工作任务。其次,确定那些只有部分成员从事过的工作任务,先由相关成员介绍这些任务,然后全组讨论决定是否列入共同任务中。再次,考虑是否有所有成员都未经历过,但却是有职业代表性的,或是不久的将来可能对职业产生重要影响的工作任务。这样的任务也应被填入《工作任务汇总表》中。(3)工作任务的汇报与归类。各小组轮流,每次介绍一个工作任务,介绍时将卡片钉在张贴板上。其他小组找出类似任务卡片钉在张贴板上。为归在一起的相似任务找一个统一的标题,即典型工作任务名称,同样将其写在卡片上并连续编号。最后编写统一的《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记录员打印工作任务汇总结果 记录员将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初步结果汇总,打印《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并分发给行业技术专家。
[关键词]无人机 低空遥感 像控点 数字测绘产品
[中图分类号] P237 [文献码] A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157-1
1主要质量控制点
1.1航线规划
航线规划是遥感信息采集前的关键技术工作,是指导航空摄影的重要技术文件,需综合考虑作业范围、周围的环境、准确度的要求以及拍摄设备的参数要求和摄像用途等等众多的因素,在保证相关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最好的设计。而航线规划最重要的内容就是:①航向行走的方向是否正确,是否会出现多种不利的情况;②区域的覆盖是否正确,覆盖区域内的落差是否控制在限制范围之内;③摄影基面的选择是否合理,航线的高度是否正确,地面的分辨率和像片重叠度是否符合要求。
1.2航摄质量
航摄质量检查包括飞行质量检查和影像质量检查两个方面。
飞行质量的主要检查内容有: ①摄影范围是否符合任务要求; ②摄区边界覆盖是否足够; ③像片倾角、像片旋角、飞行航高变化等技术指标是否控制在限差以内; ④像片重叠度是否达到目的。
摄像质量检查的主要内容有:①摄像的清晰度及分辨率是否达到标准,是否能够观测到远距离的细小图像;②摄像的层次感以及反差等专业摄像因素是否达到相关的标准;③摄像的内容上是否具有某些缺陷和不足;④是否存在一些和其他摄像内容相关的内容。
总的来说,要求摄像内容的清晰度以及落差感和色调以及饱和度和层次感适中、目视效果良好。 如航摄质量不能满足要求,可根据情况进行重飞或局部补飞。
1.3像片控制网
像控布网的主要质量控制点。由于无人机低空遥感测绘系统多用于应急测绘或有专门用途的工程测绘, 飞行区域通常呈不规则形状, 因此像控点宜按区域网布点, 区域网的大小和像控点之间的跨度应综合考虑成图精度、地面分辨率、产品用途、地形特点等多种因素, 以能够满足空中三角测量精度为原则, 进行优化设计。像控布网阶段主要从 3个方面进行质量控制: ①像控网总体设计合理性, 像控分区是否与航飞分区相对应; ②布点方案能否有效控制整个分区, 是否考虑了区域地形条件;③布点密度是否符合要求, 航线两端是否加布控制点。
像控选点的主要质量控制点: ①像片控制点是否选在旁向重叠中线附近, 是否过于靠近方位线; ②点位目标是否选在明显清晰的地物上; ③遥感像片上的剌点点位是否与实地目标严格一致; ④像控点点之记是否清楚、详细, 是否便于内业转刺。
像控点采集的主要质量控制点: ①采用的平高控制点经检校是否无误 ; ②采用的仪器设备是否在有效使用期内, 精度是否满足要求; ③采用的测量方法是否可行; ④作业过程是否按要求操作, 校核条件是否足够, 检验精度是否符合要求。
1.4自动空三与模型创建
在遥感信息处理技术中,自动空三与模型创建成为其技术的核心内容,其组成因素主要有摄影的列表、所确定航线的相对关系以及连接点的布局、连接点信息的提取、形成、编辑以及整理和录入、模型的创建、形成、匹配以及摄像内容的形成等等,这些主要内容都是由遥感信息处理技术完成的。考虑到其部分工作的进行直接影响到相关模型以及相关数字测绘产品的精度, 作业过程中, 除严格按要求操作外, 关键步骤宜同步平行操作进行校核, 以保证处理工作的质量。
2案例分析
图1是用DP-UAV软件进行航测数据处理的成果,某地区338张像片,耗时147分钟,自动生成136万物方点,DEM和正射影像。
飞行区域大小---6×4 平方公里;获取方式:无人飞机,航高500米;使用相机:canon 450D;获取时间:某日上午;天气状况:晴朗;获取的影像:共1338张,15航带。
同时在现场实际布设控制点40多个,采用RTK进行测量,将测量坐标与无人机航测坐标进行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通过专业软件检测和整理后的无人摄像设备的拍摄效果是否达到相关的摄像要求,其摄像内容是否到达地形图测量的基本要求,这些标准都满足了专业软件在测量大型比例航线时的要求。
