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平衡的原因

生态平衡的原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平衡的原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平衡的原因

生态平衡的原因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平衡;生态危机;善待主义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2-0064-02

人类对自然环境无节制、无理性的开发利用,滥采滥伐打破了自然界原有的系统平衡性,严重破坏了部分地区甚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从而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针对此种境况,我们必须重新确定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不应当把自然仅仅置于一个被奴役的地位,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应该以环境的牺牲为代价。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活动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使自然与人类和睦相处,协调发展,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关于生态平衡的基本理念

(一)生态平衡的含义及特点

所谓生态平衡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生态系统发展到了相对成熟阶段的时候,其中系统内的各个要素与环境之间、各个要素之间,环境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合理利用,通过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能量流动,使它们之间保持着一种高度协调一致的关系。换言之,即处于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与环节之间也处于相互协调的关系之中。在一定的时空界限内,系统内的输入和输出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系统自身具有自我恢复的功能。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平衡状态。首先,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平衡而不是静态的平衡。我们所说的生态系统的平衡,实际上是处于非平衡状态中的稳态。其次,生态平衡是相对的,是在长时间的范围内形成的。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的变化,都有可能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但从总体范围来看,生态系统是处于平衡的状态的。再次,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弹性。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的功能,能够自我调节和自我洁净。但是这种自我修复和调节的能力也是有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便不能够自动恢复。最后,生态系统的维护不单只是维护生态系统最初的稳定和谐的状态,还是指要在人类有目的有秩序的实践活动下,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功能,建设一种更为合理的结构,实现最大化的生态效益。

(二)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

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有很多,总体上分为两大类,一是人为的外部的原因,一是自然自身的内部的原因。其中,人为的原因占主导方面,是影响生态平衡最大的影响因素。人类为维护自身利益,追求经济利益,过度攫取森林资源,以致地表覆盖物大面积的破坏,造成了水土流失、沙尘暴等恶劣现象,进而导致了气候异常、物种消失、生态系统失衡等,打破了生态原有的结构。罗马俱乐部总裁奥尔利欧·佩奇指出:“自然界以其惊人的智慧发展了自我控制、自我调整,成为生命有机体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的一种调节装置。这种特性给各种生态系统带来了显著的能力,使之能够排斥外来的污染物或异常物体。但在现代人们的压力下,在许多领域已经打乱了这种制约性。”[1]

二、生态平衡的哲学思考

(一)平衡是最好的状态

现代生态集大成者尤金·奥德姆认为,平衡是最好的状态。他于1981年提出了控制论和自然平衡对比的观点,把自然界看做是一系列成熟的或早期的平衡生态系统,这也使他十分坚决地支持保护土地,使之尽可能地接近于天然状态。

尤金·奥德姆坚持认为,所有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具有“发展历程”——一种能够给整个自然界及各个单独的组成部分以总体方向的发展规划。它们的战略就是“在有效的能量供给和占优势的自然条件所决定的界限内,尽可能达到大而多样化的有机结构”。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处在两种状态之下,一是系统处于向理想目标发展的过程中;一是系统已完成完善过程,达到既定目标,这个目标也就是达到一种健康有序的状态。奥德姆坚信,每一个单独的生态系统或者是正在向既定目标发展,或者就是已经达到了健康有序的目标。每一生态系统所追求的目标无一例外地是要使系统内的各因素处于平衡有序的状态,也就是奥德姆所说的“体内平衡”。奥德姆认为“体内平衡”类似于人体自身系统的健康平衡,多种外部病毒感染因素不断侵犯身体,扰乱身体内部的平衡和谐,进而引发各种疾病困扰。但同时身体自身系统也会自我调节,产生抵抗因子,将这些进入身体的侵略者驱逐出去。同理,影响生态系统平衡性的一大因素即是外部因素扰乱,但这种干扰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始终总是围绕着一个稳定点在波动的,就像经济学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一样。一种健康正常状态总是处于无穷无尽但很成功的斗争中以保持着这一稳定点。

(二)大自然的惩罚

长久以来,人类急功近利,只注重眼前经济利益,不顾长远发展,过分开发、掠夺资源,造成了资源无节制的浪费。人类具有发现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然而,人类在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却没有清晰地认识到客观条件对人类自身的限制约束作用,忽视了自然对人类的反作用。全球生态危机严重,这恰恰表明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没有协调好自身主动性和被动性的关系。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里的报复,不仅仅指出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攻击破坏,更表现出了大自然在抵制人类无节制疯狂举动的主动性。当人类的行为超出了大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范围,自然界就会给予人类一定的报复和惩罚,阻碍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