在传统的航空摄像当中,其摄像处理的航空数据信息的流程一般为:数据信息的预先整理、摄像内容的匹配、自动空三的加密以及数字模型的形成。就当前看来,传统的航空摄像的作业流程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境界,但是这种传统的技术也存在很多的缺陷,比如作业的效率太低,很多专业的新型的影像内容无法正常拍摄,除此之外,传统的方法在数据处理上面需要很多控制因素来完成相关的测量,而且在野外测量是一项难度非常大的工作,尤其是在一些环境较为复杂的地区之中。所以,在野外进行测量的过程中,要尽量控制好控制点的数量,苍穹公司自主研发的无人机摄影测量系统及影像处理软件DP-UAV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
3结语
无人机低空遥感技术具有低空作业、自主飞行、自动导航等特点, 具备机动、快速、经济适用等优势, 有效补充了传统航摄手段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获取方面的薄弱环节, 有效完善了遥感数据获取技术体系, 已在防震减灾以及提高应急测绘保障服务能力方面体现出了独有的优越性, 逐渐成为野外地理信息数据采集中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制造业 物流业 联动发展 灰色关联分析
制造业集聚的趋势发展很快,由此带来物流需求的大量增加。与制造业的发展相比,物流业发展明显缓慢。社会化需求不足和专业化服务不够,大量的物流需求分散在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得不到集成整合,降低了资源使用效率,专业化物流的发展已经成为河南省制造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一、河南省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河南省抓住改革开放以及国际、国内制造业转移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价值链的分工,以加工制造为主的制造业经济迅速发展。2010年河南实现工业总产值11951亿元,制造业的总产值、销售收入等各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全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3092.3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增速同比加快1.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河南省物流业发展速度较快,2010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为52251.74亿元,同比增长31.1%。
尽管河南制造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还不够强大,尤其大部分制造业产业链条短,附加值率低,与物流产业融合、联动发展较弱。总的看,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专业性物流服务结构性供给不足,低端物流市场恶性竞争,高端物流服务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物流企业竞争力不强,大多数物流企业仅能提供简单的运输和仓储服务,缺乏流通加工、信息服务、库存管理、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能力,难以满足物流服务专业化、社会化要求。
二、河南省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灰色关联度
(一)指标的选择
2007年前宏观经济统计中还没有对物流数据进行独立核算,本文选取货运量与货物周转量这两个指标作为物流业的代表性指标,制造业通过规模以上六大优势产业(包含食品、有色金属、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业和纺织服装)工业增加值代替。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为9901.52亿元,而规模以上六大优势产业工业增加值为5384.33亿元,占总量的54%。为便于比较制造业与物流业在全省整个国民经济系统中的关联度,选取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和其中的第一、第三产业值,以及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等作为比较数列指标,2005—2010年河南省货运量及其影响因素数据主要根据《河南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得。
(二)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在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之前,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文中采用均值化方法,即所有数据除以其对应均值数据,然后得到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的数列即是各不同时刻的值相对于每一个时刻值均值的百分比。处理后的数据鉴于篇幅所限略去。
(三)分别分析货运量、货运周转量与其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
首先,通过选取除去货物周转量以外的数据,计算差序列,得到最大差值和最小差值,取分辨系数为0.5,得到关于货运量与其影响因素的关联系数及灰色关联度数值表,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货运量的关联度为0.98,表中所列的几个因素的关联度值最高,说明其与物流业的关联度极强;其次,地区生产总值GDP、第三产业增加值与货运量的关联度比制造业与货运量的关联度值较大;第一产业增加值、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货物运输量的关联度和制造业与货物量的关联度较接近;相比之下,虽然制造业与货物运输量的关联度排名不高,但关联度数值显示为0.67>0.6(据经验,取分辨系数为0.5时,两因素的关联度大于0.6,便认为其关联性显著,即二者关联程度较高;反之,则较低),可知二者存在显著关联。此外,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与货运量的关联度为0.57,在所列几个因素中最低,说明其与物流业的关联度不强。
其次,采用同样的方法,通过选取表2中除货运量以外的数据,得到2005—2010年货物周转量与其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表,并排序各关联度值。
综合分析货物运输量、货物周转量与各相关指标的关联度,可以看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这两项代表物流业的指标关联度最高,其次是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最后是工业增加值第一产业和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但是制造业与货物周转量的关联度要强于与货运量的关联度。
三、结论和建议
影响货运量与货物周转量的主要经济指标是GDP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年来河南物流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人们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需求的增加,加速了商品的流通,进而推动了物流业的发展。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2008年之后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水平在逐年提高,这主要是由于河南省制造业在加快内部物流分离进程,促进内部物流业务外包;物流企业提高自身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制造业物流。为从根本上解决河南制造业物流外包需求不足和物流企业的物流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政策设计应关注以下方面。
(一)加大力度推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工程
构筑制造业、物流业联动发展基础平台,根据现代制造业升级需要,结合城市化建设,在市场进入、土地使用、税收、金融保险、园区建设等方面,引导各地、各部门、各行业打破地域、行业和自我利益界限,走社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道路。
(二)建立领导协调机制,形成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合力
政府应为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出台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扶持促进政策,重点从技术改造、市场准入、交通管制、费税政策、结算方式、用地供给等方面给予明确鼓励。政府和行业应探索更多方式促进制造业和物流业的信息沟通,优化两业联动发展环境。
(三)鼓励制造企业创新业务流程,促进物流企业完善服务功能
选择一批有供应链管理改造积极性的制造企业,鼓励其作为试点企业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全面推动制造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强化核心竞争力。引导物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提升物流功能和服务水平,延伸物流配送、加工、包装、、仓单质押、供应链管理等增值服务,整合物流功能和物流资源,进一步强化联动能力。