生态系统的平衡,对个人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环节的漏洞都会影响到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协调。生态平衡关系着人类的整体利益,维系生态平衡就是在维系人类的利益。

生态平衡的原因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系统;科技文化;生态文明;和谐统一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Z)05—0014-04

一、科技文化的实质与当代内涵

科技文化源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而真正意义上具有科技内涵的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却是与人类形成分工加协作的系统化和社会化生产方式相联系的。系统化社会化生产方式的出现,促发了近现代科技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反之,科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又提高和扩大了系统化社会化生产方式的程度和力度,彼此构成互为因果的辩证系统关系。所以,广义的科技文化就是现代科学和技术与系统化社会化物质生产过程的差异统一。而狭义的科技文化则是属于人的思维活动领域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工程乃至于产品设计过程的差异统一。然而,不论是广义的科技文化,还是狭义的科技文化及其发展都没有达到从根本上使人类从繁重的劳动状态下解放出来的目标。反倒是使得劳动的强度和长度不断地加大,本来应该轻松愉快的现代生活却变得压力重重,显得比传统社会生活更加沉重。现代科技所创造的现代机械本应该为人们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受人们的意愿所支配,而实际的情况却相反,形式上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具有了现代生活的特征,受人们意愿的“支配”,本质上却是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受到这些现代机械的压迫、奴役和排挤,这也正好验证了某些科学家“机器人将统治世界”的预言。而这一现象从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不论是一般的机械还是智能的机械都是如此。呈现的是本末倒置的人与人工自然的关系,现代机械的运转已经脱离天然理性(自然生态平衡规律)的调控,反之也严重伤害了天然理性(自然生态平衡规律)的权威,也就是伤害了自然的生态平衡,进而也严重地伤害到人类自身(全球气候不利于人类生活的变化就是最有力的实证),这样的后果是与人类创造和发展科技文化的初衷背道而驰的。

人类在不断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并在从认识自然和模仿自然的生存过程向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转型的生活过程之中,在认识活动与改造活动互为因果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关于自然的科技文化。而人要有超越自然物的生存,首先就必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认识自然,理解自然,把握自然,实现对自然从片面到全面、从部分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规律的认识过程,这样才会形成现当代意义的自然科学和技术即科技文化。也就是说,人的社会物质生活的现代化是与科技文化直接相连的。

然而,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所内含的社会利益关系,有感性自然自发意义上所形成的社会利益关系,与理性自觉和创造意义上所形成的社会利益关系的区别。前者是顺其自然的以自然性为主导的社会利益关系,具体表现为沿袭弱肉强食和以强凌弱的自然法则。但是,由于人所独具的思维能力和相应的判断力,弱肉强食和以强凌弱的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就难以畅行无阻。因此,人类自从顺其自然地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为争取平等和自由与民主的矛盾斗争至今也没有终止。而产生于人的物质生活领域的社会利益关系,正是社会科学尤其是马克思的现代社会科学(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研究的主要对象。自然科技文化的发展所造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系统化、现代化和社会化,与自然自发形成的传统的社会利益关系的非现代化、非社会化和非系统化之间的不匹配和根本的不适合,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人类社会内部利益流动关系的严重失衡和社会的不平等,正是马克思的社会科学所揭示、批判和理性改造社会的对象。而后者则是在遵循自然科学所揭示的自然理性即自然生态平衡规律的前提下,以具有科学性且符合自然理性(生态平衡规律)的社会科学理论为依据,在社会理性精神的引导下对非社会化且失衡流动的利益关系进行根本的改造,进而形成关于社会的科技文化并与已经形成的关于自然的科技文化相匹配,使现代科技文化实现完整的形态,这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某些人在狭隘价值观念的驱使下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有意无意的伤害,并努力避免违背自然生态平衡规律的客观要求所进行的对自然环境的改造。正所谓,什么样的社会利益流动关系就造成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只有理性而科学地构建起社会化、科学化、系统化平衡流动的社会利益关系。才能够为普遍形成正确而完整的社会价值观念提供可靠的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的价值观念,才能够自觉地遵循自然的生态平衡规律,并为全面性新技术的发明创造和运用提供可靠的动力保证。