(四)加大财税政策等支持力度,鼓励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
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将企业的物流资产从主业中分离出来,制造企业分离外包所产生的物流费用应允许按照进项税,全额抵扣增值税;对于新增的地方税收,可由同级财政主管部门从中提取一定比例进行补助。对于物流企业,承接或租赁制造企业剥离的物流设施,在土地置换和税收等方面应予优惠;各地可根据财政状况,通过专项资金、无偿资助和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①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10—2015).河南省发改委
②河南省统计年鉴[M].河南统计出版社,2006—2011
关键词:云计算;物联网;物流
中图分类号: TP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0-124-2
0 引言
智慧物流的概念最早在2009年12月由中国物流技术协会在原有智能物流的基础上提出的,2006年,张军杰就智能物流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提出了智能物流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2011年,汪鸣和李霞等学者提出智慧物流是在智能物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更加注重整体智能特征、协作性决策等发展模式,且物联网技术在智慧物流的实现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智慧物流的实现将大力推动智慧城市的大发展。Bardi,E.J,Raghunathan,T.S,Bagchi,P.K认为智慧物流是推动市场全球化的有力助推器,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Shih-Che Lo,Randolph W.Hall 2007年设计一个实时智慧物流信息系统解决货运行业在高峰时间交通堵塞的问题,提高了智慧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众多学者对智能物流和智慧物流的发展做了众多的研究。
1 我国智慧物流发展存在迫切性
1.1 智慧物流将大幅度降低企业物流的成本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物流企业中已经实现部分信息化的不足1/4,全面实现的不到1/10,河北省的情况更差,这样的结果是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出现不畅,很多成本的提高出现在物流上,如果解决这个瓶颈问题将大大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降低物流成本。
1.2 智慧物流可建立公共平台,有序地提高物流企业的竞争力
智慧物流的实施有利于加快改进企业物流的管理模式,提高其运作效率和供应链的协同化水平,促进实现供应链的一体化进程,从而解决在传统物流供应链消耗大量燃油,造成环境污染及大量碳排放的问题,同时提高了信息领域的快速传输和相应能力,构筑企业的经济增长点。
1.3 智慧物流将为智慧城市提供重要的数据和信息支持
智慧物流将为智慧城市提供重要的数据和信息支持,它可以将传感器和感应器装备到交通设施中,如车辆、电网、铁路、隧道、桥梁、油气管道等,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大的物联网,实现多样化、多源化的数据采集,并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完成信息的高度共享,从而实现人、物、信息、决策的高效融合。
2 我国智慧物流发展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我国部分单位的现代物流系统的部分技术已经达到了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自动化等先进水平,如中储股份、外运发展、中海发展等,同时各地政府在智慧物流发展方式上也开展了大量研究,但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智慧物流尚处于起步或初级阶段,还存在众多突出问题,具体体现在:
2.1 物流企业规模较小、分散、布局乱、管理水平低下
目前,河北省有不少小企业开始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了小型的智慧物流或智能物流,但这些企业存在着规模小,开发的系统各自为战,信息无法共享等问题,这样的结果是:缺乏有效的系统化管理,生产要素不能实现自由流动,资源配置不合理,难以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由于缺乏统一管理、信息不能实现共享,造成企业间彼此之间没有交流,据不完全统计,河北省运输能力有40%是空载状态,经常是去的时候超载,回来时是空载。
2.2 编码、文件格式等标准化数据不统一,也没有前瞻性的规划
从信息论角度上讲,智慧物流的实现需要编码、文件格式、数据接口等实现标准化,由于物流企业间的信息系统各自为战,每个系统都一套标准,从而无法实现多系统的数据共享。同样在发达国家,在条形码、物流编号、数据接口等方面建立了一套比较实用的标准完成企业间的数据交换。同时,为解决末端数据的多源化和多样化,难以实现共享的问题,他们提出了在层次结构中加入“数据标准化”层的概念,实现异构数据的同构化处理。
2.3 信息技术手段落后,缺乏完善统一的平台
目前,在河北省的物流企业信息技术落后,信息系统功能不完善,比如,缺乏GPS或北斗技术的货物追踪系统、仓库的智能化管理系统、运输智能化管理系统等物流服务系统,信息资源不能整合,更谈不到信息辅助决策,条形码、射频识别、GPS/GIS的应用不合理等,这与国外的智慧物流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同时,公共信息平台提供的功能有限,物流信息分散,条块分割等等,无法实现统一管理和协同优化。
2.4 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匮乏
人才是构建社会高速发展的技术,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物流人才缺口至少30万人,而同时懂得物流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系统技术、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缺之又缺。
3 基于云计算和物联网的智慧物流发展模式
通过分析智慧物流发展的必要性及河北省的现状后,将有针对性地研究发展对策和模式。
3.1 政府应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政府应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整个智慧物流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该起“主导作用”,一是政府需要提供符合发展的政策;二是扶持一些有良好潜力和竞争力的企业作为未来智慧物流发展的核心力量;三是配套相应的资金用于通讯、物联网、运营的基础设施建设;四是研发智慧物流的信息服务公共平台。
3.2 通过产业推进,建立产业标准和信息平台
通过产业联盟,制定相应的产业标准,用于信息化建设所需的标准化和各类信息数据处理和传输的标准化建设,如代码、接口等,同时加快推进智慧物流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规模化、协同化。
3.3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实现数据协同性、信息的共享性和决策智能性
企业是智慧物流的主体,而要想实现数据智慧化就必须使用先进的数据设备和数据共享设备,如RFID、GPS、传感器等,将末端采集来的数据传至系统平台,从而为系统完成信息转化、决策支持、协同化处理提供基础数据。
3.4 建立标准的引领,保障物流科技发展的协调统一,降低物流成本
标准化工作是实现智慧物流统一协调发展、信息实现共享,决策支持准确性和智能性提高的基础。首先应该强化统筹协作,推进智慧物流标准体系建设和各类信息标准化体系,其次是在物理上实现各类编码标识、接口、信息安全的基础共性标准等。
3.5 最终实现引入市场机制,增强智慧物流发展的动力
智慧物流的最终是引入市场,增强智慧物流发展的内生性动力,吸引资金,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系统的良性循环,并为智慧城市的实现奠定基础。
4 结论
众多学者对智能物流和智慧物流的发展做了众多的研究,但系统化的发展模式尚属研究空白。本文借鉴国内外的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智慧物流的关系,提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产业推进、标准引领、市场化推广”的创新型智慧物流发展模式,该模式的实现将大力推动智慧物流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及智慧城市的现代化水平。
参 考 文 献
[1] 蔡丽艳.物联网时代的智慧物流[J].物流科技,2010(12):95-97.
关键词:智慧物流平台;国际贸易;跨境电商;物联网;模式构建