现代自然科学已经揭示了自然从微观到宏观的自然规律,既有对人的社会发展有利的规律也有不利的规律。而根据科学真理全面性的要求,相应技术的发明和运用也应是全面的。借鉴有利的规律发明对自然和社会都有利有用的技术,借鉴不利的规律发明预防自然灾害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技术,使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变为现实。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有科学的社会价值观念的配合,以及在此基础上理性建构的平衡利益流动关系的支撑。而自然科学所揭示的自然事物之间平衡的利益流动所呈现的自然生态平衡规律,与社会科学所揭示的社会利益平衡流动所呈现的和谐统一规律,本质上是同一规律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已。所以,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不论是改造自然的技术还是改造社会(化解、缓和、解决和避免社会矛盾)的技术,目的都是为了人类能够更好更愉快和轻松自由的生活,这就是现当代科技文化需要全面发展的实质。而正确地反映和揭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发明和运用科学基础上全面性的技术,使改造自然的技术与改造社会的技术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才可能建构起自然与社会与人之间和谐的利益流动关系,并真正建成人化的自然与自然的人化的美好社会。正是基于这样的理由,马克思说过,自然科学与人的(社会)科学将是同一门科学,这就是现当代科技文化应有的内涵所在。

二、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差异和统一

没有差异就没有世界,没有差异就不会有自然生态,更不会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所以,自然生态是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自然生物在差异统一基础上的存在状态。因此,人的社会生态不可能根本脱离自然生态而存在和发展,没有差异统一的自然生态,就不会有人的社会生态存在的根据和前提。

然而,自然生态仅有生物即植物和动物的存在,并不构成具体而现实的自然生态,而只是抽象的自然生态。而现实的自然生态还必须具有非生物的存在作为前提和基础,没有非生物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就不可能有自然生物的存在和不断进化。换一个角度看,正是非生物的物质在差异前提下的相互作用,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化,才形成了现实的自然生态,进而又经历了不断的演化,才呈现出自然界的精灵即具有能够思考的人的大脑和以此为前提的人类社会和人的智慧的展现。所以,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之间呈现差异的根据,就在于人类特有的能思考的大脑所具有的思维活动和由其产生的智慧性的精神力量。正是这样的精神力量,使人类超越了自然生物属自然的本能限度,在脑力和体力的相互配合下形成了超自然的属社会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并在与自然环境(自然生态)长期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取得了人的社会生存状态和应有的主体地位,也就是“社会生态”的生成。然而,确证社会生态得以真正确立(在人的智慧支撑下)的人工自然,却是在日益伤害自然生态环境的状况下而得以扩展和壮大的。尤其是到了当代,更呈现出自然生态环境对人工自然及其人的社会生活越来越多的伤害。而伴随这种伤害的持续和加剧,社会生态存在的意义将会越来越小。

在自然界,各种非生物和生物以及各种动物和植物(人类社会暂除外),在差异的基础上共同构成了自然的生态环境(与人的社会相联系而言)和自然生态环境中千差万别的自然生物的共存。是什么原因和力量造成了这样共存的状态即自然生态,而且是按照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力量大小的排序)形成的生物链条,也就是自然的生态系统?而共存的前提是包容而非排斥,那么在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下,为什么能够形成差异基础上各种自然物的共存,并在彼此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呈现出自然的生态平衡规律?仔细考察和深思后就不难发现,自然生态所以能够出现平衡的存在状态,是因为不同的生物之间贯穿着一条平衡流动的利益关系。在弱肉强食的前提下为什么会导致自然的生态平衡,而在人类社会内部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还在被有意无意地运用,可为什么不仅没有带来社会生态的平衡而是相反呢?

客观地说,自然生物之间正是在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下展示了彼此的依存关系。表面看,弱肉强食展示的是不同生物之间矛盾对立即排斥和离异的状态,但实际上,这样的状态却是短暂和有限度的。因此,可以肯定地判断,正是这种短暂和有限的弱肉强食,而不是无限的赶尽杀绝式的弱肉强食,才换来了自然的生态平衡和自然生态平衡规律的展现。因为这是自然生物之间唯一的利益流动方式,也是自然生物共存的客观依据。而自然生态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生态平衡规律的存在。生态尤其是自然生态,作为一种生命的存在状态,就是必须有平衡利益关系的流动,也就是必须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与交流,否则,就只有自然的死亡态,一种无差异的死寂的世界。

人的“社会生态”以自然生态为依据,是自然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界生物链条的最高环节,因为自然生态的长期演化使人脑具有了能够思维的功能,并在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能够形成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思想意识,进而也形成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思想意识。而科学地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根本区别开来的标志,如果说近现代自然科学家开启了人类科学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新时代,那么,以马克思为代表的现代社会科学家,则开启了人类科学地认识和改造社会的新时代,也就是开启了社会科学及其技术与自然科学及其技术相互配合,使人类社会由片面走向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而科学地认识和改造自然,就是要在认识自然生态不同事物的个别规律、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的基础上,在普遍规律许可的范围内,运用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有利的个别规律和特殊规律,进而建构起科学改造自然的可操作的实践观念,并付诸实际的实践活动和现实地改造自然,使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良性循环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利益流动,也就是彼此利益的平衡流动,这样,社会与自然才可能真正形成符合自然生态平衡规律的和谐的自然生态大系统。但是,这样的大生态系统并没有形成,原因何在?“社会生态系统”要得以确立并持续地存在,对外就必须与自然生态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和实现利益的平衡流动,对内就必须实现个体与群体与社会(或国家)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也就是实现社会利益的平衡流动。这双重的利益平衡流动,才是社会生态系统得以确立和实现的根本依据所在。没有人类社会内部利益平衡的流动,就不会有真正的社会生态系统,没有社会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利益平衡流动,就不会有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真正和谐统一,即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的美好社会生活。所以,如何建构现代性的科学合理且平衡流动的利益关系,是摆在自然科学及其技术理论和社会科学及其技术理论面前的重大课题,两者的如何配合与协调将成为人类社会能否全面实现现代化的依据之所在。

三、科技文化基础上的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现代科技文化,系统地加以理解,应是自然科学及其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的有机统一。已有的历史经验表明,仅局限于现代自然科学及其技术的科技文化,并没有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和文明进步以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更加轻松愉快的社会生活。进而自然科学真理的全面性要求,在狭隘社会价值观的束缚下,相应技术的发明和运用走上了片面发展的道路。同时也严重违背自然生态平衡规律的客观要求。生产性技术的发明和运用,往往大于或高于生产废物的回收和再利用技术的发明和运用,这样的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作用方式,严重伤害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由此设问,没有社会科学及其技术的协调配合,自然科学及其技术要获得对人类价值实现的最大化(对自然和社会都有利的),可能吗?

没有差异。就不会有不同事物之间以及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没有相互作用就不会有交换与交流过程的展现。然而,相互作用性质的不同则又决定了交换与交流的是否有效、是否顺畅和是否互利。同样也决定了自然生态的是否平衡与社会生态的是否和谐统一。这就说明,自然生态的平衡依赖于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协同(利益的平衡流动),而不是相反。自然界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矛盾对立的统一,只有差异协同所呈现的和谐统一。自然生态平衡规律就是自然的理性即天理,违背了这一天然的理性就将受到惩罚。所以,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把自然生态平衡规律所展现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利益流动的平衡本质,实实在在地贯穿到人的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和实际行为过程的始终。

社会生态文明根本上就是人类社会生活符合自然生态平衡规律的理性化,人的实践行为的理性化和科学化,最终是人的社会价值观的社会化和系统化。而这一切都要归结到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和道德化,这是社会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社会生态由具体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三大领域构成,其中文化生活全面的科技化是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文明化的精神支撑和根本保证。所以,文化生活领域的文明建设就是实现全面科技化基础上人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没有先进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就难以产生创新尤其是社会价值观的更新,社会生态的文明建设就只能是空想。

文化生活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可以说是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首先,就是要通过广泛的社会化教育,通过学习,通过独立的理性思考,用现代自然科学所揭示的自然生态平衡规律所展示的整体性、系统性与利益的平衡流动性的本质理念,来改变传统非系统和非整体的思维方式,使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具有最开阔的眼界,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具有最全面、最合理、最科学和最强可操作性的规划和设计。这就是人的思维活动所内含的,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认识性思维和改造(价值)性思维,以及相应的认识性实践(科学实验和考察,社会调查和考古)和改造性实践(社会生产和社会制度的创新或改良)。其次,在此基础上以系统和整体性的社会价值观,来改造或取代传统片面自私狭隘的社会价值观,使各种社会行为在实现自身价值目标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和联系他人和社会环境的价值实现和利益。在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关爱和彼此沟通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利益关系的和谐统一。其三,在系统和整体的思维视角,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及其相应的全面性技术,逐步成为同一门科学和相应的系统化现代技术。其四,以整体和系统性的理性精神做支撑,生产出系统化展示真善美和谐统一的文学艺术作品,以系统化体现真善美的道德观念逐步取代假丑恶的片面狭隘的价值观念,并以这样的价值观念支配人们的行为,使利益矛盾冲突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生态平衡的原因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城市规划;生态平衡;绿色容积率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city construction speed and scale in the rapid increase of requirement for city planning, people are increasingly high, therefore, the factors of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is very necessar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mportance of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elements from the natural ecological balance, the green plot ratio and energy saving etc..