我国参与国际贸易的中小型企业由于公司规模和资金实力限制,普遍采用将业务外包给物流公司的模式,以节约构建自身物流系统所需的昂贵开发费用,进而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根据国外知名物流管理机构调查研究表明:一家企业的物流所需支付成本约占其销售利润的8%-15%,物流投资约为其企业总资产的15%-30%。由此可知,随着国内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企业需不断寻找新的竞争方式来保证其竞争力,竞争的着力点也由外部产品价格和产品服务的竞争转变为企业对其内部生产成本的控制,特别是企业的物流供应链的经营成本的控制,外包物流业务成为企业获得竞争力的利器。目前将非核心业务的物流运输业务外包给专业物流运输服务商的企业越来越多,并让物流服务商提供给其最佳的物流运输供应链,使其可以专心发展核心业务,提高其产品竞争力,优化高价值产品生产模式,保证生产效率、生产质量和产品创新力,从而让公司的经营管理达到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最优化。由于贸易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贸易体系的各个方面也不断在升级更新,以云计算、大数据等高新技术为技术支撑的智慧物流平台将会在外贸过程中大有可为。
智慧物流能够在我国对外贸易进行应用的理论及现实基础
(一)理论基础从理论层面来说,智慧物流的运用能够解决我国对外贸易过程中存在的外贸成本高、信息化程度低以及信息沟通障碍等问题。与传统物流相比,智慧物流把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进行整合,达到物物交互和人物交互的目标,使物流整体价值链上的生产、包装、运输、仓储等各个环节有机统一起来,实现整体贸易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便利化,优化了我国对外贸易模式,达到了降成本增效率的目标。智慧物流的基础构架可以分为决策层、基础层、传输层、感知层与分析层。在这之中,感知层是此系统的起始环节,也是贸易活动基础信息数据的输入端,一般采用条码、传感器、视频识别、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前沿的信息技术采集基础数据,对贸易过程中各环节的实时动态数据进行监测,这是贸易过程中信息交互的关键所在;分析层是采用大数据与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筛选、处理、分析、存储等环节,为决策层提供数据支撑,也是贸易实现智能化的前提条件;决策层依据分析层分析出的数据信息,对过程中的智能作业进行管理与控制,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让我国外贸能够更高效、便利,同时缩减对外贸易成本。
(二)现实基础从现实层次而言,能够解决我国外贸过程中存在的信息化程度低、通关成本高、流程复杂等问题,国内学者也提出了相关对策,不过监管体制不适应变化和信息孤岛等问题还需要做进一步探究,从智慧物流的应用基础理论来说,其能够解决上述的诸多问题。从我国把物流产业当作重点核心产业来进行发展的趋势来说,智慧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在逐步改善,激励智慧物流运用于贸易过程中。比如,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加大智慧物流发展力度,引入国外前沿技术和自我技术创新来进行发展,提升我国物流设备水平,加速我国外贸过程趋向于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近几年,国内跨境电商不断发展,多数表现为多、小、杂等特点,其业务管理也较为混杂,消费者需求也发生了转变,其对于个性化和专业化需求增高,这对传统物流运输服务来说是一个极大挑战。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高新信息技术在逐步完善成熟,会把其运用于外贸过程中的诸多环节,包括运输、仓储、通关等。比如,运用大数据进行技术分析,收集商流、物流、资金流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对外贸过程中的需求作出预测和设备维修预警等。智慧物流应用于我国外贸过程中的模式构建以往对外贸易模式是将进出口公司当作贸易主体,借助货代公司揽货、运输、贮藏及报关,经过海关部门检验核查,再经过物流企业运输达到产品跨国传递的目的,完成产品的跨国贸易。在中国境内,以智慧物流平台为基础的对外贸易模式则是把以往对外贸易各个环节的参与方相互链接,构建核心管理平台,并通过该平台达到各参与主体间的信息传递、信息共享和单据传递,提升各参与主体间的信息传输效率;在境外,借助境外舱单管理信息平台、单证管理平台与物流服务中心与境外不同国家贸易参与方进行信息交换、信息传输与单据传递。如图1所示,在我国进出口整个贸易过程中,智慧物流都有着较深层面的应用,普遍是对对外贸易过程中直接的核心生产业务和间接支持的相关业务进行的深化应用。从外贸核心业务角度来看,智慧物流核心管理平台对国内贸易主体与国外单证管理平台进行连接可完成单证交换,对国内货代企业与国外连接可完成订舱协同与舱单传递,将海关部门与其他贸易参与方连接可完成通关协同,将国内物流公司与国外物流服务中心平台进行连接可实现物流产品的实时定位。从外贸业务支持角度来看,智慧物流平台可收集国内外的最新贸易政策,达到对外贸易过程中实时调控和快速决策的目的;管理企业必须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运作,保证贸易的健康进行,依托于外贸过程中物流数据汇总成为大数据库源,对外贸发展趋势展开分析预测,实时调控贸易数量和方向等。借助构建智慧物流平台能够达到外贸流程的一体化发展,从内部成本控制端剪除重复劳动,同时及时共享信息资源,使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实现最优化配置,提升信息传输及利用效率,使资源实现最大程度利用。智慧物流平台主要包含四大内部核心模块,依次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数据分析模块,对大量数据进行储存的云计算模块,保证数据安全性存在的数据隔离模块,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收集和传递的通信模块,不同模块之间明确分工又相互协作,进行数据和信息传递,构成了整体的物流核心管理平台。
智慧物流下的外贸主要业务
(一)全程化电子单证交换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国家的分工已经日益精细化,以原料采购商、产品制造商、产品零售商共同组建的闭环供应链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产品随着闭环供应链流通过程中涉及到的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的传输速度通常会受到数据信息标准化的限制,所以对外贸易过程中实现全程化电子单证精准化交换会降低外贸交易成本。智慧物流平台能够实现国内各贸易参与方的单据交换,并且可完成与境外贸易参与方的单证传递与转换,如图2所示。以产品出口为例,外贸交易的起始点是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的报价申请和签单,国内企业把产品订单、报价单及产品发票等单据信息借助智慧物流平台转化为国际普遍采用的格式,再通过国外单证管理平台转化为国外企业所需要的单据格式,从而完成单据的转换和传递。确认订单后,进出口企业便将所需货物备齐并寻找货代公司,与其交换订单、发票等单据信息,签署报关委托书,货代公司也需与船运公司进行订单、发票、订舱委托书等信息的交换和签署,再由货代公司向海关部门申报通关,提交通关所需的一切信息,包括报关单、合同、发票、报关委托书等,船运公司需提交装箱单和订舱委托书等,由海关核实后方可允许通关,再由智慧物流平台将信息转化为国际常用格式传递给交易地区海关部门和单证管理平台,从而达到全流程单据交换的目的。在产品出口前,进出口企业、船运公司、海关、货代公司是一个国内的单据交换闭环,四大参与方都拥有智慧物流平台接入口,各参与方既有不同角色分工又实现了信息共享,海关是权威的政府部门,享有对企业单据信息的审查资格,进出口企业能够随时跟踪自身产品相关的实时动态,货代公司能够查找所产品的各种相关信息,船运公司可以查看运输产品的相关进程以及单据信息。智慧物流平台能够达到国内外单据交换一体化运作,提升了单据使用率,打造了安全、高效、便利的贸易环境。
(二)全程化订舱协同在国内主要沿海城市都会设有区域性订舱系统,不过跨区域间船舱预定却没有实现业务协同。依托于智慧物流平台预定船舱则能够突破区域间隔壁垒,达到全程化订舱协同(如图3所示)。船运公司是接入智慧物流平台人力物力资源的供给方,依托于感应器、RFID标签等物联网高新技术来实现船运公司人力物力资源的整合汇总,再将船只开拔、仓储装卸、人员使用等信息作为实时动态进行数据信息流的传递。进出口企业与货代公司接入智慧物流平台是作为订舱主体的角色,确定了订舱需求时就会使进出口企业完成产品预备,并将产品的基本信息借助物联网平台进行传递,再经由智慧物流平台转化为标准格式传输给船运公司,船运公司确认无误后再借助智慧物流平台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实现供需两端的最优化配置,并将信息输出给其他相关主体,完成整体的订舱流程。依托于智慧物流平台设计的订舱协同能够实现订舱环节各参与主体信息的共享,达到资源最大化利用以及订舱流程全程可视化。