Keywords: city planning; ecological balance; the green plot ratio

中图分类号:TU2

一、生态城市的概念及特征

1.生态城市的概念。“生态型城市”(Eco-city)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来的。它提出的生态城市概念融合了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内容,强调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共生系统的全面持续发展,其真正目标是创造人-自然系统的整体和谐。综合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城市的研究得出,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效、社会文明、自然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系统。

2.生态城市的特征

生态城市与现代城市相比,有质的不同,其主要特点有:(1)整体性、(2)高效性、(3)和谐性、(4)可持续性、(5)全球性。

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准则及要求

生态城市规划的关键在于把生态观念作为一种设计思维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以及保持和维护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态过程循环再生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实现此目的,在做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则和要求:

1.以环境为本

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环境质量的优劣又是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评价的。

2.将自然融入城市

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延续。

3.遵循大自然生态制衡、循环再生与自我调节规律,用生态观念去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

4.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

在规划设计时,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的要求。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要坚持环境保护原则,从源头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的化学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

5.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生态技术去处理生活排泄物及生活垃圾等。

6.积极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坑塘湖河的坡岸绿化,大幅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三、城市规划的自然生态平衡设计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侵占了大自然的大部分区域,有限的资源已经被开采殆尽,野生动植物逐渐灭绝,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目前,人们已经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所犯的过错,为了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地球资源,人们已经在进行城市规划的同时首先考虑到是否能够维持该区域的自然生态平衡。现有的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的规划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自然生态平衡的城市规划理念

全球经济的发展是以自然资源的消耗为代价的,城镇的建立与发展是以占用大量自然空间为代价的。长此以往,地球的资源终究会被用光,地球的空间将会全部被钢筋混净土的城市所占据,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树立自然生态平衡的城市规划理念,使我们能够保护自然资源,与大自然空间共生、共融。在城市的内部,应该将自然绿地空间系统融入城市,以保证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在城市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点对策:

(1)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城市人口提供安全健康的居住环境、安全的水源,安全的燃气资源以及安全的空气质量。

(2)使用经济激励手段提高有关部门的技术创新和旧城区生态环境改造的积极性,刺激各部门树立自然生态平衡的城市规划理念。

(3)利用太阳能、风力、潮汐等可再生能源,它们可再生、无污染,对生态平衡有着极大地好处,此外,生活垃圾的废物利用也要提到工作日程当中。

(4)提高生态意识,加强生态教育,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生态城市是人类居住区的理想形式。对于生态城市的度量来说,要从生态意识、生态卫生、生态景观、生态经济、生态安全等5个方面来设计生态城市的度量方法,并以这种度量方法对具体城市的生态化程度进行分析评价,以期推动城市建设。合理系统的生态城市度量指标体系及方法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科学技术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城市的度量研究将会更进一步展开,度量方法也将会更加科学、合理。

2.建立多中心、分散的网络化城市群

以往我国在对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规划中大多采用大饼式或带状无限延伸的方式。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导致了城市人口过度密集,城市交通堵塞严重,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自然生态平衡遭到了极大地破坏。与此同时,这种规划方式还引发了各种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因此,这种城市规划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掉。取而代之的是建立多中心、分散的网络化城市群。这种城市规划方式极大地消除了以上出现的弊端。由于这种规划方式可以使城市内部的运作更加灵活,城市的新陈代谢更加流畅。因此,它有效地保持了城市的自然生态平衡。

3.城市中空气污染的控制规划

城市中的空气污染主要包括汽车的尾气排放、工厂的废气排放以及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汽车尾气排放。虽然目前国际知名的汽车协会已经对汽车尾气VOC的含量做了强制的规定,但是由于近年来我国私人用车的数量不断增加,总的尾气排放量已经相当可观。应当如何解决这些严重的污染问题,国外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经验,那就是尽量控制市中心私家汽车的数量。但是,目前我国政府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导致尾气污染和汽车噪音以及交通堵塞越来越严重。因此,我国在进行城市规划的同时应当适当限制市中心的私家车流量,在城市的建造停车场,在个别地区设立禁止驶入的通告牌。