(三)全程化通关协同产品跨境运输可以说是对外贸易的主要特征,其中决定产品是否可以越境的基础就是通关流程,不同区域间的相关政策也有差异,借助智慧物流平台能够达到跨区域全程化通关协同(如图4所示),可提升进出口企业通关流程的效率。产品运输进入码头后,便会收到海关部门的监管,海关部门借助智慧物流平台初步对产品进行检验,同时接收进出口企业或者货代公司提交的报关申请,进出口公司和货代公司通过智慧物流平台将出口合同、外汇核销单、装箱单、报关委托书、发票等报关信息提交,海关部门对这些信息进行线上核实,智慧物流平台也会实时将核实结果及时反馈给企业和货代公司,通过线上核实后将审核结果传递给线下检验人员进行相应的现场检测和鉴定,鉴定结果也会实时上传到智慧物流平台,全部审核都通过之后,便可办理产品征税手续,同时将商品装船并准备出口运输,智慧物流平台会在此时将通关数据转化为国际常用格式传输给接收地区的海关部门。在整体通关流程中,进出口企业、海关部门、货代公司协作运行,实现通关闭环,如果哪项环节出现异常,智慧物流平台会将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应主体,采取相关措施,保证通关流程的顺利进行,另外线上信息传输与线下现场操作能够同步进行,可以减少信息滞后所引起的额外损失,实现不同贸易主体间的全程化通关协同。
(四)全程化物流追踪由于全球贸易一体化发展日益加深,其信息化趋势愈加明显,对外贸易的透明化、可视化便成了突破外贸壁垒的关键所在,通过智慧物流平台能够达到外贸过程中全程化追踪物流的目的,不但能够时刻提示产品动态,还可以提升信息传递效率与准确率,降低获取信息的运营成本。对外贸易运输过程起始是由进出口公司备货,让产品嵌入RFID标签,借助无线网络信号实施连接,将产品的基本信息转换为可用于分析的标准化数据,运输公司在运输工具上装载射频识别装置与定位系统,借助物联网感知装置实时定位运输工具,同时将射频识别装置与产品数据信息进行对接,做到产品准确定位。运输工具和产品的动态信息传递到智慧物流平台上,然后反映到对外贸易的各个相关主体,产品经过通关口之后,其会上传在境外的运输数据到境外相关物流服务中心平台,借助智慧物流平台和境外物流服务中心建立联系,能够实现对产品境外运输信息的准确跟踪。智慧物流平台中的全程化物流追踪是将人力,运输工具、仓储的状态信息当作输入端,借助大数据信息分析技术将产品最优化运输路线、最佳仓储位置、最优化装卸方式进行输出。全程化物流追踪能够达到对产品物流信息的全面管控,容错率得到极大提升,若是某一环节发生异常还能够及时纠正。
智慧物流下的对外贸易业务支持
(一)国内外国际贸易政策支撑世界各国与国家不同区域之间颁布的贸易政策通常会有较大差异,有时这些差异会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交易壁垒,也会出现国内不同地区间的贸易不协调,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外贸交易的效率。智慧物流平台经过收集各个国家与各国不同区域之间的关于贸易方面的政策,分析差异,构建贸易政策数据库,再依据各个地区颁布的最新贸易政策进行相关调整,经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数据库内容进行相应分析,对不同区域间标准化政策进行解析,再由平台与海关部门进行对接,更新最新的外贸交易政策,并督促海关检验执行;与进出口公司进行对接,更新产品生产、进出口政策,及时调整企业生产供应链;与货代公司进行对接,对出口政策进行实时更新,做到相应的进出口单据的智能转换;与船运公司进行对接,及时更新运输政策、调控运输路线和运输方式。智慧物流平台对外贸交易的支持,能够保证各个外贸主体获得一致性信息,减小各环节沟通时的成本损耗,提升外贸流程的运作效率。
(二)对外贸易主体的规范化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已经趋近于成熟,但对其相关主体的监管方面依旧有不少盲区,很多中小型企业常常在规则边缘游走,借助智慧物流平台能够梳理贸易流程,健全其准入机制,全面规范对外贸易流程和实施对贸易主体的全方位监管。第一,应完善线上准入体制,进出口公司、船运企业、货代企业想要成为对外贸易主体必须提供相应的证明。第二,海关部门应具备全方位监管的权利,借助智慧物流平台对各个贸易主体进行实时智能化监控,如果某一环节发生异常或者某一外贸主体发生信用危机,海关便可对其实施相应措施,封锁其贸易流程,终止贸易主体相关交易活动。智慧物流平台对于外贸交易的规范化,实现了政府对贸易流程的全方位监管,对不可控风险管控有了极大提升,还促进了对外贸易主体正规化参与对外贸易流程的发展。
(三)对外贸易趋势的智能预测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是构建智慧物流平台的前期基础,智慧物流平台的实质就是信息和数据的生产、交换、传输、分析、处理和预测。从进出口企业角度来说,智慧物流平台能够收集和整理企业订单时间,数量与商家信息,准确预测在以后各季度的大概生产数量,建立历史数据模型,分析未来行业市场走向,促进国家市场的开辟和发展;从货代公司角度来说,智慧物流平台能够整合进出口公司与运输公司间的业务往来,估算其业务未来的增长空间;从船运公司角度来说,智慧物流平台能够收集运输、仓储、装卸的全部数据信息,准确估算未来的消费者需求和补给量;从海关角度来说,智慧物流平台对于历史上外贸过程数据分析和处理,估算出未来外贸发展趋势,为海关人力资源管理和港口建设提供依据。对外贸市场进行智能化预测需建立在各贸易主体相互协作的基础上,进行提前的需求和供给规划,实现各主体资源的最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