4城市中绿色容积率的规划

把植物和城市建筑相结合有许多的优点,例如:植物的绿荫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有效地减少城市建筑的降温负荷,有助于降低城市建筑的热岛效应。植物对城市的水文也有一定的益处。它们能够直接承接降雨,生长的土壤也有助于减少地表径流,余下的雨水可以被收集以供我们在城市建筑中使用。建筑物内部的小型植物也可以有效地净化室内空气。绿色容积率可以作为一个城市工具应用于城市的总体规划中,也可以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工具被应用到单体建筑中。容积率值的可以从如下三种方式中选择:

(1)它可以是设计师或使用者所期望的绿化程度。

(2)绿色容积率值也可以右地域预设的功能来确定。

(3)绿色容积率的价值也可以通过生态学来决定,或者以地域在未发展之前的叶面积指数值为依据,通过对地块绿化的恢复来反映其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绿化状态。也可将其视为生态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该规划对于不同地点的叶面积指数值有不同的要求。

5.节能思想规划

随着全球对能源的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迅速消耗,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当今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将节能思想体现在城市规划中:

(1)对单体建筑的能源优化设计采用节能建筑,倡导新型的能源概念。

(2)在城市生态环境的利用和保护中提倡偿还原则。

(3)城市布局的规划要紧凑,要提倡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

6.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

生态功能区划――是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将整个城市划分许多为不同类型的小单元,研究其特点、结构、环境及其承载能力等情况,进而为各生态区提供管理依据。区划的方法一般采用数值聚类法等,操作过程中,可将土地利用评价图、工业和居住适宜度等图纸进行叠加,并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进行综合分析与功能分区。

生态城市土地利用的布局将直接影响今后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所以,在城市的生态规划与设计中都必须结合当地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利用的布局。同时,还要对城市用地状况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进一步的研究,并按照城市的规模、产业结构以及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建议和科学依据,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趋于合理。

四、结束语

城市规划关系到人类社会的最终发展结果,它可以增加社会文明、提高城市素质。只有合理的把以上三点要素纳入到城市规划中来,才能使城市规划更加合理,使人类城市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共同的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丽敏.浅谈城市生态小区的规划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11,(05).

[2]李长焕.城市规划设计要素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1,(04).

生态平衡的原因范文第4篇

建伟开书店之前,这个大学社区已经有三家书店,由于他经营有道,其它三家书店便受到了冲击,后来,这三家书店的营业额加起来,还不如他一家高。他成了这个社区的“书店老大”,这时许多亲朋好友便建议他采取一些“进价销售”、“赔本甩卖”等竞争的动作,干脆把另三家书店挤垮,你不就可以垄断市场了。

可是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建伟不但没有排挤对手,而且还经常帮助三家书店策划一些营销活动,对于一家濒临倒闭的书店,他还主动借给其流动资金,想方设法让他继续经营下去。

都说“同行是冤家”,对于他这种把“冤家”当“亲家”的举动,大家很不理解。我也带着这一疑问,与他进行了交流。建伟说,你们不懂这里面的经营奥秘,我是在维护这一社区书市场的“生态平衡”。

什么,经营也有生态平衡?这一说法更是把我搞糊涂了。

生态平衡的原因范文第5篇

    一、生物与地理环境

    (一)生物圈

    附图{图}

    大问号的含意:核心部分有充足的太阳光能,有适于生命活动的温度条件,有生物可以利用的液态水,有 O[,2]、CO[,2]、N、P、K等营养元素。

    (二)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1、生物影响环境的根本原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附图{图}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附图{图}

    (三)植物的分布与环境

    1、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环境条件是气候

    附图{图}

    2、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附图{图}

    二、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1、生态系统

    附图{图}

    2、食物链

    陆地: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

    附图{图}

    水中:硅藻毛虾小鱼大鱼

    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附图{图}

    能量流动:①通过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流动。②沿着营养级流动时是逐级递减的。③能量只是一次通过生 态系统,不能再次被生产者利用而进行循环,是单向流动。④开放系统

    物质循环:①由无机物形式,变成有机分子的形式从一个营养级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再以无机物质归还 到环境,不断参与循环 ②闭合系统

    4、生态平衡

    附图{图}

    三、自然带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分异

    附图{图}